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钱谦益闻言,脸上不禁一阵变化,但还是再次劝说道:“士衡何不知兴废耶?”
“此非汉家王朝更替,乃胡虏南侵,非亡国,乃亡天下也!”王彦见他再劝,不禁有些微怒:“吾知羞耻,不敢忘祖,先生不必多言!”
王彦言下之意,便是钱谦益不知羞耻,这顿时让这位东林钜子,脸上一阵尴尬。
“侯爷之言,如是钦佩,士大夫当如此也!”不知何时,柳如是以到王彦屋外,她闻二人相谈,赞叹一声,走进屋来。
钱谦益见柳如是对他冷眼相待,知他暗自劝降王彦,令柳如是十分不快,而王彦亦态度坚决,使得钱谦益彻底绝了说降的心思,开始一心将其出城外。
时城中搜捕还在继续,王彦得知阿济格南侵后,已经如坐针毯,几次欲出府,潜出南京,都被柳如是和钱谦益阻止。
这时南京城内抓捕人数已过三千之众,图赖因此获得白银近两百万两,钱财的刺激,使得图赖越加纵容清军于城内抓捕,南京顿时一片混乱。
在将领的纵容下,清兵也越加放肆,在富户被敲诈勒索的差不多后,居然将目光伸向投清的勋臣。
八月二日,降臣隆平侯张拱日府邸,首先闯进大批满洲兵,借搜捕之名,大肆掠夺其府上财物,其女亦被侮辱后投井而死,张拱日则被打成重伤。
此事一发,南京城内的降臣,顿时人心惶惶,以有义愤填膺之人,暗自串联,图赖得密探告知,才猛然惊醒,他害怕南京不稳,铸成大错,加之他已经搜刮到足够多的银两,随令清军停止搜捕。
这日王彦正苦思出城之策时,钱谦益又至,谓他曰:“清庭招南京降臣北上入京,士衡出城之机至矣!”
搜捕王彦之事,因为清军闯入勋臣府邸,而引发一阵阵暗流,使得南京不稳,让图赖意识到南京降臣,这股存在着巨大隐患的力量。
图赖不能将其等尽杀之,但又没有控制着股隐患的方法,正苦恼间,多铎书信至,让其派兵护送降臣北上,以便集中监视。
(历史钱谦益等人随多铎一起北上,但书中多铎走的匆忙,所以降臣还在南京。)
王彦听闻钱谦益之言,心中立马大喜,口中连连道谢。
图赖行动起来,雷厉风行,八月四日,便让数百清兵,护送五百余降臣勋贵,出南京往北京而去。
一行间,人马嘶鸣,车轮滚滚,更有无数家人相送,王彦躲于柳如是车中,得以出城。
长江渡口,降臣入北京,只带少数家眷,随与送别家人告别,柳如是亦谓钱谦益道:“夫君北上效命清庭,妾心在汉,便不同往矣!此去万里路,夫君保重,若他日南归,妾再与夫相聚重圆!”
柳如是说完,便微微一礼,而后转身上车,留下钱谦益满脸伤怀,立于涛涛江水之畔。
钱谦益入北京后,并不得清庭重用,职位从礼部尚书,降为侍郎,连削两级,加之对柳如是思恋日深,随在北京半年后,称疾乞归,返回南京。
钱谦益北上为清庭效命之时,柳如是不愿相随,但钱谦益乞归后,柳如是却一直长伴左右。
此后全国各地抗清之事此起彼伏,钱谦益身为东林党魁,士林领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常常这个门生刚起兵抗清,那位旧友又举家义死,使其每每遭受波及,数次被清庭下狱,而柳如是都陪在他身边。
钱谦益为清庭效命时,柳如是不愿跟随,但再其回乡后,屡次下狱,她却不离不弃,为其游说打点,甚至要代死,足见其乃一奇女子也!
南京城外,柳如是在送别钱谦益后,命下人将车驾于隐秘之处,随唤出王彦,送其离别。
“夫人之恩,吾铭记于心,他日若再次相见,定当重谢!”王彦长揖一礼,发自肺腑的感谢道。
被困南京数日,天下已然惊变,王彦忧愤,自责之心,无以言表,他每于南京多待一日,便多一份煎熬,今日得柳如是之助,终于脱困,他如何不感激涕零。
“侯爷不必言谢,此去若能整军备战,早日复我河山,救民于水火,便是对妾最大的恩惠。”柳如是真诚回礼,而后又解下一钱袋递给王彦:“南下路上,以布满清兵,侯爷南归,当万分小心,此有碎银百两,可助侯爷成行。”
柳如是先救王彦之命,后冒着生命之危藏他于府,现在又赠予盘缠助他南逃,令王彦大为感动,随再次长揖,“大恩不言谢,今时局之危,如十万火急,吾便于此与夫人告辞矣!”
