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善果对自家外甥女婿大声赞叹道,这样写在上面,后面的学生也都能看到了。这可比较在沙盘上写方便实用的多,沙盘上写,得围着看,而在这面黑板上写,却是能把黑板挂墙上,让后面所有学生都看的清楚的。

    并且写起来方便,还能擦掉再反复写。

    “这是?”

    “这是黑板和粉笔,其实很简单的,我打算以后每间教室前后墙上都弄一面大黑板,再制些粉笔。这样老师以后授课,就不仅仅是口授,也能随时用粉笔黑板给学生们板书讲解。”

    “嗯,这个好。”李建成点头。

    裴世矩等又问了下张超的分科目教学的想法,“语文、历史、数学、书法。。。这样分开来教,每门课安排一个老师,另外每个班安排一个班主任一个辅导员,不错。”

    原本多数的教学,都是一人带一群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分班,更不会有分科,反正就是这样教,虽然也会教些算术书法这些,但若要学绘画、音乐这些,你就得去另找老师了。

    而张超这里,却是分设多科,每科有专门的老师教,甚至语文和历史还成了两个不同的科。

    “我们会给各年级各科编写一套教科书,让他们更好的学习。”

    “那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就不学了吗?”

    “当然也学。”张超笑着回道,他搞出了这个分年级分科目的教学方式,要编一套教材外,对于原来的许多小学的书也是要学的,比如三字经、千字文、急就章等那些书,学还是学,但是教科书里会是节选学习,就是把一本书分到这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里去,分段的学习,每学期只学习其中一部份,循序渐近。另外一些,甚至只做为选修课本。

    张超的想法挺大的,这样专门编一套教科书,一来确实比较系统,能够更快更好的教育这些小学生。另外,张超也打算借编书再扬点名,就算是编教科书,在这时代也一样是很了不起的,著书立说那都是能增加名气的。

    况且,他还想着等以后借助东宫的影响力,到时看能不能把他的教科书推广到各地的州县学去,当作初级教材呢。若能推销出去,到时天下那么多州县学,随随便便也能卖个几千套出去啊,这可是非常赚钱的。

    “你的教科书能够编的及吗?六个年级都用不同的教科书,还每门课程都得编一本,这个任务不小吧?”王珪问。

    “其实也不是很难,因为我们主要就是把小学的初级教育内容,安排到六个年级里。多数的课程教科书内容,都不用我们自己写,而是从许多前人的书中节选部份内容,从一到六年前,由简至难,循序渐进的。”

    “比较如我们一年级的课本,就非常简单。一年级的语文,就是以识字为主,上学期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识得五百个汉字,要求他们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曲,教他们能按笔顺规则书写,并且能学会注音字母,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能够准确的拼读音节,能熟记汉字注音符号表。”

    “书法课则是要教他们正确写字姿势,能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让他们注意汉字间架结构,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一年级数学则要认识一百个数字,学会加减法,背熟九九乘法表。。。。。。。”

    李建成等人,都没料到,原来教一群孩子启蒙,也能弄的这么复杂高深。可越听,他们越觉得很有理。

    “会不会要求的太高了一些,半年就学会五百个字?”

    “是啊,他们能做的到吗?”

    张超笑笑,“诸位放心,在我的这套教学方式下,保证一个学期能学会一千个字。”张超可是准备编一本连小学生都能使用的字典,到时他们还能自学的。再加上,他可不准备搞放羊式教学,而是要精准的教学,每阶段都有目标任务,每科都有老师,会牢牢盯着学生们的学习进程。

    有落后的,就给他们补课。

    平时多部置点作业,经常考试,绝对能让他们学习的非常充实。

    编完课本,到时他还打算编几套课外辅导书,多弄些练习题呢。

    当年张超可都是这样过来的,他准备让这些小屁孩也试试后世教育的快节奏,想整天只是摇头晃脑的读书,你想太好了。

    “语文的注音符号表是什么?”

    “哦,那是我新发明的一套注音符号,就是专门给汉字注音的,比切韵里反切的注音方式要简单好用的多,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学,学了就能用!”

    这下,李建成和裴世矩、郑善果、魏征等一群人全都给震住了,居然还有这么牛比的东西?


