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烈日擦肩而过-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飞船看上去象一个刚从地下拨出来的土豆秧子。据说飞船设计组里面有几位专家非常重视技术美学效果,坚持要给飞船设计出优美的外形。但最后在苛刻的结构质量比要求(注二)面前仍然不得不作罢。 
    杨帆调整喷气装置,向飞船后部飘去。从那里的船体上伸出许多支支叉叉的东西:两条金属臂、可变距太阳能电池翼板,还有功能不同的各种天线。看上去就象是土豆秧子上的纤毛。再往后面,则是三枚并排的负离子火箭发动机。此时就象是三个安睡的巨人一般,随时可以醒过来怒吼一番。 
    在指令舱和两个功能舱上,各有一台姿态调整发动机,用于调整飞船的飞行姿态。万一出现紧急情况,飞船可以解体为几个独立的部分。届时,姿态调整发动机还将为各个部分提供动力。飞船的整体为银白色,漆着高反光率的涂料。在无遮无拦的太空中,除了太阳能电池外,没有什么仪器设备“喜欢”阳光。在工作舱和生活舱上,分别印有“中国航天”和“青龙号”七个鲜红的文字,十分醒目。青龙号是“七色龙”计划中的第五艘,前四艘分别叫做黄龙号、银龙号、苍龙号、赤龙号,都是无人驾驶火星探测飞船。而他们则是第一批将要登陆火星的中国宇航员。 
    
    “内部监测系统报告,漏洞有两处,一处在第十三排、十五号隔热瓦下,一处在第六排,七号隔热瓦下。” 
    杨帆的耳机里传来李志的声音。此时,惹了大祸的那粒宇宙尘已经消失在太空深处。监测系统根据相对速度和毁损情况判断,估计它可能只有半枚硬币大小。在船体上打出的孔洞也只有瓶盖粗细。杨帆沿着李志指引的方向飘去,发现船壳上附着巴掌大小的一块冰晶,面积还在不断缩小,甚至能用肉眼看到它在收缩。那些冰晶便是逸漏出来的储水。太空温度极低,所以储水立刻就结成了冰。但太空里又是几近绝对的真空,冰晶接着就迅速挥发掉。 
    
    杨帆降落到生活舱上。宇航服的靴底可以产生电磁力,吸在生活舱的外壁上,所以不用飞行背包他也能在生活舱上行走自如。杨帆找到第一个洞口,清去最后一点冰晶。里面的生活舱已经是真空状态,二号、三号两个储水箱的水也已经全部逸出,他不用怕会什么东西再喷出来。 
    杨帆把事先加工好的合金板覆盖在洞口上,然后掏出激光焊枪,把合金板接在生活舱的外壁上。这个操作的程序十分简单,但全部完成却需要二十分钟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杨帆必须保证操作准确无误。在夹有黄金薄膜的头盔护目镜后面,杨帆一眨不眨地盯着眼前闪烁的激光束。他听说三军仪仗队员可以保持二十分钟不眨眼。自己以前没有练过这一手。不过到整个修补过程完毕,他只眨过六次眼。这恐怕也是他一生的记录了。 
    
    接着,他又去修补第二处破损。那颗小流星在船壳上对穿而过。 
    “外层修补完毕。”又过了二十分钟,杨帆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双目了。他把激光焊枪放进身上的工具箱,挺直身子,举目远眺,流泪的眼睛轻轻地眨着。此时,一墙之隔的生活舱内,江涛正穿着宇航服,通过换气室走进生活舱。他推开吸附在洞口处的食品袋,进行内层修补。与需要再入大气层的飞船相比,青龙号的舱壁并不厚实。它是一艘在太空中组装,在太空中发射,最后在太空中结束航程的飞船。船壳要经受的最大考验是两次穿过火星大气,而火星大气的密度只是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 
    
