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火河山-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甘示弱的英国,在1906年无畏级战列舰下水后,陆军扩充了一只10万人的远征部队,准备随时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总数达到了8600万英镑;法国常备军达到了50万人,俄国现役军人甚至达到100万人。
在亚洲,被英国人利用来保护自己在远东利益的日本已经衰弱,中国取代日本一跃而成为拥有全亚洲最大军事力量的国家,仅在1907年年初,中国国防军正规军为陆军120万人,这种势力是任何国家都想着争取的,中国的态度将影响整个远东的局势。
中国早被英国视为军事盟友,虽然两国也有矛盾,比如西藏问题,但想一下哪个国家间没有矛盾,甚至同盟坚定如英法之间,不也一样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吵个不休?此时的中国政府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让英国根本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一旦中国和德国缔结什么盟约,那远东势力极有可能来一次重新洗牌,这是陷于印度起义的英国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
霍必澜几次找到了李国勇和杨度,表达了英国政府的不满,对于这种背着英国接受德国邀请的行为,英国人的感情已经受到了伤害,这甚至会影响到中英两国间地关系。他强烈地建议李国勇取消这次访问。
李国勇和杨度的态度再次让霍必澜瞅不清中国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李国勇向他保证这只是一次普通道访问,中德不会达成任何书面或者口头上地协议,中英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会受到任何形式地损害。
既然事情已成事实。霍必澜退而求其次的向李国勇转达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邀请,邀请中华帝国元首李国勇同样的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李国勇没有一秒钟犹豫就接受了这一邀请。
为了安抚英国人,李国勇再次提出了中国由西藏出兵协助英军剿灭印度叛乱,这次高傲的霍必澜没有拒绝,必须向德国显示中英在远东不可动摇的军事同盟关系。次日,李国勇在正式宣布英国地邀请之后。下令驻扎在西藏的国防军第3集团军26师正式进入印度。
进入印度后地26师起先并没有引起英军在印度的最高指挥官皮特中将的足够重视和尊敬,虽说中国的军队打败了日本人。但那些日本猴子地士兵怎么能和精锐的英国士兵相提并论。但很快,26师所表现出来的训练有素,作战勇猛让皮特中将刮目相看,不得不承认他得到了强有力地支援。在给国内发去的电报中。皮特也强调了中国人是在真诚的帮助着英军打仗,相信得到了中国军队地协助,印度地叛乱将很快被平息下去。
接到这份电报后的英国人再次迷惑起来,难道中国政府真的仅仅是因为政治上的幼稚,对国际局势无法做出清晰地判断。才接受了德国的邀请?或许是这样的,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新生政府,在各方面都是很不成熟的,这也更需要英国对他们耐心细致地指导,将他们牢牢地拴在英国人地裤腰带上。
1906年2月6日,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开始,在内阁总理杨度等政府官员的送别下,“李牧”号在南京起航。
汇合了护航舰队后。载有帝国元首李国勇,海军部长赵灿薛,总参谋长蒋百里和工业、农业等各部部长的“李牧”号向着浩瀚的大海前进。随船的还有李国勇的夫人王青颜,毕竟是正式国事访问,把几个老婆全带上不太合适,在几个老婆的争执下,最后还是进门最早的王青颜取得了胜利。
虽然拥有着全亚洲最大的舰队,但李国勇还是生平第一次出海,还好没有晕船的反应,不至于丢了帝国元首的脸。
甲板上吹来的海风让人心旷神怡,“李牧”号的不远处,是威武的“白起”号和“韩信”号护航战舰,李国勇看得大是激动:“雪之,海军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啊。”
赵灿薛一样心情激荡:“是啊,当初我接手海军的时候,连满清的舰队都比不上,能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全靠着您顶住压力,大力发展海军。”
李国勇深深吸了一口海面吹来略带咸味的空气:“雪之,还是不行,现在的帝国舰队充其量只能看看家门,打那么一两场小的海战,虽然我们打败了日本联合舰队,但比起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英国来,差距就不是那么两三年就能赶上的。英国、法国或者美国、德国的舰队,在大海上四处横行,到处宣扬着他们的武力,他们也正是用舰队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我一直在想,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象列强一样,把我中华的泱泱国威立于异域,在海外大力拓展中国的疆土,可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程,急不得。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埋头发展,和列强的差距会越缩越小,总有那么一天,一支强大的中国海军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看起来赵灿薛对这话颇有感慨:“我在国外求学的时候,看到英国人的舰队耀武扬威,总想着中国什么时候能象他们一样就好了。当时学校中的日本学员,看到我们中国人总是趾高气扬,不停地炫耀着甲午海战中日本的胜利,那时候我的心一直在滴血,现在日本人终于被我们踩在了脚下,我现在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英国的水平。”
李国勇不置可否的笑了下,海军是要大规模发展,但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在那说什么呢,那么神秘。”蒋百里笑着走了过来。
“方震,你来的正好。”李国勇叫住了他:“你对我这次出访德国有什么看法?”
