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明-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个消息,他只好先不去想国士院的问题,残局已定,就看个人造化了,这班豪门家族若是还这么不识时务,那只好由得朱元璋清洗了,最多是自己担了一个搜刮后不负责任的名声,不过大义还是在自己面前,有六艺书院和江南新报这两大利器,估计就算是有些负面的东西,也会很快的被消匿在无形之中。
六艺书院既然没有什么担心的,朱允炆下一个需要操心的就是江南新报了。
正文第五十一章临去
真的看不透,真的看不透杨杰这个人,刨除对于杨蝶的好感,朱允炆曾经找人调查过杨杰的来历。也可能就是出于对于杨蝶的好感,他才不放心其父亲的神秘。
亲卫们调查事情的能力是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对于他们的能力朱允炆是绝对相信,因为这些亲卫不但有他从锦衣卫探听局里面借调出来的人训练,而且自己由后世调查案件的方法中,回忆起一些窍门专门传授给他们。
纵然如此,亲卫们的调查结果仅仅到杨杰因违制擅自回苏州祭祖被捕为止,之前的事情就再也不清楚了,亲卫们也无可奈何。甚至连杨杰此人在海匪那里和倭寇交涉几次都调查的清清楚楚,可偏偏就是不知道祭祖之前,杨杰属于哪个豪门大族。
苏州是有一个杨家的豪门被迁移至临濠,可是没有人认识杨杰。朱允炆也曾经试探过杨蝶几次,可是杨蝶的神情不似作伪,是真的不知道。因为从其懂事起,就在湖州居住,很少见到父亲,甚至连平叔也是年初回来的。
要说杨杰是一介布衣的话,那就更加不像了,从其谈吐中,无不露出一种见识多广的精明,谈吐优雅、讲话得体,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还有一个前提是,这个杨杰在见他之前可是在海盗窝里呆了那么多年啊。朱允炆甚至怀疑,上次在客栈内被自己罚跪,也是杨杰早就预料到的,那是故意向自己示弱,表示效忠。
对于如此,他更加不敢轻易的相信这个人,“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朱允炆除了自己之外,觉得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从的美德。
为什么是除了他自己,大家都明白,如果他把自己是附身于朱允炆的事情说出去,纵然不被老朱绑在诸子上烧了,也会被当成失心疯而打入冷宫,朱棣然后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慢慢的消遣自己了。
虽然杨杰没有这个美德,朱允炆还是不舍得放他走,在傅友德临去之前,好像看透了太孙殿下的想法,遂提出让杨杰跟随自己一起出海,也免除了太孙殿下的顾虑,可是朱允炆想想杨蝶的断臂,还是摇头拒绝了。
自信有办法让杨杰开口,但是朱允炆不屑于去做,用人用其所长,只要是制衡得当,对于人才来说,还是要留下的。
不但要留下,而且朱允炆还要把他留在身边,因为他发现了一件事情,就是杨杰对于报纸的天分和浓厚兴趣。六百多年后的广告都被杨杰想出来了,也使他不得不佩服江南人逐利的本能。
这一切源于江南新报的持续亏损,随着发刊量的持续增加,东宫为此垫付了不少银子,身为皇太孙的他不在乎,自从穿越后,由于身份的原因,朱允炆对钱始终形不成概念性问题。为了报纸在大明的发展,纵使知道苏州人的购买能力,但还是坚决不允许上调价格。
杨杰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他,遂建议其在报纸的不显眼处可以印上一些商户的信息,并且收受费用以补贴新报的损失。并且在第一时间设计了一份样报,其中栏目划分明确,有专门的消息栏承担接洽广告,甚至还提出出卖报纸部分版块作为专栏形势的出售,比如说六艺书院特约、狮子林特约等等,竟然说的是头头是道。令只看过报纸依葫芦画瓢的朱允炆惊讶了一会。
遂决定了一件事,就是杨杰这个人要留在身边,不但要留在身边,而且要带到京师去,因为朱允炆觉得自己离开后,江南新报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万一被有心人利用,诸如杨杰这般逐利之人还好些,要是落在有心人手里宣传一些与朝廷意见相左的事物,惹起了众怒和老朱的光火,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他离开苏州之后,将会带走所有印刷作坊的工匠和机器,届时在天子脚下,以自己皇太孙的金字招牌,谁还能拿自己怎么样。只要暂时迎合朱元璋的口味,以大明的****铁腕统治,报纸的普及将不会再是梦想。对于这个结果,朱允炆还是十分之期待的。
可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自从杨杰回来之后,杨蝶恢复了女儿身,却对自己有些生分了起来,难道是杨杰说了些什么吗?朱允炆想,好在还有一个小维,浑然不知男女之防似得,对自己仍旧是那种依赖的模样。
