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点,唐王和鲁王都不想看到,于是在祭祀之后,鲁王立时又登坛祭天,发表靖难檄文,便率领大军直扑南京。
明共治四年,公元1653年七月十六日,明理政鲁亲王朱以海,秘密潜回浙江之后,联络旧部,于杭州起兵,宣称扫除叛逆,奉天靖难。
这天,鲁王在杭州城北,筑造高坛,祭奠太祖与崇祯帝,诵读檄文曰:“孤太祖皇帝子孙,国家至亲,受封以来,适逢国难。孤战浙东,征江北,力挽狂澜,得保大明半壁江山,然今上年幼,不能主事,国朝由权臣把持,终至国家内乱。今唐藩起兵与楚藩争权,二者皆为一己之私,而使天下动乱,置百姓与水火之中,受倒悬之苦。孤大明亲藩,怎忍视之?今孤起兵,不为私利,实解民倒悬,不得已也。皇天后土,祖宗在上,昭鉴予心,日月可鉴!”
念完檄文,鲁王立刻率领四万浙兵,扑向南京,两万水师则走运河,避开崇明的东海水师,出镇江,杀向南京,切断南京与地方的联系,迅速夺权。
南京城中,内阁里,陈邦彦将几名阁老,召集到了一起,桌案上摆满了锦衣卫查到的情报,几位阁部拿起情报观看,一个个震惊不已。
“苏阁老、张阁老!”陈邦彦坐着,沉声说道:“情况现在就是这样,楚王殿下需要内阁和议事堂的授权,诸位如果不忍心,看见这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就表个态吧,如果诸位不支持楚王来平定叛乱,那内阁就只能分裂,三方大战一场了!”
明军光复南京之后,根据三王妥协的规定,内阁由三方组成,苏观生、万元吉、顾元镜是唐王一方的人,张肯堂是鲁王一方的人,剩下的陈邦彦、王夫之、严起恒才是楚党的人,三方共同组阁,才有了现在南京朝廷。
如今朝廷按照王彦与文官集团制定的规矩,运行了四载时间,苏观生等人,也该有个了断了。
楚派的三位阁老,显然事先已经知道了,三人坐在一边,慢慢等候,其他四人看着桌上的东西,脸上却一阵纠结,他们毕竟是出身唐鲁,一时间要做出跟随中央,还是回归唐鲁的决定,确实有些艰难。
唐、鲁要行动,苏观生或多或少的有些预感,他以为会是唐王来告诉他,可不想居然是从内阁里知道。
“如果我们不支持楚王,楚王会怎么办?”苏观生眉头紧皱,半响后说道。
陈邦彦与王夫之对视一眼,后者沉声说道:“就算你们不支持,楚王也会调动人马平叛,只是之前的规矩,便被破坏掉了。”
如果内阁和议事堂的意见,不能统一,王彦已经交代陈邦彦,那就将唐鲁派系撇开,由楚党单独通过授权。
以王彦的影响力,要打破现在的规矩,很容易,但他不想这么做,因为一旦他破坏了,就丧失了信誉,下次遇见什么事,就能继续突破规则。
规则之所以是规则,就是需要所有的人都遵守,如果有人不在规则之内,那就没法子玩了。
王夫之表达的意思是,就算没有内阁的授权,王彦也会调兵平叛,只是这样,规矩就坏了。
这几年来,王彦和官僚集团,在进行同一个努力,就是将原本不在规矩中的君权,也纳入规矩中,如今路才走到一半,就出这样的问题,就这么功亏一篑,着实让苏观生等人觉得可惜。
听了王夫之的回答,苏观生与万元吉一阵沉默,一旁的顾元镜脸上一阵阴晴后,却忽然说道:“诸位立时四载,才有今日之大明朝,臣权与皇权斗争千年,才有今日局面。不管你们怎么决定,反正我站在朝廷一边。唐王、鲁王未经过朝廷的允许,擅自调动兵马,欲杀害大臣,不论打出什么旗号,都是叛乱!”
这些事情,唐王都没有通知顾元镜,他们显然已经被排出在外,而现在的中央朝廷好好的,臣公有臣公的尊严,为什么要回到随意被廷杖的时代。
顾元镜一表态,张肯堂也开口道:“我也支持楚王平叛!”