谁知道他的话音才落,蒋百里就毫不犹豫地说道:“帝国将倒向德国军事集团,中国在列强间跳舞游走的时代即将过去。”
对于蒋百里快速准确的回答李国勇并不吃惊,他的总参谋长本来就有着过人的判断力。
赵灿薛皱了下眉头:“现在就倒向德国是不是有点嫌早了,其实我们大可以继续保持目前的局面,在列强间为中国谋取最大的利益,毕竟列强间的矛盾与我们的关系不太大,中国只管安心发展就可以了。”
李国勇轻轻笑了下:“雪之,其实在列强间摇摆不定是件很危险的事,终有一天会被抛弃,落个很悲惨的下场,也许做出抉择将是个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为了这个抉择当需要我们流血的时候我们将不会害怕牺牲。我之所以选择德国而不是英国,因为在亚洲德国人没有什么势力,我们的主要对手是英国,它就象盘恒在中国面前的一座大山,只有爬过它才能够确定稳固中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既然迟早都要一战,为什么不先选择一个忠实坚强的盟友,比如德国,将来在开战的时候,起码英国不敢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我们,因为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
赵灿薛微微点了点头,又听到李国勇笑了下说道:“我可以无耻,但中国不可以,我可以倒下,但中国不可以,让历史来告诉我的抉择是对是错吧。”
第二百三十四章 … 威廉二世
一路上都能够看到简直是无处不在的英国战舰,显示着这个海上第一强国的实力。尤其是进入了印度洋,到处都可以看到为了镇压印度民族起义而四处巡航,为陆军提供支援的大英帝国东印度洋舰队。
战舰上的英国指挥官看来对巨型的“李牧”号,“白起”号和“韩信”号非常重视,从肉眼观察,中国人的这三艘战舰,除了大英帝国去年才下水的“无畏”级战列舰以外,似乎还没有哪一艘战列舰能够与之抗衡,中国人从什么地方搞到了它们?
