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朱重八-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看着这座燃烧中的大宅子,心中还是略有点感触的,毕竟,这个宅子是他来到这个新时代的第一个立足点,是他的起点,他从这里展开了一段新的人生……如今看着它化为灰烬,心中不可能没有一丝感伤。
不过这种感伤只有短短一瞬间,当他转过头来的时候,眼神已经变得锐利而且坚定。
马车上的张樱仙则是哭得稀里哗啦,她的老家已经卖给了别人。新安身的马家虽然有个讨厌的丈夫,但公公和大伯还算对她不错,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安逸,现在这个家又化为了灰烬……而且她还很担心,担心朱八哪一天晚上突然闯进她的房间,强行把她按倒在床上……因为朱八说了抢她做压寨夫人,所以这一天迟早也会到来,到时候她根本无力反抗……
她的命真的很苦,前途茫茫,除了哭,她又能有什么办法?
不过她并不知道,能跟着朱元璋,已经算是幸运了,如果她没有遭遇到这一系列的惨事,而是还在做一个普通的乡绅小姐,将来终究免不了卷入狂暴的农民起义大cháo,到时候如果落到罗汝才一类的人手里,下场将会更加凄惨。
罗汝才最喜欢的就是抢夺乡绅、地主家的小姐,将她们收纳成自己的妾室,他在起义后期势力大了之后,身边美女不下百名,据说罗汝才以前很穷,娶不上媳妇,所以他起义之后最喜欢的就是抢劫富家美女……什么劫富济贫、替天行道都是扯蛋,他起义就是为了抢更多更多的美女……好,又扯远了,还是回正题。
粮车队向着北方前进,走了一阵,气势逼人的黄龙山脉就出现在了北方……黄龙山是一座石质山,不是泥土山。泥土山的山势往往较平,没有什么诡异的起伏变化,但是石头山却很复杂,往往都是千沟万壑,山川多变。
黄龙山总体的海拔在5米左右,主峰大岭海拔7米,算不上高山,但是地形却继承了所有石头山的传统,复杂!非常复杂!以大岭、关山、界头梁、烂柯山为代表的十条大山梁,将黄龙山脉切割成七川五塬九十八条沟,走进山脉里,稍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在层层叠叠的山沟里迷失。
朱元璋的粮食暂时就存放在黄龙山脉边上的一条小山沟里,在这里中转一下,再转运进去,一旦进山,就没有路了,牛、马、骡子都派不上什么用场,大多数的地方得靠人力运输。朱元璋知道靠自己手下的两百多名心腹,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搬运粮食。
“马小天,你去山里找郑彦夫和王二,他们应该已经安顿好乡亲们了,让他们转告乡亲们,朱八哥又找来了一大批粮食,叫他们下山来搬运。注意……别告诉他们这些粮食是从马家运来的……只说是我从别处弄来的就行。”
马小天略有些不解,奇道:“为什么不能告诉他们粮食是马家的?哦,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说,为什么不在他们进山之前,就让他们带上这些粮食……却要他们进了山之后再出来搬一次,多麻烦啊!”
“嘿,你不懂人心……”朱元璋笑道:“如果进山之前,就让他们来马家搬粮食,他们就会想,既然是马家的,应该算是抢来的粮食,他们就会把这些粮食视为他们参与了起义抢来的,会要我们马上把粮食分掉,如果我们不分,就会失去人心。但是,告诉他们这些粮食是我费尽心力找来的,他们就不好意思乱动,得等着我来分配,这样才方便我掌控局势。”
马小天张了张口,叹道:“还有这样的考虑?天啊!真复杂!朱八哥,换了我来坐您的位置,只怕人心早就散光了,这些地方我根本不会注意,马马虎虎就酿成大祸。”
“别油嘴了,快去!”朱元璋挥了挥手,马小天带了两个兄弟,向着山里去了。进山的路并不难找,因为王二和郑彦夫一路上都做了记号,而且一千多百姓进了山,那脚印也不是短时间就会消散的。
朱元璋则带着剩余的两百多们弟兄,守着满山沟的粮袋!
