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玄感对此感到有些纠结,许久不能抉择,最后只好去征求李密的意见。
李密道:“从前陈胜打算自己称王,张耳规劝却被排斥在外,魏武帝曹操打算谋求加赐九锡,荀彧劝他却被诛杀。如今我打算直言规劝,却恐怕落得张耳、荀二人的下场。但是阿谀奉承迎逢上意,又不是我的本意。
我为何反对称帝?因为自从我们起兵以来,虽然屡次取胜,但郡县一级的官员却无人响应。东都的防卫力量还很强大,全国各地的援军到的越来越多,楚公您应当挺身奋力作战,早早平定关中,可您却急于称帝,为什么让人看到您那么狭隘呢?”
杨玄感听后虽然心中十分不喜,但还是觉得李密说的有道理,称帝之事就作罢了。
虽然杨玄感是不打算称帝了,但还是自命为大将军,并命人攻占洛阳附近郡县,革除旧制,委任官职。
此时的杨玄感,威势如日中天,很多人都觉得他或许真的可以取杨广而代之。
这日,有探马匆匆来报:“楚公,不好了,韩擒虎之子韩世谔,被酸枣鹰扬府副郎将李隐给擒住了!”
韩擒虎作为一代名将,其子韩世谔倜傥骁捷,时人都说他有乃父之风,所以杨玄感对他是寄予厚望的,前些日子才让他领兵去围攻荥阳城,打算如果他攻下此城的话,就委任他为荥阳太守的,没想到却被李隐给擒住了。
“李隐,又是这小儿李隐,此次我定要灭了这小儿!”杨玄感大声喊道,他此时对李隐的恨意已跟杨广差不多,在他看来,如果不是当初在酸枣城耽搁了两日,这洛阳城或许就被他给攻打下了。
一旁的李密正要相劝,忽然又有探子前来禀报,这次带来的消息更为令人震撼。
情报说是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日前已派刑部尚书卫文升统兵四万出了长安,来救援东都了。
杨玄感听后眉头紧皱,挥了挥手,想让吗探子下去,但那探子却没立即离开,反而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还有什么事?”杨玄感有些不悦的问道。
探子跪下答道:“卫文升率军到了……到了华阴之后……”
杨玄感脸色大变的站了起来,厉声道:“他到华阴做了什么?”
探子颤颤回答:“他……他派人掘了老国公的坟墓,并将老国公的骸骨挫骨扬灰了!”
“嘭!”杨玄感一拳打在桌面上,龇目欲裂,“好贼子,不杀你报此大仇,我杨玄感誓不为人!”
……
李隐是在十多天前,接到东都的救援令的,那时他就可以出酸枣击叛军了,但那时杨玄感风头正盛,又没分兵,李隐可不敢去捋他的胡须。
直到前几日得知韩世谔围攻荥阳后,这才领兵出了酸枣,并在韩世谔攻打荥阳时,找准时机,突然从背后出击,与荥阳郡兵的里外夹击下,一举大败韩世谔军,并亲手将韩世谔擒于马下。
韩世谔别看长得人高马大的,但武艺着实稀松平常,捉了他也不算什么难事。
这一战之后,李隐猜想以杨玄感的脾气,很可能会率兵来打他,于是便退出了荥阳城,在城外安营扎寨,以便能及时跑路。
他就这么点人,可不想跟杨玄感的大军死磕,而且他知道,杨玄感也没几天好日子过了,等到他实力受损的时候,再与他交手不迟。
不过等了两日,李隐杨玄感没等到,军营中却来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人物。
“什么?你说军营外来的人叫什么名字?”正在研究地图的李隐,忽然站了起来有些难以置信的向周安问道。
周安感到有些奇怪,但还是将自己说过的话再说了一边:“军营外的来者,是即将上任的马邑郡郡丞李靖,他说有事要求见郎将。”
“带他进来,算了,还是我亲自去迎接他吧!”李隐说着大步走了出去。
周安见了这情形后,心里疑惑不已,“你位李靖,是什么来头,让少爷对他这么看重?”
