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无限召唤-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好,令诸军随时待命。”刘备满意的点点头,目光又看向了司马懿,“仲达,鲜卑人那边联络的怎样了,他们可愿意出兵助战?”

    司马懿也站了出来,拱手笑道:“大王放心,鲜卑人前番被魏将卫青和霍去病所败,一直心怀复仇之心,他们的大单于早等着大王出兵南下,好向卫霍二将复仇。”

    得到了鲜卑人出兵的许诺,刘备脸上的自信心愈加傲烈,又向诸葛亮问道:“孔明军师,秦国和蜀国两国如何,他们可愿响应本王,共同出兵伐魏救吴。”

    诸葛亮也走出班来,轻摇着羽扇,自信的笑道:“臣派出去的使者早已回复,曹操和刘璋已经承诺,只要我大军一出动,他两国必定起倾国之兵响应。”

    一连串的好消息,令刘备的自信心爆棚,灰白的脸上,狂燃起了自信之色,眼眸中更是喷射着猎猎的复仇怒火。

    啦!

    刘备的手,重重的拍击在了案几之上,嘴角钩起阴冷的笑容,口中冷冷道:“陶贼,这一次,本王绝不会重蹈覆辙,让你像灭了晋国和楚国那样,灭掉吴国,还有,那一箭之仇,本王也要一并洗雪!”

    刘备心如明镜,他当然知道吴国对于他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吴国的国力,虽然只与蜀国相当,但却牵制了魏国十余万的军队,倘若吴国覆灭,魏国就能抽出十余万军队来针对他,这当然不是刘备想要看到的。

    所以,刘备从开始之时就决心要救吴。

    不过,刘备却也有自己的心思,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发兵救吴,而是等到陶商率大军深入吴国腹地,直到兵围建业之时,他才开始集结兵马,联络盟友,开始准备出兵。

    刘备这么做,无非是想利用孙策,把陶商死死的拖在南方,让其深陷于南方的战事,无法抽身南顾。

    当然,刘备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半年多前,他被陶商所射的那一箭,实在是伤的他不轻,让他足足养了半年之久,直到近期才能够重新骑兵,统兵出征。

    正是因此,就算是刘备早有出兵之心,也是有心而无力,只能一直拖下去,拖到现在。

    眼下,刘备的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又收到情报,魏军已将建业围成水泄不通,孙策形势危急。

    到了这个时候,时间已不容许刘备拖下去,今日他召见文武重臣们,就是要下达南征的王令。

    眼见万事已俱备,刘备再无犹豫,当即愤然起身,大手一挥道:“陶商奸逆猖狂无比,连灭数国,今又狂妄到意图鲸吞吴国,本王岂能坐视不理,本王已决定,克日挥师南……”

    “报——江南急报——”

    一阵急促的叫声,打断了刘备的豪言壮语,就在刘备眉头微皱,面露不悦之时,殿外亲兵闯入,惊叫道:“大王,江南急报,吴国已为魏国所灭!”

    一道惊雷,轰落在了金殿上。

    刘备身形剧烈一晃,原本自信傲然的表情,瞬间土崩瓦解,被无尽的惊悚所袭据。

    (。。)

第六百一十七章 鼎足之势

    诸葛亮变色,司马懿变色,关羽变色,大殿之上,燕国君臣无不变色,瞬间神色骇变。

    金殿中,顿时陷入了哗然惊异之中。

    “怎么会这样,孙策怎会弱到这种地步,仅仅只过一个月,竟然就被陶贼所灭!?”诸葛亮最先清醒过来,冲着那亲兵喝问道。

    燕国虽然没有出兵,但一直以来,刘备君臣其实都在密切的关注着魏吴之间的战争,斥侯细作往来不绝。

    只不过,建业距离蓟京太远,数千里的距离,就算一路快马加鞭,至少也得十几天的时间,情报才能送到刘备的手中。

    而燕国的细作也不能正大光明的纵马狂奔,一路上还得防着魏国的盘查,不得不绕远路走偏路,时间这么一拖,情报得花个把月,才有可能送到蓟京。

    一月之前的那道情报称,陶商的大军正在围攻建业,孙策还在拼死坚守,可谁想才过一个月,吴国竟然就灭了!

