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2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前各省年底只是上个折子,内阁看一看,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发生什么霍乱,便基本就过去了,但现在光过去不行,得还有所曾长,不能老是原地踏步,甚至还开起倒车。
现在把这些封疆大吏集中起来,相互之间听一听,做一做比较,朝廷则根据他们在地方的政绩,决定是否有资格上调中央,出任内阁大学士,这些人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用政绩说话,不用之前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评判,各个封疆大吏间的竞争便被挑动起来,而那些没什么抱负,或者平时耍嘴炮,到了地方毫无一策的,就能被朝廷很快分辨出来,只要两年之内,经略毫无成就,那他的政治前途也就终结了。
各个封疆大吏,为了得到朝廷的关注,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实现文人拜相的理想,在来年预议上便下足了功夫,南直总督方逢年,便直接说明年要超过江西,成为仅次于广东和湖广的第三大省。
他这么一说,便给了其他几省特别大的压力,不说前面的江西,后面追赶的浙江,就是楚督吴晋锡也感到压力倍增。
虽说这么做肯定会引出许多新的问题,但是不做,不改,那便无疑是在等死。
对于南直今岁迅速恢复,其他各省其实颇有微词,毕竟南直的恢复不全是靠着本省,而是方逢年派人四处说服江南人氏回籍,挖了其他几省的墙角,才有了这样的成绩,有点投机的嫌疑。
楚党内不少官员对此也颇有微词,毕竟商号被挖到了南直,湖广和两广地方官员的政绩便受到了影响,他们心中自然不会高兴。
这些事情王彦也十分清楚,可是他并没过多干预,南直或许是有些不厚道,但是并不触犯朝廷法令,他也没有理由去制止。
在各个总督做了预议之后,议事堂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便集中到重新清丈土地上,而在这一方面,最大的阻力不是唐、鲁,而是楚党治下的湖广和两广。
相比于其他地区,这两地因为一直掌控在明朝手中,没有经历大的战乱,士绅大族的势力保存完整,所以在清丈土地上,遭受的阻力要比战乱后的南直、浙江难上许多。
现在南直和浙江已经清丈完毕,江西福建也快要完成,反倒是湖广和两广,因为地方上有人阻扰,不少官员也不是很积极,所以拖了一年多,还没有清丈完成,让王彦脸上无光。
一连几日的议事,都是关于地方的问题,等到了十一月下旬,终于开始谈论朝廷的决策。
这日,在议事结束之后,王彦召集几名心腹,到府邸来商议几个议案,内部统一思想,以便能够在议事堂上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王府客厅内,下人备好了糕点和浓茶提神,众人吃喝闲聊了一阵后,王彦清了清嗓子,然后笑着说道:“今日议事堂座了一天,大家想必也累了,我们便快点将明天的议案过一遍,大家再议一议,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明天各部便直接提议,大伙也好早些回去休息。”
王彦说着,众人都放下茶杯,或是拍了拍手,拿手帕擦掉手上的糕点碎末,然后坐直了身子,准备进入正题。
“谁先说呢?”王彦扫视堂上一眼。
下面几位堂官看了看,礼部侍郎顾炎武站了起来,拱手道:“殿下,诸位大人,由下官先说吧。”
王彦与众人点了点头,顾炎武于是躬身说道:“明日礼部主要的提案有一条,要新设一司,对于市面上的书籍和画本进行管理,对于出书诽谤官员,或是造谣声势的,要联合地方府衙,视情节轻重,定刑处理。”
“这一条,诸位可有意见?”顾炎武说完,王彦便开口问道。
万历以来,民间舆论左右朝局,这点东林做的最好,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书局和刻印作坊,掌握了民间的话语权,想骂谁就骂谁,连皇帝都敢编排。
现在楚党也掌控了不少书局,出版了许多书籍,影响民间舆论,但是唐、鲁也掌握了一些,除此之外,江南士绅手中也有一些,要是大家保有一定底线,那还好说,可关键就怕斗起来没底线,相互揭老底,甚至造谣诽谤,那损害的不只是某一党,而是整个大明朝的威信。
顾炎武之所以提出这一条,也是受王彦之意,在迁藩入台上,王彦摆了宗藩一道,打击了皇室的威信,没过多久,南直发生一起贪腐大案,主犯之一正是王彦一个堂兄,立时就被人抓了把柄,民间便开始出现一些画本,将王彦也给编排了进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王彦在下定决心,对书籍、画本、戏曲等都进行一定的监督。
众人在下面小声议论一下,严起恒站起来拱手说道:“殿下,中国自古不以言获罪,提出此策有阻塞言路的嫌疑,恐怕议事堂上很难通过啊!”