第279章 皇帝夜访

    第二更,今天起码会有五更!求月票,求订阅!

    接下来了的日子里,张超每天的生活都比较固定。早上起来了跟老爹练枪学骑射,然后去崇文馆。

    崇文馆里聚集了一大批名儒学者,张超给他们制订了详细的小学教科书编纂计划,他们按照他的要求编写,然后张超拉着马周和岑文本做自己的助手,进行最后的审核。

    语文、数学、历史。。。。。。

    一门门的课程,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的教材,这是一整套的教科书,工作量其实很大,好在人多,进展顺利。新教材未完成之前,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则还是让他们读些原来的书,如初小读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高小的让他们读论语诗经等。

    到了晚上,张超回到家后,坊里国子学的陆德明和孔颖达还会赶到张家来了,跟着张超一起编字典,每天马周和岑文本也都跟着过来了加班。

    张超后来又拉了魏征过来了,而孔颖达两人则又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拉了过来了,这两个是孔颖达他们在秦王府文学馆的同僚,又正好是在张超隔壁。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还有马周和岑文本他们对于编写这本字典,都很有兴奋。

    八个人每天都要编书到很晚,字典的内容多,工程量更大,好在孔颖达和陆德明都是国子学的博士,他们从国子学里弄了一大群的学生过来了,多是些庶族子弟,这些人对于参与编书很积极。

    张超八个负责的是框架,这些学生负责的是填充。

    倒也像是教授带着学生们做课题一样,把学生分成很多个组,然后给每组任务,进展倒也很快。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只有张超他们八个带着一群学生在编这本字典,可到了后来了,崇文馆的那些学士们知道了,都也主动要求参加编纂。

    而孔颖达和陆德明他们也从秦王学士府不时的拐人过来了,弄到最后,秦王府十八学士,跟崇文馆三十六学士,都参与到了张超的这个字典编纂中来了。

    虽然如李纲、裴士矩、郑善果这些人年纪比较大,事务也很繁忙,只是偶尔过来一两次,但这也已经是非常的惊人的事情了。

    一到晚上,务本坊的张学士府里,那是灯火明亮,经常是几十个挂着学士衔的宿儒名士聚在厅里,还有二三百学生跟着一起。

    每晚上,都要弄到很晚。

    好在这些学士们都是官员,身份较高,半夜忙完回家武侯们也不会为难。后来了李建成甚至还亲自下了太子令,给了这些学士们一块令牌,可以晚上通行街坊间。

    张家的这热闹,甚至连皇帝都知道了。

    太子李建成更是有天晚上亲自过来了了一趟,李建成对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秦王府学士,很是欣赏,在张家很直白的透露出想要招揽他们的意思。

    可惜房玄龄他们只是回以呵呵。

    秦王府十八学士和崇文馆三十六学士,也不是每天都会全来了,但基本上两边每天都会有些人过来了,而张超他们八个更是每天都在。

    张超给这本字典取了个名,武德字典,算是拍拍朝廷的马屁,也算是给朝廷的献礼工程。他自己当仁不让的做了总编辑兼主编,然后让魏征房玄龄孔颖达七人做了副主编,其余的学士们也挂了个编辑之名,至于那些学生们,挂名资格也没。

    然后有一天晚上,李渊居然也带着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杨恭仁一群宰相微服私访。

    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柴绍、秦琼等几个女婿也都陪同。

    虽然没有摆天子仪驾,可也还是有大群侍卫。

    皇帝突然就这么驾临了张超家,这让张超非常的意外。不过李渊倒是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先是看了看张超他们编的字典,然后叫了张超过去说话。

    李渊对张超态度还挺和气的,甚至还拉了张超的手,拍他的肩膀,让他坐在旁边。弄的张超当时有点懵,虽然印象里李渊其实是个当皇帝当的挺轻松的人,江山都是李世民打的那种话他是不信的。

    可隋末乱世,枭雄争霸,瓦岗李密、洛阳王世充打的难分难解,其它各地反王也是撕杀不断,倒唯有李渊,起兵时间其实很晚,却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打进了关中,夺下了长安。然后后来居上,大军四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张超印象里,李渊起兵之前,一直是个很懂得韬光养晦的人,很低调。就算到了杨广快死了,也一直不肯马上起兵,急的裴寂刘文静李建成李世民那些人不得了。

