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自己竟然会保住叶昇的家人,心里顿时热了起来,又听朱元璋道:“回去说,没有常升的事,不要瞎操心。其余的就不要问了,要知足。”

朱允炆心里马上转黯,知道朱元璋说是警告常妃,其实是告诉自己,不要乱说情,人情已经给自己了,做人要知足。不过心里还是不甘的说道:“皇祖父,其实这些人劳苦功高,皇祖父应该给他们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单凭锦衣卫一面之词,恐怕不足采信,不若如孙儿审问叶昇一案时那般……。。”

“你那套是谁教你的?教你之人,其心可诛!!!”

空气陡然变冷起来,

“特别是谋反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非要讲证据,开了这个先例,以后诸将谋反,只要小心不被抓到证据就得宣布无罪。那岂不人人欲反?必须以此事为戒,让他们平时连想都不敢想。再说了,谋反是抄家灭族的罪过,不死到临头,谁会承认,还要他们自己辩解,真是小孩家的勾当。”

“我上次让你问叶昇案,说过是谋反吗?”

朱元璋的话语越来越严厉起来,他知道,不这样,就难以制止孙儿继续纠缠。果然不出所料,虽然这样说,朱允炆还是鼓足勇气说道:“没有证据就擅杀大臣,孙儿只怕朝野间人心不服?”

看着这个稚嫩的孙儿,朱元璋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其实朱允炆刚刚回到明朝,正好对于封建****的幼稚性格切合以前朱标在世时的那种文弱,所以朱元璋并没有多想,只是暗自叹息着,自己的果断刚强,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儿子和孙儿呢?天天和自己的意见相左,朱标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和自己顶嘴,为一些臣子,为了一些大明隐患和自己顶撞。现在孙儿又是这样,使他愈来想着朱棣的好处来。

和朱允炆讲话的同时,他还在想,钥匙棣儿在,肯定是和自己想的一样了。

忍住心中的不快,指了一下那摞供状和锦衣卫收集回来的证据,耐心的说道:“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恩威并施。他们有功,朕已经赏赐过了,那个不是公侯之位,可是他们心怀不满想要谋反,朕也饶不得他们。”

“你宅心仁厚,这点儿朝臣们都知道。抛除谋反,其实蓝玉也不算完全冤枉,他在西凉私募流民戍边、乱建城池、支持边境上茶马走私;骄傲恣肆,曾经纵容家奴侵占民田。驱逐御史。强毁喜峰关而入。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殺。在军中为所欲为,擅自升降将校。随便一项都是杀头的罪名。”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竟然将供状全部抛到朱允炆的面前,直接问道:“且不说谋反,就凭这些他死的也不亏,哪还在乎多那一项罪名。你还想替他讲情吗?”

正文第十一章玉落(三)

在朱元璋教训皇太孙的同时,蓝玉在牢中也在听着自己的罪状。

连ri来,朱元璋命锦衣卫一遍接着一遍的在蓝玉面前宣读所谓的谋反等十二条大罪,听了那么多天,他也分不清到底是不是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是朱允炆此时在这里,肯定会惊讶的发现,洗脑**在明朝已经出现了。

当然,以蓝玉的心智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影响,不过他也最为清楚,这次,他恐怕是绝对不能活着走出这间牢房了。

他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在战场上,早就不知道死去活来多少回,他不怕死,只是心里有一些愧疚,因为他的关系,在诏狱中,见到了许多自己以前的好友,同僚和部下。蓝玉知道,按照当今皇上的做事手段,这些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族人估计是很难幸免了。

想不到曾经把自己比作汉之卫青、唐之李靖的万岁,会用谋反的罪名置于死地,可惜了他有卫青、李靖的功劳,却是没有他们的好结果。

早知道如此,还不如死在战场上呢?至少还落得个忠义之名。

“当年万里觅封侯,关河梦断何处?”蓝玉还记得刘基在走之前还说过这句词,还是军师说得对啊!不过就算能看破,也躲不过天子的质疑。

可惜没死在蒙古人之手啊,蓝玉心里怅然若失。

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阴森的班房里,带着血的刑具触目惊心,空气中不时传来新鲜的****味道。蓝玉的心里有些悲愤,这些血也曾经为了大明江山流过,但是不应该屈辱的流在这肮脏的牢房中,每个功勋的背后还要背着一世的恶名。这是为什么?

