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嫡长孙-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刚经。”赵玉婵垂着头,哽咽地背了一段,“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原来是真的背了的。赵长宁轻轻一拍她肩侧:“罢了!你也莫委屈。就是因茵姐儿可怜,我才多疼她一些。只要你明事理,不要为难庶出的姐儿们,哥哥也不会再怪你的。”
  赵玉婵就扑在她怀里,粘着她哭了好久,好不容易才被贴身伺候她的嬷嬷劝得不哭了。
  窦氏知道她们兄妹和好,可松了大口气的。虽然她对家里的庶女们也不错,但跟外人再亲,也没有同自家的亲姐妹亲好。赵长宁会试中榜后,好处自然是自家姐妹的多。
  这夜是殿试前夜,赵长宁又被祖父叫过去,让她默了文章给古先生看。古先生看了也说不准好还是不好:“老夫这不敢讲,翰林院阅卷有自己的条条框框,长宁这卷难说能不能进前十。”皇上一般只看前十的文章,后面的就不重要了,不进前十,就进不了一甲了。
  长宁其实她觉得自己会试得了第二,多半还是加试题的功劳。天下举子能者辈出,前五十名拉出来,哪个都能写一手才华横溢的好文章。就算题再偏,能写出新意的人估计也不会少。
  不过古先生也劝长宁放宽心:“能不能进前十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掉不进同进士去。以后馆选进了翰林院,可是前途无量的。”
  赵长宁拱手谢过古先生。古先生说得委婉,但她大概听出进一甲是不太可能的。都到了殿试这一关了,其实她的得失心不重。不过是想着一甲三人骑马游街的风光罢了,这可是天下读书人最荣耀的时候,人生极喜,她还没有体验过呢。何况她会试考了第二,若不是一甲,总觉得心里还是空荡荡的。
  明日就是殿试了,她定了心神,先回去休息。反正明天就知道了。
  殿试是三天之后便出成绩,这天凌晨时分,便由顾方怀捧了选出来的十五份卷子,以及这十五人会试的卷子,同他们先虚拟的排名一起,从文华殿跟着掌灯的太监,一路送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内已经烛火通明。本朝皇上年过五旬,勤政为民,正在批阅奏折。太子朱明熙站在下方,这次的贡士是他选出的,他也理应要听。
  顾方怀呈给皇上卷子和名次,皇上看了又叫宦官递给太子看。他拿着名次问:“别的倒是罢了,这赵长宁会试得了第二,怎么殿试的名次却只有第五名?”
  立刻有位翰林院学士站出来,拱手道:“禀皇上,前十的卷子写治水都颇有一套,赵长宁的卷子,治水部分写得中规中矩,但胜在后面不错。微臣几个商议之后,是因觉得后半截大妙,才定了第五的名次。”
  皇上一看文章,果真是如此。后面那段写得的确非常好。
  朱明熙会试的时候他点了赵长宁为第二,他知道这人是赵家的人,殿试的时候看了一眼,心里已经比较维护他了。就道:“父皇,虽是如此说来,但孩儿觉得此人年轻有为,不过虚岁十八而已,名次再靠前是可以的。”
  顾方怀等人不说什么,大家都是老臣,知道太子殿下是想提携此人,何必出言惹太子不高兴呢。偏偏考官里最年轻的一个学士不服气,拱手说:“皇上,科举乃是国之本。前十的文章可要颂扬千古的,若出个不能服众的,怕天下的举子有怨言。”
  到时候,上从翰林院礼部下到各地府州县学,都要轮番被骂一遍。
  皇上听了就笑笑:“服众?我倒觉得他未必不可。这后半截堪称精髓,比那些老生常谈的治水论强得多。难道你们还有哪个不服这文的?”皇上一扫八位大臣,自然没有人敢说不服。皇上又道,“此人乡试还是北直隶的末尾,会试却得了第二,一段佳话。”
  众人听此,猜不透皇上究竟是什么意思,反正名次他看到了,钦点谁是皇上说了算的。外面天也快亮了,皇上便直接说:“宣前十进见吧。”
  大家一大早就穿好了朝服等在太和殿的外面了,就等着皇上来人宣进去。
  赵长宁站在队伍中,只听得风声猎猎,她身上绯色朝服也被风吹动。此前虽然都有举子的名头,能与知县平起平坐称兄道弟,但毕竟不是正经的官儿。如今朝服在身,站在皇宫外,才个个显得十足风光,意气风发。这代表他们以后就可以做官了,不论是封疆大吏还是一方父母官,已经脱离了普通百姓的阶层。
  司礼监的太监出列,念道:“宣魏乾……蒋世祺、赵长宁、谭文……十人进见面圣!”