当知道这个皇太孙的心思时,自告奋勇的要去探听情况,让他感到倍觉贴心,没有想到张定边这老家伙,养出来这么一个乖巧的孙女,朱允炆想,这个张定边,不但把这么乖巧的孙女放到自己身边,而且还要帮自己收服一只水军。
更有甚者的就是白送了自己那么大的一处宝藏,张士诚在苏州盘踞多年,搜刮的财宝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也在亲卫的保护下看过那金山银海。虽然见惯了人民币,对有色金属不是太感冒的他只是觉得震撼,但是从周围亲卫们那急促的呼吸和剧烈的心跳中。他感觉到了威胁,有种即将被抢劫了的威胁。
对了,把印刷作坊搬到京师去,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掩饰这批宝藏的行踪,放到苏州太危险了,还是放到自己身边比较保险。之前刚刚觉得自己对钱没有什么概念的朱允炆,马上就暴露了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多疑。
还自己安慰自己说是怕这批宝藏落入歹人手中以至于祸国殃民,自己可以利用这些钱来造福人类。
鄙视了自已一下,朱允炆起身跟随着一个宦官往行宫正殿行去,真快啊,拖延传旨钦差的那几天似乎是在眨眼间就过去了。传旨的队伍已经行至近郊,而现任的苏州知府吴雪凡早就带着苏州官员前去迎接,现在已经到达行宫,在正殿等候。
果然不出所料,圣旨中,吴雪凡的苏州知府变成了暂署苏州知府责,等候吏部行文后再行确任。国士院也未曾解散,但是圣旨中表明,但凡违制者三ri之内必须离开苏州返回居住之地。违者以大不敬论处。
这一条就耐人寻味了,朱元璋并没有做的很绝,还是承认国士金牌的,不过严格按照当初发牌的规定执行,就是“凭借金牌可以定时回乡祭祖,一枚金牌可以送两名族内子女至六艺书院就读。”
也就是说,居住在临濠的苏州人,除了在六艺书院就读的。剩下的都还从哪里来,就回到那里去。这样一来,朝廷也未曾食言,但是有效的抑制了国士院的扩张,因为居住在临濠的苏州豪门走后,本地的国士院士已经没有剩下多少,对于苏州的吏治也构不成什么干涉了。
正文第五十二章归
传旨钦差不敢叨扰太孙殿下,例行公事之后,就由吴雪凡请走接风洗尘了。以朱允炆的身份自然是不用理会。
待到正殿上安静下来,朱允炆立刻命铁铉遣人去宁波府给傅友德送去一封手谕,明面上是让傅友德带领水军回转太湖,但怕其不理解,真的回来了,又在后面亲笔签了一个“速”字。让人星夜赶路,务必在第一时间内交给颖国公。
原因就是圣旨的最后一件事,皇上开始大力表彰颖国公傅友德整肃水军得力,剿灭海盗有功,特加封为太子太师,协同皇太孙挑选水军得力精兵一万,回转京师,等候皇上在玄武湖上亲自检阅水军。而其余水军暂时交与原水军都督罗文统领在宁波府备倭。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就是表示着朱元璋对傅友德已经开始进行削权压制,大明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大员,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看着光鲜,也绝对是位极人臣。可这些职司多为虚衔,并无无实职,更深的意思往往就是皇上已经对你起了疑心,变相夺权了。这种现象在当时可能看不出来,可是有着多近七百年历史知识的朱允炆可是知道,这些虚衔,要么就是加封给死去的功臣作为荣耀,若是加封给活着的功臣,那就证明了皇上对你有了顾忌之心,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远的就不说,就说大明的李善长、蓝玉等等都被加封过这些虚衔,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而统领水军回京师接受检阅,这个问题就耐人寻味了,不过也好理解,胡惟庸案是沐英带兵回京师,蓝玉案是燕王朱棣在京师,看来这次命皇太孙领水军回京师,又有人要倒霉了。
是谁呢?圣旨之上只字不提原本属于锦衣卫的缇骑,目标还不明显,肯定就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了。
以蒋瓛的资历,要动他根本用不到傅友德,锦衣卫近六成的人都在东宫管辖着,带水军是防止其****部分禁军或者是中军都督府分领在京留守的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中某些不安定的因素,主要还是起到震慑作用,令人不敢反抗。更何况中军都督府也不是一个蒋瓛能够控制了的,最多是利用一些官员的**来策动一些人保护自己罢了。为其说情还能指望的上,要是想跟着蒋瓛造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最后一条分析,是铁铉说的,大意就是,蒋瓛以为他是谁,文官有胡惟庸,武将有蓝玉,都是位高权重的要臣,想要造反尚且被陛下所制。蒋瓛只是区区锦衣卫的指挥使,要不是锦衣卫是皇上亲卫,有督查百官之责。在京师中估计都没有人用正眼看他。方明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谓的广洋卫指挥使,没有来苏州之前,不是在京师中郁郁不得志吗?
