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啊——
惨叫声在鲜卑阵营中响起,利箭如狂风暴雨般倾泻下来,阳平谷三面环山,造成了热量在谷内大量蓄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五万人大部分丧失战斗力,烧死的,被烟熏倒的,比比皆是。。。而稍有常识的,都立即用湿布蒙住口鼻,防止被浓烟熏到窒息而亡,这把火烧的时间并不长。用元起的话说,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吾心怀慈悲,不忍万千生灵被一把火烧光。随着火势渐渐衰弱,能站在那里的也只有不到万人,这是真正的精锐,能够躲避在核心站圈内的几个首领,也都是自连满之下,在中部鲜卑中颇具实力和名望的几个大首领。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两万飞龙军精锐们冲锋,这些所谓的鲜卑精锐,也只坚持抵抗了半柱香的时间。元起对精锐部队的要求是普天之下最为严格的,因为元起知道,精锐部队表面上看似风光,可是他们实际上担任的作战任务,风险往往比普通士兵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没有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就是对精锐们生命的不负责任。有着后世思想的元起,是决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出现的。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后世军中的一句著名格言。这句话,很好的体现在了元起麾下四支精锐部队的身上。飞龙军虽然是四支精锐部队中成立最晚的一支,但是其组成的群体,决定了这支部队有着和前面三支精锐,一样令人感到恐怖的战斗力!再加上平日里严格的训练,飞龙军的精锐程度,如果自认天下骑兵第二位的话,恐怕没有哪只骑兵敢在他们面前自称第一了。
于是,鲜卑骑兵的核心站圈,在飞龙军的猛烈冲击之下,仅仅坚持了半柱香的时间,就被攻破了。两个方向的飞龙军精锐,在战马的带动下,像是两只来回交错的电锯,无情的把鲜卑骑兵这块肥肉,狠狠地割下来一大块!
飞龙军因为使用的武器是长柄的罗睺龙角枪,所以并没有配备溪子手弩,手弩不方便单手使用。而且还会影响到飞龙军的战斗力,所以他们配备的,是专属于重骑兵的骑弓。短兵相接的时候用罗睺龙角枪。在远处发起冲锋之前,则是用骑弓进行大面积打击,龙角枪和骑弓交替使用,是飞龙军作战的一大特点。与飞龙军不同,天归军和地归军手里的武器,是斩马刀,让他们可以随时把斩马刀插到背后的刀鞘中,所以,他们配备的制式装备中,就有溪子手弩这种操作起来极为方便的远程利器。
当少量的鲜卑骑兵试图分散逃离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是天归军和地归军早已蓄势待发的溪子手弩了。因为鲜卑人逃跑的人数不多,多以两军精锐也没有浪费弩矢,并没有选择五矢连发,而是选择了单点发射。
随着一根根的弩矢飞离两军精锐手臂上的手弩,试图逃离的鲜卑人遭受到了极为精准的个体射击,每一根飞射而来的弩矢,就像是长了眼睛一样,目标都是鲜卑人的咽喉要害,而且绝少会出现两根弩矢同时射向一个鲜卑人的情况,由此可见,天归军和地归军配合之默契,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随着一轮弩矢的激射,准备逃跑的少量鲜卑人纷纷惨叫着落马,每个人的咽喉上都插着一支弩矢,弩矢的尾部,还在微微的晃动着!
