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财神四部曲-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及露天祭祀场所几乎遭到了全面破坏,而无一幸免,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那些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的各种寺庙趁改革开放之机而得以死灰复燃。有些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尚未达到温饱,但为了求财神爷的光顾而不惜从那羞涩的口袋中掏出那仅有的几个钱来修寺庙,树起人们心中的财神形象。
人们一当把寺庙修建起来后,便要开始祭祀活动,因为只有这一祭祀活动才是人与神相沟通的唯一途径。如果人神不能达到交流就谈不上祈福了,而财从何来?祈求财神的仪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早期的仪式是极为简单的,后来却十分繁杂。如果从性质来看:巫术仪式最早,巫术与祭祀活动相结合晚。最晚的是纯粹是祭祀仪式。从祭品来看,活人祭、血祭、火祭是较早的;牲祭、禽祭则稍晚,最晚才是一般性的食物祭祀。从这一祭示过程的发展来看,财神爷给人们的越多而财神应享受的供品却越来越不值钱。也就是说人们对财神爷的虔诚心已经贬值了。然而,祭祀的规模却越来越大,它不仅有普通的祭祀,而且还有特殊的祭祀典礼。普通祭祀是非固定的日期举行,非集体的祭祀。是某家某户或若干户所举行的祭祀活动。祭祀典礼,于固定的日期举行,集体性的祭祀活动,如象农历三月三的财神庙会。
通过对自然神和图腾崇拜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神化和人格化取决于人类对财产的占有的多寡,以及战胜大自然的能力。所以当时的人们还生活在虚幻和现实的交界处,即一半是虚幻,一半是现实。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的开始时代,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似乎显得不那么紧迫了,这与上苍的看重和超自然力的护佑有很大关系。因为人类在战胜大自然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获取到更多的食物来填饱了肚子,此时,也就感到了另一种需要:用树枝、树皮、兽皮来遮蔽自己的身体,开始虽然是御寒而后来就有了羞耻的意识了。正如《易经?上六》爻辞所说:“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虽记的是劳动场面,但他们剪羊毛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御寒遮丑罢了。当然生存条件的改善,随之人们的意识也开始变了,过去对野牛、野马崇拜的方式也自然变成了象《吕氏春秋》上写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因此从虚幻中走入了更为实际一些了,过去庄严的图腾崇拜竟然变成了一种游戏,从此,超自然力也退避三舍。这样使神性的淡化,人们也就从过去的主要对物质生产的思考转向到对人的自身的思考了,这就是人对人的生产的思考。当然,仅凭虚幻是无法来承担人类自身这一生产的重任。于似乎便创造了一个既能赐予人类财富又创造了人类本身的神祗──女娲。女娲这一造人、造物之神,应该是人类创造于新石器时代的智人时代。1987年8月在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区回龙洞发掘了原始人类的遗址,发掘出大量原始人类的遗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进行了碳14测定认为:回龙洞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演化的态势十分明显,尤其是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的文化堆积,出现了骨针、砾石穿孔器、火塘和新技术产物和新生活内容,是古人类进化的标志,闪耀出了原始文明的一线曙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类已经专注于物质的实用性而不是神性,其原因就是因为女娲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世间一切都被她改变了,整个宇宙都变了颜色,鲜花更加美丽,山川河流也变得如此温顺而循规蹈距,洪水猛兽再不是人类的敌人,因为有了女娲和她为此而创造的人巡视在这天地之间。
中华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纪史诗,这一部创世纪史诗都记载了各个民族的起源。中化民族崇拜的最大女性神女娲,是她创造了人类本身,成为人类的始祖当之无愧。传说女娲能生化万物,每天至少创造出、化育出70余种东西来,她的一断肠子就生化出10个神祗。当然女娲最大的功绩是抟黄土为人和炼石补天。
巴蜀古人留下的《山海经》上说:“高梁之山,又东四百里曰蛇山”。“蛇山”即今天所称的大巴山,即中皇山,山南古之巴国,山北为汉水流域,陕西平利县在汉水与大巴山之间,其间有女娲庙与伏羲山相连接,女娲、伏羲皆人首蛇身,以此作为大巴山之神!因为那里就是女娲造人这处。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猪;初四造出羊;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造到初七这一天她才感到应该造人了,于是她便用黄土和着水仿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一个个的小人来,她造了一批又一批,感到速度太慢了,于是扯下一藤条蘸满泥水挥舞起来,星星点点的泥水洒满一地,点子大的变成了男人,点子小的变成了女人。然后她指定这些男女进行婚配,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接种传代繁衍下去。
