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家兄弟高兴不已,连武士彟听了都很高兴。可官居三品,不管这是真是假,反正听着挺喜人。

    “看赏!”

    于是武家下人端着托盘上来,里面放着几串铜钱。

    结果两道人却只是笑笑,并不伸手去接。

    武士彟还以为两人嫌少。

    “你再看看我女儿,若是算的好,我另有赏。”

    武士彟让人把长女武顺抱了出来。

    中年道士看了几眼,“此女贵!”

    这话也是好话,武士彟笑着点头,于是下人又往托盘里加了几串钱。

    这时那个年轻点的道士对武士彟一拱手,“我二人今日见府上贵气升腾,但不应在这三位小郎君小娘子身上,何不将新出生的婴孩抱来一相。”

    于是武士彟让保姆把武媚娘抱出来。

    两个道士一见那婴儿,都不由的露出震惊之色。

    “龙瞳凤颈,极贵验也!”

    “重赏!”

    武家下人又往托盘里加了赏钱。

    但两人却笑着拱手告辞,“多有打扰,告辞了!”二人竟不取钱,直接就走,这举动,倒让李超大为惊讶。

    过了一会,李超起身出去更衣如厕。

    院角,柯庆出现。

    “这二人往哪去了?”

    “二人往城外去了,不过我听到他们的几句对话。”

    “哦,说来听听。”

    “嗯,他们二人一路行一人说话,年长者先说武公的二子将来可官至三品,但只不过是不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太贵。”

    “然后那个年青点的人说,武公长女贵而不利夫。”

    “最后他们说武公二女,说其可惜是女,必若是男,实不可窥测。”

    听到这番话,李超突然笑了。

    “三郎为何发笑?”柯庆好奇问。

    “因为我已经知道这二人是谁了,若不出我所料,这二人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了,传闻这二人精于相术,常往来长安与洛阳之间,经常与人相面,无有不准。想不到,今天倒是在这里遇到了。”

    “三郎好厉害,居然一下子就猜着了此二人身份。这二人确实是袁天罡和李淳风,我以往常行走于江湖,见过他们。他们曾给朝中的杜淹、王珪、韦挺算命,说杜淹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说王硅“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还说韦挺“面如虎。当以武处官”。

    说们三人都将为高官,但又说,三君久皆得遣,吾且见之。后来,果然,杜淹为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为左卫率。在玄武门前,三人又都获罪要被流放。后来他们三人又见到了袁天罡。

    袁天罡说他们最终还会有富贵的日子。

    果然,没多久,玄武门之变。然后杜淹现在都是御史大夫了,王珪和韦挺也都身居要职。

    “袁天罡还给窦轨看过相,说窦“君伏犀贯玉枕,辅角完起,十年且显,主功其在梁、益间邪”,窦后来果然为益州行台仆射;但天罡又说他“赤胍干睦,方语而浮赤入大宅,公为将必多杀,愿白戒”。没多久,窦轨就以杀人获罪免官。天罡又对他说:“公毋忧。右辅泽而动,不久必还。”果然,窦轨不久又复了官,当上了都督。”

    李超见柯庆把袁天罡的事迹一件件数来,相当熟悉,不由道,“看来你挺信服袁天罡的。”

    “那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可是相当有名的得道高人。你知道我刚才跟着他们,还听到了什么?”

    “你说。”

    “他们刚才已经认出了你,但不是以前见过你,而是凭借看你面相观你气就知道你是当朝宰相李文远,他们还说你富贵至极,但运道难测。连他们,都说算不清你以后的运势,你真是够厉害的,也许真如百姓传说的一样,你是天上星宿下凡呢!”

    李超对此只是一笑而过,但心里对袁李二人还真有点服气。虽然他不相信算命这一套,但他觉得相面这些,应当是和心理学有关系的。在后世,一些顶级的心理大师,一样可以凭借着你的表情你的语气,还有通过收集你的资料,以及通过对话,就能把你分析的清清楚楚,甚至能够知道你无数的秘密。

    不过李超又有点失望。

    袁天罡和李淳风,给武媚娘看了面相,怎么就没说出武媚娘当为天下主这样的话呢?还是说,武媚娘的命运,真的因为自己的出现,而改变了?