见到没有办法逃跑,不少鲜卑人心中都生出了绝望。打是肯定打不过的,跑又跑不掉,面对死亡的威胁,悍勇的鲜卑人害怕了,退缩了,一些人开始丢掉武器,向眼前的飞龙军请降。
安排好了俘虏和战利品之后,元起留下徐庶和庞德率一万军镇守幽并交界,然后督军西向,准备对三部鲜卑的最后一部——西部鲜卑发起攻势。
在当初决意抵抗鲜卑的时候,元起是命令崔守和高顺共同抵抗买当所部的。后来在李儒部下的潜龙成员作用下,西部鲜卑内部谣言四起,搅得买当心乱如麻,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对元氏的掠夺,转而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平定内讧之中,时至今日,买当依旧没能完全解决内讧的问题,由此可见,买当实在不是个英明的君主,处理危机的能力,有限的很。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买当是个明主的话,潜龙成员散布的谣言恐怕也根本就不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了。
一路率军疾行,经过五天的跋涉之后,元起来到了并州西北部最靠近北疆大草原的固阳。崔守和高顺的大营,就设在固阳城中。把元起一行人接入城中之后,崔守向元起讲述了这一个多月以来发生的大事件。
起初,高顺带着驻守在并州西北部的两万郡兵,和买当部下发生了几次规模不算太大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还是高顺赢的时候多一些,对买当所部,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后来,随着潜龙成员散布的谣言四起,买当再也无心南侵,这就给高顺创造出了一些战机,高顺趁着西部鲜卑人心浮动的时机,先后两次率兵出击,一次是夜袭买当手下囤积粮草的军营,将鲜卑人的粮草烧毁了三分之一,又抢回来三分之一;第二次,则是设计在固阳城外二十里的一个小山谷中,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一战斩杀了六千多的鲜卑人。
在崔守的汇报中,元起听出了他对高顺毫不掩饰的欣赏之意。原本,在元起的印象中,高顺只是一个练兵的好手,他还想着以后找个机会,把高顺调到燕京,负责对四支精锐部队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但是通过崔守的话,元起忽然认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有些小看高顺了。
听完了崔守的汇报之后,元起让崔守把高顺的功绩写成文书,在全军将士中浏览。对于有功之臣,元起是不吝赏赐和褒奖的。
做完了对高顺的奖励之后,元起才把话题引到了中部鲜卑身上,转头看向诸葛亮:“孔明,对于中部鲜卑,你怎么看?”
………………………………
第二百二十章 伤心的鹬蚌
经过一连串的智取和力敌的战斗之后,正像元起期待的那样,诸葛亮有着明显且迅速的成长。亲临第一战线,对战斗进行直观的揣摩,是积累经验和阅历的最佳途径,远比坐在房间死读兵书,来的有效地多。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诸葛亮身上的变化时显而易见的,在他的身上,少了一份书卷之气,反而多了一份沉稳大度与从容。
听到元起开口询问,诸葛亮说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对策:“主公,西部鲜卑犹自处于内乱之中,乃是我军发兵征讨的天赐良机。然而,受时间和兵员对比的限制,我军依旧只应智取而不应强攻。”
诸葛亮的话,首先奠定了这一仗必须要打的基调,然后分析了西部鲜卑目前的困境,最后点出幽并大军并不占据明显的优势,建议元起采用智取致胜。这一番分析可谓入情入理,不但是元起,就连崔守和高顺这两位负责抵抗中部鲜卑的主官都是点头不止。
“计从何出?”元起追问道。
诸葛亮没有着急回答元起的话,而是转头看向崔守和高顺,朗朗问道:“崔长史,高将军,你们与买当对垒一月有余,据你们观察,买当现在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崔守和高顺仔细思考了片刻之后,不约而同的说道:“安定。”诸葛亮接口说道:“不错,正是安定。身为一方首领,买当绝对不愿意看到部下陷入纷乱之中。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买当最想得到的,就是我军的最好切入点。”
高顺疑虑的反问:“可是西部鲜卑的纷乱,是他们自身的矛盾,咱们怎么能插的上手呢?”
诸葛亮微笑道:“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我军重兵驻扎在此,买当必定不能安心整顿内部矛盾。我军何不外松内紧,假作暂且退兵,还买当一个安定的大环境?待我军退却,买当怕是就要对那些摇摆不定的部落首领下手了,等他们相互之间由暗斗转为明争之际,我军再挥兵北上,坐收渔人之利,岂不美哉?”
