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南部的颜良,则据有荆扬豫益四州,可以预计,用不了多久,极南的交州,也将纳入颜良的版图。
纯论地盘之广,人口之众,颜良乃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诸侯。
而他曹操呢,虽据有雍凉并三州,外加司州几个郡,除了雍州稍稍富庶之外,凉并二州皆是贫瘠之极,虽产良马,但人口却稀少。
三大诸侯之中,毫无疑问,曹操的实力最弱。
一个织席贩履之徒,一个是当年袁家的叛将,如今却都压到了自己头上,身为汉相的曹操,如何能不郁闷。
相府中,郁闷的曹操召集群僚,共商应对之计。
“扬州细作传来消息,那颜贼正日夜营建什么铜雀台,分明是在为谋逆称王做准备。而把邺城的探子回报,刘备的那些部下,近日也在劝刘备进位为王。”
分管情报刘晔,默默的将这不利的消息道出。
阶下群臣议论纷纷,曹操则是一脸的凝重。
曾几何时,握有汉帝的曹操,一向自诩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他崛起的政治资本。
但汉帝这场招牌,在天下群雄混战时有用,曹操可以打着天子的名子,四处的征伐。
但是现在,大大小小的诸侯已命,只余下了刘备和颜良二人,汉帝的影响力,已是微乎其微。
倘若颜良和刘备再称王的话,那么就等于这二人公然踢开了汉帝,连名义上都不再遵奉汉帝,那么,汉帝刘协的影响力,也将随之消失。
到那个时候,天子这个曾经的政治资本,反而会成了一块鸡肋,让曹操碍手碍脚。
“这两个狗胆包天的逆贼,本相早晚要讨平他们。”曹操拍案,愤恨道。
群下却默然不语,神色间底气皆是不足。
讨平人家,拿什么讨平呢?
群臣一片的沉寂,他们的沉寂,让曹操感到很是伤感。
沉默之中,却有一人起身,缓缓的步入了阶前。
“丞相,方今天下,刘备和颜良强,而我方实力较弱,彧以为,咱们也是时候该调整一下方略了。”
曹操举目看去,进言之人,正是他的首席战略家荀彧。
“怎么个调整法,文若快快说来。”曹操于失望之中,看到了几分希望。
“很简单,联刘而抗颜。”荀彧不假思索答道。
联刘抗颜?
曹操的神色一震,智谋如他,立时就明白了荀彧此言何意。
只是,刘备那个织席贩履之徒,当年可是被他曹操几番杀得落荒而逃,如今,难道却叫自己自降身份,去联合刘备不成?
显然,这是对曹操自尊心的打击,他拉不下这个面子。
“如今之天下,三足鼎立,刘备若与颜良联手对付我们,那我们是万不能敌,为今这计,只有先利用刘备牵制住颜良,趁着灭颜之机,我们便可从中渔利,时机一成,再向刘备反戈一击。此正当年秦国之连横之术,丞相英明,岂能不察。”
连横之术吗?
曹操心头一震,荀彧这一席话,似乎令他认清了现实。
联刘,虽然有些屈辱,但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若不然,以现在的实力,就只有被那两个逆贼所灭的份。
以曹操之见识,他很快就想通了这其中的利弊。
权衡许久,曹操叹息了一声,那一声中,充满着无奈,也意识着他,无奈的接受了荀彧的进言。
“不知尔等之中,谁愿出使邺城,促成和刘备的联手?”曹操问道。
话音方落,麾下一人出列道:“丞相既有此意,属下愿往一趟邺城。”
曹操放眼一看,出列那人,正是陈群。
第六百一十八章你称王,老子也称王!