王彦与内阁是合作的关系,不是臣属关系,大家共同治理天下,唐王、鲁王回来,那将又变成君臣。
连续两人,都表示站在中央一边,苏观生与万元吉互相看了一眼,也只能点了点头。
他们两人还是很忠于高宗皇帝,忠于唐藩一脉,所以犹豫不绝,不过共治帝是高宗嫡子,王彦又没有谋逆的举动,他们一番权衡后,还是决定站在中央一边。
见此,陈邦彦大喜,随即拿出一份内阁的命令,站起身来,“既然如此,大伙儿拟票吧!”
闻语七名阁老都站了起来,而正在这时,堂外忽然有人禀报,“几位阁老,唐王殿下到文渊阁了!”
(感谢乐迪汽车真皮座,孤雪傲蓝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
(本章完)
………………………………
第1101章相互出卖
堂内七位相国刚达成统一的意见,唐王这个时候,却忽然跑来,众人神色顿时一变。
“怎么办,见还是不见!”顾元镜有些心虚,苏观生与万元吉则不说话。
他们曾经与唐王走的很近,是唐王的支持者,现在虽然是唐王要叛乱,可他们决定抛弃唐王,总是觉得理亏。
张肯堂却道:“我看没必要见,有这些情报,就可以先将唐王控制起来!”
陈邦彦却挥了挥手,“不急,唐王是理政王,没有足够的铁证,我们岂能动他!我们见一见他也好,看看他说些什么?”
唐王是理政王,高宗皇帝的弟弟,虽然一直被朝廷排挤,逐渐退出了决策的圈子,但是他的身份,还是存在很大的影响力。
听了陈邦彦的话,苏观生却忽然开口道:“见一见也好!”
万元吉看向他,然后也点了下头。
当下七人便移步出来迎接,不多时,唐王便被引了进来。
七国相同唐王见礼之后,便又回到堂内,当然桌上的东西,已经被收走了。
当下,众人重新落座,七位国相座在两边,唐王则没有客气的坐在了正中王彦的位子上。他背靠在楠木椅子上,手抚摸了下椅子的扶手,才端直了身子,忽然沉重的说道:“几位阁老,孤今日来到议事堂,是有件机密的事情,要告知内阁!”
两侧的几位阁部,交换了一下眼色,苏观生目光怪异的看着唐王,开口问道:“不知是什么大事,殿下居然亲来一趟?”
唐王并没察觉到异样,他的屁股在椅子上动了一下,身子前倾了一些,然后沉声说道:“确系是一件大事,孤得到消息,鲁王起兵谋反了!”
七位阁老听了微微一愣,堂内一下沉默,落针可闻,半响张肯堂忽然“哇”的一声,发出一声惊呼,才打破沉寂。
张肯堂原来是鲁派的大臣,可自从进入内阁之后,便忙于内阁的事务,想着能不能在内阁做出成绩,逐渐与鲁王远离。
唐王见此,内心十分满意,脸上却忧郁道:“张阁老,惊讶也在情理之中,孤一开始,也不敢相信。”
做戏做全套,能入内阁的都是老油条,张肯堂万历年间就以进士功名进入了官场,他见唐王神情,脸上立刻露出不敢相信的神情,“殿下哪里得来的消息,鲁王殿下怎么可能谋反?”
王彦这些年潜移默化的分化唐鲁两王的势力,使得两王手下的文臣,大多都逐渐认可了朝廷运转的规则,他们不依靠唐鲁,反而能爬的快些。
在朝堂斗争上,就算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他们也是反楚不反王,他们与楚党斗争,却又认可王彦定下的斗争规则。
这使得文官逐渐远离两王,因而唐王看来,张肯堂的反应就十分正常了,因为像他与苏观生等人逐渐疏离一样,鲁王也不再信任张肯堂,自然不会将起兵的事告诉张肯堂。
“此事绝对不会有假,鲁王已经秘密潜回浙江,他邀请孤王一同起兵,趁着楚王不在京中的机会夺取政权,但是被孤王拒绝了!”唐王开口说道:“如果你们不信,可以派人去鲁王府看一看鲁王是否还在府中!”
