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作者:叶永烈【完结】
第1章 序
1995年4月10日,陈云病逝于北京。
诚如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讣告所指出: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各族人民彻底解放、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顽强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对于陈云,我很早就注意他。因为他是上海人,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我理所当然应该把他的人生道路写成书,告诉广大读者。
我注意到,在中国当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中,陈云的地位和影响力,仅次于邓小平。如果说邓小平决策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话,那么,陈云几十年来非凡的贡献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关于陈云生平的书,却少之又少。就连关于陈云的报道,也鲜见于报刊。
他的身世,当时除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上登载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之撰写的1000多字的小传外,鲜为人知。
起初,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在采访了陈云的老秘书之后,方知其中原委。
他们告诉我两件事:
一是在大型摄影画册《邓小平》出版之后,有关部门编了一本摄影画册《陈云》。理所当然,这样的书,在出版之前,应该送陈云过目。陈云收到书稿之后,不置可否,压在那里,既不点头,也不退还书稿。这样,这本《陈云》摄影画册就在陈云那里压了多年。
二是一家电视台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写的是陈云在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前往上海,然后从上海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电视台知道陈云的“脾气”,拍好后不送陈云过目。这部电视剧播出了几集之后,被陈云知道了。陈云马上要求电视台“停播!”这样,那部电视剧也就没有播下去。
陈云的老秘书告诉我:“首长很注意报纸、电视、出版物,不愿意宣传他个人。所以,谁要是写了关于他的书,写好了,必定要送他过目,而他一定会压在那里……”
秘书所说的“首长”,便是指陈云。他们习惯于这样称呼陈云。
后来,笔者在1995年6月27日来到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证实了陈云老秘书所说的事完全属实。
于若木说,陈云确实是这样的脾气。
她也举电视连续剧《陈云出川》为例。那是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写的剧本,由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位干部在工作中了解到,陈云在红军长征途中,奉中共中央之命,从四川秘密前往上海,然后前往苏联。陈云出川的过程,富有戏剧性。有一位曾经担任四川雅安小学校长的席懋昭,在当时受组织之托,护送陈云出川。于是,那位干部根据这位校长的回忆材料,写成电视剧本《陈云出川》。此剧本经陈云秘书和陈云家属商量,同意拍摄,未曾报陈云同意。
《陈云出川》拍好后,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陈云晚年由于患白内障及青光眼,视力很差,不看电视,只听新闻广播——他每天一早一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有事,总叫人把广播录下来,有空时补听。陈云不看电视,本来不会知道《陈云出川》的播出。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向陈云透露。不料,一位新来的护士却不知道要对陈云“保密”。她跟陈云说起,昨日在电视里看到《陈云出川》,很精彩!
陈云一听,连忙问:“什么《陈云出川》?”
当他知道拍了这么一部电视连续剧之后,当即叫秘书来,了解情况。他要秘书把剧本拿来给他看。看罢,他认为不能放这样一部片子,就写信给江泽民总书记,要求停播这部电视剧……
陈云不愿意宣传自己,他很谦逊,早在1945年5月,陈云便在中共“七大”上这么说:
假如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
陈云还写过这样的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1982年,在出版《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年)》时,陈云特别嘱咐编者,在后记中要加上这么一段话:
他在财政经济委员会主持工作期间,几乎所有的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除了他作了必要的调查研究以外,都是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在具体工作中,薄一波同志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许多重大决策都是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或者是经过党中央批准的。他强调指出,同志们在阅读这卷文稿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一段工作还有成功之处,决不要把功劳记在他一个人的账上。
正因为陈云非常谦逊,所以关于陈云的报道、回忆文章,在他生前就极少见诸报刊。
于若木说,一位老同志写了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一篇回忆文章,送到陈云那里审看。陈云看后,虽然同意发表这篇文章,却把文章中关于他的内容全部删去了。
于若木又谈起,一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对陈云的书法作品很有兴趣,收集了陈云每年写的条幅,想出版陈云墨迹选。可是,未得陈云同意,一直不敢贸然出版。
陈云很明确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在外边吹我,我的经济的领导能力在小平之下。组织人事以前我搞过,可是,大政方针还是小平拍板。不许出我的书,宣传我的东西一旦发现马上制止。”
关于《陈云画册》,于若木告诉我,被陈云压了七八年,直至去年陈云病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同志再三劝陈云“点头”,以便在陈云诞辰90周年时出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的画册都已经出版了,陈云还是一个劲儿地“拖”。后来,他勉强“点头”,可是,等画册出版时,他已经离世了。
就连《陈云文选》,陈云也不同意出版。陈云向邓小平建议,不要出版《陈云文选》。邓小平说:“中央都通过了,出一下也好,很多不懂经济的读了你的书等于补课。”陈云只得从命,亲自审订《陈云文选》,然后送邓小平处请他定稿。
《陈云文选》出版之后,陈云再三强调:“我的‘文选’都是过去的事情的总结,你们还是多看看小平同志的东西,他的讲话有很多新颖的内容。”
可以看出,陈云对邓小平非常尊重,推崇邓小平,总是把自己放在邓小平之下。有一次,邓小平对陈云开玩笑说:“大家封了我‘总设计师’的头衔,我看这里也有你的功劳,你算是副总设计师吧。”陈云说:“我们都是设计员,你才是总设计师。”
于若木还说及,陈云是上海青浦练塘人。练塘镇政府要修葺他的旧居,他不同意。后来,当地政府在他的旧居旁修建了青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要收集他用过的物品作为展品,他很坚决地说:“不能给!”
