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郎将,我们要追击敌军吗?”县尉刘通眼神炙热的向李隐询问道。
杨玄感叛乱,天下震动,酸枣县能成功拖住他们两日,已是大功一件,要是趁胜追击,击败杨玄感,那这功劳可就大得去了,到时他刘通肯定也能沾光升个大官。
但是李隐却摇了摇头,“敌军虽退,但士气仍在,且退而有序,不宜追击。”
刘通听后,感到十分的失望。
李隐拍了拍刘通的肩膀,笑道:“刘县尉放心,我们还会与杨玄感交手的。”
……
杨玄感终究还是灰溜溜的率领军队离开了酸枣地界,他虽然恨不得继续攻下酸枣城,将李隐千刀万剐,但仅存的理智告诉他,不能再继续耗在酸枣城了。
好不容易做好的大型攻城器械被烧,重新制造至少也要一天多的时间,再继续围攻酸枣,又得花费个三四天,到那时候,杨广说不定已得知消息,开始率领大军从辽东返回了,留给他的时间已十分紧迫了。
所以,在李密等人的苦劝之下,杨玄感这才心怀不甘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杨玄感军离开酸枣县后,一路向西而行,经过原武、荥泽两个大县时,这两县的县令均是杨素当年的门生故吏,与杨家私交甚厚,故而都为杨玄感打开了城门。
杨玄感不仅从这两县补足了军娘,还得了许多兵器、收纳了五千多流民,使得全军在酸枣城下的阴霾情绪一扫而空。
随后,杨玄感率军绕过防守严密的荥阳郡郡城荥阳城,继续向洛阳进军,最后到达了洛水之北的偃师(河南今县),派他四弟杨积善率兵三千从偃师以南沿着洛水从西面进军;再派三弟杨玄挺率军四千五人,准备从白司马坂越过邙山从南面进,而杨玄感自己则率领剩余的一万多人,跟随其后,相隔约十余里,自称大军十万。
………………………………
第六十五章 洛阳城外
东都洛阳。
越王杨侗虽在名义上是现在洛阳城中权力最大,但他现在年仅九岁,基本算是个摆饰,真正做主的还是民部尚书樊子盖。
樊子盖,字华宗,庐江人氏,历任枞阳刺史、辰州刺史、武威太守、涿郡留守等职务,以清廉谨慎著称,颇得杨广的信任。
“樊尚书,杨玄感已逼近洛阳,我们该如何是好?”越王杨侗这时有些慌乱的向樊子盖问道。
前几日刚得到河内主簿唐祎的消息,说杨玄感已反的时候,樊子盖也是十分慌张的。
但现在已过去多日,所以他已能从容的处理事情了,“禀殿下,洛阳乃天下雄城,只要再继续征调军士防御,杨玄感定攻不下洛阳,救援的信也已发出去了,只要拖到救援之兵到来,胜利就是属于我们的!”
“樊大人这策略也位面太过被动了,杨玄感号称十万,但实际不过两三万人罢了,而且还是分兵而行,只要与我五千人,我定能将其中的一支队伍灭掉!”有人这时豪气十足的说了一声。
这人名叫达悉善意,是个鲜卑人,达悉氏自北周以来,出了好几个名将,达悉武、达悉长儒等都是声名赫赫的人物,不过现在,达悉氏别说名将了,领兵的武将也没几个了。
这个达悉善意也不是领兵的武将,他现在的官职是河南郡、河南县的县令。
河南县县令可不是什么小官,根据隋制,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地的县令,均为正五品,而且河南县就在天子近左,只要出了政绩,很容易就能得到赏识,升官的机会很大。
达悉善意虽然做着文管,却一心以恢复达悉氏的武名为奋斗目标,只是一直都没什么机会,现在他听说杨玄感在小小的酸枣县碰了钉子,又分兵而行,而且士兵大都是手执单刀柳,没有多少弓箭甲胄。便觉得这是一个使达悉氏武名重震天下的机会,于是就自告奋勇了。
樊子盖对达悉善意的军事才能深表怀疑,但在达悉善意的苦苦请缨下,还是勉强答应了,达悉善意意气风发的领命而去。
河南赞治(赞治即为后来的郡丞,从四品)裴弘策这时心里琢磨道:“要是真让达悉善意这家伙击溃了杨玄感的其中一路军队,那他还不坐到我头上来了?”