    李渊起兵后,不断的封官加爵,向李密拍过马屁,向突厥联过盟借过兵,对那些原来了隋朝的官员贵族们,更是大肆拉拢,封了无数的勋官爵位。

    感觉李渊当皇帝真是最轻松的那个,但张超觉得李渊能当上皇帝,绝不是靠了自己的儿子。只能说,李渊其实是那种笑面虎的角色,看着总是人畜无害,其实相当的精明能算计,就跟李渊一向比较崇拜的姨父杨坚一样。

    手腕厉害。

    张超暗暗打量李渊,发现李渊其实长的还行,年纪虽然快六十了,但精气神不错,就是胡子有些稀。

    面皮有点皱,怪不得以前杨广曾经叫李渊阿婆面。

    有传说李渊还有三乳,可惜张超看不到。

    李渊拉着张超的手笑着说,秦琼是他驸马,而张超又是秦琼义子,因此算是他的外孙。这番话说出,让站在边上的那些宰相和学士们都大吃一惊。

    如裴寂这样的李渊心腹重臣,虽然跟着李渊多年,熟知道李渊行事手段,知道他最擅长的就是高封厚赏以拉拢人。可说出这样的话来了,也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

    李渊问了张超一些话,和超都老实的答了。其中就有说到印刷术和编书的事情,李渊抚着胡道,“年少有为啊!”

    然后突然就让一旁的黄门侍郎温大雅拟旨。

    封张超为武安县开国伯,加实封百五十户,通前一百户真封。还加张超为崇文馆大学士,并翰林院学士。

    此时本来没有翰林院。

    李渊今天却新设一个翰林院,然后把东宫的崇文馆学士,和天策府的文学馆学士,全都授以翰林院学士之衔。

    翰林院学士不是正式的职官,而是相当于一个加衔,翰林学士各依本官品级。

    对于这一众学士们来说,就是能够多领一份俸禄,并不需要真的去翰林学士院当差,也没差可当,翰林学士们说好听是备皇帝顾问,但其实也就是个加衔。

    张超也不知道李渊为什么要突然弄一个翰林学士院,然后把两个儿子招揽的学士们都给弄进去了。

    翰林院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太子洗马、崇文馆副馆主、武安伯张超。

    名字也有一串头衔了,能领好几份俸禄。还加了五十户的食邑真封,有一百户了。

    对于皇帝老子的公然挖人行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没说什么。反正皇帝也只是给他们的学士加了个翰林学士衔,又没解散他们的文学馆和崇文馆,也没有把人调走。

    听说张超他们编的这本字典,张超已经取名为武德字典,李渊表示很满意,哈哈大笑,一脸的皱纹更多了,真的跟个阿婆似的。

    编本字典,就编成了大学士和武安伯,这让厅里的其它学士们很羡慕。大唐虽然爵位不怎么值钱,但除非是那些朝廷宰相重臣们,要不然文官封爵还挺难的。一般宰相封个国公是没问题的,但如这些还在秦王府和东宫的学士们来了说,大部份的人连个男爵都还没有。

    张超却一下子就从子爵升到了伯爵。

    张超自己也对这个突然的升爵有些意外。

    更让张超意外的是,李渊问了雕版的好处后,倒也没有说要让张超献出来了,而是跟裴寂说,让朝廷拔笔钱出来,然后把翰林院建起来。

    李渊的意思是翰林院以后就如现在这些学士在张家一样,是这些学士们整理注释经义,编纂图书的地方。李渊让张超他们这些学士以后就到翰林院里去编书,编完字典了,还可以把九经再整理一遍,编一套大唐官方注释版出来了。

    “以后修国史的任务也就交给翰林院了,晋朝、南梁、南陈、北齐、周、隋,还有南朝、北朝,这些都还没有正史,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这些翰林学士了。”