    这速度,也实在是太快了点吧。

    要知道,刘备可是详细打听过,建业城池之坚固,丝毫不逊于当年的邺城,当初邺城被魏军围攻,都能坚持半年之久,建业城少说也得坚持个三五月吧。

    谁能想到,陶商只用一个月的时间,不但攻下了建业,还灭了整个吴国。

    这等不可思议的速度,就连诸葛亮这样的绝顶智者,一时间都无法想通。

    “对,陶贼到底是怎么攻下建业,怎么能这么快灭了吴国的,本王不信!”同样清醒过来的刘备,也拍案大喝道。

    那亲兵不敢犹豫,遂是将详细的情报,一字不差的道了出来。

    情报中,将陶商如何水淹建业,如何利用张昭归降,攻破建业城,之后又如何利用陈庆的叛乱,诸杀黄盖,攻克吴县之事,原原本本的道了出来。

    燕国君臣们,这下才恍然大悟。

    “可惜啊,我们原还指望着孙策,能够再坚守三五个月,谁想吴国君臣竟然这么不争气,再坚固城池,也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啊。”沮授感慨唏嘘道。

    大殿之中,众燕臣们,一时议论纷起,无不为吴国的覆灭而遗憾。

    张飞更是气到不行,粗口骂道:“我就知道孙策这小子徒有虚名,关键时刻,竟然有这么多人背叛他,他这主公是怎么当的。”

    “哼,三弟,你可高看了那孙策了,你以为,人人都像大王那样得人心,臣下至死追随的吗?”关羽冷冷的讽刺道,顺道又拍了刘备的马。

    刘备的表情愈加沉,暗暗咬牙,眼中迸着恨其不争的目光,紧握着拳头骂道:“孙策这个废物,本王确实是高看了他,若本王早知他如此无用,本王又岂会等到今日出兵!”

    大殿中,又响起了群臣的骂声,皆在骂孙策无用,吴国君臣无用。

    这时,司马懿却想起了什么,问道:“孙策呢,周瑜呢,难道吴国君臣,统统都被陶贼所害了吗?”

    “禀司马大人,根据情报所称,孙策并没有死,而是抢在魏军杀到之前,由钱唐登船,带着周瑜太史慈等将,以及孙氏一族,率领着六千多兵马往海上往北而去。”

    孙策,竟然没死!

    这个消息,顿时令刘备吃了一惊,大感意外。

    他原是以为,以孙策那高傲的性情,被陶商上绝路之后,必会选择死守下去,跟吴国共存亡。

    显然,他没有料到,孙策竟有勾践之奇,能忍下覆国之痛,乘船逃入了海上。

    “吴国已来,整个长江以南,皆已无孙策的容身之处,他就算逃入海上,又能逃往哪里呢。”关羽一脸狐疑不解。

    这时,诸葛亮却眼前一亮,摇着羽扇道:“云长将军言之有理,江南已尽为陶贼所据,陆上已无孙策容身之处,既然情报中称,他率众出海,往北面而去,亮猜想他必是想由海上前来投奔我大燕。”

    刘备微微点头,双眼眯了起来,深陷的眼眶之中,流转着一丝精光。

    “太史慈、周泰、黄盖,都是当世猛将啊,还有周瑜和庞统,智谋无双,这些人可都是天下大才中……”

    刘备口中喃喃自语,恼火震惊的情绪,这才渐渐的平伏下来,脸色好看了许多。

    吴国灭了虽然可惜,但好歹孙策还给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把这么多的猛将谋臣送给了自己,这些人可都是当世人杰,若能为他刘备效力,自然是再好不过。

    便在此时,殿外亲兵再次匆匆而入,将一道渔阳太守的紧急情报送到。

    渔阳急报?

    刘备怀着狐疑之心,接过了那道急报,只扫数眼,不由笑了。

    原来,急报中称,那吴王孙策率领着一众残兵败将,由海上前来幽州投奔,结果接近勃海之时,突然遇上大风浪,部分舰船覆没在了大海之中,只有太史慈、周泰、黄忠和庞统四人得以幸免,带着不足一千残兵,在渔阳沿海登陆,声称愿归顺于刘备。

    这道情报,正中刘备的下怀。

    刘备先前还在担心,孙策有虎狼之心,前来投奔自己,还要处处的提防,而孙策只要在一天,太史慈等吴国猛将们,就不可能臣服于己。

    让刘备感到高兴的是,连天也要灭孙策这个废物,一场风暴让他葬身于海中,连同孙氏一族,统统都葬身大海。

    孙策一死,太史慈等吴将们,便成了无主之人,自然是再无顾虑,可以顺理成章的归顺于他这个大燕之王,,名正言顺的成为他的臣子。

    这正是刘备想要看到的结果。

    “孙策,你死的好啊,正好给本王少了一道麻烦,只可惜了周瑜这员统帅之才,也跟着孙策葬身大海了,实在是可惜啊……”