当然此时的英国舰队对中国是相当友好的,毕竟中英联合舰队一起炮击过日本东京湾,陆地上中国和英国的军队正在一起联手镇压着印度叛乱,英国的战舰都向“白起”号打出了问候祝福帝国元首,向在印度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表示感激的旗语。
很快,英国战列舰“多克郡”号和“印度”号加入了护航舰队,这一友好举动也让各艘中国战舰上的文职官员兴奋不已,强大的英国战舰在为中国人护航,几何时,曾经备受歧视的中国人竟然得到了如此的尊敬。不过“李牧”号上的帝国元首李国勇和他们的想法倒不一样,反而有一点苦涩,这值得骄傲吗?不值得,等到有一天中国舰队也能够如此扬威于海上,那才是真正骄傲自豪的时刻。
一直到了快出印度洋,两艘英国战列舰在打出了“祝元首好运”的旗号后,才逐渐脱离了护航舰队。
进入了苏伊士运河,在埃及经过了短暂补给后,舰队继续向地中海行进。一路上不停的有英国战舰加入护航的行列,象接力棒似的一站站传递下去。除了表示友好外,似乎总让李国勇觉得英国有在故意炫耀武力的味道在里面。
一直到了德国人控制地北海外海,英国的战舰才彻底将护航任务交给了德国舰队。
对中国元首访问德国高度重视的德方。排出了强大地护航阵容,最前面的就是和“李牧”号一起下水的“威廉号”与“美因次”号战列舰。
“看!”李国勇忽然手指向了德国舰队。
在欢迎的德国舰队中,李国勇凭借着外形认出了他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两艘战列巡洋舰上舰身上各写着两个大大的中国字“上海,”“南京”甲板上站满了敬着标准军礼的海军军官,这些都是中国派往德国海军学习地最后一批军官们:本该在今年学成回国的他们幸运地在德国就见到了帝园的元首。
在德国舰队隆重的欢迎下。李国勇一行踏上了德目的土地,他们所访问地第一站是位于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在这个曾经为中国造出了“定远”和“镇远”两艘第一级一等铁甲舰的造船厂,中国官员第一次领教了什么才叫工业强国。
气势恢弘的伏尔铿造船厂,厂外海面上漂浮着一艘艘正在试航的战舰,厂里忙碌地工人中经常能够看到来此学习的中国工人和工程师。
“咱们的以马尾造船厂为首的几家工厂。虽然在规模和人员上要超过伏尔铿,但在工作效率和管理上却还是落后人家太多啊。”
李国勇看着有些感慨,对身边的官员说道:“我们以前总说自己是天朝上国,要什么有什么,洋人的玩意有什么好学的;现在等到了外面一看。和真正的工业强国相比,我们简直就是井地之蛙,差距很大啊。咱们回去后首先要做地就是放下所谓的大国架子,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时候伏尔铿造船厂的总经理乌多夫迎了上来,在他的身后是中国总工程师余群先。
通过翻译和乌多夫寒暄了几句,说了些客套话,李国勇转向余群先笑道:“群先,有两年不见了。怎么样,在这的收获大吗?”
两年不见元首的余群先显得有些激动:“元首,真的非常感谢您能送我们来这,在这我们看到了差距,也学到了很多。相信我们所学到的一定能为中国做出贡献。”
点了点头,李国勇说道:“永别别忘记自己的根是在中国,是的,中国现在还比较落后,经济也不发达,但我相信不会永远这样继续下去的,总有一天中国会迎头赶上这些工业强国的。”
李国勇来伏尔铿并不仅仅就是参观那么简单,他为乌多夫带来了大量的订单,这让乌多夫大喜过望,连连感激中国方面的好意。不过李国勇也不会白白便宜了德国人,除了在价格上尽力杀价外,还着重提到了两国之前的合作协议,并且希望进一步加大人员和技术间的交流,这些乌多夫都一一答应了下来。
在伏尔铿耽搁了大约半天时间,中国官员在军队的护送下直接赶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到达的时候已经接近深夜,才被安排住下,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军官就被领来到了李国勇的房内。和翻译说了一通,翻译告诉李国勇,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直在等着他的到来,直到现在还没有睡,听说中国人已经到了,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和李国勇立刻会晤。
李国勇也来了兴趣,他知道历史上的威廉二世从小因为脑部患过疾病,因此形成了冲动鲁莽,想到什么立刻就要去做的性格,半夜要求见面也不足为奇,这点和自己倒很相似。想了下,李国勇答应了这个要求。
见面的地点被安排在了威廉二世的会客室里,李国勇打量了下,可比自己的会客室豪华气派多了,皇家果然有皇家的气派。
“我最最尊敬的东方客人,德国人民的朋友,敬爱的中国元首,欢迎您的到来!”
