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是安丰郡公、刑部尚书。

    三附马柴绍,岐州刺史、平道军将、右骁卫大将军、霍国公。

    四驸马段纶,纪国公、益州总管。五驸马秦琼,翼国公、同州刺史、羽林军将。

    一个个不是国公就是郡公,不是尚书就是总管、刺史、军将。

    都是实职要职,深得信任。

    “要买纸吗?这是小事,你要多少,我回头跟管事说声就行了。”段纶对于张超想要买纸倒是没怎么在意,段家现在可是掌握了益州麻纸的大半销售,尤其是长安洛阳等地的益州麻纸,都要经过他手。

    “我要的比较多。”

    “比较多?能有多少?”段纶笑笑。益州大造纸坊就有上百家,还不算上那些小的家庭作坊,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每年产出的纸是相当量大的,甚至能供应关中和河南、山南、河东等大半天下。

    连朝廷的用纸,都是段家垄断,独家供应的。

    张超需要的纸张真的很多,基本上现在印刷术是张家独此一家,而凭着张超的名望人脉,他又接到了很多印书单子,既有朝廷的,也有私人的,还有寺庙和张家书坊自己的,最近还有道观主动来找张超印道经的。

    反正,独家的生意真的很好做。

    尤其是印刷书比手抄便宜好几倍,这更是诱人,更别提印刷书的精准,以及雕刻的新张体字精美,还有印刷的快速。

    现在张家印书坊两千多人,全力开工,单子都已经排到半年后去了。

    随便印一套书,千本起印,一本起码也是数卷甚至十几卷几十卷。哪怕只有十卷,一卷百个板,十卷一千个版,意味着一套书起码是一千页,一千本,那就是一百万页。

    纸坊造的纸比较大,买回来一张来裁成多张,但一百万,这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可以说,印刷术是真正的在改变传统的读和写的方式。

    印刷坊,开始让书变的普通、普及。

    印刷坊打破了抄书的种种限制,不过现在还面临着纸的供应问题,麻纸用来书写不错,雕版也不错,但还是太贵了些。

    “不管你要多少,我都能满足你。”段纶很豪气的挥手道。

    张超本来想要谈谈长期供应合作,看顺便能不能把价格减一减。不过他看着段纶这样子,最后还是笑着没再多说什么。

    算了,先从段家买一批纸应急,然后自己开始造吧。

    其实,印刷没必要用麻纸的,竹纸更合适!


第290章 不爱红妆爱武装

    段纶等并不愿意多谈生意的事情,张超也就懒得再提。

    几个公主驸马都很年轻,长沙公主、襄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拉着崔莺莺在谈香水啊丝绸这些,平阳公主坐在一边,却似乎有些不耐烦。

    段纶等四个驸马则谈一些朝廷要闻之类的。

    客厅之中,张超和平阳公主两人,倒是成了有些离群的。

    平阳公主对着张超笑了笑,起身,拿了副棋过来。“看来我们两个都有些特别,不如下盘棋吧。”

    张超看着那围棋,无奈道,“我不会围棋。”

    “你可是名满长安的大学士,岂能不会下围棋?不会下围棋,可称不了名士。”平阳公主给张超一种十分奇特的感觉,好像她就是个邻居家一起长大的姐姐,相当的熟悉,没有半分的陌生感。

    两人初次见面,她却丢下姐妹们,也不顾丈夫,反而拉着他一起下棋。

    “要不我们下五子棋吧,围棋我真不会。”

    张超简单的说了下五子棋的规则,然后张赵超执黑,平阳执白。

    今天平阳公主穿一件湖绿色束胸长裙,宽宽的裙带都系到了腋下,手臂间还挽着一条披帛,梳着高髻。露着欣长的脖颈,但脸上没有敷粉也没有抹脂肪,脸很干净。

    她的眉毛有些粗,跟男人似的两道浓眉,不过眉毛挺长,这让她增添了英武之气时又并不破坏她的漂亮。

    不过平阳和其它公主们一样,还穿了对襟长袍,根本看不到什么胸脯。

    平阳公主挺漂亮的,这一身装束也跟其它公主们差不多,看着都是些二十多的少…妇。实在难以想象,她披上战甲,统领娘子军作战时的景象。

    公主的棋也下的好,虽然初次下五子棋,却并没有让张超占到便宜,初战就告捷,让张超有些丧气。

    “我服了,公主原来不但战场上是把好手,而且棋场上也是不凡啊。我输了,给公主送首诗吧!”