他现在别无所求,最后的愿望就是能多保全一些人,这些人不该死!!!!

在蓝玉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有人说着同样的话。

燕王府阴暗的密室内,朱棣皱着眉头对袁珙说:“有些人其实不应该死。”

了解父皇做事风格的朱棣,密室里面只有他和袁珙两个人,其余人都在外面守着,他实在是把握不好在自己的亲卫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人是父皇派在自己身边的锦衣卫。

说这句话的时候,朱棣正看着一份名单,上面赫然正是此次蓝玉案的涉案人员,常氏一族,虽然保全了开国公常升,但是其部下和亲信几乎被一网打尽。另外傅友德、冯胜的势力也被牵涉不少,很明显,父皇下一步要对他们下手了。

这个其实是袁珙分析的,要说打仗,朱棣谁也不服,就算是徐达和常遇春在世,他也敢上去一搏,但是对于形势的估算,袁珙和道衍两人还是看的很长远,他自愧不如。

袁珙草拟了一份名单,几乎涵盖了京师内所有要害部门,除了父皇顾忌的几个地方外,基本上都在名单之上。拿着这份名单,朱棣有些烫手的感觉。

“是不是太多了,有些人其实不该死,他们也曾经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过…。。。”要是蓝玉听见,一直和自己不对付的燕王此时的想法和他一样的话,不知道是该哭还是笑了。

“不多,要不是怕圣上猜忌,可能还会多一些。”袁珙若无其事的说道:“燕王,此时不能有妇人之仁,您看着挺多,但是您也知道,秦王、晋王都在京师,遇到如此机会,也会伸手安插他们的亲信,其实这些空缺,我们能拿到手的,绝对不会超过三成,这还是最好的结果,圣上不会放心的任咱们推荐的。”

“……。。”

看着朱棣的一脸沉默,袁珙又说道:“燕王,属下知道,这些人中,也有燕王曾经的部下,也曾经和燕王一起并肩作战过,但是此时乃是非常时期,我们不得不硬起心肠,若是殿下ri后能继承大明江山,还有人替这些人鸣冤,殿下尽可替蓝玉平反,反正那时一统天下。天下谁不说您是圣明的君王。”

袁珙这句话要落到朱元璋的耳朵里,肯定少不了一个抄家灭族,虽然是实话,也算是朱元璋心中所想,但句句诛心,不能言传。

因为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袁珙已经拿出辅佐一代君王的风范,而朱棣还是无语,袁珙说得俱是事实,也正是他所想到的。

这次的蓝玉谋反风波,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把军方的势力重新洗牌。就算是自己不伸手,恐怕两个哥哥也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

袁珙也正是看出朱元璋这个时候的心理,所以才肆无忌惮的罗织人员名单,以期望能拖更多的人下水。其实有一件事袁珙在心里永远也不会说出来。

就是他从心眼里看不起当今的太祖皇帝,在他的眼里,放牛娃出身、讨过饭、又贩过私盐的和尚。能爬到九五至尊位置上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他们读书人的优越感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有段时期,他打心里有些佩服当今圣上。所以在没人的时候总是在琢磨皇帝的心思。

终于,晚年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把自己在袁珙心目中的形象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无度的屠戮忠臣,嗜杀成性,任人唯亲但却不信任,小气、多疑……。

就像个孤独的瓜农,手拿竹竿守护着自己那仅有的瓜地,随时将手中的竹竿敲向任何一个路过他身边的人。

始于惧怕的崇拜,由崇拜转为了解,再由了解转为不屑。这是袁珙对于皇帝看法的一个心理历程,当然,这种感觉到底源自于什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到底是对于皇上出身的不屑,还是厌恶他的残忍好杀。更仰或是反击皇帝对自己的轻视……?他自己也不明白。

他只是知道,对面的这个燕王,虽然是他颇为不屑的皇帝之子。但却也是实现他一生抱负的根本所在。燕王和他父亲不一样,虽是征伐武将,但从小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子广请名儒教授学业,算得上一个文武兼备。虽然由军中养就的嗜杀之气,但是也是习儒尊孔。最重要的是,他能看重自己……。

袁珙陷入沉思,朱棣见惯了他这个模样,当下也不打扰他,自顾看着名单,斟酌着怎么和锦衣卫交涉。

好似想到了什么,袁珙突然道:“殿下,我想见一下皇太孙,不知可否成行?”