我深知,陈云健在的话,是无法出版关于他生平的书的。我的写作任务又很多。正因为这样,我只是作了写作准备,做了诸多相关的采访,没有动笔写书。
在陈云去世后,我这才着手他的传记的写作,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几经增订,才终于写成这本《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在全书之前,为了使读者诸君对于本书的传主——陈云——在中共历史中的地位有一概括性的了解,我认为,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最为清楚、准确。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对几位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作的题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谈话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6个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
这就是说,陈云是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一个核心成员。
邓小平接着又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于一个关键地位。邓小平所说的“关键地位”,其实也就是他所说的,“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
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仅次于邓小平的老一辈革命家。
在1930年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25岁的陈云,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此后,在1931年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陈云跃为中共中央委员;
在1934年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云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这时,陈云不过29岁。
从1930年到1934年,不过4年时间,陈云从中共上海法南区委书记,擢升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奠定了他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
此后,陈云的党内最高职务是在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再度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纵观陈云一生,主要是从事了5个方面的工作:
他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领导工人运动起家的;
随即在他的家乡上海青浦领导农民运动;
接着他领导中共中央特科,从事反奸工作;
到了延安后则从事组织工作;
此后,他转为经济领导工作,以至被人称为“中共经济专家”。
另外,陈云还负责过中共的白区工作,做过军队工作和工会工作。
陈云一生,虽然也有起落,但还是比较平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得益于他出身印刷工人。所以,在共产国际强调要在中共领导层中加强工人成分时,他得以迅速提升;也正因为他出身工人,即便在“文革”岁月,虽不得不“靠边”,但还一直是中共中央委员。
陈云办事向来稳健。
陈云的座右铭是: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交换、比较、反复。
这15个字,是陈云一生经验的高度概括。
笔者第一次接触陈云,是在1978年。当时,笔者在采写20万字的《高士其传》。高士其是着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笔者听高士其说,陈云在延安时曾称高士其为“红色科学家”。为了慎重起见,笔者希望能够得到陈云的证实。于是,笔者前往北京三里河中国科学院,拜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她在办公室里很热情地接待笔者。她谈了自己对高士其的印象之后,对于“红色科学家”之称表示无法肯定,要回家问一下陈云……
