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探幽录-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听见,纷纷跪倒在地求饶。
………
桓彦范心中叹了声,转身出门,去见崔晔。
陈基则抽身往回,退回到里间,他望着榻上沉睡中的阿弦,听着外间武承嗣叫嚣的声音,突然之间毫无预兆地眼前模糊。
他还没醒悟是怎么回事,才一动,两滴泪从眼中跌落下来。
泪光摇曳里,出现的是若干年前,那个总跟在他身后的、像是小尾巴一样的“少年”,总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像是一辈子都会这样。
但是他竟然……一错再错。
如今他已经得到了一切,稳固的地位,皇族的荣耀,正是他先前到达长安、进明德门之前发誓得到的一切。
但是在这一刻,他却想,就算这一切都没有了都好,他愿意用这所有,换回一个好端端的阿弦。
他愿意用这所有的一切,换回当年在桐县的那段自以为是的少年无知时光,有她相陪的时光。
陈基凝视着床上无知无觉的阿弦,他扶着床边慢慢地跪坐下去,无法遏制的恸苦令他在这一刻泪落如雨。
桓彦范来见崔晔。
因崔晔的情形还不稳定,又怕他守在阿弦身旁触景伤情对身体恢复不好,所以特意将阿弦同他分开。
桓彦范上前,悄声说了大夫的判断,当然,是往好的一方面说,让崔晔安心歇息。
崔晔不置可否,也并没开口说什么,桓彦范迟疑了会儿,终于道:“天官万不可在此刻太过伤心,你大概不知道,之前阿弦见你昏迷不醒,她说……”
“同生共死是不是?”崔晔回答。
“您……知道?”
崔晔淡淡道:“我不知,只是……这是此刻我心中所想的。”
桓彦范眼睛潮热:“天官……阿弦一定不会有事的,你明白,她总有那些令人惊奇的神通。”
“是啊,”崔晔道:“比如这次把我救了回来。”
桓彦范顿了顿:“为什么阿弦要喂天官喝她的血?为什么天官会因此而活过来?”
崔晔抬眸看了他一眼,然后又闭上双眸,喃喃道:“这个,就等她回来后,叫她亲自告诉你我吧。现在,请扶我过去,我要守着她。”
桓彦范心想:“会吗?奇迹发生了一次,还会有第二次吗?”
他在心里这样悲观地疑问,可当看着崔晔镇定冷静、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的模样,凄惶的心突然也像是得到了些许安慰,于是他忍着眼底的潮润,上前扶住崔晔:“好,等她醒来,我一定让她说个清楚。”
………
那条熟悉的河近在咫尺。
幽暗黑色的河流,不知深浅,游魂们在其中翻腾哀嚎,却总是逃脱不了。
阿弦“故地重游”,仍有些不大适应,可心里却并不怎么惧怕。
缩了缩肩头,阿弦朝着那有些眼熟的灯光走了过去,伸手招呼:“孟婆婆。”
孟婆抬头看了她一眼:“你怎么又来了?”
阿弦讪笑:“我也不知道,不过来都来了,顺便看看我伯伯倒是好,不知……伯伯在哪里呢?”
她抬头往前张望,却见越过那一道长桥,有城郭隐隐,耳畔隐隐地听见一阵阵鬼哭狼嚎,她身不由己地就想走过去。
孟婆道:“且住,你现在过去,可就白废了老朱头的一片心意了。”
她嗅了嗅阿弦身上,道:“怎么你身上清心宝珠的气息淡了许多?”
阿弦低头看了看手臂,探出手道:“是不是因为我把血喂给阿叔的原因?”
孟婆端详片刻,皱皱眉,叹道:“你这孩子,老朱头辛苦给你偷来的宝贝,你却又去贴补男人。”
阿弦突然有点担心,问道:“婆婆,你在这里没有看见我阿叔喝汤水过桥吧?”
孟婆淡淡瞥了她一眼:“放了那么多血,你自己难道不知道?”
阿弦道:“我只记得喂着喂着,我就昏了。”她抬手打了打自己的头,“倒好像是听见了阿叔叫了声,也不知是不是错听了,也不知有没有用。对了婆婆,你要是看见阿叔来喝汤水,你千万别给他喝,就像是上次赶走我一样赶走他好么?”
