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物,他们职业的目的就是获利。表现于作品中,就是对利的羡慕和追求。如《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就说“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州因是专重那作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亲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
《乌将军一钱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有人也说,“男子汉千里经商”,“你到江湖上做些买卖,也是正经”。这类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它写商人文若虚一朝发财的经过。作品把文若虚暴富说得津津有味,对那位善于识宝的波斯胡更为羡慕。
第二,描写了市民阶层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观。最突出的是对男女情欲的大胆肯定和直露描写。“三言二拍”中的爱情小说大都以凡夫俗女,甚或风尘女子为主人公,描写他们爱情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如著名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就写卖油郎秦重与名妓美娘的恋爱故事。美娘原名莘瑶琴,秦重之所以倾慕她,就在她容颜娇丽,体态轻盈。秦重的理想也不过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这算什么理想?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真可谓道德沦丧了。然而,这却是市民阶层的现实理想。作品的全部情节就建立于这个基础上。但美娘是名妓,要价很高,一个卖油郎哪有这许多钱?为实现这一理想,秦重以“有志者事竟成”鼓励自己。为这样的理想,付出这么大代价,或许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不可思议。然而秦重是那样真诚。卖油一年有余,终于凑够了钱。几次去找美娘,又没遇上;好不容易见了面,美娘又喝醉了。秦重精心服侍一夜,满意而归。美娘也因秦重服侍周到,难以忘记。后来,美娘被八公子扔在外边,巧遇秦重,被秦重送回。美娘遂从良与秦重结为夫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是写爱情的名篇。书生李甲在京城遇到名妓杜十娘,两人朝欢暮乐,海誓山盟。但一年以后,李甲的钱花光了,鸨儿开始怠慢他,几次要十娘打发李甲出院,十娘不肯。为尽快赶走李甲,鸨儿对十娘说,只要李甲能出三百两银子,就可带走十娘。鸨儿以为李甲根本弄不到这么多银子。十娘与李甲说及此事,让他赶快想法,李甲到处去借,分毫未得。杜十娘真心与李甲相爱,便把自己积攒的150 两银子送给李甲,让李甲想法筹办另一半。在同乡柳遇春的帮助下,李甲凑够了另外150 两银子,终于赎十娘从良,两人高高兴兴,准备回家。但李甲出身名门,虽与十娘相好,却又怕父亲不从。一路郁郁不乐。十娘只能多方劝解,并代为想法。但李甲在富商孙富的挑拨下,将杜十娘转卖给孙富。杜十娘悲愤交加,将自己的百宝箱投入水中,自己也投水而死。作品把一个为一般人蔑视的妓女写得如此善良,如此动人,在以前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
曲折的故事:市民娱乐的需要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是供说话艺人对众讲说的,不是供案头阅读的。
要把职业不同、教养不同、兴趣不同的听众吸引住,使他们不至中途退场,唯一的办法就是编织曲折的故事。因此,作品运用大量的偶然、巧合,使情节发展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后来的文人拟话本,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洋洋两万言,篇幅较长,但因为情节曲折,仍有极大的吸引力。
作品描写贵公子王景隆和妓女玉堂春的恋爱故事。贵公子王景隆在北京冶游,爱上妓女玉堂春;后来,花完金银,就被老鸨王八赶出妓院。依靠金哥的联系,玉堂春与公子相会,赠银三百两,叫他置办衣服,并让他把砖瓦装在皮箱里,冒充白银,再到妓院,果然骗过老鸨王八。半夜玉堂春以金银首饰换掉箱子里的砖瓦,开后门放走公子。临别,两人发誓永不相弃。第二天,计谋被揭穿,玉堂春大喊大叫,老鸨王八不得已,只好给玉堂春写了赎身契。王公子回家,发愤读书,乡试中举人第四名,又进京会试,并找玉堂春,但已人去楼空,原来玉堂春已被卖给山西商人沈洪。王公子心灰意懒,不愿应试,在朋友的相劝下,乃进考场,中了进士。再说沈洪之妻皮氏,与赵昂私通,见沈洪带玉堂春回家,便串通王婆买了砒霜,想把他俩毒死。结果,只毒死沈洪。皮氏便诬陷玉堂春,知县得了赵昂贿赂,把玉堂春屈打成招,下在狱中。正巧王公子调任山西巡抚,私行探明了玉堂春的案情,平反昭雪,惩处了皮氏、赵昂、王婆和知县,最后与玉堂春团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情节极尽曲折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闪转腾挪,扣人心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情节也引人入胜。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也大量运用巧合,使情节变化多姿,富有魅力。