两天后,笔者给于若木打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已经问过陈云,他记不清楚是不是说过那样的话……
这是陈云给笔者的最初直接印象。
1995年我在中南海陈云家中再访于若木时,她又提起高士其。她说,陈云其实是很关心高士其的。在延安时,陈云去看望过病中的高士其,而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到国民党统治区重庆为高士其买药。那时,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很关心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
这本陈云传记很粗浅,期待着广大读者和中共党史专家们的指正。我将继续进行采访,加以补充,以求以后能够写出更为充实的陈云传记。
叶永烈
于上海“沉思斋”
第2章 陈云之初(1)
在人生的转折关头,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为重要的。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遇,决定了陈云的一生。
穿着长衫的陈云,跨进位于上海河南中路的商务印书馆的大门,这是他一生极为重要的步。
故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陈云是上海市郊青浦区练塘镇人。笔者从上海出发,走访了他的故乡、旧居……
上海这地方,江南水乡风光,河流交错,湖泊却不多见。唯一的大湖,名叫淀山湖,像一面硕大的明镜,静静地镶嵌在上海城西南郊。用淀山湖水酿制的淀山湖酒,是上海的名产之一。夏日,那儿是游泳的好去处。
淀山湖属上海青浦区。浦,也就是河、江,上海的黄浦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站在上海外滩,见到的黄浦江水一片黄浊,确实是“黄”浦。青浦的河水则一片“青”波。
青浦区有三个大镇,即青浦镇(区政府所在地)、朱家角镇和练塘镇。
练塘镇便是陈云的故乡。那儿地处上海市最西南隅,距市区约60公里,距青浦区政府所在地18公里。
练塘这名字,据说是这么来的:唐朝天佑年间,高州刺史章仔钧娶妻杨氏,曾住这里。杨氏世居练溪,人称“练夫人”。于是,便以“章练”命名此间一塘,曰“章练塘”,后来又称“练塘”。
练塘一带,属长江三角洲冲积而成的湖沼平原。据《练塘镇志》记载,练塘一带大约成陆于7000多年前。
练塘在春秋时属吴国,秦朝时属会稽郡,明朝时属苏州府。清朝宣统二年,即公历1910年,划归当时的青浦县。
一条名叫市河(当地人称“市河港”)的小河,流经那里。小河两岸建起一幢幢房子,沿河便形成了长带形的练塘镇,河上架起八座桥梁。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米行、酱店、南北货店、竹木行、烟纸糖果铺,簇拥在市河两岸。淡水鱼、茭白、席草是练塘的三大出产。
清末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五月十一日,即公历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这座江南古镇。那时,这座小镇大约6000来人,尚叫“章练塘镇”。
章练塘镇有两条街,一条叫上塘街,一条叫下塘街。在下塘街潭业里闵宅旁边,有一座低矮的小屋,那是陈云父亲早年居住的地方。后来,他父亲迁往陈徐祠堂东面一座平房里,陈云在那儿出生。陈姓是章练塘的“大姓”,沈、张、陈、王四姓在小镇上最多,陈徐祠堂,是陈、徐两姓宗祠。
陈云出生后不久,1907年,父亲陈梅堂积劳成疾病逝。陈云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所以陈云从不知道他的父亲是什么模样的。
陈云的母亲廖顺妹艰难地带着两个孩子——陈云和他的姐姐——过日子。
陈云的姐姐叫陈星。
疾病和贫穷紧相随。陈云尚不足4岁,母亲又被病魔夺去!从此,陈云和姐姐陈星成了孤儿,只得靠外祖母抚养。不久,就连外祖母也离开人世。这样,舅父母收养了他……
在贫困中艰难成长
离开上海市区,我沿着318国道驱车向南,迎面就可以看见巨大的广告牌:“练塘,您理想的合作伙伴!”不言而喻,如今陈云的家乡,也敞开了对外合作的大门。十多米宽的市河上,小木船不时轻轻漂过。建于明代的朝真古石桥两侧,长满绿色的苔藓,又给我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我来这里之前,给中共练塘镇党委的老书记张宝华先生打了电话,他很热情,说是一定陪我进行采访。果真,有了他的陪同,我在陈云故乡的采访,非常顺利。
张宝华是这里的“老土地”,在街上每遇上一个人,他都要点一下头,镇上老老少少都认识他。之后不久,满头飞霜的他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镇党委书记,而是成为《练塘镇志》编纂领导小组组长。