朱允炆认同这个观点,也做好了各种准备,在苏州期间一直没有放松对高参自杀一事放松过追查,在亲卫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失踪了的老管家高三竟然被他们找到了,原来老管家对于自家主人的死还是知道一些情况,但是迫于内情又不敢声张,所以趁着人不注意,在第一时间内偷偷赶回京师,将夫人柳氏带回陕西老家隐匿了起来。
当亲卫找到他们后,说是皇太孙要为高参伸冤,那高三才老泪纵横的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其内情让包括朱允炆在内的所有人动容,原来锦衣卫现在的权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朱元璋近十几余年来的屠戮,让百官臣服于他的铁腕之下,却没有想到自己所用的刀子却是慢慢的有了思想。并且顺着皇帝的手段游走在缝隙边缘。
早在高三说出部分真相后,朱允炆已经联系在京师东宫的齐泰等人,命他们暗中走访部分涉案官员,估计朱元璋此时也清楚事情的始末,要不然就会在过年后动手,那么也就不用急着调皇太孙回去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朱允炆准备行装,并且佯作等待傅友德时,第三天,原鄱阳湖水军都督,现在署理大明水军指挥使罗文匆匆赶到苏州,并马上来到行宫求见皇太孙。
形色慌张,见到朱允炆后,罗文纳头便拜、长跪不起。且呜咽着说:“颖国公探知倭寇欲偷袭属国贡船,于是就带领水军前去围剿,并接应贡船,大获全胜。谁知,在水战就要结束时,有小股倭寇垂死挣扎,用小船诈降,内藏火药,颖国公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与之玉石俱焚,为大明殉国了。”
除了大明无间道的导演朱允炆之外,在场的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在东宫侍驾的傅雍听到这个消息,更是连反应也没有反应过来,一口气噎住,竟然“噗通”的跪在地上,昏厥了过去。
别说他,就连始作俑者的朱允炆也惊异不定,这傅友德也太会演戏了吧,大明没有奥斯卡真的很可惜,否则非傅友德莫属了。就连诈死,也这么轰轰烈烈,甚至连小ri本的神风敢死队都想到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傅友德策划,那么对于他和张定边搭伙,朱允炆又多了一份信心。
众人感叹了一番,大家都很同情的看着傅雍,正以泪抹面的他,不知道在想着什么,也许在感慨着世事无常吧,想不到上次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
虽然已近寒冬,但是江南的天气还是暖洋洋的,水道的两岸还露出片片翠绿,来时水路,归去乘船。朱允炆站在船头,想着那首人人皆知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ri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
此去京师一着不慎,可能就会步后世他所知建文帝的后尘,朱允炆想。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来到这里,还能不能再回到苏州呢?
