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人了!),但就是这样,曹魏仍压着北方游牧民族打。

然后到东晋,其实东晋对十六国战斗力并不弱,不说淝水之战,桓温与刘裕两次北征,差一点收回了故土,可惜这两人都是有野心的主,无意中原,拿下关中分别都撤军回去了。刘裕之后的宋齐梁陈整烂掉了,那就不要提了。

再到隋唐,总体对游牧民族表现也不弱。

然而到了宋朝,汉人的战斗力立即换了一个样!

其实就是制度的问题。

当然,无论王巨或章楶不可能让宋朝回到汉唐那种制度了,况且那种制度可能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军队,但对武将不做任何限制,无限地放权,又拥有太多的兵力,对外部厉害了,可内部也生了一个个致命的肿瘤。

这是无奈。

不过对这个以一当五,两人都艳羡啊。

想一想,以宋朝的财力,如果能培训出二十万这种“以一当五”的军队,哪里还再乎什么辽国,打就是了!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章楶便提到了王巨利用充足的财力,在华池县训练出的那支悍军。

王巨也意动,因为未来将西夏拿下来,西方是不用考虑的,黑汗不足以形成致命性的威胁,要么就是贺兰山西边大漠里的一些游牧民族,要么是赤岭以西的少量吐蕃人回鹘人,可能会有一些抄掠行为,但因为他们人口基数太少,根本不会动摇宋朝的统治。

因此重心立即转移到了北方,西夏的地盘从整个陕西路变成了南北河套与贺兰山,以及可能的居延海。但真正的重心则是在河东府麟路到代州这一线,向东延伸到河北路前线。

但象王巨那样玩也是不可能的,非是章楶能力弱,而是整个河东路正规的禁兵、乡兵以及弓箭手,达到了十几万人,不提装备需要多少钱帛,就说象王巨那样生生买来大批猪羊,强行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也会导致整个物价失去控制。再说,如果河东路这么做,做为主力战区的陕西路三十多万禁乡蕃兵,又该如何?

于是在王巨提议下,朝廷稍微增加了一些款项,用于姚麟所带的那些官兵身上。

两人现在说的就是这件事。

有了一些效果,但不是十分的理想,也不可能达到那个所谓的以一当五。

“太保,主要还是缺少远征式的实战。”

“远征式?”

“汉唐军队之所以强大,不仅是因为战事多,将士熟悉战斗,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时常长途跋涉到数千里万里之外的河中、大漠深处作战,这不仅会增加士卒相互的配合,也提高了士卒的韧性。虽然去年我们调动了许多将士去了银夏作战,但路程不远,而且因为提前安排,我军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夏人,缺少残酷性的战事,故对士卒战斗力增强有限。”

“也是啊。”

“另外与陕西路士卒不同,虽然我朝偶尔也调拨河东路士卒增援陕西路,但次数兵力终有限,宋辽承平时久,河东路成了二线所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河东路将士远不是北汉时那支强军了。”

王巨微微叹了一口气,对于这一条,他比章楶知道得还清楚呢。

“太保,以我之意,最好调动一批精悍的禁兵前往河北路,进行换防。”

河东路将士多少还经历过一些战事,章楶过来又整训了一年多时光,而河北路呢,岂不是更糟糕。

这是以防万一的,如果辽国军队自河北路南下,河北路将士又不敌,到时候说不定就让宋朝无法平灭西夏了。

但不可能将陕西路蕃军调往河北的,他们也等于是乡兵,岂能调赴河北?而且陕西路战场还指望他们是主力军队呢。

那只好矮子里挑高个儿了,虽然陕西路驻扎的禁兵不行,不过这些年来,多次经过一些战事,比河北路那边的将士要好得多,换防数将过去,再加上原先在王巨建议下训练的一批边军,虽不能说以一当五,甚至不能以一当一,但总比没有要好得多吧,那么出现万一时,河北路才会平安无事,最少能坚守数月时间。但只要数月时间,西夏也就拿下了,到时候兵力也抽出来了。而且在王巨建议下,去年朝廷刻意拨出大笔钱帛,将吕梁山与太行山的几条山道拓宽,虽不能称为平坦大道,但可以让数千骑兵提前数月驰援河北路。

不过也没有那么容易,调拨那几将官兵过去,能打的将士是不愿意前去河北,还指望着立功受奖呢,不能打的,兴师动众地调到河北是不管用。

春天正式到来时,从陕西路必须赶到河北前线,并且还要提前请求朝廷恩准,时间十分紧张。

将一部分兵力调往河北,那么必须从京城抽调一些兵力过来支援,然而有那个一土盖天了,京畿兵力也不能让它空着,所以必须要从河北路再抽调一些兵力返回京城,“以防”着王巨盖了天……

这一来就复杂了。

王巨沉思。

“太保,听说京城有一些传言啊。”

“质夫兄,你也听到了?”