元起哈哈笑道:“孔明这是把买当当做了鹬,把其他首领当做了蚌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咱们就是那个渔翁了。”
第二天。驻扎在固阳的六万敌军,分作了四队,每一队均分成一万五千人,元起率领一队人马踏上了返回燕京的道路;齐天率一队假作返回并州治所太原;马越率一队东进,沿途大张旗鼓,似是要离开西部鲜卑,转而对已经崩乱的中部鲜卑用兵;高顺和崔守,则是率领最后一队人马,依旧驻扎的固阳。
敌军的动向。很快就被买当派出的探马知晓了,并迅速回报给了买当。买当可没有阿卖提那么精明,一听说敌军兵分四路,欣喜地大笑道:“敌军这是无粮了。被迫退兵了,本王的机会来了。”
耐着性子等待了三天,这三天中,买当每天都会派出大量的探马。去刺探敌军的动向,得到的回报是敌军一去不复返的消息。于是,最近一段时间苦于内讧的买当。暂时放下了戒备,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整顿内讧上来。
当晚,买当在两名心腹的帮助下,拟定了一个黑名单,名单上是最近闹得最凶、同时在西部鲜卑中也最有威望的几名部落首领。他们的手中掌握着为数众多的人口和军队,除掉了这几个人之后,西部鲜卑除买当之外,最大的几个部落就将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到时候,买当在发兵强行把这几个部族合并到自己的部落中,那样一来,整个西部鲜卑,就再也没有人会发出和买当不同的声音了。
接下来,买当一反往日暴虐的形象,忍气吞声的向几位首领赔礼道歉,表示虚心接受大家伙的批评指正,只要不废除自己的大首领职位,其他的一切都好商量。几名首领见到买当服软,心中不无得意了起来。其实他们也不是真的一定要造反,只是想获取到更多的权利而已。现在买当服软,开出了只要不废除大首领职位,其他一切都好商量的条件,让这几位首领认为,向买当提出要求的时机,到了。
于是,几位首领联合起来,共同派出使者,到买当的大营内,要求买当减轻他们每年上缴物资的数量,并且提出,让买当允许他们对附近的各个小部落进行吞并。在北疆,手里的人口和军队数量越多,握有的话语权也就越大。他们这是借机要挟买当,想要大规模扩充自己的实力。
买当接见了使者,听完使者的转述之后,心中勃然大怒了起来。买当不是脑残,他明白这几个首领攫取权力的想法,当他们成长到足以和买当抗衡的时候,就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干掉自己。通过这个条件,让买当清楚明白的看清了几个首领的野心,也更加坚定了他铲除这些首领的决心。
买当压下心中的怒气,假装无奈的对使者说道:“敌军新任的幽并大都督元起,智勇双全,中部和西部同族都已经快要灭亡了,我族随时都可能被元起覆灭,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你回去告诉几位首领,他们的条件,本王答应了,准许他们每人可以随意掠夺三个部落。”
在买当假意的怀柔政策之下,几位首领心满意足。按照鲜卑人的惯例,当大首领颁布了恩典之后,受恩的部落首领会来到大首领所在的地方,向大首领谢恩。这几个部落首领不好公然违背鲜卑的惯例,再加上他们仗着手中的兵马,认为买当既然已经服软,必定不敢把自己等人怎么样,于是,在数日之后,这几个首领一起来到了买当的大营之中,当面向买当谢恩。
买当摆出一副和谐的笑脸,宴请几个首领进入大帐内饮酒。酒席间,买当对以往彼此之间的种种不快,只字不提,而是饶有兴致的询问这几个首领,准备分别吞并哪些小部落。几个首领没有任何防备,肆无忌惮的大声说出了自己的目标,并且越说越得意,大有恨不得立刻出兵的架势。
听着几个首领的野望,买当再也忍耐不下去了,当即扔掉了酒杯,预先埋伏在帐外的一百名军士涌入大帐,将几名部落首领乱刀砍死。斩杀了这些首领之后,买当还不解恨,立刻整顿军马,准备一举拿下这几人的部落。
再分别派出了三路人马,分别去袭取三个最为强大的部落之后,买当这才恢复了好心情,端着酒杯坐了下来,幻想着统一整个西部鲜卑之后,自己该怎么享受这份独一无二的尊荣。
可是,买当的好梦并没有持续太久。当他还沉浸在一统鲜卑的美好宏愿中的时候,各路军士战败的消息接踵而至,沉重的打击了他的美丽幻想。
原来,先前元起等人,根本就不曾撤退,而是向着撤退的方向走了几天的时间之后,避开买当探马的耳目,然后日夜兼程赶到了西部鲜卑的境内。之后,买当和几个大部落首领之间的矛盾,和诸葛亮猜测的一般无二,凶猛的爆发了出来,导致买当设计乱刀砍死了几个部落首领。趁着这个时机,元起、齐天和马越各自率领一万五千人,袭取了其中三个最大的部落,占据了他们的部落。
拿下三个部落之后,元起三人偃旗息鼓,安静的等待着买当所部得到来。没让他们等多久,买当果然派兵前来讨伐,元起三人张开口袋,放买当部下进入包围圈之后,来了个关门打狗,把买当的三路大军打的溃不成军,只有少数的残兵败将逃了回来,向买当报告遇伏惨败的事情。