    刘备心中又是暗喜又是惋惜,神思这么一收敛,当即拂手令道:“速传令给渔阳太守,令他务必要好生礼遇太史慈等人,尽快将他们送来蓟京相见。”

    号令传下,大殿中,顿时又议论起来,对于太史慈等人的来归,一时热议不绝。

    毕竟,太史慈黄忠等人,皆乃当世名将,正所谓英雄相惺,众人也想一睹这几位南方豪杰的英容。

    号令交待下去,刘备的目光双转向诸葛亮,笑呵呵道:“孔明军师,听闻那凤雏庞统,皆与你师从于水镜先生,没想到你们一龙一凤,竟能一起辅佐本王,看来这一定是上天的某种征兆,预示着我大燕将兴,汉室将复啊。”

    诸葛亮的眼中也流露出几分欣喜之色,感慨道:“是啊,亮自离开荆州,没想到还能跟士元再见,共侍一主,看来这正是冥冥之中,上天在护佑大王,将来终灭陶贼,匡扶大汉社稷。”

    诸葛亮这边感慨之时,关羽却道:“大王,眼下我诸军已集结完毕,吴国虽灭,咱们还要继续南伐吗?”

    刘备眉头一皱,思绪方才回到了正题上下,再次向诸葛亮问道:“军师,你以为呢。”

    诸葛亮沉吟片刻,轻摇着羽扇道:“若是吴国未灭,陶贼十几万大军被拖在江南,我军大举南下,胜算还是很高,但眼下嘛……”

    话锋一转,诸葛亮又叹道:“只是眼下吴国已灭,此时我国若再出兵,陶贼便能抽身北归,到时候,陶贼必然会集中主力,与我军一战,那时,必将是一场胜算难料的战争,就算……”

    诸葛亮话还没有说完,按捺不住的司马懿,便抢着说道:“就算我们能击败陶贼,定然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必会是一场惨胜,介时也无力趁胜南下,那时候,只会给了秦蜀两国机会,所以,南征必须作罢。”

    眼见被司马懿抢了话头,诸葛亮顿时眉头微凝,眼中掠过几分不悦之色,想要把话头再抢回来。

    刘备却将目光转向了司马懿,问道:“那依仲达之见,难道本王就什么也不做,任由陶贼这样不断壮大,等着他对本王动手吗?”

    “当然不是。”

    司马懿一笑,走到巨幅地图前,指指点点道:“而今之势,六国已被陶贼灭了两国,陶贼看似实力爆涨,但蜀国有三峡之险,秦有潼关之固,陶贼纵然雄兵百万,想要攻破这两道关头,也绝无可能。”

    咽了口唾沫,司马懿接着又道:“至于我大燕,与魏国之间虽无太过险要的关口,但我大燕以骑兵为主,这就是我们最大险要,陶贼若北犯我大燕,我们根本无需与之一战,只以骑兵袭扰陶贼的粮道,他便将寸步难进,所以,我大燕其实也固若金汤。”

    就在司马懿滔滔不绝之时,诸葛亮看不下去了,趁着他喘口气的功夫,抢口道:“司马仲达所言,正是亮所想,其中方今天下之势,我们想要灭了魏国不容易,魏国想要灭了我们任何一国也很难,其实已是进入了四国鼎足之势。”

    一席话,听的刘备是微微点头,仿佛明悟了许多。

    司马懿却眉头暗皱,张口又想抢回话头,诸葛亮却不给他机会,马上道:“所以亮以为,到了这个阶段,不到时机成熟,我们不应该再轻易开启跟魏国的战端,而应当把精力,放在提升我大燕自身实力上来,只要我大燕足够强大了,才有机会举兵南下,扫灭魏国。”

    “那依军师的意思是……”刘备精神又振奋起来。

    诸葛亮便走到地图前,羽扇向着东北角方向一指,“今辽东虽已并入我大燕版图,但这辽东之东,尚有一高句丽国,此国丁口有数十万,若我们能灭了此国,不但能增加数十万丁口,还能彻底解除后方的威胁,亮以为,这才是我们眼下应该做的事。”