    平时公主好整以暇,身子微微后倾。

    “能得小张学士写诗相赠,平阳深感荣幸。”

    “飒爽英姿七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大唐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平阳公主一听这首诗就喜欢上了,眼中也闪着光。

    “人都道小张学士名满长安,才高八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平阳望着张超,“我让我俩儿哲威和令武拜你门下为弟子,不知三郎肯不肯收。”

    柴哲威、柴令武。

    张超一下子醒悟过来,哎,平阳其实是两个孩子的娘了。柴哲威和柴令武兄弟两个,大的五岁,小的三岁多,都在崇门馆小学读书,他还喝过两人的敬师茶。不过显然,平阳公主说的拜师是另外一个意思。

    那是真正的拜师,而不只是学校里读书的先生。这个师,可是很重要的,天帝君亲师,排第五。

    师父甚至能相当于半个父亲。

    张超已经收了好几个门生了,来恒来济兄弟俩,裴行俭、还有李承宗,这都是正式拜他门下,行过师礼的弟子。

    “嗣昌,我想让大郎二郎拜文远为师,你觉得如何?”

    柴绍正跟段纶他们几个连襟谈论着西边的吐谷浑人,听到妻子叫,转过头来。

    “哲威和令武在崇文馆不就拜在文远门下读书吗?”柴绍偏了偏头,这个驸马早二十年前,也是长安城里有名的翩翩公子,将门出身的他也曾是长安城里游侠儿的一员,最喜呼朋唤友。

    后来入了东宫,做了太子杨勇的东宫千牛。结交了建成等一群勋贵子弟,是长安城里有名的纨绔。论起来,他其实就是王永安一类人。

    “不是小学里的拜师,是正式拜在文远门下,做文远的门生弟子。”平阳听出了丈夫话里的不太情愿,不过平阳公主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子,很多事情,她问丈夫,其实更多的是个通知,而不是真正的询问他意见。

    “也好。”柴绍把身子又转过来一点,嘴张了张,最后说出了也好二字,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也早熟悉了妻子,一个眼神碰撞,他就能读懂她的想法。他把目光转移到张三身上,“等哪天,找个好日子,我带大郎二郎到张府,上门拜师。”

    张超突然觉得一直表现的很像邻家姐姐的平阳公主很强势,非常强势。柴绍看起来也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了,可在公主面前,却似乎毫无自己的想法。

    你们夫妻俩怎么不听听我的打算啊。

    罢了,既然你们要送过来,那就送过来吧,反正他都收了四个弟子了,再收柴家两兄弟也没什么,都只是一群小孩子而已。

    “继续下棋。”

    平阳公主若无其事的叫张超,两人继续慢慢下着五子棋。张超觉得平阳公主夫妻俩似乎关系有些不太对劲,表面上好像很正常,但总觉得不亲。

    张超跟崔莺莺之间就不是这样,虽然他们夫妻俩有时也会闹点小脾气,比如崔莺莺吃醋什么的。可平阳公主夫妻俩,却有种像是陌生人的感觉。

    听闻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柴绍夫妻在长安。

    李渊当时派人秘密赶到长安送信,让他们夫妻前往太原。但当时接信后,平阳却认为夫妻两个一起上路,实在是不便。平阳最后决定留下,往其它地方暂避,让丈夫去太原随父亲举兵。

    柴绍真的就留下三娘子,然后自己从长安跑到太原去了。

    张超也搞不明白柴绍当时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就算这真的是三娘子坚持的,可抛妻弃子,也太不应该了。

    而且听说柴绍似乎挺风流的,这人以前就是个纨绔子,婚后了也是爱美妾爱歌伎。后来柴绍随李渊打入关中,进入长安。柴绍又跟着妻子合兵去征讨长安周边,结果因为三娘子兵多,所以是主帅,柴绍带去的兵少,还只是个副将。