孟婆无奈地摇头:“傻孩子,真是傻人有傻办法,偏叫你误打误撞地撞对了,好了,你就别……”
阿弦正要抓住她问,突然孟婆笑着回头,道:“老朱,你怕是不知死,又偷跑出来了?”
话音未落,孟婆的脸色忽然变了,她起身后退一步,敛手低头:“不知道是您出来了,失礼。”
谢谢小天使们(╯3╰)
真相跟结局倒数ing在此之前,快来亮出你心中猜到的真相~
第370章 完结篇
阿弦歪头看时, 却见那人从阴司的雾魅弥漫、幽魂飘忽之中徐步而出。
那若隐若现的身影, 端直伟岸, 竟像极了崔晔!
一瞬间,阿弦心惊肉跳,忙跑上前去:“阿叔……”
还未叫出声,借着孟婆摊子前的幽暗灯火, 阿弦看清了来者的那张脸,也忙不迭地止步。
来者是个身着红袍的中年人,远远地看着很像是崔晔, 但是这张脸……虽也是俊美无俦, 甚至眉眼之间有些气质相似,但当然并不是崔晔。
他的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奇异的气息, 这是一种令群鬼望而生畏,纷纷避退的冷淡威严。
阿弦先是松了口气,然后却又警觉而好奇起来, 这人虽不是崔晔, 可阿弦隐隐有种直觉……仿佛两个人之间有些什么关系一样。
阿弦正歪头打量着此人,却突然发现在这人的身后, 是老朱头探出了半张脸,一边向着阿弦偷偷地招了招手。
阿弦顿时又高兴起来:“伯伯!”
老朱头却又向着她比出了个噤声的手势, 又暗中指了指身前的那人。
阿弦正在揣测老朱头的用意,那来者淡淡地瞥了阿弦一眼,复微微侧头道:“朱老,你在做什么?”
“我没做什么, ”老朱头忙带笑道:“这孩子不知规矩……我教训她呢。”
老朱头说了这句,颠颠地跑出来,一边对阿弦使眼色:“你这傻孩子,是不是先前犯傻割血给那什么吃,割的太多,把自个儿也真的弄傻了?”
这几句,却是实打实的心疼加恨铁不成钢,老朱头却又很快重重叹了声:“见了崔府君怎么也不知道行礼?”
阿弦听老朱头也知道了自己所做,本以为他一定要骂自己,忽然听他话锋一转,便脱口叫道:“崔府君?”
老朱头早走到她身旁:“这是当然了,你不是也听过崔府君的大名么?快行礼。”
不由分说按头下去。
阿弦不由自主地随着躬身行礼,心里恍惚,抬头时候瞪大双眼看向眼前的“崔府君”,呆呆地道:“莫非就是我知道的那位冥府判官吗?”
那“崔府君”望着她滴溜溜的双眼,突然微微一笑:“怎么,不像么?”
这一开口,更加令阿弦震惊了:这声音,竟也有些类似崔晔!
………
崔府君,原名崔珏,贞观七年入仕,曾为潞州长子县令,在世的时候就多有异名,比如曾有“明断恶虎伤人”的传说。
刑罚令下,不仅是人听命,甚至连兽类也乖乖伏法,如此神通,广为人知。
后来身故,便在冥府任判官一职,左手掌握生死簿,右手持勾魂笔,乃是有名的查案判官,赏善罚恶,掌人生死。
而在有关崔珏的种种传闻之中,最出名的一个是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
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后继位,十三年后得了一场大病,群医束手无策,后太宗醒来,说自己在昏迷不醒之中魂游地府,见识了阴司之内的种种可怖之处,同时也见到了一位“故人”。
那位故人,就是崔珏。
太宗告诉众人,崔珏如今在阴司之中,担任判官一职,但凡是世间四方而来的鬼魂,都要自崔判官手底经过。
而崔珏在惊见太宗鬼魂到达地府后,因念太宗政绩出色,继任以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大唐盛世初见端倪。
所以崔珏暗中将生死簿之上所记载的太宗在位一十三年便驾崩辞世的记载,多加了一笔,改成了在位“三十三年”。
这多出来的二十年,让太宗推行的“贞观之治”达到巅峰,同时也成就了一代明帝的雄图伟业。
此后,太宗李世民对于崔珏十分感激,特赐了封地给崔珏建立广泰庙。
阿弦当然也知道有关这位崔判官的传说,只是想不到,竟会在此时见到。
怪不得孟婆对他这样尊敬。
阿弦惊疑交加,急忙又认真行礼:“不知道原来是您,请恕我失礼冒犯。”
崔珏凝视着她,眼神略见异样,淡淡道:“不知者不怪罪,何况你也并未失礼。”
老朱头在旁松了口气,又拉住阿弦的手,本有许多话想跟她说,可是崔判官在前,连向来随性的老朱头也不敢过于聒噪。
而阿弦在震惊之余,最担心的自然是崔晔之事,如今恰好遇到了个最知道底细的人,正想要询问崔府君,崔珏扫了老朱头一眼,道:“换个地方说话。”
只见他大袖一扬,阿弦眼前景物晃动,再定神之时,人已经在一间极宽阔的室内。
与其说是室内,却像是个岩洞,头顶足有两三层楼之高,周围并没什么摆设,前方烟雾蒙蒙,看不清是什么所在。
崔珏立在身前,道:“我知道你想问的是什么,你担心崔晔的生死,对么?”
