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耶稣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不是犹太人吗,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撒玛利亚女人讨水喝呢?”
“你如果知道上帝的恩赐,又知道我是谁,你就一定会向我讨活水喝了。”耶稣回答说。
“你又没有取水的器皿,这井又深,你如何能有活水呢?再说,这口井是我们的祖先雅各留给我们的,他和他的儿子们以及他们的牲畜都喝过这口井里的水,我们世世代代也喝这口井里的水。难道我们喝的不是活水吗?”那妇人笑着问道。
“我所说的活水,不是指这口井里的水。人喝了这口井里的水还会再渴,但若喝了我给的水,就会永远不渴。我的水是生命的活水,它要在喝它的人心灵里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耶稣说。
“先生,既然这样,请把你的活水给我喝吧,使我能够永远不渴,免得我喝这口井里的水,喝了又渴,渴了又喝,还要跑这么远的路来取水。”那妇人要求说。
“我所说的活水不是物质的水,而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上帝的恩宠。你肯接受吗?”耶稣说。
“我肯,因为我看你是一位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里的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你们犹太人却说上帝不在这里,上帝在耶路撒冷,只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您说应该在哪里敬拜上帝呢?”
耶稣很认真地回答说:“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犹太人主张只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撒玛利亚人则主张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依我看,你们都不对又都对。你们之所以都不对,是因为你们认为上帝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地方,所以犹太人认为敬拜上帝只能在耶路撒冷,而撒玛利亚人则认为只能在基利心山,这样就都错了。实际上,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他既在耶路撒冷,也在基利心山,所以,既可以在耶路撒冷敬拜他,也可以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们又都没有错。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认识上帝。上帝是灵,凡真心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来敬拜他。至于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敬拜他,都是次要的问题。”
正说着,耶稣的门徒回来了。那个撒玛利亚妇人立刻撇下水瓶跑回城里去把耶稣的话告诉了周围的人。人们觉得耶稣讲得很有道理,和犹太人反对他们、批驳他们的话完全不同,就跟随那个妇人去见耶稣,请他住下来向他们讲解上帝的道。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向撒玛利亚人宣讲悔改的福音,播种天国的种子。许多撒玛利亚人接受了耶稣所讲的道理,所以撒玛利亚后来成为初期基督教会很兴旺的地方。
过了两天,耶稣带着门徒离开叙加回加利利去,在那里开展悔改运动与施洗约翰遥相呼应。
4。 天国运动
宣告耶和华悦纳人的禧年。(《以赛亚书》六十一2)
公元28年,加利利和庙里亚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担心犹太人在悔改运动的口号下进行武装暴动,下令逮捕了施洗约翰,把他囚在监狱里。许多跟随约翰的人转到加利利来跟随耶稣。耶稣认为悔改运动已经为自己所要开展的天国运动铺平了道路,就决心开始自己的工作。他让门徒留下来继续为人行悔改的洗礼,自己回到了故乡拿撒勒。
一天,耶稣像往常一样到拿撒勒的犹太人会堂里去守安息。犹太人会堂里守安息的崇拜礼仪程序一般是:先诵读《律法书》选段,再诵读《先知书》选段,随后是讲经;讲经的人多半是请外地来的客人或外出归来的本地人担任。那一天,会堂管理人读完《律法书》选段以后,把一卷《以赛亚书》递给耶稣,请他挑选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进行讲解。耶稣打开经卷,找到一段,大声读道:
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耶和华膏了我,
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差遣我去医治伤心的人,
向被掳的宣告自由,
向被囚的宣告释放,
宣告耶和华悦纳人的禧年。
《以赛亚书》六十一1~2
耶稣读完,把经书卷起来还给管会堂的人就坐回原座。人们坐在那里等着他讲解所读的经文。沉默了片刻,耶稣站起来宣布说:
“这段经文今天应验在你们中间了。”
会堂里的犹太人纷纷议论起来。这段经文是先知以赛亚关于弥赛亚的预言,耶稣的话分明是以弥赛亚自居。他不是木匠约瑟的儿子吗,怎么竟敢自称是弥赛亚呢!真是太放肆了!甚至有人大喊:“这是亵渎!”“这是僭越!”