    “浩淼星海一飞舸,雄风万里闯天河”修好破损后稍稍放松的心情,使杨帆想起了前辈宇航员写下的一首诗。他在心里默诵着。 
    诗意未断,杨帆忽然发现在他的余光里有一个模糊的小亮点。要是在喧闹的大都市,恐怕面前多出几只探照灯都吸引不了他,但此处可是寂寞的太空,每颗星星都各在其位,除了人造航天器,没有什么活动的物体大到可以被肉眼看到。而此时此刻,也没有什么人造航天器会来到如此深远的太空。 
    可是,当他把目光转向那个小亮点时,却什么都没看到。 
    杨帆从小就培养成了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每当他在指令舱值班时,总是喜欢通过望远镜来观察飞船前面的星空。所以他记得在小亮点的位置上应该没有任何星体。 
    杨帆故意把目光从小亮点所在的位置下移开,让那里再次处于视野边缘,果然,那个小亮点又出现了! 
    不是错觉,实有其物!人类视网膜边缘的感光细胞比中间部分长,可以感受到较弱的光线。正面望去反而什么也看不到。 
    杨帆立刻打开头盔上的视觉增强器,调整放大倍数:一倍、两倍、三倍……终于,一个朦胧的圆形雾球出现在那个位置上。 
    “彗星?”杨帆暗自叫了一声。他的天文知识虽然远不及江涛,但也知道,面积如此大而光线又如此暗弱的星体,太阳系中非彗星莫属。 
    “江涛,你在生活舱里面吗?” 
    “在,正忙着,什么事?” 
    “修完后干干你的本行吧。我发现飞船侧后方有一个不明天体,估计可能是颗彗星。一会儿请你用望远镜证实一下。” 
    “真的?”耳机里传来惊喜的声音。 
    “别,别激动江老兄,我知道你有天文观测瘾,但也要把洞补完后再去过瘾。”杨帆开着玩笑。 
    “怎么回事?”李志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侧后方,船尾夹角七十度左右有一个不明天体,估计是颗彗星。”杨帆汇报道。 
    耳机里沉默了片刻,只听见一阵仪器开关的声音,然后杨帆便看到安装在指令舱外面的望远镜缓缓地旋转着,指向了小亮点的方向。毕竟都是科学家,即使在这种时刻,每个人仍然对未知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 
    用了几分钟时间,杨帆爬回船内,来到指令舱。江涛已经在那里干开了他的本行。只见他右手敲击键盘,左手不停地调试着七八个按钮,嘴里则不停地报出数据。这手一心多用的活儿杨帆一直很佩服。 
    “方位705,距离零点零四四个天文单位,轨道参数正在计算,它正飞向太阳,已经越过地球轨道。” 
    “这么近,我们暂时也有个伴儿。”田丽说道。她插不上手,只好坐在通讯台前,看着江涛在那忙活。在这次远征火星的计划中,田丽本是个重要角色。作为生物学家,她不仅要负责在火星表面寻找生物的痕迹,还要建立一个半开放型的实验生物圈。这个生物圈将安置在严酷的火星表面,先是处在全封闭状态,然后一点点扩大与火星大气的渗透程度,以考查地球上的植物和微生物在火星环境下的生存可能。现在可好,除了操作通讯装置外,田丽一时找不到事情可作。 
    
    这时,从遥远的地球又传送来两组信息。一个是地面指挥中心的,要求他们报告修补破损情况。另一个则是世界宇航员联谊会主席,意大利人托尔迪亚发来的。托尔迪亚已经退出宇航第一线多年,加上南欧人的懒散性格,心宽而体胖。托尔迪亚先向他们表示慰问,然后告诉他们,联谊会已经通知了各国分会,正在各国宇航员会员中寻找那些有太空灾难经历的人,准备群策群力,给青龙号出谋划策。最后,托尔迪亚希望他们坚持下去,并预祝他们脱险。良言一句三冬暖,胖老头的问候虽然暂时没有实际用处,但却给大家精神上的支持。 
    
    世界宇航员联谊会是一个松散的联谊机构。除了情感上的榆木疙瘩,几乎每一个宇航员进入太空之后,都会有一种神圣庄严,近乎宗教般的体验。这种体验无法言传,只能意会,并只能由同路人分享。在宇航员的心目中,“人”的概念,“世界”的概念都是非常深刻的。随着进入太空的人越来越多,宇航员们便跨越国界,把这种由共同的太空经历形成的友谊传播开去,结成了不分国籍的宇航员联谊会。 
    
