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四日,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等将领统领留守的军队,庞玉等统领偃师的军队,与王世充等人合在一起有十余万人,在洛口攻击李密。
隋军与李密军队隔着洛水相互防卫,由于薛世雄在河北被窦建德击败的消息传来,杨广便下诏命令各军都受王世充的指挥,王世充就这样一下子由一个地方官吏,一跃成为了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李渊军自从渡河入了关中之后,便像是玩游戏的时候,一下子由困难模式调到了简单模式一般,无论是盗匪或是隋朝官吏,都纷纷归降,入关数日以来,李渊军一仗未打,地盘却不断扩张。
七月十三日冯翊郡的朝邑县法曹、武功人靳孝谟献蒲津、中两座城池归降李渊。京兆郡的华阴县令李孝常,更是直接献了关中的最大粮仓——永丰仓来归降李渊,并去接应冯翊郡李渊诸军,直接解决了李渊军的后勤问题,京兆郡的各县也大多派遣使者请求归降。
十六日,李渊率军到达朝邑县,入住杨广在此的行宫长春宫,李渊正妻的族兄窦轨带着招募而来的数千人前来长春宫投奔李渊,李渊非常高兴,与之降席握手,语及平生,并任命窦轨为慰抚使。
十八日,李渊派遣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率领王长谐等诸军几万人屯驻在永丰仓,监视潼关,以防备河东屈突通、东都之兵,慰抚使窦轨等人受李建成的指挥。
李渊又命敦煌公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几万人进攻渭水以南,慰抚使殷开山等人受李世民的指挥,再命灵武公李隐率本部人马攻略渭北地区,右统军王君廓等受李隐节制。
李渊派李隐与李世民攻略渭水南北地区,是为了剪除长安的外援,孤立长安,最终才合围长安。
刘弘基本是李隐的部将,但因其父为李渊旧交,自身又有大才,所以十分受李渊的看重,自从先行渡黄河入关后,李渊便时常命刘弘基单独统军作战。
李隐对此并没有丝毫的怨言,刘弘基跟随他多年,李隐深知其人是不会背叛自己的,李渊既能重用刘弘基,也是在扩充了李隐的羽翼,李隐自然不会反对。
李隐将要率军出发攻略渭北之时,冠氏县长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和长孙无忌在长春宫谒见李渊。
于志宁是于宣敏的侄子,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他们都因文才知名,长孙无忌更有才干谋略。李渊对他们都以礼相待并任用他们。他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颜师古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为渭北行军典签,让他随李隐出征渭北。
七月二十日,李隐和李世民率军出发攻略渭水南北的日子,李渊亲自在长春宫为两人送别壮行。
三军誓师后,正要出发离营,忽有探马来报,长春宫西面出现了大批军队,敌我不明,声势浩大只怕不下十万人马!
李渊等人听后都是一惊,这附近并没有听说有那伙叛军达到十万之众,来者很可能便是来自长安的隋军。
据李渊等人所知,长安现在的士兵也就十余万,此时几乎人马尽出,看来是怀了破釜沉舟之意了,李渊一阵紧张,下令让各军严阵以待。
轰隆的行军声远远传来,十万之众的声势是惊天动地的。
李渊军经过这些天的发展,军队总数已达八万,不过在渡河西进的时候,在河东留了一万五千兵马,李建成、刘文静去永丰仓驻守时又带走了万余士兵,所以此时长春宫仅有士兵五万左右,仅为来敌的一半,所以裴寂等人这时见了敌军的阵势后,已是吓得脸色发白,腿脚直发抖。
十万来军在长春宫外数百米停下,李渊军将士都屏住了呼吸,死死的盯着敌军,四周一片宁静,充满了凝重的肃杀之气。
就在这时,只见敌军的主将竟抛下大军,独自骑马向前而来,长春宫墙内的的众人见此情形,都是一阵愕然。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敌将靠近些后,众人才发现这敌将竟然是个女的,只见她骑着一匹白马,身穿血红色的盔甲,英姿飒爽,让人见之不由的都要大赞一声:“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李隐这时似乎是认出了这女子是谁,脸色惊奇,神情复杂。
那女子这时下马单膝跪地道:“爹爹,孩儿秀宁率军来投!”