直到此刻,买当才明白过来,自己中了汉人的离间之计,输了个体无完肤。经过这件事之后,三个原本实力最雄厚的鲜卑部落,被元起所部的敌军偷袭,解除了全部的武装,还被俘虏了大量的青壮。失去了这三个大部落的助力,西部鲜卑就等于是丧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以及人口。
这还不算,买当派出去的三路大军,还被元起打了个完美的伏击,一战就导致买当部下的主力军丧失了大半,让买当再也没有了决战的本钱。
恍惚之间,买当想起了汉人的一句名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是,笑到最后的渔翁,却是元起。而他自己,只是鹬蚌中可悲的一个,无边的苦涩,泛上了买当的心头,让他万念俱灰。
………………………………
第二百二十一章 胜利归来
当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对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了一丝留恋的时候,会怎么做呢?别的人,买当不知道,但是他自己该怎么做,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决定。买当不堪忍受从王位上跌落凡尘的苦涩,过惯了上位者的日子,让他回归朴实,他宁可去死。
缓缓地抽出佩剑,买当把佩剑驾到了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用力一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买当勉力伸出手,向上缓缓攀升,似乎是想要扶正头上的王冠,可是,伸到半途的时候,他的手却无力的垂了下去,连带着整个身体都摔倒在了地上,头上的王冠被甩出去了数步远,他却再也没有力量,把王冠拿回来戴在头上了。
买当自刎而亡,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至此,鲜卑族的三大领袖,全部授首。幅员辽阔的鲜卑族,即将迎来新的统治,相信用不了多久,鲜卑人就会在元起民族融合的大宗旨之下,开始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击败了买当和西部鲜卑三大首领之后,元起给齐天留下了三万大军,让他对西部鲜卑的残余力量进行清剿。元起相信,有着长年坐镇边关、和异族人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齐天,一定会把事情处理的很妥善。而且,还有陈宫这个智囊帮助齐天出谋划策,元起完全没有任何的担心。
之所以会这么着急的班师回燕京,是因为留守燕京的黄勇派人给元起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道。孙策突然来到了燕京,本来是很着急要见元起的,但是当他听到元起已经率军北上,抵抗鲜卑之后,也就只好耐着性子等候在燕京。至于孙策到底有什么急事,黄勇的信中却没有提及。
元起对孙策的脾气秉性十分熟悉,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孙策是不会来燕京找自己的,孙策身边,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能让孙策耐着性子在燕京等候半个多月,而没有前来北疆寻找自己,也昭示着孙策的身上,一定是发生了一些变故,否则,以孙策的性格,一定会单枪匹马的来北疆找自己了。况且,黄勇是元起的心腹大将,对黄勇都有所隐瞒。没有说出发生了什么事,那么事情一定不简单。
当初收下孙策这个徒弟,也是被逼无奈之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元起对孙策的了解逐渐深入,他发现孙策的本性并不坏,只是有时候太过自我了一些,也太过崇拜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除此之外。孙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大将了,绝对是可堪造就之才。熟知历史的元起还知道,用不了多久。整个江东都会变成孙家的后花园,孙策就是东吴帝国的实际开创者。为了稳固南方的局势,元起也没有理由对孙家的事情不闻不问。更何况,元起现在已经和孙尚香定亲了,说起来,也算是孙家的半个儿子,无论于公于私,元起都不可能对孙家的事置之不理。