@@##¥¥%%…………&;&;**(())
PS:你们骂虫子吧,要是不解恨,回去买几瓶灭害灵多杀害虫,就当那是虫子本人,因为今天传完这一章后,在夜里,虫子将通宵修改前面所写,将两卷合并,会少些东西,也会多些东西,但是大家不用重新看,这是虫子说的。
主干不会动,只是去掉一些多余的枝枝叶叶。也不会妨碍虫子的更新,因为虫子牺牲的是自己休息的时间。大家都进入梦乡后,有只虫子在艰苦的爬着,大家觉得虫子努力的话,就多投票支持吧。
以后的情节将会更加精彩,若是嫌瘦,不妨先收藏一下,养肥了再杀。请大家支持我。
正文第五十三章迎驾
皇太孙回京师,自然是要隆重迎接。皇上年岁已高,行动不便,派出肱骨之臣代之也是理所当然。
朱允炆站在船头,身后则是浩浩荡荡、整齐有序的水军,为了皇上的这次检阅,水军特地在苏州、湖州等地连ri订做军服,按照皇太孙的意见,取大红之色,现在跨立甲板之上,一片肃杀,端的威严。
大军早已进入长江通往京师的水道,隐约中南京城的轮廓已经出现在大家眼前,水军将士们还没有什么,他们是朝廷指定的军户,在哪里都是故乡,可是随着朱允炆一行的亲兵、幕僚以及东宫的从属,目光里却都露出炽热的表情。
渐渐的近了,玄武湖畔,前来迎驾的人群已经清晰可鉴。当朱允炆扫过正在忙碌着的官员时,却凝住了。
为首那人,正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那圆圆的脸上因为江风而显得有些干涸,看到皇太孙呢座船临近,不断的发布着命令,身前人影如飞,来往穿梭个不休。
听到身后的铁铉也诧异的“咦”了一声,苦笑一下,转回头来,对着他说:“怎么,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下臣不敢!”铁铉嘴里说着不敢,但是依旧没有住嘴,继续说道:“殿下以储君之尊,又是为大明整肃水军而去,回转时,按照礼制也应该用亲王主持迎之。”
“而刚才下臣所见,百官俱在,而主持之人却似蒋指挥使。以三品之秩主持此事,锦衣卫虽是皇上亲卫,但不在六部之列,恐怕于礼制不合,百官必有怨言,莫非……。”
“莫非什么?”朱允炆不动声色,继续诱导着铁铉的思路。“有话讲就是,东宫没有那么多规矩。若是再吞吞吐吐,回去我就让齐泰问你个欺瞒之罪。”
铁铉唬了一跳,在东宫内,他最怕的就是此人,齐泰善记,几乎是过目不忘,无论各种书籍出处来历、诸家注释他都能信手拈来,可能也正因为这个优点,才有些古板、不会迂回,做事绝不徇私,但甚是忠心,基本上做事没有犯过什么错误。若是太孙殿下让他找自己的错,齐泰搬出诸子百家经典一本本的砸来,自己是辩也辩不过、说也说不清,很是难缠。
初入东宫时,铁铉由于觉得自己是国子监出身、天子门生,再加上抱负甚大,进入东宫后又是文兼武职。所以在暗中有些不忿,但偏偏齐泰知道后,将铁铉约的自己房间内详谈了几近一昼夜,引经据典、畅论成败,终于铁铉忍受不住折磨,大败而逃,从此再也不敢有半句怨言。
朱允炆知道后,经常拿这个说事,偏偏铁铉还真的怕了齐泰,万试万灵。受不了皇太孙的威胁,只好继续说道:“臣下觉得,可能是陛下想让殿下立威呢?”
“唔!”朱允炆一笑:“说下去。”
“殿下,开始臣想莫非是陛下生气,特地派蒋瓛过来迎驾,等于是给东宫一个警示,表示不满,可是随后臣再仔细思量,觉得不然,皇上英明神武,气度宽宏,那会用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来行此事,若是那样,还不如将殿下召进御书房责罚呢,因为这毕竟是陛下的家事,怎么会用一个外臣呢。”
腹内暗笑,朱允炆边听分析,边想着:“铁铉在后世的历史中颇为硬气,可是跟随自己一年有余的时间,就变得说话会转弯了,还知道大呼英明神武。当然,这是为官必须要做的,不过长此以往,恐怕在自己的身边呆的太久,以后也不会有“城神”的存在了。还是需要让他出去历练一番……。”
但是并未打断其的话语,继续听了下去,铁铉道:“再因殿下已经将蒋瓛的罪状密折呈送御前,皇上现在还未问罪,自然是想等殿下立威了,而派蒋瓛出迎,他必无防备,而东宫挟水军之威,京师之地又是天子脚下,皇上自然不想京师动荡,所以,一切能在城外解决的最好,在京城内,大肆抓捕,恐又扰民了。”
点点头示意赞赏,朱允炆道:“说的不错,你想要什么赏赐?”