有些小说里,时间轴特别快,比如派个兄弟进大山区找增援部队,什么半天时间一天时间就找来了……那都是瞎扯蛋,除非那座山是个可怜兮兮的小山丘……只要稍稍有点气势的山,就不是短时间可以走个来回的。因为古时的山可不比现在的山,有什么索道、吊桥、水泥石阶给你走,那时的山大多是荒山,在里面行走要自己开路,自己越沟,要多困难就有多困难。
朱元璋知道马小天等人短时间内回不来,起码还有好几天时间才能来呢,所以他也不着急,就让手下们在山沟里好好休息。粮袋就随意地堆在沟里,也不遮掩……反正不怕下雨打湿粮食!这明末的大旱灾里,要是能下雨才真怪了。
张樱仙这一下可苦了,这小山沟里没法洗脸洗澡,也不可能洗衣服,沟里的一丁点儿的水源,只够大伙儿食用,她这娇生惯养的小姐很快就变成了脏兮兮的黑妹。
----------------
五天之后,张小天一伙人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近千人。
这些人跟着王二进山之后,与郑彦夫汇合,暂时居住在了山洞里,他们看到山洞里果然堆放了许多粮食,都感觉到十分高兴,朱八哥果然没有骗他们。正在高兴的当口,马小天就来了,带来消息说朱八哥又弄到了许多粮食,叫他们去搬。
对于这些饿怕了的百姓来说,搬别的东西也许是个苦差事,但是搬粮食就是件愉快的事了,于是百姓们又兴高采烈地从山里跑了出来。见到山沟里堆满了粮食,百姓们顿时欢声如雷,赶紧上来搬运。
正在大伙儿分派粮袋搬运的当口儿,南方远处突然扬起了滚滚沙尘,接着有许多杂乱的吼叫声传来,似乎有什么东西过来了。
朱元璋登上一块山石,向南方眺望,原来是种光道,他身上有不少血迹,带着一群手下,正在向着北方没命地奔逃,在他后面一两里外,有一大票人在拼命追赶。
朱元璋只一瞬间就看出来了,种光道这是在逃跑,追在他后面的是乡绅组织的乡勇队。
原来一切都如同朱元璋预料的一样,种光道带着近千暴民,在白水到处烧杀抢掠,而当地的乡绅们为了自保,很快就组织起了乡勇队。几家乡绅的家丁护院和乡勇队合并到一起,倒也有四五百人,隐隐可以和种光道的暴民抗衡。两天前,在白水*县城下面,乡勇队与种光道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五百人的乡勇军对抗九百多人的种光道军……结果是……种光道战败!
指挥号令统属一塌糊涂的义军,完全不是乡勇队的对手,被打成一盘散沙,九百多人的义军分崩离析,向着四野逃窜,种光道拼命招呼,可惜招呼不住,最后跟着他逃向北面的,不到百人……
说来也巧,种光道向北逃过来,正好就逃向了朱元璋选择的粮食中转地。
朱元璋心里一阵烦闷,这在关键时候,种光道跑来捣什么乱?
一零四、列阵
正在搬运粮食的百姓们一起停下了手,都向着南方张望,很快,他们也看出来发生了什么。士绅们组织的乡勇队挥舞着制作jīng良的兵器,正把种光道一伙儿追得上气不接下气。
种光道显然看到了前方的朱元璋部,他心中大喜,嘴里狂叫道:“朱八哥……救兄弟一把!”这一声吼得太大,显然扯动了身上的伤口,他居然吐出了一口血来。朱元璋仔细一看,原来这家伙的肚子上插着一把匕首,看来是和乡勇队交战时被人给插上去的,一直没来得取……
有看官也许会说,匕首有什么来不来得及取的?伸手一拔就下来了嘛!
咳,这样的看法会要人命的,笔者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肚子上被人捅了一刀,请找医生取,不要自己乱拔!
种光道看到了朱元璋,追在种光道后面的乡勇队显然也看到了,一名领头的乡绅大叫了起来:“那是逆贼朱八,把他也一并拿下……送交官府,定有重赏。”
“好!”乡勇队居然暴发出了巨大的呐喊声,他们才打败了种光道部,感受到了对手的脆弱,此时正是气势如虹的时候。
朱元璋心里暗暗地骂了一句:“种光道,你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混账。”他的手猛地一下扬了起来,大声对着身后的手下们令道:“列阵!”
