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足球俱乐部内幕-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1997年,各类俱乐部一下子增加到45个,其中大部分都是社会力量兴办的。打破了传统的只是国家兴办体校和运动学校的格局。
1998年年略有下降,业余俱乐部为36个。运动学校有中国足校北京分校、龙力足球学校、第三体校等三个。另外有8个区业余体校。
这么多的体校、足球俱乐部出现的原动力是职业联赛激发了人们从事足球运动的兴趣和愿望,其中很多人将自己的择业方向定位在足球上,原有的训练体制已无法满足孩子们日益增长的踢球需要。
从办学者的身份上来看,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企业的老板、原职业队的教练或退役队员、企业和体委联办。这三类人办的足球学校和俱乐部又不相同,企业老板有较雄厚的资金,大多规模较大,有的还建起三集中足球学校,不但管教踢球,而且可发中学文凭;原职业队教练和退役球员办的业余俱乐部,规模小一些,但也有例外,如高丰文足球学校;企业和体委联办的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大多借助企业的资金优势和体校队员优势,以原来业余体校现有队伍为基础筹建新的俱乐部。
不可否认,社会办学确实有许多进步作用:改变了仅靠国家拨款培养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单一渠道;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场地资源;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投身足球运动,既可以普及足球运动,又可以为选拔专业人才开辟渠道。
但是,社会办俱乐部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被送上了法庭。
收费过高是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反映的问题。
巴西球王贝利说,有钱的孩子是踢不好球的。
足球学校的看法和贝利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职业足球运动之所以取得高收入,与其初期的高投入有必然的关系。
在实现职业化之前,培养球员的高投入完全由国家负担了,而如今,这笔钱绝大部分不可避免地要由家长负担。
办足校的商人亦有难言之隐:在商言商,足校是民办性质,开销很大,仅场地租用一项的支出就够大的,加上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只能出现〃贵族化〃倾向了。
招收无章法、教学无保证是足校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仍然是在商言商,面对越来越多的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市场越来越校为了能够尽量抢占市场多招学员,足校和俱乐部往往不能严格把关,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既然足球学校是〃学校〃,那么就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善、比较系统的招生规则,确立本校的录取分数线。然而,除了个别学校实行考试、体测外,绝大多数学校只是走过场而已,基本上是很简单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的则在招生广告中开诚布公、直言不讳:〃身体健康者均可〃。有的手续简单,连学生面都不用见,来个电话,就可获得入学通知单。
须知,足球是一项对抗性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淘汰率较高的运动。这要求运动员除了后天环境、营养、训练以外,还具备一定的先天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的孩子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走上职业运动员道路。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和学生在职业足球滚滚而来的名与利的驱使下,往往很难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即使有所意识,他们的足球知识也无法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而作为专业的足球学校,为了确保自己学生的质量,也为了不误人子弟,应该使招生正规化、系统化、严格化。这是一种对孩子负责同时也对自己办学质量负责的态度。
而且足球俱乐部的生命力并不都是那么旺盛,时常会有停办的情况发生。如果一般性普及俱乐部解体后,球员可以转到其他俱乐部,这影响并不大。比较麻烦的是三集中的足球学校和俱乐部。这类足球学校一般收费较高,有的还要求学员将学籍自普通学较转入。而参加这类足球训练的学员,大多数今后是以从事职业足球为目的。因此,这类学校解体会给学员带来巨大损失,耽误的不仅是学员前程,有的孩子的学籍都没有了。
这类学校的审批,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审慎态度,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都应当加强领导和监督。
足球学校的办学水平令人不无忧虑。中国教练水平不高是众所周知的,教练中佼佼者都在甲A甲B中大显身手,来办学的要么是只有实践而无理论的退役运动员,要么是有理论而无优秀球员体验的体育教师。如果没有优秀的指导教员、那么教学的质量是无法保障的。
而大多足球学校除了在专业课上有欠缺外,文化课的欠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鉴于民办足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各级政府已经介入,有的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审批、注册和管理制度。这就是为什么足校、足校俱乐部的数量有所下降的原因。
