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是王巨的自律与友爱。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王巨便起来了,开始做饭洗衣服,然后打扫羊圈,再去放羊,只有在放羊过程里,他才抽空教导弟弟与妹妹,不过教导得无比生动,远不象州学里几个教授呆板的教学,朱俊居然听入了迷。可惜他是一个地道的书呆子,没有发觉王巨教导中涉及到的知识面,尽管在朱俊面前王巨多少藏了拙,尽管教导弟弟与妹妹,这些知识面与见识也不是普通少年所拥有的。教育完了,王巨出了一些题目,这才开始自学。
这时代贫困人家还是一天两顿饭。
到了傍晚,赶羊回圈,又开始忙碌,吃过饭后,王巨还会讲一段美妙的故事,哄着弟弟与妹妹睡觉,这才再次自学练字,二更时分休息。
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三牛与二妞也变得早熟懂事,二妞会主动地替大家做一些家务,然后王巨眼中便露出怜爱幸福的眼神,那种眼神让朱俊都有点感动。
虽然王家很苦,可那种温馨的气氛,朱俊从未看到过。
最后便是王巨的笔记。
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一些知识,就可以称王称霸。古代的教育自成体系,想深入到古文里,王巨必须得努力。
因此晚上近一个时辰在油灯下的自学中,王巨便会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想法。
有许多对经义的理解,朱俊根本闻所未闻,特别一些见解,似乎让朱俊感到推开了自己知识的一扇扇窗户。
然后朱俊又看到一份表格。
五经正义内容很多的,王巨大约翻看后,他前世也是贫困子弟,但却是学霸,学霸学习成绩好,也有学习方法,这么多册书必须制订一份学习表格,这样自学时才会秩序井然,不会紊乱。
虽然朱俊是州学的学子,不过延州州学里能有什么,乱蓬蓬的学子,乱七八糟的教学,不知所谓的举人教授……
这样有体系有秩序的学习,怎能不让朱俊感到惊讶。
尽管他是一个书呆子,可几天呆下去,无论听到的看到的,朱俊也不得不折服,与年龄无关,而是学问,自律,友爱,思想。
朱俊的想法,王巨只是笑一笑。
他不能让人知道真正的真相,必须适度地装嫩,想对付一个十几岁的书呆子,岂不是太容易。
朱家不可能真指望自己改变朱俊的书呆子气,教育出一个好接班人,呆下去必须得吃苦,吃不了苦可以回去。
实际王巨不怕书呆子,就怕朱俊仗着家势,盛气凌人,那就不好相处了。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天气很好,蔚蓝一片,万里无云,王巨道:“二郎,我们干活吧。”
不是不怕吃苦吗,马上就让你尝尝吃苦的滋味。
PS:铜钱与交子的一些资料请看作品相关。
第十八章折服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丘陵,灰色的村庄,灰色的粗布衣服,就连最后一丝亮点,许多金黄的庄稼也渐渐被收割了,露出光秃秃的贫瘠土地。
一行人仿佛来到了人间地狱。
另一边王巨放下手中的镰刀。
“真痛啊,”他心中说道。
连续几天的收割,手掌心磨出一个个血泡。
“终是许久未割过庄稼……”
前世王巨吃过很多苦,这个身体也吃了很多苦头,不过终是小了,体力不足,收割乃是农活中最累最苦的一段时光,几天收割后,王巨终于感到有些吃不消。
不知道那个小公主回去怎么样了?那个官家有没有听自己的意见?
王巨心里面想到。
一行人走了过来。
朱俊解脱似的,瘫倒在地上,弱弱问:“大哥,杨大郎,李二郎,尤三郎,李小娘子……你们怎么来啦?”
来的人比较多,朱清带着几个驾牛车的仆役,两个中年人,他们是朱家请来的铁匠,朱俊的大哥朱琦,三个与朱俊差不多大小的青年,他们都是朱俊的好友,一个长相清秀的少女,她是赵家的小娘子,也是朱俊的未婚妻。
朱熹是南宋人,其实南宋也没有形成那种万恶的贞节观,就不要说北宋了。
特别是在西夏,羌女一个个凶悍无比,可以与男人一道抢盐,一道当兵杀宋人,延州没有女兵,不过风气受羌人影响,比内地更开放。
赵四小娘子来看未婚夫,并不稀奇。
一对与二妞三牛差不大的小屁孩,他们是朱俊的妹弟,乃是朱欢小妾生下的孩子。
还有一个二十略出头的青年,他就是朱俊的大哥朱琦。以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萝莉,李万元的小妹,长得无比俏丽。
赵四娘子心痛地走过来,拿起朱俊的手,冲王巨喝道:“你这个小子,凭什么让二郎吃苦!”
