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1)
人民公社化之后的公共食堂几乎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办起来的。北戴河会议后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也同时基本实现了食堂化。各地公共食堂创办之时,无场地、无锅、无灶、无生活必需品,是真正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但这并没有影响公共食堂的遍地开花。那么,办公共食堂所需的各种物品从何而来?既非购买,亦非上级拨给,而是通过刮“共产风”从社员手中刮来的。
“共产风”一词,是毛泽东在1959年2月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首次使用的。他说:“公社在1958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所谓‘共’各种‘产’,其中有各种不同情况。有些是应该归社的,如大部分的自留地。有些是不得不借用的,如公社公共事业所需的部分房屋、桌椅板凳和食堂所需的刀锅碗筷等。有些是不应当归社而归了社的,如鸡鸭和部分的猪归社而未作价。这样一来,‘共产风’就刮起来了。即是说,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这是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半年后对“共产风”的概括,他准确地抓住了“共产风”的本质特征。
“共产风”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人民公社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体制。全国的人民公社平均是由28个农业社合并而成的,原来的农业社一般成了公社下辖的大队。公社是工、农、商、学、兵样样俱全,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在全公社范围内,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农民过着名则集体、实则平均的生活。这样,原来农业社与农业社之间的贫富被拉平,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也被消除,成了穷队“共”富队的“产”,社、队“共”社员的“产”,贫穷的社员“共”较富裕的社员的“产”。
湖南长沙县高塘人民公社成立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张大字报:“人民公社好,可惜搞大了。富社与穷社,分别很不少,我社粮食产得多,他社粮食产得少,要想提高生产力,粮食不可平均吃。”可见,人民公社一成立,广大群众对这种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就表示了不满。
办人民公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同时也要使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公社成立之时,不但要将农业社的全部公有财产,包括土地、牲畜、林木、农具、地里的庄稼、已经收获尚未分配的农产品、农业积累的资金,甚至劳动力的使用和调拨,全部转为公社所有,而且还将社员的部分生活资料由公社统一使用。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规定:“各个农业社合并为公社,根据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应该将一切公有财产交给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社员转入公社,应该交出全部自留地,并且将私有的房基、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转为全社公有,但可以留下小量的家畜和家禽。”
《河南省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规定:农业社转并为人民公社时,一切公有财产全部交给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转社时,社员私有的牲畜、林木、果园和大中型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归公社所有。社员原有的自留地、荒闲地、苇地、房基宅地应交公社所有。公社化后社员的小家畜家禽,可留为社员所有。社员占有的多余的房屋,公社有统一调配权,不得再收房租。社员的家庭生活用具,包括桌、椅、板凳、床铺、箱、柜等等,一律归社员所有,公社如有需要,在取得社员本人同意后,可暂时借用。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公社化后社员的生产资料毫无例外地全都要交给公社,部分生活资料名义上可以留给个人,但公社也可以用各种名义占有。这就为各地刮“共产风”开了方便之门。
公共食堂与刮“共产风”是联系在一起的。办食堂之初,公社除了掌握一定的粮食外,可谓一无所有。食堂办起来后,一方面,所需的锅碗瓢盆、蔬菜食油等等,食堂并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使用。不少公社是一夜之间办起的,食堂也是如此,所需之物全部取之于社员个人。但农民毕竟是小生产者,一方面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地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普遍存在可“共”别人的“产”而不可“共”自己的“产”的心理。食堂办起来之后,他们并不会自愿地将家里的东西交给食堂,那时的办法是,趁社员出工之际,由社、队干部到社员家搜查,将发现的粮、油等物品全数收去交给食堂。社员稍有不满,轻则批判辩论,重则开展批判斗争、不给饭吃,并扣上破坏公共食堂、破坏人民公社的帽子。在一些地方,为了强迫社员到食堂吃饭,强行将社员的锅砸烂,把碗、盆拿走。公社化高潮时,正值大炼钢铁的高潮,为了炼铁炼钢,不少地方将社员家里的铁锅、铁铲等铁金属全数拿去,化作铁疙瘩,以完成钢铁指标,理由是留这些东西也没有用,反正在食堂吃饭。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2)