    这就是李渊给张超他们的任务了,编一套大唐官方注解版的经典,还要把南北朝时那些没有修过正史的朝代,修史。

    唐朝现在用的经典是九经,因此他们就得编一套九经注疏,或者九经正义。

    编史的任务更重,晋至隋,有六个朝代的国史要修,另外还得专门为南北朝各修一本史,这等于要修八本史书,虽然从晋到隋,加起来了也没几百年,但越是如此,这史书越是难修。

    不过历朝历代,能为官方受命修史的人,无不是既有名也得官职很高的文臣们,这些新任的翰林学士们能够得到注释经典,编修国史的任务,还是很高兴的。

    “文远啊,你编的那套资治通鉴很好,太子给朕看了,写的很不错,你也要继续编写下去。汉有史记,而我大唐则有你的资治通鉴!以后每写出新章来了,一定要先送一份给朕。”

    “崇文馆现在编的那个小学教科书,朕也听说了,想法不错,好好编,等编好后,也送一份给朕观看。若是写的好,到时朕让刊行全国,让各地州县学用此做为教材。”

    张超觉得自己要发了!

    ?


第280章 科举主考武安伯(第三更,1200月票加更!)

    第三更送上,谢谢打赏的诸位兄弟们,谢谢!

    夜深。

    张府却依然灯火明亮,人声鼎沸。

    “你家的羊羹好吃!”

    李渊拿着勺子舀了一勺子的羊肉泡馍,吃后非常满意。

    皇帝突然带着三省宰相们驾临,张府也没有什么准备,因为聊的比较晚了,李渊干脆让张超准备点食物。

    张超看着满厅的宰相、学士,还有几位亲王、驸马们,一时也没办法准备出太多的丰盛食物,一来没这么多新鲜食材,二来真搞个丰盛宴席,都得天亮去了。

    就吃羊肉泡馍了。

    也就张超胆大,皇帝要在你家吃个宵夜,结果张超只弄了份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不是张府特有,这是属于秦烹,也就是比较传统的关中食物了,古称羊羹,俗称羊肉泡。反正在关中,这算是一道很有名也很普通的食物了。

    张超到后厨去吩咐了下,亲自指挥着周氏和秋月冬晴,以及一众厨房里人帮忙,甚至崔莺莺和红线、七娘她们也全来了帮忙了。皇帝和众宰相学士们到来了,还要在张家吃宵夜,这是荣耀啊。

    烙饼,羊肉汤都是现成的,因为张府人多,羊肉汤也算是一道日常菜式,每天厨房都会早早的煮好一锅汤肉汤。

    这也是张超选择了羊肉泡馍的原因,有现成的。

    张家的烙饼是用面粉擀好后,抹了麻油,加了芝麻的,两面金黄,又薄又脆。

    羊肉泡馍李渊也常吃,可今天晚上却觉得张家的羊羹格外好吃。

    “陛下,这羊肉泡馍最关键的就是汤清肉烂,煮汤是最重要的,骨汤和肉汤一定要分开煮,肉要先腌制一天,再煮半天,而且得使用很多调料,调料的种类和份量也是格外重要的。一锅好汤,才是这羊肉泡馍好吃的关键。”

    “另外,吃羊肉泡馍还有一样很重要,必须得亲自撕烙饼,撕的越碎越好,这样吃起来来才更有味道。”

    那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正卖力替皇帝老子撕烙饼呢,结果张超这么一说,三人都扭头过来了看着他。

    李渊哈哈一笑。

    从盆里拿起一张烙饼,真的自己撕了起来了。

    “陛下,再撕碎点,越小真好。”张超站在旁边,做起了指导。

    “朕原先就曾听说过灞上张三郎,是个奇才,会编书会写诗还会医术,尤其还会美食,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李渊笑着说道,看的出来了,他今晚似乎很高兴,自己坐那撕烙饼,还不忘记招呼其它宰相、学士们一起撕。

    于是乎,张家的大厅里面,一群宰相以及尚书、黄门侍郎等三省高官们,和几十个新任的翰林学士们,就坐在张家的一楼大厅里一起撕烙饼。

    这场面相当壮观,还好张家大厅够大,上百人坐在里面也不显拥挤,不过那些侍卫内侍们可就没机会坐厅里了,他们只能呆在张家的廊下。羊肉汤也没这么多,张家临时给他们烙饼吃。