从另一角度看,在女娲造人之前她已经为人类准备了食物,否则造出来的人就会饿死。然而,女娲在造人之初,已把人类对财富的分配不公定下了基调:因为她用黄土造的人便是富人,而藤条溅起的泥水造的人就是穷人,这种富人、穷人的分野究竟有什么依据呢?其原因就是用黄土造的人所用的力气多一些费时长一些,而用藤条所造之人相应要容易得多,元元众生都是用泥水造出来的,所以他们多而命贱,他们怎么能掌握更多的财富呢?不仅不能有多的财富甚至还要被剥夺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财富。当然财富的分配不公我们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女娲,因为她造了人,为整个人类立下了无与伦比的功劳。能造人本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补天》一文中对女娲造人作了最精采的描绘,特录于后:猛然间站立起来,攀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了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辩不出伊所在的处所。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身都在向四面八方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虽然,女娲做的梦读者无法知道,但她在打欠伸之前,天色是粉红的,而之后却一变为肉红,并且再也无从分辩她所在的处所,由此可见女娲全身作这种肉红色,与天色合一。这就暗示女娲已处于性兴奋状态,她的生命本能十分高扬,而生命本能的形式是“力必多”(Libido),而女娲的力必多大得惊人;可使天地为之变色。可是女娲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她所面对的是茫茫大海,于是从表面上看她的热度下降了(身中央一段纯白)。弗洛依德曾经指出;如果得不到某个对象;人的能量发泄作用可能转移到其它可以获得的对象上,这就是所谓“移置作用”,而用来替换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应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女娲抟土为人,无非因为她本来追求的对象就是人,因为没有那种现成的对象,于是她便创造出这种对象来。在弗洛依德的理论体系中,如果替换的对象是文化领域内的较高目标,那么这种移置便是所谓的“升华作用”。在原始时代,任何创造都带有文化的意味,造人更是了不起的奇迹,女娲由性苦闷到创造人;是一次极其伟大的升华。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在解决了吃、穿之后,“性”的问题便提到了生活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女娲这一造人之神,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对母亲的崇拜的产物,换一句话说是人类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对象化而已。人类要满足性欲、繁衍后代,当然离不开财富这一基础。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获取财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就不得不借助于神灵,所以,我们可以说:女娲是华夏民族有名有姓的中国第一位财神爷,但这位财神却是以神秘化图腾崇拜的形式出现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人类已经由动物图腾崇拜转向了人类自身,因此在这种转向之中财神的最后形象也就逐渐地明朗化了。
那时女娲把人造出来了,也为人类准备了生存条件。但天地混沌,灾难重重,也就在此时,女娲为人类作出了第二个重大的贡献──炼石补天,为人类进一步改变了生存环境。女娲的这一行为产生于原始人类已经能用粘土烧结陶器的时代。由于,松弛的粘土能烧制成比较坚硬的陶器,那么,如此坚硬的石头经过烧结不就更加坚硬了吗?但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是没有能力把如此坚硬的东西来制成工具的,那么,只有把它们拿去补天。今天看来传说的意义远远不在于女娲是否补了天,而是人们从这一传说中得到了启示:为农耕时代人们的冶铁技术提供了参照系数,冶铁技术的发明,铁的出现,也就为远古人类广开了财源。而又为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的炼丹术即所谓的点石成金术找到了历史神话的依据。
因此,炼石补天的神话隐含的意义为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所以这位最伟大的女性神就成了人类最早的财神。但由于在多神论的中国,神祗的职责越分越细,而神性却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了,女娲这位中国最伟大的女神竟被贬低成为了媒神,一个红娘不再具有创造万物的能力了。其原因是:母系氏族社会不是人类社会一瞬间,就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难道不是女娲在造人之初犯下的过错吗?她为什么要把人分为富人、穷人?富人有权取得更多的财富而穷人却很少占有财富甚至被剥夺了财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而到头来连创造人的神也变成了男人的财富。女娲这位造人之神从此也就黯然失色了,她既不可能再造人也不可能支配人类的财富了。尽管如此,人总得有信仰,这越到后来越是如此。特别是人类对财富追求,不能不对神灵越来越亵渎。对财富的追求的鸿沟欲望是永远无法填满的,因为它不再是原始人类只求得填饱肚子为止。人类为了填饱欲望的鸿沟,那么,财富从何而来呢?自从人类从树上下来后,开始了农耕之战,这样也就为人类的财富追求者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从而也使人们认识到财富来源于土地,而不是来自于虚幻的神祗。从那时起,人类便被捆绑在土地上了,因为只有土地才能给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当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的途中,向一位农夫讨吃的东西时,那位农夫却只给了他一块泥土。泥巴虽然不能吃,但泥土从此却给重耳无限的权力和财富。