“见允炆?”朱棣有些疑惑道。随即想起袁珙所擅长的相术,当下释然,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正文第十二章玉落(四)

如今的京师,虽然是在下午,街道上却没有熙熙攘攘的小贩,也很少有来去匆匆的行人,甚至连嬉闹的孩子也没有了。就算是偶尔的路人,扫了一眼正走在街上的常升,也很快就低头走开忙手里的活计去了。

常升的脸上透着一种悲壮,他不知道皇上是发哪门子的神经,居然这个时候派锦衣卫宣他进宫见驾。连ri来的风波,已经使他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常家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借助这个威望,使他坐了开国公。但是这种威望现在又使他如坐针毡。

蓝玉是他的舅舅,但是谋反了。母亲虽然不在九族之列,但是要说皇帝不趁机打压常无敌所遗留下来的声望,是谁也不信的。

宣圣谕后,开国公府内就是一片凄凉,常升使劲塞着银子,得到的仍然是锦衣卫的一脸茫然。他们也不知道圣上是怎么想的,按照以往的惯例,常家算是完了,这时候召见是凶是吉谁能预料到。

锦衣卫同情的推开塞向自己荷包的银子,得到的是常升更大的惶恐。临走前,望着仍在丫丫学语的儿子,对妻子说:“要是今晚我不回来,明天带继祖去东宫找妹妹,找太孙殿下。那样或许能保住我常家血脉。”

说罢,就猛然回头就走,却是没有看到妻子摇头时的坚决。

很快就到了皇城午门,望着四四方方的城墙,居高临下的威压使人喘不过来气。曾经何时,他也曾经意气风发的来出自由过,但是这次进去,还能看见这雄伟的午门吗?恐怕下次来这个地方,就是要俯首就斩了。

没有想到,进了皇城,常升才舒了一口气。皇上是在御书房召见他的,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征兆,因为自从大明建朝以来,很少有人被从御书房拉出去问罪的。

到了御书房,叩头请安,三呼万岁。抬头看见皇太孙也赫然在场,朱元璋难得的露出一丝笑脸,挥挥手让他起来,说:“让允炆给你说说吧。”

常升满腹的怀疑,不过还是按照参见储君的礼节恭敬的叩了头,连声称罪,不敢起身。

朱元璋十分满意的看着这个昔ri爱将的儿子。常升长的十分像常遇春,都是彪悍的身材、满脸的髯须。可偏偏就这么个五大三粗的人此刻就像只小鸡般的羸弱。自己只要一个表情、一句话,都可以令这个人灰飞烟灭,永世不能超生。

皇帝就是要出口成宪,怎能受所谓的朝臣、证据的左右。回过头来,看向旁边的朱允炆。他就是要其感受下上位者的快感。却发现孙儿满脸的茫然。朱元璋眉头不由一皱。

当然,朱允炆不知道此刻他的表情已经落入朱元璋这个便宜爷爷眼里,并且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此刻的他,面对自己名誉上的舅舅。足有四十余岁的常升跪在自己面前,虽然已经习惯了贵族式的生活,但是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好受。

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奴化式的生活中被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在皇权至上的国家体制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又一次阉割,最终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愚昧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相对停滞落后。

面前的这个常升,或者有着大将之才,或者可以为中华民族开疆扩土。但是就为了迎合皇权,为了迎合所谓的天命所归。此刻竟然匍匐在一个仅有十几岁大的朱允炆的脚下。这是可悲呢?还是可气?

前几ri他都没有睡的安稳,黄子澄、齐泰、景清、铁铉和戴德彝等人商议的结果让朱允炆十分伤心。

如何能从蓝玉案中多援救些朝臣的商谈,在这些书生的联想之下,竟然牵涉出皇上分封太奢、藩王势大、刑法过于严苛等等很多事情。就是偏偏对于蓝玉案将要到来的杀戮无动于衷。

黄子澄还暗示,由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对于文官的打击巨大,十余年来,能坚持在朝堂上的官员几乎屈指可数,而圣上这次针对蓝玉案那么严苛,是不是文官翻身的征兆呢?