  被点中的人心里猛地一跳,知道这是自己进前十了。竟然真的进了前十!赵长宁也觉得差不多了,她心里倒还镇定,略整衣袍,跟在蒋世祺后进了太和殿内。随着司礼监的唱礼行三叩九拜的大礼。
  当今圣上是个明君,他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任用贤臣,所以才让大明越发繁盛。皇上倒不显老,须白而短,传统的北方汉子长相。太子不随他的长相,太子长得俊秀雅致,可能是随了孝懿皇后的长相。
  皇上先问魏乾乡试的名次,知道不是解元之后,有些可惜,大为赞扬他的才华。第二的仁兄竟又是个黑马,会试第十三名,是四川嘉州人,说自己的先祖是前朝的文豪东坡居士。赵长宁听他扯了一通,其实已经跟文豪家表出十万八千里了,能强行挂上名也不容易。
  皇上却很感兴趣:“朕读苏词甚喜爱,却对他的文章也喜欢,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朕反复读来已经七八次了。你乃他之后,甚好!”
  可以看得出,皇上的确还挺喜欢他的。
  别的人也问了,身份没有文章的只问几句,唯有跟先祖是文豪那位聊得久一些。问过五六个人之后,皇上才来问赵长宁:“……朕听闻,你乡试的时候不过末尾,我看你的文章,文采虽只是一般。但治国方略,甚至邢狱律法,你都了如指掌。”
  赵长宁自然要谦虚一下:“承蒙陛下夸奖,学生读圣贤书与太祖皇帝有感,了如指掌不敢当。”
  其实皇帝这个评价已经非常高了,对于皇上来说,他并不需要一个文采激昂的人天天给他写奏折夸他人帅治国好。他需要有真才实干的人帮他办事情。
  皇上又笑:“你年不过十八,的确还须得磨砺。”又细看几人,发现赵长宁竟然还是长得最好看的。
  问完赵长宁之后,竟然不再问别人了。赵长宁有点拿不准皇上这个意思,只见没被问的四个人,包括蒋世祺脸色都不太好看。魏乾还算淡定,那位苏仁兄却非常的兴奋。大家的目光又看在苏仁和赵长宁身上,都知道这两人势必要稳住了。皇上的喜好最能说明问题。
  果然,片刻后皇上开口:“朕特宣壬寅科一甲进士三人,魏乾赐状元,苏仁赐榜眼——”说到这里轻轻一顿,“赵长宁,赐探花。”
  话音一落,赵长宁就愕然抬起头。片刻后才真正反应过来,自己得了探花!她原以为自己不能入的,没想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竟又入了皇上的眼!满殿的目光都聚在三人身上,惊讶有之,毕竟皇上可是跳过了实际的第三和第四名,直接点了赵长宁为探花的!
  三人心下激动,立刻跪下谢恩:“臣等得旨,谢圣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31章 
  谢恩之后,十人从殿内退出来归到队伍里。礼部官员才正式地开始主持传胪大典。
  朝阳蓬勃地金光照着,殿外东西檐下设中和韶乐,大气古朴。
  新科进士们穿朝服,戴三枝九叶顶冠,分左右列队站于王公大臣之后。皇上着礼服升座,执事官和读卷官行三跪九叩大礼。此时奏响大乐,司礼官鸣鞭三次,乐声庄重浑厚。随后鸿胪寺官员开始宣制:“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于壬寅年四月二十五日策天下进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家赐同进士出身!”