在老张陪同下,我走过石桥,步行在下塘街。
老张领着我来到河边一座白墙青瓦的房子前,说那是陈云舅父母家,是陈云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
这座房子一开间,前面临街临河为平屋,后进有小楼。
前屋临街,原本开店。窗子上有“窗踏板”,即窗的上方有一木板,白天可以用木棍撑开,晚间则收起棍子,放下木板,把窗遮起来,以求安全。
后楼为一楼一底,陈云小时候住楼下,舅父母和表弟住楼上。
据云,这座砖木结构、顶上覆瓦的老屋建于清朝,后来年久失修。陈云向来反对把他的旧居列为纪念馆,要求分配给居民居住,所以这座房子在解放后一直做办公室用。一位姓沈的干部说,她在这座旧房子里工作了好多年头。在“文革”中,由于旧居已成了危房,改为水泥结构。如今在原址上复建,焕然一新,难以给人“旧居”之感。所幸老张存有上世纪50年代这座陈云旧居的照片,使我得以见到老屋原貌。
此屋原为下塘街18号,现改为19号。
老张领我去看望当年陈云的邻居沈福宝。据告,陈云的舅父叫廖文光,乡亲们平日喊他“龙公子”。在练塘,廖姓极少。廖文光有一子,叫廖霓云(亦即陈云的表弟)。廖霓云自幼患风湿症,腿脚不便。舅父母收养了陈云,改姓廖,因此陈云小时候叫“廖陈云”,有时也写作“廖程云”。
老张出示廖文光和他妻子的照片,我即用照相机翻拍下来。这两张照片,据告从未公开发表过。
陈云舅父以裁缝为业,家境也不宽裕。于是,舅母设法相助,在临街的小平屋里放了张四方桌、几条板凳,砌了个灶头,开起一爿小酒店。
不过,舅母亦患风湿症,手臂力弱,难以干重活。陈云稍长,便成了舅母的小帮手。
小店里劈柴、洗菜之类杂务,由陈云承担,还照看体质孱弱的表弟。
7岁时,陈云进入本镇贻善小学读书。贫困的舅父母无力支持他上学,不久他便陷入失学的痛苦之中。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舅母小店的顾客之中,有一位叫杜衡伯的,乃是小镇上颜安国民小学校长。杜衡伯常来喝酒,见陈云聪明伶俐,手脚又勤快,觉得失学太可惜,答应让他免费入学。这样,陈云有了求学的机会。陈云一直记得颜安小学给予他的帮助。1986年9月,当颜安小学希望陈云题写校名时,陈云欣然命笔。
离陈云家咫尺之遥,有一“混堂浜”。那里在清朝末年,开设了练塘镇上第一家书场,名叫“畅园”。镇上的居民喜欢听评弹,“畅园”生意兴隆。于是,另一家名叫“长青园”的书场也在混堂浜冒出,跟“畅园”唱起“对台戏”来。
做完功课,忙完小酒店里的杂务,陈云的最大乐趣就是听评弹。好在小孩子家不收费,陈云成了“评弹迷”。不过,他只能站在书场外面听,这在当地叫听“壁书”。
从评弹中,他听到了许多历史故事,也增加了他的文学修养。后来,他一直是评弹的热心听众,人称“老听友”。陈云后来跟评弹界有着许多交往,这最初的渊源便始于“混堂浜”。
评弹引发他对音乐的兴趣,他学会了吹箫、吹笛,也会拉一手二胡……
我在陈云旧居附近,见到一幢气派不凡的大宅。入内,见花瓷砖铺地,颇为豪华。
那是吴宅,出了个吴开先。据云,吴开先最初也曾接近中共,但是后来跟陈云走上不同的道路,成为国民党政府上海社会局局长。吴开先于1988年病逝于台湾。老张告诉我,吴开先的儿子前几年曾从台湾来到练塘,来到老宅看望。当时,吴宅已成为镇政府的办公地(如今镇政府已迁另址)。
如今的练塘镇相当富裕。这里以“三水一草”为基础,发展农业。所谓“三水”,即水生蔬菜、水禽和水产养殖;“一草”,即蔺草。
在水生蔬菜中,收益最好的是茭白。练塘种植茭白已达1。5万~2万亩,年产茭白90万担,占上海茭白总产量的一半。
练塘现在年产淡水鱼4万担,是上海的重要淡水鱼生产基地。
至于练塘的特产蔺草,被日本商人看中,成为编织榻榻米的绝好材料。所以,我在陈云故乡采访时,遇上了日本商人,他们正在跟练塘“合资”生产榻榻米。
在练塘老镇之侧,如今还崛起一大片练塘新区。新区里有两横两直四条水泥马路,多功能文化中心、爱丽宫商厦以及银行大楼在这里落成,完全改变了陈云故乡的面貌。
商务印书馆成了陈云“红色的起点”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震撼全国。这一运动的冲击波,也冲击着小小的练塘镇。
陈云曾这样回忆:
“五四”的时候,我才15岁(笔者注:指虚岁),是一个高等小学3年级的学生。
那个学校是在上海附近的乡间,很快就受到“五四”的影响。我们由一个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我还记得,我们演的剧叫做《叶名琛》(原注:清末两广总督,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不作战守,广州城陷被俘,死于印度),我也扮了一个角色。有一次在茶馆里讲演,我讲演的时候手足似乎蛮有劲,把脚一顿,桌子上的茶壶都给碰翻了。我们这个小镇也罢了市,人民反对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