一个大嗓门地声音传了出来,伴随着翻译一迭声的翻译。四十七岁的德意志皇帝走了进来。
看了下进来地威廉二世,颇具威严的长相,很有派头的两瞥胡子。
左手握着腰间的短剑,看来果然和历史上所说一样。因为尔勃氏麻痹,以至他的左臂萎缩。不得不使用握短剑呗或者拐杖来掩饰他的这一身体缺陷。
几年地政治生涯让李国勇还是表现出了大国领袖的风度,他微笑着迎了上去:“我也非常荣幸能够见到您,德国皇帝陛下。愿中德两国友谊万古长青。”
听翻译说完,威廉显得更加开心:“天啊。都说中国地领袖非常年轻,但当我亲眼见到,还是无法相信我的眼睛,您的年纪真是太让我羡慕了。”
李国勇淡淡笑了下。他可知道不能被威廉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面前地这个人在没有当皇帝之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的威廉,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并在1890年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在中国问题上,他表现出了相当的友好,甚至归还胶州湾地提议就是他第一个提出;但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却又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他们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这令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绰号。
复杂多变的性格,对待人傲慢的态度构成的威廉二世,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步想做什么。
“我得承认,我的元首朋友,在对待中国问题是德国犯了一个很大地错误。”威廉忽然开口说道:“我听信了那些人的鼓动,积极地命令我的军队入侵了中国,是的,我的朋友,你没有听错,是入侵,我对此时常感到后悔。”
李国勇摇了下头:“皇帝陛下,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起码我的政府从在江苏开始就与德国合作得非常愉快,中国也得到了德国很多的帮助,对此我是很感激的,中国人民对于敌人不会忘记,但对于朋友也一样不会忘记。”
威廉看起来对李国勇的话非常高兴,他起身为了李国勇倒了一杯酒,亲手递给了他:“你能这么想那真是太好了,对了,我得恭喜中国打败了日本,要知道日本也是德国的敌人,甚至于德国的海军扩张也是针对着日本,而非传说中的英国。”
对这种说法李国勇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知道这就是威廉二世著名的海军扩张理论,当然没有一个会相信德国海军的疯狂扩张是对了去打击远在亚洲的日本。
“很荣幸我已经帮德国解除了来自于日本的麻烦。”李国勇就势说道,反正对于说假话他绝不差于威廉二世:“现在您的海军可以专心应付欧洲的威胁了,当然,我指的也不是英国。”
威廉怔了一下,随即和李国勇相视而笑。
说实话,历史上真实的威廉二世是极不情愿和英国发生战争的,对他而言,与英国发生武装冲突是难以想像的事情,况且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还是他的表弟。但在他自己都无法控制的情绪下的所作所为,却让人根本无法接受,比如在德兰士瓦的总统克鲁格成功打败詹森远征后,威廉二世竟然用电报向他祝贺,当时布尔人与英国关系紧张,英国对这克鲁格电报愤怒得差点当时就和威廉翻脸。
“你得知道,元首,德国在欧洲的敌人很多,”
威廉语速开始加快:“全德国可能除了我之外,没有人喜欢英国人,法国和俄国唆使着德国干预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德国痛恨这些国家,他们都是疯子,疯子!”
他的语气越来越快,有的时候翻译都实在无法跟上。
李国勇没有说什么,只是安静的听着威廉一个人的演讲,偶尔的端起酒杯,喝上一口。
威廉看起来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站起来,在室内来回走动,好一会才停下来继续说道:“很庆幸德国在远东有中国这样一个盟友,我们曾经有过一份军事同盟协议,但这份协议过去的时间太长了,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局势,我们两国不能再重新订立一份呢?”
来了,这才是威廉的真正用意,从见面到现在不过短短的几分钟,脾气急躁的威廉就提出了真正的想法,看来他的目的是想要利用中国来牵制着英国,甚至沉重打击英国在远东的势力。
在出访德国之前,李国勇就定下了和德国全面合作的基调,但订立一份正式的军事同盟和约不是他想要,一旦签订了,随时都会被这爱炫耀的皇帝拿出来给别人看,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也必将为条约限制,将在战争一开始就被迫参加,这不是李国勇想看到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只可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参战。
但又要怎么样来回绝这位喜怒无常的皇帝呢?直接拒绝显然是不行的。
李国勇慢吞吞地说道:“我本人喜欢德国,中国人也乐意成为德国人的盟友,但是别忘记还有一个英国,陛下,我想英国人是不愿意看到中德结盟的。我想我们需要彼此仔细的思考下,看看哪种合作方式是最适合的,究竟是被文本所限制的,还是一如既往的象过去那样全方位的合作,我看后一种方式比较好。”
“该死的英国佬,总是在喜庆的时候出现,”
威廉暴怒地说道:“中国为什么不和英国开战,趁着英国人忙于印度战争的时候,把英国、法国的势力彻底从亚洲赶出去,亚洲应该由中国说了算,亚洲是中国人的亚洲!德国人民和我本人将永远站在中国的一方!”
