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他跟三娘子那是一母同胞,现在看着平阳公主整天闷闷不乐,甚至因此弄的名声不佳,有了个不好的名声,这些可全都得拜李超所赐啊。

    “李超啊,年轻,有才,有本事,还有财,又身居高位,爵高职显,说话风趣,性格好,这样的人啊,一般女人跟他多接触几次,都会忍不住陷进去的。长公主就是陷的太深了,要怪,就怪李超,要是早明确点态度,不要弄的那么暧昧,就啥事也没有了。”

    “无忌啊,我想替三娘再找个人,你觉得谁合适啊?”

    长孙无忌呵呵笑了两声,“要说起来,还真没有几个配的上长公主的。毕竟长公主一来年轻,二来本事强,巾帼英雄天下知啊。长公主还是个心气高的,一般人肯定瞧不上。连谯国公柴绍这样的,长公主都瞧不上,一般人哪瞧的上啊。试问,这天下,又有几个李超啊?”

    李世民喝了一大口啤酒,一阵冰爽,让怒火压下去一点。

    “可三娘还这么年轻呢,总不能就这样守一辈子寡吧?”

    “但我看长公主还对李超有情啊,现在不说找不到能配上长公主的人,就算找的到,可长公主对李超的情还没断掉,这也撮合不了啊。”

    “朕也知道,但李超不可能跟崔氏和离,他们夫妻过的挺好的。三娘也不可能下嫁给李超做个妾,没有这样的事情,从没有过,我大唐皇家也丢不起这样的人。”

    “陛下,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感情的事情就更难说了。要我说啊,还是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长公主就放下李超了呢?又或者,他们又旧情复燃好上了呢?”

    “李超还敢撩拨三姐,我砍了他。”

    “陛下莫这么说,若长公主跟李超真的旧情复燃了,要我看啊,也未必是件坏事。就随他们去好了,只要崔氏不闹,长公主也不要求李超休妻和离什么的,他们私底下怎么样,那随他去了,就当看不见好了。”

    李世民长叹一声,这种事情真烦人。

    要是一般人敢这样对他三姐,他早把人拉菜市场砍一万遍头了。可偏偏这人是李超,这事情李世民也只能生闷气。

    几杯酒下肚。

    李世民也就按下那事不提,就如长孙无忌说的,先搁置一边吧。

    “无忌啊,我有个想法,准备让你去朔方。”

    “去朔方?”

    “嗯,朕打算从关内道把朔方分出,建朔方道。从陇右道中把河西分出,建河西道。窦诞依然任陇右道大都督,让柴绍去河西,任河西道大都督。秦琼依然任关内道大都督,调你去朔方任朔方道大都督。原朔方节度使衙门撤消,改成大都督府。”

    长孙无忌有些意外,怎么突然就调他去朔方。

    “本来,我是打算让李超在朔方多主持几年的,那里十分重要。不过如今,朕要委李超去山南营建新都,朔方那边暂时是没法兼顾了。朕需要一个心腹可靠之人,去那边镇守。”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

    “让你去朔方,再有一则,则是你原来一直在我幕府,独挡一面的机会较少,尤其是没有多少实际统兵经验。现在你在中枢,也有不少异议,说你是因为裙带关系,还有就是说你和李超太年轻,二十多岁就居中枢宰相之职。朕当然相信你们的能力,但现在下去主政一方,地方上呆几年,也能磨砺磨砺,增加一些阅历经验的。”

    “明白。”

    “你愿意去不,如果不愿意,朕不勉强你。”

    “愿意,多谢陛下为臣考虑这么周到。”

    “你依然带着平章事衔,你原任吏部尚书,改任兵部尚书,然后去朔方任朔方道大都督。”

    李世民都考虑好了,李超的朔方节度使和兵部尚书职免去,改任汉京营造使,兼户部尚书。原户部尚书杜如晦改任吏部尚书,原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则改任兵部尚书。