应天,大司马府。
时已近冬,北方天气渐寒,各条河流水势骤减,对于地盘大多数位于南方的颜良来说,这个时候并不适合发动北向的战争。
况且,从去年冬天打到今天秋天,确实也该歇一歇了。
便是因此,自班师回往应天后,颜良就一直按兵不动,未有北向用兵。
曹操和刘备两大诸侯,前者刚刚经历了汉中的惨败,后者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攻取幽州,和颜良一样已是筋疲力尽,这二人自也不会在这隆冬之际,擅启兵端。
这一年的冬天,天下三大诸侯,很有默契的进入了休战期。
但颜良却很清楚,他和曹操、刘备两个枭雄,表面上虽无战争,但暗中的较劲却一直在继续。
军府中,颜良正自批阅文书,许攸匆匆而入。
“启禀主公,北面有最新的消息了。”许攸的语气略有些凝重。
“说吧。”颜良却一派沉静,连笔也未曾停下。
许攸从袖中取出一道帛书,拱手道:“启禀主公,我关中的细作刚刚送到的情报,不久之前,曹操已借汉帝的名义,封了刘备为燕王。”
颜良手中之笔停了下来,眉宇间闪过一丝意外之色。
曹操地盘小,兵马弱,不敢与颜良再战,这是明摆着的。
以曹操的奸雄,为了对抗他颜良,唯有选择联合刘备,这是颜良早有所料的。
但颜良意外的则是,曹操为了联合刘备,竟然下了这么大的本钱,竟是封了刘备为王。
“刘备呢,他接受了吗?”颜良问道。
许攸点头道:“回主公,邺城的细作也有情报,刘备不但接受了汉廷的授爵,还主动派出使团,前往长安向汉帝进献方物。”
“嗯,看来咱们的刘皇叔,终于是抛弃了他扫灭曹贼,匡扶汉室的口号,要跟他口中的汉贼同流合污了。”颜良把笔往案上一丢,毫不掩饰对刘备的讽意。
“当年刘备曾投奔曹操,今日他借曹操之手,名正言顺的得到他禁寐以求的王爵,这也没什么稀奇。”许攸也流露着对刘备的讽刺,却又道:“不过,曹刘联手,再加上刘备称王,对我们怕是有些不利吧。”
“两弱联手以抗一强,此乃纵横之道,孤早有准备,没什么好怕的。”
颜良对曹刘的联合,早有所料,并没有感到意外,意外的只是刘备的称王。
刘备一称王,离称帝就只有一步之遥,且其又占据有两河这等传统的中原地带,中原的那些士族和百姓,惯性的就会识他为正统所在,刘备在北方的统治,便将更加的稳固。
颜良以南方的诸侯身份,同拥有“正统”地位的北方之王对抗,单在政治上面,并不占优势。
沉思半晌,颜良抬起头来,看了许攸一眼。
他的眼神中,显然暗藏着某种暗示。
许攸旋即体会了颜良的心思,当即拱手拜道:“刘备已然称王,主公岂能落后,攸以为,主公也当即刻进位为王,唯有如此,才能聚拢四州士民之心,名正言顺的北向争雄。”
许攸不愧是许攸,最能体会颜良的心思。
颜良嘴角掠起一丝欣慰,既没有当场答应,也没有虚伪的推拒绝,只摆手道:“子远最必孤心,该怎做,你就怎么做吧。”
颜良的暗示,已是再明显不过。
“属下明白了。”许攸拱手一拜,抬头之际,已是一脸的兴奋。
当天的这场会面后,未过多久,雪片似的上书,便从近到应天,远到诸州别郡,纷纷送往应天。
所有的上书,都汇聚成了一个统一的呼声,那就是劝他们的颜良,即刻进位为王。
而在几天之后,以许攸做牵头,文丑、黄忠、甘宁、庞统、贾诩、田丰、徐庶、张辽、凌统、法正、李严等四州诸文武,更是联名上了一道劝进书,集体劝颜良进位为王。
经过群臣的苦劝后,颜良遂是接受了群臣所请,建楚国,进位为楚王。
颜良之根本,乃荆扬二州,而此二州又为古之楚国。
且颜良以荆州起家,黄忠、甘宁、庞统等骨干力量,皆乃荆楚出身,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颜良之国号,也只能为楚国。
当年刘邦的汉国,灭了项羽的楚国,今逢汉室分崩,颜良建楚国,也有某种天道轮回的意思,更是向天下人释放出明确的政治信号,我颜良的大楚国,要取代汉朝。
当年,如今颜良尚未称帝,进位为王,名义上乃是“自表”,尚需向长安的汉帝上一道自表书。
不过,所谓的自表也就是走个形势,使者尚未离开应天时,颜良便开始在玄武湖筑坛,其地方圆九里,分布五方,设置旌旗仪仗,作为称王仪式之用。
……时年冬,晴空万里,除镇守要害,无法离职的重臣外,以庞统、许攸为首的四州文武,早早的就已集于玄武湖畔的高坛。
日近午时,由应天城开出的车驾,浩浩荡荡的到达,中央那辆最为华丽的车驾上,颜良身着王服,端坐其间,脸上虽仍是一派沉静与冷肃,但目光中,却难掩那份兴奋与得意。
