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善与济尔哈朗不同,他与多尔衮没有太深的仇怨,他已经是世袭罔替的礼亲王,豪格称帝,他也没有往上升的空间,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赞成豪格称帝。
是夜三更,代善给豪格留下一封书信,便悄悄与心腹离开了大营,但老狐狸也不敢进京,布木布泰信上写的漂亮,但他也不能肯定进城后,多尔衮会不会将他拿下,以此来解决两红旗的威胁,然后再来对付豪格。
出了大营,代善依然还是派喀尔喀进城去见布木布泰,表示他不支持豪格称帝,让朝廷赶紧派人与豪格联系,寻求和解,将川陕封给豪格,暂时化解这场危机,他则往关外而去。
布木布泰得知代善已经离开京郊大营后,马上将消息告诉多尔衮,通过这次事情,布木布泰忽然有一个令她惊喜的发现,她原本在朝中孤立无援,但这次却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一心为大清着想的礼王代善,或许能够被她拉拢过来,成立一个保皇的党派。
次日,士卒发现代善不见,将代善的书信送到豪格面前,豪格的皇帝梦才过一夜,就如梦境幻灭,顿时被气得一口鲜血喷出。
“代善匹夫,欺我太甚!”豪格不禁捂住胸口大骂,当年挣位时,就是这厮倒向多尔衮,扶立孺子登位,使他错失皇位,现今明明说好了支持他,没有代善的点头,豪格也不会信心满满的发动,可这厮居然又倒向多尔衮一边,坑了他一次不算,又坑第二次,豪格就是菩萨,也要被气个半死。
(求书友们能支持,支持正版。)
………………………………
第636章三分之势
自从多尔衮摄政以来,豪格心里并不服气,一直想积聚力量搬倒多尔衮,但是他本人性格上的缺陷,没有多尔衮的魄力,畏首畏尾,始终没有发动,结果实力没聚集起来,反道被越削越弱。
这一次,川蜀之战,虽然吴三桂的关宁大败,但他却没有多大损失,功过相抵,他还占据了川蜀的精华成都平原,是满清在今岁的唯一亮色。
在东线全败的情况下,豪格的心思便又活络起来,正好这时便有人找上来,八大皇之一的范家,表示支持他接过大清政权,同南明划江而治。
范家虽然是商人,看似地位低下,但钱能通神,当初晋商为了同江浙商人争雄,也资助过不少山西官员,希望他们能在朝堂之上为晋商发声,有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唐通便是通过范家投在豪格门下。
有范家提供钱粮,又适逢多尔衮的决策屡屡失误,豪格胆子便大了起来。
他匆匆回到京师,便开始联络,很快他老爹曾经的心腹济尔哈朗在被多尔衮罢黜辅政之位后,便表示愿意支持他。
有庄王站在豪格身后,他便等于外挂一枚左胆,但豪格还是觉得实力不够,于是主动接近代善,他料定先死孙子,再死儿子的老狐狸,必定也对多尔衮不满,结果两人会面,果然一拍即合,豪格又外挂一枚右胆。
这下他是两胆找齐,立刻信心大增,便决定豁出去与多尔衮拼上一回,可这关键时刻,他的右胆却跑了。
少了两红旗的支持,豪格搬倒多尔衮的计划已经无望,剩下的只能谋求自保。
却说那边豪格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代善背信弃义,但这头代善已经到了山海关。
这一次,代善还算有点良心,他这一走,京畿的情况便等于逆转,他怕多尔衮故意诓骗他离开,然后对豪格出手,那便与他的愿望和目标不符了。
走到山海关,代善便停了下来,几日后,两红旗入关,代善便带着兵马向京师出发,最后屯住于蓟州府的三河县,独成一营,监视豪格与多尔衮,意思便是豁出去,谁先动,他就先打谁。
只要能保持大清内部的稳定,这个搅屎棍的角色,他代善是坐定了。
京师中,多尔衮见代善已走,心中顿时觉得有了机会,不禁又生出了别的想法。
布木布泰几番催促他赶紧与豪格寻求和解,但他过了几天都没有派使者出城,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乘着代善出关,豪格一方士气大跌之际,将豪格解决,可不想老狐狸代善又带着兵马杀了回来。