    或许正是异乡朋友的祝愿打开了李志的思路,周围三个人只见他用左拳狠狠地击了一下右掌。 
    “太好了,彗星,一颗彗星,而且离我们不远。这下我们有办法了。” 
    第三章 
    大家望着李志,一时弄不清一颗偶尔过路的彗星怎么能够帮助他们。 
    “彗星上有水,每一颗都有,而且不需要费力采集,它们本身就是'脏雪球'。江涛,报告彗星的轨道参数。”或许是由于兴奋,李志的话有些不连惯。 
    江涛听罢,也变得兴奋起来了。由于本次航行是以远征火星为目标,青龙号上并不缺乏食品。只要饮水问题解决了,他们就可以坚持下去。江涛干脆接通指令舱主屏幕,把正在计算出来的彗星轨道参数及模拟图放大到每个人都能看清楚。和这些数据并排出现在主屏幕上的,是望远镜拍摄到的彗星图像。此时的彗星还没有形成彗尾,不过彗核周围已经出现了淡淡的彗发,象一只快要张开的水母。 
    
    江涛重重地敲击了一个回车键,高兴得话都有些不利落: 
    “成了,这是彗星的……轨道。如果我们利用金星的引力进行加速,改变航向飞向彗星的话,那么,大约二十天之后……我们将在水星公转轨道附近与彗星相会。杨帆,怎么样,这个日期没有问题吧。” 
    杨帆皱着眉头,刚才指令舱里的那一阵欣快并没有传染给他。 
    “我们与彗星相会以后,还有足够的燃料飞回地球吗?” 
    “这个……”江涛没有回答,又进行了一番运算。大家望着主屏幕上的数字。那些变幻的数字仿佛也就是他们变幻的命运。 
    “飞船与彗星相会后,将会错过飞到地球或火星的发射窗口。无论飞向地球还是飞向火星,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到达。”江涛黯然地说出这个谁也不希望看到的结论,身体也随着瘫在了座椅上。 
    “那怎么办?即使我们得到了水也没有用了。”田丽也有些惊慌:“我们的生活物资根本支撑不了那么久。” 
    “只要有了水,我们就可以用电解水的办法来制取氧气。”江涛又鼓了鼓勇气,挺起身说:“至于食物嘛,我们可以在生物实验室里种植农作物,田丽,你的小农场怎么样?” 
    “不是小农场,只是个小小的实验室。”田丽摇摇头: 
    “生物实验室里的种植面积太少了,无论产出速度还是数量都没有实用价值。” 
    此时,田丽想到了是自己第一次上天时的情形。那一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也是李志。她第一次踏进宇宙飞船,心跳成了一团。当起飞时巨大的加速度把她死死地按在座椅上的那一刻,她甚至处于迷芒状态,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直到舷窗外的天空变成黑色才恢复镇定。当时,李志看着她的表情,夸道: 
    “你真行,不叫也不闹。当初捷列什科娃(注三)第一次上天的时候,吓得无法自控,大哭大叫,地面指挥中心差点不得不把飞行任务取消。” 
    田丽一听,没有作声,心想,这哪里是在夸我!从那以后,每次参加太空飞行,她都要求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必须比同行的男宇航员镇定。当然,后来她也明白过来,那不过是李志的激将法罢了。 
    指令舱的热烈气氛立刻冷却下来,大家都沉默不语,那些数据和图表悬在人们头上,象是沉重的大石头。 
    “来,你们看。”李志依次拍了拍每个部下的肩膀,然后指了指彗星轨道示意图,图上,刚刚发现的这颗彗星划着一道优美的弧线掠过太阳。 
    “你们看,彗星不仅是一个水源,也是加速器。它在绕过太阳时会被太阳引力加速,然后从地球附近经过。我们登陆彗星之后可以驻留在那里,跟随彗星一起绕过太阳,直到接近地球时再离开,彗星在接近地球时运行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我们其实用不了多久就能够到达地球。我估计……” 
    “大概一个多月!”杨帆下意识地心算了一遍,心情也被提升起来。不过,这次轮到江涛那边情绪低落了。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果我们不被太阳烤焦的话。” 
    “怎么?”田丽问。 
    “这是一颗掠日彗星!” 
    “是掠日彗星又怎么样。”田丽不以为然:“无非就是它的近日点离太阳近一点罢了。我们只要一直躲在彗星的背阴面,利用彗核挡住太阳的热量不就没事了吗。” 
    “看来你们对掠日彗星的情况了解的并不清楚。”江涛耐心地解释道:“天文学上把近日距离小于0。01个天文单位的彗星称为‘掠日彗星’,因为这种距离早已进入了日冕的范围之内,太阳的光球温度为6000K,但是日冕的温度高达200万K。你们瞧,这颗彗星的近日距只有0。0056个天文单位,仅次于1843年出现的那颗大彗星。如果把单位换算成公里的话,那么这颗彗星的近日距只有80万公里,这个距离还是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如果再去掉太阳的半径,那么它距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三万公里,这个距离还不到太阳直径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这颗掠日彗星的的确确是从日面上掠过的。” 
    
