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丁,却没有这个资格!你睁大眼睛看清楚,本王的军队中有不少异族战士,军士们大部分都是穷苦出身,他们都是你口中的贱民,可偏偏是他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丁!为什么?!因为你和你的部下们,只会躺在舒适的床榻上,吸食着穷苦百姓创造的财富,你们已经退化成了这个世界的蛀虫,不要忘了,你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他们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没有广大的穷苦百姓辛辛苦苦的劳作,你们哪来的锦衣玉食?恐怕你们连生火做饭都不会!”
元起的话,说的袁丁哑口无言,倒是躲在袁丁身后的袁尚听不下去了,忍不住站出来说道:“贱民为高贵的人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古如此,无可厚非!”
袁尚的话,把元起气笑了,转头看向袁尚,元起反唇相讥:“无可厚非?天经地义?好笑,如此说来,身份地位高的人,就可以随意命令比他地位低的人了?那好,本王是天子亲封的燕王,身份地位比你父亲这个车骑将军高上三级,本王现在让你的父亲双膝跪地,跪着做一顿饭给本王吃,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情了?”
袁尚被元起的话气的满脸通红,指着元起怒道:“元起,你不要太嚣张,你不过是走了狗屎运,得到了天子的垂青,如何能与我袁家四世三公相比?凭什么指挥我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你袁家四世三公也是从第一代祖先做起的,你们袁家能四世三公,凭什么我们幽州元氏一支就不能做到呢?别忘了,本王的,可是比你们袁家的祖先高很多。反言之,你们袁家难道天生就是尊贵的吗?在四世三公之前,还不是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田里劳作?你们身为袁家子孙,不思前人辛苦,创下偌大基业,反而作威作福,将祖先创立的基业毁于一旦,还有什么面目在本王面前争辩?是谁给你们的厚颜面皮,犹自叫嚣着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后?不怕令先人蒙羞吗?”元起声色俱厉的训斥着袁尚,把袁尚说的和他父亲袁丁一样,哑口无言。
袁丁骄傲的神色,在元起的训斥下,逐渐散去,带着几分惭愧,几分孤寂,叹息着说道:“燕王说的没错,富贵到头一场空,终究只是南柯一梦罢了。”
元起伸手拔出赤天神剑,向着袁丁的方向一掷,赤天闪电般飞至袁丁脚下,不偏不倚正好擦着袁丁的靴子,插进了他脚边的土地中。同时,元起的声音再次响起:“本来,本王是想亲手斩下你的头颅,为沙县一战中死去的兄弟们报仇的,看在你刚才的那番话,本王给你一个自裁的机会,这把剑,你应该还没有忘记?你的弟弟袁白也是在这把剑下自刎的。”
袁丁木然拔起赤天神剑,伸手抚摸着赤天殷红如血的剑身,喃喃自语道:“赤天神剑,上斩昏君,下斩佞臣,哈哈哈,去你妈的冠军侯,老子再也不用看到你了”
说着袁丁举起赤天在自己的脖子上一抹,锋锐的剑锋立刻划破袁丁的皮肉和血管,随即带着喷溅的血液,握着赤天倒了下去。勉力挂在天边的夕阳,就像是一个等待结局的看客,在袁丁自刎的这一刻,它也伴随着落幕坠下了天际。只剩下一片金红色的余晖。
“父亲!”袁尚撕心裂肺的呼叫声响起。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那些守护在袁丁身边的武将和亲卫们,已经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五天之后,元起端坐在邺城的州牧府中。看着面前桌案上的地图。自从袁丁死后。其麾下的二十五万大军分崩离析。燕军面前再无阻碍,得以长驱直入,在冀州攻城略地。以齐天、赵虎、马越和甘静为首的四支精锐为主。搭配上一定量的普通军士为辅,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进军,三日之间,接连攻克安平、巨鹿、清河和邺城,把冀州大部收入囊中,只有魏郡落在宇宫照烈手里。