湖南省湘潭县石潭公社古云大队刮“共产风”的情况,便足以说明“共产风”的厉害。古云的“共产风”早在“大跃进”启动之初就已开始刮了。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古云先是开展大规模的投资运动,当时的口号是“死钱变活钱”,要社员把家里藏的银元拿出来,作为向社里的投资,办法是先由几个干部摸底,认定是有钱的户,就送去一张条子,写明什么时候要向社里交出多少钱来,如果不交,就辩论、斗争,并且打人。古云高级社(当时分社还没有建立)就有近20户收到了要钱的条子,被打的有10个人,其中5个是中农,5个是富农。这样一逼一打,弄得人人紧张,有的吓得把钱都拿了出来。如此一来,古云高级社一共搞出了7000块钱。没钱的户,有的被逼出卖被帐、棉纱,有的被抢走了生猪。
紧接着,古云又大搞积肥运动,提出“家家落锁,户户关门”、“路无闲人”的口号。所谓“户户关门”、“路无闲人”,就是屋里的人都出去积肥,过路的人一律要积15担至20担爱国肥,路人随带的礼物常被抢吃一空。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来石潭籴米,社员毛某叫他积肥,老头说:“我是驾船的,你为何管我船上的事?”毛说:“共产党什么都管。”便上前扭住老头,老头抵抗,毛就将其按倒在地上。更可笑的是,有个叫王赞成的社员,眼睛有些近视,他的儿媳妇从娘家回来,手里拿了点娘家给的礼物,王在路边车水,没有看清是自己的儿媳,就跳下水车去抢。儿媳一看,是自己的家爹,连忙说:“爹,不要抢,这些东西提回去就是送给你吃的。”由此可见当时刮“共产风”的程度。
公社化后“共产风”有增无减。这年8月15日,石潭公社为了开煤矿,要调大批的劳力,调人的办法是站队点名,点上名的就走,多数男劳力被调去。接着是全民大炼钢铁,这个大队的劳动力集中到了石潭镇,没有炉子,就拆屋取砖;没有燃料,就砍树拆楼板烧;炼不出铁,就打烂社员家的锅做“引铁”,甚至提出“一天不出铁是大事,三年不出谷是小事”。
炼完钢铁,又去修运河。这时的口号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山上要过船,底上15尺,两边跑汽车,中间过洋船”。古云大队一下子被调去了几百人,每个食堂只剩下一二个男劳动力,还是病人。前后去了40天,这段时间,不准请假,凡是回了家的,都得押送回工地。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各地没有不刮“共产风”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给省委的一份报告中说:“从各地建社的情况看,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革命,它进一步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社员自愿地将自留地、自养牲畜、成片树木、生产工具等交公社所有;有的将零星树木、猪、羊等也交公社所有;有455个公社的社员自动将房屋交公社所有。”社员们曾形象地说,加入公社后,除了一双筷子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公社的。
据对河南温县、密县、嵩县、南阳、内乡五个县七个人民公社的统计,在公社化运动中,社员共“献出”钢、铁、铜等原料224600斤,陈粮193万斤,金子78两,银子57斤,银元58元,银货1783两,现金41862元。
河南省西华县在公社化时,社员“自觉投入公社”的耕畜有806头,生猪43757头,陈粮1131728斤,农具141566件,缝纫机144部,架子车927辆,青砖13万多块,钢铁230多万斤,现款153万元,钢洋16926元,棉花1046斤,元宝60个,“其他如银子、金子、玛瑙等很多”。
社员“自愿交出”也好,“献出”和“自觉投入”也罢,都是无代价地将社员私有财产充了公,“共”了“产”。
一些地方还大搞生活集体化,不但集体吃饭,而且还集体住宿。河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第六基层社第一大队,就别出心裁地搞起了一个所谓的“三院二所”。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3)
“三院”是指儿童学院、青壮年红专学院、老年幸福院,“二所”是招待所、托儿所。这个大队共有585户2689人,规定社员按不同年龄进入不同的“院”,集体住宿。所需的房屋则是将社员私有的房屋宣布为公社所有,由公社负责管理维修,由大队规划使用。其具体规定是:
儿童学院:凡是4岁至6岁的儿童,全部参加儿童学院。该大队共建有4个儿童学院,入院儿童217人。每院设院长一人,教养员2人,建立儿童食堂一座。将儿童分班分组,每天集体上课、睡觉、吃饭。
青壮年红专学院:这个大队共建立了4处,住进红专学院的有563人,下设技术研究、试验、学习、验收4个股,并设食堂一座。学员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体吃饭、劳动、学习。在住宿问题上,凡是夫妇两口者,住单房间,一门一窗;未婚的青壮年,男女分住,二至三人一个房间,实行集体住宿。
老年幸福院:凡是年老体弱,不能参加生产劳动的老年人,组织到幸福院,集体住宿、吃饭,并根据其劳动力情况,分配给一定的轻体力劳动,如养鸡、鸭、兔、猪等。生活上实行饭菜多样化,吃饭时有专人照管。
招待所是为社员来客设立的,内有食堂,客人可在此吃饭。托儿所则收一岁至三岁的儿童。
该大队实行“三院二所”后,其上级第六基层社党委会曾总结出了五大好处:
(一)解放了生产力,干活行动迅速,指挥统一。妇女摆脱了家务琐事,使出勤率由原来的不到70%上升到100%。
(二)便于集中教育社员,提高广大社员的政治觉悟。
(三)便于学习文化,提高社员的文化、技术水平。
(四)充分发挥了半劳力和辅助劳力的作用,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大大发展了集体经济,达到了家禽满院。