距离当初元起与田丰约定的两个月时限,还有十天的时候,元起率领着得胜之师,出现在了燕京城外十里远的地方。这次出征,对北疆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短短两个月之内,元起大军先是平定了幽州境内的高句丽国和扶余国,把这两个国中之国变成了幽州治下的两个郡;而后以粮草做诱饵,一举击败了东部鲜卑阿卖提所部;紧接着在王诺无意的“帮助”之下,齐天使出苦肉计,迅速平定了中部鲜卑的连满所部;最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元起对西部鲜卑买当所部,上演了一出简单实用的离间计,一战击溃了西部鲜卑的主力军。
麾下各位文武同心戮力,是元起获胜的另一重要因素。战斗在第一线的武将们奋勇当先、身先士卒;留守在后方的官员们也不轻松,不但维持着境内治安的良好,还要负责向前线输送粮草,保证前线大军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作战。文臣武将同心同德,没有任何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内部的稳定团结,是保证幽并军事集团在危急时刻,连战连捷的重要因素。
此外,元起的识人之明和知人善任,也为这场大胜奠定了基础。在元起麾下,大多数文武官员,都是元起亲手发掘出来的人才。在投效到元起麾下之前,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投效元起之后,元起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给他们最为适合的职位,让他们尽展所长,充分发挥出了他们的才智,并时刻不忘记对他们进行更深入、多方面的培养,这就造就出了一批可堪重用的猛将和能吏。
以诸葛亮为最典型的例子,在此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诸葛亮是谁,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尊敬,都是因为他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弟子,再加上元起对其青睐有加,才让诸葛亮坐上了第一文臣的位置。对此,不少人心中都存有疑虑,认为诸葛亮年纪还轻,资历不足,不足以被委以如此重任。可是此战之后,诸葛亮的军事素养、运筹帷幄以及对人心的揣摩,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让那些心存疑虑的人,彻底打消了心中的担忧,确认了诸葛亮第一文臣的地位。
除了内部的因素之外,外部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就是这场罕见的天降大雪,让北疆的异族,尤其是鲜卑族毫无准备,为了生存,只能在仓促之间,向幽并发起大规模的侵略。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存量的,贸然发起战争,一旦失败,结果必然就是走向灭亡。相比于鲜卑人,元起手中的粮食虽然也不多,但汉人毕竟是以农耕为主业的,调集粮草还是要比鲜卑人方便一些。
另外一点,就是运气的问题了。在连番的作战中,好运气始终站在了元起这一边,甚至就连无心插柳的王诺,都从千里之外的京城横插一脚,包藏祸心的举动反而帮了元起的大忙。运气好的极致,就被人们称作是气运。往往那些大气运加身的人,最后都会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因此,当元起班师回到燕京城外的时候,他麾下留守燕京的文武官员,全部换上崭新的衣服,沐浴熏香之后,出城十里相迎。无论是文士还是武人,对这个时代有着开疆扩土功绩的人,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此外,居住在燕京城中,甚至是方圆百里之内的一些百姓们,都出现在了欢迎元起大军凯旋归来的对列中,他们自发的排成队伍,手里捧着家中不多的存粮或者酒水,以犒军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欢喜。
对于这些最底层的穷苦百姓而言,开疆扩土这样宏伟的理想,距离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过遥远了。但是他们清楚,他们的大都督有效的遏制住了鲜卑人的南侵,使他们的家人免于被荼毒,财产免于被侵略;他们还知道,经过此役之后,那些经常南侵的异族人,此后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发动侵略了,因为,那些蛮横残暴的异族人,已经被他们敬仰的大都督元起征服了。
元起的这一场大胜,让上到天子元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感。近百年来,北疆屡屡被北疆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