王彦行完礼,随将钱袋收入怀中,而后转身离去,柳如是看着那远去的背影,忽然大声呼道:“侯爷此去,莫忘记南京百姓,翘首以盼王师早日归来矣!”
(有点卡壳了,作者需要读者大大们多评论,多提意见,多给我加油,谢谢支持。)
………………………………
隆武登极
………………………………
第109章遇故人,红颜依旧
王彦八月四日出南京,而阿济格前锋以于八月五日进抵杭州城外,同日潞王便献了杭州,存在还没有一个月的潞监国政权,就此土崩瓦解。
王彦一路南下,所见俱是残垣断壁,漏尸于野的百姓,他昼伏夜出,走到浙省的吉安时,才听到杭州陷落的消息,惊惧之间,不由得放声野哭。
杭州有方国安部,城内有两万大军,马士英亦曾对他言,欲重建禁军,为何败得如此之快?
王彦放声野哭,满是悲愤之时,也不禁寻找着原因,但他被困南京多日,如今身边之人尽失,消息以不灵通,更不无法获得消息。
王彦行走在清军控制之地,不敢暴露身份,于是便于有意,去酒楼和路边茶肆叹听,终于慢慢的知经过,顿时满腔愤然:“君王树降旗,大明二百七十年,前所未有之耻也!”
潞王献城,清军不废吹灰之力,就占领杭州,阿济格趁势派出使者,招抚浙东各府和避居于此的大明藩王。(历史上是贝勒博洛占杭州。)
时周王居萧山,惠王住会稽,崇王在钱塘,鲁王寓临海,阿济格令人送去人参,貂皮,骗诸王相见,并保证必然厚待。
诸王畏惧清军兵势,又以为阿济格没有加害之意,随纷纷赴召,唯有鲁王心存疑虑,不甘降清,借称有疾,不至杭州。
诸王至杭,随被阿济格软禁,而后会同潞王等宗室,被清军压往北京。
在押送北京途中,被马士英护至杭州的弘光帝嫡母,大明邹太后,趁清军不备,跳入淮河,自尽而亡,诸位藩王,被押至北京后,不久便被清庭以,“图谋不轨,企图拥立潞王朱常淓造反。”为借口统统处死。
弘光帝好歹是逃跑时被清军抓获,而潞王一献城而降,毫无抵抗之心的庸碌藩王,能造哪门子的反,又图什么不轨?不过是清庭害怕藩王对民间士绅的号召之力,力图斩尽杀绝罢了。
清庭许下“给以恩养”的承诺,自然也是一文不值,毫无信义可言。
杭州失陷,浙东尽失,王彦孤身一人,有心回天,无力杀贼,根本不可能搅起什么风浪。
杭州已经不能去,王彦随决定先去追赶,南下的扬州军民,于是又一路奔波,千辛万苦敢至金华。
杭州不仅是潞王监国之所,亦是浙省中枢所在,今阿济格大军盘踞于杭,整个浙省已经崩溃,金华虽没有清军,却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王彦风尘仆仆的进了金华城,连忙去府衙寻求帮助,确得阿济格于钱塘江上招抚全浙,命各府官员前去拜见,逾期不至者,便要发兵攻打,稍有抵抗就要全城屠绝。
时有原浙省巡抚张秉贞,以百姓免遭图戮为说辞,四处游说旧部,加之清军势大,不少官员纷纷前往杭州投降清庭。
金华府只剩几名衙役,王彦报出身份,衙役却不信,无奈王彦又未携带印信,只得灰溜溜的退出衙门,他回想短短一月间,局势恶化如斯,心情沉重,随失神的漫步于街上,却忽闻一阵熟悉的歌声,自旁边酒楼里传出来,“西风夜渡寒山雨,家国依稀残梦里。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狼烟烽火何时休~~”
王彦闻那歌声,整个人顿时一愣,脑中一片空白,情不自禁的转头向酒楼望去,他眼中带泪,口中喃喃道:“嫣嫣是你吗?”