燕军之所以进展的如此顺利,还要感谢那位野心家泰山。诸葛亮按照元起当初的设想,在宇宫照烈击败审配前不久,在南部荆州内大量散布消息,谎称宇宫照烈在拿下审配之后,就要进兵荆襄,进而把荆州也纳入版图。本来诸葛亮是有两套方案的,散布谣言只是其中之一,因为诸葛亮深知庞统的本事,清楚庞统绝不会轻易上当的,谁料自从得到半部荆州之后,泰山的野心大涨,而且变得不能容物起来,对忠言往往很难听进耳中,尤其是在和庞统爆发了一次矛盾之后,对庞统的信任和依赖度大幅下降,对庞统的忠言充耳不闻,悍然派关威带领五万荆襄军,突袭宇宫照烈掌控的荆州三郡,关威也没有辜负泰山的厚望,在南郡和驻守在那里的宇宫军大将夏侯惇来了一场硬碰硬的对决,夏侯惇在乱战之中,被流矢射中了左眼,变成了一个独眼龙,重伤之下,夏侯惇无力在掌控局面,向兖州发出了求救的讯号。
留守在兖州的荀攸连忙调集了数万大军,交给了于禁,让于禁带兵前往南郡救助夏侯惇,谁料关威在于禁的进军路上,利用地形,提前储备了大量的积水,等到于禁进入驻扎地之后,关威下令放开水提,来了一场水淹七军的好戏,把于禁的数万大军尽数淹死,并且还活捉了于禁。
接连两场大胜,让关威威震中原,吓得宇宫照烈不敢再停留在冀州,唯恐关威趁着自己老巢空虚,袭取了兖州。只留下宇宫洪镇守魏郡,自己带着其他将士火速赶回了兖州,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南郡,这才把关威击退,保住了自己在荆州拥有的三个郡。
等到宇宫照烈稳定住了南边的局势,再回过头来看向北方的时候,豁然发现,除了最南边的魏郡之外,其余的冀州各郡都已经落入了元起的手中。并且元起还上书给元协,请求元协封诸葛亮做新任的冀州牧,元协也没有含糊,当即批准了元起的请求,正式的任命状虽然还没有到达冀州,但那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等诸葛亮正式走马上任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勒令宇宫洪退出魏郡,让燕军全据冀州了。
宇宫照烈不是傻子,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他已经醒悟过来,泰山在自己身后捣乱,一定是元起在暗中捣的鬼,自己只能忍气吞声咽下了这口气。不过宇宫照烈在这次联合剿灭袁丁的战斗中也不是没有收获,收获了袁丁手中的半部青州,又在荆州拿下了最北边的三个郡,倒也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了。
与宇宫照烈相比,泰山就可怜的多了,因为听信了流言冒然出兵,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实际性的好处,还树立了宇宫照烈这么一个强敌,相信宇宫照烈在经过一两年的休养生息和整顿之后,一定会把兵锋指向荆州。想到这里,泰山就恨的牙根生疼,和宇宫照烈一样,他也看出来了,散布流言的一定是元起的人,可惜泰山却拿元起毫无办法,谁让自己蠢,上了元起的当呢?这件事之后,泰山对庞统又重新敬重起来,比以前还要言听计从,因为泰山知道,想要在逆境中求生存,他只能依靠庞统的智慧。
而庞统也没有让泰山失望,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进军益州。益州沃野千里,国富民丰,可是一块宝地。而益州牧元璋昏庸暗弱,被相邻的张鲁连年入寇,威严尽失,正是泰山乘机夺取益州的好时机。恰好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元璋竟然派人给泰山送来一封书信,请求泰山看在同宗同族的情分上,出兵帮他抵御张鲁。面对送上门的肥肉,泰山当然爽快的答应了下来,立刻整顿军马,准备择日出兵。
………………………………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赏群臣
随着元协的正式诏书下达到邺城,诸葛亮这位新鲜出炉的冀州牧,就走马上任了。冀州是中原第一大州,地广钱丰,元起一定要留一位肱骨之臣镇守并管理冀州,他才能够放心。把诸葛亮留在冀州,元起有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冀州钱粮丰足,人丁兴旺,是北方六州最繁华、最富庶的地方,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北方六州的经济中心,元起必须要留一个有才能的人来管理才行;另一方面,冀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元起进军中原的桥头堡,南边与兖州、司隶校尉部相连;东边比邻青州、东海;而这些地方可都是中原要地,除了司隶校尉部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掌握在宇宫照烈的手里,这些因素,要求留下来镇守冀州的人不但要有出色的内政手腕,还要具备卓绝的军事素养。鉴于这两点,元起才让诸葛亮担任冀州牧,正式把诸葛亮推上前台。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诸葛亮出任冀州牧的同时,元起还为他留下了三位好帮手。诸葛亮的好友徐庶被元起提升为冀州牧长史,协助诸葛亮处理冀州的内外事务;同时度辽将军张纵以及安北将军徐挡也被留了下来,负责训练军士,统率部队,并肩负着抵御宇宫照烈的潜在任务。