长春宫中顿时“嗡”的一声响起,众人顿时惊诧万分的议论纷纷起来,李渊不敢置信的擦拭了自己的眼睛,喊道:“难道真的是我的孩儿秀宁?”
女子战了起来将头盔取下,然后拔下发簪,头轻轻的甩了几下,一袭乌黑的长发显露在了众人的眼前,这女子确实是李渊的三女李秀宁无疑。
………………………………
第152章 娘子军
李渊激动的道:“宁儿,快点为父身边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李渊一边说着,一边下令让士兵将长春宫的宫门打开。
李秀宁道:“爹爹,与孩儿一道前来的,还有神通叔父和二姐夫!”
李秀宁说着,转身向大军招了招手,顿时有两个身穿盔甲的男子骑马上前而来,他们分别是李渊的族弟李神通和二女儿的夫婿段纶,李渊连叫了几声好,带着众人亲自出了宫门迎接。
李家在关中多有房屋田产,李秀宁自大业九年以后,便在关中居住,常游历山水,仗剑行侠,名声渐渐传遍关中。
李渊自太原起兵,然后进军关中的消息传来后,李秀宁便散掉家财,聚集部众。
西域的胡族商人何潘仁进入司竹园为盗贼,有部众三万人,劫持了前尚书右丞李纲任用为长史,李秀宁便派家奴马三宝去劝降何潘仁,何潘仁知道李秀宁的名声,向来对李秀宁十分钦佩,于是便答应了马三宝的劝降,归降了李秀宁。
李秀宁遂与何潘仁合兵一处进攻京兆郡的上宜县,并很快将上宜县攻下了。
之后,李秀宁又派家奴马三宝去劝说关中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他们很快都如何潘仁一样,率众归附了李秀宁。其中,李仲文是李密的堂伯父,丘师利是丘和的儿子,他还有个弟弟名叫丘行恭。
西京留守卫文升屡次派兵前去讨伐李秀宁,但都被李秀宁率兵打败了,李秀宁又率军继续进攻长安西面的县城,云阳、武功、始平等县,都被她一一攻克了,最后有部众达七万多人,其军队被称为娘子军,李秀宁本人更是威震关中。
事实上李渊西渡黄河后,长安守军之所以一点应对之策都没采取,很大的原因便是有娘子军在长安附近活动。
李神通为李渊的堂弟,向来在长安居住,李渊太原起兵后,李神通便逃入县的山里。李渊渡河入关中后,他便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人起兵响应李渊,有部众超过一万人。
李神通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任命前东城长令狐德棻为记室,令狐德棻是隋朝名臣令狐熙的小儿子。
左亲卫段纶是当年病死辽东的那个左侯卫大将军段文振之子,他娶了李渊的二女儿为妻,在得知李渊来了关中后,也在蓝田聚众,得到一万余人,最后与李神通一起前去与声势最大的李秀宁会合,共同来长春宫面见李渊。
李渊任命李神通为光禄大夫,李神通的儿子李道彦为朝请大夫,段纶为金紫光禄大夫,李秀宁的部下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和关中的群盗都向李渊请求归降,李渊一一慰劳授官,
由于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等人以前多在渭北活动,李渊便让他们回各自在自己的辖地受灵武公李隐的指挥,协助李隐攻略渭北。
当然,李渊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未尝不是觉得李秀宁兵力过重,从而分弱她的兵力,这也算是一种平衡之术,毕竟李秀宁所部可是有七万多人,已接近李渊此时的总兵力了。
不过李渊为了奖赏李秀宁的功劳,允许她以女子的身份开府建衙、设置幕府,继续统领其余的娘子军人马,仪仗等同李隐和李世民。
李秀宁对李渊的安排全部欣然接受,还主动的又分了一万兵力给兵力稍少的李世民,军中众人无不称赞李秀宁是个识大体的女子。
李隐与李世民这时一起向走李秀宁走去,李世民一脸钦佩之色的赞道:“三姐,你真了不起,一个人就为我李家增加了七万多大军,还攻占了关中那么多的城池!”