许嫣嫣三女,会同苏昆生,自苏州得了王彦入杭的消息,待许嫣嫣身体好些时,连忙南下,去寻王彦,但她赶到杭州时,王彦却已经出城,去南京寻她矣。
二人两相情愿,本因铸就一世姻缘,奈何造化弄人,奈何命运捉弄,使二人每每错过于茫茫人海。
许嫣嫣一行到了杭州,寻不得王彦,而这时清兵又至杭州,随又连忙随同难民,逃出城池,她们一路遭受许多磨难,但许嫣嫣这一次十分坚强,因为她的大英雄,还在世间。
许嫣嫣四人,一路逃到金华,身上银钱也在这几番波折中,彻底消耗殆净,随只得一边卖唱,一边南行。
酒楼里,食客三三两两,不复往日热闹宣化,且心情都颇为沉重,苏昆生于一角拉着二胡,许嫣嫣头戴面纱,轻轻开唱。
她歌声动人,唱的又是家国残梦,使得不少食客暗自垂泪,他们多是南逃的士人,有的甚至是从北方一路流落于此,心中的亡国之痛,离乡之情,纷纷被歌声勾起。
许嫣嫣在经历南京之变,杭州之变后,歌声比之当初,更进一层,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被注入无限的情感,她已经成为真正的大家。
这时食客们纷纷被歌声吸引,正深陷其中之时,那婉转凄美的声音,却忽然停止,于是纷纷向许嫣嫣处看去。
众人只见,一儒服方巾,满是风尘的男子,立于卖唱女子之前,而卖唱女子则挑起脸前薄纱,漏出一张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
“嫣嫣!”
“公子!”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最后只化作两人轻声相唤。
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许嫣嫣看着王彦,泪眼婆娑,“玲珑股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彦看着她,轻抚其泪,“彦知也!”
此时千言万语,不及一个拥抱,但男友有别,她却不能坏了王彦的名声,只能深情凝望,破涕为笑。
一旁的李贞丽、李香君,见突然出现的王彦,不禁微微一愣,她们不知王彦去了南直隶,都以为其同扬州军民一同南下天南。
“见过侯爷!”二女见王彦与许嫣嫣深情对望,已经引起不少食客的议论,随走过来微微一礼,:“人多眼杂,侯爷同嫣嫣先坐下来,慢慢再续相思之情。”
王彦闻言,这才从对望之中,回过神来,金华虽没有进驻清军,但却不能肯定没有清庭密探,他还需小心为上,于是连听从李贞丽之言,于四人寻一角落坐下。
“王大哥,怎么会在此,嫣嫣以为,须寻到广州,才能再次相见哩。”
(感谢起点书友bboy灵玉,唐豆豆123,梦想离我越来越远,书友140801193307683,感谢qq书友真爱倾城,A…X的打赏。作者真卡文了,又更迟了。)
………………………………
第110章选明主,唐王监国
杭州倾覆,潞监国降清后,朝廷再失新主,左懋第,黄道周等二十多位从杭州撤出的大臣,一时忧心忡忡,顿感前路茫茫。
船仓里,左懋第与黄道周等人,相对而坐,“诸位臣工,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潞监国降清,吾等理应速立新主,稳定人心,与清庭抗衡。不知诸公,有何看法,当速言予众人听之。”
杭州失陷后,马士英被方部官兵裹携而去,阮大铖、朱大典又遁走婺州,从杭州逃出的官员,现在便以礼部尚书左懋第官职最大,所以由他主持拥立新主之事。
“左大人之言,实乃当务之急!”右佥都副御史黄鸣俊随道:“今杭州失陷,人心不稳,但拥立监国乃国之大事,又不可草率行事,本官以为当按大明国法,血统轮序,拥立监国!先帝的叔父、兄弟,今只剩桂王,吾以为当立桂藩,则天下一心也!”
诸臣闻其言,微微议论后,礼部侍郎黄道周出言道:“挂王远在广西,而如今东南板荡,却远水不解近渴,吾等当从就近诸藩中,速选新主而拥之,以便尽快收拾残局。”
“黄大人之言在理!”户部主事苏观生道:“大明之中心在东南,清庭大军顿于余杭,吾等须立马做出决策!”
古代王朝,第一大事,乃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而桂王确实太远,等他们派人去迎桂王,在等桂王到东南,时间至少两月,而那时清军都不知打到哪儿了。
左懋第闻众人议论之语,随做决定道:“事态紧急,吾等当便宜从事,就从就近诸藩中推选藩王,立马就任监国,主导抗清大局。诸公可试言之,当立哪位藩王?”