这种想法,其余人虽然没有说,但是从各人的眼神中朱允炆能看出一种炽热。这使他心里有些绝望,怪不得原来的建文帝败亡的那么快,原来他所组建的所谓“秀才朝廷”竟然是这种想法。

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的封建皇权**,在现实中是那么的可怕。对于导致了明朝灭亡的党争萌芽,朱允炆此时也产生了深深的畏惧。

在这个多事之秋,面对自己的袍泽、学长。面对着大明的功臣、良将,面对着将要到来的杀戮,这些所谓后世的名臣,竟然在这时做出如此的想法。

深深的为他知道的建文帝感到悲哀,为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危险感到担忧,我真的要靠这些人来和燕王一争长短吗?

收回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朱允炆稳住神把今天召见常升的目的说了出来。

原来经过考虑之后,朱允炆实在是找不到援救蓝玉的方法,朱元璋的无情、自己臣子的无意,使他感到自己的确是根基浅薄。他没有朱棣那样的带兵手段,也没有朱元璋的御下之术,更加没有虎躯一震、众皆臣服的王霸之气。

于是他奏请在太湖重建大明水军以抗击倭寇,扫平海匪。朱元璋以为他不愿意看见****,而自己也的确不愿意在此时看到孙儿天天哭丧着脸出现在他面前,于是就欣然允许。

但是考虑到皇太孙乃是一国储君,实在不宜久离京师。因为朱元璋自己年龄也大了,放储君出京师,朝中的那些老臣们难免会加以阻拦。

为避免麻烦,朱元璋下诏,封故太子朱标三子朱允熥为吴王,就藩杭州。名士王景为吴王长史,封常升为指挥使。统帅诸卫保护吴王。因为常氏一家势力已经被剥夺干净,所以朱元璋也显得十分大度,算是送了个人情,也算是安慰常遇春的在天之灵吧。

另外,皇太孙亲自送吴王就藩。后在苏州、太湖整顿大明水军,其间,代吴王监理藩属事务。皇太孙乞携南镇抚司军匠局一行,帝准之。

正文第十三章玉落(五)

开国公常升疯了!!!

这个消息在百姓眼里是不亚于凉国公谋反的大事,何况此事无关朝政,所以引起百姓的关注更高。在人群中迅速的传开了。特别是街头的一些无聊的人,每每走过开国公府的时候,都着意的往里面看几眼,仿佛能看见开国公常升坐在院中大哭一般。

“你看,当官有什么好,这堂堂的公爷不是说摔就摔下来了。还不如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呢!”这几天京师中风声鹤唳,每天都听说有当官的被扯进谋反案子里,全家被抓,大牢里都装满了人。

由于宵禁解除,居住在东城区边缘的那个张老实为了生计,还是要出来卖他的豆腐。他旁边的糖葫芦摊位已经换上了一个卖菜的小贩。

不过两个人也是认识,没有生意时就在哪里小声的闲扯。关于那个小范已经慢慢的被他们遗忘,此刻他们说的就是在东城区居住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开国公真是可怜啊,终于盼到了离开京师,可以不担惊受怕,却没有想到回来后媳妇却是上吊了!!”

“这些ri子谁不害怕啊,这些当官的谁也不知道进了紫禁城,晚上有没有命回来。他不该犯糊涂啊,怎么会和媳妇讲一旦晚上回不来,就让媳妇带着孩子去找太孙殿下好保留血脉呢。”

“谁知那天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于他,还让他道杭州当官。开国公一高兴,就忘了遣人回来说一声了。结果回家晚了。到后堂一看,夫人以为他出了事,支开家人,偷偷的投缳上吊殉节了。”

“你说说,他媳妇急什么啊,多等一会不行吗?留下一个刚断奶的孩子,真可怜。”张老实说到孩子,不禁想起差点没有被自己捂死的小女儿。鼻子不由的一酸。接着说道:

“其实也怪开国公,就不该说那话,你想想,太孙殿下去年能保住靖宁侯一家,他和太孙殿下又是亲戚,能保不住他吗?”