李秀宁听了李世民之言后,神情有些小得意,“你三姐我这几年在关中可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的,打着爹的名号,招集个几万人算不得什么难事!”
李世民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跟李秀宁说,但却忽然有李渊身边的人来找到李世民,说着李渊让他过去一趟,李世民只好匆匆离开。
李世民走开后,李隐与李秀宁两人的目光终于对视在了一起,一时间,两人只觉四周的环境都变成了虚无一般,只剩下眼中的彼此。
不知过了多久,李隐笑着道了一声:“三姐,好久不见。”
李秀宁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几年不见,想不到你脸上都长胡子了。”
李隐道:“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我已不再青葱年少了。”此言之后,李隐与李秀宁都是一阵沉默。
两人随即找了个地方坐下倾谈,互相说了许多这两年的见闻,直至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李隐虽然仍想跟李秀宁多待几天,但却身不由己,翌日一早,便带兵出发往渭北而去了,而那李秀宁也在同日带着大军,去攻略关中的其他地方了。
……
刑部尚书兼京兆内史卫文升这时已年老体衰,他闻知李渊军队向长安进军,忧惧成疾,不再参预政事。只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尊奉代王杨侑据城坚守,但阴世师和骨仪尊仅是守户之犬,只知严守长安,而任由关中各地纷纷投靠李渊。
二十一日,李渊到蒲津,二十二日,李渊从临晋渡过渭水,到永丰仓慰劳军队,并开仓赈济饥民。二十四日,李渊进驻冯翊郡的郡治冯翊城,不断的向人宣传他的仁义与宽厚,以打消那些想要投靠却心怀顾虑之人的疑心。
七月二十六日,李隐已进军到了位于长安西北方的泾阳县。泾阳离长安很近,自然也属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所在,境内有渭水的支流泾河穿过,良田众多。
李隐自长春宫出发攻略渭北以来,所到之处,官吏、百姓及群盗归附如流,李隐收集其中的豪杰之士作为自己的僚属。他现在于泾阳驻军时,有能作战的兵力已逾五万。
在归属李隐的众多豪杰众,名气最大的应该便是丘师利的弟弟丘行恭了,他在后世名气不小,因有单骑救李世民之功,被诏令镌刻行恭拔箭图于昭陵,以昭示后人,大名鼎鼎的浮雕,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前的人物形象便是丘行恭。
………………………………
第153章 房谋杜断
丘行恭投靠时是带了数万人一起来投的,不过他带来的那些人,在不久前却不属是于丘行公的人马。
平凉的奴贼几万人包围扶风郡郡治雍县,几个月攻城不下,贼军粮食吃完。
丘师利与平凉的奴贼有交情,便派丘行恭率领五百人背着粮食、牵着牛、拿着酒到奴贼的军营,奴贼的首领深深施礼,丘行恭挥刀把奴帅杀死,对贼众道:“你们都是良人,为什么奉奴为主,让天子都说你们是奴贼?”
众奴贼都跪拜在地道“我们愿意更随您!”于是丘行恭就率领这些人和丘师利在渭北一同谒见李隐,李隐任命丘行恭为光禄大夫,然后将数万奴贼去芜存菁,受纳了八千余人,剩余的则全部将之解甲归田。
因为李渊军有了大粮仓永丰仓,粮食一点都不缺,故而各军对归降的叛军都是来者不拒的,但李隐却始终坚持的认为士兵在精不在多,所以招收士兵时都是要经过严格把关的。
“泾阳可有贤人才士?”李隐这时向宋正本问道,自攻略渭北以来,每到一处,他必要向宋正本问一次这样的问题,宋正本虽不是关中人,但有以傅鹰为首的情报人员帮忙,有些留意之下自是能知道每个地方的人才情况。
李隐每次一旦知道某地有闲人才士,必定亲自登门拜访,那些人能投靠他的,李隐自是欢迎,不愿为他效力的,李隐也不说什么必为他们向李渊推荐,礼贤下士灵武公的形象,现在已深入渭北地区的民心之中。
不过李隐这些日子以来,接纳的人有许多,但大都是空有清谈而没什么真本事的人。
宋正本这时回答道:“泾阳城西郊、泾水以北的地方,现在有一个姓房名乔字玄龄的人,曾在十八岁的时候举进士,能诗能文,颇有才干,是最近才迁到泾阳的,灵武公不妨前去拜访一二。”
李隐听到“房乔房玄龄”几个字后,原本平静如常的心顿时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房玄龄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与杜如梅齐名,“房谋杜断”功劳卓越,为盛世大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就近在眼前的人才,李隐自是不会轻易放过。
这日天朗气清,李隐李隐与苏定方、宋正本身着便装,骑马往房玄龄的住处而去,房玄龄居住于泾水之畔的山脚下,远远遥望山畔数人,锄禾耕作于田间,且高声唱着《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歌词:“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采薇》是一篇农事诗、反战诗,其中最后一阙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为千古佳句。
宋正本赞道:“故人云,乡有贤人,其民必慧,虽未见房先生其人,但只观此间风貌,便能知其非同一般!”