    这事弄的柴绍很没面子,到如今,反正就是表面一团和气,其实夫妻关系挺紧张的。

    本来夫妻之间,若是三娘子能放低点姿态,也许可能就不会这么拧了。可三娘子不仅是公主,在军中还是主帅,柴绍就是感觉处处被妻子压制,在外不爽,在家也不高兴,于是慢慢的就成了如今这个样子了。

    又下了两把棋,张超依然是输。

    平阳公主丝毫不会让棋,有多大本事就用多大本事,张超输的很难看。心里都不由的点上火了,怪不得柴绍跟平阳过不好呢,公主也太不懂的半点迁让了,这样让男人很没面子的。

    幸好后面长广公主她们叫平阳去后院试香水和衣服去了。

    大驸马主动的过来接班,跟张超继续下棋。

    冯少师在秦王府做官,跟李世民的关系很好,甚至是心腹。不过这人没什么大本事,就是以前家世还行。

    “三郎,听说你家印书坊生意很不错?”冯少师笑着道。

    “还算可以吧。”张超往棋盘上下了一子。

    “我家有个制墨坊,最近常接到张家印书坊买粗烟子的要求。”

    张超笑笑,“我倒不知道原来冯驸马家还有制墨作坊。”

    “都是家里传下的产业,不能跟你家的印书坊比。三郎啊,你看我们合伙如何?”

    张超没有马上答复,而是望着冯少师,等他的下文。

    “你有印书坊,我家有制墨坊,而段家有造纸坊,另外柴家、窦家和秦家有很多奴仆工匠。你说若是我们六家合个伙,岂不是就要人有人,要工匠有工匠,有手艺有手艺,要关系有关系了吗?”

    “我们合伙,那时可就是从造纸到制墨到印书再到卖书,可就是从头到尾包全了。”

    张超有些犹豫,造纸他也会,印刷墨更是他的独家本领,自己也不缺人,为什么要与他们合作?

    “三郎啊,其实这印刷术,最近好多家都在讨论呢。甚至有不少人家在暗里试制,印书都没什么难度的。你那书坊一出书,大家拿着印好的书仔细这么一琢磨,就都明白了七八分了。有那些专做这行的,更是立马就懂了。”

    “印书嘛,也就是写稿雕版然后印刷,很简单的。要仿制不难,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人仿?不过是还在看风向而已,但早晚肯定会有新印刷坊出现的。说不好,到时朝廷自己也要建印书坊了,那个时候,这生意肯定就不这么好做了。”

    冯少师笑着下了一子,“不说别的,印书坊多了,到时相互竞争,这价格肯定得往下跌,利润就会减少。更别提,同行多了,这生意也就少了。另一个,这么多人做印刷,那纸、墨的需求就更高了,那时,你就算有生意,可如果买不到纸墨,这生意也做不下去吧?”

    张超觉得他这话虽然分析的有道理,可怎么着都有点夸张?

    “三郎啊,其实你也别觉得我们是想抢食或者什么,也是看你是叔宝的义子,我们也算是一家人。这不是要分你食,而是咱们合伙,那是强强联合。真正的做稳这个生意,你说若是我们六家合伙了,就算回头真的有眼红的跟着开印刷坊,可能动摇的了我们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291章 债还清了(第三更!)

    面对冯少师的提议,张超沉吟良久。

    “几位驸马愿意看的上我,愿意提携我,我很高兴。不过对于印书这块,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内行的。如果要合伙,当然也可以。不过我有几个条件!”

    跟驸马公主们合伙做生意,好处很明显,后台强劲,但坏处也明显,这些人身份太强势了。弄不好,吃亏了都没地方哭去。

    可既然他们这么想合伙,张超也不能随便拒绝。再说了,冯少师说的对,段家有造纸坊、冯家的墨坊,其它公主家有的是奴仆,再加上他们的关系,他们合伙印书,还真是没对手的。

    “你说。”

    “第一条,六家合伙,但我得占一半股份,你们五家一家占一成。”

    冯少师笑笑,想拒绝,但又笑着道,“继续。”

    “第二,段家得拿出长安附近的一座造纸坊、冯家拿出一家制墨坊并入印书坊,并且需提供一批造纸和制墨的工匠师傅,得是全套工艺的所有工匠。”