耶稣并不生气,他镇静地回答说:
“请大家不要乱嚷。你们不能接受先知的这段预言,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根据经书上的记载,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来不受欢迎的。先知以利亚(厄里亚)的时候,以色列遭受特大旱灾,三年半没有下雨,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以利亚没有奉召回家乡去,却到西顿(漆冬)的撒勒法(匝尔法特)去显神迹;先知以利沙(厄里叟)的时候,以色列人中有许多生麻风病的人,但他只治好了一个叙利亚人乃缦(纳阿曼)。这说明上帝施行救恩不是根据种族和血统,而是根据信心。”
人们听见耶稣的意思是说外邦人比他们更配得到上帝的救恩,直气得大喊大叫,七手八脚地把耶稣推出会堂去,甚至威胁说要把他推下山崖去摔死。耶稣却从从容容地离开他们走了。
耶稣见拿撒勒人对他反应冷淡,就离开拿撒勒往北到了迦百农(葛法翁)。迦百农是加利利海西北岸的一个较大的城镇,交通方便,信息灵通。
离迦百农不远有一个渔村叫伯赛大(贝特赛达),那里有耶稣的几家亲戚和朋友。耶稣在那里住了下来,每到安息日就到迦百农的一所较大的犹太人会堂里去宣讲天国的福音,希望在这里奠定天国运动的基础。
耶稣的老朋友西门彼得(西满伯多禄)、安得烈(安德肋)和西庇太(载伯德)的儿子雅各(雅各伯)、约翰(若望)都经常跟随耶稣,愿意做他的门徒。耶稣带着彼得等四人在加利利的各个犹太人会堂里巡回讲道,宣传天国的福音,同时给人医治疾病。不久,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许多犹太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耶稣周围聆听他的训诲,其声势比当初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大得多。
5。 十二门徒
耶稣倡导的天国运动很快就赢得了不少犹太人的支持,形成一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因为耶稣是拿撒勒人,所以人们称这个新兴的小教派为“拿撒勒派”①。这个新兴的小教派人数不算太多,但充满了活力,使古老的犹太教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耶稣深知,要想使拿撒勒派发展成犹太教内的主流派,通过天国运动来振兴犹太民族,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帮助他发动、组织、教育和领导群众。于是,他开始在众多的追随者中间注意物色人才。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慎重的考虑,耶稣挑选了十二个门徒,以象征古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之数来代表整个犹太民族。这十二门徒是:
①参看《使徒行传》二十四5。
西门彼得(西满伯多禄):原名西门,是迦百农的渔民,和弟弟安得烈原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经施洗约翰的指引转而追随耶稣。西门性情刚猛,以自己的忠诚、勇敢在众门徒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被公认为十二门徒之首,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耶稣对西门非常器重,给他起名叫“矶法”(刻法,Kepha,是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译作“彼得”,因此一般称他为“西门彼得”或只称“彼得”,以与十二门徒中另一个名叫西门的相区别),曾亲口夸奖他说:“你是彼得,我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马太福音》十六18~19)
安得烈(安德肋):是西门彼得的弟弟(一说是哥哥),迦百农的渔民,为人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他是最早追随施洗约翰的人之一,后来听施洗约翰称赞耶稣是弥赛亚,在施洗约翰的指引下和哥哥西门彼得一起跟从了耶稣。