李隐能不看重吗,这可是李靖啊,一位被后世的好事者誉为军神的人物,一生战功卓著,再有“风尘三侠”、“红拂夜奔”等传奇小说的渲染,李靖可是后世无数敬仰羡慕的人物。
营寨大门打开后,李隐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物,额,年纪有点大,只怕不少于四十岁,仪表魁梧,脸部瘦长,一身的衣服被洗得发亮,但十分整洁干净,给人一丝不苟的感觉。
这似乎跟传奇小说中的描述出入较大啊!李隐心里在心中嘀咕了几句。
李隐立即上前自报了家门,李靖眼中闪过诧异的神色,拱了拱手,也自我介绍一番,李隐随即将李靖请进了营寨,到他的营帐分宾主坐下。
喝过茶后,李隐问:“不知郡丞大人找我有什么事。”
李靖看了看四周的人,李隐秒懂,立即让那些将校都退了出去。
李靖呼了一口气,似乎要说的事有些难以开口,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说了出了,“我来这里,是为了求李郎将放我表弟韩世谔一命。”
………………………………
第六十九章 战争转折
“韩世谔是你的表弟?”李隐惊讶的道,这一点他是真不知道。
李靖点了点头,“先新义郡公擒虎,正是鄙人的亲舅舅,他仅有韩世谔这么一个独子,我实在不忍看着他韩家绝后,这才厚颜来求,郎将如果能网开一面,李靖定永记恩情!”
李隐听后,没有立即回答他,眉头紧锁的沉思了许久,然后眼露精光的看着李靖:“你来为犯了谋反大罪的人求情,就不怕我将你也绑了?”
李靖神色如常的道:“我听闻李郎将曾在陛下面前,以自己的战功,为三万隋军将士乞命,便知郎将是位有仁者之心的人,所以笃定你不会贪图功劳而害我。”
李隐不置可否的哈哈一笑,随后说道:“今晚将会有‘敌人’偷袭我这营寨,韩世谔会在那时趁乱逃走,你看怎样?”
李靖道“善!,如此多谢郎将了!”
两个人随后又交流了一会,李隐发现李靖其实是个闷葫芦,不苟言笑的,跟他说话实在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李隐咂了口茶后,看着地图道:“李郡丞怎么看现在的杨玄感?”
李靖道:“杨玄感冢中枯骨而已,败亡是迟早的事情,可惜老楚国公一世英名,竟毁在其子手上,可悲可谈。”
李靖是见过杨素的,当年他与杨素一番交谈后,杨素抚着坐榻对他道:“你终当坐上这个位置!”
那时李靖刚二十出头,受杨素的这番激励,兴奋了许久,然而二十年过去了,他却仍只是一个边塞之地的郡丞而已。
李靖每说完一句话后,便闭口不言,李隐这时又问:“李郡丞,你是如何看待当今天下之势的?”
李靖道:“如果陛下能向天下人承诺不再征辽,再开仓济民,剿灭各地反叛,而后休养生息,一切都还可为。”
李隐再问:“要是陛下还要征辽呢?”
李靖怔了一下,有些迟疑的道:“国家糜烂至此,陛下应该不会再征辽了吧。”他随即又叹道:“要是陛下还有征辽,那我等食君之禄,唯有忠君之事了。”
李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他原本还期望李靖能说出个类似“隆中对”、“卧榻策”之类的话来的,谁知这李靖竟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这就有些尴尬了。
李隐这时也忽然想起一件关于李靖的事情:马邑郡与太原郡同属河东之地,在原本的历史上,李靖在得知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想要造反后,竟想要千里迢迢的去给远在江南的杨广告密……
怀着些许的遗憾,将李靖送出了营寨,他原本还想问问李靖的老婆是不是叫红拂女的,但觉得不礼貌,所以最后还是忍下了没说。
当晚也信守承诺的将韩世谔给放了,这韩世谔在这之后披发入山,扬言不再出世了。
……