    “柴窦秦三家,则每家出一笔钱,并提供一批奴仆,具体多少,可以细谈。”

    “还有呢?”冯少师倒没料到,张超反应这么快,马上就能说出一二三四来。不过想想这张三郎做生意可是好手,他张记的熟食、酒楼甚至是钱庄、当铺、酒坊,哪个不是红红火火。这也正是他们想跟张超合伙的原因,跟张超合伙肯定能赚钱。

    “第三,我们六家合伙后,印书坊的管理层,就是那些管事工头,得由我来安排任命。当然,你们五家,也可以派驻管事到工坊,但只监管,不能干涉管理。同时,每月工坊的账目,我也会向他们开放,让他们查询。”

    跟这群公主家做生意,还是把规矩先定好,要不然到时吃亏的肯定是张超。张超也不打算跟他们什么简单的入股合作,要干就得干好,总得有好处才行。

    在张超看来,合作是可以的,可以强强联合,尤其是可以借这个机会,让书坊拥有自己的造纸厂和制墨厂。张超自己倒是有造纸的技术,但要把一家造纸厂做到,光靠技术是不够的,还得有人啊,尤其是熟练的工匠和老师傅。

    同样的工艺秘方,张超拿到手里,想要真的造出纸来,估计得反复试验很久,要弄出规模来,就得更久了。但如果把这秘方交给那些老工匠,这些专业的人肯定马上就能弄明白,再有熟练的工人,也能很快弄起规模来。

    张超不打算以后作坊一直到冯家买烟到段家买纸,因此他的条件第一条就是,合作可以,但你们也先拿一个造纸坊和制墨坊出来,还得出一定数量的工匠工人。

    这个要求是极重要的,若两家不肯,张超也就没兴趣跟他们合作。

    在张超计划里,这是资源互补。有了自己造纸坊和制墨坊的印书坊,才真正的是不受制于人。

    “就这三条吗?”

    “是的。”张超点头,若是他们愿意答应这三个条件,张超不介意拉上几位公主驸马,反正他也不吃亏。合伙后,印书坊就能更稳定了,不会再受纸张和墨水还有其它方面的影响。

    “我跟其它几位商量一下。”冯少师笑着起身,又往另一边跟柴绍、段纶、窦诞几个商量去了,秦琼不在,不过他们也带上了秦琼,毕竟皇帝五位驸马若是一起,当然更好些。

    过了会,冯少师向张超招手。

    张超起身过去。

    段纶望着张超,问,“既然我也出了造纸作坊,还出了工人,那为何我段家只得一成股?”

    “因为我们是印书坊,不是合伙开造纸坊。印书坊的核心当然是印书,我张家有两千多个熟练的印书工人,这也是目前其它想入这行无法比拟竞争的优势。张家印书坊有两千多工人,有最成熟的印书工艺,有独家雕版技术,有印刷墨独家工艺,这些,都值张家占五成股。”

    “那我窦家要占这成股,得出多少钱,多少人?”

    。。。。。。

    虽然窦诞是已故皇后的侄子,如今又是驸马又是刑部尚书,可也一样会讨价还价,最后张超与几位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协议。

    段家、冯家各以一家现成的造纸、制墨大作坊入股,同时还要另外提供一批专业的造纸、制墨工匠工人,此外两家各出一千贯给张超。这一千贯,不是归入新印书坊,而是给张超的,算是出售股份的钱。

    窦柴秦三家,秦家是问过长广公主,已经得到公主同意的。

    这三家每家各出一批奴仆,另外还各拿出一块地来盖新的造纸和制墨作坊,这三家也各给张超一千贯。

    新的作坊建成后,不再叫张记印刷坊了,改名长安印书坊。

    不过造纸坊和制墨坊不会搬去灞上,还是以两家拿来加入书坊的两个作坊为基础,进行规模扩建,增添人手。

    造纸坊、制墨坊和雕版印刷坊,三个坊分开,但都由张超负责聘请雇佣管事,负责三坊的生产管理,同时销售等也都是由张超负责。

    平时,六家各派一位代表在书坊内,遇有重大决定,需要由六家共同商议解决,如遇争执,最后投票决定。张家有五票,其余一家一票,只要达到六票以上,就需少数服从多数。

    这条其实窦诞几人很不愿意接受,因为张超占了五成股,而秦琼是张超义父也占了一成股,因此张超只要拉着秦琼,那他张超在这印书坊里,就随时能够拿到六票。

    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同意了。

    毕竟张超说的也有道理,作坊的经营,最怕的就是令出多头。因此他才要求让他来负责作坊的经营,但这作坊他也有一半的份子,因此他不可能乱来,乱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