雅各(雅各伯):迦百农渔民西庇太(载伯德)的儿子,耶稣的表弟。雅各性格暴躁,耶稣给他起名叫“半尼其”(波纳尔革,Boanerge,是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雷霆之子”),在十二门徒中又被称为“大雅各”以与另一个名叫雅各的门徒相区别。雅各也是先追随施洗约翰后来又追随耶稣,成为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约公元44年雅各被犹太当局杀害,是十二门徒中殉道最早的人(《使徒行传》十二1)。
约翰(若望):大雅各的弟弟,耶稣的表弟,在十二门徒中年龄最小,最为耶稣所喜爱,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据说耶稣去世以后,约翰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厄弗所)长期主持教会工作,直到公元1世纪末才寿终,《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启示录》都是他的作品。
腓力(斐理伯):伯赛大人,会讲希腊语,是耶稣在加利利最早选召的门徒之一。待人热情,肯帮助人,跟随耶稣后,又介绍自己的朋友拿但业(纳塔乃耳)跟随耶稣。
巴多罗买(巴尔多茂禄):据说又名拿但业,为人坦诚朴实,耶稣曾称赞他“心里没有诡诈”(《约翰福音》一47)。
多马(多默):又名“低土马”(狄狄摩;多马是个希腊名字,阿拉米语音译为“低土马”),是一个比较希腊化的犹太人。为人审慎,不轻信,不盲从,办事稳健。
马太(玛窦):又名“利未”(肋未),原是一名税吏,交游甚广,精明干练,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活动能力极强,在税吏阶层人士中很有影响,是“罪人”悔改得救的代表人物。据说,《新约圣经》中的《马太福音》就是他的作品。
雅各(雅各伯):是亚勒腓(阿耳斐)的儿子。据说他的母亲名叫马利亚,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同辈亲属,因此他也是耶稣的表弟。因与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同名,故又称“小雅各”。小雅各为人老成持重,善于思考,有远见。公元44年大雅各殉道后,据说小雅各继任耶路撒冷原始基督徒社团的领袖,约公元48年与彼得一同主持了耶路撒冷宗教会议(《使徒行传》十五6~21),《新约圣经》中的《雅各书》可能就是他的作品;公元62年耶路撒冷发生犹太人暴动,小雅各殉难。
达太(达陡):又名犹太(犹达),是小雅各的弟弟,耶稣的表弟。为人平易谦和,善于联系群众。据说《新约圣经》中的《犹大书》可能就是他写的。
西门(西满):加利利人,奋锐党成员,勇武剽悍,富有武装斗争经验,通过他可以了解奋锐党等犹太激进派的动态并对他们施加影响。
加略人犹太(犹达斯依斯加略):是十二门徒中惟一的一个非加利利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善于管理,对犹太民族复兴运动极为热心,耶稣让他掌管钱袋,负责他们这个小团体的经济;只是他锋芒毕露,爱表现自己,名利之心过重,最终堕落成出卖耶稣的叛徒。①
①学者们对“加略”一词的解释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加略”是犹太南部的一个地名;有人认为是指以萨迦支派;有人认为是犹大的姓氏;有人认为在希腊文中“加略”一词与“匕首党”的发音近似,因此,“加略人”可能是“匕首党”之误,犹大可能是奋锐党中最激进的匕首党人;有人认为无法考证。
耶稣把这十二个人团结在自己身边,成为他们这个新兴教派的领导核心,并经常派他们到各地去宣传天国的福音,扩大本教派的影响。
6。 医疗传教
你的信救了你。(《马太福音》九22)
当时,犹太下层平民不仅要为起码的温饱生活苦苦挣扎,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除了异族压迫的痛苦外,还要忍受撒都该派、法利赛派等宗教贵族的歧视,因为他们不懂《律法》,很难严格遵守那些繁琐的宗教礼仪而被视为“罪人”。因此,背负着生活压迫和精神压迫双重重担的犹太下层平民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不少人为生活所迫而身患重病,不少人因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而悲观失望,甚至精神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即所谓“被鬼附着的人”)。由于医学不发达,人们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只好求助于宗教,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人本身有罪,这罪使恶鬼附体,从而产生了疾病,治病就是把附在病人身上的鬼赶出去并使罪得赦。