王车缓缓行驶在直通高坛的大道上,车驾过处,列队肃立的六万将士,尽皆敛容行礼,文武群臣亦躬身退让。
诺大的仪式区,一片的肃静,一眼望之不尽的人海,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颜良的敬畏之色。
远望着那将至的高坛,环扫着敬畏的臣下,此时此刻,颜良竟有种错觉,仿佛时间正变慢,过往的种种回忆,正如电影的画面一般,从脑海中流过。
他首先想起了自己的前世。
那时的自己,和那个时代大部分草根的年青人一样,没有关系,没有裙带,尽管怀着满腔的热血,想要创造一番事来,到头来,却只能拿着微薄的薪水,受着那些油头猪脑领导的压榨,受着那些关系户同事的欺负,在卑微中艰难屈辱的过着麻木的生活。
而今穿越千年,自己却凭着一双手,一柄刀,从汝南到新野,从新野到襄阳,从襄阳到应天……我用我自己的双手,从一名出身卑微的家将,生生的打出了一片天下,打成了天下第一大诸侯,将那些自诩高贵的名流们,肆意的踏在脚下。
麾下,数百万的士民臣服于己,数不清的智谋之辈和勇武之士,追随于己,如众星拱月一般,将那个前世草根的年青人,托上九天云宵。
现在,离那王者之位,只有几步之遥。
此刻的颜良,竟有种恍如隔世,如梦似醉般的梦幻。
神思之际,王车已在高台之前停下,颜良从回忆回到现实,面色肃然,带着冷峻的气势,从容下得马车。
左右处,黄忠与许攸,一文一武两位重臣,已恭立于旁,齐声道:“吉时已到,请主公登坛,进冠冕玺绶。”
颜良微微点头,抬起脚,一步步,从容的走上高台。
一番传统的祭祀仪后,颜良受了王冠与印玺,而后面南而坐,向群臣宣布,正式进位楚王,建大楚国。
“吾王千岁,吾王千岁——”
台下处,文武百官,六万将士,尽皆伏首拜贺。
颜良高坐王位,俯高着坛下的臣子,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与快感,不禁涌满心头。
“老子我颜良,今日终于也称王了,袁绍、刘表、孙权,你们这些曾经耻笑过我,轻视过我,你们这些已在黄泉的家伙,不知你们会做何感想呢,哈哈——”
颜良放声狂笑,笑得是何其的肆意,何等的狂放。
当天,颜良进式进位楚王,并开楚王府。
次日,身为楚王的颜良,下诏封夫人黄月英为楚王后,并立长子颜渊为楚国王世子。
封后立储之后,颜良接着要做的,自然是大封群臣。
经过一番权衡后,颜良遂是下诏,升文丑为前将军,假节铖;升黄忠为右将军,假节;升甘宁为左将军,假节;升张辽为后将军,假节;并任魏延为中护军。
这五员大将,乃追随颜良较早的有功之将,为颜良的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颜良称王之后,自然要重加封赏。
而颜良立国后,已决定重整军队,分建中军与外军,故以魏延为中护军,统领中军,其军职虽不及四方将军显赫,但地位却极其重要。
封赏五员大将后,颜良又亲赐他们“五虎上将”之称号,以彰显他们的武功与地位。
除此五人外,其余如张颌、吕蒙、李严等诸将,颜良也依功封赏。
似李严、吕蒙、陆逊等将领,兼有统帅之职,坐镇一方,故颜良又给他们都加了都督之衔,命其统帅外军,坐镇一方。
武将大封,文官们的功劳,颜良自也不会忘记。
诸如庞统、许攸、贾诩、田丰、徐庶、法正等谋臣,皆获得了参署楚王府事的权力,而在平吴,取蜀中建有巨功的庞统,除了军师将军之外,更是获得了尚书令的官职,至于元功之臣许攸,亦获得了丹阳尹的要职。
众文武各有封赏,麾下将士也尽皆有赏,颜良更大赦诸州,以为庆贺。
一时之间,四州欢腾,数百万的士民,尽皆沉浸在对他们主公身登王位的欢庆之中。
第六百一十九章铜雀春深锁众美
邺城,燕王府。
身着王服的刘备,雄姿昂然的端坐在那里,灰白的脸上,时隐时现着些许得意。
如今的刘备,就坐在袁绍曾经坐过的位子上。
你四世三公的袁绍,能自称魏王,我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照样也能称王。
而且,我这个王,还是当今天子御诏所封,比你袁绍那个魏王,更名正言顺。
如今之天下,看谁人还敢再笑我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徒!