这下多尔衮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前往京郊大营,以顺治的名义向豪格宣旨,给他与济尔哈朗封藩,一封蜀地,一封三秦,反正这两个地方大多是豪格控制,多尔衮也是慷他人之慨。
大营内,豪格与济尔哈朗等人聚集在一起,听了旨意之后,都安静下来。
代善的离开,对于豪格打击甚大,他明明离皇位那么接近,可再次梦碎,心中的郁闷、怨恨可想而知。
他若是死了,那怨气估计能和隔壁日本的三大怨灵之首崇德天皇有的一拼。
济尔哈朗见豪格不说话,只能出来说道:“肃王,现在礼王的意思是劝和,他两红旗屯于三河,监视咱们两方,谁先动手,他便先打谁,硬是要当这个和事老~”
豪格听见代善两个字就恨的不行,如果现在多尔衮同代善站在他的面前,他肯定先弄死代善,济尔哈朗话说一半,就被豪格愤怒的打断,“那个老货,屡次欺我,他以为他是谁,有什么资格来调停局面。”
济尔哈朗毕竟年长,又在中枢干了几年,政治斗争的经验丰富,老马识途,知道该硬就硬,该软就软,一味刚烈最后只能死得十分难看。
济尔哈朗要比豪格冷静的多,“王爷,现在不是礼王有没有资格的问题,而是现在多尔衮已经下旨给我们封藩,等于先行服软,如果我们再僵着,那礼王就会联合多尔衮,到时候我们根本不是对手。”
豪格稍微冷静下来,但心中依然窝火,“王叔的意思,是接受多尔衮的条件,退回西北?王叔没去过陕西,那地方虽然号称几朝故都,秦、汉、唐都立都于此,但是如今已经破烂不堪,根本不能成为王霸之基。本王具有一个残破的关中,如何与多尔衮抗衡?”
济尔哈朗听了,豪格还没完全被愤怒冲昏头脑,至少他还想到以后,比当初争位时要强了许多。
“肃王,眼下咱们在京畿已经讨不到好,退入西北已经是唯一的选择。多尔衮占据的地区,确实比咱们富裕,广阔,但是他面对的敌人也强大,南明切断漕运,摆明着是要打江南,肃王退入西北,多尔衮暂时没有时间来对付咱们,肃王便可大有作为。”
豪格自然能看清眼下形势,但他担心一旦妥协,又会像当初争位之后一样,没有翻身的机会。北多尔衮据有北直、山西、中原、山东、两淮、江南,地域比他广阔,人口比他众多,赋税比他丰厚,他现在不拼,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时济尔哈朗的话,却让他眉头一挑,“王叔的意思难道是让本王联合南明?”
济尔哈朗到没想到联合南明,他没想豪格思维这么跳跃,不过其实对满人而言,他们一直压着汉人打,联合也就联合,并没有什么心里阻碍,而且两弱打一强,这符合连横合纵之道,可关键南明一边已经与满清建立血仇,而明朝后期的外交一直十分僵化,南明未必会愿意。
济尔哈朗摇摇头道:“倒不是要与南明联合,而是适当的示好,让南明先与多尔衮对掐,肃王便有时间整合川陕,建号称帝,调整国策,建立新八旗,再向西扩张,先打穿西域,征服西蒙古,再回头与多尔衮一决雌雄,争霸中原。”
豪格听了,别的不说,建号称帝便让他十分意动,他这辈子如果不能登基为帝,恐怕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豪格又拿起诏旨看了看,三秦之地确实残破,但是他有成都粮仓,已经如关西之秦。
如果能让南明与多尔衮互掐,给他足够的时间,整合川蜀,避开两强,向西面发展,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好,就依叔王之言。”豪格振臂说道,但话头一转,他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过,多尔衮抓捕的宗室和八旗大臣,必须释放,愿意随本王去关中的人,必须放行。”
………………………………
第637章关西风云
十月间,发生在满清内部的这场内斗,在满清太后布木布泰与和事老代善的力挽狂澜下,剑拔弩张的多尔衮同豪格,最终偃旗息鼓,避免了继续流血冲突,至少在表面上安定下来。