    “哇,这么近呀。”田丽深感意外,她没想到掠日彗星的名字原来如此名符其实。 
    “那么掠日彗星岂不是都要被太阳完全烤化了么?” 
    “那倒未必,除非彗星的体积太小,在太阳引力下粉身碎骨,否则基本上都能够安危无恙地绕过太阳。因为彗星的主体——彗核是由岩石和各种冰组成的,而岩石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受热时,彗核是由表及里逐渐汽化的,而且彗星接近太阳的时间很短,所以彗星还没有完全蒸发就离开了太阳。瞧,”江涛指了指示意图,接着说: 
    “掠日彗星其实是通过近乎疯狂的运动来抗拒太阳的巨大引力,使自己不至于落入太阳。它通过近日点的速度非常惊人,1843年的那颗大彗星通过近日点时的速度达到了每秒550公里,它二十四小时就绕太阳走了292度,中间的180度只用了两个小时。如果计算无误,现在这颗彗星的角速度会更快。” 
    “最危险的路段很短,我们应该能够挺过去。”李志说完,望了望周围的每个人,又说道: 
    “除了这个方法,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吗?” 
    大家都默不作声。 
    “好,江涛继续计算轨道数据,拟定航线,杨帆和田丽作彗星登陆准备。” 
    正在这时,通讯器又响了起来。地面指挥中心转发了国际天文协会的通报,环球天文观测网中的多家天文台已经观测到这颗彗星,并证实它是首次被发现,天文学家们已经根据国际天文学会的规定将它命名为“杨帆——2020彗星”。而且,这还是第一颗人类在太空中用肉眼发现的彗星。 
    这个小插曲多少缓解了舱里的沉重气氛。江涛站起来拍了拍杨帆的后颈。 
    “你这家伙,我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花在天文观测上的时间比你多得多。什么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算知道了。” 
    “别别别。”杨帆赶紧作谦虚状。“将来咱们要是平安回到地球,我一定把这个彗星的命名权拿出去拍卖,你掏钱吧。” 
    短短的说笑冲淡了舱室里的紧张气氛。这时,方自然总指挥的信号又传到了这里。 
    “救援小组拟用对接方式进行援助。救援飞船将在三天后准备完毕,对接航线、对接点均由你们计算。” 
    李志知道,他们刚才否定对接方案的理由,方自然他们也不会算不出来。此时总部发射救援飞船只是聊尽人意的作法。他立刻回答道: 
    “不,方指挥,我们有了更好的办法。” 
    然后,李志把搭乘彗星返航的的想法拟成草案,汇报给宇航中心。 
    信号飞了出去,然后是短暂的通讯中断时间。李志把双手分别放在江涛和杨帆的椅背上,又回头看了看一旁的田丽,字字千钧地说: 
    “还有一件事,你们要记住。我们这次远航是向媒体公开的,世界各大媒体都派出专门记者跟踪报导。即使我们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故,指挥中心也不可能向外界隐瞒多久。很快,全世界的人就会知道这件事,很快我们就要面对全世界关心我们的人。尤其是,很快我们就要面对我们的家人。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他们面前,我想我不用细说,你们心中有数。” 
    