第六百一十八章 转守为攻

    高句丽国,几十万丁口……

    听到这几个字,刘备的眼睛顿时就亮了。

    他深知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军队的战大与否,打的更是国力的强弱。

    眼下,陶商已灭吴国,华夏精华之地,人口密集之中,皆被陶商所占据,魏国的人口数量,比他们燕秦蜀三国加起来还要多。

    尽管他刘备可以凭着骑兵的强悍战斗力,勉勉强强的能够抵销掉魏国兵力数量上的优势,但若能增加本国丁口,充实国力,自然是再好不过。

    高句丽此国,名虽尊奉他为王,却阴奉阳违,还时不时的会在边境地区搞点小动作,今天掠几百名燕国丁口,明天又抢个几百名,实在是让刘备恶心的不行。

    既然对魏国暂时要采取守势,这强大的铁骑之师闲着也是闲着,前去灭了高句丽国,以充实国力,倒也确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念及于此,刘备眼眸一聚,心中已决意,遂是挥手道:“好吧,就依孔明和仲达的提议,尔等就速速为本王拟出一个扫灭高句丽国的方略来吧。”

    ……

    秦国,长安城。

    秦王宫内,已经是一片哗然议论,惊叹,费解,慌张……各种各样的情绪,充斥着光线昏暗的大殿。

    曹操高坐于上,手里攥着那一道刚刚送到的情报,焦黄的脸阴沉沉的,一言不发,眉头紧皱。

    那是一道来自于江南最新的紧急情报,情报的内容很简单:

    吴国已灭!

    这个消息,足以令魏国君臣,为之而震动。

    本来曹操已应刘备之邀,正在集结兵马,打算对魏国用兵,他连这一次用兵的方向,都已经拟好,不再是洛阳,或者南阳这样魏国敏感地带,而是相对于而言,更为偏的并州方向。

    然而,就在曹操还满怀期待,等着刘备最先发兵的消息之时,却提前等来了陶商攻灭吴国的消息。

    这个消息,破灭了曹操所的幻想,他知道,再进攻魏国,已经不再现实。

    吴国被这么一灭,陶商就能抽出十几万的空闲兵力,多出这么多的兵马,足以应付他们三国的齐攻。

    “没想到啊,堂堂江东小霸王,竟然这么无用,这么快就被陶贼给灭国了,真是叫本王意外啊……”

    曹操叹息着,同样是一脸恨其不争的表情,将那道情报,扔在了案几之上。

    阶下和的田丰,却叹息道:“不是孙策无能,而是陶贼太过强大了,我一直以为陶贼只善于陆战,却没想到,他水上用兵也这般了得,连孙策周瑜这样的江上霸主,都不是他的对手,陶贼真是……”

    感叹到这里,田丰已经打不出什么词,来形容对陶商的惊叹。

    大殿上,跟着响起了阵阵的惊叹声,皆跟田丰一样,对陶商充满了惊叹。

    曹操却眉头一凝,流露出深深的厌恶,脸色有些不高兴,沉声道:“吴国覆灭已成事实,现在空自感慨也无济于事,有这份心思,尔等倒不如想想,我大秦现在该做些什么。”

    殿中,立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为眼前的局势所苦恼。

    一片沉默之中,荀彧率先开口,淡淡道:“大王,眼下的形势已再明显不过,陶贼实力强大到这般地步,就算我三国合力,也难以对魏国形成致命的威胁,攻守之势已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只能是严守潼关、武关和蒲坂关三座关口,死死堵住陶贼入侵我大秦之路,尔等坐等天时,再做打算。”

    荀彧一番话,秦国众臣们纷纷点头附合,皆是赞同对魏国采取守势。

    曹操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就是心有不甘,恨恨道:“陶贼已据有整个中原诸州,尔今又拿下了吴国,假以时日给他休养生息,不出数年,魏国的实力就会翻倍的增长,文若你觉的,光靠守,能是长久之计吗?”

    一句话,立时将荀彧问住,就连这位秦国第一战略家,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奉孝呢,你有何良策?”曹操的目光,又看向了郭嘉。

    郭嘉沉吟片刻,咳着说道:“大王说的对,魏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魏国光采取守势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要也扩张自己的实力,嘉以为,我们的战略,还是应该回到最初的吞并蜀国上来,只有据有了蜀地的人口粮草,再加上我大秦的西凉铁骑,方才能有实力跟陶贼相抗衡。”

    灭蜀?