    李超咂巴着嘴,觉得这事情好玄。

    “柯兄。”

    “三郎有何吩咐?”

    “帮我打探一下袁李二人落脚之处,然后替我给他们送封信。”

    “送信?”

    李超笑笑,“既然这二人是那么有名的相术大师,那肯定也很懂风水的,我此去山南邓州营建新都,打算请他们同行,也帮我看看新都选址的风水如何!”

    欢迎大家加群,唐朝好地主VIP群,粉丝值六千可加。

    普通群:破军营无条件,书友皆可加。欢迎一起来玩,作者和书的最新动态,群里第一时间公布。


第610章 童子军

    李超骑着一匹白马,后面太子承乾骑着一匹黑马。

    柴家兄弟柴哲威柴令武、武家兄弟武元庆武元爽、来家兄弟来恒来济,魏家兄弟魏叔琬魏叔璘,以及长孙冲、程处亮、杜荷、房遗爱等一群李超的学生,也都骑着马。只不过他们都由一个家丁带着骑。

    本来李超也要安排一个家丁带着承乾的,可他死活不让,觉得被人带着骑马没了英雄气概。李超便只好给他找了一匹个头小的黑马。这种马是宫中专门培育的品种,就叫小马,个头很小,比驴都大不了多少。

    李承乾还嫌弃小黑马,李超瞪他一眼,老实了。

    没有水路可走,陆路长途是非常辛苦的。骑马,比起坐车来要好的多。在那种路况上坐马车,除非是慢腾腾的走,要不然,别想赶路,稍快一点,人都能震死。垫再多的垫子,都不会有多少用处。

    骑马不会颠簸,但也一样辛苦。

    首先骑马没有了车厢的摭挡,风沙灰尘极大。那土路除非是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否则后面的人就一直跟着吃灰。

    再一个,长时间骑马,大腿跟鞍摩擦,也是相当辛苦的。骑惯马的人,大腿侧一般都会磨出层茧子来,再长时间骑马要好的多。但那些不常骑马的人,越娇嫩越受罪。一天下来,大泡都磨起泡来,就跟一些不常走路的人,去玩穿越徒步一样,脚走出大水泡。

    李超坚持要走在前面,因为前面不用吃灰尘。

    太阳很大,因此队伍都是选在天微微亮就赶路,到了半晌的时候就开始找个山脚下树林边什么的地方休息,避过了大太阳,到了下午再赶一阵子路,然后就休息。

    李超带的人不多,也就是一千人的护卫。带领这些护卫的是李超的弟子,程处默牛见虎尉迟宝琳李感崔琰五个。

    这五个伯爵,现在也混的没有了志向,整天就跟着李超了。李超到哪,他们到哪,李世民似乎也觉得这五个伯爵有点太年轻,爵位太高,不太好安排到下面去带兵。于是,一直让他们跟着李超。

    这五人一人管着二百兵,一路上探路、护卫、安营、守卫等,倒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白跟着李超几年。

    另外李超新收的那四个学生,王玄策、刘仁轨、高侃和上官仪,他们已经考上了武举,并被讲武堂录取了。

    不过按规矩,他们也要先到下面军队去呆上一年。李超便直接把他们四个要了过来,带到身边,讲武堂那边倒也没有为难。

    现在四人都跟在师兄程处默他们手下学习,晚上李超有空时,则也会跟他们偶尔讲解一些。但讲的不算深,他们现在都还处于刚入门的状态,讲太深也没用,一切还得从头开始,程处默他们做他们的入门师兄,为他们讲解一些基础的东西其实足够了。