  从今日起他们就是进士了,代表朝廷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和官绅阶层。衣锦还乡,也有当地的知府知县来相迎,若是贫苦出身的进士,还因此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改变全家人的命运。就是举子见了你,也要执个晚辈礼。
  众人按捺激动,笔直站立等着传名次。
  第一甲的三人唱名三次,由鸿胪寺的官员引出列而跪于御道上。依次就是魏乾、苏仁和赵长宁。长宁跪下后,其实还有些如梦境的不真实感,膝盖磕着冰凉的石砖,才觉这一切都是真的。想到自己就此金榜题名了,她心跳的很快,也很激动,她觉得这都是正常的。二甲只传一次名字,这时候站得远些的,根本听不清楚自己的名次,要等到去观榜才知道自己究竟上没有上。
  赵长宁是探花,她离传胪的谭文近,把名次都听全了。那江西吉安的才子蒋世祺落到了第八名,杜少陵比会试的名次好,竟然是卡在了第十一名这个位置上。宋楚是十八名,赵长淮得了二十四名。别的名字就没有再听到了,估计是落到了同进士去。
  等宣读完了名次,由赞礼官引诸位进士迎接皇榜。用云盘承托,黄伞鼓吹前往长安街挂榜。此时午门大开,一甲进士三人由午门中线出宫,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午门只能是皇上进出,皇后也只得成亲大典的时候走一次,就算你是权倾天下的阁老将领,也只能从旁边的昭德门出。
  赵长宁自高大的午门走出来的时候,的确感觉到别人投在自己身上的艳羡目光。前面的苏仁就笑呵呵地四处拱手示意,这位仁兄看来是个比较外向的人,难怪跟皇上也能侃侃而谈。魏乾见惯了大场面,稳重淡定地走着,他心里是不是激动就没有人知道了。
  等到了长安街,皇榜已经张贴进去了,加盖了‘皇帝之宝’玉玺,足有半丈长。皇榜周围围了一大堆的人,简直就是水泄不通。幸好官服派专人给新科进士们开道,让他们能进去看看刚才是否听错。确认自己的名字的确在榜上的惊喜有之,没看到自己的失落有之。那位苏仁兄还过来跟赵长宁套近乎:“我等三人同在金榜,自是惺惺相惜……不知道阁下可有表字?”
  赵长宁摇头说:“我未及冠,没得长辈赐字。”估计这次回去之后她就会有字了。
  苏仁才想起赵长宁不过虚岁十八,可是少年探花郎。“那我便直称你为长宁兄了。”苏仁就直呼长宁,向他示意周围,“长宁兄,你瞧瞧这周围的酒楼上,已经是热闹非凡了。里头可有不少人等着榜下捉婿呢。我瞧长宁兄玉树临风,可别一会儿被捉了婿才好!”
  说罢他有些期待:“也不知有没有人能看上我。”
  这人都二十有六了,古代这年纪孩子都要满地跑了,算是大龄剩男青年。赵长宁笑着问他:“苏仁兄竟还未婚配?”
  苏仁很遗憾地道:“我是蜀中嘉州人士,家境不宽裕。等中了举后又要给老母亲丁忧,四年后赴京科考,所以就一直没有婚配。”父母死后要丁忧三年,孝顺些的还要在墓地边搭棚子给父母守墓,连肉都吃不上一口,更别说结婚了。
  赵长宁就拍拍他的肩道:“苏兄不必担心,等过了今日,上门来跟你说亲的肯定络绎不绝。”
  其实苏仁也这么想的,他虽然不如赵长宁俊,但好歹是五官端正,又是榜眼吧。整理了一下衣裳和鬓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些。
  接下来就是游街了,这可谓是所有读书人最期待的时刻。
  十年寒窗苦读,每日闻鸡起读。而这一刻的荣耀是支撑他们的动力,谁不想骑着马扎着大红绸花,享受着百姓的围观和女子的倾慕,享受这意气风发的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至乐之时。
  赵长宁听到热闹的锣鼓声,心里也有些轻飘飘,十年寒窗,若加上前世,她可是经过了三十年的寒窗苦读。
  顺天府尹为一甲三人搭了彩棚红案,准备了金花绸缎表里和三匹金鞍红鬃马。三人由府尹亲自戴了绸花,扶上了骏马。官兵为新科进士们开道,以鼓乐、彩旗、牌仗等引路。开始了最为热闹的状元游街活动。
  三鼎甲联袂出行,气势浩大。后面的进士们虽然没有大红绸花,但也坐着马,跟着三鼎甲共同享受这等风光时刻。
  古时候老百姓的娱乐活动本来就比较匮乏,由太和门至大明门这一段游街,又称为“骑马游金山”,可是三年一遇的热闹,所到之处以万人空巷来形容毫不为过。小孩们簇拥着挤在街头,看到仪仗队便拍手喊:“状元郎来了!出来看状元郎啰!”
