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婴幼儿常见病防治手册-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症状表现和诊断要点
多数病儿有流腮接触史,经2~3周的潜伏期,可出现前驱期的症状,如发热、不适、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时也可完全没有此期的症状,很快即进入腮肿期,病儿可出现高热,腮腺部位肿胀,往往以耳垂为中心向下、前、后扩展,呈弥漫『性』肿,边缘不清有触痛,张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疼痛更甚。小儿常在进食时哭闹,局部皮肤可紧张发亮,多不发红,无化脓。腮腺管口(在颊粘膜与第二臼齿相对部位)有肿胀和充血。大多数病儿两侧腮腺同时肿胀,亦有一侧腮腺先肿1~4天(偶有一周以上),然后对侧再肿,腮腺肿胀同时或前后,均可出现颌下腺、舌下腺的肿痛。舌下腺肿大时可见香及颈部肿胀,严重者引起吞咽困难。肿胀的腮腺四周组织也可出现水肿,常见为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等,有时可伴胸骨前水肿。
多数病儿经1~2周的病程即可痊愈。有部分病儿在病前或病后大多数是在腮腺炎的病程中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甚至惊厥、昏『迷』等颅脑症状,此时应予高度重视,注意是否合并了脑炎。极少数可出现神经『性』耳聋,面神经麻痹,平衡失调,偏瘫,截瘫等。但愈后多良好。也有病儿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这是并发胰腺炎的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年长的男孩易并发率九炎,女孩可出现下腹痛,应注意卵巢炎的发生。凡遇上述情况应十分重视给予积极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根据上述表现进行诊断并不困难。
(2)家庭治疗和护理
1中医疗法:本病的治疗以中『药』为主,中成『药』可用腮腺炎片及抗病毒口服『液』、大青叶合剂、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解毒『药』物,亦可根据病情,采用单方中『药』给以辨证施治,原则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局部可敷用如意金黄散。
2抗病毒『药』:可使用病毒灵、病毒呶等广谱抗病毒『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3有严重合并症时,如脑炎、胰腺炎是较常见的合并症,一旦发生要去医院积极诊治。
4要充分休息,多饮水,腮肿明显影响进食时可吃些流食或半流食,避免吃酸『性』食物以免引起腮腺疼痛。高热时要对症给予解热镇痛『药』,亦可配合物理降温,如头部、腋下放置冰袋,温湿『毛』巾或酒精擦浴。注意患儿口腔卫生。
(3)家庭预防
流腮为呼吸道传染病,应隔离、卧床休息至腮肿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但集体儿童机构中应留检3周。在流行期间可服板蓝根冲剂,连服5~6天有预防作用。
(4)验方
1牡顿粉、白天螺丝壳粉各30g,贝母粉15g,稀白醋500ml。用纱布8…12层,吸浸『药』『液』贴敷患处。注意事项:忌饮酒和食油腻、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赤小豆、青黛各30g,大黄15g。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稀糊状,敷于患处,干后再涂,不拘次数。
7。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病变,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乙脑的传染源主要是猪,其它家畜、家禽及病人亦可成为传染源。在我国主要通过库蚊叮咬传播。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发病率高,近年来困儿童及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发病率相对增多。乙脑多在7、8、9三个月流行。病毒随感染『性』蚊虫叮咬进入人体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大多成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因机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其中繁殖。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病变范围较广,可波及大脑皮质、小脑、间脑、脑桥、中脑、延脑及脊髓。但以中脑最严重。
(1)症状表现和诊断要点
潜伏期10~15天。起病急,典型的病程分三期。
1初期:病后1~3天,体温高至38~39c,伴头痛、精神倦怠。嗜睡、恶心呕吐、颈项强直。
2极期:病程第4~10天,体温可达40c以上,初期症状加重,神志由嗜睡而至昏睡或昏『迷』,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及瘫痪,严重者可因脑水肿或脑疵形成而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或骤停。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婴儿常因颅内压力增高表现为前囱突出。
3恢复期:体温渐下降,神志逐渐清醒,神经系统症状好转,多在两周内恢复,少数严重者6个月后仍留有精神失常、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极重型。重型及极重型体温常在40…41c、深昏『迷』、反复或频发惊厥,极重型常有呼吸衰竭及瘫痪,死亡率高,即使存活大部分有后遗症。
在流行季节,遇有急『性』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者,应警惕乙型脑炎的可能。必须做脑脊『液』检查及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测定以明确诊断。
(2)家庭治疗和护理
急『性』期以对症处理为主。