堂上几人不禁都点了点头,文臣最反感的就是不让说话,他们对于这个议案抱有本能的抵触。
王彦点了点头,他心里明白推行这条预案的难度。
“几位大人怕是误会了!”顾炎武见此,解释道:“礼部这个议案,并非是要阻塞言路,不让说话,而是不能让人说瞎话,肆无忌惮的造谣诽谤。阻塞言路是不让人说话,而礼部这个议案是让人说话顾忌后果,大家想怎么说,还是怎么说,想出书还是可以出书,但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朝廷官员和圣人门徒应该有基本的准则,说话要事实求是,不能随意瞎说,恶意重伤朝廷或者谋位官员。”
当初马阮之争时,东林党中不少人,便丢了基本的底线,编排许多莫需要的事情来打击马阮,甚至还对安宗进行了许多不利的宣传,这些手段,虽然使得东林党人占据了舆论的主动,但同时这些造谣声势,也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马阮毕竟代表着弘光朝廷,东林党将他们形容的越恶劣,对弘光朝廷的打击也就越厉害。
对于楚党而言,如今处于执政地位,自然不希望民间有不利于楚党的事情,特别是造谣生事。
几人听后,议论了一下,严起恒沉思道:“礼部这个议案具体怎么实行?”
顾炎武见几位部堂,有接受之意,忙接着说道:“大明律法,对于造谣生事,诽谤朝廷其实有所规定,只是朝廷为显得开明,很少对此种事情进行追究,以至于律令虚设,让小人钻了空子。礼部的建议是对律令进行完善,对书籍和雕刻作坊进行管理,凡是出书,出书人的信息必须可查,若是有人恶意诽谤,官府能马上根据书籍画本,找到出书之人进行责罚。”
明朝出版业十分发达,可官府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却十分落后,许多画本出来,根本不知道是谁人所写,所以便容易让别有用心之人,钻了空子。
如果只是这样,那众人还是可以接受,毕竟作为当权派,最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几名大臣相互看了看,交换了下意见,严起恒随即拱手坐下,“下官没有异议了。”
“好,那此条议案便暂时这样。”王彦见此微微一笑,“下一个谁来说?”
这时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袁彭年站起来说道:“殿下,诸位大人,下一个议案由下官来提。”
………………………………
第903章真正的对手
明朝的三法司,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个机构组成。
一般来说,刑部主要负责掌管审判,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三法司之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特点。
相对于后世,明朝的刑部显然比公安的权利大了一些,而大理寺的权限小于法院,督察院则相对于最高检。
明朝还有个锦衣卫,可以认为相当于国安加纪委,但锦衣卫目前已经废除了缉捕和审查之权,基本沦为了情报组织。
从大明的政体而言,六部和内阁负责干活,维持天下远转,而大理寺和督察院加上锦衣卫则是官僚集团自我纠错,保证朝廷长期健康的运作。
掌握六部和内阁是获得行政权,掌握大理寺、都察院则是监控官僚集团。
获得行政权,便能在行政过程中获取好处,并控制官员升迁,掌握官员前途,而获得监控权和对官员的审理权,便能控制官员,形成一个牵制的关系。
三法司每一部中都有楚党要员,督察院主抓官员风纪,主要是钱谦益等江南士人的地盘,但王彦对钱谦益不太放心,所以将袁彭年安排进入都察院。
毕竟为官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问题,如果不在都察院安插人手,有人要对付楚党,对于楚党来说就是个天大的麻烦。
一般来说,都察院只有要办人的时候才会出场,钱谦益等人做了督察御史,但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派,是东林残余,在朝堂上势力单薄,得罪不起三王中的任何一派,因而督察院在南京朝廷中存在感很低,基本没有什么建树和发言权。
这便导致了监察力度不够,三派官员都不怕都察院,腐败和争权夺利随之而来。
一般来说,要搞人的时候,督察院才会出来,众人听督察院有提案,心中不禁一凛。
“督察院这次的提案,是针对官员腐化,以及地方官员对于朝廷命令阳奉阴违等问题,而提出来的。”袁彭年出身不太好,在几位部堂面前有些提不起气来,他看了众官的脸上没有异样,躬身接着说道:“明年督察院准备派遣三路巡查御史,对地方进行巡视,首先便从湖广和两广开始,对地方官员进行一次清查!”