耶稣长期生活在民间,以其超人的聪慧学习、积累了不少医药知识,对下层平民的心理状态更有深刻的了解与体会。他不同意巫医驱魔的办法,但他认为不少疾病其实是沉重的精神负担而引起的错觉,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只要用一种正确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驱逐”了这种错觉,病人就会痊愈。作为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认为这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就是对上帝的信仰,信仰能够产生力量,力量又可产生奇迹,可以医治百病,可以起死回生。他坚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马可福音》九23),信心甚至可以移山倒海(《马太福音》十七20),信心是解除人们精神枷锁的惟一力量,是医治和拯救人类的惟一力量,唤起人们的信心不仅是解除人们疾病的手段,也是实现天国运动的有效手段。
耶稣在开展天国运动的同时,出于对病人的怜悯,使用这种“信心疗法”治好了不少病人,人们把这些事作为耶稣所行的神迹来广为传扬。不过耶稣从来不把治病赶鬼作为自己事业的目的,也从不用这种方法使人们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是弥赛亚。他每治好一个病人,就告诉那病人说:“你的信心救了你!”这种做法在人们心中增添了启发信心的积极作用,不少病人诚心诚意地来找耶稣求他治疗,于是耶稣也就根据需要使用这种医疗传教的作法。他曾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哑巴说话,瘸子行走,麻风病人洁净,精神病人清醒,甚至使“死人”复活。不过,这些“神迹”都是行在有信心的人身上,对没有信心的人耶稣从来不使用这种方法。例如,拿撒勒人没有信心,耶稣就不在拿撒勒行“神迹”(《马可福音》六1~6),希律·安提帕为了好奇而要求耶稣行神迹,就被耶稣拒绝(《路加福音》二十三8~9)。
有一次,耶稣在迦百农的犹太人会堂里讲道。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时,会堂里有一个被认为是污鬼附体的人突然挤进了人群,冲到耶稣面前大声喊叫说:
“拿撒勒人耶稣,我们并没有得罪你,你为什么要毁灭我们呢?我们知道你是谁,你是上帝的圣者!”
耶稣并不回答,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他,眼睛里充满了怜悯与威严。人们都静了下来。那个“被鬼附着的人”手舞足蹈地乱嚷了一阵,在耶稣的目光逼视下逐渐安静下来,喊叫声越来越低,最后只剩下了喃喃低语。
耶稣严肃地对那个人说:
“住口吧,从他身上出来!”
这声音虽然不大,却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那个人突然摔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竟然清醒过来像正常人一样了。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耶稣把污鬼从那个人身上赶出去了《马可福音》一21~28;《路加福音》四31~37)。
麻风病在《圣经》中又称癞病,是不是现在的麻风病,很难确定,但它肯定是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圣经》中记载,犹太人认为麻风病无药可治,患者极其不洁,必须隔离,不准进入人群,见到人的时候要大喊“不洁净!”好让人躲开他,以免沾染不洁,如果他不遵守这种规定,故意进入人群,就要被人用石头打死。(《利未记)十三1~十四57)有一个患麻风病的人冒死跑到耶稣跟前,俯伏在地恳求说:
“主啊,如果你肯,就必能使我洁净。”
耶稣十分了解麻风病人的可悲处境,不禁动了怜悯之心,顾不得污秽,伸出手来摸着他,说道:
“我肯,你洁净了吧!”