卫文升之所以将要扒了杨素的坟,是要以此向士卒们表明自己必死的决心。之后他便率军出了潼关,有人向卫文升建言,前面的崤函地界恐怕会有杨玄感的伏兵,所以建议卫文升从陕县的沿水东下,直驱河杨,以击杨玄感军的背部。
卫文升不以为然,“以我看来,这早设伏兵之计,不是那个竖子能做到的。”于是继续让大军击鼓而行,果然如他猜测那样,平安无事的过了函谷,卫文升也因此对杨玄感更轻视了几分。
之后,卫文升以虎贲郎将张俊为疑军,自南道向东而行,而他自己则率剩余的军队直驱到了洛阳城北面,想要依靠邙山的地利来攻杨玄感。
玄感为报掘墓挫骨之仇,亲率六万大军前去迎战,两军对峙了半日,就人数来说,当然是杨玄感军占优势,但卫文升所部都是关中精锐府兵,是杨广特意留守长安的。
所以卫文升军人数虽少,但面对杨玄感军一点都不虚,最后率先出击,双方军队厮杀了一会,杨玄感假意不敌,且战且退。
卫文升军则且战且进,之后屯于金谷(今洛阳西北),卫文升为了激励士气,命人扫地而祭高祖文皇帝,祭词抑扬顿挫,三军听后莫不涕咽。
随后卫文升以步骑二万,从浅水之处渡过瀍、涧二河迎击杨玄感军。
然而,杨玄感早已依李密之计,在这附近设下三万伏兵,这时杀喊着忽然冲了出来,卫文升军中伏,渡河前军全部被灭。
这一败,使得卫文升好不容易在金谷激励起来的士气,瞬间跌落到了谷底。
数日之后,之前作为疑军的虎贲郎将张俊所部,前来与卫文升部汇合,使得卫文升军士气稍有振作,于是卫文升再次出兵与杨玄感交战。
双方军队在涧水边上厮杀起来,一度陷入胶着,杨玄感依李子雄之计,令人在军前大呼道:“官军已得玄感矣。”
这话对杨玄感自己的军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卫文升军听后,以为胜负已定,于是稍有懈怠。
杨玄感随即亲自率领数千骑从侧翼出击,他骁勇多力,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挡之人莫不震慑,都以为是项羽再世。
杨玄感又善抚驭,赢得将士效命,于是这数千骑无人可挡,使得卫文升军大溃,拥八千人而去。
之后,卫文升在北邙山扎下营寨,收拢溃兵,虽然所部士气极低,但因为所带粮食不多,所以仍是每天出营与杨玄感军决战。
一日之间,双方激战十余次,都是卫文升军败而杨玄感军胜,但是杨玄感之弟杨玄挺却一时有些得意忘形,中流矢而毙,杨玄感悲恸之际,攻势稍缓。
这日,杨玄感正在营中将其弟杨玄挺的尸体火化了,以便携带,择日再下葬,这时,忽然有探马来报,又有大批隋军来援。
原来这时,从辽东战场返回的屈突通已率军到了河阳,而宇文述则率军跟随其后,而东都留守樊子盖,也随之率了一支大军出了洛阳城,渡海而来的来护儿,也即将达到洛阳附近,总兵力超过十五万。
杨玄感得知这个情况后,不由的慌了神,于是问计于李子雄。杨玄感对李子雄十分信任,遇事首先必向他询问,李子雄不能答时,才会转问李密。
………………………………
第七十章 黄君汉
李子雄回答杨玄感道:“屈突通精通军事,一旦他们渡过河来,那就胜负难分了,我们不如分兵抗击。屈突通不能渡河,那么樊子盖、卫文升就会失去援助。”
杨玄感认为这个意见很对,就准备抗击屈突通。
第一个投靠杨玄感的韦福嗣,一直被杨玄感视之为心腹,但是韦福嗣每次为杨玄感筹划计谋时,都是模棱两可的。
李密揣测到韦福嗣的心意,就对杨玄感道:“韦福嗣实际上还心存观望,您刚开始做大事就有奸人在身旁,听从他的是非评断,必然被他耽误,请将韦福嗣杀掉!”
杨玄感那时听后十分不满,拂袖道:“哪会至于如此!”
李密从那之后,心灰意冷,也不再有任何的劝谏了。
韦福嗣在得知各路援军都陆续到达后,觉得杨玄感已不足以成大事,于是偷偷溜出了杨玄感军营寨,骑马投奔了樊子盖,并将李子雄之策详详细细的告诉了樊子盖,想凭此脱罪。
樊子盖听了韦福嗣带来的情报后,面无表情的叫人将韦福嗣锁上枷锁,送往杨广处。
韦福嗣感到有些不妙的喊道:“樊大人,还请看在我冒死带回这个情报的份上,为我在圣上面前美言几句啊!”