“先查湖广、两广?”
今岁楚党苏州知府以暗通清廷罪名诬陷苏州丝织大户,侵夺资产二十余万两白银,织机一千架,逼死商人的事情,就是唐鲁两派爆出来。
这件事在两派推波助澜之下,在江浙炒的沸沸扬扬,最后王彦下令严查,将王家的一个堂兄,下狱问斩,才把事情压下来。
众人听说要派御史巡查地方,便以为王彦要找唐鲁的麻烦,以为是要对唐鲁两派出手,却不想居然是自己查自己。
袁彭年方说完,在座的楚党大员就炸了。湖广和两广是楚党大本营,怎么还先查起自己人呢?
王彦座在中堂,见众人反应,轻咳一声,让众人安静,然后说道:“督察院这个提议,是孤授意的,大家有什么异议,可以说出来。”
“殿下,虽然王夫季贪腐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是浙、唐两派问题也很多,御史先巡查西南,下官恐怕下面的人员会有情绪啊!”
楚党现在已经是个既得利益集团,并且逐渐脱离王彦的控制,许多事情他已经无法做到独断。
严起恒在两湖、两广安排了大量楚党官员,他们抱成一团,其中龌龊之事,肯定不少,自然不想御史跑去巡查西南。
绝对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王彦扫视众人一眼,然后沉声说道:“诸位都是志在天下,一心复兴我皇汉民族之人。这次御史巡查,肯定会损坏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不查,我等的理想就会化作泡影。打下南京才多久,就有人腐败了,若是放任不管,张、李之辈再起,我们都要吃亏,到时候便悔之晚矣!”
楚党现在越来越大,虽然上层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腐化,但底下鱼龙混杂,难免问题频出,众多高层也明白这一点,不过有时候明明心知肚明,却也只能装作看不见。
“殿下担心之事,我等也深感忧虑,可是这个时候巡查,是不是太早了~~~”
王彦摆了摆手,打断了曲从直的话语,“孤知道你们怎么想,在孤看来,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已经不是我大明的对手,我们的敌人永远是自己人。”
在众人看来,打天下时期,对属下之人要宽厚,这样才有人跟随,可在王彦看来,这个时期已经慢慢过去,到了逐步改变的时候,况且他并非是剥夺属下的利益,他的目标是那些严重越线之人,某种程度上讲,他这也是在维护整个士绅集团的利益。
王彦看了眼众人,“孤不是不让他们捞好处,今岁官员俸饷提高了,官员家属不许经商的律令也没深究,下面的人已经捞了不少好处,但是有些人却不知足,还要再贪,那便该杀了。还有,湖广和两广清丈土地怎么回事?到现在还办不下来,他们想干什么?这次御史必须下去给朝廷查清楚,并且罢掉一批官员。”
在座众人有些明白王彦为何要让御史巡查了,除了贪腐之外,主要的问题还是西南的土地没有清丈出来,下面的人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将他惹怒了。
严起恒等人看王彦心意已决,相互看了看,都没有对御史巡查之事再提意见。
王彦等了一会儿,见众人微微颔首,又补充一句,“今后督察院对于官员的监察力度,还要加强一些,孤准备增设一条预议,在民间开设一条渠道,凡是有万人谏言,上万人书,便可直接交到内阁,而内阁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做出回应,让民意有个出口,避免巨贪出现!”