十月底,豪格拔营西去,可以寓见,自此西北虽然名义上还接受大清领导,但事实上已经处于独立的状态。
在豪格走后不久,松了一口气的代善亦领兵返回关外,他虽然没与多尔衮彻底闹翻,但只要多尔衮活着一天,代善也不可能进京了。
北京城下,满清避免了一场同族大战,内部矛盾被暂时压制,但强大的满清自此也分成几块。
豪格回到西安,立刻派唐通把守潼关,断绝川陕与北京的官方往来,然后立刻宣布将西安改称长安,自立之心昭然若揭。
同时豪格开始修缮被李自成烧毁的原大明秦王府,又传檄川陕各地,宣布节制川陕。
清廷川陕总督孟乔芳很快被豪格召回长安,并解掉他的兵权,但不久又任命其为行辕大学士,于长安组阁搭建中枢班子,开科举、武举,吸纳人才。
此时豪格手中只有两蓝旗和一少部分两黄旗,整个川陕的旗丁连带着家眷也不到七八万人,豪格统治的根基十分不稳定,而且凭借这点力量,他根本无法完成西扩的目标。
此时,如何使得川陕之地能够支持他,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豪格首先想到的是拉拢在汉中休整的吴三桂,然后又有汉官韩昭宣谏言,“不剃发,复衣冠,天下臣民悉从其便,则川陕民心可定。”
这韩昭宣便是当年参与镇压赵应元青州之变的明朝青州道,算是王彦的熟人。历史上,此公前脚镇压了赵应元,后脚便也走上了抗清的道路。
原本此公将于晋南起兵,推宗室朱璟溧为韩王,响应姜襄,可结果事败被杀,朱璟溧转转逃入湖北,最后于房县同郝摇旗汇合,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韩主定武”政权。
除了韩昭宣外,又有另一人,再次谏言,却是早前因为支持陈名夏,谏言“三千年未有令改”反对剃发令的汉员,原清廷陕西河西道孔闻褾。
他原本被多尔衮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但豪格想要在川陕另立朝廷,便需要大批的人才来管理政事,经略地方。
这些被多尔衮流放到西宁等地的南党官员,便被大批起用。
支持满清全面汉化的南党汉员,是多尔衮重点打击的对象,南党一派,自然也视多尔衮如猛虎,现在豪格要搬倒多尔衮,这些官员自然支持。
在这批官员的推波助澜,加上豪格本身掌握的满族势力严重不足够的情况下,豪格不得不改变民族政策,走上了拉拢汉族士绅,来攻打叶尔羌汗国,攻打西蒙古的道路,否则以他自身的势力,根本无力向西扩张。
为了凝聚实力,也为了区别豪格政权与多尔衮控制的大清并不相同,多尔衮在川陕推行的政策,很快被豪格全面推翻。
他废除剃发令,并选练汉兵,编练新八旗,除了暂时没有建号称帝,基本已经与多尔衮彻底决裂。
清廷这边风起云涌,南明这边也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随着王彦从武昌出发前往广京,朝廷对于王彦的封赏,便再也拖不下去。
这其他诸部论功行赏,早已完毕,唯有王彦一部的封赏,迟迟不能敲定,这眼看就要到了年底,封赏若还是下不来,便实在说不过去。
广京朝堂上,隆武皇帝端坐大宝,旁边司礼监大太监庞天寿侍立一旁,底下绯袍、青袍官员分立两侧,殿中一人抱着笏板,朗声说道:“王相荡平楚赣,扫除建夷,兼有拥立救驾之功。数年来,行忠君爱国之事,今率十余万儿郎光复川东川南,累功足以封王。陛下,有功不赏,则将士离心,何况累功不赏呼?臣请陛下旨,将王相进爵为衡阳王。”
“臣附议!”王彦的几名心腹立刻出列拜倒。
这提议之人,正是袁彭年,虽然他人品不怎么样,但却物尽其用,可以作为王彦在朝堂上的喉舌。
历史上,他是坚决反对孙可望请封秦王的,但现在却是为王彦请封郡王的急先锋。
这边语毕,那边便又出来一人,却是大学士陈子壮,“陛下,臣以为封王之事不妥,祖制无异姓封王之例,此例绝不可开。”
袁彭年抖擞精神,立刻呛道:“那不知阁老准备如何封赏王相?”
陈子壮瞪了袁彭年一眼,拂袖道:“如何封赏,你问本阁作甚?臣子岂能替君王做主,袁御史是何居心?”