朱琦摇着手中的扇子,另一手伸起做了一个兰花指状,道:“吃苦好,不知苦中苦,那知甜中甜。”
他长相比朱俊更清秀,然而王巨总觉得怪怪的,特别是他眼睛扫来扫去,王巨没由来,感到菊花冰冰凉……
同性恋在古代非是洪水猛兽,特别到了明朝,家中不养娈童都不能称为士大夫,甚至一些文人墨客以得花柳病为荣。
王巨显然不知道朱家大少朱琦只喜男风,不近女色……
因此他只是觉得朱琦俊秀得不象话,眼神儿也有点古怪,扫来扫去,让他屁股后面冷嗖嗖的,然而王巨的目光迅速被朱俊与他未婚妻吸引。
朱俊粗暴地推开赵四娘子的手,喝道:“什么小子,说话没礼貌!”
某些方面,王巨已得到朱俊的敬重。
王巨饶有兴趣看着朱俊粗暴的动作。
他不会认为朱俊为了自己做这个动作的,难道中间还会有隐情?
万恶的包办婚姻哪。
王巨又看到有趣的一幕,面对未婚夫粗鲁的举动,赵四娘子居然没有反驳,反而象受委屈的小媳妇儿,不安地捏着衣角。
请绝对要相信,即便是宋仁宗晚年,除了极少数极少数家族外,这时代就没有三从四德的话。否则不会有河东狮吼与夏竦老婆的笑话。
要么家世,延州连一个进士都未出现过,就不要说士族了,因此只能比拼财富与家族成员力量大小。有没有大家族,有,党项人李士彬,然而随着三川口之役,这个超然家族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余下的还有一些羌人部族,规模都不是很大,更不要说是汉人。或者比官职,据王巨所知,朱家并没有人当官。因此只能比拼财富。
赵朱两家财力王巨不知道,但可以看衣着穿戴,赵四娘子穿着的绸衣十分精美,不知道是哪儿的丝帛,头上戴着的玉簪在秋日下更是闪着晶莹剔透的光泽,想来价格也是不菲。从这上面看,赵家应当也能算是有钱人家。
难道在宋人眼中,朱俊相貌举世无双,这个赵小四相貌仅是平平,自己审美观相差了那么多?
“杨大郎,李二郎,尤三郎是我的同砚兄弟,这位乃是王大郎,”朱俊做着介绍。
同砚兄弟就是同学,还能称呼为同门,同窗,同塾,塾友,同师,同堂,同门友,同砚乃是最文雅的一个称呼。
书呆子嘛,不要说几天下来,就是几个月下来,也不会马上就改好的。
“见过几位兄台,”王巨拱了拱手,然后看着朱清与那两个陌生中年人。
“这是钟铁匠,这是孙铁匠。”朱清做着介绍。
元黑子虽是王家寨的人,算是自己人,不过手艺终差了一些。只是王巨不大好直说。
眼下的剑仅是第一步,无论他那个碳化钢小窑,或者百叠与淬火工艺都得要改进,甚至要校正所用的材料。
实际若是资金充足,条件准许,王巨都能弄出来一个简易的原始水压机,或者利用不同的铁矿石搭配,说不定能提前弄出来某种坚韧的合金,不过在王家寨肯定不可能了,没那条件。而且这个研发费用在这时代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手头的工艺可以改进,这必须得请更高明的铁匠过来帮忙。
两个铁匠手艺活不错,但也不至于连朱清都敬重了,顶多待遇好一点那就不错啦。
然而恰恰相反,在王巨心中,他们才是最敬重的人!