李隐勒马向农夫问道:“玄龄先生住在哪里?”
农夫道:“前面直走两里乃松竹林,先生便住在林住的竹屋之中。”
李隐谢过农夫,向前策马而行,进入了松竹交接的一片林中的几间竹屋前,四周十分的清静,只闻鸟语,不听人声。
李隐下马叩门,有一老仆出来询问,李隐道:大隋太尉唐国公之子、灵武公李隐来访。”
这老仆听力似乎不太好,李隐连说了几次他才勉强听明白,答道:“我家先生出门采药去了,恐怕没那么快回来。”
李隐听后愣了一下,心想难道要见这房玄龄,还非得来个三顾茅庐不成?
苏定方道:“将军不如先行回去,留书一封召此人来泾阳城便可。”宋正本等人也赞同此法。
李隐却不愿这样草草返回。
历史上的房玄龄,是在李世民入关中后主动前往投靠的,李隐怕稍一疏忽,他便按历史的惯性,跑到李世民那里去了,那他到时可就要后悔莫及了。
李隐环视一周,见不远处的溪水边有一座简陋的茅草亭,于是道:“此处甚为清幽,难得出来一趟,歇过脚再走不迟。”说着牵着黄骠马往茅草亭走去了。
渐渐已是日落西山时。
竹屋背后的半山腰处,有两个人正坐在一个巨石上下着棋,棋盘是临时在巨石上刻出来的,一人以随手捡起的石子为白棋,一人以细木为黑子。棋盘、棋子均简陋不堪,但两人都下得聚精会神,对弈得相当激烈。
以细木为棋的是个风度翩翩的文士,下棋的时候不时的摇着手中的纸扇,纸扇中的字画均是出自名家。
以石子为棋的那人头戴纶巾,气度不凡,身边还放着个采药背篓。
棋下到这时,已接近尾声,风度翩翩的文士举起棋子,眉头紧皱,久久未能落下,显然已是大落下风。
最终,文士渭然长叹了一声,“还是玄龄兄棋高一着啊,如梅甘拜下风了。”
与文士对弈的,便是李隐此行来拜访的房玄龄了,而文士本人自称如梅,自然便是房玄龄的好友杜如梅了。
房玄龄原是齐郡章丘人,而杜如梅却是京兆郡杜陵人两人本不相识,但在大业十一年,在西河郡西河城为县尉的房玄龄忽然挂印而去,举家搬入关中,从而在杜陵结识了杜如梅。
棋虽已下完,但房玄龄这时仍盯着棋盘怔怔出神。
杜如梅笑道:“贵客来访,主人却在别处停留不归,这似乎不符合玄龄兄一向的作风啊!”
房玄龄将采药的背篓背了起来,“值此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他灵武公要想成大事,若是连这点耐心都没有,便不值得我倾力相助!”
房玄龄说着便开始拄杖下山,杜如梅连忙道:“若是下山之后,灵武公李隐仍在等玄龄兄,难道玄龄兄就决定追随他了?”
房玄龄神色复杂,没有立即回答。杜如梅接着道:“敦煌公李世民我已见过,雄才而有大略,称得上是明主,而且还是唐国公的嫡子,绝对比灵武公更值得投靠。”
房玄龄摇头道:“如非嫡长子,嫡子和庶子的差别并不太大,你想必也见过陇西公李建成的了,其人如何?”