“三言二拍”用当时的通俗白话进行创作,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无论在叙事描写还是抒情写景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力。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这样刻画吝啬鬼张员外:“这员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这员外平日发下四条大愿:一愿衣裳不破,二愿吃食不消,三愿拾得物事,四愿夜梦鬼交。是个一文不使的真苦人。他还地上拾得一文钱,把来磨做镜儿,捍做罄儿,掐做锯儿,叫声‘我儿’,做个嘴儿,放入箧儿。人见他一文不使,起他一个异名,唤做‘禁魂’张员外。”
这样的意趣精神,是文言小说不可能有的,而类似的例子,在“三言二拍”中却俯拾即是。
糟粕与精华并存当然,作为三百六十多年前创作、编定的作品,肯定有许多内容与今天格格不入。比如有些作品树立所谓忠孝节义的典范,美化矫情钓誉的士人,有的要求遭受污辱的妇女殉节,今天看来都是相当陈腐的。即使一些较好的作品,今天看来,也往往精芜杂陈,如不少涉及两性关系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大胆的反封建战斗性,另方面也有不少俗滥的两性描写。即使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样的优秀之作也不能避免。至于当时流行的一些庸俗观念如听天由命、轮回报应之说也影响了不少作品。
作为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二拍”在当时影响很大,深受一般读者喜爱。但由于“三言二拍”总共200 篇,数量太多,难以全读,并且其中的作品未必事事皆奇,于是,明末清初的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精选40篇,编成《今古奇观》,风行一时,这个集子选择精当,篇目适中,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三言二拍”不只掀起了白话小说的创作热潮,也为其它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三言”之后,改编的十五贯的戏剧层出不穷,如《十五贯传奇》、《秦腔十五贯》、《京剧十五贯》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改编成昆剧《十五贯》,成为戏曲革新的代表剧目;《玉堂春落难逢夫》被改编成京剧后,成为保留剧目之一,许多片断至今仍上演不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被改编为电影,曾经轰动一时。
28 花妖狐魅情系人世——《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中的许多花妖狐魅,有浓厚的人情味,几乎家喻户晓。
孤愤人写孤愤书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初人。
1640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蒲家为书宦世家,明末以来,即“科甲相继”。
虽不太显贵,也可称一乡望族。但到蒲松龄的父亲,家势已衰。蒲松龄少年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19岁时应童子试,在县、府、道三试中连得三个第一,深得学使施闰章(也是当时著名诗人)的赏识,称他“运笔成风”,一时名声大噪。这使年轻的蒲松龄踌蹰满志,他满以为可以由此顺利进入仕途。为了专心准备举业,他曾隐居于山中寺庙苦读,在朋友家住读。但功夫偏负苦心人,此后他参加乡试,次次落榜,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以后,他就去世了。
在生活上,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他19岁结婚。不久,便因家庭不合而分家,蒲松龄只分得20亩地,五斗荞麦,三斗小米,还有三间老屋。房子墙壁倒塌,门窗不全,透风漏雨,薄产不能自给。随着孩子的一个个出世,生活越来越困难。
他不得不靠“舌耕”(教书)度日。从二十来岁起,他开始在家乡附近的缙绅、官吏家设帐教书,他边教书,边习举业,边创作,直到71岁才撤帐回家。
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穷困潦倒,使蒲松龄产生了无可摆脱的落魄感、屈辱感和自卑感。也使他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孤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蒲松龄二十来岁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到40岁初步完成,并撰《自志》,而后又不断增补,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定稿。《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非常多,有的是改编旧作,有的是记录亲身经历,也有的是作者的想象虚构,更多的恐怕是采自民间传闻,加工改造而成的。正如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所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有人甚至说,蒲松龄为了创作《聊斋志异》,在路边摆上烟茶,见人路过,便强留人家讲故事,回家便记录下来。其说虽不可信,却从某个侧面说明《聊斋志异》的素材来源于民间。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就是记载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属志怪小说。我国古人相信巫鬼,志怪小说有悠久的传统。从魏晋到明代,数不胜数。鲁迅曾说,《太平广记》所收的各类志怪小说可以让人看得厌而又厌。这些作品大都止于搜奇记异,为志怪而志怪,没有更深的含意;而《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志怪小说。它的意义,决不在为我国增添了一部志怪小说集,而在于以谈狐说鬼为幌子,寄托了作者的“孤愤”,融铸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是一部“孤愤之书”。从广义上说,作家谈狐说鬼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抗争。作家厌倦了世俗的痛苦生活,而迷恋于虚幻的鬼狐世界,为自己创造了一方灵魂栖息地。