想到这后,裴弘策也主动请缨,要去迎击杨玄感军,并愿意立下军令状,樊子盖心想,既然都同意达悉善意善意出战了,就不好让他成为孤军,于是便也同意了裴宏策的请求。
达悉善意率领五千士兵,渡过洛水,在洛水岸边的南汉王寺扎营,准备迎击杨积善的三千人。
第二天,达悉善意得探马来报,杨积善兵已将到来,达悉善意立即排兵布阵,严阵以待。
这时的达悉善意,可谓自信满满。因为他的人数占优,而且是以逸待劳,根本没可能是失败,“就让我达悉氏的善战之名,在今天再次传遍天下吧!”
终于,杨积善兵到了,双方刚已对峙,达悉善意正要传达进攻的指令,却发现自己的士兵竟纷纷向后逃去。
“发生了什么事??”达悉善意瞬间懵逼了。
“大人,快让执法队出动,止住溃逃吧,不然可就完了!”一旁的河南县尉着急的喊了一声。
“没……没错,执法队何在?”达悉善意回过神来后,大喊了一声,但却没人回应,似乎脸执法队也逃跑了。
而这时,杨积善瞧见战机后,立即指挥军队掩杀过来,达悉善意只好在亲卫队的掩护下匆忙逃窜而去。杨积善继续追击,缴获了大量的铠甲武器。
这些隋军之所以会不战而逃,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斗志,杨素虽死了多年,对军队的影响力还在,导致他们都不愿意与杨素的儿子交战,这才未战而逃。
这一点,达悉善意到了死去的时候也没能想明白。
河南赞治裴弘策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他率领八千精兵到达白司马坂,迎战杨玄挺四千五百人,结果一战即败,抛弃了大部分铠甲武器。
杨玄挺也不追击,裴弘策退兵三四里,收集散兵,重新列阵等待杨玄挺军。
杨玄挺率军慢慢到来,士兵们坐下来休息了很久,突然起来进攻隋军,裴弘策又败退,就这样双方交战五次。
六月十六日,杨玄挺直抵洛阳的太阳门前,裴弘策只带着十余名骑兵驰马逃入洛阳,此外再没有一人返回,全部归降了杨玄挺。
经此两战,杨玄感军威势直升,洛阳城中一片哗然,惊呼杨玄感军不可战胜,人心也变得浮动了,樊子盖现在是肠子都悔青了。
十七日,杨玄感屯兵上春门前,站在高台誓师道:“我身为上柱国,累积的家资巨万,至于富贵,无所求也,现在之所以不顾灭族之祸,毅然举旗,无他,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
杨玄感这番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话刚说完,四周顿时响起了阵阵的喝彩声,父老们争相献上牛、酒,之后,青年壮丁到杨玄感军营门口请求效力的,每天都有几千人。
不仅是普通百姓纷纷投靠杨玄感,洛阳城中的世家大族也没有例外。
内史舍人韦福嗣,是故荆州总管、北周驸马韦世康的次子,他在这天只带了十几个人,便出城“迎战”杨玄感军,接过毫无意外的被杨玄感俘获了。
杨玄感对韦福嗣优礼相待,稍一劝降,韦福嗣便答应了,于是杨玄感让韦福嗣和他的亲信胡师耽共同掌管军队的公文信札。
韦福嗣之所以能这么容易混出城门,是因为樊子盖对洛阳的掌控力不足。
樊子盖此前一直都是地方官员,是今年才从涿郡调入东都作京官的,这使得东都旧有的很多官吏对他都很轻慢,所以在军事部署等方面,很少向樊子盖汇报请示。
这天,杨玄感让韦福嗣给樊子盖写信,历数炀帝的罪恶,樊子盖怒看了那信后,立马气炸了,几下间就将杨玄感的来信撕得稀巴烂。
………………………………
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
杨玄感之信言道:“……今上纂承宝历,宜固洪基,乃自绝于天,殄民败德。频年肆书,盗贼于是滋多,所在修治,民力为之凋尽。荒淫酒色,子女必被其侵,耽玩鹰犬,禽兽皆离其毒。朋党相扇,货贿公行,纳邪佞之言,杜正直之口。加以转输不息,遥役无期,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玄感世荷国恩,位居上将,先公奉遗诏曰:‘好子孙为我辅弼之,恶子孙为我屏黜之。’所以上禀先旨,下顺民心,废此淫昏,更立明哲。四海同心,九州响应,士卒用命,如赴私雠,民庶相趋,义形公道。天意人事,较然可知。公独守孤城,势何支久!愿以黔黎在念,社稷为心,勿拘小礼,自贻伊戚。谁谓国家,一旦至此,执笔潸泫,言无所具。”