那个人的麻风病竟立刻痊愈了。耶稣严厉地吩咐他说:
“你千万不要把这事告诉别人。你去见祭司,请他按照《摩西律法》所规定的给你检查,并为你得洁净而献祭,好向大家作证。”(《马太福音》八1~4;《马可福音》一40~45;《路加福音》五12~16)。
耶稣在迦百农传教的时候,有一些法利赛人和犹太教经师从耶路撒冷等地来听他讲道,其中有些人是诚心诚意地来听道的,但也有些人是专门来吹毛求疵的。有一天,耶稣在西门彼得的家里讲道,听讲的人很多,屋里屋外都站满了人。
有一个卧床多年的瘫痪病人,听人说了耶稣的事迹,很想听听他的教诲,并求他给自己治病。这天,他请来四个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他们。他们说耶稣正在西门彼得家里讲道,正是个好机会。于是,四个朋友就用床抬着那个瘫子去见耶稣,走到西门彼得的家门口,见听讲的人太多,根本无法进去。其中一个人出了个主意:“看来我们从门里是进不去了。我想,干脆把他抬到房顶上去,把房顶揭开一个洞,把他连床一起缒下去好了。西门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给他把房顶修好,他不会生气的。”当时犹太人的房子很简陋,房顶只是在木板上面盖上一层泥就行了。朋友们一看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
耶稣正在讲道,忽然听见房顶上一阵响动,只见一个瘫子连床一起从房顶上缒了下来放在自己面前。那瘫子的嘴动了几动却没有说出话来,只是用两只含着泪水的眼睛望着耶稣。耶稣见那人的眼里充满了乞求、希望与信赖,再一抬头,见房顶上也有四双充满期待与信心的眼睛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他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低下头对那瘫子说:
“朋友,你的罪得赦了!”
旁边有些法利赛人和犹太教经师一听这话就低声议论起来:“这个人竟敢如此放肆地说这种僭妄的话!除了上帝之外,谁有权柄赦免人的罪呢?”
耶稣看透了他们的心思,就对他们说:
“你们为什么议论呢?说‘你的罪得赦了’或者说‘起来,走吧!’哪一样容易呢?”
于是,耶稣俯身对那瘫子说:
“起来,拿起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那瘫子一听这话,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愿望充满了他,驱使他忘掉了多年的瘫痪,忘掉了一切,只有一个念头:起来,起来!只见他用手撑着身子坐了起来,然后又慢慢地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拿起褥子回家去了。(《马太福音》九2~8;《马可福音》二1~12;《路加福音》五17~26)。
有一次,两个瞎子听说耶稣能够治病,就跟在耶稣后面大声喊着说:
“大卫的子孙,可怜可怜我们吧!”
耶稣问他们说:
“你们要我做什么?”
“把我们的眼睛治好,让我们能够看见东西!”他们回答。
“你们相信我能做这些事吗?”耶稣又问。
“我们信!”瞎子毫不怀疑地说。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是真诚的,就用手摸了摸他们的眼睛,对他们说:“照你们的信心为你们成就吧!”
他们的眼睛便看见了。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给你们治好的。”(《马太福音》九27~30)
有一个女人,患了血漏病,这是一种很难治疗的妇科病。十二年来,她找遍了当地的医生,花光了所有的财产,受了不少痛苦,但是她的病非但没有治好,反而更加沉重。她听说耶稣有治病的异能,就抱着很大的希望来求耶稣给她治病。当时耶稣正被一大群人簇拥着,她不敢公然去求耶稣,因为犹太教认为患这种病的人是不洁的,接触这种病人也是不洁的《利未记》十五25~28)。她只好偷偷地挤在人群中从后面尽力靠近耶稣,悄悄地摸了摸耶稣的衣服,心想:我只要摸摸他的衣服,病就能好了。果然,她一摸耶稣的衣服,就觉得身上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病就痊愈了。
耶稣正和门徒们边走边说话,忽然感到有一股力量从身体中放射出去,就转过身来问道:
“谁摸了我的衣服?”
“老师,你看这么多的人拥挤你,哪能不碰一下你的衣服?”门徒回答说。
“不!碰我和摸我不一样,肯定有人摸了我的衣服。”耶稣认真地说。
那女人见隐瞒不住,就战战兢兢地挤到耶稣面前,俯伏在地把摸他衣服的缘故和病已痊愈的经过说了一遍。
耶稣听完,和蔼地对她说:
“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你的病完全好了。”(《马太福音》九20~22;《马可福音》五25~34;《路加福音》八43~48)
耶稣医疗传教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其治病本身,而在于其社会意义。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D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