在大多数作品中,作家直接把自己喜怒哀乐,
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作品中,用非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聊斋志异》的独创之处。
花妖狐魅皆有人情《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大致可分为四类:1。描写书生与花妖狐鬼真挚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篇数较多、篇幅较长,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情致缠绵、韵味悠长的艺术世界。这是《聊斋志异》中成就最高、最为人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性都是花妖狐魅化成,因此,都有变幻莫测的非人性一面。但她们却更具人性,风姿艳丽,善解人意,温婉多情,又各具风采,是作家理想的寄托,是美的典型。如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不避男女之别,为孔生治病,割除腐肉,而孔生不惟不觉痛苦,且“恐速竣其事”。后娇娜一家有难,孔生冒死相救,受了重伤,娇娜又口吐红丸,为他治好。连作者都感叹道:“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红玉》描写了一个“人侠”和一个“狐侠”。孤女红玉热心帮助冯生娶妻成家,之后冯生被冤,她又代为抚养孩子,最后嫁给冯生,夙兴夜寐,勤苦劳作,帮助冯生重振家业,参加科举考试。《小翠》刻画了一个貌似天真活泼、娇不知愁、却能忍辱报恩的狐女,连作者都不禁赞叹道“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者也”。
著名的《婴宁》活画出一个不拘礼法,天真纯洁,又妩媚多情的“爱笑”的狐女形象,让人过目不忘。难怪有位作家风趣地说,年轻时看了《聊斋志异》,晚上读书时,总盼望飘来一位狐女。
2。以幻异的夸张的形式揭露封建衙门和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蒲松龄穷困潦倒,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官吏欺压人民、鱼肉百姓的虎狼之行有较多的认识。
若以寻常的方式加以表现,往往思想性有余,艺术性不足。蒲松龄以幻异、夸张等非现实的手法加以表现,获得了惊世骇俗的效果,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情趣。《促织》写因皇帝喜斗蟋蟀而引起的一系列悲喜剧,揭露了封建官吏的罪恶。作为一国之君,而迷于斗蟋蟀,这给大小封建官吏以谄媚和科敛的机会。华阴令谄媚上官,进一蟋蟀,上官让华阴令常供,华阴令又让里正进供。做里正的成名,本因老实懦弱,一点家产快赔尽了,恰好上边征收促织,成名抱着一线希望自己去找,一时无结果,被打得两腿间流血;只好求巫占卜。按照巫的指示,找到一只蟋蟀,又被儿子抓死。成名妻大骂儿子;儿子投井而死,化为促织,轻捷善斗;成名以此进献,时来运转,县令免其赋税,让他进学校学习,“不数岁,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成名最终脱离了苦海。然而人的苦难和好运,却无不反映出上至皇帝、下至官吏的腐败。《席方平》描写了席方平不畏强暴、为父伸冤的故事。席方平的父亲因仇人在冥间行贿,受到严刑拷打;席方平赴地下代父伸冤,上到冥王、郡司,下到城隍狱吏,皆贪赃枉法。将席方平施以重刑,用火床烤,锯开他的身体。但席方平毫不畏惧,转生后依然不忘告状。在《梦狼》中,作家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三百年前的蒲松龄把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指向最高统治者。实际上,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蒲松龄只能寄希望于皇帝和清官。
在《促织》中,他为皇帝开脱道:“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鸮鸟》写大小官吏借驮运粮草之机,大肆抢夺民间骡马。
作者同样为皇帝开脱道:“圣明天子爱惜民力,取一物必偿其值,焉知奉行者流毒若此哉。”在《席方平》中,席方平的希望依然在殿下九王。在这类作品中,无情的暴露性与无意识的妥协性同时存在。
与此相关的,是对科举弊端的批判。明清科举制,虽为统治者选拔了不少人才,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埋没了不少人才,蒲松龄是受害者之一。科举最重文章,以蒲松龄之文才,竟屡屡败北,不能不使蒲松龄产生一定的怀疑。
尽管蒲松龄一生都是科举迷,从未打算与科举决裂,但他毕竟从自己的痛苦经验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科举的弊端。《叶生》虽然写了一个虚幻的故事,却可以看作蒲松龄的精神自传。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但“所遇不偶,困于名场”,抑郁而死。死后还魂,仍不忘借别人为自己文章吐气。
他帮助朋友的儿子高中,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达到目的,他的灵魂才返回家中,扑地而灭。贾奉雉起初遵奉“学者立言,贵乎不朽”,但总考不中。后来,他从丢掉的废卷中,选择那些格调卑下、文词枝蔓、乱七八糟的句子,集中起来,联缀成文,竟中经魁。在《司文郎》中,他讽刺考官不仅“无目”,而且“鼻盲”。在《考弊司》中司主把向考生索贿当作“成例”,无钱纳贿的,即割考生的髀肉。在蒲松龄笔下,科举考试弊端百出,才华横溢的人屡屡失败,庸俗浅薄之流却能青云直上。当然,作家对科举制的批判是有限的,他不会想到废除科举。
