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陈独秀的最后15年-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月2日,一艘由重庆直达上海的货轮停泊在安庆码头。几个擎着 白布旗帜的人在耐心地等待着什么,年约50来岁的陈遐年立即上船,办理完签字接收手续后,将叔父和叔祖母两副灵柩抬到安庆西门外古刹太平寺存放,等陈松年一家返回安庆后才入土安葬。码头上没有举行什么盛大的仪式,只有陈独秀的一些同乡好友和本家亲戚来到码头迎接,场面有些冷清,仿佛这个世界和家乡都已经忘记了陈独秀似的。当时有人在陈独秀的灵柩即将入皖时得知,故旧及文化界“并无发动往接的意思”,因而情不自禁地感慨说道,一代名人陈独秀真是:“江津寂寞,安庆亦寂寞矣”。①
①史述隐致何之瑜的信(1942年6月8日),未刊稿。
同年秋,陈松年一家从重庆乘军事学校所包的轮船,顺流而下直达南京,再换船返回阔别近10年的故乡安庆。临行前,陈松年特地到曾慷慨解囊资助陈独秀安葬一事的邓蟾秋叔侄,感谢他们的大恩大德。陈松年回到安庆后,随即着手准备将停厝在太平寺的父亲和祖母灵柩入土为安。经过一番精心安排后,陈松年将父亲的灵柩移至安庆北郊叶家冲(现属安庆市十里铺乡)与母亲高晓岚合冢,了却了母亲生前不能与父亲同寝、死后要合墓的遗愿。墓前立有以陈氏四兄弟之名镌刻的石碑:
先考陈公仲甫之墓
子延年、乔年、松年、鹤年泣立
陈独秀一生四处奔波,四海为家,除了青少年时期呆在老家安庆外,青壮年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漂泊在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只有在死后,陈独秀才得以魂归故里,长眠在这块曾经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陈独秀一生育有四子二女,其中与结发妻子高晓岚生育了延年、筱秀 (玉莹)、乔年和松年三子一女;与高君曼生育了子美、鹤年 (哲民)一子一女。其中,延年、乔年分别于1927,1928年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女儿筱秀也因兄弟俩去世,悲伤过度而死,仅留下松年、子美、鹤年两子一女。
陈松年,1910年生,尚未出生,父亲陈独秀即与姨妈高君曼双双出走,一直到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才得以见到亲生父亲一面,父亲在他幼年的印象中十分淡薄。他自幼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亲身感受到父亲、两兄长因参加革命而给家庭带来的种种不幸。 1938年6月,陈松年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与陈独秀逃难入川,在安徽同乡办的江津九中任教。他陪伴父亲陈独秀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1947 年秋回到安庆,安葬了父亲。
解放后,陈松年一直在安庆窑厂搞技术工作。 1953年2月,毛泽东乘船路过安庆,从安庆地方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后,特地嘱托要按革命烈士家属对待陈松年一家。从此以后,陈松年一家每月享受30元的补贴,直到去世。“文化大革命”中,陈松年因父亲陈独秀的原因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对历史问题 (包括陈独秀大革命时期所犯的错误)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陈松年相继当选为安庆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委员和市政协常委,并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90年去世,享年80岁。陈松年与世交之家窦珩光结婚,育有三女一子,长玮、长玙、长琦、长璞,除小女长璞外,其他都大学毕业。
陈鹤年,又名哲民,谱名遐和, 1913年生,为陈独秀与高君曼所生之子。1931年冬,母亲高君曼去世后,到扬州读高中,毕业后考入陈独秀当年执教过的北京大学政法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鹤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投身革命运动。1938 年,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全家到达香港,他进入 《星岛日报》工作,直到退休。1952年,他将妻子儿女送回大陆定居,而他继续留在香港,不料“文革”期间妻儿子女在大陆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与同学许桂馨结婚后,生有三女一子,祯祥、祯荣、祯庆、祯祺。
陈子美,1912年生,与陈鹤年同为陈独秀和高君曼所生。高君曼在南京去世后,她与弟弟分别,到一家妇科医院做助产士。后与一年长她 10岁的银行职员张国祥结婚,育有4个子女。抗战结束以后,与张离婚。解放战争时期,与李焕照结婚,又生二子。解放后,陈子美随同丈夫一起定居广州。“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陈子美抛别丈夫和儿子,偷渡香港,一直与家里失去联系,杳无音信。前几年,据报道,陈独秀的最后一个子女——陈子美在美国孤独地去世。
此外,我们不能忘记提到一个人,她就是陪伴陈独秀度过生命中最后12年的潘兰珍。在陈独秀去世后,潘兰珍遵照遗嘱,除了用北大同学会赠来的钱为陈独秀办丧仪外,其他各种赠赐都一概谢绝。陈独秀安葬后,经何之瑜介绍,潘兰珍到重庆,进入陈独秀的生前好友朱蕴山、光明甫在重庆附近办的一个农场工作,自食其力。抗战结束以后,潘兰珍于1946年带着陈独秀留给她的部分稿费、文稿、字画和五个明朝景德年间的古陶瓷碗回到上海。此时,潘兰珍在上海已是举目无亲,于是她在浦东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并在附近的一所小学找了一份煮饭的工作,以此谋生。不久,潘兰珍与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结婚,组成新的家庭,但没过多久,丈夫又得暴病而亡。潘兰珍接回1931年收养的养女潘凤仙一起生活,母女俩相依为命。1949 年10月30日,潘兰珍因患子官癌在上海去世,终年42岁。
