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薛仁杲很恼火,捉住刘感,在城旁把刘感活埋到膝盖,骑马跑着用箭射刘感;一直到死,刘感声音愈来愈高、态度愈来愈愤怒。李叔良在泾州城中坚守,仅能自守,无力救刘感。

    刘感是后魏司徒、高昌王刘丰的孙子,以公正果敢闻名于大唐军中,当刘感之死传到李隐大军后,诸将纷纷请战,欲出兵为刘感报仇。

    李隐这是也是颇感愧疚,他虽知历史大势,也略知这段历史中某场战役的大致经过,但具体的细节上却是不得而知的,现在的与敌交战,主要还是靠他自身的军事素养,以及房玄龄、宋正本、苏定方等人的战谋相助。

    得知泾州城围困之时,李隐便遣兵救援,那时长平王李叔良便主动请缨,他是李渊的堂弟,为李隐长辈,虽归李隐管辖,但他既然主动请缨,李隐也不好拒绝,对其叮嘱一番后,便让他去了。

    却未想李叔良暂时解了泾州之围后,会中薛仁杲之计,派刘感出城去接收诈降的高墲城,以致刘感惨死薛仁杲之手。

    面对此时诸将的请战,李隐最终还是拒绝了,为帅者最忌意气用事,他虽然也想为刘感报仇,但此时与宗罗睺的军队的对峙已到关键时刻,他不想为了一时的意气,而前功尽废。

    九月十八日,陇州刺史常达出兵袭击薛仁杲的军队于宜禄川,斩首千余级。

    薛仁杲大怒放弃围困泾州,转而进攻常达,但许久都未能取胜,于是薛仁杲派他的将领仵士政带几百人诈降,常达接纳了仵士政,而起待仵士政很优厚。

    二十三日,仵士政伺机带他的部下劫持了常达,带着城里的二千人投降了薛仁杲,陇州于是失陷。

    常达见了薛仁杲,言辞表情毫不屈服,薛仁杲因为他的豪壮放了他。奴仆出身的贼帅张贵对常达道:“你可认识我本将军?”

    常达道:“你不就是该死而逃跑的奴贼吗?”张贵很气恼,要杀了常达;有人相救,常达才免于一死。

    当陇州失陷的消息传来后,李隐感到压力倍增,不久前刚死了重要将领刘感,此时有丢失了陇州,此时军中已是议论纷纷,许多将领在私下都怀疑李隐的决策。

    当然,对李隐怀疑的那些将领,大都是李渊从长安城调给他的,李隐本身的嫡系人马并没有什么异议。

    另外,李隐还得知,因他与宗罗睺对峙多时,战果了了,此时的长安城也已是谣言四起,甚至有官员还认为他这时养寇自重,意图不轨,上书李渊请求换帅。

    李渊虽不至于做出临阵换帅这种兵家大忌,但心中只怕也是惴惴不安。

    十月初十,李隐的大军已和宗罗睺的军队对峙了接近两个月,就连李隐,也是感到有些不耐烦了,更别说是其他的将领了。

    而就在这时,之前派去陇右西北处招降临洮四郡的辨士方宏,终于返回了,而在方宏的劝说下,临洮四郡已同意归降大唐,并在方宏出发前,便已派兵轻饶陇右地区。

    李隐得知这个消息后,才稍微的松了一口气,再次坚定了自己继续与敌相持的信心。


………………………………

第194章 李隐平陇右(下)

    方宏回营之后又过了数日,宗罗睺军中的将领粱胡郎、内史令翟长孙等人,竟率领各自的队伍共八千余人,前来李隐的营寨投降,并向李隐带来了一个消息:宗罗睺的军队粮食,已全吃完了!

    这个粱胡郎,就是宋正本对薛举、薛仁杲父子施行离间计的时候,所收买的人,不过那时粱胡郎只是看在宋正本的重金下,答应向薛仁杲传递宋正本要他说的假消息,并未真正投靠李隐。

    对于粱胡郎等人此时的带兵来投,李隐自是热情的将他们接待了,不过对于他们投降时所带消息的真假,李隐却不敢轻易的相信,立即派傅鹰等人前去打探情报。

    毕竟通过薛仁杲不久前的几场战役可以看出,其人虽然残暴不仁,但在用兵上,却并非只会鲁莽而行,也是颇懂谋略的,他若是让粱胡郎假投降,带来假消息引诱李隐出战,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傅鹰等人的一番精心探查,李隐终于知道了是临洮四郡的数千兵马,杀入陇右后,劫掠了准备送往前线粮草,再加上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对峙,西秦的粮草本就有些不足,所以这才导致了现在宗罗睺的军队的缺粮窘境。

    薛仁杲手继位之后,手下的将领士卒本就有了离异之心,此时再遇上缺粮,自是不愿继续跟薛仁杲混了,这才有了前几日粱胡郎等人的带兵投靠。

    将一切都探明后,李隐知道,大军出动的时机已然到来!