  于是男女老少便纷纷围出来看,那些街上二楼的窗扇也推开。这是不方便抛头露面的大家闺秀们,在瞧瞧地打量着新科进士们。若看着了中意的,扔些花瓣、手帕、干果之类的东西以表心意。这时候会有货郎卖花,这时候卖花的生意是最好的。
  由于曾经出过簪子伤人这种恶劣事件,朝廷现在严禁向新科进士抛洒瓜果簪子之类的东西。否则把新科进士砸晕了就不好了。
  赵长宁一开始没做好准备,坐在高高的马儿上,只享受热闹的气氛和众人的追捧。以为是状元更出风头。结果队伍刚走出几步,就有许多鲜花手帕向她抛来,竟然比扔给状元榜眼的还多。
  赵长宁本来还没有反应过来,随手就接到了一枝飞来的海棠花。也不知是哪个女子所抛的,见赵长宁接到手里了,竟兴奋地道:“探花郎接了我的花!”赵长宁拿着手里如烫手山芋,留也不是扔也不是。
  苏仁也接到了不少花,反正一股脑地砸过来,也不知道是谁扔的。他抱了一捧海棠山茶之类的花,手帕香囊之内的更不用说,高兴得笑合不拢嘴:“长宁兄,你收下了也没什么!好看啊!”他还向楼上挥手。
  赵长宁看看魏乾,再看看苏仁。突然有点明白皇上为什么点她为探花了,她可能是一甲的……颜值担当。让带兴而来的老百姓们不至于扫兴而归。她只能把花手下了,微笑地看着周围,继续骑在马上往前走。
  前夜窦氏跟她说过了,会带着几个姐姐和妹妹来看她游街,但是人太多了,马又走得不算慢。赵长宁实在没找出自家娘,倒是旁边的魏乾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高兴地挥手向他们示意。赵长宁记得窦氏说的是三合酒楼,于是路过酒楼的时候回头看,却看到赵长旭自窗扇探出头向她挥手。赵长宁也微笑着对他挥手示意,更不得了。姑娘们兴奋地道:“探花郎笑了,他可真俊啊!”
  “要我能嫁他就好了!”
  “好像他还没说亲呢,也不知道谁家女儿能嫁与他!探花郎,你看这里!”
  赵长宁几乎算是被她们善意地调戏了,但要是循着声音去看,这么多人你找得出是哪个呢。也因此她们才敢这么说。
  杜少陵勒着缰绳,比赵长淮走得还慢了一些,看着这个场景。赵长宁骑在高高的马儿上,穿着崭新的绯红官袍,戴红绸花。侧脸越发清秀如玉,削薄的嘴唇下颌,眉目间的雅致。加上又是探花郎,谁能不喜欢呢?
  这样的探花郎,他曾与他同处一室饮茶,还逼他与自己共乘马车,握着他的手……
  杜少陵轻轻地叹气。既然她不愿意,他自然不会再逼她了。这样的人无法囿于方寸的内宅里,还能怎么办呢。但他还是会好好看着她的,就算她不需要,毕竟以后的官场……那可都是男人的尔虞我诈啊!
  赵长淮由于长得不错,也收到了不少的花和手帕。他回头看杜少陵落在后面,按下马等他走上来问:“你想什么呢?”
  他的衣襟上斜插入一朵大红的山茶花他也不知道。
  杜少陵拨去了花,突然问赵长淮:“你哥哥得了探花,你一会儿可要祝贺他?”
  “祝贺他做什么,他这样的性子,难不成还能在官场混好了。”赵长淮不甚在意道,“我家祖父应该会高兴的,他得了功名后就能把长房撑起来了。我自小没在长房长大,跟他们也不熟。”
  “你倒不如跟你兄长交好,维护他一些。”杜少陵委婉劝他,“何必与他争锋相对呢,都是亲的兄弟。”
  赵长淮眸里光一闪:“你怎么突然说起这个了?我家同你家不同,兄弟之间复杂得很。”
  杜少陵又不可能说给他听为什么,只能说:“他如今毕竟是探花郎出身,身份不一样了。”
  游行到了尾声,簇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喜锣队和会馆为他们放的鞭炮,热闹非凡。新科进士们在南门下马,各家的马车已经纷纷在此等候,准备接自家的进士老爷回去了。一般这时候接了老爷回去,都能讨很多赏钱。
  赵家的车夫小厮眼看着游街的队伍过来,早拉长脖子盼着两位少爷了,家里急着接回去接风呢!