    柴绍依然以兵部侍郎衔,调任河西道大都督。

    这么一番调整之后,政事堂里原本两个年轻的不像话,才二十多岁的宰相长孙无忌和李超,便都外调地方任职。

    这既是李世民加强地方的掌控,也是让朝中的百官们闭嘴,省的整天说他任人唯亲。

    “李超什么时候出京?”长孙无忌问。

    “朕要多留他些时间,选址等前期事务,完全可以由别人去做,李超在京总揽筹备就好。京里还有不少事情呢,讲武堂的招生考试快要开始了,得他主持。”

    “嗯,我也打算离京之前,拜访下他,谈谈朔方那边的情况呢。”

    “是要好好谈谈,这小子在朔方很有一套的,还有那个李思摩,那是我们的内线,他一直是跟李超单线联络的,你跟他谈谈这些。”李世民把李超从朔方提前调回来,不仅仅是因为营造新都之事,还有更多的考虑,并没有跟长孙无忌明言。(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551章 太子太保

    大唐五品以下的官员任免,归吏部。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任免,归政事堂宰相们。而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就直接归皇帝了。

    宰相们有推荐之权,但最终拿决定的还是皇帝。

    东宫,显德殿。

    早朝。

    内侍高声宣唱,公布了皇帝最新的人事调整任命。

    “大唐皇帝令:”

    李超由兵部尚书改任户部尚书,长孙无忌由吏部尚书改任兵部尚书,杜如晦由户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

    李超免去朔方节度使之职,改任汉京营造使,兼山南东道大都督、宣抚使、兼襄、邓刺史。

    罢朔方节度衙门,改设朔方道,任命长孙无忌为朔方道大都督兼灵州刺史。

    陇右道拆分出河西道,任命柴绍为河西道大都督兼甘州刺史。

    几项任命一出,殿中百官,不少人很惊讶。

    此前毫无消息透露,一下子就是几项重要的人事调动。

    倒是如房玄龄等一众宰相,早朝前皇帝已经征求过他们的意见了,这种重要任命,皇帝的意思早定了,大家商议了一下,也就支持通过了。

    李超已经好些天没来参加朝会了,他的三天假期早就过了,但皇帝又给他加了假,许他在灞上一边休息一边筹备着营建汉京的事宜。

    因此李超很爽快的就呆在了灞上。

    不用半夜就起来准备上朝,因此李超可以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遛遛马,练练枪,然后就去洗澡沟游泳。

    洗澡沟夏天水满,相当适合游泳,许多熊孩子也成群结队跑来游泳。

    这个时候的人,不得不说都是对孩子放羊式的养,也没有谁整天盯着孩子。孩子小,也要去放牛看羊扯猪草,孩子们完成任务后,夏天就喜欢游泳戏水,也没有人管。顶多知道了打一顿,可第二天孩子就又去了。

    李超小时候在外婆家也是这样的,谁管啊。

    不过为了安全,李超还是吩咐了几个水性好的家丁,让他们准备了船,每天在沟里巡逻。孩子玩水如果遇抽筋之类的,就马上救援。

    一般情况下,也就随孩子们去了,只是给孩子们划定了几块游泳区,水较浅的回湾,水浅水也不急,再外面拿网拦了一下,有个两三亩地大小,还有人在旁边看护救援,倒也不用操心出事。