阿弦忙道:“是,我想问崔府君,阿叔可好?他、他的寿限……”
崔珏笑了笑,道:“你放心,他的大难早已过了,之前的这一次,是最后一次。”
阿弦心头一宽,还未来得及高兴,老朱头低低道:“他是好了,但是你这丫头也太莽撞,用那样的法子来救他,如今你呢?”
阿弦不甚明白老朱头的用意,崔珏看了老朱头一眼,道:“当初你偷了宝珠去给这孩子救命,又靠崔晔一口心头血换了她回去,现在她却用宝珠化就的血来救了崔晔的命,想来也算是一饮一啄。”
老朱头哀求道:“府君,求网开一面,让她回去吧。”
崔珏不语。
阿弦听到这里,愣愣道:“伯伯,我、我真的死了?”
老朱头忙攥紧她的手:“别瞎说,还没有呢!”
阿弦心头微微一沉,这个消息来的有些突然,虽然先前她为了救崔晔,并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死,但是……
这才明白为什么老朱头看着自己是这种眼神。
阿弦定了定神,强笑道:“伯伯,不怕,要真的是这样,那我岂不是正好可以陪着您了?”
老朱头欲言又止:“又在胡说!你忘了崔晔了吗?还有……”
“我当然没有忘记,我也想跟阿叔一生一世,”阿弦张手将他抱住:“但我知道伯伯一定也很想我,如果注定不能两全,能跟伯伯在一起何尝不是极幸运的事?”
老朱头本正满腹忧虑,听了这句,不觉湿了眼眶:“傻孩子,倒要你来劝我?”
崔判官打量着他两人相处,缓缓说道:“我所说的一饮一啄,并不只是现在的这份意思。”
老朱头毕竟老于世故,忙道:“您……指的是什么?”
崔判官道:“你还记得当年,你是怎么从宫中把这女孩子带出来的么?”
这一句,让老朱头跟阿弦都怔住了。
老朱头道:“我、我当然记得……”
当年的场景突然在眼前闪现,老朱头咽了口唾沫:“可是,您问这个干什么?”