第32章 
  状元游街的动静这么大,赵家大老爷,工部主事的儿子得了一甲探花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赵家。有人奔走相告,还有人竟然送来了探花及第的匾额。门房收不收都不敢说,赶紧跑去问赵老太爷的意思。
  赵老太爷笑得合不拢嘴:“收了,如何不收!你再回给人家一两银子做跑腿费。”长宁这殿试的探花郎可来得不容易,这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他叫下人翻出一件最喜庆的团花袍穿上,还吩咐赵三老爷:“你叫人拿着花生、瓜子和铜板去外面发!鞭炮买回来没有?”
  赵三老爷说:“您放心,早就准备好了!”
  原先会试不庆祝是怕殿试出现什么意外,现在已经板上钉钉了,当然应该好好庆贺一番。
  阖府皆喜,赵老太爷给每个仆人都发六十文的喜钱,另发猪肉六两。大家都挤到了门口,等着大少爷回来的时候撒喜钱。长房更热闹,窦氏带着几个女儿去看状元游街了。宋嬷嬷和顾嬷嬷两人就张罗着挂红灯笼,贴红布。就连赵长宁的被褥花样都换成了登科及第。整得跟成亲一样喜庆。
  赵长宁同赵长淮坐着马车回来,门房的人看他俩的车到了,立刻点燃鞭炮噼里啪啦地放起来,紧接着红箩筐里撒铜子,周围住的百姓,家里的仆人都在抢。赵长宁身戴绒花被人扶下马车,喜炮响过,她才穿过红纸和铜钱雨,觉得这仪式有点太隆重了。
  她听到门口熙熙攘攘的声音,回头一看,发现外面还挤满了看热闹的街坊邻里,甚至慕名前来看她的人。
  “新科探花回头了!好俊的探花!”
  “快让让,我也要看探花。”有人还把自己的孩子也抱来了,希望赵长宁能为孩子以朱砂点痣,沾点她的文气。
  大家都是好意,赵府只是礼貌驱散,然后立刻关了府门,免得大家真的涌进来了。
  赵长宁回来,先拜了赵老太爷,再回长房拜了刚回来的窦氏,从工部赶回来的父亲。赵承义扶他的手有点抖,笑得嘴快裂了:“你快起来,你可是新科进士!”说罢拉着长宁的手,有些热泪盈眶地说,“十年寒窗苦读才有今天,我孩儿是好的,好!”赵承义花了很久才接受了其实他生了个聪明非凡的儿子这件事。
  想到曾经还担心他可能考不上,就觉得这担心太可笑。这孩子岂止是考得上啊!
  赵长宁想把自己胸口的大绒花解下来,窦氏却不让,拦着他仔细看:“刚才游街,马走得太快了!娘都没有看清楚,娘再好好看看。”窦氏的鬓角已有丝丝白发,看他的目光激动,与有荣焉。
  长宁心里一软,笑道:“我刚才怎么没看到您呢?”
  “这么多的人,你哪里看得到我!”窦氏笑着说。她好像才突然发出儿子比她高半个头,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探花郎了。
  几个庶出的妹妹姨娘也一一道贺,不仅赵承义和窦氏高兴,姨娘们也为他高兴。
  别的不说,只要赵长宁中了进士,他的几个妹妹谈婚论嫁的时候就能嫁得更好。以后在家里,长房也无人敢小觑了。
  外面有小厮来通传,赵承义出去听了,进来跟长宁说:“……你二姐夫、三姐夫都来给你道贺了。杜大人也上门来小坐,你是新科探花,要去正房拜见他才是。”
  “徐永昌那物来了?”窦氏冷笑道,“连过年都不回门,这时候上门来做什么?我儿才不见他。”
  赵承义叹口气劝她:“这世道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徐永昌怎么也是你二女婿,他若是跟咱家的关系好了,不也能对二姐儿好些么?你快带着婆子收拾屋子,我看两个姐儿应当也会回来。”
  赵承义又看长宁:“你如今是进士了,父亲也不必叮嘱你什么。你自知道怎么做。”
  赵长宁笑了一笑:“父亲不用担心,我知道怎么做。”她带着人向外走去,只看长房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往来的下人更是对她恭敬有加。她突然想起寒山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如何处治乎?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你且看他。
  长宁远远地就看到垂花门那处有许多人,其中两个,一个长得竹竿一般的干瘦身材,可不正是逮了锦鸡,又捉鳖来送她的三姐夫许清怀。另一个是长得颇俊,一脸傲气,穿了件锦绣福贵宝相花长袍的青年男子,这个就是徐永昌。
  那徐永昌倒是一点不觉得生分,也没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