    厅里有地暖,很是暖和。

    李渊把张超特别叫到他旁边坐着,一边掰烙饼,一边跟张超闲谈。

    皇帝跟张超面前,和大家一样,都摆着个空碗,然后大家卖力的撕着烙饼。李渊刚才已经吃了一小碗现成的泡馍,不过他觉得没吃过瘾,还要再来了一碗,而且要跟张超他们一样,自己掰烙饼。

    把烙饼掰的细碎,张超叫来了府中仆佣,让他们把这些帝王将相们掰好的烙饼端下去。一份上好的羊肉泡馍不是掰了就吃,而是先把烙饼掰碎了,然后还要拿去加工一样,把掰好的烙饼放锅里,加上发好的黄花菜干、发好的木耳以及粉丝,加上青蒜煮熟,然后出锅放上香菜。

    “朕那碗可别搞混了。”

    李渊笑着对张超道,亲自掰的烙饼呢。

    “请陛下放心,不会搞混的。”

    管家亲自端着李渊的这碗碎饼去厨房,第一份煮。

    这碗饼由崔莺莺亲自出马,在周氏和秋月娘三个的指导下完成,而且全程都有宫中内侍观看,做好后,还有一个内侍上来了先试吃了,等了一会后才让送到前面去。

    一大碗羊肉泡馍端到李渊面前。

    用姜、蒜、桂皮、八角、党参、山楂等调料炖出的羊汤,配上黄花菜、木耳再加些粉丝,加点青蒜、香菜,再上块二两多的切片熟羊肉。

    还有那块李渊亲自掰碎的五两的烙饼。

    好大一碗。

    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香气四溢,诱人食欲。

    尤其是在这冬夜里,一碗如此羊肉泡馍,真是诱人。

    “陛下请慢用!”

    张超笑着道。

    李渊拿起筷子先夹了块碎饼,烙饼已经浸满了羊肉汤,一口吃下去,味道相好好,不但有烙饼的香味,而且还有羊肉汤的浓郁。李渊点点头,又夹起一片羊肉。

    这是一片卤过的熟羊肉,选用的是半岁大的羊腿肉,这种肉最鲜嫩,卤出来了的味道也好。

    感觉不到半点羊肉的膻腥。

    再夹一筷子粉丝,滑溜好吃,木耳和黄花菜吃起来了也让这汤不腻。

    “美味,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羊羹。”

    李渊一口气吃了大半碗才减慢了速度,不忘向张超大赞。

    “这个跟面条一样的是什么,滑溜好吃。”

    “陛下,这是粉丝,用红豆制成,因制成后如丝制,故名粉丝。”绿豆的栽培历史挺久的,唐朝之前早就有了,但用绿豆制出粉丝,这却算是张家的特产了。其实绿豆粉丝制作挺简单的,只是前人没有去弄,或者说有人弄人但没有传开来。

    一会功夫,其它人的羊肉泡馍也好了。

    于是,大唐的一众帝王将相,就在张家吃羊肉泡馍,吃的非常爽快,赞声不绝。

    “好饱,这羊肉泡馍是朕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种做法,不知不觉就吃了一大碗,痛快。”李渊哈哈大笑。

    其它人也都是点头,羊羹常吃,也吃过泡馍,可跟张家的一比较,他们以前吃的也太简单了。

    “阎爱卿,你回去之后,把今晚之事画下来了,到时画好之后,朕要挂在宫中收藏,画名朕都想好了,就叫微服私访张学士府夜宴图!”

    一个吃泡馍吃的肚子正撑的大臣连忙站了出来领命,将作少监阎立本,朝中有名的擅长书画。阎立本父子三人都是擅长工艺、书画。他爹曾是隋朝的殿内少监,他哥阎立德是尚衣奉御,为宫廷设计服饰、舆伞仪仗等物。

    他们一家,都是工程世家,搞建造设计非常厉害,正因是工程世家,因此他们家绘画水平也极高。

    “文远啊。”

    “臣在!”

    李渊这顿宵夜吃的很满意,他躺在张家的靠背椅上,满意的摸着肚子道,“回头朕派几个御厨过来,好好跟你家学学怎么做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