    十月十七日,李隐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宗罗睺来攻。

    宗罗睺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可不管这是不是诱饵,因为他的军队确实已不能再拖下去了,他立即出动了全部精锐,前去进攻梁实的营寨。

    梁实守住险要坚守,他扎营之时考虑有所不周,营寨中没有水源,一连守了好几天,人马都没有水喝。

    宗罗睺的攻击很猛烈,李隐估计对方已经疲劳,于是升帐对诸位将领道:“你们之前不是一直请战吗?现在可以开打了!”

    这天快到天亮之时,李隐让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

    宗罗睺合兵攻庞玉,庞玉作战,几乎不能坚持了,李隐带领大军出其不意从浅水原北方出现,宗罗睺带军迎战。

    李隐率领几十名骁骑率先冲入敌阵,唐军内外奋力搏斗,呼声动地,宗罗睺的部队大败,唐军杀了上万人。

    李隐欲亲率三千多骑兵追击宗罗睺,李渊堂兄、永安王李孝基却拉住了李隐的黄骠马,苦苦地劝道:“薛仁杲还占据着坚固的城池,我们虽然打败了宗罗睺,但不能轻易冒进,请晋王暂且按兵不动,观察一下薛仁杲的动静再做打算不迟。”

    李隐却一口推辞了李孝基的建议,“现在我军取胜势如破竹,机不可失,叔父就不要再说了!”

    李隐于是继续进军,大杀西秦军,最后进逼高墲城,薛仁杲近日刚从陇州来到高墲城,他收拢了溃军后,亲自在高墲城下列阵,准备与李隐的大军正面对决,以挽回颓势,李隐则依泾河面对薛仁杲营地。

    然而,就在双方准备交战之时,薛仁杲手下的骁将浑干等人,却陆陆续续的率部到唐军阵前请求投降,李隐对投降者全部接纳,并待之以礼,让他们继续统率各自的部队。

    见到李隐对待浑干等人的态度后,薛仁杲军中有更多将领想要投降了。

    薛仁杲见此情形后,有些怕了,不敢再与城下列阵,带兵进了高墲城拒守。天快黑时,李隐的后续大军相继到达,十数万人齐齐包围了高墲城的城池。

    当天半夜之时,守城的人纷纷下城投降,仅仅过了数日,薛仁杲在城中的士卒便投降大半。

    薛仁杲计穷困顿,知道大势已去,西秦国中坚定的投降派黄门侍郎禇亮,这时再次向数月前劝薛举那样,劝薛仁杲投降,那一次,薛举在郝瑗的劝说下最终拒绝了投降,而这一次,薛仁杲身边已再没有人出言反对了,薛仁杲自己最终也向禇亮点了点头。

    唐武德元年十一月初二,薛仁杲率百官,开城门,披发出城,向李隐下跪投降,占据陇右的西秦,这个李唐的心腹之患,自大业十三年四月起兵,到现在的十一月,历时一年有余,终于被李隐平定了!

    随后,李隐继续向东进军,从陇山山口进入陇右东区,没用多少时间便尽得西秦土地、精兵和百姓,置官留守后,这才率大军班师回朝。

    而就在李隐回师长安的途中,忽然有自东都洛阳而来的的手下,向他禀告了来自中原的惊天巨变……

    李密因为东都的军队几次打败仗,力量微弱,且见东都将相之间自相残杀,认为短期内就可以平东都,又因为信得胜于宇文化及,所以心中有所骄懈。

    又因为所占据之地仓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但却没有钱币布帛,因此战士立了功,没有东西可以用来行赏,而且李密对新来归附的江都骁果,极其优待,反对原本的老兵亲厚不足,以致广大士卒心里渐生不满。