“这世道,谁说的准啊,靖宁侯不是这次还是被抓了,听说准备砍头呢!”买菜的小贩说。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啊,皇上要杀你,谁也拦不住。太孙殿下年纪还是太小了。估计过几年太孙殿下登基ri子就会好过一点了。”

“太孙殿下善啊,不像是燕王那么狠,原来知道燕王杀蒙古鞑子狠,没有想到杀自己人更狠……。”

“嘘……。。。”

张老实迅速的打断话语。机警的往四周看看,发觉没有人注意他们,才放下心来。说:“你小声点,让锦衣卫听到了。你一个人是小事,我还拖家带口呢!!”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但是自己却又问道:“你听说了吗?”

“什么?听说什么?”

“现在街头坊间都在传呢?就是那个莫逐什么燕,逐燕……。”张老实挠挠头,明显肚里的墨水不够。

“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那买菜的小贩接着说了出来,显然是早就知道。

小贩的胆大又吓了张老实一跳,连忙制止住,小声问道:“你也知道?”

“谁不知道啊,一个疯道士在街上乱喊,想不知道都难啊!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张老实又小心的看了一下四周,偷偷momo的对他说:“我听鸿盛酒楼那个说书的先生讲的,说是预示着燕王要当皇上,谁也挡不住。”

“那个煞星当皇上,那还有人过的吗?”想起了前一段征北军的手段,买菜的小贩打了一个冷战。

“说的是哪个意思,谁知道。我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千万别乱说啊,要命的。”犹豫了一下,跟了一句:“其实我也想太孙殿下当皇上,毕竟太孙殿下善啊,听说太子驾崩的时候,太孙殿下都晕死过去五天,最后还是阎王爷被感动了,才放太孙殿下回来。”

“这世道,人善了被人欺,听说太孙殿下为了劝皇上少杀人,被皇上赶到苏州太湖上练兵去了,嫌太孙殿下碍事,你说说,现在好人没好报啊。”

“是啊,要是太孙殿下留在京里,估计能救不少人呢?去年的叶侯爷不就是太孙殿下救得吗?”

“是啊…。。。”看见有人过来,马上住嘴,仿佛从来没有这个话题一般。

南京的街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这句话也随之传入了每个人的耳朵里,对于燕王的厌恶从心里又增加了一分。

老百姓总是那么的单纯,善恶标准的选择也是十分的简单。谁当皇上他们管不了,开疆扩土对于他们也是十分遥远。但是谁能让他们过上安稳ri子,谁能给他们希望。谁就是好人。

好人就是应该有好报的,此时的好人朱允炆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孝顺,因为叶昇一案,他成了老百姓眼中标准的好人。要是知道了,肯定是啼笑皆非。孝顺,是他身体的前任所为,和他没有关系。对于朱元璋和那一众叔叔,他只有害怕,没有感到有什么亲情。

至于叶昇一家,也不过是误打误撞。再则正好遇到了朱元璋想让他从父王病逝所造成悲痛中走出来,所以就顺了他一回意思,也幸亏是叶昇,要换成周德兴一案,估计朱元璋根本不会买他的帐。朱元璋在威胁面前,从来不顾忌亲情的。只会视威胁的大小而处理事情,这一点朱允炆在穿越之前就已经知道了。

所以,他只有离开。面对着这中他无能为力的结果,他只能选择离开,但这种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把握局势。

尽管是黄子澄他们都反对,他还是要离开,因为他已经不是以前的朱允炆了。没有人能比他更加清楚形势。在京师,在天子脚下,他什么也做不出来,只能像是以前的建文帝一样。在吟诗作画中慢慢消磨着自己的时间。然后在琴棋书画中葬送大明的江山。

朱允炆在那里坐着默默的想着,任由宫女在哪里收拾着行装,穿越十个月的生涯,让他深知帝王之家的威胁。也许他是害怕了。也许他这次是逃避,也许他这次的逃避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有个人说的那样,我把五指收回握起,是为了伸出去时能打碎一切。

正在思想间,叶孝天缓缓的走进来,附在耳边轻轻的说了几句话,朱允炆有些疑惑,站了起来,问道:“他在哪里?”

一个身影闪现在东宫的内廷,脚步是那么的沉重,是那么的无力!!!!!

正文第十四章玉落(六)

御书房内,皇帝听不到来自底层的抱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虽然保障了他的安全和皇权尊严,也同时让里面的人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