    他又提高了声音:“刚才那颗流星是什么?它是太空向人类下的挑战书,而我们几个人就是代表人类来应战的。我们要向太空证明,出这么个题目难不倒我们,我们仍然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啪!”杨帆站起来,双掌猛地击在一起。这是他的习惯动作,非常赞成别人的想法时,那就狠狠地拍一声巴掌。田丽和江涛的性格没有杨帆那么外向,但也都觉得一团热浪涌上心头。 
    李志又看了一遍三个部下:打单身的杨帆和田丽,以及新婚燕尔的江涛。他满意地点点头,因为他知道,这个团体里面正在形成的挑战精神将压倒沮丧和恐惧。 
    两个小时以后,指挥中心那里传来方自然的回音:紧急救助小组经过研究,同意彗星登陆方案,并调动全部观测力量观测太阳,以便在彗星接近太阳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数据帮助。 
    “不过,接近太阳时,任何通讯方式都没有作用,全靠你们自己了。”方自然的表情十分严肃。 
    “明白。” 
    舷窗外,“杨帆彗星”的位置上,一团淡雾渐渐扩大,仿佛在向遥远的地球朋友展开自己的神秘的面纱。 
    在宇航小组的亲人中,李志的妻子方晓琳第一个出现在青龙号的通讯屏幕上。方晓琳一直觉得自己的眼睛生得细小,公共场合下总喜欢戴一副墨镜。不过这次没有,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双通红的眼睛。 
    “老李,我没让孩子知道,有些事他还不能理解。”信号把妻子的问候从上亿公里外送到李志的耳边。 
    李志觉得自己喉头发紧。他记得,儿子三岁多的时候,开始向他问起什么叫做“死”。那时,李志给了孩子不少解释:死就是没了、化了、分解了、不说话也不动了……到最后,李志也没有从幼儿的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词来讲清楚这个“死”字。但在他讲的时候,却能从儿子的目光中读出了深深的恐惧感。 
    现在,已经上初中的儿子虽然从理论上知道了什么是死,但李志怎么能让孩子去面对如此真实的死亡呢? 
    “你……你们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告诉我实话。”方晓琳用颤抖的声音问道。然后,一双期盼的眼睛便透过遥远的空间,一动不动地盯着他。这本是延时通讯中常有的现象,但此时尤其令人心酸。 
    李志正站在三个同事的身后,他们在听到这句问话时,手里的活都稍微地停顿了一下。李志沉吟了一下,回答道: 
    “八个字:有惊无险,会者不难。可能有一些不太懂行的记者要拿这件事炒作。别信他们的,要知道,你丈夫才是宇航专家。” 
    说完之后,李志见缝插针,打开一管果酱,慢慢地送进嘴里,边吃边稳定一下心神。没有昼夜的太空中,大家也失去了一日三餐的概念,都是感觉饿了就吃。这种牙膏式的管状食物其实是很原始的太空食品,最新的佳肴是那些袋装快速脱水食品,复水之后,还可以保持大部分原先的风味。不过,自从飞船出事以来,大家都把爽口的脱水食品收了起来,吃起口味单调,但含有水分的酱状食品。虽然那颗几乎能填满整个太湖的巨大冰雪球历历在目,但毕竟他们还没有真正站到上面去。 
    
    过了大约七分钟后,妻子的回话传了过来。 
    “不太懂行的记者,也包括我吗?” 
    方晓琳是一家网络新闻站的记者,负责教育栏目。望着她那迅速变得憔悴起来的脸庞,李志深情地回答道: 
    “晓琳,你不需要懂得宇航技术,只要懂得我就行了。” 
    又过了七分钟后,方晓琳的声音传了回来。镇定中饱含深情,象是反复蒸馏过的醇酒。 
    “我相信你,努力吧。记住,方总给我在指挥中心招待所安排了住处,我能随时看到你。” 
    屏幕上,方晓琳向身边的技术人员作了个手势,又象李志握了握拳头,图像消失了。 
    杨帆半转过身子,向李志挑了挑大拇指: 
    “大嫂真是见过世面的人。以后我娶老婆,就以大嫂为榜样,遇到事儿只会哭哭啼啼的小丫头一概不要!” 
    一旁,田丽闻言,轻轻地哼了一声。江涛则接过话喳: 
    “怎么,你难道不需要找一个柔弱的小姑娘,来随时显示你的男子气吗?” 
    “低级呀,低级。”杨帆故意拉长语气,又回到手边的轨道计算中去了。没事斗斗嘴是他们太空生活的组成部分。飞来横祸有那么一段时间惊走了他们的幽默感,但现在已经恢复了不少。 
    自从确定彗星登陆计划以来,杨帆一直在仔细地计算彗星着陆方式。在此之前,人类从未登陆过彗星,甚至从来没有设想过要登陆一颗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