而且,很明显,单靠来自民间办学渠道来推动中国足球跨入21世纪无异于用小手工业作坊与大机器生产相对抗。在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问题上,每一国足协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欧洲足坛,青少年球员的训练差不多都是由各家俱乐部组织实施,英国也不例外。在8O年代以前,英国各足球俱乐部都各自拥有一套特别的训练方法,去培养他们认为有前途的球员。今天欧洲各国差不多还沿袭这种青训模式,但素以保守著称的英国人却早已另辟蹊径了。
1983年英国三大足球机构(英国足球总会、英国球员联合会和英国联赛委员会),在本国政府资助下推出一项新的青训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统一各俱乐部标准不一的训练计划,促使各俱乐部对青训工作的重视。
英国足球圈的有识之士敏锐地指出:沿袭数十年的青训体制,由于各俱乐部对青年球员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导致青年球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青训工作成效甚微。历经10年的研究与探索,他们推出一套适合各俱乐部实际操作的新青训计划,对青年球员进行统一的系统化训练。
为了保证青少年训练能够成功,不至于半途而废,英国足协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青少年训练大纲。这对于以胜取人的职业足球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无论俱乐部领导还是教练都常常处于不断更迭之中,有了这套大纲,即使俱乐部管理层有所变动,也不会使整个计划搁浅。
英国三大足球机构联合会联合资助了一个独立的教育团体……球员教育及训练中心。政府的劳工部每年给与球员教育训练中心一定的经费,然后再由该中心按实际需要分配给各俱乐部。一般每年该中心都对青训工作投资375万英镑的经费。各俱乐部本身也必须负担41%的费用。
该工程实施以来,已经为英国足坛培养了以舒亚纳、福勒、萨顿等人为代表的1000名优秀青年球员。它尤其受到了那些经济实力不太强的俱乐部的欢迎,他们可以得到优秀的青年选手来补充自己的力量。至少,把这些新秀卖掉,可以赚一笔钱。
英国足总学校是英国青训计划的一个成功之处。它是一个两年〃全职〃的训练计划,16~18岁的优秀球员可以对它提出申请。
足总学校是球星的摇篮。他的负责人索克斯说:〃足总学校的教练绝对是一流的,他们都有一种特殊的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这些教练明白他们是为英国足球的永恒利益工作,没有人会去计较个人得失。〃如今活跃在英超联赛的天才少年差不多个个都是英国足总学校的出品。科学化的系训练,一流的师资和完善的教育系统使英国青训工作这一人才流水线成效显著。
对小球员要求严格是英国足球的一项传统,足总学校自然也不例外。它的宗旨是:不栽培不学无术的孩子,要保证每一个球员退役后仍可拥有一张学位证书赖以为生。因此它规定:首先,学员一定要完成某一程度的学业才能提出入校申请。这是为保证青少年进行专业训练前不致影响他的学业。其次,入校后的学生不集中住宿,离家较近的孩子回家,离家远的孩子被安排到一些愿意接纳他们的家庭中。这种做法是阿贾克斯俱乐部的翻版。他们认为,年轻孩子们不应生活在封闭环境里,足球也不就应该是他们人生的唯一内容。他们应该从家庭和社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终生受益。正因为这样,足总学校培养出来的球员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和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成长的道路上,来自足总学校的学员饱尝竞争的辛酸和苦涩。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变压力为动力,舒亚纳是他们中的最好代表。他曾经摆脱来自费迪南和阿特金森的阴影走到阳光下,一跃成为英国队的第一前锋。欧文也是足总学校的学生,他14岁入校,经过近4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足球水平大有长进,身体素质和心量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17岁便入选利物浦青年队,又从青年队中脱颖而出进入成年队。
系统化训练和内部激烈竞争使脱颖而出的青年球员素质过人,也使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层出不穷,这也是英国足球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原因。
在分布英格兰全国的足球俱乐部里,约有140个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1余名8~16岁的青少年参加足球训练。
中国职业联赛以来,大连万达队可以说是最风光无限的队伍。
大连匡正了几年来的一个偏颇:何必搞普及,何必搞少儿足球,只要有钱,好球员全买过来就是了。因为此路不通。
前卫寰岛队的队员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以金钱为纽带联系在一起,队员虽然是好队员,但球队始终不是好球队。
队员们从四面八方来淘金,虽然最具有职业足球气息,但缺乏集体荣誉感以及〃乡土观念〃。这样的队伍容易散。前卫俱乐部的人都说,前卫队是很奇怪的,比赛打顺了就势如破竹:但稍挫折,就会一盘散沙,溃不成军。
在一个缺乏足球基础的地方,仅靠金钱是不可能创造奇迹的。
国际足联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对足球事业发展、足球水平的提高产生决定影响的因素的是足球传统。欧洲职业足球的辉煌,正是建立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
仅仅在几年前,广东还在为广东有四支甲A球队而沾沾自喜。而如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探讨〃南粤兵团溃败的原因〃。
足球俱乐部的竞争在一定程度就是后备力量的竞争。足球俱乐部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广东球队早在1995年就面临着问题,广东拥有四支甲A球队,可这四支甲A球队二、三线青年少年球队能否占到全国甲A球队的三分之一?