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最终被神化了。由于多神论的缘故,至始至终也没有形成一个全民族共同崇拜的财神,而在这种混乱之中开始了较为实际的土地崇拜。从此,人类结束了自然神崇拜而进入了民间宗教神崇拜的阶段。
三、土地神崇拜
1、土地神原型及神职
《易经》把地名之为阴,并排在第一位置,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土地的重视,同时也是古人的长期经验的结晶。因为人类长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土地成为孕育万物之母。赋予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给予了人类无穷无尽的财富,这样理所当然的土地神就充当了早期的财神,成为人类的“衣食父母”,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社”的本义是“示土”──祭祀土地的古人称:“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由于土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一方面,人们并不理解土地的奥秘;另一方面,加之人们对土地的亲切感,于是对土地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物质的土地便上升为精神的土地,由此,而创造了大大小小的土地神,各司其职,主宰一方,之后又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土地崇拜文化。从而山神、土地神正式产生。
山神、土地神又被称之为穷神。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有一段关于穷神的描写,此不赘叙。在小说中,这是对穷神──山神、土地最精彩的描绘。20世纪30年代,四川仁寿县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中塑造了一个神广大的穷神──叫化子,此人后来创立“雪山派”。
穷神还有自己的寺庙,但已不是供奉的山神、土地神了,而成了一种行业保护神。从前,那些从事殡仪工作的人,就崇拜穷神,此当别论。
土地神观念是土地崇拜文化的核心,其他文化元素都是在土地神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土地神观念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所以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地神。因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土地神,即便一个民族,由于地域不同,他们所崇拜的土地神对象也不竟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些土地神都先后演变为财富的崇拜偶像,而并非对虚幻的神祗的崇拜,金钱开始左右了一切。对财产的追求成为一切活动的唯一目的,神的面纱终于被金钱撕开了。财神的最后一块净土,就只剩下偏远而落后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了。
2、丰产之神
丰产土地神观念是各种土地神观念中最早的一种。它是在土地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崇拜土地神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丰产。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主宰农作物的丰产,是土地神的主要神职也是最初的神职,这一点是华夏民族崇拜土地神的共同点。
3、保护神
土地神最初只主农作物的收获,后来,人们不断地给它增加神职,使它身兼多职能,甚至成为万能的神祗,成为各个地域的保护神。例如:社神、王神、侯神、州神乃至村寨的保护神。彝族崇拜的地神就是保证所有的子民们丰衣足食。若遇到水灾、干旱、虫灾造成庄稼欠收,便要杀鸡宰羊,将鸡血或羊血洒在地上,敬地神。祈求庄稼丰产,人畜兴旺。彝族同时还崇拜石神,石神也是庄稼的保护神,它保护庄稼、修造房屋、道路畅通的神。山神是力的象征,是保护山林、土地;保护庄、稼、人畜并制服一切妖邪的神。如川滇交界处的沪沽湖周边的摩梭人对格姆山(狮子山)神的崇拜。石神、山神崇拜不过是土地神崇拜的演变。
4、司鬼魂之神
由于古代多实行土葬,人死后要埋入土里,故而人们认为土地神有司鬼魂的神职,为阴间之主宰也。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把土地神称之为冥间地保,这在汉族地区极为普遍。一当人死之后,家人必须去土地庙向土地神“报告”。然后,阴阳先生才开始相阴宅。紧接着祭祀土地神向土地神买土地。同时在抬着死尸的路上还得不断地向土地神发放买路钱。待丧事办完后,还要备办文书到县城煌庙里去“注销”阳间户口。
5、土地神与稷神
稷神又称谷神,是土地之魂──社神派生出来的。也是因为社神所司神职太多、太杂,因此,古人便在社坛之外另立稷位祭祀稷神。中国的北方是以小米为谷神;南方是以水稻为谷神象征。但是在祭祀时一般是与祭祀土地神同时进行的,很少单独祭祀。