………………………………
第904章抛开唐鲁
众人在楚王府谈了许久,王彦见已经快到三更天,便让众人先行回去。
他亲自将众人送到府外,目送着一行人各自上了马车,在士卒护卫下离开王府。
不多时,众多官员乘坐的马车,慢慢消失在黑夜的街道上,七八名要员,转眼之间只剩王夫之一人。
王彦见他不走,知道他有话对自己说,笑了笑,“兄长要与我抵足而谈么?”
“正有此意!”
王夫之也笑了笑,不过却没王彦洒脱,显然心里装了事情。
当下两人又转回偏厅,王彦向侍女讨来一杯浓茶提神,然后一边示意王夫之坐下,一边说道:“兄长有什么话,现在可以直接说了。”
王夫之坐定之后,抿嘴沉吟片刻,然后才开口道:“殿下,方才我不好多说,对于肃清吏治,这点我赞同,但是现在如此,是否太急了些,若是引起下面的人不满,他们可能倒向唐鲁啊!”
无论是中央派御史巡查地方,还是中央接受地方万民信,这都是得罪官僚集团的事情。
朝中有三派,这样很容易让一些人,因此转投他人。
王彦沉默了一下,手慢慢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忽然问道:“兄长觉得这半月来,议事堂所议之事,以及这两年朝政运转如何?”
王夫之没想到王彦忽然说这个,他微微一愣,沉思一会儿,“议事堂已经渐入佳境,朝政运转上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朝廷赋税增长,战事连捷,并没什么大的纰漏,可以说殿下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了。”
王夫之说完,顿了下,“殿下为何忽然这么问呢?”
王彦将茶杯放下,然后注视王夫之,“这两年来,议事堂、内阁运转正常,兄长有没有发现,在这套规则之下,我们撇开唐王、鲁王,直接与浙党官员,或是拥唐派官员妥协,也可以施行呢?”
王彦的话有些天马行空,王夫之一时没有明白,这与他方才的问题有什么关系,但又似乎抓到了一丝重点,突然他眼前一亮,“殿下的意思是,朝政由我们文官集团自己玩?”
王彦会心一笑,“浙党与拥唐派,本质上与我们一样,他们拥护唐鲁,除了一部分人,因为忠心外,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拥护唐、鲁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或是进行政治投机,以求谋取更大的利益,可要是不需要唐鲁,他们也能通过议事堂等途径,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甚至取代楚党执政,兄长说他们还会拥护唐鲁么?”
王夫之是个聪明人,王彦这么说,他立刻就面白了王彦的意思,看明朝几代先帝的历史,基本就是皇权和臣权斗争的历史。
如果像王彦所说的,浙党、拥唐派能通过在朝堂上的斗争,就能得到自身利益,那为什么上面还要供着唐鲁呢?特别是拥唐派,他们继续拥唐的理由,就没有了。
不过王夫之谨慎,并没有附和王彦,他稍微沉吟,便皱眉问道:“从私而言,若是如此,我们一派就得让出巨大的利益,这点恐怕几位大人都不会答应,况且真要让浙党和拥唐派执政,我王家怎么办?从公而言,谁来取代皇权牵制文官集团,要是最后发展成东林一样,一家独大的局面,要怎么办?”