    再加上因李密杀翟让所导致的内部将士疑心犹在,所以此时的李密军,虽有战无不胜之威名,然军中潜伏的的危机其实已是甚大,若无弥补措施,后果只怕有些不堪设想。

    而反观王世充,新得东都权势,异己尽除,又重赏将士,修治器械,暗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谋取李密。

    当时隋朝的军队缺粮,而李密的部队少衣,王世充请求相互交换,李密感到为难,长史邴元真等人各自谋求私利,劝李密答应交换,李密便同意了。

    原来东都每天有几百人归顺李密,得到粮食之后,投降的人越来越少,李密这时才感到后悔,停止了交换。

    李密之前虽然打败了宇文化及,却也因此丧失了很多精兵好马,士兵也十分疲劳,生病的有很多,此时的李密军,可谓是处于最疲弱的状态,于是王世充便打算再一次向自己这个生死大敌发起进攻。


………………………………

第195章 李密兵败北邙山

    王世充虽准备乘李密军队疲困对其发起进攻,但又恐人心不一,再次导致战败,于是在苦思多时后,想到了一个良策。

    这天,左军卫士张永通谎称三次梦到周公,说周公宣意于王世充,应该统帅军队互相协助打击敌人,各军不得有二心。

    王世充于是建周公庙,每次出军作战,都先祈祷。

    之后,王世充又命巫者宣称周公准备命他率兵迅速讨伐李密,肯定会立大功,否则士兵都会染上疾病死去。

    王世充的士兵很多是楚地之人,相信王世充所宣称的这种妖言,故而都纷纷请求出战。

    王世充于是简练挑出精锐,得兵二万余人,马二千多匹,于九月初十出东都,出兵攻打李密,幡旗上书“永通”二字,军容甚盛。

    九月十日,王世充自洛水南至偃师,驻营于通济渠南岸,在渠水上搭设了三座桥梁,准备渡渠进击。

    李密闻王世充带兵前来,留亲信王伯当守卫金墉城(其时,李密长史邴元真、司马郑虔象守洛口仓,裴仁基与长史郑颋守偃师),自己带领精兵去偃师,以邙山为屏障等候王世充的军队。

    李密召集各位将领会议,商讨应敌之策。

    裴仁基道:“王世充率领他的全部军队到这儿,洛阳必然空虚,我们可以分出兵力把守王世充军队要经过的要道,使他不能再向东前进,另挑选三万精兵,沿黄河向西进逼东都。王世充回军,我方就按兵不动;王世充再次出军,我方就再逼东都。如此则我有余力,而彼却疲于奔命,兵法云: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裴仁基这个应对策略,可以说是深谙兵法要旨,算得上是上策了,然而李密却似乎不以为然。

    李密道:“公知其一,不知其二。现在东都的军队有三个不可抵挡:器械精良,这是一;决计而来,这是二;粮尽求战,这是三。我只要按甲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无门,欲走无路,不出十天,王世充的头就可以到我们手中了。”

    李密的应对之法,也算良策,与裴仁基之策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然而,陈智略、樊文超、单雄信等人却都请战道:“王世充的士兵少得很,又好几次打了败仗,都已经吓破了胆。《兵法》说,‘倍则战之’,何况我方兵力不止是其一倍!况且刚刚来归附的江淮人士,正希望乘此机会一展身手建立功勋,趁他们的锐气利用他们作战,正可以成功。”

    于是众将领大声表示赞同,想打的占十分之七八。

    若此时李密能坚守己见,或是采用裴仁基所建议之策略,皆足以制胜王世充。

    但是,李密性格中的“果决”似乎并不完备,比较容易受别人的意见影响,当初他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想杀翟让,但受房玄藻等人稍一劝谏,便即狠下杀手,以致人心不附……

    此时,李密见众将纷纷请战后,又再一次变得摇摆不定了,最后觉得难违诸将之言,而决定从之。

    裴仁基苦苦争辩却不能说服众人,敲着地叹息道:“在座的各位以后一定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魏征对长史郑颋道:“魏公虽然屡次打了胜仗,但是精兵骁将伤亡很多,战士心身很疲倦,有这两点很难应敌,况且王世充缺粮,志在决一死战,很难和他争战以决胜负,不如挖深壕沟,加高壁垒以拒敌,过不了十天半个月,王世充粮食吃完了,必然自己退兵,那时再追击他,没有不胜的。”