“为殿下分忧乃是臣的本分,啊……。铁铉不敢要殿下赏赐。”吓了一跳,太孙殿下从来没有这么轻易的说出要赏赐人的,还以为自己分析的不合皇太孙的心意,而遭到讽刺。
“你来东宫一年多了吧?”朱允炆问道。
“回殿下,臣至东宫侍读,到昨天为止,方好一年零一个月。”铁铉虽然一直统领东宫亲卫,但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一直不愿意说自己的职司,朱允炆也只好由他了。
没有理会他,朱允炆继续说道:“过了年,孤王会和吏部讲一下,让你去山东布政,不知道你能不能让孤王放心呢?”
铁铉惊喜交加,去山东布政,意思就是让自己做山东布政使,那里六府之地,素来富庶,自己本来在东宫也是客卿的身份,并没有明白的职司,若是太孙殿下说的是真话,那可就是一步登天,远远超过他的心里承受底限,不由张口咽了一口吐沫。竟然没有说出话来。
朱允炆一笑,心里大觉舒畅,原来封官是那么的有快感,铁铉在自己的身边,最多算是一个秘书兼高级勤务兵。一下子做到省长一级的官员,要不是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知道铁铉颇有能力,谁敢有这么大的手笔。
心里顿时生出一种自豪的感觉,还没有等他陶醉一会,船渐渐的靠向岸边,蒋瓛为首,百官齐聚在皇太孙座船停靠位置,随时准备迎接太孙大驾。
朱允炆放眼看往蒋瓛,可能是操心不少的缘故,对方脸上竟然露出疲惫之色,江风吹干的脸上还要故意挤出诚意的微笑,以至于褶皱愈加明显起来。
没有回头,不过在他的授意下,铁铉已经吩咐亲卫们做好准备。而临近的水军战船则早已经收到信号,虽然不知道原因,还是排出了抢滩战斗队形。
前来迎驾的文武百官阵型中,些许武将已经看出端倪,要不是皇太孙矗立在船头,他们还以为是有敌来袭,不过纵然是这样,还是暗中戒备,不知道这次又要轮到谁倒霉了,心里暗想着,缓缓跪下。
船靠岸了,风起云涌。本来已经垂下的ri月旗帜也骤然飘起,猎猎作响。百官用余光偷偷看一眼多变的天际,又马上收回心思。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正文第五十四章为什么
平静了很久的京师又再次的沸腾起来,由于是在天子脚下,有很多话不敢当众乱说,所以被憋的发慌的人们开始频繁串门走动着,好像要把自己的肺腑掏出来一般。
事情有些太诡异了,锦衣卫指挥使奉旨迎接皇太孙回京,却在玄武湖畔意图行刺,被东宫宿卫当场拿获。说出去谁相信啊,可是偏偏邸报上就是那么写的,难道是蒋瓛那厮吃错药了?
可是不管怎么样,皇上总不会说谎吧,京城里面的很多百姓都是这么想的,皇上让谁死,说句话就行了,还用得着给你栽赃吗?说书的先生都讲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人伦纲常之道。
要是栽赃才能杀你,那不是有违伦常吗?况且,皇太孙今年不过十几岁的年龄,比太子当年还要仁厚的人儿,你都想刺杀,还有没有人性啊!至于太孙是不是陷害蒋瓛的,老百姓压根就没有往这上面想过。
纵算是有些许头脑比较清醒的,总觉得此事有些不可思议,但是锦衣卫一向素有恶名,已经是搞的天怒人怨,于是都三缄其口,不肯再提这件事情。
且不说百姓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就说当ri傍晚的紫禁城御书房内,朱元璋脸色阴沉,面对昂然而立的孙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他的本意正如朱允炆铁铉说的那样,把蒋瓛摆出去,就是为了孙儿再百官面前立威,因为朱元璋感觉到自己的身子是越来越不行了,想锻炼一下孙儿的能力,让他回京后负责一些具体的职司,那样的话,在百官面前不树立一番威严是不行的。
孙儿也很能领会自己的意思,可是执行的时候怎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