上任之后,诸葛亮在元起的授意下,对冀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诸葛亮传檄镇守在魏郡的宇宫洪,要求他退出冀州,保全冀州的领土完整。宇宫洪很快给诸葛亮回了一封书信,说兹事体大,他不能做主,要向宇宫照烈申请命令,请诸葛亮耐心等候。对此,诸葛亮倒是并没有很在意,宇宫洪的表现在他的意料之中。不过诸葛亮相信,宇宫照烈一定还没做好和燕军开战的准备,大战过后,无论是宇宫照烈还是燕军,都需要休整,以宇宫照烈的精明,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霸占着魏郡不放的。那样就等于是向元起发起挑战了,要回魏郡只是迟早的事。
其次,诸葛亮对刚刚结束的大战做了一次彻底的清查,在这次大战中,共计俘虏了三十三万降军,另斩首十万余人。在处理俘虏的问题上,诸葛亮秉承了元起去芜存菁的做法,从中挑选出精壮十八万,其余的人一半遣散回故乡,让他们回乡务农;另外一半则是连同家小一起打点行装,准备迁居到燕京及周边各郡县去,以加强燕京地区的劳力。带动幽州的经济发展,尽快从整体上赶超冀州。那些从袁丁麾下投降过来的官吏,元起则是专门成立了一个考核组,对他们进行考核,只有才能和人品都过关的人,才会官复原职,甚至还会得到升迁,而那些不合格的人。对不起,燕王府可不是可养闲人的地方。另外,燕军在这一战中牺牲的人数,也被清点了出来,自从元起组建军队开始,这一战的损失是最大的,有四万多人战死在了沙场。四支精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折损,其中尤以麒麟军伤亡最大,战损超过五千。对这些战死的将士,诸葛亮把他们的名字书写造册。一边让工匠在忠烈碑上镌刻他们的名字,一边在冀州的府库中调拨大量的钱粮,向战死将士的家属发放抚恤金。
清点好了战损之后,诸葛亮又把整顿的方向,对准了冀州内部的各个士族。一些奉公守法的士族,诸葛亮没有动他们;而大部分剥削老百姓、靠吸食老百姓血汗度日的士族,却遭到了诸葛亮的严厉打击,张纵在诸葛亮的命令下,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士族进行了抄家,把他们霸占的良田重新分发到冀州百姓的手中,然后把他们驱除出冀州。至于个别罪大恶极,让老百姓怨声载道的士族,诸葛亮毫不留情,直接让张纵推送到邺城的广场上,当着老百姓们的面,开刀问斩。在把良田和钱粮分发给老百姓们之后,从那些士族家中抄出来的各种财富、物资,依然堆积如山,让元起不由得发出一夜暴富的感叹。诸葛亮对士族的一系列措施,让那些比较善良的士族们心悦诚服,同时也让冀州的数百万百姓很快安定了下来,彻底走出了战争的阴影,真心实意的拥戴起燕军来。
最后一个整顿的方向,诸葛亮放在了冀州境内的军民身上。这一点也是元起最先提出来的,每占据一个州,元起都会让人普查人口,并登记在册。现在,诸葛亮也进行了同样的工作。经过数日忙碌的普查,冀州的人口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详实的数据,军士的数量就不用说了,前面已经说过了,是十八万,当然这是不算各地郡兵在内的,而各地的郡兵在优胜劣汰的淘汰下,在减去以前的一些官员虚报士兵人数,自己从中吃亏空的现象,最后得到的数量一共是六万三千人。至于人口,在除去将被元起带回燕京的八万降军以及他们的家属,依然有着四百多万之众,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历经数十年的战乱之后,冀州依然拥有这么多的人口,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愧中原第一州的称号。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宇宫照烈的功劳在内,宇宫照烈攻克半部青州的时候,大量的军士和流民进入了冀州境内,现在全便宜元起了,人口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最珍贵的资源。