土地神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第一次分工,它是自然崇拜到自然神崇拜的过渡神祗,具有双重性质,所以,它也是财神的源头,恰如土地能生万物一样,土地神也能生万神。
6、各种土地神符号
土地神符号是土地神观念的对象化。远古时代人们只把牺牲直接贡献给土地,后来,也仅只有一个牌位。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认为土地神也是人,故把它人形化,并为他塑造了偶像。中国统一王朝出现后,抽象化的土地神被尊称为“后土皇地祗”,后土是与天帝相对的,总司土地的国家级大神,为道教的“四御”之一,由国家来祭祀。但在地方和乡里仍然供着地区性的土地神。
土地神,俗称土地公、土地爷。因在神祗中级别低下故与人们最亲近。老百姓还给他配备了老伴叫土地婆、土地奶奶。土地爷虽然地位低下倒也办实事。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妖魔鬼怪拿他出气,好人也要唯他是问,他左也不是人右也不是人。但在关键时刻,孙悟空还要从他那里获取重要信息。土地神出现在中国许多神话故事之中,如《天仙配》中的土地爷就是一位大好人。
土地神人格化的途径是把一些去世的名人奉为当地的土地爷。如三国时的钟山(南京)的土地神叫蒋子文;汉末的祢衡当上了杭州瓜山土地爷。一些县衙门奉肖何、曹参为土地爷。朝廷的翰林院和吏部把韩愈尊为土地公。南宋时临安(杭州)太学的土地爷是民族英雄岳飞。
然而,在华夏这广袤的土地上,成千上万的土地爷们,有名有实的占极少数,大多数是通用的土地爷。在乡村的土地庙很小,甚至有的仅是象征性的一个小庙,庙中土地爷大都泥塑或石凿成,形象为一身着长袍头带乌帽、慈眉悦目、银须漂洒的一位白发老翁,因此极象山村的老学究。他身边的老妇人,就是人们称的土地奶奶。有的土地庙只有土地公而无土地奶奶。
土地神只管某一地面或某一地区的小神,同时也就作为某一村寨的保护神或守护神。按照阴间所谓行政系统:最高主宰是地藏王,但实际最高统治者是东岳大帝、十大阎王是最高实权派人物,他们身旁有五道将军、各种判官等高极冥官辅佐,下辖各州、府、县城隍。县城隍手下则是各村、里的土地神。因此,土地神是阴间最基层的低级小吏,犹如阳间的地保之类。但也有例外,如重庆市有一条街叫总土地(今改为八一路勤劳巷),那时曾是重庆市地方总土地的祭所。这这个庙子里除了总土地外,还有各种小土地爷和土地奶奶30余对。总土地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相传韩愈当上总土地后,恪守职尽,到各地巡视,把那些不称职的土地撤换,并押回总土地府接受“再教育”,改造好了再去上任。那30几对土地爷和土地奶奶都是在那里闭门思过的。
原始宗教对土地的崇拜是因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财源,如衣、食、住、行全离不开土地,所以人们称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于是又产生出了一个女姓神──后土娘娘。后土娘娘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一,即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之一,另三位天帝是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南极大帝。后土娘娘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中国的第二位女神后土主宰着大地山川,她就是中国道教的财神,即所谓的“天公”(玉皇)、“地母”(后土)是也!
后土最初是一位男性神(这与佛教中的观世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中,认为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后土逐渐变为女性神了。这与中国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也有很大的关联,封建时代的小家庭一般是男主外而女主内,而只有女人才能守住财产,所以民间把后土尊称为后土娘娘。后土娘娘虽然形成于汉代(道教),但她却由初民时代人们所祭祀的“地母”演变来的。地母能生衍万物(五谷),而人们种植的五谷又是由野生的培育而来的,这一功劳又主要是母系社会中的妇女创造的,这一伟大功劳是值得人类祭祀的。因此,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景颇族、彝族、白族、苗族都还有祭祀地母的习俗,但祭祀时间各不相同。后土娘娘这一尊神到唐代时她的职权被贬低,成了坟墓的守护神,人们在清明节祭扫坟墓时并对她进行祭祀,以表其功劳。
上述是人格化后的土地神符号,下面再来看看较原始的土地神象征符号。
土丘 封土为丘,大概是最早的土地神形象。祭土即祭社,文献中多有记载。甲古卜辞不必说了,《国语?鲁语》上称:“土为民社,助时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也说:“诸侯祭土”,何休注云:“土谓社也”。传说有虞氏之社即土丘。《管子?轻重戊篇》上称:“有虞之王……封土为社”。《淮南子?齐俗训》上也说:“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今天,丽江的纳西族人尚有所谓的“告山”、“敬包包菩萨”,每一村落都有自己所祭祀的山头和土丘。
石 以石为社神的象征,较为普遍,古今各族都有发现。最早以石碑为社神大概要数殷人了。《淮南子?齐俗训》记载:“殷人之礼其社用石”。周代的军主也以石为社主。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宗伯》之军社云:“社之主,盖用石为之”。
金代北京的社坛上的社主“用白石,下广二尺,剡其上,形如钟,埋其半”。清代北京的社坛“中设石社主,半在土中,祭毕全埋,覆以木盖”。近现代仍旧有一些民族以石为土地神或社神的象征。在大西南,古蜀人、彝族以大石为崇拜的对象。摩梭人以石凹、石凸为崇拜的对象。苗族也以长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