诸位臣工见左懋第已经定下调子,随又是一阵思索,一阵商议,最后苏观生先道:“阿济格派人招抚占居浙省的诸藩,周王、崇王、惠王都以降清,唯鲁王与唐王在逃,然鲁王正奔台州,吾等无法寻其踪迹,但唐王与吾等同行,吾以为可立唐王也。”
黄道周闻言,点头道:“近日吾等与唐王同行,吾暗自观之,觉得殿下甚为不凡,胸怀大志,能听人言,且甚为睿智,乃中兴之主,吾赞同立唐王殿下之举!”
唐王朱聿键和其他养自高墙之内的藩王完全不同,他自小遭受苦难,在逆境中成长,知民间疾苦,亦心怀天下,其阅历不是弘光,潞藩可比,正是危难时期,最适合力挽狂澜的君主。
左懋第闻言,亦深以为然,随谓众人道:“唐藩封地南阳,正是东汉光武刘秀之乡,而唐王殿下亦有光武之大略,起南阳者即复汉家之业,吾等这就求见唐王殿下,拥其监国!”
“善!”众臣工,随着左懋第一同起身,微微一揖,便同出船仓,去寻唐王。
自八月五日,众人逃出杭州后,沿钱塘江逆流而上,于八月十日,在船行至浙省衢州府时,左懋第、黄道周等二十多位大臣,按礼数,三次奏疏,请唐王监国,言:“胡虏南侵,窃取神器,举国同蒙面之羞,思太祖创业之艰难,退一尺既失一尺,为中兴恢复计,早一时既易一时。今北地以失,再丢东南,国危如累卵,正须明君,力挽狂澜。神器不可以久旷,国不可无君,臣等恳请殿下,登临监国,光复汉室。”
唐王朱聿键本就是心怀大志之人,在诸臣三劝后,随于十三日同意监国,并起誓言,“恭行天讨,以光复帝室,驱逐北虏,以缵我太祖之业。”表示将亲提六师进行北伐。(历史上由郑鸿逵拥立唐王监国,此君在本书中以在镇江战败自杀。)
就在唐王登临监国之时,于杭州坐镇的清庭英亲王阿济格,也得知唐王与左懋第等重臣,一起出逃,随连忙派出数股精干小队,分别追杀逃亡衢州的唐王,还有奔往台州的鲁王,务必要将明朝宗室赶尽杀绝。
唐王一行,行至衢州地界后,随弃舟登岸,进入衢州城内稍息,但城内并没有多少兵马,而且如今清庭正招抚全浙,人心难测,唐王一行并不敢暴露身份,而是便衣入城。
如今唐王以贵为监国,但身边却连护卫的兵马也没有,行动十分的不安全,更不要说抗击清军,这使得唐王心中忧郁,随问计左懋第道:“本王虽登临监国之宝,但手中却无兵无钱,能依靠者,唯左卿一行臣工而已,本王欲复万里河山,却不知该如何着手,还望左卿教之。”
唐王殿下一年前还困于凤阳皇室狱中,如今成为监国,既缺乏心腹班底,血统上又没有足够的名分,想要依靠自身实力,重建大明江山,却十分艰难,甚至根本没有可能。
左懋第闻唐王之言,知道以现在的情况,唐王必须寻得有力的支援,才能有一番作为,而对于这个外援,左懋第早已了然于胸,“王士衡赤胆忠心,手中有强兵数万,且极为能战,殿下若得其之助,必然能中兴大明。”
“本王与忠勇侯有过一面之缘,其爱民之心,本王心中甚为看中!”唐王殿下深以为然,点头道:“而忠勇侯抗清之威名,本王亦深敬之,若能得其之助,当可为本王之谢安石也!”
“殿下,今王士衡率领军民,海陆并行,进军速度并不迅捷,殿下于此地,一无兵马护卫,二离清军甚近,臣以为当速速追赶王士衡,才能置身于不败之地。”左懋第行礼道。
“左卿老成某国!”唐王点点头,赞同道:“本王就依卿家之言,待于城中少时休息,吃些饭食,再命人采购一些干粮,便立马出城,去追忠勇侯!”