    路上走两天,一群熊孩子全焉了。

    不过李超对他们可不客气,想缩进马车里,门都没有,老实的骑马。每天早上还要晨起锻炼,到了晚上,也别想早早睡觉,得总结一天的过程,写日记,还要温习功课。

    甚至还要学着扎帐篷,学着收帐篷,学着烧水、捡柴这些。一开始还只是学,是看,但李超早打定主意,这一趟行程八百里走下来,得让他们学会自己合作搭帐篷,收帐篷,甚至是自己捡柴烧水煮饭,甚至还要学会辨认一些食用的野菜,知道一些求生的知识。

    虽然有些孩子还太小,但们也得相互之间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出来可不是来享受的,那是来磨砺的,反正他们爹是这样跟李超说的,带着他们出来磨砺磨砺。

    几天下来,这群熊孩子一个个都傻了,最初的新鲜感过了后,各种痛不欲生,有哭的,有喊的,还有赖着不走的。

    但李超可不会跟他们讲道理,直接训,训的一个个生不如死。

    在这其中,李承乾成了李超很好的助手,他被李超任命为这群童子军的队长。

    还别说,因为跟着李超有一段时间了,这小子已经适应了李超的训练,这趟出行,他表现的极好,适应很好,每天教训着那些小伙伴们,这家伙很有劲。

    拿着李超的鸡毛当令箭,承乾有的时候比李超还严格。

    今天晚上,安营之后,程处默他们拎着找猎的收获回来,一只野猪还有几只野鸡。

    于是,难得的改善伙食。

    大家捡柴、烧水,还有采野菜、蘑菇的,程处默几个则负责杀猪。

    程处默他们很享受这种轻松的境内行军,这不是在边境之上行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性,很轻松。几个家伙只顾着自己悠闲,根本不理会自家的兄弟。

    程处默对于程处亮,尉迟宝琳对于尉迟宝琪,都一个态度。

    小屁孩跟着你的小伙伴们玩去,哥哥我没空跟你们一起玩。

    随你腿磨破了还是脚起泡了,又是晒脱皮了,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他也不会帮他们搭帐篷,更不会为他们做饭。

    外面在杀猪在拔鸡毛,李超则跟太子在营地边上的河里洗澡游泳。

    李承乾现在就是李超的跟班,他是属于夏令营教官中的一员,因此能跟李超一样享受许多特权,比如现在,那些小屁孩在捡柴禾,在打水,在烧火,在搭帐篷,正辛苦万分,身上汗水粘乎乎的。

    而李承乾却跟李超两个在边上的河里面舒爽的游泳。

    “太子啊,你这样子与你的小伙伴们脱离,他们会跟你有隔阂的啊。”李超一边给太子洗头,打上了香皂后,头上揉搓的满是泡沫。

    太子很舒服的享受着李超的头部按摩,然后不以为意的道,“一群小屁孩,太幼稚了!”

    “他们那里有几个还比你大几岁呢,你说人家幼稚!”

    “老师,我说的不是年纪,是他们行事太幼稚了,完全就是那温室里的花朵,没经过半点风霜,太娇嫩了。”

    这话听的李超都忍不住笑。

    “嗯,你现在现在倒也算磨砺出了点样子了,不过还不够,还得继续!”

    “知道了,老师。”承乾大声回答道。


第611章 步行水上

    数日后。

    队伍出蓝田关,进入了山南东道,到了商州境内。

    负责去探路的王玄策和刘仁轨回来禀报。

    “禀报相国,前面就是熊耳山,过了山便是丹水,崔将军让我等过来禀报,说到时可以改乘船而下,路途会轻松一些。”

    “有这么多船吗?”