“见过二位,寨中都安排好了,请跟我来。”王巨客气地说。
这就是时代差距生产的反应。
朱家对王巨很客气,不仅是妖孽,知书识字的妖孽才是真正的妖孽。但对两个手艺高明的铁匠又不当一回事。
王巨恰恰相反,明明是朱俊的好友,州学的学子,大户子弟,王巨却敬而远之,对两个铁匠却抱着尊重的态度。
王巨带着两个铁匠离开。
杨都看着朱俊,样子有些狼狈,在劳动嘛,面对黄土背朝天,还能指望有什么好样子?衣服上沾满了泥巴,满头大汗,于是他说道:“二郎,你这是何苦?”
“父亲大人吩咐。”
“世伯居然有如此奇思妙想……”尤滔不由摇头。
难道吃吃苦,就能望子成龙了?
“休要小看了这个少年人。”朱清在边上说道。
杨都、尤滔,李万元三个青年平时与朱俊关系不错,朱清略有耳闻,不然也不会来看望朱俊。可这三个青年良莠不齐,特别是杨都与李万元比较傲气。
他害怕杨李二人说出什么不好的话。
这个少年虽然眼下贫困,同样傲气得很,甚至比杨李二人更傲气,而且出手果决,虽然智慧到了让人惊艳的地步,不过朱清也看出来,王巨绝不是一个大度之辈。
“小看了他?”杨都不由大笑。
“大郎,朱伯说得对,此子绝不可小视。”
大伙儿哈哈一乐。
杨都着着那个单薄的身影,奇怪地问:“他只是一个孩子。”
“你也不比他大上几岁。”朱琦继续翘着兰花指道。
“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朱俊仔细地回想着这几天的经历。
不是王巨的独立老成懂事与机智,朱俊现在还继续是一个书呆子,很难察觉到这中间的宝贵。
他看中的就是王巨的学问。
可能王巨的毛笔字仅能做到有些工整,不入他的法眼,更不及朱俊自己写的字。
他笔记与自学心得中也有许多错误,至少以朱俊观点是错了的。
但除此之外,有许多地方依然让朱俊赞叹。甚至偶尔在交流经义文章诗词上,让朱俊受益多多。
若是王巨是他的“同砚”,那也罢了,可王巨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这所有所有的学问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甚至朱俊怀疑若是给王巨系统性的学习一两年后,至少他的学问要胜过州学里的那些教授。
因此又郑重地说了一句:“若有可能,他以后说不定就能唱名于东华门。”
仅是这一句,大家一起呆住。
朱家三个儿子,小妾生下了朱小三还小,看不出来什么,朱家老大男风,结婚几年,居然没有生出子女,甚至妻子还是一个处……朱小二是书呆子,因此传为延州笑柄。
但绝不能低估朱二的学问。
在州学里,他的学问算是比较优秀的,未来有很大机率能考一个举子。
只是举子。
至于进士,延州倒是送了许多举子进京赶考,然而那一个中过进士?宋朝立国几十年来,唯独只中了一个诸科生,那已经在延州轰动一时了。
东华门外唱名?
谁不想!
韩琦与狄青在西北时,狄青一个得力大将焦用犯了一点儿小事,韩琦便要杀他,狄青来求情,说此人乃是好男儿,立过许多战功。韩琦轻藐地说了一句,东华门外唱出者为好男儿,他算什么好男儿。话外之音,就连你也不是什么好男儿!然后当着狄青的面就将此人杀了。
能在东华门外唱名,是几十万宋朝读书人的梦想。
唱榜之时,便是蛟蛇化龙之日!
第十九章天翻地覆
莫要怀疑朱俊的话,以朱俊的学问评价出来,至少七成让人诚服。
“二郎,你言重了吧。”尤滔怀疑地问。
“一点也不言重,天色快要接近黄昏,你们今天不会走了。”
“我们带了帐蓬过来。”敢情一个个当作来休假的。
“那你们跟我来,我将他的笔记拿给你们看。”
“好啊。”
几个人向王巨家走去。
李万元扭过头问朱清:“朱管事,朱家如何认识这个少年?”
“机缘,”朱清打了一个哈哈。
其实他也在好奇。
论语那不算,那套五经正义,这个小子才得到一个来月,这一个来月能学到什么?
几个进了王巨的家。
一个简陋的茅草屋,家中更是四壁空空,能看得上眼的便是王巨揩油买来的五经正义,另外就是朱俊带来的笔墨纸砚,一起放在王嵬替王巨打的那个简易书橱里面。
所以王巨都懒得锁门。
难道王家寨还能出窃书贼?