他的命令是对着三十五名心腹,以及两百二十名经过训练后的手下们发的,至于那些才开始跟随他起义,还糊里糊途的乡亲们,他压根就没有寄望在他们身上。
最早的三十五名心腹立即围到了朱元璋的身边,他们接受训练的时间最长,而且经过了衫家的事情,对朱元璋最为信服,所以动作极快,一站到朱元璋身前,立即结成圆阵,将朱元璋护在中间。白腊杆的长矛一起扬起,布成了一个漂亮的小矛阵。
他们的兵器也很整齐,因为这三十五人被朱元璋弄进了马家当护院,所以使用的兵器都是马家花钱买的,枪身是用木质极好的白木制成,而且放在油里浸过,极为坚韧。枪尖则是找城中的铁匠,用最好的jīng铁打造,非常锐利。
接下来,就是在冯雷村接受训练的两百二十名手下了,这些人的兵器也是非常统一的木矛,不过矛尖上没有铁质的矛尖,仅是削尖的木棍儿。他们的动作比三十五名心腹慢一些,但也表现出了大半年来训练的成果,很迅速地站成了方阵,矛尖一起向前伸出,犹如一只巨大的刺猬。
在朱元璋训练他们的大半年时间里,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管理,首先是将这群人分成了两个百人队,就类似朝廷的百户所一样,每个百人队设一名队长。然后在这个百人队里,每十人就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来管理。
其实朱元璋很不喜欢什么组长、队长一类的名字,但是他在造反起义之前,总不能就称他们为百户长、总旗、小旗这种名字?只好沿用了组长、队长这样的叫法。
另外,这两个百人队也没有取成什么龙镶军、凤舞军、武卫军一类的传统名字,一来是因为当时还没揭竿造反,这样取名不合适。二来是因为朱元璋在游魂天际观看历史的时候,从后世的军队身上学到一个技巧,就是用数字来给军队编号,比如两个百人队分别叫做一队、二队,用数字来编号的好处就是,方便总帅随时知道自己手里究竟有多少只军队。
军队少的时候,用龙镶、凤舞、武卫、玄武一类的名字取名还成,当军队多了,例如……有一万军队了,每个百人队还用这样的名字,除了搞得总帅自己犯昏,不会有别的好处。终大明一朝,很少有皇帝搞得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军队,一来当然是有jiān臣蒙蔽,二来就是因为军队的名字取得太不直观了。
但是换个方法来取,例如一队、二队、三队……百队……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取,你只需要知道自己手底下最新建的一只军队是几队,就知道自己有多少军队了。
例如新建了一只军队,名叫百队,你就知道自己手下有一万大军,如果新建的军队按顺序应该编成千队,那就说明你手下一共有十万大军,非常直观。
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用数字编号可以使得军队的功能保密。例如大明朝的神机营,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一只火器部队,敌人如果听说神机营来了,就可以针对火器部队的特点预先准备对策。再例如敌人一听关宁铁骑来了,就知道是骑兵部队来了,预先做好对抗骑兵的准备……但是,如果把神机营取名成第五十五队,把关宁铁骑取成四十三队,敌人通过间谍打听到五十五队和四十三队来了,还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军队来了呢。
后世的军队一律采用数字编号,大至上就有这些原因在里面。朱元璋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觉得这样很好,自然就采用了过来。
一队、二队、三十五个心腹近卫,把阵形一摆,两百多把长矛一起向前伸出,隐隐然就有一股子煞气冲出,经过训练的军队与没有训练过的乱民,那真是有截然不同的气势。
正在搬运粮袋的乡亲们反应最慢,他们看到要打仗了,这才慌乱起来,将手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扔,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逃跑……但是跑出两步之后,他们才想起来,我们是在造反啊,是出来抢粮食的,哪有扔下粮食跑的道理?