近几年来,广东足球一直都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广东足球的悲哀。
后备力量不足当然有俱乐部的责任,但职业联赛也只开展了几年,把责任完全推给俱乐部也是不公平的。俱乐部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行政机关的力量在青少年培养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在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之前,广东的俱乐部仍然只能依赖于旧有体校培养输送人才。但是当体校的教练们发现,他们的职业队同行都已腰缠万贯,而自己却仅仅靠可怜的工资维持生活时,他们的不平衡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广州,体校教练在外兼职是很平常的事情,受损失的当然是他们的体校学生。
以盛产国脚而闻名全国的梅县近年来无声无息,经济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足球的发展,当年广东足球最大的人才供应基地几乎无人才可供。
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另一个国脚基地……大连还有一线生机。
大连人有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足球空气,男孩子能踢球是英雄的象征。
而青少年的成长是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的。
大连之所以建国几十年人才辈,除了足球传统悠久、球员先天素质良好以外,大连市政府、体委、各单位为此作出的努力也同样是不容抹煞的。大连踢球的孩子很多,而引导他们、组织他们、培养他们仅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最负盛名的东北路小学多年来为国家队、辽宁队、大连队输送了150多名人才,盖增圣、盖增君、贾秀全、王涛等都是该校的学生。因此东北路小学被誉为〃足球健将的沃土〃、〃足球明星的摇篮〃。
大连足球一花独秀绝不是偶然现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下大力气实施。
首先,要着重于提高足球普及水平,会员协会、职业俱乐部和学校部门必须同步工作。足球运动员不可能单兵作战,独自成才。一支成长中的球队,每年需要进行不少于40……50场的正式经比赛。这样球队就应该存在于一个不少于十几支球队的大环境中。足球运动员的成才模式是星团式的,培养优秀足球运动员,需要规模经营。
我们也看到,足球人才培养是一个大有潜力可挖的市场,国外很多的半职业、业余俱乐部都以培养和出售年轻运动员来〃维持生计〃,这在客观上培养了大批年轻球员。而职业俱乐部进行梯队建设既可以充实自己的一线球队,又可以以出售球员壮大自己财力,因此干劲十足。虽然受博斯曼法的冲击,球员转会不再受高额转会费的限制,但鉴于中国足球现状,仍可在青少年球员转会时支付给培养俱乐部以培养费,使之有利可图。
在利益的驱动下,使更多的人投身到青少年足球事业中去。
其次要大力提高教练员水平。教练员历来是说也说不完的话题。中国教练水平低下中国足球久居低谷,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时期正是成长的最关键阶段,而青少年足球教练却是中国足球的薄弱环节。很多运动员都是退役以后直接去教小孩儿,能传授给学生们的只是当年自己从教练那儿学来的东西,导致了中国足球的〃近亲繁殖〃。中国青少年足球教练都应接受专门的培训,时间或长或短,但至少要掌握基本的足球教学训练与比赛组织的方法。
有人将中国青少年足球称为中国足球的〃希望工程〃,听起来令人一震。
1995年,足协对女足和青少年足球投入42O万元。1996年,上升为64O万元。
这个数字对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也不是没有钱,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有那么多有实力的商家竞价购买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播放权,却只有一个健力宝公司资助中国青少年队留学巴西。后者花费不比前者多,广告效应决不经前者差。更何况,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这是功在千秋的义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足球的百年大计应以青少年为本。
19.转会,需求、愿望与体制的抗争
转会制度是中国足坛引进的先进机制之一。
更新球员对于一个职业俱乐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买进卖出球员可以组合球队的最佳阵容,从而使足球比赛变得更加精彩,更富有趣味性。
一些富有的足球俱乐部凭借自己强大的财力把一些最优秀的国内外球星购进自己的俱乐部。
据不完全统计,在意大利,足球运动员的转会每3年(一般合同期为3年)为70~75%,常年固定在一个俱乐部效力的球员是极少数的,一般只有2~3名运动员的流动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俱乐部都是有好处的,足球俱乐部因为转会而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集中和疏散足球人才的中转站。
在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口号下,足球运动员的转会也是自由流动,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和干预。