“恩,这个传言不好啊,为何朝廷不管不问?”

第845章扑朔迷离

“这是我让官家不要查的。”

章楶愕然。

这个一土盖天很不好,弄不好,会引起朝廷对王巨的猜疑,其实就是没有一土盖天,还是有人会对王巨担心。不管怎么说,此时王巨手中握有太多的精兵勇将了,即便河东路,自己与王巨的关系,天下皆知的,而且河东路的军队本身是需要配合王巨用兵西夏,以及应付可能的辽军发兵。

一旦有很多人猜疑,变数太多了,不要说皇上对王巨相信,三人言虎!

“质夫兄,你说当怎么办?看看介甫公变法,抓捕了多少百姓?”

为了丑化王安石的变法,某些人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诅咒皇子案与东明县事件。

王安石没办法,出动了皇城司的“大内密探”,一度抓捕无数京城百姓。

然而毛用,顶多诅咒皇子案中,处置了两个不轻不重的枪杆子,背后的大佬一个也没有搬动,反而抓的人越多,反对变法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

当然,两者性质还是有些区别,今年这一年,尤其重要,宋朝能不能真正中兴,能不能真正“正朔”,就看这一年了,因此就象范纯仁所担心的那样,如果王巨非要追究,即便文彦博在老家养老,都能揪出来处罚,最起码能贬到某一州管制起来。不要问证据,在这个关健时刻,也无需证据!

朝廷如果这么做了,也是变相地对王巨支持。

所以章楶说:“两者还有些不同吧。”

“质夫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太过完美未必是好事儿,故萧何自污。”王巨说得很含蓄,其实他的意思是指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这个谣谶虽不大好,但反过来分析,自己有了这个谣谶,如芒刺在背,说不定反而降低赵顼的猜疑。

“还有呢,我说了,官家也动怒了,那就要适可而止。况且不久,西夏用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来离间我朝君臣的真相公布天下,那么九成人则会对这个一土盖天产生怀疑了。”

“那就这样了?”

“能说就这样了,也不能说就这样了。”王巨卖了一个关子,便转移了话题:“北方可打听到什么消息?”

“阻卜那边的消息不太好,其大头领余古郝多次朝拜辽主,前年余古郝与另一头领爱的,于辽国夏捺钵朝拜辽主,辽主感其忠心,命燕国王耶律延禧与其相结为友。”

耶律延禧便是未来辽国的天祚帝,最后一个皇帝,现在的辽国皇太子。

王巨蹙了蹙眉头。

之所以王巨让章楶打探阻卜那边的消息,是因为辽国这些年,女真人动乱的不多,反而乌古敌烈与阻卜多次动乱。

其原因与生女真那边一样,一是进贡之苦,每一年阻卜都需要向辽国进贡大量的岁贡马、驼、貂鼠皮、青鼠皮等货物。再就是镇防维三州驻军军镇节度使与将官的贪婪。

实际进贡的啥,真的不能小题大作,就象宋朝一样,契丹、奚人、汉人、渤海人做为辽国的主体,不需要进贡,但他们会纳税!