心中神思之际,刘备是越想越得意,嘴角的那一丝阴冷的笑意,也愈发浓重。
正自得意时,殿外侍军来报,汉廷的谒者陈群,已然抵达,如今正在殿外候见。
刘备收敛了得意,命叫宣入。
片刻后,再次出使邺城的陈群,趋步入殿,口称拜见“燕王殿下”。
耳听着曹操的臣下,这般恭敬的呼自己为“殿下”,刘备心情愈佳。
几番客套后,刘备便问陈群此来,所谓何事。
陈群便挑明了来意,言是奉了曹丞相之命而来,想要与他刘备约定同时出兵,南伐颜良。
南伐颜良……刘备的脑海中,霎时间浮现出了梁国惨败的情景,浮现出了自己被逼无奈写下休书的那屈辱的画面。
一股压抑已久的愤怒,油然而生。
“颜贼自立为王,实是大逆无道,今大王扫平幽燕,全据河北,已无后顾之忧,正当挥师南下,一举荡平颜贼,为国家,为天下黎民百姓除此暴夫才是。”
左首陪坐处,诸葛亮语气慷慨,似乎迫切的想促使刘备南征。
刘备心中的怒火,给诸葛亮点得愈烈,心中隐然产生了一股大义凛然,替天行道的正义感。
便在刘备蠢蠢欲动时,右首陪坐的司马懿,却道:“大王虽平定幽州,但塞外的乌桓等胡虏尚未臣服,东面袁谭逃到辽东,与公孙康联手,亦为隐患。而那颜贼新得益州,声势正盛,臣以为,稳妥之见,大王当不急于发兵南下才是。”
司马懿颇为冷静,而且他的态度,跟诸葛亮截然相反,显然是在唱反调。
而原本蠢蠢欲动,妄图一战的刘备,听得司马懿这一番劝言,怒火很快就平伏了下来。
沉吟片刻,刘备目光转向了陈群:“陈长文,本王仲达军师的话,你也听到了,非是本王不起兵南下,只是眼下时机尚未到,你就回去转告曹孟德,联手讨颜之事,本王既然答应了他,就绝不会反复,不过,却不是在此时,你让他耐心等一等吧。”
诸葛亮还待再劝时,却没想到刘备因司马懿一席话,就早早的下了决定。
话到嘴边的诸葛亮,只能生生的又咽了回去,转目望了司马懿一眼,眼眸闪过一丝忌惮。
司马懿却神色如常,一副大公无私的沉静之状。
那陈群眼见刘备不肯出兵,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拱手应诺。
公事谈罢,陈群当即请辞,刘备却转色笑道:“长文啊,本王与你也算旧日主臣一场,今你难得来一趟邺城,岂能这么轻易就回去,陪本王喝几壶好酒,好好叙叙旧再回长安不迟。”
早年刘备从陶谦手中接收徐州之时,陈群即为刘备的部下,后刘备派其去许都时,陈群才为曹操所征辟。
说起来,刘备也算陈群的旧主,这也是陈群为何敢挺身而出,自请为曹操做使者的原因。
眼见刘备兴致甚好,陈群拱手一笑:“大王既是如此盛情,群自当恭敬不如从命。”
“甚好,甚好,走,咱们后园子里去说话。”兴致大好的刘备,携起陈群,大笑着步出殿外。
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忙也身起陪侍于侧,起身之际,二人的目光正巧撞在一起。
那两双眼眸中,瞬间都闪过一丝阴色。
旋即,那阴色却已烟销云散,二人的脸上,转眼已为淡然的笑意所占据。
“孔明军师请。”
“仲达军师先请。”
二人相互恭谦了一番,却是并肩齐驱,一起昂首走出了大殿。
……应天城,楚王府。
众谋臣们都在议论着,刘备会何时出兵,和曹操联手南下。
似如庞统、贾诩等绝顶谋士,都认为刘备短时间之内,不会挥军南下。
表面上的原因嘛,无非是袁谭未死,刘备的后顾之忧尚未肃清。
不过,庞统等人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刘曹联盟的貌合神离。
曹操想让刘备出兵,当然是想借着刘备的手对付颜良,然后从中渔利。
刘备也不傻,不可能轻易的去给曹操当冤大头。
曹刘联盟,就像是曾经历史中的孙刘联盟一样,天生的就存在着缺陷。
庞统等人的推测,正也符合颜良所想,而未几从邺城传来的情报,也证明了颜良的判断。
“哼,大耳贼,你不抢先动手,容我三军休整已毕,就等着老子杀上门去吧。”
冷笑声中,忽有王府侍卫匆匆入内,惊喜叫道:“启禀大王,吴郡凌公绩将军捷报——”
凌统捷报?