    大人们也喜欢下沟里游泳,以前这里叫洗澡沟,就是因为大家夏天都来这洗澡。

    现在水多了,更好洗了。

    大人们洗澡的地方,也专门划了几块地方,方便大家。

    李超还有一块专属的游泳区,水清澈无比。

    每天早上李超要来游上一会,中午和傍晚,也都要来游一回。天天来游泳,李超感觉自己的身体肌肉线条更好看了。

    洗澡沟到了夏天,简直就是个水上乐园。

    李承乾天天跟着李超后面,有李超的亲手调教训练,很快就从一只旱鸭子变成了一个游泳健将。

    而且学会了好多种游泳姿势,这可比另一边的小孩子们的狗刨不一样。

    其实一开始李承乾根本不会水,身上绑着好多个猪尿泡下水,要么就抱着一个充气的羊皮,在水里瞎刨,看着李超直摇头。

    李超教会承乾游泳,很简单,也很粗暴,把他身上的猪尿泡摘下,把他抱的充气羊皮拿走,然后直接往水里一扔。

    李承乾扑通扑通的吃了几回水,然后李超再指点一下,已经能浮在水面上了。再指点他姿势,几次下来,已经游的很样了。

    学会水后,天天就想泡水里。

    泡到皮都皱了,嘴唇都青了,都不想起来,李超往他屁股上拍了几巴掌后,才算老实了。

    一大早,晨泳小半个时辰后,李超上岸。

    李承乾还有些不舍的上岸的跟在后面,爷俩都是赤着上身,穿条大裤衩,脚上一双木屐,肩膀上搭条毛巾。

    头上一顶草帽,鼻子上架一副水晶墨镜,用天然水晶做成的宝蓝色墨镜,用黄铜合金做的镜架,戴在脸上既防太阳光,又相当的时尚和骚包。

    天气热,李超让红线给自己把头发打的很薄,挽起一个小发髻在头顶。若不是怕被人喷,李超是很想把头发剪了的,不过如今这年头人们一般很难接受短发。

    因此李超也只能改良一下,头发打薄打短。反正大家也会经常修剪头发,要不然头发经年累月的涨,那长上几十年,估计得长上四五米。

    一般大家会把头发控制在披肩的长度,再修理一下鬓角什么的,很少会有人如李超一样,把个满头秀发,打薄的剩下不多的一把。

    不过这样子,确实凉快了许多。

    从沟里回到别墅。

    “相国,有圣旨到。”

    那边是老熟人王内侍。

    “李相国,陛下有旨,请接旨。”

    王内侍看着李超打个赤膊,穿着条短裤,鼻子上还架了那么两片水晶,也不由的无语。再看太子,就是小一号的李超装扮,心里忍不住叹息。

    “王内侍请稍等,待我沐浴更衣,摆香案迎旨。”

    李超进屋,冲了个凉,换上正式的紫袍玉带,出来,香案已经设好了。

    “李超接旨。”

    “门下:昔宗周煌煌、威名远扬;功臣昭昭,分封四方。检校尚书左仆射、加平章事、京兆尹、兵部尚书、太子少詹事、朔方镇节度使、灵州刺史、太子少保、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赵国公,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千八百户李超,收复朔方、明德有功,安稳河套、益显臣节,宜进太子太保,加食邑一千户,实食封二百户通前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两千户。”

    “免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职,改户部尚书、山南东道大都督兼山南东道宣抚使,襄、邓两州刺史,汉京营造使、余如故。”

    武德六年六月十八日。

    中书令臣高士廉宣

    中书侍郎臣于志宁奉

    中书舍人马周行

    侍中臣杨恭仁

    门下侍郎臣裴矩

    给事中臣温彦博等言

    谨奉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

    武德六年六月十八日。

    可

    这是一封很标准的诏书,上面各种各样的签名、盖章就有一大堆。中书和门下两省的主官次官等都签名盖章了。

    这是一封完全有效的诏书,可不是皇帝的私旨。

    是经过了中书和门下的诏书。

    李超的太子少保,升成了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是从二品,而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再往上,可就是三师三公了。

    另外还给李超加了一千户虚封食邑,二百户真封。现在李超总共有两千户真封了,大唐第一实封功臣。

    不过如今的实封,制度早已经改变。

    两千户真封,一户换五十亩边疆之地,两百户,算是加了一万亩地了。不过边疆的地嘛,也不值钱。

    荒地,还得自己去开垦。

    倒是实际的差事,变动较大。

    朔方节度使,到底是让李世民给免了。

    毕竟在朔方收复之后,这个节度使的权柄过高。

    “王内侍,谁接替了朔方节度使之位?”

    “陛下已经撤去了朔方节度使衙,改为朔方道,另外陇右道也分出了一个河西道,现在天下一共十七道了。长孙相国出任朔方道大都督,柴侍郎出任河西道大都督。”

    “哦,原来如此。”

    李世民挺干脆的,直接把朔方节度使给撤消了。挺果决的,朔方镇就跟原来的行台一样,确实权柄过于大了,现在朔方既然挺安稳的,也就没必要保留了。毕竟当初设这个衙门,也是因为朔方还在敌手,弄一个节度使,是为了全面的方便的统筹整个朔方方面。

    不过长孙无忌去朔方,也还是让李超有些小意外的。

    长孙无忌还当了兵部尚书,自己转当户部尚书,李世民还真是看中自己能赚钱的本事了。

    但李世民怎么不把京光尹这个职位也免去呢?