樊子盖似是没听见樊子盖的喊声一样,转过身去看起地图来。
几日后,韦福嗣被押送到了杨广那里,被杨广下令车裂而死。
樊子盖既然知道了杨玄感的意图,自不会让他的计谋得逞,之后几次率部进攻杨玄感的营垒,使得杨玄感无法去阻击屈突通,屈突通得以率军渡河,在破陵(河阳南岸,洛城东北)驻军。
……
李隐这时也率军离开了荥阳郡,往洛阳赶去。
之前各路救援洛阳的军队都是各自为战的,并没有人指挥,现在杨广的车驾已到黎阳附近,命令各援军都统一听宇文述的调令,宇文述日前已下令让各路援军在洛阳城外集结。
当李隐率军走到偃师城附近,下令让全军就地休息的时候,忽然有几个士兵押着一个樵夫打扮的男子走过来。
这男子三十岁出头,体型高大,像是孔武有力的人。
“发生了什么事?”李隐感到奇怪的问道。
当头的士兵答道:“禀郎将,我与几位兄弟巡逻的时候,发现这厮在附近鬼鬼祟祟的窥探我军,怀疑是奸细,便将他捉了过来。”
李隐看向那男子,“你有什么话要说?”
那男子道:“我名叫黄君汉,久仰郎将大名,一直想要前来投靠,但苦于没有门路,便没敢贸然拜访,不过现在知道郎将有危险临近,这才特来相告。”
李隐眼中露过诧异的之色,“你可是原东郡的狱卒黄君汉?”李隐说着,向那些士兵摆了摆手,让他们将黄君汉放开了。
黄君汉听见李隐似乎认识自己后,大为惊讶,“郎将怎会识得小人?”
李隐让那几个士兵下去后,笑道:“我曾去过瓦岗寨,与寨主翟公交谈甚欢,知道他是因为你的缘故才得以逃出牢狱的。”
黄君汉愣了一下,“郎将竟与翟大哥还有交情,这……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之极啊!”
李隐知道黄君汉之名,除了翟让提到过以外,自然是还与他的“先知”能力有关了,据他了解,这黄君汉虽然没在各类史书上被单独立传,也没被各种传奇小说花笔墨描述过,但也相当的不简单。
因为李隐前世在读李靖、徐世绩等人的传记中,便时常能看到这黄君汉的只言片语,比如李靖平定江南,黄君汉是李靖的手下大将,比如李世民灭关东诸侯,黄君汉曾是他的八大总管之一,又比如徐世绩跟突厥交战时,黄君汉是他指挥下的某一路的将军……
额,总的来说,黄君汉就是一个“千年老二”,一直没有做过主帅。
但是,能一直被李世民、李靖、徐世绩等这个时代的牛人委以重任,可见他的能力也是顶尖的,黄君汉本人最后也因战功被封为虢国公、持节六州总管。
李隐这时向黄君汉问道:“你刚才说我有危险临近,这是怎么回事?”
黄君汉伸手指了某个方向,“在前方四十余里的兴龙坡处,杨玄感任命的郑州刺史顾觉带了五千人埋伏在那里,意图伏击郎将。”
李隐听后惊出一身冷汗,他以为这洛阳附近现在基本没有忠于杨玄感的军队了,所以就没让探马走得那么远,要是没有黄君汉的告知,在这大意之下定会损失惨重。
在感激黄君汉的同时,李隐暗暗告诫自己,任何时刻都不能丢了警惕之心。
“这顾觉还真是大胆啊,在各路援军陆续到来的时候,不逃去与杨玄感汇合,竟还敢来伏击我!”李隐也是不得不佩服这顾觉的胆量。
李隐看向黄君汉,热情的道:“不知黄大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黄君汉道:“不满李郎将,现在天下大乱,生活着实不易,我原本是打算去瓦岗投奔翟大哥的,但近来听闻了你的事迹后,觉得你跟你混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就是不知道你嫌不嫌弃我黄某是个犯事之人。”
李隐哈哈一笑,“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我都不嫌弃,我军中尚缺一个旅帅,你就暂时屈居一下如何?”