唐王一行,随选了一家酒楼,也不进昂贵里间,就在大堂一角坐下,随便点了些简单的吃食,便吃起来。
左懋第等臣工,见唐王只是吃了些简单的饼和咸菜,与爱听戏的弘光帝和爱下棋爱古玩的潞监国,简直天壤之别,心中顿时大为感动,“此中兴之主也!”(历史上唐王登基后,十分节俭,只穿布衣,还是皇后亲手所织。)
………………………………
第111章奇儒生,郑姓大木
金华城内,王彦同许嫣嫣相逢后,并没有于城内停留太久,而是在当日便出了城池,往温州方向赶去,希望能早日与扬州军民汇合。
为了方便赶路,王彦花掉一多半银两,雇了一辆马车,匆匆南行。
江南小道上,三女座于马车之内,王彦,苏昆生同车夫坐于车外,颠簸南行,不多时便已经离城数里。
马车在路上奔驰,王彦心中满是焦急,但正在这时,身后却突然传出一阵马蹄奔腾之声,这立马使得王彦脸色一寒。
听其声势,这股骑兵足有五六人,而且自北方而来,那便基本不可能是大明之军,王彦之心顿时跌入谷底,随连忙让车夫催马疾行。
车夫也意识到危险,心中暗暗后悔,在这兵荒马乱之时,还为钱财所动,接下这样一趟远路的活计。
这时车夫虽愤力挥鞭,但马儿本就不是好马,车上又坐了六人,如何能快过身后轻骑,片刻间便被骑兵追至。
王彦见此,愤然抽出防身长剑,挡在马车门帘之前,想要护住车内三女,却忽见赶上的骑兵,并非清军,也不是流贼,居然是几名身着僧袍的小和尚。
这些小和尚年纪都不大,最多的也就十五六岁左右,正骑着马匹,围着马车打转。
原本提剑在手,准备拼死一战的王彦,见眼下情景,不禁微微一愣,但同时心里也不由得长长松了一口气。
“将军?”在王彦微愣之间,又一名骑士来到马车之前,他着装于小和尚们不同,身穿短打,头戴蓑笠,看不清面貌。
王彦听他呼唤,心里不由一惊,难道是旧人?于是连忙视之,而那骑士却已经翻身下马,疾步走到马车之前,跪拜在王彦身前。
那男子对着王彦便猛然几拜,而后才摘掉蓑笠,王彦视之,心头立马一颤,“为宗!汝居然还活着!吾以为汝已今没于吴淞口矣!”
“五千弟兄,尽死于清军之手,末将未能护李将军逃脱,独自苟活,愧对将军之托也!”胡为宗泪流满面道。
王彦见此,连忙收起长剑,跳下马车,将他扶起,“多铎势大,五千子弟,为掩护百姓而死,为宗有何自责?泰祯之死,亦是吾决议让汝等断后,才有吴淞口七日血战,责任在吾,而非汝也!今为宗能回,吾心甚喜,切莫自责,而应当重振精神,为战死的忠魂,报仇雪恨!”
当下王彦又询问,吴淞口大战后,胡为宗的经历,才得知,他被清兵逼上绝路,同军士投入水中,将士们多被江水淹死,而他则凭借常年在漕运上打滚,而练就的一身好水性活了下来。
因为身上有伤,所以胡为宗一直隐藏于吴淞养伤,待伤好时,扬州军民已经出余杭,往天南而去。
至于这些小和尚,则是他南下寻王彦途中所遇,乃是北少林弟子,而他曾经也拜师少林,算是同门,便一同南下。
当下王彦又同几位小师傅见礼,得其姓名乃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也。
衢州城内,唐王用完饭,随整备带着左懋第等人离去,这时却忽然听到大堂里,一士子打扮的青年谓同桌之人道:“马、阮误国,驱忠勇侯出浙,至有今日之败,若为吾见之,必然手刃二贼。”
对于马士英、阮大铖,唐王心中也是暗恨,但二人乃是国之大臣,就算他以是监国,也不能斩杀二人,这青年却好大的口气,令唐王暗暗称奇。
当下本欲离去的唐王,随又坐了下来,对一旁的苏观生一阵耳语,苏观生便起身朝那青年走去。
不多时,那青年便随苏观生走到唐王桌前,众人观之,只见他仪表不凡,剑眉星目,身上儒服方巾,都是上品,腰间还悬着一块上好美玉,而玉佩上则刻着“大木”二字。
在唐王与诸臣打量着眼前青年时,青年亦观察着一行人,居然在唐王未开口之前,忽然行大礼道:“南京国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