其实导致各边缘地区叛乱的原因,主要还是官员将领的贪婪,由是引发了很多矛盾。

关于这一点,王巨反复强调了,各蛮蕃区的官员与驻军,朝廷可以额外加上一些薪酬,但一定不得扰民,执法调解公正,否则从重处理。

宋朝在这上面都在不断地犯着错误,就不要说相对要落后的辽国了。

王巨不指望阻卜反水吧,但只要听到阻卜与契丹关系恶劣,就可以派使潜入到阻卜,承诺他们一些好处,原因简单,只要辽国想支持西夏,他们主力军队被女真人拖累着,必然从阻卜调拨军队过来。阻卜人未必敢不听命令,不过只要阻卜阳奉阴违,讨伐西夏难度与不可测性就会降低了。

其实王巨没有记得太多,未来阻卜可是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差一点提前几十年就将辽国拖下海了。

不过也不能怪斥候不力,毕竟中间隔了一个西夏,如果能拿下西夏,也许斥候还能打听到这个人物,或者这个人物主动与宋朝联系,但隔着西夏,就象隔着一道大海一般。

“至于云州那个耶律那也斥候也打听到一些消息,听说此人季父耶律赵三以前在平灭乌古敌烈叛乱时曾立下战功,被辽国拜为北院大王。此人文武双全,武功不大好说,不过理民之能不可小视,因为其为官清廉,仁爱百姓,断案公正,故所至以惠政著称,在云州颇得百姓爱戴。不过有意思的是此人父亲耶律斡随辽兴宗出征西夏时,被西夏人击杀。”

虽然有意思,但在国家面前,不可能为了家仇,坐视宋朝将西夏歼灭的。

辽国立国许久,加上宋朝以前软弱的表现,对境外的汉人失去了凝聚力,所以幽云百姓很难侧反了,反过来王巨也没有想过现在就收复山后云朔数州,因此耶律那也爱民的情报作用也不大。

就是辽国出兵支持西夏,也要等宋朝正式发兵后才会出兵,不可能在这个冰天雪地里将兵力调到云朔来,况且还有女真人拖着呢。

至于其他有作的消息,斥候也没有打听到。

但不是章楶无能,宋朝情报最厉害的时候乃是在赵匡胤之时,辽国还没有发兵河北呢,宋朝就听到了消息,辽军未到边境,田钦祚已带领着数千骑兵来到了前线,因此在宋太祖之时,宋朝多次击败了辽军。

到了赵匡义之时,对武将限制越来越严格,不仅权利限制,连钱帛也进行着限制,好了,情报系统迅速败坏了。

虽然到了王巨时,重新重视情报,但主要针对的对象还是西夏,章楶调到河东,同样重视情报,但因为时间短,很难打听到真正有用的消息。

王巨想了想说:“继续监注,如果辽国出兵,就与他们做过一场。”

怕这个怕那个能成吗?越怕越软!

…………

“蔡公,你可听闻京城有人散发谣传,说什么一土盖天,司马无日?”下朝后,侍御史蹇序辰拦在蔡确前面问。

范纯仁蹙了蹙眉头,王巨让赵顼不要追究,也让蔡确不要追究,其他人则没有说了,现在范纯仁心中正没底,省怕闹事闹大着呢。

而且这个蹇序辰是王安石的学生,不仅是学生,而且与王安石的另外几个学生,如王雱、吕惠卿、蔡卞、常秩、陆佃、蹇序辰、邓洵武、王令、龚原、许允成等,是新学推广的几个得力干将。

不但他自己,包括他的父亲蹇周辅都是最激进的新党。

现在蹇序辰又成了言臣,确实这个一土盖天又是一个天大的把柄,范纯仁头痛了。

他担心地看着蔡确,蔡确神情却很平静,反问道:“听说又如何,不听说又如何?”

“朝廷为何召吕晦叔与吕微仲进京?”

这也是蔡确的提议,因为宰府人事略有变动,于是他上书赵顼,建议迁吕公著为门下侍郎,吕大防为吏部尚书。

赵顼都不解了,吕大防还好说一点,虽是旧党,但因为张载,与王巨关系不恶,然而吕公著呢,于是将蔡确召到宫中询问。

蔡确就说了他的理由。

如今宋朝朝野内外大臣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看到辽国不断地派使来压,而宋朝现在又得到了西北许多疆域,完全可以用癿六岭、黄河、屈吴山、天都山、横山与银州外古长城为界,西夏不足以害,故朝廷可以罢兵了。而且现在罢兵,国家没有什么经济负担,百姓也没有因之劳苦,同时也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

在这四类人中,持这种观点大臣所占的比例最少,不过依然还有不少人的,因此它也是一种主流观点。

至于那些为了打压政敌,连国家的利益也要出卖的大臣有,但极少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种观点,则是模棱两可,他们确实也无法判断是继续歼灭西夏,还是就此作罢。