陈邦彦问语,随即叫来一人,吩咐前往鲁王府打探。
唐王见人出了大堂,随即又自责道:“此事也时孤的错,孤犹豫了几日,才最终决定告知内阁,给了鲁王联络起事的时间。孤算了下时间,此时鲁王恐怕已经在浙江起兵了。”
唐王是王彦的政敌,他说犹豫几日,自觉可信性很高。
如果不是众人早就收到了情报,知道唐王要对王彦动手,他这么说,内阁还真有可能相信他的话语。
“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要追究责任,我们都有失察之罪!”陈邦彦急道:“眼下的关键是如何应对鲁王的叛乱!”
苏观生看着唐王,“朝廷精兵俱在前线,浙江离此不过五六日的路程,若鲁王真的起兵,南京空虚,楚王又不在京中,这如何抵挡?”
几位阁部脸上都露出急色,这到不是做假,而是真的担心。
明军精兵都在前线,南京原本有三万多守军,可被王彦带走了一万,便只剩下两万人。
南京这样的大城,两万人很难防守,如果鲁王兵临城下,王彦又不在城中,南京缺少主心骨,很有可能被鲁王的叛军攻下。
唐王见几位阁老,神情紧张,内心冷笑,然后郑重的说道:“鲁王起兵叛乱,危害国本,奈何楚王又不在南京,城中缺少能稳定人心之人,孤是亲藩,这个时候孤不能袖手旁观,不能退缩,如果内阁有需要,孤愿意帮助朝廷守卫南京,平定鲁王叛乱。”
几人听唐王的话语,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是想取得内阁的信任,获得南京的大权。
当下几位阁臣,相互看了看,堂内沉默一下后,陈邦彦开口说道:“殿下愿意为朝廷出力,帮助内阁守卫南京,这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好事,我们自然赞同,不过除了守卫南京之外,眼下我们该立刻发令,告知楚王,请他勤王平叛。”
唐王内心冷笑,按着约定的时间,此时王彦因该已经进入了金声桓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唐王自然不会出言反对,反而会支持陈邦彦的意见,因为王彦已经拿不到内阁和议事堂的授权。
“孤也赞成陈阁老的意见!”唐王点头道:“眼下我们一是要守卫南京,二就是要请楚王调兵平叛!”
他这次来内阁,只是稍作铺垫,等王彦一死,鲁王大军兵临城下,南京朝廷又知道鲁王推出个朱三太子,想要推翻朝廷,他的机会就来了。
现在内阁将平叛的希望,寄托在王彦的身上,一旦王彦不能平叛,内阁便无助起来,即便是明知道王彦可能是他所害,但只要他不承认此事,内阁还是会和他妥协,先平定鲁王的叛乱。
到时候,内阁和朝廷百官,只能依靠他来对付鲁王,他就能顺利接下王彦留下的遗产,而只要他平地鲁王的叛乱,掌握大权,王彦怎么死的,这都可以掩盖。
······
鲁王从杭州起兵之后,大军立时出发,浩浩荡荡的经过湖州、宜兴、直接逼近潥阳,进入应天府的地界,沿途均为受到抵抗。
鲁王故意推迟几日起兵,就是想让唐王先行发动,然后让朝廷与唐王相争,他原本以为,唐王动手的消息,已经传遍南直隶,王彦身死的消息,早已令天下震动,可是不想大军进入南直,甚至进入应天府,整个天下还是一片安宁。
鲁王打的旗号,是平定唐楚争权,导致的天下大乱,可他快走到南京城下,天下却一片安定,这就有些尴尬了。
(感谢康麻子你家小清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昨晚没写出来,请大家谅解)
(本章完)
………………………………
第1102章兵临南京
自从戚公之后,浙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大明朝最精锐的军队之一。
他们不仅承担着东南沿海的防倭大任,还南兵北戍,前往北方与蒙古人作战,到戚继光身后的万历二十五年,王士性撰述《广志绎》时,已是“九塞、五岭,满地浙兵”。
万历援朝一战中,原浙江兵为主的老戚家军和被戚公整训过蓟辽军,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明军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有浙兵的身影。
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收复汉城时,浙兵先头部队千余人马,刚到汉城城下,数万日军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朝鲜的史书上处处可见对浙兵的赞誉。
不过辉煌之后,总是衰落,如此强军,也避免不了败亡的命运,他随着王朝的腐朽,一同走向终结,终于在浑河血战以后,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此战之后,浙地兵马沉寂数十年,直到江南抗清,才又慢慢打出了一支新的浙兵。