8
陈独秀,这位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驰骋中国政坛、文坛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称为“思想界的明星”、“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几度风雨,几度辉煌,几度沧桑,生前备受争议,褒贬不一,死后又因历次政治运动而受到各种批判。如今,陈独秀与生前并不相爱的结发妻子一起,长眠于曾经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上。瞬息间,历史已成为如烟往事,随风而逝。渐行渐远的陈独秀,留给人们的并非只有星星点点的零碎记忆,而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且会历久弥新,使人感叹,使人思索。
故事本该到此为止,但交代一下陈独秀墓地的变迁也许是有所裨益的。
陈独秀客死江津后,葬在江津县城大西门外鼎山前坡康庄园地。
1947年6月,其子陈松年将陈独秀灵柩运回故乡安庆,同年秋葬于安庆北郊叶家冲。“文化大革命”期间,陈独秀被当作全国最大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而受到批判。陈独秀的墓地也没有逃脱厄运,那座孤零零的土坟任凭风吹雨打,墓碑华表被撬走垫路,后又成了垒猪圈的墙石,坟墓受到严重的损坏。埋葬了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陈独秀的地方,也成了被家乡人民乃至全国都遗忘的角落。
1979年,在陈独秀诞辰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年近70岁的陈独秀第三子陈松年经过多方寻找、辨认,才最终得以找到陈独秀原墓所在地。陈松年向安庆市人民政府反映了情况后,立即得到有关部门的200元资助。10月9日是陈独秀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陈松年用这200元,以陈氏四兄弟之名,对陈独秀与高晓岚合冢墓进行了简单的修整,并重立了一块不足一米的石碑,碑文写道:
陈公仲甫、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
子延年、乔年、松年、鹤年泣立
公元一九七九年十月九日
立碑那天,陈松年及其子女鸣放了长长的一挂鞭炮。向来寂静的山中,鞭炮声显得格外的脆响,附近乡邻男女老少及行路人纷纷驻足观望,走上前来,一看碑文,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长眠在此的竟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1981年7月,邓小平在收到安庆市转来的陈独秀亲属的信上,亲笔批示道:“陈独秀墓作为文物单位保护,请安徽省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修墓,并望报中央。”
安徽省和安庆市接到邓小平的亲笔批示后,引起高度重视,立即拨出专款 20000元人民币对荒草遍地的陈独秀墓进行修整。在原址上新修的墓,按照陈独秀江津原墓式样并仿照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进行扩建,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陵园。与此同时,安庆市还将陈独秀墓作为市级文物单位加以保护。
重修后的陈独秀墓地,由长廊、石栏、供奉台、围栏和圆形坟墓等组成,均用白石料砌成。整个墓地呈正方形,约 125平方米。地面长条白石块铺成,主墓呈圆形,墓高约1。8米,直径3。6米,四周用白石垒成,顶部的黄土微微隆起,长满了青草。整个墓地坐北朝南,四周茂林修竹环绕,清雅幽静。沿着48米石阶长廊拾级而上就是墓地的汉白玉石栏杆,左右两边各筑有“丁”字形石桌。墓碑上刻有安徽省著名书画家张建中题写的“陈独秀之墓”5个遒劲的大字。在四周郁郁葱葱的松杉与挺拔修长的楠竹交相辉映下,整个墓地显得格外幽静、肃穆。陈独秀墓已辟为“独秀公园”,供中外游人参观、瞻仰、凭吊。
一位学者在参观了陈独秀墓之后,曾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达对陈独秀的敬仰之情:
大龙山下叶家冲,霜草萋萋夕阳红。
姓家何须铭华表,墓前常献野花丛。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石破天惊功业在,休将成败论英雄。
1989 年4月,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和陈独秀诞辰110周年,
四川省江津县 (现属重庆市)人民政府根据县政协的议案,拨出专款修复陈独秀的原墓地。并立下墓碑一块,碑石背后刻有“陈独秀原墓址简介”,全文如下:
陈独秀 (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8年8月流寓江津, 1942年5月病逝,安葬于此,1942年6,其子松年,迁墓返乡,葬于安庆市北郊。
现墓地,系按原墓样修复的。
正因为如此,陈独秀的墓地现有两处,原墓址在位于长江头的江津,真墓在位于长江中游的安庆。宋代一首著名的词曾这样写道: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陈独秀九泉之下有知,也许会感到欣慰的。
附录:陈独秀生平传略
1897年,1岁。
10月9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今属安庆市)广圩陈家破屋。
1985年,6岁。
开始随祖父陈章旭读书。
1896年,17岁。
参加县考,中秀才。
1897年,18岁。
与哥哥陈庆同一起参加江南乡试,落榜,痛恨科举制度的黑暗。同年,与安徽副将高登科之女高晓岚(小名大众)结婚。