崔判官微微一笑,抬眸看向阿弦,慢慢地说道:“你们可知道……这孩子,其实……注定是要早夭的。”
………
长安城,大明宫。
自从袁恕己跟狄仁杰离开宫中,武后无心再理政事。
她一个人坐在含元殿内,人虽在此,心神却回到了当初的蓬莱宫中。
那时候她才喜得了小公主,宫中上下都喜气洋洋,娘家的人也纷纷进宫来探望。
武后天生反应机敏,记忆力过人,何况那段日子对她而言是极为特殊的,至今,她仍无比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所有。
自己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自己的姐姐韩国夫人,带着还是小小少年的敏之,还有……
当听见袁恕己跟狄仁杰说出那些话来的时候,字字诛心,武后第一反应便是怒不可遏:他们竟然想把这罪名扣在自己的家人身上,这也真是为了给废后翻案无所不用其极了。
但是……
武后毕竟非同一般人,她的心思之机变,常人难以匹及。
强行按捺住那无边的怒潮之后,武后细想当年之事,突然有一瞬间的心寒之极。
如果……如果真的去想此事的可行性,似乎,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事情最可怕而丑陋的部分。
甚至只是稍微向这个方向猜测,都让人觉着不可思议,无法饶恕。
但武后知道,袁恕己跟狄仁杰所揣测的,兴许……
毕竟她见过太多匪夷所思的世情,更深知这世间最不可捉摸、深不可测的便是人心跟人性。
自己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武后记得当时杨氏“慈爱”的神情,但是老谋深算的荣国夫人。
在面带笑容的探望过自己的外孙女之后,却又语重心长地对当时还是昭仪的皇后道:“如果媚娘你这次生的还是一位皇子就更好了,那么,你在宫中的地位……就无法动摇了。将来也许……”
“那倒是不急,毕竟以后当然还会有的。”
武后记得当时自己心里只是喜欢那个小小的女孩子,满心沉浸在喜悦之中,并没有细想母亲当时神情里的一抹意味深长。
而在安定被人谋害后,杨氏正也在宫中,闻讯而来的她劝武后:“事已至此,且不要过分伤心,于事无补不说,如果因此把身子弄坏了,那一切岂不是正遂了别人的心愿?”
荣国夫人是那样的冷静,也正是因为她的劝说,才点醒了武后。
不错,她不能遂了别人的心愿,她已经失去了安定公主,不能再失去她得来不易的一切,恰恰相反,她要把这个前所未有的危机,转化为一步登天的天梯。
已经掌了灯。
身处灯火璀璨摇曳的殿内,武后却觉着自己仍然身处在不见天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渊中。
长桌后,武后揉了揉额头:是荣国夫人吗?不,她不想这么认为,她当然知道自己的母亲有诸多不为人知却惊世骇俗的“劣迹”,但仍是不能把如此可怕的行事冠在荣国夫人的身上。
武后想到了第二个来探望的人,韩国夫人武顺。
这是武后很不愿回想的一位“姐姐”,武后对韩国夫人心存厌憎的最大原因,自然是因为韩国夫人跟高宗的那一层关系。
当时在自己得了小公主后,韩国夫人春风满面地带着一对儿女进宫来,貌似亲热地对她说道:“妹妹现在也总算是儿女双全了,实在是大喜呀!我特意带了敏之跟阿月来一块儿恭贺。”又叫孩子们行礼。
武后知道她面上笑的亲热,心里只怕不知打什么鬼主意,便不想跟她虚与委蛇,只是微笑道:“多谢姐姐。”
也许……是武顺所为?
可是,记得安定出事的时候,武顺已经出宫去了,难道是她暗中折回行事?倒也不是不可能的,蓬莱宫中的人不至于对她设防。
虽然是姊妹,但武顺一向很嫉妒这个入宫为妃的妹妹,甚至恨不得自己也进宫为高宗的后宫,却被武后挡住而无法遂了心愿。
武后同样不愿相信武顺会如此心狠手辣,但她从来不会低估一个女人嫉妒成狂的心理。
“也许……是她么?”武后缓缓地叹了口气,又揉了揉太阳穴。
此刻,她突然又加倍地想念明崇俨,如果明崇俨在,或许会可以帮得上忙,至少,经他的手在太阳穴上揉一揉,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可疑的呢……”
武后无奈地叹息,似乎谁都有嫌疑,但又不想彻底地认为他们是。
沉思之中,一道小小地人影悄悄地走进了含元殿。
在武后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到了跟前。
武后正在想这她不肯回忆的旧疮疤,所列出的怀疑对象又都是至亲,心情当然好不到哪里去,听到动静,本以为是宫人入内,便不悦地抬眸。
被武后慑人的目光一扫,太平公主蓦地后退了一步:“母、母后……”
她小声地叫着,又忙解释:“我只是听人说,母后晚饭都不曾吃,所以想……给您送些过来。”她小心翼翼又略带委屈地举起手中的食盒。
武后没料到竟是太平公主,她顿了顿,对女孩子一招手:“太平,你过来。”
太平公主这才缓步上前,将食盒放下,武后并没有想吃的意思,只是低头望着她。
这连日来,忙于政事,以及羁縻州方向的战事,并且还牵挂离开的阿弦……再加上太平不再像是以前那样腻着自己,竟很少见她了。
此刻,武后打量着面前的公主:“晚上更冷了,你怎么就只穿这么一点衣裳?”