这支浙兵就是鲁王麾下的人马,其精锐程度,虽然比不上历史上的戚家军,可是也足以称为精锐。
时光荏苒,在浙兵没落几十年之后,鲁王手下的新浙军,终于再次走上历史的大舞台,掀起一场内斗的大浩劫。
这同他们的先辈相比,显然不是那么的光彩。
鲁王大起浙地兵马,倾巢扑向南京,走到潥阳时,便发现情况不对,早该乱起来的南直居然没有一丝动乱的迹象。
这让鲁王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唐王再三催他起兵,言他已经动手,他故意推迟过来,南直这边应该早已大乱,可是事实上却没有一点动静。
鲁王马上就意识到,他被唐王给耍了,唐王故意提前告诉他时间,让他先一步起兵,把他诓骗到南京来,让他做反贼,给南京朝廷施压,而唐王则好从中谋取南京大权。
这对于鲁王而言,真是个很痛的领悟,他在浙江祭天,发布檄文,完全就像个傻子一样。
“直娘贼!不讲道义啊!狗。日的过河拆桥,骗孤王来打投阵,背骂名,真不是东西……”
鲁王打着平定唐、楚内乱的旗号而来,可是他旗号都撑起来了,唐、楚却还没打起来,这他娘的就尴尬了。
一时间,鲁王仿佛吃了一嘴苍蝇一样难受。
而这时,随着他的人马开进南直,浙江兵马越境的消息,便很快就被传到南京,朝廷质问的使者转眼便撞上了鲁王。
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对鲁王率领浙兵入境,进行了责问,让他马上率兵返回浙江,入京接受询问。
同内阁使者一同来的,还有唐王写给他的明信,开头便斥责他造反,斥责他不顾大局,为了私利,置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几乎就是鲁王檄文中质问唐、楚的言词,现在唐王直接拿过来指责他,鲁王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他肺都快要气炸,大骂唐王无耻。
这时,他大军已经开出浙江,开弓没有回头箭,哪里还有回头的道理。
鲁王虽然知道自身遭了算计,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这时他已经没有后路,也就只有继续向南京挺近。
既然计谋不成,那就直接用强,他有朱慈焕在手,强打下南京,也不是不行。
南京内阁见劝阻鲁王退回浙江无效,随即一面通过平叛议案,一面传告四方,鲁王谋反,令各地起兵勤王。
这时鲁王骑虎难下,随即争锋相对,重新发布靖难檄文,由平定唐、楚内乱,改为清君侧,言权奸破坏大明祖宗之法,唐藩窃剧大统,四万大军鼓躁喧天地往南京推进。
大军一路张贴榜文,评击南京朝廷,重商轻士,迫害宗室的罪行,声明,凡配合大军者,不抄家,不抽丁,性命家财予以保全。能献地而降者,依官阶不同,视情况进行升迁,并给予房产、田地、金银等奖励。
此文一出,鲁藩明确针对南京朝廷现行的国策,又祭出朱慈焕这面大旗,江南立时大震。
早就看不惯一群商人爬到自己头上,在王彦的改革中,因为守旧而未参与进来,逐渐失势的守旧士绅,终于找到了机会,纷纷响应鲁王,他们不仅出钱出粮,甚至组织族人支援鲁王,欲推翻明朝现行的国策。
七月二十二日,浙军沿着秦淮河北上,进抵金陵南郊,由上方门进入外郭城,占据大祀坛和大校场,大军暂时驻扎下来。
鲁王在南京待了四年,对于南京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金陵城高墙厚,护城河之宽广冠绝天下,城墙上各种设施之复杂,配套之完备,根本不是什么府城州城可以相提并论的。
这些都是南京的优势,可是南京也有不足,就是城墙太长,守军要防备的地方实在太多。
虽说中央军放弃了恐怖的外郭城,退入了内城,可长达数十里长的内城,还是太长,守军根本就站不满,这便是鲁王的机会,也是他唯一的机会。
他现在等于是彻底撕破了脸皮,就是一个字“干!”,只有在中央的援军赶到南京之前,或者是唐王的人马杀来之前,攻下南京,控制大明的首脑,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就只有失败。
四万浙兵在大校场一线扎下营盘,鲁王朱以海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绕城查看,正当他打算细看之时,从城中冲出一支马军,只有一两百骑,迎着向他而来。
鲁王隔着老远视之,看见为首一人,顿时火冒三丈,他一夹马腹便挥鞭迎上。两支马军人数差不多,疾驰着靠近,眼见着要撞到一起之时,两方却纷纷勒住了战马。
“无耻之徒,安敢诓我!”鲁王拉着马缰,破口大骂,战马暴躁的盘旋着。
唐王在一众明军的簇拥下,面对鲁王的愤怒,脸上却保持着微笑。以眼前的情况来看,他似乎已然成了最大的赢家,唐王自是有些自得。
“鲁王说话,好没道理,你不是也留了一手么?”唐王双手拉着马绳,笔直的坐在马背上,冷笑道:“那朱慈焕是怎么回事,你真当孤不知道么?”