袁彭年微微一愣,遂即冷哼道:“阁部莫要危言耸听,下官是谏台官员,有奏事、谏言之权。下官为王相请封,只是给陛下建议,倒是阁老否定下官之议,又拿不出决办法来,难免有尸位素餐之嫌!”
陈子壮听了大怒,但袁彭年却继续说道:“陛下,易经有语,穷则变变则通,天下之事,由分封到郡县,由察举到科举,世事皆在变化,齐桓公若完全遵循祖制,便没有管仲变法,齐国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秦国若完全遵循祖制,不用商鞅变法,早已被强魏所灭。祖制虽要遵循,但也要根据时事变化,臣以为,时下以一封号而收数十万将士之心,并无不可,还请陛下明鉴。”
“袁御史翘舌雌黄,变法为变法,封王为封王,岂可混淆一谈。自古异姓封王,绝非朝廷之福。”一名大臣又站出来反对道。
袁彭年独战几人,却越战越勇,“陛下,朝廷如今能战者,王相、豫国公、鄂国公、国姓成功,如公爵之赏,已然登顶,那江南由谁来打?金陵由谁光复呢?有功不赏,将士何以效命?”
隆武听了,脸上看不清喜怒,挥挥手道:“此事争议甚大,朕有些疲乏了,改日再议吧!”
一旁的庞天寿听了,立刻唱道:“退朝!”
“恭送陛下!”百官齐齐躬身,待隆武被搀扶着离开大殿,大臣才议论纷纷的出殿。
这时御史金堡才走到门口,便被一名内侍叫住,“金御史,陛下有请。”
………………………………
第638章君臣斗法
金堡原是庞天寿收拢的谏台大将,专门用来在朝堂上攻击王彦,可是谶语事件中,庞天寿一党大败,王彦碍于皇帝的面子没有继续追查,但金堡也因此被王彦抓住了与桂王勾结的把柄,不过这点庞天寿却并不知情。
当时他一败涂地,收拢的一群土鸡瓦狗表现平平,但唯有金堡可圈可点。
隆武帝也觉得金堡是个可以培养的人,便有意提拔,不久就收为了心腹。
这王彦封王之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阻力主要来自于皇帝,一部分思想守旧的大臣,还有就是西南的几支小军阀,但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隆武皇帝,不然一个封赏,也不会拖那么久。
金堡作为皇帝新收的心腹,又是可以满嘴放炮的谏台官员,方才本该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但结果却是楚党的御史袁彭年,在殿上独领风骚、侃侃而谈,让皇帝心中颇为窝火。
听了内侍的话,金堡估计皇帝多是为了方才殿上之事。
他伸手弹了弹官袍下摆,一手撩起来,便随口对内侍说道:“有劳公公了。”
“金御史,请跟小的来。”当下那内侍便领着金堡往宫里去。
这广京的行宫无法与两京相比,规模小了许多,就跟一富人的宅子似的,这也是皇权的一种衰落,不过好在庞天寿确实会敛财,在王彦出征的这段时间,他为皇帝弄了不少银钱,才将这行宫稍微修缮了一下,看上去有那么一丝皇家气派。
这行宫,金堡没少进,对于格局十分清楚,皇帝召见外臣,一般是在日常处理政事的勤政殿,但今天内侍带他去的方向却是御花园,他们走过一条长廊,穿过一间穿堂,又拐上一条甬道,便看见隆武帝负手立在花园中。
金堡忙走上前去,躬身行礼,“陛下!”