第三种观点,宋朝现在是最强盛之时,而西夏却是最虚弱的时候,如果这样仍放过了西夏,以后罕有这样良机,并且也严重削弱了三军将士的积极性。宋太宗也说过,江山在德不在险,当年李继迁仅能在沙漠里流窜,谁能想到以后党项人成了宋朝大敌。况且现在西夏还拥有甘凉、灵夏平原与南北河套,一旦有一雄主掌政,西北必然再度糜烂。

持这种观点的大臣比例是最多的。

但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辽国未必有那么强大,最简单的例子,便是辽兴宗伐夏,河曲惨败。而我朝正是最强盛之时,兵强马壮,如果没有大的灾害与大的战事,国家收入每年都可以盈余数千万贯。因此收复西夏之后,应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那时宋朝才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外患,国家也才能真正称为正朔。

现在持最后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太多,不过一旦收复西夏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必然会增加。

不说别人,就是赵顼自己儿,如果收复西夏,并且将西夏境内安定,他又健在的话,那时也会对幽云产生野望了。

然而这才是最担心的。

因为真实情况宋朝军队并没有那么强,如果仅是防御,将战场放在宋朝境内,宋朝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北方边境不会有危险。然而主动深入敌境,进攻辽国,到时候河北河东必成为主战场。但这两处,特别是河北承平太久了,军民皆不习战事。所以仁宗之时,王伦一行仅有数十逆寇,从京东路纵横到淮南路,所过千里之地,如入无人之所。王则谋反,据守贝州,宋朝出动了那么多军民,进入了数月之久,才勉强将贝州拿下。

那么明智的做法则是收复西夏后,宋朝须停下脚步,待到西北安定,将大批经过西北战场考验的将士调往河北,那时国家财政压力也减少了,可以抽拨出一些款项,于河北河东训练更多更强的边军,到时候宋朝进可攻,退可守,至少不需要每年向辽国交纳五十万屈辱的岁纳。

蔡确话外之音是是有了这些保守的重臣在朝堂上,包括范纯仁李清臣他们,未来激进派大臣就不能完全控制朝堂,而将宋朝带到不可测的方向。

这似乎是一个解释。

然后蔡确又说道:“王子安临行时,刻意到老臣家中,坐谈了数个时辰,也说了这件事。”

这是公事,按理两个人在蔡府上议论,有违朝制,不过现在不正是放大假的时候吗,王巨又急匆匆地去河东视察,时间紧急,前线想要大捷,必须后方大力支持,王巨过问一下,虽违制也可以理解的。

但真相可不是这样。

首先说这个激进,如果赵顼平安无事地活上十年,甚至阻卜那个“人杰”继续,都不用十年,王巨就可以带领着三军将士,替宋朝将幽云十六州全部收回来。当然,收复西夏后,必须要停上两年时间,不然财政跟不上来,强行用兵,只会伤民,胜率也会削弱。

不过这句话是不能说的,你们两个大臣,竟敢诅咒朕活不长啊!

因此,就必须要为后赵顼时代,或者高滔滔时代做准备了。

高滔滔上来,不提党争,就是从一朝君主一朝臣角度,也要换掉大批重臣。

旧派早先的大佬,韩琦、文彦博、富弼、司马光、范镇等人,韩富司马等人都死了,范镇未死,不过久病在床,奄奄一息,不用考虑。

老文身体还行,但八十多岁了,想要掌权,必须批阅政务,必须任免官员,安插亲信,这无疑对现在的文彦博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未来老文存在的不是权利,只是巨大的威望。