鲁王闻语一阵语竭,到嘴的话又憋了回去,他也算计了唐王,只不过没有成功,两人之间确实没有谁更高尚,谁站在道德制高点这么一说。
“好!这次算你厉害,但你也休要得意!”鲁王咬牙切齿,一抬手用马鞭指着唐王道:“孤大军临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你要能守住南京,才算本事!”
说完,鲁王一拔马缰,便领着马军,疾驰回营!
(本章完)
………………………………
第1103章准备收网
“奉天靖难,皇明兴亡,在此一战!”
轰隆隆的炮响和呼喊声,在南京城外起伏绵延。
攻下南京,成为鲁王能够翻盘的唯一胜算,在他的号召下,被王彦排挤的理学门人,还有些对于眼下社会状况不满的守旧派,纷纷跳了出来,不少人开始组织人手,支援鲁王靖难。
在浙江水师,从镇江杀出,控制了南京附近的江面之后,南京朝廷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唐王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现在南京朝廷还以为王彦还在,可是一旦王彦身死的消息传来,那朝廷就只能和他谈判,同他妥协,求他出力平定鲁王的叛乱,他便能窃取南京的大权。
城外,鲁王知道他的时间并不多,水师虽然能够阻拦江北的明军回援南京,可是却挡不住江西的金声桓,还有正在北上的郑成功。
如果金声桓伏击王彦得手,必然会立刻挥师东下,那时他与南京理应外合,那他就只能失败了。
所以留给鲁王的时间并不多,在浙军到达南京不久,他们便开始炮轰南京,大军试探着攻击南京城。
在大胜关之西,由南直往湖广的管道,是除了长江航道之外,大明内部东西联络的重要通道。
崇祯朝时期,朝廷因为财政困乱,裁撤了不少驿站,但这对于财政的节流并没有帮助,反而会使得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变得困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事件,给中央的财政,带来巨大的伤害。
王彦主政以后,特别注重驿站和官道的建设,他要求官道能连接所有的府城,而各省的省道,则要通到每个县。
道路通畅,出行方便,货物能够运出来,经济和商业自然也就带动起来,而发达的官道,也便于朝廷军队的调动和政令军情的传送,使得朝廷和地方都能快速做出反应,紧密的连接起来。
一个大帝国,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就得将权力收归中央,强中央而弱地方。
这样的好处,在于防止分裂割据,防止地方叛乱,但他也有他的缺点,就是地方权力被中央收取之后,造成很多事情都需要中央批示之后地方才能做。
王彦这几年加强中央集权,到军制改革,将军队国家化后,可以说中央集权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鲁王和唐王为什么要拿南京,就是因为明朝的权力,已经逐渐集中到了南京,控制了南京等于就控制明朝。这就像后世许多国家的军事政变一样,控制首都,地方就可以传檄而定。
在王彦的设想中,南京就是大明帝国的首脑,地方是四肢,而脑子怎么控制四肢,就要靠遍布全国的官道网络。
在大胜关西南方向百里之外,通往湖广的官道,从矗立着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