冀州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元起就准备班师返回燕京了。周瑜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辞行,这次周瑜率领三万江东军前来助战,正可谓是雪中送炭,着实帮了元起不少的大忙,元起对朋友是毫不吝啬的,每一位准备返乡的江东将士,都得到了一笔不菲的酬金,战死的数千名江东子弟,得到的酬金则是双倍,统一交给周瑜,由周瑜带回江东发放给他们的家人。本来周瑜是不想收这笔酬金的,可最终还是挨不过元起的一再要求,也就只好收下了。
送走了周瑜之后,元起又在邺城停留了一日,随后整顿人马返回了燕京。临行前,元起又留下两万燕军给诸葛亮,使其在冀州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六万之众,元起相信。以诸葛亮的本事,有这二十六万大军在手,又有徐庶、张纵和徐挡的帮助,宇宫照烈想要在冀州有所作为,势必难如登天。
十数日之后,元起带着先头部队,顺利返回了燕京。留守在燕京的荀略等人照例出城十里迎接元起。当元起在众星捧月之下,回到自己的府邸的时候,发现府门上大都督的牌匾已经被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崭新的巨幅牌匾,上书“燕王府”三个烫金大字。
元起在这块牌匾之下,默默的站立着。自己八岁从军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瞬间在脑海中一一闪过。那些记忆,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杀戮也有祥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辛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连元起自己都说不清那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自从被封为燕王之后,元起因为要应对冀州的战事,还一直没有来得及行使燕王的权力。在回来的路上,元起就已经想清楚了对麾下众人的封赏,现在,到了正式公布的时候了。这是对麾下众人的奖赏,更是肯定,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荣誉,同时还是他们今后更加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鞭策。
一身戎装的元起进入了燕王府,文武官员们分列两侧。等到众人都坐好了之后,元起从怀中拿出了一道早已写好的诏令,上面记载着对麾下众人的封赏。
文官方面,冀州牧诸葛亮受封为相国,加封武乡侯。相国的权责地位与朝廷中的丞相相同,只是叫法略有不同。荀略受封为太尉,加封敬侯;贾愿受封为太傅,加封寿乡侯;扶余太守陈群被调回燕京,接替诸葛亮以前的职务,担任燕王府司马之职;张既也被调回燕京,卸去原职,出任尚书令;主簿蒋琬升任中书令;田丰升任谏言侍郎;杜畿升任司农;元起的亲生兄长元和升任司空;老臣阎乙升任光禄勋;李严升任御史中丞;渔阳太守董和升任政务府丞,主管政务府事宜;陈宫升任军事府丞,主管军事府事宜;徐庶升任太常,原职冀州牧长史之职不变;邓芝升任执金吾;李儒升任监察使,掌管潜龙和监察司;王冶子和马钧受封为正副将作大匠。其中,张既、杜畿与元和的官职,与朝廷中的大司马、大司空等三司权责相同,因为燕国毕竟只是个王国,因此去掉“大”字,以彰显对朝廷的尊敬。
地方上,通州牧鲁肃、明州牧田豫、光州牧崔守原职不变,均加封为乡侯;齐天的并州牧之职则正式卸任,由在燕京大学中深造的郭淮接任;顾雍被扶正,领幽州牧之职,加封醴陵侯。
武将方面,元起选出了五员大将,赐封为五虎上将,这五虎上将,每个人都是功勋卓著,武功盖世之人。分别是贪狼天将齐天;白虎天将赵虎,加封顺平侯;破军天将马越,加封威侯;射日天将黄勇,加封刚侯;武曲天将左慈,加封孝侯。此外,因麒麟军在讨伐袁丁中的卓越表现,甘静被封为锦帆天将,水军都督之职不变;许褚被封为骠骑将军,加封牟乡侯;典韦被封为卫将军,加封中乡侯;魏延受封为车骑将军,加封南郑侯;张龙受封为征北将军,加封宣威侯;张冲受封为征南将军,加封晋阳侯;徐挡受封为征东将军,加封阳平侯;张纵加封为征西将军,加封建昌侯。这八个人,官职仅次于五虎上将,号为八部良将。此外,高顺受封为奋威将军,接替齐天以前的官职;庞德受封为镇南将军;马岱受封为镇西将军;公孙入云受封为镇北将军;水军副都督苏飞升任靖海将军,副都督之职不变;夏侯若升任广威将军,依旧驻守在扶余,保护那里的油田。