就两军阵前的书信来说,杨玄感这封书信写得可谓是相当的有水准,前半部分历数杨广的罪状,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普通人难以分辨,都以为是真的。
下半部分更是抛出了个大杀器,说他之所以造反,是因为他爹杨素有隋文帝的遗诏,可以为皇室除去恶子孙,这甭管人信不信,反正使得杨玄感瞬间有了大义的名分。
这就是为什么樊子盖在看了那封信后,这么生气的原因。
看着此时樊子盖那狰狞的面目,四周的官员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樊子盖扫了众官员一眼,他也知道现在洛阳最大的忧患,不在城外,而是在萧墙之内,如果他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控住洛阳,杨玄感定能轻松进城。
要想掌控洛阳,必先立威,而最能快速达到立威效果的,自然便是杀人了。
樊子盖将目光看向了前番出战讨伐杨玄感失利的裴弘策,“杨玄感太过嚣张了,裴赞治,就由你再次领兵出战,灭灭他的气焰吧!
裴弘策此时哪还有胆量出战?立即坚决表示不愿出战。
樊子盖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来人啊,将这抗命之徒给我拉押出去斩首示众!”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几个甲士杀气腾腾的冲了进来,然后将裴弘策拉了出去,没过多久,其中一个甲士捧着个血淋淋的头颅进来,身为堂堂四品大员的裴弘策,就这么死于非命了。
国子监祭酒、河东人杨汪,见到那人头后,立即呕吐了许久,脸色发青的道:“这太不像话了,一个四品大员,怎能说杀就杀?这洛阳可不是你姓樊的说了算!”
樊子盖又将目光看向杨汪,“你也要尝试一下人头落地的滋味?那我就成全你吧!”
说着向甲士挥了挥手,杨汪立即惊出一身冷汗,他只是一时心有不岔而已,可不想就这么送了性命,于是立即向樊子盖叩头求饶。
杀人立威,最要紧的是得把握尺度,如果杀得人人自危,那这洛阳城恐怕今晚就会被人打开了。
于是,等到杨汪将头都叩得流血了,樊子盖这才答应免他一死。
从这一天起,东都的将领官吏都震惊肃敬,不敢再直视樊子盖,樊子盖在东都得以令行禁止。
六月二十一日,杨玄感已得军六万,然后使用全部兵力猛攻洛阳城,但东都兵力充足,人口近百万,樊子盖这时的掌控力又大为加强,足以防守。
所以樊子盖根据军情率兵坚守了多日,杨玄感依旧无法攻克城池。
不过,那些在外募兵救援东都的达官子弟,听到裴弘策被处死的消息后,都不敢进城,纷纷投靠了杨玄感。
其中包括一代名将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观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虞世基的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周罗的儿子周仲等四十余人,杨玄感将亲信要任的职位都授予了他们。
这件事发生之后,杨玄感军的声势再次暴涨,使得更多的人前来投奔,故而杨玄感的人越打越多,很快兵力便已多达十余万人。
……
辽东城许久攻取不下,杨广自从得知杨玄感之弟逃走后,便担忧他会谋反,但又不愿就此撤军,只得一面派人去打听情报,一面采取了苏威之计策,派人制做一百余万个布袋,每个布袋装满土,打算用布袋堆积成一条宽三十步、与城墙同样高的象鱼脊梁一样的坡道,让士兵们登道攻城。
杨广又命人制做八轮楼车,楼车高于城墙,设置在鱼梁道两旁,打算向下射杀城内的人。
这两个法子一出,辽东城的高丽军顿时压力倍增,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
辽东城已危在旦夕,隋军很快就要攻破这座被鲜血染红的城池了,杨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然而就在这时,报告杨玄感谋反的公文终于送到了他的手上。
杨广大为惊恐,他可以将全国各地的那些反叛视若无睹,是因为知道那些反叛对他的皇位威胁不大,一群泥腿子也就抢点东西,杀点人,除此之外还能怎样?