当然这种自由是一定条件限制下的自由,而不是随心所欲。
俱乐部要和离开或加盟的球员签订合同,一旦签约,双方都要遵守协议。同时,受聘球员成了俱乐部的财产和商品,只有合同到期后,球员才有权转会和续签合同。
如果签约双方在合同尚未期满时就提前转会达成协议,那么球员提前转会将非常顺利。如果俱乐部一方不同意,而球员一方坚持要提前转会,那么必须赔偿俱乐部一方的损失,否则,球员就无法转会。一般凡是要求提前转会的球员,在提出要求转会前已找到新的俱乐部,由新的俱乐部支付一切的必要费用。
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原本已经与罗纳尔多签订了到2000年的合同,而且俱乐部还准备与他续约,但国际米兰从一旁杀出,向罗纳尔多抛出了〃乡球〃。结果,国际足联裁决罗纳尔多要以258O万美元从巴塞罗那队买下合同成为自由人,才可以转会。
这笔巨款当然要国际米兰替罗尔多支付了。
一般说来,球员转会要有如下几个动机:一是为改变踢球的环境;二是选择实力强、声望大的俱乐部;三是为了挂靴以后的前途。
球员在转会时,一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否则加盟以后,长期坐冷板凳,可不是好玩儿的。
像迪卡尼奥在那不勒斯队时是绝对主力,而转到人才济济的AC米兰队以后,却没有自己的位置。
除了名利以外,转会队员还要考虑:自己能否适应新俱乐部的打法,能否协调好和教练员及众多队友的关系。维亚利成名于桑普多利亚,在桑普多利亚游刃有余,为该俱乐部夺得了第一个冠军。可是他转会到尤文图斯队以后,却因为处理不好与大球星巴乔的关系,吃了不少苦头。
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以后,运动员的转会也就从此开始了。
而俱乐部作为球员的生存载体,也就成为球员转会的所有者。
运动员转会制度是足球改革中关系内部运行机制转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人才交流,促进俱乐部建设,提高运动员从事足球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我国足球的竞争水平,这也是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具体步骤。
在未实行职业化以前,国人各省市都是自己培养球员自己使用,没有或很少相互交换。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足球模式〃中,滋生出许多不良现象:练的上不了场,不练的总上场;反正我是主力队员,你得用我,于是毛病越来越多;一些老队员在国内训练时出工不出力,到了出国踢球后却非常自觉,这显然是机制的问题。
如果将球员放在市场上,彻底打破属地关系,打破人才壁垒,那就会是另一番情形。今天你是主力队员,可是明天你状态不佳马上就会被其他人所代替。潜在的危机使每个球员督促自己刻苦训练,并努力在市场上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人才流动对于教练寻找适合自己战术的球员,贯彻自己的执教方针提供了基础,更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随着形势的发展,足球人才流动己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辽宁队敢为天下先,最先从吉林引进姜峰,从山东引进李强,在全国引起极大的争论。当时,由于七运会的存在,姜峰的问题变得很麻烦。
姜峰1992年加盟辽宁足球,在七运会时回吉林参加比赛。
吉林教练李虎恩说,姜峰从辽宁队归来后,训练和比赛都不错,特别是在预赛时发挥出色。但是与辽宁队对阵时却表现不太好,尤其是辽宁队攻入我们的那个球,就与姜峰的站位防守有关……言外之意姜峰对辽军有〃脚软〃之嫌。
当时国内足坛的人才流动因为无法可依而处于自我调节甚至放任自流的状态,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地区性人才壁垒难以打开,因此引发了一桩桩具有轰动效应的绿茵官司。
1993年人才流动的焦点仍是在辽宁。但因涉及的都是省内人士,双方都没有撕破脸皮把事情闹僵。
当事人之一是31岁的大连队员赵世刚,他去辽宁队踢球,采取了迂回战术。向大连队声称要去一家日本公司做事,大连队批准他离队。不久以后,他出现在辽宁队的训练场上。
而辽宁队的大连籍队员高旭因为辽宁队人才济济,马林、孙贤禄等与高旭打同一位置,高旭的机会比较少。七运会决赛的18人名单,高旭竟然榜上无名,在辽宁队夺冠后的假期,高旭已经回到了大连。
高旭说,1988年我和吕东一起人选辽宁队。当时我俩年龄最小,并且原先辽宁队中那批人中只有我和吕东升入一队。刚去时,正赶上全国甲级联赛,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与上海队的比赛中,我一人独进2个球,最后辽宁队以3:0获胜。赛后,有人说:再过2、3年,高旭会成为辽宁队锋线上一把尖刀。我知道这是夸奖我,但也正是我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我更自觉,更刻苦。可现在5年过去了,连个主力都打不上,我心里能没有想法吗?……假如当初我到了另外的队,尽管这个队水平、成绩不如辽宁队好,但我可以打上主力,对个人成长极有利。在辽宁打不上主力,成为国脚就更别提了。坐冷板凳的滋味最不好受。
高旭表达了许多球员盼望足球人才流动的心理状态。
转会的坚冰终于被冰面下的暗潮打破。
1993年七运会之后,转会已成为一股大潮,来势汹汹、无法阻挡。
1993年大连棒槌岛足球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有关人才交流的若干规定,适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