朱俊在书橱里拿出一叠纸张,从中抽出一张纸。
上面是王巨学习《中庸》的心得。
这时候中庸还没有单独抽出来,依然属于礼记的一部分。
至于经义,有五经,有九经,有十三经的说法,而且时常改动,不过儒家主要的经义就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尚书》,变来变去就是这些经义,无外乎主次轻重的变动。至于老子,庄子,管子,国语,荀子,墨子,韩非子这些书在儒家中地位一直不是很高。但现在没有中庸,没有大学,全属于礼记一部分。
纸上便是一些中庸里王巨自己揣摩出来的注解。
然而开始一行字便吸引了大家。
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中,中正,正中。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庸,用也。
天地有阴有阳,有刚有柔,有明有暗,中庸,用中也,偏阴用阳,偏暗用明,偏柔用刚,使之刚柔相济,阴阳协调,不偏不倚,治国化民,方曰中庸之道也。
中庸不是孔夫子写的,乃是他后人编著,包括中庸后面都写得云里雾里,因此大多数认为是装平庸,难得糊涂。后来也有许多儒学大家做了注解,但从就没有人清楚地指出中庸实际就是一种持中的调节之术!
这样新颖的观点后面那些纸张上继续在不停地出现着。
大家哑然。
杨都怀疑地问:“他真是自学的?”
不相信啊。
这些注释就是文字稍糙了一点,毕竟还小嘛,那来的那么厚的文字功底。
然而只要加工一下,便能当成新颖的经义诠注。
“绝对是自学的,王家寨几乎没有人识字,要么他继父识字,不过他在保安军的继父对他很不好,即便那个姜员外,学问也有限,根本没有这么深奥的想法。”朱清道。
但是他看着这些纸上的注解,尽管在心中将王巨当成了妖孽,然而现在又进一步拨高。放下纸,慎重道:“二郎,你在王家能吃苦便吃苦,不能吃苦就回去,切莫得罪他,还有你们也是。”
“我吃苦了,”朱俊愁眉苦脸地说,他摊开手,王巨手上起血泡,他更起血泡了,赵家小娘子看得心都碎了。
“吃苦也值得,要知道他以前仅读过一本《论语》,这套《五经正义》乃是因为机缘才得到的,时间不过一个来月。”
“哇噻。”三个青年一起傻眼。
…………
到了夜晚,天气便有些冷。
美丽虽好,也要身体能吃得消。
香玉便在身上加了一件花皮袄子,袄子有些小儿,便将一对丰满的胸脯勒出来。
三分长相,七分扮相,良家女子无论怎么打扮,也不敢完全学妓子那种泼辣的穿戴化妆。
不过美人此时脸上却充满了担心,看着对面清瘦的文士,轻声说道:“宋郎,你可好?”
“官兵抓得紧,不敢出来。那件事你打听得怎么样?”
“奴家听到一些,官府里的人只说了是皇城司的人出手的,但皇城司的人有些疏忽大意,将那几人放走。”
“怎么会?而且他们死了一个小婢。”
“奴家也不知。”
事实是延州知州程勘追问,那名皇城司大汉说了一句,那家小娘子乃是名门闺秀,程公就莫在追问了,以免引来更多的争议。
程勘就不好再问了,但程勘也做梦想不到乃是兖国公主。
宋吉更不会想到,如果想到了,他恐怕此时不是打听消息,而是立即逃亡。
“有点古怪,城中还有什么消息?”
“那个程相勒迫衙役到处寻找你们的下落,还斩了三个青涧城的小校。”
“他若是不收手……”
“宋郎,莫要。”
在边境做做强盗还可以,不要说西北边境,就是在其他地方,都有山大王出没,而那些生蛮生番部族更是公开的山大王。但程勘可是曾经担任过国家的参知政事,如果将程勘干掉了,那将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件。
到时候不要说宋吉这群手下,国家机器开动起来,当初的京西陕南的好汉张海、郭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最后也镇压下去。
“再熬熬吧。”
“宋郎,得熬到那一天,我们离开延州吧。”
“香玉,你不用担心。当初我们兄弟三人发下誓言,说好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孟二哥被杀,不求与他同年同月死,至少得替他将仇报掉吧。”
“冤冤相报何时了,而且官府发疯般地在找你们。”
“没事,我有一个安排,马上延州官府就没有心思找我们了。再说现在往哪里逃,要逃最少也在等朝廷大郝后,再逃离延州,那时候天大地大,我们就可以随处可去。”
宋朝的大赦特别多,皇帝登基必赦天下,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大天灾,或者国家有什么大的喜庆事,都会赦免罪犯,或者取消对在逃的罪犯抓捕,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因此有的罪孽深重的惯犯,犯下事后便立即潜逃,等候大赦,赦令发出,又返回乡里逍遥自在,它也是宋朝的一个弊病!