他只不过是希望改良科举制度,希望有识见的考官真正将有才能的考生选拔出来而已。
3。表现某种生活哲理的寓言性质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短小精悍,诙谐幽默,表现了蒲松龄乐观、机智的一面。著名的《劳山道士》、《武技》讽刺了那些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浅薄之徒,表现了学贵专一、学无止境的思想。王生慕道,并非真正理解道。他好逸恶劳,不苦心修持,只求学得一点法术,用以眩人耳目,结果碰得“额上坟起,如巨卵焉”。李超跟僧人学得一点武艺,便骄傲自满,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差点被人打断大腿。
《画皮》则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假面,看到本质。男主人公被一化为美女的恶鬼迷惑,得到道士的警告还执迷不悟,终于被恶鬼挖去心肝。《狼》(三则)
揭露了狼的狡猾、奸诈,也指出了它们的可笑下场。这些作品,都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4。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止于搜奇记异,可以说是魏晋志怪小说的延续,其优点是描绘栩栩如生,但今天看来,已无多大意义。如《咬鬼》、《荞中怪》、《蛇癖》等。
《聊斋志异》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还有不少作品,尽管数量不多,却具有独到的意义。目前,我们对这类作品还不太重视,没有给以足够的评价,对其中许多经验,没有加以总结,更没有给以创造性发展。《尸变》被许多人认为是纯迷信之作。但如果我们抛开成见,忠于艺术感受,便会发现,这篇作品具有惊人的艺术震撼力。作家用那么简洁有力的文笔,描绘出一幕可怕的尸体追人的情景,只要读过就决不会忘记。我们可以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恐怖小说。又如《狐谐》,如果仅从所谓思想意义看,的确没什么;但若换个角度,着眼于小说的风格,便会得出全新的结论。作家描绘的是狐精跟人开玩笑,令人捧腹。这样的俳谐小说,在我国小说中还不多见,是否
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呢?像《王子安》、《续黄粱》等描绘升官梦、富贵梦的讽刺小说,显然开《儒林外史》之先河。像《胭脂》、《折狱》那样的公案推理小说,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快刀》表现刀之快,人头被砍,滚在地上,还喊“好快刀”,这不是中国的黑色幽默吗?至于意识流,到外国人那里认祖宗也未尝不可,意识流作为派别,作为创作方法,是西方人发展起来的,但我们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宗,《聊斋志异》中许多描写灵魂离体的作品,如《考城隍》等,不就是中国的意识流吗?
亦真亦幻曲笔传情《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历来为人称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将幻异与现实融为一体,创造出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人物形象和艺术世界。作家对生活采取非现实化的处理方法,“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而可采,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换句话说,作家总是将各类精怪的原型性格与人性结合起来,创造出神奇的艺术形象。绿衣女为绿蜂所化,“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葛巾为牡丹花妖,“玉肌乍露,热香四流,偎抱之间,觉鼻息汗熏,无气不馥。”阿英为鹦鹉精,故“娇婉善言”。苗生为虎精,故长啸一声,“山谷响应”。所有这些,情趣盎然,让读者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前人曾言,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确如此。
2。在文体上,蒲松龄创造性地发展了唐传奇的文体形式,将魏晋笔记体与史记传记体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小说家的灵活,又有史学家的严谨。作家继承了司马迁以来的史学论赞传统,在近二百篇作品的结尾,加“异史氏曰”,对所写的人事加以评说,大都切中肯綮,发人深思。
3。《聊斋志异》的语言素来为人称道,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言。
前人早就指出,读《聊斋》若只当故事看,不做文章看,便是呆汉。甚至说,蒲松龄“有意作文,非徒纪事”,是“才子之笔”。《聊斋志异》的叙述语言简洁、典雅,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状物,无论刻画性格,还是渲染气氛,无不曲折如意,变幻之状,如在眼前。如《花姑子》写安生亲近两个花姑子,一真一假,真的是香獐所化,假的是蛇精所化。真花姑子为安生按摩,“安觉脑麝奇香,穿鼻沁骨”,“安与同衾,但觉气息肌肤,无处不香。”真是美妙温馨之至。当安生与假花姑子(蛇精)亲狎时,“偎傍之际,觉甚腥膻,心疑有异,女抱安颈,遽以舌舐鼻孔,彻脑如刺。急欲逃脱,而身若巨绠之缚。少时,闷然不觉矣。”
简直令人毛骨悚然。《尸变》写女尸隔树抓人抱树而僵,本已令人胆寒;作家仿佛还嫌不够味,又写第二天邑宰(县令)到现场质验的情形,“宰亲诣质验,使人拔女手,牢不可开。审谛之,则左右四指,并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