1高热:降温为本病的关键,争取降低室温在30c以下,对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及体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必要时用『药』物降温,如安乃近肌注,小儿也可安乃近滴鼻,保持体温在38c左右。
2惊厥:可选用镇静剂如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并针对惊厥的原因相应处理。
3呼吸衰竭:为乙脑致死的主要原因,应到医院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按虫媒传染病护理,病室应有防蚊设备,阴凉通风,室温保持在30c以下,应保持安静。要保证食物入量及能量,急『性』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辅以少量蛋白质及脂肪,应进清淡流食如绿豆汤、牛『奶』、西瓜水等。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饮食。深昏『迷』或气管切开者应予鼻饲,应少量多次,缓慢注入,以免刺激而引起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吸入『性』肺炎。鼻饲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密切观察病情,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升高应及时处理。一般采用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额部及颈、腋下、鼠踢部大血管,也可用35%酒精擦浴,体温过高或持续不降可用小剂量退热剂,应避免用量过大,出汗多造成虚脱。注意惊厥先兆,如发现两眼呆视、瞳孔大小不等、烦躁不安,应及时备好脱水剂及镇静剂,以便抽搐时及时用『药』,抽搐后要注意吸痰、给氧。有呼吸衰竭的病人要采用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助痰排出,必要时可用雾化吸入。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呼吸衰竭得不到改善者,需做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重者还要注意头部各器官及皮肤的护理。恢复期病人有肢体功能障碍者应防止肌肉挛缩及变形,以针灸、按摩、被动运动为主,逐渐加强锻炼。
(3)家庭预防
防蚊、灭蚊为预防本病的主要环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冬春以消灭越冬蚊为主,夏秋则以清除蚊虫的草生地为主。对病人早期隔离,对家畜、家禽特别是对猪需加强管理,应改善猪舍环境,给猪作人工免疫。在流行前一个月应给易感人群注『射』乙脑疫苗,注『射』的主要对象为1~10岁儿童及来自非流行区的人群。
8。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发热、咽痛、肢体疼痛,部分病儿可发生不规则的弛缓『性』麻痹。
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每年以6-11月为流行季节。自60年代以来我国采用了国产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使本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但在边远地区仍有散发或小流行。本病病原体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的病毒族的肠道病毒,按抗原『性』不同,可分三种血清型:1型、2型和3型,三个型无交叉免疫,本病毒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带病毒的粪便污染了食物、水源,健康人吃了或喝了这种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就可造成感染。在流行地区,隐『性』感染的人约占90%以上,而仅有1%-3%的受感染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发病一周内患者自鼻咽分泌物排出病毒,故病初3~5天可通过飞沫传染。粪便中排毒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从起病持续到3~6周,少数长达3…6个月,故粪口途径是本病主要的传播方式。
(1)症状表现和诊断要点
本病潜伏期约5~14天,亦可短于3天,或长达35天。
临床症状轻重不等,轻者多,多数无症状。病程大致可分为五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前驱期:病儿常突然发热起病,体温可达38~39c,表现全身不适、食欲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或有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亦可有多汗、烦躁不安等。大多经1~4天后,这些症状常自动消失。症状终止在此阶段称为顿挫型。这一阶段临床上常作为〃感冒〃或婴儿腹泻,容易被人忽略。这个时期是病人大便中排出病毒最多的时期。
2瘫痪前期:本期可发生于热退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以双峰热型进入本期,亦可紧接前驱期热退后出现。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易激惹、兴奋、多汗、肢体疼痛、感觉过敏、拒抱、皮肤和颜面『潮』红。严重的病儿可出现嗜睡,但大多数神志清醒,可出现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阳『性』。此时脑脊『液』多有改变。大约2~4天热度下降,症状消失而痊愈,少数患者在本期末出现瘫痪,即进入了瘫痪期。
3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发生瘫痪,亦可早至第1天,晚至第10天。呈双峰热者瘫痪则往往在第二峰开始后1~2天内发生。瘫痪常常是进行『性』的,先是浅反『射』消失,以后出现膝腱反『射』消失。常表现为软瘫、肌肉完全不能活动。可病儿的感觉特别过敏,常诉说在瘫痪的部位有疼痛或感觉过敏(如蚂蚁爬)。一般热退后瘫痪就不再进展了。瘫痪多见于下肢,且具有不对称、不完全『性』的特点。瘫痪如发生在颈胸段脊髓,可引起隔肌及肋间肌的瘫痪而影响呼吸,可出现呼吸减速、咳嗽无力等。延髓瘫痪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第9~12对颅神经受损,可造成软腭、咽部及声带麻痹,造成呼吸困难和呼吸道梗阻。