(五)吃住在一起,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干部关心社员,社员爱护干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这样的“三院二所”虽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但这种人为地拆散家庭的做法,必定会给群众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实际上是不能长久的。
公社化后,许多地方都实行社员集体生活、集体居住。山东滕县就曾发生一件因误传上级精神,造成一个公社的社员大搬家的荒唐事件。
1958年11月3日,滕县界河红旗人民公社的一位党委副书记,在济宁地委开会分组讨论时,听到了滕县辛庄山顶有几户社员从山上搬到山下居住的事。这位副书记在开会时大概是心不在焉,把这件事同会议的主要精神混在一起,当做地委布置的任务回来后进行传达,并讲到了小村并大村进行大兵团生产的好处。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本来头脑就发热,听了这位副书记的汇报后,以为上级已经加快了“乡村城市化”的工作,匆忙决定全公社并村搬家。
第二天,界河红旗公社在驻地召开全公社党员、干部大会。由那位副书记“传达”地委会议精神,对并村作了具体布置,办法是将全社的176个村合并为28个大村,实行按性别、年龄分别居住,男女青年各住一村,男女老人也各住一村。不论青壮年和老年,凡是有配偶的一律过星期六制度。按照军事化的要求,全社人口编排成团、营、连、班。同时规定,在并村搬家时,小家畜家禽集中喂养,取消私有制,只准带生产工具、衣服被褥等,其他一律不带,粮食更不能带走。会上还提出了“苦战一昼夜完成任务,向公社党委报捷”的口号。虽有不少党员、干部对此想不通,有意见,但不敢提。他们认为并村搬家既然是上级布置的,就是一项全国性工作,同时也由于当时流行“拔白旗、插红旗”,怕提了意见被当做“白旗”受批斗。
11月5日,全社开始搬家。社员对搬家普遍反对,怨声载道,哭骂声不绝,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有些胆大泼辣的社员大骂干部,华家林村五个妇女坐在街上连骂带哭了一天。个别干部家属因不堪辱骂走上绝路。不少社员以毁破农具、大吃大喝来发泄不满。搬家时,社员觉得房子、家具、其他物件都将不属自己了,就将锅、盆扔在路上或砸掉,将家具、木床当做柴烧,把农具弄断、弄坏当做废铁卖掉。社员更是杀鸡宰羊,喝酒吸烟,赵辛街耕作区(介于公社与大队间的组织,一般相当于原来乡的范围)宰羊200余头,杀鸡3000只。在搬家过程中,干部带着民兵到社员家翻粮,司堂耕作区的龙山店共有500户,被翻的有432户,共翻出社员收藏的粮食20011斤、花生305斤、地瓜300斤。社员为了藏住粮食,有的将粮食埋在粪堆里,有的埋在河滩上。11月6日,滕县县委得知界河的大搬家后,立即打电话指示停止搬家,这一闹剧才停演。
食堂化带来的“共产风”(4)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公社刮“共产风”时,更是发生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1958年10月中旬的一天,跑马公社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带队到外地炼钢铁)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时,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大会一结束,人们就到街上商店去拿东西,去得早的多拿一点,去得晚的少拿一点,最后去的是一位教师,只拿了两筒蜡纸。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社员家的东西。别人家的鸡,可以随便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随便来挖,甚至连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因为马上就共产主义了,子女也就成了大家的。这个公社只剩下一条还没有“共产”:老婆还是自己的。不过这一条这位公社党委第二书记也拿不准是不是可以“共产”,说还得请示上级。这种事,今天看来好像是天方夜谭,可这却是1959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个报告中讲到的。
“共产风”的出现,除了因为当时的基层干部水平低,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就是“共产”外,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公社的体制。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既是基层政权组织又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共产”都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下达,作为下级组织的管理区、大队和生产队都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加之办起了公共食堂,社员的吃饭权也就是最根本的生存权,实际上掌握在食堂,也就是公社手中。如果社队干部心术不正,社员稍有不满,就会被剥夺其本人甚至全家的吃饭权,社员除了挨饿之外别无出路。这也是社员对“共产风”不能抵制、反抗的原因,从而也导致公社化后“共产风”泛滥成灾,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公共食堂前途无量”(1)