王夫之在短时间内就抛出了两个问题,而且都特别的尖锐。
这两年来,王彦边改边想,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想岔了,但是也得出了一个套他的想法。
“这两个问题,我也想过,并且偶得一套说法,自觉有些道理,但是一人智浅,难免考虑不周全,今天说与兄长听听,兄长帮我参详一翻。”
王夫之微微颔首,王彦随即接着说道:“这些年来,我们得罪了不少人,但也使得更多人获利。前人改革,多力求惠及百姓,公心太重,没有培养出来一个强大的阶层,一旦遭受反扑,便很难守住成果,而我们则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官僚士绅商贾和勋贵阶层。在我们这套规矩之内,他们都是受益者,所以有人想法反扑并不容易,况且我王家也不会束手就擒。”
这个想法确实有些另辟蹊径,王夫之想了想,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张居正,都是损害士绅旧贵族利益,减轻百姓负担,还真没有培养一个和旧贵族抗衡的阶层,而只是依靠皇权的庇护来改革,皇帝主意一变,立刻完蛋,靠百姓根本守不住成果。
现在的情况则与历代不同,皇权想要反扑,要面对的不是王家一族人,除了楚党治下的海商,士绅大族,各种作坊主,以及五忠军官,组成的利益集团,甚至连唐鲁两派治下,许多商号和大族,也是在楚党新政中受益。
王夫之似乎一下看到了滚滚大势,看到了一个巨物在疯长。
王彦这一层意思就是回复,想要对付王家,并不容易,王彦等他消化了一下,然后才说道:“再说让出利益的事情,我并不是要让他们有所让步,而是让别人可以争。像这次,苏州府我们没做好,被别人暴出来,别人拿去苏州知府的位置,我们便无话可说。想要浙党和拥唐派抛开唐鲁两王,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唐鲁两王,我们对于浙党和和拥唐派,便不能一味打压,而是应该将他们吸纳进我们的体系中来,使得楚、浙、唐形成制衡,避免一派独大,如此才能使得朝政更好的运转。”
王夫之皱了下眉头,“殿下是什么时候生出这样的想法?”
虽然王彦一再控制,但楚党的地域性还是太强,而王彦作为朝廷摄政之后,顾忌的是整个大明,所以时常便有所冲突,而随着他对唐鲁的打压,稳定了楚党的执政地位后,冲突就更加明显了。
这次他族兄贪腐,下面的人告状告的巡抚衙门,也没人接,最后被人家浙党给办了,再者关于清丈田亩,使得王彦不敢在纵容楚党,必须要采取制衡的手段。
“大概就是在王夫季贪腐案之后吧!”
王夫之明白,王彦现在虽是摄政,但与皇帝差不多,他必须考虑制衡。
“殿下已然深思熟虑了。”王夫之叹了口气,“楚党确实该限制一下,但是殿下应该把握尺度,毕竟这是殿下的根基。”
“不,楚党、浙党、拥唐派,这都是工具,我真正的根基是受益于新政的商贾、士绅大族和勋镇!”王彦说着来了兴致,继续分享他的想法,“归根结底,皇室、勋贵、还有我们这些士绅豪族,是不希望天下动乱倾覆的,但天下却被交到了官僚集团手中,他们手中有权,又没有外部势力监管,所以我想进一步改革,朝廷今后只有治权,议事堂中引入勋贵、大族享有监督之权。兄长以为如何?”
………………………………
第905章四川惊变
王彦想让浙党和拥唐派抛弃唐王、鲁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让各派逐渐接受目前明廷运转的规则,默认王彦打造的政治生态。
在此期间,还得警惕唐、鲁看出他温水煮青蛙之策,防止两人情急之下跳出来,同他决裂。
这一夜,王彦与王夫之真的是抵足而谈,然后一大早一同前往参与议事。
王夫之到议事堂,王彦则依然在内堂稍座,不多时,唐、鲁两王也都到了。
三人方座下,外面侍卫禀报,“启禀三位殿下,曲侍郎有急事求见!”
王彦微微一愣,马上就要进入议事堂议事,曲从直这个时候过来,会有什么急事,他忙令道:“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曲从直走路带风的进入内堂,躬身行礼,。“卑职拜见三位殿下。”
“什么事情这么慌张?”
王彦见他神情有些焦急,皱了皱眉头。
“卑职失态了。”曲从直醒悟过来,忙又躬身一礼。
王彦摆了摆手,正了正身子,“什么事情,居然不能等到议事堂预议结束,你说吧。”
唐、鲁两王爷也正色看向曲从直,后者沉吟一下,然后行礼道:“三位殿下,四川的战报传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