杨玄感却不一样,弘农杨氏自西汉以来就是顶级的豪门大族,父亲杨素更是权倾天下的人物,如果让杨玄感得了洛阳或关中之地,肯定会有许多其他门阀的人倒向他的。
到了那个时候,这皇帝的宝座该由谁来坐,可就说不定了。
杨广让纳言苏威进入帐中,将杨玄感反叛之事跟他说了,然后忧心忡忡的道:“此子恐怕要成为大祸患了。”
苏威道:“杨玄感为人粗疏,不必为他谋反而忧患,只要在他攻下洛阳或进入关中之前,让援军合围,他必败无疑。”苏威说到这后,眉头紧皱的道:“但是,就怕这件事会因此逐渐成为动摇国家根基的来由啊。”
杨玄感是第一个反叛隋朝的豪门贵族,但是恐怕不是最后一个,普通百姓造反动摇不了隋朝的根基,但要是各地的豪门贵族都参与造反了,这天可就要大变了……
………………………………
第六十七章 杨广再撤兵
杨广又听说许多达官的子弟都在杨玄感那里,越加忧虑震怒。
兵部侍郎斛斯政平时和杨玄感交情很好,杨玄感谋反,斛斯政曾与他一起谋划,杨玄纵兄弟逃回内地是斛斯政暗地送他们回去的。
杨广要追究查办杨玄感的党羽,斛斯政内心极为恐惧不安,在六月二十六日这天,逃跑投奔了高丽。
因为杨玄感反叛之事,这高丽是不能再打了,就算杨广不顾都城洛阳等地的安慰,他也没多少粮食继续打下去了,杨玄感虽然离开了黎阳,但他还派了个亲信元务本继续镇守在那,使得杨广大军依旧不能得到新的补给。
二十八日,夜里二更时分,杨广秘密召集诸将,让他们率军撤退。所有的军资器械、攻城之具堆积如山,营垒、帐幕,都原地不动,遗弃而去。
隋军人人惊惶恐惧,军队部署已乱,各路兵马分离涣散。
高丽方面对这种情况很快就觉察到了,但是不敢出去,只是在城内击鼓呐喊。
到第二天中午时,高丽方面才渐渐地派兵出城,四处远近地侦察,但仍然怀疑隋军撤退是假的,眼看着隋军就要攻破辽东城了,怎会突然撤退?
高丽人怎么想也没想明白,只能归之于是隋朝人的鬼把戏。
又过了两天,高丽人才终于觉察到不太对劲,于是出动几千名士兵在隋军后面追踪,但仍然畏惧隋军人多,不敢逼近,两军常常相隔八、九十里。
快到辽水时,高丽人得知杨广的车驾已经渡过了辽水,才敢逼近隋军后部,当时隋军后部还有几万人,高丽军队就包抄袭击隋军,最后有上万名隋军老弱士兵被杀死。
再说那支以宇文述、杨师道为主将,以王仁恭为前军的大军,他们一如第一次征高丽事那样,直驱平壤。
作为前军的王仁恭到达新城的时候,高丽兵数万人背城结阵据战,王仁恭亲率两千劲骑,直突高丽军的中军,威猛无比,势不可挡,直接斩杀了高丽军的主将,大破这数万人的高丽军。
逃回新城的高丽残余部队继续固守新城,王仁恭四围攻之,再给他几日的时间,定能将这座鸭绿水边上的重要城池攻下。
此时的王仁恭豪情万丈,心中想到,只有攻下了新城,再攻高丽都城平壤也就指日可待了,到时他必能凭着战功,荣升卫府大将军,不用再看宇文述等人的脸色行事了。
但是就在这时,王仁恭接到了让他撤退的诏令,他火热的心头瞬间被浇了一盆刺骨的冷水……
各军于是将器械物资全部丢弃,疾奔而还,虽没有敌军追击,但许多士兵不愿归队,导致失散颇多,渡过了辽水的时候,这支大军已是十不存一。
杨广一面率军返回,一面派遣虎贲郎将陈棱先行去黎阳进攻元务本,以打通粮道,又派遣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候卫将军屈突通乘驿站的传车,发兵讨伐杨玄感。
来护儿这时率军在沙卑城,闻知杨玄感围困东都,而他的儿子来渊还投靠了杨玄感时,气得大喊了几声“逆子!”他并不觉得杨玄感能夺得天下,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杨玄感夺得了天下,但能给予他来护儿的东西比得上杨广?