4恢复期:瘫痪不再进行后的1~2周内,瘫痪肌肉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一般从四肢远端开始,轻症病儿经过1…3个月后就能恢复得比较好,重者常需12~18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某些由于脊髓前角受损严重,发生细胞变『性』,有些肌肉和肌群的功能不能恢复,导致顽固『性』瘫痪,造成后遗症。常见有脊柱畸形,足马蹄内翻、外翻,跛行甚至不能站立等。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在流行季节当地有发病,结合病儿病史和瘫痪的临床表现,诊断多无困难。未服过小儿麻痹糖丸的小儿出现发热、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应疑为本病,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2)家庭治疗和护理
本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支持疗法和治疗并发症。
1前驱期及瘫痪前期:卧床休息极为重要,早期休息可减少瘫痪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发热多汗者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及足够的营养。
2瘫痪期:加强对瘫痪肢体的护理,使肢体置于舒适的功能位置,保证血『液』循环良好。瘫痪静止后可用(地巴附加兰他敏)等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有呼吸肌麻痹时,要区分发生原因,及时进行抢救。对呼吸中枢麻痹的患儿,如症状明显可酌量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及早使用人工呼吸器。
3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当体温下降至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后,即可采用针灸、推拿及功能的锻炼,也可『穴』位注『射』活血化瘀『药』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
(3)家庭预防
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个人要注意便后洗手,生食的瓜果一定用流动水洗净,在流行季节,对可疑病人和患者的粪便要严格进行管理,严禁造成水源污染。
我国采用的是减毒活疫苗进行自动免疫。疫苗是用活组织培养多次传代,无神经毒『性』的治病毒制成糖丸,分1、2、3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单价活疫苗。自生后60天开始,间隔2个月依次服用单价糖丸各1颗。在第2、3年再按以上方法每年服一个全程,以巩固满意的免疫效果。7岁入学前应再服一个全程。用凉开水化开后喂服,千万不能用热开水溶化,以免将活疫苗杀死,不能起到免疫效果。
9。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肝脏病变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出现黄疸。按病毒不同分为五型(见下表),甲型肝炎及成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不变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了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常变慢『性』。
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归类表
分型项目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原主要传播途径
好发年龄
流行『性』
季节『性』27nmrna
病毒
粪一口
儿童
散发或流行
秋冬季42nmdna
病毒
血『液』、母婴
成人、儿童
散发
无30~60nm
rna病毒
血『液』
成人
散发
无36nm
rna病毒
血『液』
成人
散发
无27~38nm
rna病毒
粪一口
青壮年
流行或散发
雨季或洪水后潜伏期30
(15…45天)70…80天
(28…160天)2…26周4…20周36天
(15…75天)起病急『性』较多多缓慢多缓慢多缓慢急『性』较多有无黄疸有黄疸者较多多无黄疸多无黄疸多无黄疸有黄疸者较多慢『性』病毒携带者无有有有无预防重点水粪管理,
饮食卫生,
个人卫生。
丙种球蛋
白可被动
免疫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控制医源『性』及母婴传播。hbig可被动免疫控制医源『性』(主要为血『液』)传播控制医源『性』(主要为血『液』)传播水粪管理,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无效
(1)症状表现和诊断要点
五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按临床经过可分为以下四型。
1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1~3月,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黄疸前期:起病可急可缓,大多缓起,可有发热,多为低热,明显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部分病人有肝大及压痛,丙氨酸转氨酶开始升高,此期约3…10天。
黄疸期:『尿』『色』加深变黄,继之出现巩膜黄染,皮肤发黄,1~2周达高峰,但全身症状逐渐减轻,食欲好转。多数病人有肝肿大、压痛,脾可轻度肿大,肝功能异常。此期约2…6周。
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脾逐渐回缩。此期4周左右。
急『性』无黄疸肝炎:临床表现似黄疸型,但无黄疸且症状轻,肝功能损害也较轻,病程长短不一,多数为3个月。
2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病理变化为大块肝坏死。多以黄疸型开始,病后10日内,病情迅速恶化。黄疸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定量大于0。1g/l,肝脏浊音界明显缩小伴肝臭,肝功能明显减退,常有皮肤粘膜出血。可有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并出现嗜睡、烦躁。循妄、狂躁、扑翼样震颤等神经精神症状,很快转入昏『迷』,可有抽搐。病理反『射』等。病人多在数日内死于肝功能衰竭、严重出血。脑水肿或肝肾综合征等。