太平道:“我、我忘了。”
武后道:“那伺候你的那些人呢?该治罪!”
太平忙道:“母后,其实是我不冷……倒是您,为什么也不用晚膳?”
武后沉默,然后说道:“我正在想以前的旧事,心里早已经饱了,再也吃不下别的。”
“旧事?是什么事?”太平问道。
武后笑了笑:“是你不爱听的。”
太平双眸微睁:“是……有关安定公主的?”
武后道:“原来你真的不爱听这个。”
太平的脸慢慢涨红,然后她低声说道:“我不是不爱听,只是我知道这件事是母后不愿意提及的。”
武后淡淡说道:“不错,我是不愿意提及,就算是知道了安定现在还活着,我仍是不想去提,因为当初我是真切地以为安定死了的,身为母亲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我已经经历过了,这种经历一旦在身上心里烙印下,就再也消失不去了。”
太平仰头听着,眼眶也慢慢地变红:“那么……如果太平也死了,母后也会像是这样伤心吗?”
“胡说!”武后厉声喝道,她低头望着太平,盯着她看了片刻:“你难道不是母后亲生的吗?”
太平默默地低下头:“我只是觉着母后现在疼阿弦多一些,像是不疼我了。”
武后叹了声,慢慢地将她抱入怀中:“从你出生开始,父皇跟母后就一直疼你爱你,而阿弦……她从没享受过来自父母的关爱,她是你骨血相关的手足,是你历尽千难万险的至亲长姐,你难道连这个也要计较吗?之前母后已经跟你说过了,若不是安定当时……”
太平突然接口道:“若不是她的死,我就未必是现在万千宠爱对么?所以……我宁肯当时死的是我……”
武后震惊地看着太平,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沉默之中,太平喃喃道:“表哥曾跟我说过,那个小孩子长的并不好看,至少不像是父皇或母后任何人,安静的样子不像是已经……反而像是睡着了……”
武后原本如鲠在喉,听了太平这几句,隐忍道:“好了,别说了。”
太平低着头道:“我真的宁肯死的是我,这样母后就能永远记住我了。”她说完之后,站起身来,往外就要跑出去。
武后叫道:“太平!”她却并不停下,眼见将跑出了殿门,武后忽然想起一件事,脱口又叫道:“太平!”
也许是声音有些奇怪,太平终于止步。
武后盯着她的背影,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何叫住了太平,但直觉中生出一股细细地寒意,在她身心之中蔓延。
武后道:“你方才说你表哥跟你说安定不好看?你指的‘表哥’是谁?”
太平回头,不可思议地问道:“母后问这个做什么,难道要因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要降罪吗?不过表哥已经被贬到梅州去了,就算母后不喜,还要怎么罚他呢?”
原来不是贺兰敏之!飘在眼前的迷雾跟黑暗仿佛在撤散,可又好像有更大的阴影在压下。
武后屏住呼吸,尽量让自己神色平和:“是武三思?他……怎会跟你说起这些?”
太平不明白她为何追问,只管答道:“以前在小弦子没回长安之前,我好奇问起他知不知道安定公主……他说他曾经见过那孩子……”
说着说着,终于发现武后的脸色不大对,太平问道:“怎么了?”
武后直直地看了太平半晌,站在原地的身影像是一尊雕像,然后她道:“你、你先去吧,没什么,没……什么。”
第371章 完结篇
夜更深了, 入冬后一日比一日冷, 从殿门外吹进来的冷风幽然入内, 吹的烛光摇曳不定,欲熄还止。
牛公公探头看了几次,几度想进却又不敢。
长桌之后,是武后独自一人的身影, 被烛光簇拥着,却像是坐在最深沉的暗影里。
武后一动不动,心思却像是殿内变幻不定的光影。
先前她想到了荣国夫人杨氏, 韩国夫人武顺, 也知道她们都有嫌疑,但……她居然忘了还有一个人。
事实上武后是忽略了这人。
武三思是武媚大哥武元庆之子, 而武后母亲荣国夫人杨氏是武士彟的继室,之前武家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乃是其亡妻所生,自来就有些看不惯杨氏跟武媚。
后来武士彟死后, 武家兄弟所做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