隆武帝闻声,回头见他,“南方的天气与中原不同,这一要下雨,就闷的难受,爱卿随朕走走。”
金堡听了抬头看天,湛蓝湛蓝,太阳刚躲入几朵雪白的云儿后面,并没有要下雨的意思,怕不是天气闷,而是皇帝心中闷了。
这时隆武帝语毕,便提步走上一条鹅石甬道,金堡见此赶紧跟上,始终慢上小半步,既不失了君臣礼节,也不让皇帝转身才能见他。
此时太阳正好从云朵后面出来,照得花儿草儿假山怪石一片泛白,也照得人格外温暖,君臣两人便沿着甬道,闲庭信步。
“卫公啊,方才朝堂之事,你怎么看,为何没发表意见呢?”终于走在前面的隆武帝开口问道。
自从谶语事件后,王相与皇帝不和,基本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而这次关于封赏的事情,皇帝又做的如此明显,下面的臣子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皇帝有意压制王相,皇帝把金堡当做自己人,这话里虽然没说什么,但字面下的意思却是再责问他为什么不站出来说几句话。
金堡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他有把柄捏在王彦手里,而这一次袁彭年、严起恒、吴晋锡、王赞爵、何刚、曲从直等人几乎全部跳出来裸打,直接亮明身份,就是王彦一党,就是要为王彦挣爵,这明显就是得到了王彦的暗示,楚党对于王彦封爵是誓不罢休,他怎么敢出来阻拦。
金堡听了隆武的话,他在朝堂上可以不发声,但现在却躲不过去,“陛下,恕臣直言,这个王爵,还是随了他们的心意为好。”
隆武帝听了,停下步子,他心里其实也十分清楚,反对封王的势力中,无论是那些思想守旧的大臣,还是那些害怕王彦做大,侵吞他们地盘的西南小军阀,都没有实力与王彦对抗,而左懋第、苏观生等阁臣又不吱声,摆明着两边都不得罪,真正阻止王彦封王就是他本人。
其实对于王彦,隆武帝内心十分复杂,之前大明一直靠着王彦支持,所以他十分倚重王彦,同时又害怕王彦做大,威胁朱家江山,但总体而言倚重多过害怕,君臣也还能够相处融洽。
如今大明的局势好转,江西的金声桓,福建的郑成功,似乎都可以独当一面,王彦对于明朝而言,不再那么重要,他在隆武心中的位置,也就从大明支柱,逐渐变成了最大的威胁。
隆武自己也知道,这个王爵迟早要交出去,他之所以拖着目的,其实是为了打击王彦在军中的威性。这有功不赏,固然会使士卒与朝廷离心,但连个封赏都讨不下来,也会使得将士对王彦不满。
不过隆武帝也知道,这个拖延也得有一个度,眼下明智的做法是稳住王彦,而不是激怒他,否则他若像弘光时的四镇一样跋扈,说句“皇帝我辈所立”,完全撕破脸皮,不听朝廷诏命,那对他的江山社稷绝对是惨重的打击。
“爱卿以为朕做错了吗?”隆武帝侧过身来,见金堡低头垂手的站着。
金堡忙躬身行礼,“臣不敢!”
“没什么敢不敢的,有话直说,朕恕你无罪!”隆武直视着金堡。
皇帝这么说金堡便不再迟疑,沉声道:“臣以为,陛下操之过急了。”
“怎么说?”隆武问道。
金堡叹道:“王相兵强,势力以成,陛下压的太急,一旦反弹,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以封号暂收人心,暗中培养势力,不要过早树敌。”
隆武点点头,现在他势力薄弱,与王彦失和,若王彦生了反心,他完全无力招架,行为确实不智,不过他之所以急着打压王彦,也有他的苦衷,他已经过了半百,说句不好听的,随时都可能去见先帝,然而太子又那么小,留下一个权臣在,要是篡了大明江山,那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卿家之言有理。”隆武叹了口气,又开口道:“爱卿言朕操之过急,不知可有缓策教朕?”
金堡躬身一礼,他心里以有一计,“正要禀报陛下,陛下可一面封王相为郡王,命其留守中枢,一面封高一功、戴之藩等人为公爵,命其等在外征战,许以有功之日即封王爵。如此一来,王相在中枢不能立功,而诸多镇将得了承诺,必然踊跃奉命,多立战功,到时五忠五镇全封为王,与王相并肩而立,王相对于陛下的威胁,自然瓦解。”
隆武听后眼前一亮,觉得此计可行,他正要夸奖,庞天寿却忽然急急匆匆的跑来,隆武颇为不悦,责问道:“什么事?这么不成体统!”
“陛下,刚得到消息,王相过了梧州转道去肇庆了。”庞天寿顾不上礼仪,慌张道。
隆武听顿时一个踉跄,幸好被金堡扶住,待他稳住身子,不禁恼怒的推开金堡,大怒道:“王士衡他想做什么?”
(喜欢本书的书友,请支持正版)
………………………………
第639章皇帝妥协
桂王朱由榔一直也是朱聿键警惕的对象,王彦因为恼怒桂王一派在广京散播谶语,所以借着入川的机会,顺道扫灭了桂王监国政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