    自己现在也完全是虚领啊,还是说李世民根本不想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要职,因此故意让他虚领,然后以两个少尹实际理事。就跟尚书省一样,尚书令现在一直空缺着,以左右仆射实际主持尚书省。

    “恭喜赵国公啊!”

    王内侍笑着拱手。

    “辛苦王内侍了,这么热的天赶来。坐,上茶。”

    王内侍坐下。

    “李相,陛下让我转告李相,暂时不要急着去山南,前期选址这些,交给下面人就好。京里还有好多的事情,要指着李相呢。这讲武堂的招生考试快要开始了,陛下要你来主持这次的入学考试,你还是讲武堂的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和总教官呢。”

    嗯,我什么时候又多了个副校长的头衔了?

    王内侍对李超很客气,虽然这么热天赶来一趟,热的浑身是汗。但李相是什么人,皇帝红人啊。

    现在虽然免了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可那边又加了户部尚书,还加了汉京营造使、山南道大都督、宣抚使,襄、邓刺使,太子少保都升为了太子太保,实封都一下子加了二百户。

    圣眷不衰啊。

    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的头衔可都没去呢,和国舅长孙无忌都是一样,就算去了地方,也是带着宰相头衔去的。

    说不定哪天,又回了中枢。

    李世民不说,李超都快忘记还有讲武堂那档子事了。

    哎,一个招生考试,也还要来让他主持,李世民还真是指使惯了。

    “陛下对于此次讲武堂招生非常看重,在朝堂上说了,要把这次考试办成大唐的武举考试。这事,李相还要多尽心费力啊。”

    “陛下还让某问李相,这讲武堂设在哪里较好?”

    讲武堂设哪里?

    李超本想说当然是设在长安城里啊,不过再想一想,讲武堂毕竟是个军校啊。军校嘛,还是有点敏感的,还是应当设在城郊好点。

    不如就设在灞上吧,灞上本来就是长安城外的一处制高点,居高临下,控扼长安东南方向,把守着通往蓝田那边的武关。

    把讲武堂设在这里,既免得放在京城里太过敏感,二来这边地方了大,建校舍操场等随便圈地,而且军校也算是一支军事力量嘛,驻在这里,还能加强长安外围的防御呢。

    当然,李超也有点私心的,建在灞上,不也能让灞上更加热闹嘛。

    推荐一本牛逼到爆的书,《甲午崛起》一百八十个机械化师组成的陆军,八十万官兵组成的海军,一万八千架战机组成的空军。率领着他们的,是三岁的主角!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552章 武媚娘

    “三郎,两个胡姬要生了。”

    李超还在跟王内侍说着话,崔莺莺抱着夏花过来。

    “两个都要生了?”

    “都已经进产房了,羊水都破了,看来都是今天生了。”

    王内侍暗暗为李超惊叹,李相果然高人啊。上次让大妇一次生三个,这回让两个胡姬同天生产。这是不是同天怀上的啊?

    “恭喜李相了!”

    李超拱手谢过,“王内侍稍坐,我去看看。”

    “李相请便,咱家在这里喝会茶。”

    两胡姬在李家地位有点小透明,既不如郑红线那般有崔莺莺做靠山,也不如杜十娘那样有心机会争宠。两人倒也对自己的地位很知足的,不争不抢的,反正比起过去的生活,那是好上千万遍。

    李超有空了,去她们那边,她们就弹弹琴跳跳舞,给李超按摩等。等怀孕了,两人更是轻松了,整天只是吃喝养胎就行了。

    正因为不争宠无心机,崔莺莺虽然瞧不起这两胡姬,倒也没缺短她们的用度,也没苛待过她们,甚至怀孕后,还经常送补品派人去照顾。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也许是体质问题,这两人生产都要顺利的多。

    不到半个时辰,就先后生出来了。

    “恭喜相国,是个公子。”