1898年,19岁。
考入今浙江大学前身、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长子陈延年出生。
1901年,22岁。
10月,第一次东渡日本,开始一生的政治生涯,参加“励志会”,半年后即回国。
1902年,23岁。
春天,返回安庆,与柏文蔚等人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创办藏书楼,进行反清活动,遭清政府追捕,被迫再度逃亡日本,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次子陈乔年出生。
1903年,24岁。
参加拒俄义勇队,因与邹容、张继等人一起剪掉学监姚昱辫子,被遣返回国。5月,从安庆到上海,参与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日报》编辑部工作。
1904年,25岁。
在芜湖长街汪孟邹开办的科学图书社楼上,创办《安徽俗话报》,任主编。11月,加入蔡元培等人创立的辛亥革命组织光复会。
1905年,26岁。
在芜湖秘密建立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任会长。
1906年,27岁。
夏,第三次去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入早稻田大学,与章士钊、苏曼殊三人合住一屋,生活非常清苦。
1907年,28岁。
春,参与筹备“亚洲和亲会”。秋,从日本回国。岳王会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到杭州陆军小学任教。
1910年,31岁。
与高君曼双双从安庆出走,隐居杭州。同年,三子陈松年出生。
1912年,33岁。
月,应安徽都督孙毓筠邀请,出任都督府秘书长,重办安徽高等学校。次女子美(高君曼生)出生。
1913年,34岁。
二月革命爆发后,再次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失败后,偕高君曼潜往上海,四子陈鹤年(高君曼生)出生。
1914年,35岁。
第四次去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36岁。
8月,从日本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著名的《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战斗号角。
1916年,37岁。
9月1日,《青年》杂志从第二卷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在该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20世纪之新青年,在生理上要有健全之体魄;在心理上要有新鲜之信仰。月,致函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提出“文学改革”的口号。10月底,到达北京,与沈尹默相遇,沈邀其来北京大学任教。
1917年,38岁。
1月,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从上海迁居北京,住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编辑部同时迁到北京。2月在《新青年》第二卷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在蔡元培支持下,对北大文科进行整顿和改革,聘请胡适、刘半农等人来校任教。
1918年,39岁。
1月,新青年》杂志改为同人刊物,由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七人组成编委会,轮流编辑,每人一期,陈负责第一期。12月,与李大钊等人联合创办《每周评论》,使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斗争更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期刊之一。
1919年,40岁。
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游行请愿,遭北洋军阀政府大批逮捕,五四运动爆发。6月9日,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次日和高一涵、邓初等人到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被捕。9月,在各界人士的营救下,释放出狱,北大同学召开欢迎会。出狱后,担任国史馆编撰。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欢迎陈独秀出狱》的诗。
1920年,41岁。
2月,在李大钊护送下,由北京南下上海。4月,经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到达上海,陈独秀热情接待,并在上海开始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8月,与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施存统等人一起首先成立了共产党发起组,决定将《新青年》作为机关刊物。11月,孙中山、陈炯明联合发出邀请信,请陈独秀出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预科大学校长。12月,从上海启程到广州赴任。
1921年,42岁。
1月,帮助成立广东共产党小组。发表大量文章,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论战。2月,《新青年》移往广东出版。5月,苏联代表达敏到达广州,与陈独秀、陈公博等人再次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7月,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未参加,会后仍选为中央局书记。8月,以治病请假,回上海专做党的工作。10月,正式辞去广东教育委员长职务。同月,在寓所被法国巡捕逮捕入狱,不久释放。