………………………………
第154章 屈突通援长安
杜如晦叹道:“陇西公李建成也算是个贤能之人,但与敦煌公、灵武公相比就差远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身边已聚集了关陇门阀的许多人物,你我此时前去投靠,恐怕只能屈居末席了。”
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是自负有大才的人,李建成虽为李渊嫡长子,但如果投靠他却得不到重视的话,那他们肯定都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
太阳沉了下去,天色已有些晚了。
山不算高,房玄龄与杜如晦说话间已下了山,有些耳背的老仆立即迎了上来,向房玄龄禀告李隐来访之事,并告之李隐这时仍在不远处的茅草亭中相候。
房玄龄将采药背篓放下,整理整理衣冠,便要往茅草亭走去,杜如梅却道:“玄龄兄,你这是做出决定了吗?”
房玄龄点了点头,毅然道:“灵武公若能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土报之,至于敦煌公,他可能真的如你所说的是位明主,但钟子期若不遇伯牙,便无高山流水,我也只能是深表遗憾了。”
杜如晦叹了一声,“你我朋友一场,岂不是要分侍二主了?说不定将来还有有所敌对。”
房玄龄笑道:“有克明作为我的对手,也是人生快事一场啊!”
大笑声中,房玄龄快步走向了茅草亭与李隐相见。
李隐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房玄龄被李隐任命为记室参军,让他作为自己的谋士。房玄龄也自认为遇到了知已,从此对李隐尽心竭力,知无不为。
八月十一日,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李隐、李世民已率兵平定了渭水南北,整个京兆郡现在仅剩长安一座孤城。
京兆郡统县二十二,有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余,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郡,如果一座城一座城的攻占的话,还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
李隐和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快就将渭水南北收入李氏囊中,是因为两人自长春宫出征以来,基本就没怎么与隋军交过战,只要军队到了城门之前,守城的将领官吏几乎都乖乖献城投降,所以李隐这些天几乎都在忙着招降纳叛,使得军中的好战分子都感到十分的郁闷。
不过李隐自从得了房玄龄的效力后,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宋正本善谋略,但处理政务却不怎么在行,有了房玄龄相助后,李隐每得一城,便将政务交给房玄龄处理,房玄龄总能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根本就不用李隐有过多的操心。
相对李隐和李世民来说,屯军永丰仓的李建成就相对轻松得多了,李隐和李世民尚需处理新占之地的诸多事宜,而李建成自从在屯军永丰仓后,除了接见一些急于讨好李家的门阀代表外,便再没什么事做了。
不过在这天,李建成忽然接到情报,说在河东郡的屈突通闻知李渊西行入关,就任命鹰扬郎将、汤阴人尧君素代为河东通守,派他守卫蒲坂,然后亲自率兵数万人赶赴长安而来了。
李建成得知这个消息后,精神一震,摩拳擦掌,打算好好的大干一番,以立战功。
李建成虽为中领军大都督,但自从太原起兵入关中以来,战功并不显著,不说比不过李隐、李世民和李秀宁,就连与左统军王长谐、李隐帐下统军都尉刘弘基等人相比,也是稍有不足。
李建成作为李家的嫡长子,李渊没让他去攻城略地,也是为了他的安全考虑,也没人会对此说什么,但李建成心中仍是有些不甘,渴望获得与李隐等人相等的战功,但一直没有机会,此时屈突通欲入关救援关中,便给了李建成一个立战功的机会。
李建成立即召集众将,打算主动出击迎战屈突通,但刘文静却立即反对道:“屈突通善战,我军在人数上虽占优势,但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我等还身负看守永丰仓的重任,实在不宜主动出击,只要在此成功阻挡住其西进,便是大功一件!”
王长谐、窦轨等将领也都赞同刘文静之言,李建成心情复杂的看了刘文静一眼,只好点头同意了。在刘文静等人离开后,李建成脸色发寒的将身边的一个瓷瓶猛的摔碎了……
屈突通从武关入关中,若想救援长安,必先拔去屯兵永丰仓的李建成所部,但李建成数万大军结寨严守,屈突通率军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