    郑颋道:“你这话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

    魏征道:“这是奇策,怎么说是老生常谈!”说着拂袖而去。

    李密分派单雄信带领外马军驻扎在偃师城北,自己则与其余的将领带领内马军在北邙山上扎营。

    十一日,王世充派遣数百名骑兵渡过通济渠攻打单雄信的营寨,李密派遣裴行俨和程咬金援助单雄信。

    裴行俨率先奔赴战场,中流矢坠马,程咬金救起裴行俨,以马槊挑翻数人,抱着裴行俨骑着一匹马返回,但因两人共骑,马跑得稍慢,最后被王世充的骑兵赶上,长枪直刺过来,程咬金返身折断了刺来的长枪,又杀了追赶的人,和裴行俨一起脱身。

    恰好天色暗了,双方这才各自收兵回营。

    这一小战,李密手下的猛将程咬金、裴行俨、孙长乐等十几人都受了重伤。

    李密因刚刚打败了宇文化及,且有多次打败王世充的经历,有些屡胜而骄,故而对王世充较为轻视,于北邙山设营寨时,没有建防御敌人的围墙。

    小胜李密一场的当晚,王世充派二百多骑兵夜里秘密进入北邙山,埋伏在山谷中,命令士兵喂好马匹吃饱饭,养精蓄锐以待战机。

    十二日清晨,王世充军准备出击,他激励全军将士道:“今天这一仗,不仅仅是争胜负,生死之分,在此一举。如果胜了,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如果败了,一个人也逃不了。我们争相赴死,不单是为了国家,更为了自己,各宜勉之!”

    天亮后,王世充带兵逼近李密军营,李密这时才发觉,仓促出兵应战,还没来得及排好队,王世充就放兵攻击。

    王世充的士兵都是长江、淮河流域的人,剽悍勇猛,出入十分迅捷。

    王世充又再事先找到一个长得很象李密的人,捆起来藏好,待双方战斗正激烈时,让人牵着面似李密之人通过阵前,大喊:“我军已经捉住李密了!”四周的士兵听后,都大呼万岁,李密军的军心顿时大跌,士卒奔走。

    就在这时,王世充前一夜埋伏在山谷的骑兵,这时也蔽山而上,潜至北原出击,从高处疾驰下来,由于李密未设营墙,骑兵毫无阻拦的冲入李密军的营地,又因为程咬金等猛将均受了重伤,所以这时营中没人挡这些骑兵,这些骑兵即四处放火焚烧房屋。

    于是李密军大惊而溃,将领张童仁、陈智略等都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则带着一万多人逃往洛口。


………………………………

第196章 不降唐

    北邙山大败李密后,王世充趁胜包围了偃师,守卫偃师的是长史郑颋,他的部下待王世充到来后,立即开城放王世充入了城。

    当初,王世充的家属在江都,随宇文化及至滑台,最后又随投降李密的将领王轨到了李密军,李密把王世充家属留在偃师,打算用他们招降王世充。

    待到这时偃师城破,王世充寻回哥哥王世伟,儿子王玄应、王玄恕、王琼等人,又俘虏李密的将佐裴仁基、郑颋、祖君彦等几十人。

    王世充于是整顿兵马向洛口进发,期间虏获了得到邴元真的妻子、郑虔象的母亲以及李密众位将领的子弟,都加以安慰,让他们暗中招呼各自的父兄。

    李密自北邙山溃逃后,一直奔往大本营洛口,而当他帅兵到洛口之时,洛口的形势已发生变化,守洛口城的邴元真竟打算要向王世充献城投降。

    当初,邴元真作县吏,犯了贪污罪逃跑在外,跟随翟让到瓦岗,翟让因为他曾经作过小官,让他掌文书。

    到李密开设幕府,挑选当时的出色人物时,翟让推荐邴元真为长史;李密不得已任用他为长史,但从未让他参与过军事行动的谋划。

    李密打算到北邙山抵抗王世充之时,留邴元真守洛口仓,邴元真性情贪婪浅薄,得罪的人不少,在李密大军临出发前,将领宇文温对李密道:“不杀了邴元真,他必然成为您的祸患。”

    李密没有答应宇文温之言,但邴元真知道了此事后,已谋划要反叛李密;杨庆听说后,把邴元真的阴谋报告了李密,李密这才真的怀疑邴元真,但其时正与王世充对峙,并没闲功夫对付邴元真。