先前时,凌统一直奉命围困山越,今已快有一年的时间,如今忽然有捷报传来,颜良心中隐约已有所料。
“念出来吧。”颜良摆手道。
“凌将军报称,围困山越一年来,山越人困苦已极,无路可走之下,已于不久前派使者前往凌将军处,称二十万山越人,愿出山归降于大王。”
这个消息一处,大殿之中,顿时沸腾了。
围困一年,那些顽强的山越人,终于归降。
那可是二十万山越人啊,骁勇善战,天生就是优秀的战士,二十万山越人当中,至少可以编出三四万的精兵。
最重要的是,二十万山越一降,三吴腹地的威胁,就此得以解除。
这也就是说,从今往后,颜良可再不用顾忌大后方,可以安心的发兵北上,攻取中原。
“好啊,甚好,此正天助本王也,哈哈——”兴奋的颜良,拍案而起,放声狂笑。
群臣也皆振奋,热议纷纷,大殿之上,一片的欢腾。
这时,庞统出班,拱手兴奋道:“大王,今山越已降,大王便可下诏令,尽将这二十万山越人编为兵户,收其精壮编为精兵,一旦收编完成,便可挥师北上,一举夺取中原。”
庞统之言,正合颜良心意,颜良当即便下令,将二十万山越人迁往沿江平地,将其尽数编为兵户,精壮者收为兵士,余者则开荒耕种,大兴吞田。
于是,诏令传下,收编山越人之事,便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
与此同时,颜良也下诏给诸州,命各地镇将,抓紧时间训练兵士,以为来年的北伐作准备。
同时,颜良又令诸州地方官下诏,命他们尽量储备粮草,以为北伐做好充足的后勤准备。
颜良的好运气尚未用完,未几后,王府中便传出喜讯,言是侧妃马云禄,顺利的为颜良诞下一位小王子。
再添一丁的颜良,自然是欣喜不已,遂为他的二儿子取名为颜泰,寓意大楚国国泰民安。
就在颜良为北伐做着筹备时,不知不觉中,冬去春来,又一道喜讯传来。
铜雀台,终于建成了。
这动用了四五万丁役,日夜赶建而成的铜雀台,何其之壮观。
整座铜雀台楼宇连阁,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何其之极。
铜雀台建成之日,颜良遂于高台之上,大兴酒会,宴赏百官,以为庆贺。
当然,颜良也不会忘记,他建铜雀台的初衷是什么。
自然是享乐。
大宴群臣后的第二天,颜良便传下号令,将他多年收取的那些美人姬妾,统统都迁往铜雀台居住。
于是,除了黄月英这等王后,以及正式侧封的几位侧妃外,诸般美人,皆从各地被迁至了铜雀台。
蔡玉、蔡姝、糜贞、甘梅、樊氏、祝融、花鬘、甄宓、小乔等诸美,尽皆为颜良迁来了铜雀。
此外,颜良又想起,那诸葛亮尚有一姐诸葛铃在襄阳,颜良恼于诸葛亮助刘备与自己作对,遂又命人往襄阳,前去搬取诸葛铃。
诸美尽入铜雀台,身为楚王的颜良,从此便可名正言顺,不用东奔西走,便能享诸美。
一连数日,颜良是夜夜笙歌,流连于红帐之间,大肆的快活。
这日,在小乔处征伐之后,颜良忽又想起,还有一个大乔,自己尚没有品尝其滋味。
于是,颜良当即下令,从应天城的孙策旧府中,将大乔迁来铜雀台。
侍从婢女们得令,忙是去往应天城,以楚王传诏的名义,将大乔请来了铜雀台。
当大乔接到传诏后,平静了半年的心情,不禁波澜再起。
想当年军帐中,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妹妹,如何为颜良“所辱”后,就一直心怀着担心,怕自己终难遭颜良的“凌辱”。
但后来颜良东征西讨,似乎把她忘了一般,大乔的心情,方始放宽了心。
但她却没有想到,时隔一年,当颜良自称楚王之后,竟又会想起了她。
大乔就这样,怀着不安的心情,不情愿的来到了铜雀台。
婢女将大乔带入了一间华丽的宫室,说道:“乔夫人,大王有令,从此往后,这间房子就是夫人的了,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