    “崔将军说能找到十来条船,相国坐船,我等沿岸路上护卫即可。”

    李承乾一脸期待的道,“老师,我们坐船吧。”

    其它一群熊孩子也都被折腾的不轻,都想坐船。

    李超微笑,“既然大家都想坐船,那就坐船吧。”

    王玄策应声,“属下立即去回复崔将军等,让他们做好准备。”

    从长安到这里,其实也没多远,但李超他们却走了好些天,哪怕有马骑,也一样不快。主要还是这些小家伙们耽误速度,虽然李超说要磨砺他们,但都还太小,身子骨虽然都不错,但缺少锻炼,如果一来就炼的太强,他们都受不了的,尤其如今还是秋老虎横行之时。

    张驰有度,适当的缓缓也是必须。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长途旅游,坐船是上选,骑马是中选,坐车那是下选,如果走路,那就更是下下之选了。

    坐车的好处在于没有颠簸,不会有那么多的风尘,水路坐船舒适,航行也快,特别是如此顺流而下,那更加的快捷。因此多数人出远门,都是尽量搭船,从这条河到那条河,转来转去,尽量不走陆路。

    “我考你们一下,谁知道丹水的名字由来吗?”李超问一群脸上又有了笑容的小家伙们。

    “我知道,因为有丹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中有记载,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来恒抢先答道。

    “不错,名称正来于此。”李超点头,来恒兄弟虽出身将门之后,但读书却极为刻苦。李超在灞上李家建了一座图书馆,里面搜罗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整理之后,共有几万卷。这座藏书楼书多,而且采用了后世图书馆的那种索目,分门别类,找书方便。

    这座图书馆花了李超不少钱,这年代,一卷书很贵,尤其是那些古书,多数还是手抄本,孤本。李超花重金求书,找来这些书后,又找人对他们进行校正修订,然后重新抄录备份,一些珍贵的书籍,还采用活字印刷印刻,有些珍本还专门雕版。

    书修订之后雕刻印刷出售,一面则收藏在图书馆之中,这座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都可以过来借阅。可以说,钱虽然没少花,但得到的赞誉却也极多。何况,李超弄到这么多书,修订之后,再出版,也有收益,并不全是付出。

    白鹿书院的学生们平时借阅就很方便,而来济兄弟看书自然更加方便。兄弟俩平时就最喜欢呆在图书馆的阅读室里读书,各种书都读。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名著,这本书为古书水经做注,水经只有万余字,水经注看似为水经做注,实际上是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中国一千多条大小河流,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和神话传说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早被李超选入了大唐初中教科书里。

    来家兄弟还在上小学,但却已经提前熟读了水经注。

    丹江有丹鱼,以丹鱼得名,而这丹鱼就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鱼。出入的时候有赤光环绕,如果能抓到,把鱼水涂在脚上就能步行水上,甚至可以长居河中,简直就跟东海的避水珠一样神奇了。

    “老师,现在丹水中还有丹鱼吗?”李承乾充满好奇。

    李超道,“河见丹鱼,其光如烛,民皆异之,然莫敢捕食,为其神也。传说百姓时常能看到丹鱼,但是都没人敢捕,认为其是神鱼。”

    会发红光的鱼,其实李超也挺稀奇的,一般来说,会发光的鱼肯定都是在那种地下河里的鱼,那些鱼由于特殊的环境影响,在那种黑暗的地下河中,才会发光。在正常的河流里,鱼不太可能发光,反正李超没见过。

    至于说丹鱼的血涂到脚底板上,就能在水上走,那更是传说了。

    这丹鱼,很有几分山海经里神兽们的影子。

    李超很喜欢山海经这本书,后世人看山海经,觉得这就是本神话小说了。但在李超看来,这本先秦古籍,其实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不但记录有古代神话,也一样还有记录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相当有考古和历史价值的一古书。

    山海经全书十余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来字,记载了一百多邦国,五百五十山,三百水道和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虽然说许多内容经过长期的传写编纂,多少有些夸张,但细细分析,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李超最近就打算给山海经也来做个注,但也不仅是翻译一下,而是准备以山海经为楔子,编写一套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书。

    后世一般都认为山海经不是哪一个人所作,也不是成书一时。这应当是一本大约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多数内容,都是来自于口头的传说。

    李超想着以山海经为序,来编写一套大唐版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书。李承乾却在那里想着,到了丹水,一定要想办法找一找这丹鱼,若是能够捉一条,然后把血涂到足底,那他以后就能长居渊中,步行水上了。

    这种想法,就敢李超小时候看了武侠小说,然后幻想着修炼出内功是一样的心理。

    李承乾甚至开始鼓动着一群小伙伴们,开始商议如何捕获丹鱼,成就水上行走的幻想计划了。


第612章 李超的金字招牌(感谢十里飘飞的好几万打赏!)