于是来护儿立即召集诸将,商议回师救援东都。
一向与来护儿意见不同的周法尚,此次难得的大力支持来护儿的决定。
不过其余诸将都认为没有皇帝的敕命,不宜擅自回师,所以坚决不服从来护儿的命令。
来护儿厉声说道:“洛阳被包围,是心腹之患,高丽抗拒王命不过是疥癣之疾。国家的事知道了就不能不去做。我来承担专擅权力的罪名,有阻拦商议回师之事的人,军法处置!”
众将只得答应,来护儿即日回师。
途中,来护儿怕杨广猜疑他,便命令儿子来弘、来整两人驰马传报上奏杨广。
杨广这时刚回到蓟城,刚要下令让来护儿救援东都,他见到来弘、来整后,非常高兴,赏赐给来护儿的玺书中道:“公回师之时,即朕赦公之日,君臣相意,远同契合。”
对于臣子,杨广这位君主是比较奇特的,只要认定了的,就不会改变,比如他认定来护儿、张须陀、虞世基等人是大忠臣,就信任有加,无论几时都不会怀疑。
又比如,他认定李渊就是个沉迷酒色、做不成大事,但能力还是有一些的人,而且毕竟是自家表哥,关键时刻还是可以用一下的,于是他便紧急诏令李渊为弘化郡留守,以抵御杨玄感入关,并让关右诸郡都受李渊节度。
李渊瞬间由一个小小怀远镇督粮使,摇身一变,成了隋朝当前最大的一个封疆大吏。
不过对于印象差的臣子,杨广可是会一直记得的,比如这时,他就忽然想起来护儿的军中,有一个叫李子雄的,这人原本是右武候大将军,但竟在家中私藏了许多兵器,被人告为意图谋反。
杨广那时便动了杀人的心思,还是经过许多人的苦劝,加上李子雄说收藏兵器只是他的爱好,这才免了他的死罪,但将他官职、爵位全部除去了,让他去水军做了个小军官。
杨广怕这李子雄会与杨玄感勾结,便派了个使者,前去将李子雄上枷锁送到他的行营来。
李子雄一直就没有造反之意,这时接了旨后,知道如果去了杨广营帐,必死无疑,于是发起狠来,悍然出手,杀死了使者,并连夜逃走,去投奔杨玄感了。
杨玄感因久攻洛阳不下,又知道隋朝援军将至,便分兵把守要道,以五千兵把守慈道,五千人把守伊阙道,又派韩擒虎之子韩世谔率六千人包围荥阳。派顾觉率五千人攻取虎牢关,虎牢关的隋军投降,杨玄感任命顾觉为郑州刺史,镇守虎牢关。
李子雄在昼夜不歇的赶路下,终于来到了杨玄感的军营,杨玄感大为高兴,当即命李子雄做了他的谋主,至于之前的谋主李密,则由于时常劝谏,让杨玄感很不喜,自从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杨玄感已许久没向李密问过计策了。
………………………………
第六十八章 初遇李靖
七月十一日,余杭人刘元进起兵响应杨玄感。
刘元进手长一尺有余,手臂垂下来超过膝盖,自认为自己相貌非同寻常,一直就暗中图谋不轨,正逢杨广再次征发三吴之兵去征伐高丽,地方动乱。
三吴之兵都互相道:“往年国家处于全盛时期,我们父兄中出征高丽的人还大半没有回来,如今国家已经疲惫,又要被征召去打仗,我们的这辈人就要灭绝了!”
因此很多人都逃亡。郡县官吏捕捉逃亡的人非常急迫,刘元进又闻杨玄感造反,便觉得时机已到,于是扯旗造反了,那些逃亡的三吴之兵,闻知刘元进起兵,都聚集到他的麾下,不到一个月,刘元进部众达几万人。
杨玄感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李子雄说天下响应反抗隋朝的人会络绎不绝,于是便劝杨玄感称帝,以号令其他地方的起义人士。
杨玄感对此感到有些纠结,许久不能抉择,最后只好去征求李密的意见。
李密道:“从前陈胜打算自己称王,张耳规劝却被排斥在外,魏武帝曹操打算谋求加赐九锡,荀彧劝他却被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