    而且张家负责经营,其余五家负责监督,原料采购以及业务销售,还有款项进出这几块,几家都可以派人监管的,因此他们只需要放心的收钱分红就好。

    张超少了一半股份,不过作坊扩大了许多,另外他还拿到了五千贯钱补偿。

    不过一回头,张超又自己拿了三千贯出来,然后都存进了张记钱庄,换成了一张庄票,送到了长广公主手上。

    “当初我娶十三娘,义父为我垫付了一千两黄金的陪门财。我非常感激,让我能娶到十三娘这么好的女人。如今张家日子也好了,手里有了钱,现在便还给义父义母。只是我没有给利息,还望义母不要生气啊。”

    长广公主不肯收。

    “这钱是你义父替你娶妻子的,这又不是借钱,怎么还要还。”

    “当然得还的,还请义母收下。”

    “要还你还给你义父去,我可不能收。”

    “义父在外,这家里自然就是义母当家。义母就收下吧,也让我一身轻松下,要不然整天想着这八千贯,日子都过的不踏实啊。”

    最后长广公主还是收下了庄票,对于这庄票她倒挺好奇的。听说这是八千贯在张记钱庄的凭证,有这张凭证,加上半块玉,还有一句密语,就能随时去张记钱庄兑换。若是放在钱庄里,每天还有利息。

    利息倒不高,因为是活期因此只有月息半分。

    “那我就先收着这庄票,钱就还是先放在钱庄吧,等到义父哪天回来我再把这给他。”

    离开高密公主府上,张超收获不小,既从段家和冯家得了一批纸张和松烟救书坊急,同时又让书坊再次扩大了许多规模,以后张家就有自己的造纸坊和制墨坊了。

    回到务本坊大学士第。

    结果发现程处默四个居然在门前站着。

    “什么时候回来的,来了怎么不进去?”

    听说你没在家,就懒得进去,在这里聊会天呢。

    四个家伙这段时间各自到下面去跑了跑,闲着蛋疼没事做,无官职一身轻,顺便也是躲外面去省的在家被他们老爹打。

    “哥,这段时间挺有收获的。”牛见虎披着身皮裘,脸似乎风吹黑了吹糙了点。

    张超跟四人一起走到一边墙角,然后一起蹲着,晒太阳。

    李感还递过来一块风干牛肉干。

    “你还吃上牛肉干了?”

    “河北来的。”李感一边吃一边道,“王永安那王八蛋还真挺厉害的,拿了酒,马上就在河北铺开了,他娘的,听说他在河北卖的可火了,甚至把酒直接运到关外去卖了,那些什么奚人、契丹人、高句丽人、突厥人、铁勒人,他是谁都卖啊。就那最便宜的烧刀子,在关外,你知道那王八蛋卖多少吗?”

    “多少?”张超也咬了一口牛肉干,风干的,没有加半点作料,有点腥膻,但又有一股子很纯粹的草原风味。

    “一瓶一升装烧刀子,他敢要一头大羊,一坛五斤装的烧刀子,他就敢要一头牛。十斤装一坛烧刀子,他要一匹马,十五斤的,他要一头大骆驼。这王八蛋,甚至还拿酒跟那些关外蛮夷换人呢,那些部落的俘虏,一个年青女人,就换十斤烧刀子。。。。。”

    李感说这些的时候,咬牙切齿的,眼睛喷火,充满了羡慕妒忌恨!


第292章 太岁头上动土(第四更!求订阅!)

    送上第四更,求订阅!

    张超给李感的是河南区,李家原来在河南这块那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但明显,李感在河南区跑了挺长时间,可成绩远不如王永安的河北区业绩好。

    李感把原因归纳为两点,第一当然是王永安他老丈人是幽州大都督,他爹是幽州实际一把手。第二,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