    “也不知道承乾现在怎么样了。”东宫丽正殿,长孙皇后为李世民添了一碗饭,忧心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太子才七岁,就要远行八百里,这让做母亲的如何不担忧。

    “放心吧,没事的。”

    李世民接过饭碗,大口的吃起来。去冬的萝卜腌成的酸萝卜,配上一小叠新鲜的折耳根,夏天味苦的时候吃点酸最是下饭。

    一般情况下,李世民也不会让太子轻离京城的,更别说长途跋涉八百里去山南。不过李世民也常想起自己和建成。建成以前一直呆在京中辅佐政务,他一直在外征战,几年时间,太子诸方面都不如他,李世民觉得就是太子呆在京缺少了独挡一面的机会,缺少了真正的历练。

    李超有本事,李世民从不怀疑。李超教导孩子,也很有一套,不是普通儒者那一套。太子在灞上呆的时间不长,但变化却是惊人的。李世民早早定下了太子,就是想要早确定继承人的身份,不想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来夺嫡争储。

    既然早立了承乾为太子,李世民就希望承乾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个儿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观音婢,朕虽然比李超年长几岁,也比他早生儿育女,但要真说到这教育子女,朕觉得还真不如李超看的透彻。你也别太忧承乾了,跟着李超身边,承乾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把太子教给他,朕放心,总比交给李纲要好。”

    说到李纲,李世民有些不太满意。原来他是看中李纲这人的品性和学问,但现在跟李超一比,李纲做太子老师就有太多不合适之处。不说别的,看看李纲教导过的太子亲王,好几个,结果呢,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如果一个两个还能说是太子问题,可他教的人全没好下场,能说都是太子的问题,这明明就是李纲自己也有问题啊。

    “也不知道承乾现在到了哪里,天气又这么热!”

    “估计到了商州了,现在天气还算好的,都八月了,天气转凉了。你也别太操心了,你看宰相们不也把孩子送去了,好些年纪更小呢。朕本来都想把宽儿恪儿泰儿他们也送去!”

    “把承乾送去臣妾就已经够担心了,青雀还那么小呢。”

    京城。

    李超赴山南上任,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大家甚至都早习惯了李超进进出出了,这位天子第一宠臣,感觉就像是个救火队员。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可哪里又呆不久。

    但有李超过去,基本上总能解决麻烦。李超在陇西呆了段时间,结果拓地八百里,不但把吐谷浑打的求和,还打通了西南丝茶之路,将西南十几个藩内引的内附,大唐疆域向西南扩张上千里。

    李超去朔方,短短时间就收复了朔方,灭了梁师都,让大唐京畿的安全形势大增,免去了长安随时会被突厥人突入城下的危险。

    现在李超又去山南,要去营建新都。李超喊出五年营建好新都,朝中也没有几个人觉得这会是在吹牛。

    李超以往做到过更多不可思议之事。

    “山南的那些士族豪强们,估计会有点麻烦了。”

    “也不会有什么麻烦,李相国谁不知道,手腕通天。”

    “嗯,李相国办事漂亮,总不会让人吃亏的,山南的豪强大族们,我觉得还要走运了,若能搭上李相国的车,那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

    “你们觉得李相国说的明年必有大灾这事,靠谱吗?”

    “当然是靠谱的,连钦天监都说了,明年确实会是大灾之年。”

    “这好好的明年怎么就大灾了呢。”

    “灾年啊,那是劫数啊,朝廷要向天下地主、粮商们和买粮食,这事你们怎么看?”

    “还怎么看,能怎么看。你没见李相国都那般大张旗鼓的第一个出来卖粮了?数万石呢,直接卖了一半多。一点都没打折扣啊,而且好多都还是今夏刚打下来的粮食,其它诸位相国,可也都是把家里过半的粮食拿来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