这些人跑了两步,又回转了过来,乱哄哄地站成一堆,就在朱元璋的军阵后面站着……他们不懂打仗,但是懂打架,打架的时候,他们就会这样站在自己人背后,这个就叫做“扎场子”,或者叫作“撑面子”。
对于朱元璋来说,没经过训练的乡民,确实也只有扎场子的功能,不指望他们做更多了。要保住自己的粮食,击退乡勇队,所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两百多名心腹手下。
种光道对着矛阵就跑了过来,到了阵前打了个滚,从矛尖的下面滚进了朱元璋的军阵里,他的几十个手下也有样学样,跑到矛阵前滚了进来。
朱元璋没下命令,他的手下们也就没对付种光道,让他滚了进来。
“朱八哥……救我……”种光道一进来就急叫道:“这些乡绅的乡勇队太厉害了……我不是对手。”
你是他们的对手那就真有鬼了!朱元璋心里暗嘲,嘴上却装出大义凛然的样子道:“咱们是一起揭竿造反的兄弟,你有难我当然会帮你。”
种光道听了这话,只觉得心里一暖,他头脑比较简单,还以为自己从朱八哥的队伍里分离出去之后,朱八会嫌弃他,没想到人家一开口就这样说,直是让他感动不已。
这时乡勇队也逼近到了前方一里左右,见到朱元璋森然的矛阵,对面的乡勇队明显迟疑了一下,停了下来,不敢再盲目前进。
朱元璋的队伍没有说话,安安静静的,每个人都专注地看着前面的敌人,没有吆喝,也没有呐喊。这是当初朱元璋在训练他们的时候严格要求的,军阵之前,不得胡乱吆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情绪波动。这种沉默的军队,看在敌人眼里,就让他们感觉到分外可怕了。
对面的乡勇队被这样的气机所牵引,也安静了下去。
朱元璋仔细看了看,乡勇队的人数倒也不多,四百人不到。他们本来有五百人,在和种光道的战斗中,有几十人死掉了,还有几十人受了伤,所以现在只有不到四百人的队伍,但即使如此,人数也比朱元璋的军队多一倍。
不过乡勇们是要把那一千名“扎场子”的人算在内的,他们看到这边人多势众,前面还摆出一个漂亮的矛阵,脸上顿时有了怯意。
“不要怕,对面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乡勇队前的一名年轻乡绅大声叫道:“别忘了种光道也是人多势众,咱们轻轻松松就把种光道的暴民队伍给打散了,朱八也同样对付即可。”
这句话吼出来,乡勇队的士气顿时上扬,不久前横扫种光道军的一战,使得他们信心陡然上涨,战意也随之涨了起来。
“活捉匪首朱八,我赏他五十两银子!”那乡绅继续叫道:“拿到首级赏三十两!”
这名乡绅是有小算盘的,像朱八这种聚众作乱的匪首,如果能拿个活的,解送官府,他肯定会得到官府的奖赏,封官发财都是有可能的。先花个五十两银子来激励乡勇,他收获的可不止这五十两……这笔买卖绝对做得。而对于乡勇们来说,五十两银子可不得了,够一家人省吃检用过十年rì子。
朱元璋听到他的叫声,忍不住心中晒笑:我洪武大帝朱元璋,居然只值五十两银子,太看不起人了。
接下来轮到朱元璋激励士气了,他没有像乡绅那样许诺赏银,只是用沉重的声音大声叫道:“兄弟们……打赢这仗,能活!打输了这仗,等着我们的,只有死路一条!赢还是输,全看你们想死还是想活了!”
一零五、接敌
没有人愿意死!如果能活下去,谁不愿活呢?
自古以来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穷苦的百姓活不下去了,为了自己能够存活下去,被迫拿起武器造反,无一例外!
生存,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最不可让步的权利,为了活下去,人类敢于面对千倍亿倍的敌人,敢于向庞大的国家机器叫板,敢于向任何天灾与**挑战,披荆斩棘,跋山涉水,突破一切阻拦。在追求“活下去”这三个字的时候,儒夫也会变成勇者。
有句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zìyóu故,两者皆可抛”。
其实,这句话是逗人玩的!嘴里说着这句话的人,未必会真的这样做。打自内心认同这句话的人,在一千个人里面顶多只有一个,另外九十九个,会把这句话倒过来,把zìyóu放在最低位,为了爱情会牺牲自己的zìyóu,走入婚姻的牢笼,,找个女人或男人来管束自已;为了生命,则可以抛弃爱情和zìyóu。
朱元璋不需要用什么升官发财,赏银吃穿来激励他的军队,他只需要问他一句,想活还是想死,这就够了!