    到了此时,李密要进入洛口城,邴元真却已经秘密派人招来王世充。李密知道后没有声张,乘机和众人商量,等王世充军队一半渡过洛水,然后攻击。

    然而,当王世充军到了洛水时,李密的骑哨兵却没有及时发现,临到要出击时,王世充的军队已经全部过了河,李密的最后一个翻盘机会,就这样白白的失去了。

    自此次出征以来,李密可谓是一失再失,战略上没能坚守己见、轻敌大意不设营强、哨兵疏忽未能发现敌人……

    而且,像洛口仓这种根基之地,竟托付给不可信任的邴元真镇守!刘邦以萧何守关中,刘秀用寇恂镇河内,皆因而最终获得胜利,李密在这样重要的关头,竟疏于这样的部署,这才使得事情渐渐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李密这时见单雄信等人纷纷勒兵自据,各怀异心,估计独木难支,无法再胜王世充,于是率领部下轻装乘马逃往虎牢,于是邴元真以洛口仓城投降了王世充。

    单雄信勇猛敏捷,善长骑马和使用长枪,名声为各军首位,军中称为“飞将”。当初瓦岗寨巨变后,房彦藻因为单雄信对去留很轻率,曾劝李密除掉他,但李密爱惜单雄信的才能,不忍心。待这时李密败逃虎牢后,单雄信便率领他的部下投降了王世充。

    李密想要要去黎阳,毕竟那里也有着另一个大粮仓,但有人却道:“杀翟让的时候,徐世绩差点死了,现在魏公失利后去投奔他,怎么能保全呢!”

    李密听后,便犹豫了,对于徐世绩,他却是是不能完全信任的。

    当时王伯当丢弃了金墉城保守河阳(今孟县西南,处黄河北岸),李密得知后,便从虎牢回到河阳,召诸将共同商议,想南面凭仗黄河,北面守住太行,东面连结黎阳,以此设法进取。

    众将都道:“现在军队刚失利,大家心中胆怯,如果再停留,恐怕要不了几天人就叛逃光了。而且人情不愿,也难以成功。”

    李密说:“孤所依靠的就是大家,大家既然不愿意,孤道穷矣。”

    李密说着,又向王伯当道:“兵败矣,久苦诸军,现在我便自刎以谢天下!”

    李密说着,便拔出长剑,要打算自刎。

    众人都伤心落泪,莫能仰视,王伯当抱住李密哭得昏了过去,李密将手中的剑丢掉后叹道:“诸位幸不相弃,便与我共归关中;密自己虽然没有功劳,诸位必定保有富贵。”

    府掾柳燮说:“明公和唐皇是同一宗族,又加上有过去联合的友谊;虽然没有随唐公一同起兵,但阻隔东都,切断了隋军的归路,使唐公不战而占领了长安,这也是您的功劳,公现在若入关中,富贵定是少不了的。”

    众人也都以为然。

    王伯当这时刚好醒了过来,听到众人都劝李密入关归唐后,大急道:“魏公难道忘了,翟让现在也在关中,而且他有权势极重的晋王李隐做靠山,魏公若是去到长安,还能保住小命?”

    李密听后,顿时神色一滞,久久没有开口说话,额头上飙出的冷汗,表明了他此时心中的后怕之情。

    瓦岗寨之变,翟让被李隐救回长安,被李渊委以重任,想通过他使得大唐在中原有所作为,但翟让却似乎已心灰意冷,整天以酒色自娱,但是他李密若入关中,翟让只怕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

    翟让本身在长安权势不大,但她的女儿却是与晋王李隐义结金兰的……

    思虑许久后,李密已是不敢入关中了,他向众人道:“我与李隐关系不睦,入关必死,诸位想要去谋取富贵的,我不拦着,若还愿继续追随我的,我将万分感激!”

    众将议论纷纷,想入关中谋富贵的超过一半,但总算也有半数愿意继续追随李密,李密对此可谓是喜忧参半,心中五味杂陈。

    李密这时本有两万多人,直至最后,府掾柳燮、魏征等人,则带着其中的万余人入关降唐,而李密原有的将帅、郡县则大多归顺了王世充,就连原本在名义上归顺李密的迦楼罗王朱粲,也派使节投降了隋,皇泰主封朱粲为楚王。

    至于李密自己,则与王伯当等少数将领,带着上万残兵,退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