以上的数十位重臣中,元起一口气封出去十九位乡侯。乡侯,是元起所能封侯的极限了。再加上天子亲封的齐天,元起麾下的侯爵,达到了二十位之多。在官职得到升迁的同时,元起还封赐给他们不同数目的黄金作为奖赏,尽管元起知道他们大多不会太看重钱财,但这却代表着元起的一份心意。
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余的官员也都得到了官升一级的封赏,有几个表现的十分突出的,还得到了元起的破格提拔。
元起在进行封赏的同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为燕国做出过贡献的人,即使现在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官职在身。比如说司马徽、郑玄、徐荣和华佗这四个人。这四人中,前面两人在燕京大学中任教,为北方五州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徐荣则是燕军普通军士实际上的总教官,很多的军士都接受过徐荣的训练,而且燕军演练的阵法,也是徐荣编纂的,可以说,燕军的战斗力如此强悍,徐荣这位幕后英雄功不可没。至于华佗,他医术精湛,不但对军中的伤兵有救命之恩,还无私的把自创的五禽戏传授给战士们,让他们得以借此强身健体,同样是实至名归的幕后英雄。元起知道他们不愿做官,因此只封给了他们一个虚衔,不用他们每日都来燕王府点卯,但却命令主管政务府的董和,每月按时发放双倍的俸禄。
至此,燕国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每一位官员,都像是一个零件,共同组成了燕国这辆庞大又精密的战车,并推动这辆战车,努力向前。
………………………………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有喜了
对官职进行完调整和升迁之后,元起又把再次扩军提上了日程。每次大战之后,及时的补充军队的新鲜血液,都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保证燕军的战斗力不会流失。以前受限于钱粮,偌大的北方五州只供养了不到三十万将士,现在元起得到了冀州,又在冀州的大批士族手中抄来了巨额的财富,手里有钱又有粮,人口又很充足,打破了北方五州一直以来的桎梏,让元起得以大规模的进行扩军。
这次扩军,元起提出了一个范围,明确了扩军的具体人数在五十万左右。这五十万兵员,将由各族青壮共同组成,其中汉人占据五分之三,其他各个少数民族将占据五分之二,征兵的年龄为十八岁到二十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士兵一旦训练成军,将成为燕国未来十年强悍的军事力量。元起也对这五十万新兵做好了规划,他们将分批接受徐荣、高顺等人三个月的训练,然后分派到各地。他们中间的十五万人,将会被编入正规军,以填补冀州之战中的战损。同时元起让四支精锐部队的主将,在原有的正规军中自由选人,补足每支精锐两万人的编制,要知道,这四支精锐在冀州之战中,受到的损失也不小,尤其是甘静的麒麟军,战损可是高达五千以上的。
除了被编入正规军的十五万人,其他的新兵将会被分往冀州九万人,分往并州八万人,光、明、通三州各六万人,用以加强北方六州的常规军事力量。这样一来,在幽州的部队就会达到三十五万人,其中精锐八万,水军六万,正规军和郡兵合计二十一万;诸葛亮主持的冀州,也将增兵至三十五万;郭淮坐镇的并州将驻军十八万;崔守掌管的光州、田豫掌管的明州和鲁肃掌管的通州。都将达到十万驻军的标准。这样统计下来,在燕国境内,将会有一百一十八万的大军,比冀州之战前的三十多万,增长了近四倍。
定下了征兵扩军的基调之后,元起还来不及喘一口气,从冀州押送物资的部队就回到了燕京。在冀州之战中。燕军缴获了大量的钱粮辎重,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直接被运送到了光、明、通三州,用以对这三个新州的建设,加快这三个州的经济发展。即使是这样,仍有大量的物资保留了下来,诸葛亮在其中抽调了一部分。补充到冀州的府库中,其余的都被送来了燕京。元起对这批辎重最看重的一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