这个问题,使得他手下的两百多名心腹,乃至于他背后的一千扎场子乡民,都蓦然一醒,心中惊觉:对啊,我们是没有退路的……我们起来揭竿造反,就是选了一条没有退路的道路,输了,就死!毫无转圜的余地。
两百多心腹手里的长矛,握得更紧了,士兵们手背上的青筋根根鼓起,显然非常用力,神情也变得肃穆,眼神变得锐利。站在后面扎场子的百姓们,也拽紧了拳头,有好几个胆大的蹲到了地上,再站起来的时候,手里抓了两块大石头……
很好!战斗的意志有了,接下来……需要的是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来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朱元璋心中暗叫幸运,因为他的军队第一次真正迎敌,碰上的敌人并不是正规的官兵,而是士绅们组织的乡勇队。
他手下这两百多士兵虽然经过了大半年的训练,但对上官兵仍然不见得能占优势。一是官兵训练的时间更长,而且曾经经历过战斗,心理素质更强。二是装备也有差距,官兵有甲,虽然是棉甲,但也算是披甲的士兵,他手下的这些士兵却无甲,有甲和无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官兵的武器也要好一点,至少长矛的前面有个铁制的矛尖,他手下的两百人则仅仅是削尖的木棍。
如果首阵就碰上官兵,多半会战败,就算能胜也是惨胜。还好,首战是乡勇队,对方同样也是无甲,武器混乱不堪,没有经受过训练的普通百姓组成。
朱元璋从马小天的手里,接过一个小腰鼓,这是他用来指挥战斗的乐器。他还没有正经的军乐队,因为私练士兵也不可能搞得锣鼓轰天的,所以大多数时候,他让士兵们自己吆喝着“嘿哈嘿哈”的号子来控制阵形的节奏,偶尔他要发号施令的时候,就用小腰鼓。
这个鼓的敲法非常有讲究,长敲一声,表示一个百人队。长敲之后跟一声短敲,表示一队里的第一组。通过这种长短结合的敲打,就可以让战场上的每一只小组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朱八哥,您可一定要撑住了。”种光道咯了一口血,大叫道:“您要是败了,咱们就全完了。”
“放心,种光道兄弟,你看着。”朱元璋镇定自如的态度,使得种光道心中也平静了下来。
这时候,士兵高昂的乡勇队,率先开始了进攻。他们才打败了种光道的乌合之众,因此面对朱元璋的部队也不太畏惧,以为这只军队也和种光道的差不了多少。相隔还有一里远,乡勇们就开始冲锋,犯了郑彦夫的义军当年犯过的错误。
拿着兵器狂奔一里,奔完了哪里还有打架的力气?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没经过的训练的乡勇队,很容易犯这个错。因为人类这种生物很容易热血上脑,一经历战斗就兴奋,开战了,就喜欢用跑的,用走感觉起不来气势。别说明末时代民智未开了,就算现代,小混混们在江边打架,也是相隔一里远,就拿着西瓜刀、大砍刀什么的吆喝着冲。
乡勇们这一冲,朱元璋的手下们齐齐倒抽了一口凉气,从没上过战场的他们,心中有点怯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若是没这怯意反倒怪了。
“别怕!稳住!”朱元璋一边大叫,一边轻敲腰间的小腰鼓,命令大家按兵不动。这时候大叫已经没有人能听到了,对面的数百乡勇队发出了巨大的呐喊声,在朱元璋后面扎场的一千百姓,也开始发出一些“哄”、“呀”、“哗”一类的惊呼声。
各种嘈声充斥着战场,使得两个站在一起的人说话,对方也未必能听清,朱元璋知道,对面的乡勇队已经失去指挥系统了。很明显,乡勇不可能接受过听军乐队指挥的训练,也肯定没有接受过看“旗令”的训练,指挥他们只能用语言,但是……战阵一起,语言就失去了作用,所以乡勇队必然会失去统属,成为乱战之军。
但是朱元璋靠着手里的小腰鼓,却可以用鼓声轻易地穿越战场的嘈杂,将命令传达到每一个士兵的耳中。
“咚……咚……咚……”缓慢的鼓声,表示按兵不动,士兵们看着从远处冲过来的乡勇,鼻尖渗出了汗水,敌人已经开始冲锋了,为什么朱八哥还让我们按兵不动?他们心中有疑虑,但因为对朱八哥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他们还坚守着朱元璋的命令,纹丝未动。
两军越来越近,乡勇队已进入一百步的距离,如果军中有弓箭手,朱元璋会下令放箭,但是……两军中都没有弓箭手,朱元璋继续维持着按兵不动的鼓声。
他身边的种光道有点害怕了:“朱八哥,您会不会打仗啊?怎么还站着不动?等着让人杀吗?”
“闭嘴!”朱元璋低喝了一声。
这时乡勇队已经进入五十步距离,朱元璋嘴角闪过一抹微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