李国勇身子微微抖了下,这些列强的领导者果然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光是眼前这个德国皇帝,看起来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其实每一句话都给李国勇设下了陷阱,就等着自己往里面跳了。
看似激动无比,处处为中国着想的话里,实际上是在撺掇着中国和英国打一场恶仗,不管结果谁输谁赢,最后获利的都将不会是中英两国。
第二百三十五章 … 荣 誉
李国勇叹息着说道:“中国才打完内战和对日本的战争,经济压力沉重不堪,国内建设停顿不前,军队也已经非常疲惫,已经打不起一场大型的战争了。说实话,如果有足够的实力,我很乐意在亚洲和英国来次硬碰硬的,做为的德国坚实的盟友,中国的胜利也能够让你在欧洲说话的底气足了不少,但不是现在,我想德国也不乐意看到中国的战败吧?”
威廉二世用狡猾的眼神看着李国勇,想要从他脸上看出这番话是真是假,不过让他失望的是,从李国勇的脸上看不出任何东西。
这一夜一直谈到天色微微发亮,翻译直打哈欠为止。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互用心机,试探着对方的底线,虽然没有决出胜负,但整个会谈还是非常友好的,也初步定下了全面合作的基调。经济、政治、军事,只等着两国具体负责这些事物的官员间的谈判了,当然,军事合作方面采用了李国勇的建议,将不会有任何的文字记录,双方谁都不想在这个时候触动英国人已经很敏感的神经。
回到住处的李国勇稍事休息了一下,就开始着手准备马上就要开始的两国政府间正式见面。李国勇换上了崭新的荣誉大元帅服,让他看起来很有几分武威。
快到中午的时候,李国勇带着中国代表团走进了德皇皇宫,受过专门训练的卫兵用中德两种语言高声叫着:“中华帝国终身元首,德意志帝国尊贵的客人,李国勇到!”
一走进巨大的宴会厅,里面响起了热烈地掌声。看来今天威廉二世把整个德国最重要的军方要员,大财团的资本家,支撑着整个德国社会体系的容克贵族们全部请到了。听着德方人员的一一介绍,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次次在李国勇耳朵边响起:德国陆军大臣法尔肯海恩,总参谋长赫尔穆斯。冯。毛奇。冯。兴登堡元帅,毛瑟武器制造股份公司的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全世界知名,生产的大炮曾使俾斯麦在,19世纪中叶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的克虏伯家族……
德国人看来对来自东方地客人充满了友善和好奇,不过生性严谨的德国人可没有问长问短打扰尊贵的客人。
李国勇向毛瑟兄弟走了过去。笑道:“感谢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为当年的民族独立军提供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啊,正是靠着你们地支援,我才能够取得全国的胜利。”
保罗。毛瑟非常严肃地道:“我们的枪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您的军队能够取得一场又一场地胜利,完全是靠着您非凡的领导和中国将军们的才华。”
“希望我们还可以继续合作下去,我诚挚地邀请你们去中国的兵工厂考察指导。”李国勇笑着随口说道。
哪知道威廉。毛瑟连一秒钟的犹豫都没有:“我们很荣幸地接受了您的邀请,我们也对中国军工的生产能力充满了好奇,我想在宴会结束后我们可以具体商量下行程。”
李国勇没话了,他只是这么顺口一说。谁想到严肃认真的德国人就当真了,自己可是大量地仿制了毛瑟步枪,手枪,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版权法之类的,还好此时边上蒋百里吸引了德国人地注意。这才让李国勇脱身。
曾经在德国留学的蒋百里可谓是声名显赫,知道他的比知道帝国元首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