    曹操眼前一亮,仿佛受到了某种启发,思路突然开朗了许多,目光迅速的落在了壁上所悬的巨幅地图之上,落在了蜀中方向。

    “吞并蜀国自然是最好,但眼下刘璋的兵力与我国相当,又有秦岭之险,况且我们还得分出兵马东防魏国,西防羌人,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灭蜀。”荀彧却又马上提出了新的顾虑。

    此言一出,曹操那刚刚亮起来的眼睛,马上又灰暗了下来,口中喃喃道:“是啊,这个时候,本王哪有足够的兵力去灭刘璋啊……”

    大殿中,顿时又沉寂了下来,郭嘉也一时无言。

    曹操心里叹息着,一双褐色的眼睛,却在阶上那些大臣中间,扫来扫去。

    忽然间,曹操的目光,落在了角落上的贾诩身上。

    此刻,这位毒士正云淡风轻的坐在那里,那表情,仿佛大秦的存亡,根本与他无关一般,一副置身于事外的样子。

    看到贾诩这副表情,曹操就不爽,便咳了一声,沉声道:“我说贾文和啊,你就没有什么妙计,为本王分忧么,非得本王亲自问你才说驶到?”

    “这个嘛……”贾诩身形微微一动,犹豫了一下,方拱手不紧不慢道:“诩这里倒确实有个想法,也算不算什么妙计,不知当说不当说。”

    “说!”曹操一拂手,眼中闪烁着某种急切之色。

    贾诩便又干咳了几声,捋着那几缕白须,缓缓道:“既然大王说,我们既要吞并蜀国,又要防范羌人,兵力严重不足,那为何不先集中兵力,征服了羌人呢。”

    先征服羌人?

    听得此言,曹操的神色明显为之一振,仿佛迷茫的前路,又看到了一盏明灯。

    “说下去。”曹操拂手示意道。

    贾诩便接着道:“西凉一带,有数十万羌人,皆是强悍之徒,若能征服了羌人,不但可能解除西部的隐患,还可以得数十万丁口,数万精锐的士卒,此一举两得之策,何尔而不为呢。”

    话音方落,荀彧却道:“文和话虽不错,但要知道,羌人凶悍无比,当年大汉举全国之力,都未能将羌人征服,何况是现在以我大秦之力。”

    曹操眉头又是一凝,狐疑的目光看向了贾诩,显然荀彧所担忧,正也是他心中的顾虑,想要听听贾诩有何解决之策。

    贾诩却依旧是一脸云淡风轻,淡淡道:“当年大汉确实强大,但就是因为太过强大,所以也太过傲慢,对羌人极尽不屑,只知强力镇压,而不知恩威并施,而那些边将们为了立功封爵,对羌人也盲目的追求杀戮,有时羌人明明已降,却又被逼反,这才造成了大汉虽然强大,却始终镇服不了羌人的困局。”

    顿了一顿,贾诩拱手笑道:“现在却不同了,以大王之神武雄略,只消对羌人恩威并施,武力征服与利益相诱双管齐下,再对羌人诸部落实施拉拢分化,让他们自相为敌之策,还怕征服不了羌人吗?”

    曹操沉默了下来,深陷的眼眶之中,流转着兴奋之光。

    沉思中,马超站了出来,拱手道:“大王,我马氏一族,在羌人中还算有些影响力,若大王打算征服羌民,我马氏一族愿为前驱。”

    马超的请缨,立时令曹操眼前一亮,心中残存的那丁点顾虑,顷刻间烟销云散。

    他差点忘了,自己麾下,还有马腾马超父子的存在,要知道,他马氏父子与羌人联系极为紧密,就连马超身上都可能有一半羌人的血统,凭借着马氏父子对羌人的影响力,再凭着他曹操恩威并施的手段,还怕征服不了羌人么。

    啪!

    猛一拍案,曹操再无犹豫,拂手欣然道:“本王心意已决,从今日起改变策略,对魏国采取守势,先集中精力征服羌人,吞并蜀国,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陶商那小子!”

    ……

    会稽郡,钱唐城外。

    陶商已在这里逗留了十余日。

    孙策既已逃亡海上,宣告着吴国已然灭亡,但为确保孙氏残存的势力,再次死灰复燃,陶商便决定暂不班师,完成善后之事再北归不迟。

    夺下钱唐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