黄君汉听后大喜,立即跪下拜谢。
李隐随即让士兵加固营寨,防止顾觉在前面等得不耐烦后直接出兴龙坡来袭。
李隐既然知道有埋伏后,自是不怕这顾觉的,但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顾觉那五千人战斗力即使再差,要将他们击溃,自身也是要付出损伤的,李隐可不想这么干。
所以他一边让人加固营寨,一边派人四处向附近赶去洛阳的援军,述说顾觉那五千军在兴龙坡的消息。
这些援军少则一两千,多则有个四五千,都立即像饿狼见着肉一般,纷纷往兴龙坡赶去,都想要杀顾觉立功。
李隐见去的人多了后,便率军离开偃师,绕了个大弯,来到兴龙坡较远处的斜侧方。
………………………………
第七十一章 兵败
李隐带着人在兴龙坡较远处的斜侧方等了半个时辰后,听到了阵阵厮杀之声传来,想来是各路援军终于和顾觉的人马打起来了。
李隐没立即上去凑热闹,等双方人马打了一会后,这才伸了个懒腰,指挥着军队冲杀了过去。
……
屈突通得以率军渡河之后,杨玄感只得把军队分为两部分,西面防范卫文升,东面阻击屈突通。
由于隋朝各路援军的到来,杨玄感军的人心已经不稳了,自从韦福嗣逃走后,短短两日之内,又接连有二十多个达官子弟带着人马逃走了,虽然气急败坏的杨玄感派人捉回来了一些,但这对全军的士气打击非常的大。
那些成功从杨玄感军中逃离的人,大都投靠了樊子盖,樊子盖由此觉察到了战机,又出兵与之大战,杨玄感的军队因士气低落,屡次被击败。
这日,感到困窘的杨玄感,再次与党羽们谋划计策。
李子雄率先道:“救援东都的军队到的越来越多,我军几次都被打败,看来已不可久留此地了,不如直入关中,打开永丰仓赈济贫苦百姓,三辅之地就可以挥手而定了,我们据有府库,或凭借雄关自守,或向东争夺天下,也可以成就霸王之业!”
杨玄感也觉得这时现在的唯一活路了,于是点头答应了。他又将目光看向李密:“法主,你有什么要教我的吗?”
李密道:“弘化郡的太守元弘嗣向来跟杨家交好,他在陇右掌握着强兵,我们可以扬言他谋反并派遣了使者迎接您,咱们借此机会入关,就可以欺骗众人了。”
杨玄感摇了摇头,苦笑道:“我不久前得到消息,那昏君已派李渊取代元弘嗣了,现在关右十三郡都是在受李渊节度。”
“什么!”李密听后大惊失色。他在之前还是挺淡定的,就是因为觉得杨玄感还有元弘嗣这个好棋子,但没想到现在唯一的一个好棋,也不存在了,这才瞬间慌了神。
七月二十三日,杨广以弘农华阴县的杨氏族人为向导,彻底舍弃洛阳,引兵西图关中,并向人四处言道:“吾已破洛阳,取关中矣!”
樊子盖、宇文述、屈突通等人知道后,立即掩兵直追。
杨玄感军抛弃辎重一路往西疾奔,进入了弘农郡,此处是杨氏老巢,附近的百姓听闻杨玄感带兵到了之后,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使得有些落魄的杨玄感十分感动。
有个慈眉善目的此地父老向杨玄感道:“离此地不远的弘农宫宫城空虚,有多秸栗稻谷,攻之易下,进可绝敌人之食,退可割宜阳之地也!”
杨玄感听后认为这计很好,随后指挥军队往弘农宫而去。
弘农郡的太守,是蔡王杨智积(隋文帝之弟的儿子),他在几日前就对官员僚属们道:“杨玄感听说朝廷大军将到,定会打算向西谋取关中,要是他这个计划成功了,就很难把他打败了,我们应当用计牵制住他,让他无法进军,不出十天,就可以将他抓住。”
于是他便派了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去对杨玄感说了那一番话,其实弘农宫并不空虚,相反,此地早已被杨智积布下重兵,而且这里地形较为险要,比弘农郡的郡城更容易防守。
当杨玄感兵临弘农宫的宫城之下时,杨智积怕杨玄感攻城之心不坚定,便登上城上的女墙以恶毒的语言大骂杨玄感。
杨玄感勃然大怒,立即停止前进,准备亲自率军攻城。
李密察觉到有些不妥之处,立即向杨玄感劝道:“楚公如今蒙骗众人向西进军,兵贵神速,何况追兵将到,怎能在此地停留耽误。要是向前不能占据潼关,退后又无地可守,追兵一到,何以自全?”
怒气冲天的杨玄感不听李密的劝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