如果说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公共食堂,还带有群众的自发性,且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办食堂能提高农村生产力,能推进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话,那么,庐山会议后再次大办公共食堂,则带有很大的赌气性质。因为“右倾机会主义者”攻击公共食堂,解散公共食堂,所以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大办公共食堂。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周小舟都讲到过公共食堂、供给制的问题。彭于1959年7月4日在西北小组会上的发言中说:“去年忽视了工作方法六十条的‘一切经过试验’。吃饭不要钱那么大的事,没有经过试验。”周小舟也对彭说:“现在吃大锅饭(公共食堂),就要大锅大灶,烧柴火也不节省,劳力也不省;小锅小灶,妇女、弱劳力都可以做饭,现在非强劳力不可。搞了公共食堂,家庭用水也不方便,群众对公共食堂有意见。”《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8页。张闻天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供给制、公共食堂不同于社会主义,取消供给制不等于退步,退出公共食堂不等于不是社会主义,这完全是两回事,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既然“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如此不赞同甚至反对公共食堂,那么,在“反右倾”时,坚持公共食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转发了《中国妇女》杂志的专论《办得对,办得好,办得适时》,其中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食堂遍及各个农村,入食堂农户达到90%以上。其他各种生活福利事业都有很大发展。请问右倾机会主义者,像这样几亿人民的群众运动,如果没有客观需要,不是群众要求,哪一个人能够下一个命令就办起来了呢?哪一个人能够一阵风吹起来呢?恰恰相反,这种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潮流,合乎需要的东西,你们要想吹垮也是不可能的。”“集体生活福利事业所以垮不了,正说明它是合乎历史要求,合乎群众需要。不是办早了,办快了,办多了,而是办得适时,办得对,办得好,今后还要努力更加办好。”
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公共食堂前途无量》的社论。社论一开头就如是说:1958年中国出了许多新鲜事情,公共食堂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就是其中的一桩。在人民公社化前后,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公共食堂,受到几亿农民的热烈赞扬。可是新生事物总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公共食堂也不例外。当多数农民积极支持公共食堂的时候,不但远在天边的帝国主义者为此而大吵大闹,就是近在眼前的一些死抱住习惯势力不放的人们,也借口某些食堂局部的暂时的缺点,指手画脚地议论起来。事实是公共食堂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却硬说多占用了劳动力;事实是公共食堂大大有利于生产,他们却硬说公共食堂妨碍生产;事实是公共食堂改善了农民生活,方便了多数社员,他们却硬说公共食堂降低了农民生活,对群众很不方便。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在少数地区,有些农村工作人员甚至下令解散公共食堂。可是,群众坚决不散,或者过后很快又把公共食堂办起来。就这样,围绕着公共食堂,展开了一场斗争。
社论又说,解放前,吃饭问题对农民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初步的提高,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力量还非常薄弱,特别是经不起自然灾害的袭击,农民要经常吃饱吃好还相当困难。土地改革后,劳动互助运动兴起,为了适应集体生产的需要,就有一些农民实行“合伙做饭”,集体吃饭,这是公共食堂的萌芽。农业合作化后,集体化的规模扩大了,集体生产和分散吃饭的矛盾更加尖锐,于是出现了公共食堂。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适当范围的集体生产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要求,公共食堂这种新兴的生活福利组织,在很短时间内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地建立起来。各地公共食堂经过整顿,在总结过去经验,因时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贯彻了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原则,大多数巩固下来了。社论在列举了河南、四川、上海郊区、北京郊区的公共食堂数目后说,广大群众不仅办起了公共食堂,而且办得很好,将来还会办得更好,一些被解散的食堂又由群众恢复起来了,“办不得”论在各种客观事实面前,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公共食堂前途无量”(2)
接着,社论论证了公共食堂的若干“优越性”。如节省了劳动力,称河南全省仅办食堂就节省了600万个劳动力;公共食堂改善了生活;给许多农民家庭节省了粮食、燃料和其他物资。这些“优点”,若在一年前,可能还有人相信,经过一年的实践后,实际上已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了。当然,社论在论证公共食堂的“好处”时,还特地讲到它在解放妇女中的作用,说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大喜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