亚急『性』重型肝炎:也称亚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病程较长,大多于病后2周黄疸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损害严重,可有出血倾向。患者极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或恶心、呕吐。病初腹胀,后逐渐出现腹水。肝肿大后继而缩小,最后发生肝昏『迷』,如治疗不及时多死于肝昏『迷』、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或肝肾综合征。部分病例经过治疗病情缓解,但易发展成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活『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病史。
3慢『性』肝炎
慢『性』迁延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病情较轻,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肿大伴压痛表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或时好时坏,可持续数年。经适当治疗绝大多数可恢复,极少数转为肝硬化。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症状明显,如乏力、纳差、腹部不适、腹胀、腹泻、肝区疼痛等,面『色』晦暗,有肝掌,肝脏肿大且质地较硬,脾常肿大,可有浮肿及皮肤粘膜出血等,部分病人有肝外多脏器损害,如皮疹、关节炎、肾炎等。肝功能明显减退,多有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愈后较差,易发展为肝硬化。
4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搔痒、大便呈陶土『色』、肝脏明显肿大。转氨酶轻至中度增高,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胆固醇可升高,虽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但愈后较好。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上述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检测可做出临床诊断。还需做血清甲肝抗体igm、乙肝表现抗原、e抗原及核心抗体、丙肝抗体、丁肝抗体和成肝抗体的检测,以明确病原学的诊断。
(2)家庭治疗和护理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应根据不同病型,不同病期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肝炎经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绝大多数可恢复健康。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治疗就比较复杂,而且不少问题还有待今后解决。
1一般治疗及家庭护理
休息: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脏病变的恢复。急『性』肝炎早期应卧床休息。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后可轻微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痊愈后应休息观察1…2月,病情稳定后可恢复学习或工作,但半年内不宜参加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慢『性』肝炎同样也要休息,hbsag携带者不需休息,但要定期随访。
饮食:急『性』肝炎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饮食。食欲明显下降且呕吐不能进食者要静点葡萄糖『液』保证入量及能量。恢复期食欲好转体重明显增加时,应适当限制饮食,防止脂肪肝发生。慢『性』肝炎病人的饮食中需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补充。肝炎病人应长期忌酒。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急『性』肝炎:可口服维生素b族、维生素乙肝太乐等。主要行以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急『性』肝炎是湿热蕴郁。黄疸型多偏于热结肝胆,瘀阻血分。无黄疸型多偏于湿滞脾胃,气机失调。治宜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调气活血。黄疸型多以茵陈蒿汤、桅子柏皮汤加减,无黄疸型多以茵陈五警散、柴胡疏肝散加减。
淤胆型肝炎:治疗与急『性』肝炎相同,黄疸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的退黄作用,常口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每日每公斤体重0。5~1mg,黄疸明显减退后逐渐减量,一般用1个月左右。也可用中『药』按阳黄治疗,重用消淤利胆『药』如赤芍、黛矾散等。
慢『性』肝炎:可选用维生素类『药』物及中医辨证施治,同时可用免疫增强剂如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转移因子等,疗效尚难肯定。临床上还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昔、干扰素等。
3重型肝炎的治疗: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成人每日不能超过30g,不能进食者要静脉滴注葡萄糖,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注意电解质平衡。
宝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