    两个都是儿子,等孩子洗好,抱出来。李超发现两孩子确实混血,黑头发黑眼睛,但是是眼窝要深鼻子看起来也明显高,脸部轮廓已经能看出有欧洲白人的特点了,甚至感觉个子都要大不少。

    “一个七斤六两,一个七斤三两。”

    两人都超过了七斤。

    这么大个的孩子,要是崔莺莺生,肯定很难。

    而两胡姬生完孩子,却还挺轻松的样子。

    崔莺莺抱着夏花,打量了李超手里的两个孩子一眼。

    “居然不是黄头发蓝眼睛。”

    “这两孩子是我的种,当然得黑头发黑眼睛了,这说明我的种优秀,盖过了他们母亲那边遗传的血脉。”李超得意的道。

    崔莺莺却无所谓的道,“这两个以后就咱们家老四和老五了,你给取个名吧。”

    古人取小名,也讲究要取贱名,越贱越好,贱了才不会天收。毕竟古代条件落后,婴儿夭折的机率大,于是取贱名就成了传统。

    连皇帝给儿子取名,都一样取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汉武帝刘彻,一代大帝,小名就是小猪。比如南北朝时代,最有谋略的一代雄主南宋皇帝刘裕,小名就叫寄奴。

    “四郎就叫二狗吧,五郎叫小猪。”

    两胡姬躺床上呢,听丈夫给儿子取名小猪小狗,还有些不乐意。

    崔莺莺瞪了两人一眼,“取贱名那是为了好养活,保佑这两孩子平平安安的长大。”

    两胡姬也不敢反嘴,心里却想,那你两儿子怎么叫太平承平,名字就好听的多。

    不管怎么样,两孩子的名字就算是这么定下来了。

    李家六个孩子,男孩子中五兄弟,老大太平郎,老二承平郎,老三小羊,老四二狗,老五小猪,女孩夏花。

    当然,也可以直接按排行称呼,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

    崔莺莺虽然不太喜欢两胡姬,但对两个婴孩却很喜欢,她早早就给准备好了奶妈、保姆,孩子才刚出生呢,就一人配了四个丫环。

    “三郎,咱们家如今越来越兴旺了,五个男丁一个女孩。”

    李超也得意的笑,还是我有本事啊,一年就生了六个。按这势头,我以后不得生二三十个孩子。

    红线在一边看的十分羡慕。

    她现在家中地位倒是很高了,可肚皮却不争取呢,还是个瘪的。倒是郑婉言,进门才多久啊,前两天吃早饭的时候,却吐了。

    大夫来一检查,喜脉。

    让郑婉言得意的,看的郑红线酸的很。

    一天添了两儿子,李超当然高兴。

    让管家四处送请柬,三天之后大摆洗三宴。

    长安。

    李世民听王内侍禀报完,忍不住笑出声。

    “这个李三,神人啊。上次大妇生三胎胞,这回两胡姬同天生产,这一年里李超已经有六个孩子了,不得不服啊。”

    李世民觉得,这论生孩子,自己是比不过李超的,起码他连个双胎胞都没生出来。

    也就太上皇生孩子的本事比李超强了,李超今年添了六个儿女,太上皇更厉害,今年添了十一个。儿子女儿加起来都快三十个了,还整天在太极宫里造人呢。

    一想起,自己那么多的弟弟妹妹,还在不断的添加之中,李世民就有些脑仁疼。

    “给李超送洗儿钱,再赐点长命锁等饰物。”

    务本坊。

    房玄龄接到请柬,笑着摇摇头,“不到三个月,孩子添了六个,这洗儿钱我都送了四份,这还又要送两份。李超今年光收这个洗儿钱都能添上几百亩地了。”

    房夫人道,“李相国谁不知道那是京中十大富豪之一啊,仅仅是食邑赐田就十万亩呢。”

    “我也只是说说而已。”房玄龄朝中出了名的惧内。

    “多送点礼物去,还得费点心思,李家不缺钱。相公,你去写几幅字,记得要写抄录李超的诗啊。”

    房玄龄抚额,“夫人啊,为夫如今也算是堂堂宰相,朝堂之上,位置还在李超之前呢。你让我给他写字送礼也就算了,还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