1922年,43岁。
4月,第一次西湖会议召开,反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月,起草《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8月,出席二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月,再次被法巡捕房逮捕,旋即保释出狱。第二次西湖会议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1-12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并当选为执行委员。
1923年,44岁。
1月,从莫斯科回国,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参议。6月,担任孙中山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长。在广州参加中共三大,继续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9月,随中央局机关返回上海。
1924年,45岁。
5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6月,共产国际五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国际执行委员。秋,与高君曼感情破裂,高带儿女迁居南京。
1925年,46岁。
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组织部主任。月,参与领导上海日本纱厂工人罢工。6月,针对五卅运动,起草《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高全国民众》文告。
1926年,47岁。
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拒绝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3月,中山舰事件后,主张采取退让政策。1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国民党问题的报告》。12月,赴武汉参加中央特别会议,作政治报告。
1927年,48岁。
4月,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随后到达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总书记。6月,长子陈延年在上海牺牲。月,中共中央进行改组,停止陈独秀的领导工作,向中央提出书面辞职。大革命失败后,隐居武昌。9月,返回上海,以“撒翁”笔名在中共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发表大量文章。12月,出版《革命文学史》一书。
1928年,49岁。
6月,次子陈乔年牺牲。拒绝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出版《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一书。
1929年,50岁。
春,通过吴季严介绍,接触托洛茨基理论。6月,拒绝接受中共中央的警告。7-8月,连续三次向中央写信,阐述自己的意见。10月,与彭述之联名致信中央,坚持自己观点。11月15日,被开除党籍。12月10日,发表《告全党同志书》。日,成立“无产者”社,任总书记,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
1930年,51岁。
2月,致信共产国际,拒绝参加会议。3月,主办《无产者》创刊。7月,发表《关于所谓红军问题》一文,攻击红军,反对苏维埃运动。与潘兰珍结婚。
1931年,52岁。
5月,在中国托派统一大会上当选为总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在《火花》、《热潮》等杂志发表大量文章,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罪行,高举抗日大旗。
1932年,53岁。
1月,与罗汉一起向中共提出合作抗战建议。8月,给托洛茨基写信,介绍托派中央重组情况。10月15日,在上海被捕,旋即被押送南京,入狱。
1933年,54岁。
4月,国民党三次开庭审讯,被判13年徒刑,不服决,准备《上诉状》7月,上诉被国民党最高法院驳回。11月,为托派起草《目前形势和反对派的任务》的文件。
1934年,55岁。
7月,改判有期徒刑8年。在狱中写了诗集金粉泪》,共58首,对国民党政府和高级官员极尽嬉笑怒骂和嘲讽。
1935年,56岁。
2月,致函胡适,商谈著作出版问题。与第四国际代表李福仁发生尖锐矛盾,后经调解,关系有所好转。在狱中潜心著述。
1936年,57岁。
6月,得悉陈其昌给鲁迅写信后大发脾气。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非常兴奋,喝酒庆贺。
1937年,58岁。
8月21日,因时局紧张被提前释放出狱,先住傅斯年家,后住陈钟凡家。拒绝蒋介石拉拢,不接受中共“三条件”。9月,离开南京到武汉避难,发表抗日文章和演讲。
1938年,59岁。
1月,康生发表文章,诬陷陈为“汉奸”。3月,傅汝霖等九人在《大公报》发表为陈辩诬文章。4月,徐特立到武汉调解,张国焘来见,劝陈组织新党,遭到拒绝。7月,溯江到达重庆。8月,迁居江津。
1939年,60岁。
3月,继母谢氏去世,极为悲痛。7月,又迁居鹤山坪,整理杨氏遗书。
1940年,61岁。
3月,蔡元培去世,发表《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8月,寓所被盗,失去图章和书稿。
1941年,62岁。
2月,去重庆治病,回江津后住邓燮康家中数月,夏天才返回鹤山坪,过着极为清苦的生活。
1942年,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