宋吉他们不会在大赦范围之内,然而赦令下了,到时候只要他们不再继续犯事,官员会自己儿会认为揭过此案。
“什么安排?”
“玉儿,你莫要问,到时候你就知道了,那时候我就可以带你离开,让你一辈子享有荣华富贵。”
“荣华富贵也就罢了,但宋郎你可要小心哪,不仅程公,还有皇城司,”香玉一开始也没有弄清楚皇城司是什么机构,最后打听出来,将她吓着了。
宋吉阴沉着脸。
“放心,马上延州就会天翻地覆!”
PS:安排了一个公主,居然没有人异议,看来大家抗雷比我想像的要厉害啊。
实际上本书扑惨了,因此新书比较慎重,与责编沧沧,烈手与虎牙反复商议,近百章稿子修改了五次,删了十几万字,改了一个多月,差一点改吐了。若是按照烈大的建议,写得更奔放一点。但我还是不敢将节奏完全放开,怕雷着大家。因此第一卷只有几个小高、潮,节奏略略偏慢。到了第二卷就会全部拉开。请大家支持,将这本书养起来。各位的支持才是我的真正动力。
再加一更,求一下收藏与推荐票。
第二十章讲道理
坐在田垄上,王巨揉着手掌。
朱清让他带来的仆役割庄稼,便由着朱清。
几天劳动下来,王巨累得不行。
赵四娘子道:“小郎,不就是一点豆粟。”
来的时候看到朱俊吃苦的样子,她有些愤愤然,不过她畏惧朱俊,朱俊让大家不能轻视王巨,她就不敢轻视。
忍回去的话就有些不大中听了,这点庄稼能值多少钱哪,两三贯钱罢了,还不够她哥哥一顿挥霍的。但不敢说出口。
“四娘子,我听说官家连汤都舍不得吃,他是天子,富有四海,为何?”
“皇上舍不得喝汤?”赵四娘子扭头看着朱清。
“似乎是啊,听说不想劳动宫中内侍……”朱清茫然道。
“就算是不想劳动宫中的内侍,但小子又听说一件事,自太祖起,到太宗,到当今官家,平时穿着多是普通的麻衣,甚至就这种麻衣都破旧不堪,就是真宗陛下除了封禅有所浪费外,生活也不算太奢侈,为何?”
价值观不同!
正是这几个皇帝带了一个好头,宋朝才延绵了近百年的良好内治。还有许多穷苦人家,这是无奈,相信文景之治时也会有。生产力太落后了。
抛却武功不提,仅提内治,北宋这百年漫长的内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随着这个史上最“仁”的官家去世,宋朝内治也每况愈下了,也许边荒地区百姓生活依然很苦,但未来会更苦!
庄稼的收获,不在于粮食价值多少,手中没有了粮食,村民便会救助,世界上最难偿还的不是欠账,而是人情。所以眼下王巨依然在计算着庄稼的收成,未来能养多少头羊……
赵四娘子哪里能懂得这些呢?
几个仆役帮忙,十来亩豆子与高梁全部收割完毕,甚至他们还用竹耙将晒好的黄豆打下来,搬到王巨家里。只有高梁还没有晒干,继续放在田中。
这倒不是为了赏识王巨,而且担心自家二少爷吃很多苦。
“你太狠心了,”赵四娘子责备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什么要求学,虽然真宗陛下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都知道一朝金榜题名时,天下闻名,富贵随之而来。可有多少读书人能够金榜题名?为什么读书,其根本还是学而致用,学了就要用上,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标。然而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变成了只会读死书的呆子?”
“小郎中的啊。”朱清叹道。
自家二少爷可不就读成了书呆子?
居然赏一锭金子给乞丐,差一点将大员外活活气死。
“闻之不见,必谬,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