因此未来掌控重权的可能就是后来的旧派大佬,如吕公著、冯京、范纯仁、李清臣、孙固、吕大防、小苏、刘挚、王岩叟、孙觉、安焘、梁焘、苏颂、韩忠彦、范百禄等等。

孙固与安焘等人,休想与王巨交好了,十之八九也会仇视王巨所颁发的法令与政策,当然,他们对蔡确也会打击报复。

但是范纯仁与李清臣等人,虽与王巨观点不大相符,却没有太多的矛盾,最少平时相处得还算不错。

于是王巨提议让蔡确再提拨二吕,第一是这两人虽是旧派,但不算是太激励,多少有着底线的旧派大佬,其次这两人与王蔡矛盾冲突不大。

因为王巨与蔡确提议,不提两人以后感恩吧,最少不会对王蔡穷追猛打。那么就算以后孙固安焘等人上位,也不能顺利破坏王巨的法令,同样也保障了蔡确以后部分的安全。

还有一个问题,朝廷开拓了大理与交趾,也扩大了夔峡路南部地区的治理,以后这民族群问题也是重中之重,吕大防在南方做得还不错,有他在朝堂上,南方甚至西北族群政策就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但后来王巨又改变了这个做法,不是延续,而是加快对这些法令的破坏。然而这一步也不算是无用之功,至少因为有了这个安排,后来没有人想到那些人疯狂的背后有着王巨推动之功。

赵顼肯定不会想到俺死后怎么的,想了想说:“准。”

因此不久朝廷下达了两道任命诏令,但这两道诏令引发了更多的大臣产生了不好的联想。

难道正是因为这个谣谶,让皇上产生怀疑,所以才将吕公著与吕大防召回京城,进入宰府?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不仅收复西夏大好时机会错过了,而且宋朝内部说不定会产生更严重的动荡。

蔡确也无奈,他是知道所有真相的,可这些真相不能说出口,他拧了拧眉毛,只好说道:“授之,子安如今在何处?”

“西北。”

“朝廷可有意或者有人提议,将子安调离西北?”

第846章上海务(上)

“元长,你以为我朝未来有那几大危机?”

“幽云之门户,人烟稠密,兼并,政见之争。”蔡京答道。

蔡确额首,特别是蔡京将幽云门户放在了第一位,关于这一点王巨在离开京城前,也刻意提到过。暂时不能打幽云十六州的主意,但不代表着不要了,除非将京城迁于洛阳,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北方大门不在自己手中掌控着,而将京城置于无险可守的开封,还不如明朝将京城置于北京来得安全呢。

但蔡确补充了一句:“还有一个危机,族群之危机。”

原先历朝历代的民族政策多是诸葛亮的政策,顶多置一些戍边的军队,然后扶持一个代理人,由他来治理各个少数民族的边区。

它在诸葛亮手中确实成功了,不过蜀国立国才多少辰光。

反而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错误,最好的例子便是唐朝在南诏扶持了蒙舍氏,然后吞的那个果子才叫苦哪。

宋朝要好一点,但不是宋朝以前做得好,看看以前宋朝有多少羁縻地区,就是这样,还有侬智高叛乱,各个蛮区不停地入侵抄掠,当然,如果说汉人是低贱人种,当做别人的奴隶,任人宰割,任人抄掠,也可以说这些蛮区是不停地起义。

这种种活生生的事例,已经证明了原先政策的不妥。

现在多数大臣也认可了王巨的改土归流政策,但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完美的政策。

看上去南方眼下还不错,交趾成了一个重要的储备粮仓,大理源源不断地向广南、荆南与巴蜀提供这些地区紧缺的大牲畜,以及战马,乌蒙有铜矿,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矿坑,包括宋朝同样紧缺的金银矿,现在又有了通往天竺的陆地商道。

然而总的来说,因为这些地区比较贫困,加上交通不便,朝廷虽获利,但获利不多。可是以前为了平定安定这些地区,朝廷花了多少钱,彼岸支援了多少钱?

若平安无事还好,但若是民族处理不当,来场大规模的叛乱,什么利也没有了。

还不止南方呢,眼下是南方,未来还有西北的党项人,蕃人,回鹘人,以及南北河套那些莫明其妙的种族。

如果宋朝有能力收回燕云,其境内必然有一部分鞑靼人、奚人与契丹人。

因此,这个民族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了。

但是蔡京眼中狐疑,俺主管的是司农寺啊,你与我讲什么族群?

要的就是他这个司农寺!

王巨提议将吕大防调回来,蔡确便思考顶替的人选。收复的南方三路,交趾路还好一点,原有的百姓几乎都让王巨弄掉了,或者撵走了,余下的百姓多是原先站在宋朝这一边的,要么还有一些人逃避过去,或者重新返回,但人数少,翻不出风浪。

大理两路却不同,不但现在,就是在未来十几年内,都不能出问题,否则轻者就象原先巴蜀一样,来一个大暴乱,重者则会成为第二个南诏。

因此两路首长人选无疑慎之又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