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头,丰孝安好几个大儿子并不在家中,几个小儿子则都被他杀了,连他的妻妾,都被他拿剑刺死了,好狠好疯的家伙。”一名府兵向王玄策报告。

    “嗯,知道了,马上查封丰家,把所有的钱财粮食一一登记入册,派人看管。另外,立即审问丰家的管事、仆役等等,查清丰家人的身份,也查明其它在外之人,另外看看能不能知道丰家其它的财产情况。”

    丰孝安死了,事情并没完。

    丰家的处置结果是抄家、灭族。这个灭族倒不用灭九族,只是灭丰孝安三代以后的丰家直系家族成员。家族成年男丁处死,未成年者充军流放,女子统统没入教坊。至于丰家的雇佣,遣散。奴隶,没为官奴。丰家的所有财产,没为官产。

    这是最严厉的惩罚,直接抹掉了丰家。

    没有追究丰氏的姻亲之类的九族,那都算是法外开恩了,毕竟丰孝安犯的罪,是被定义为谋乱的,这是十恶不赦之罪。

    抓人、抄家、清查财产。

    都是百年数百年的地方豪强,家中财产不少。金银珠宝,甚至是一窖窖的铜钱,一仓仓的丝绢布匹。不过这些都不是王玄策最在意的,他最在意的是丰家的粮食。

    这是李超重点交待给他的任务,丰家的粮食要一粒不剩的查抄出来。

    一千石,两千石,三千石。

    王玄策拿着帐本,一页页的对着。

    丰家的许多管事,根本不需要什么逼供之类的,直接就竹筒倒豆子似的,把知道的一切都说了,只求个宽大处理。

    丰家有多少产业,多少金银,多少布匹,多少田地,多少粮食,他们一清二楚。

    “就没了?”

    王玄策看着自己账本上加起来的那个数字,十分的不满。

    丰氏家族啊,这么大的家族,家里就剩下八千多石粮食了?

    “回军爷,确实只有这么多了。不管有丝毫隐瞒,全都在这里了。”

    “不对啊,丰家那么大个家族,怎么只剩下了这么点粮食?”

    几个管事面面相觑,有些无奈。

    丰家家大业大不错,丰家从事粮食买卖也不假,可先是去年粮食市场不景气,丰家亏了不少,一直是在去存粮,哪敢再积压。今年开始粮市行情又看涨,丰家才开始又收粮。

    但粮食刚开始收,朝廷就有新的粮食政策下来,诸多限制。

    后来又搞和买,丰家存粮一半直接没了。

    再后来,丰孝安被抓,丰家上上下下打点,再后来交的罚款,再慰军等等,那是去了实打实的许多粮食。

    加上这段时间,丰家许多佃户断粮,这些多是没户口的,领不到救济粮,都找丰家借。丰家没少借出粮食,加上丰家自己本来也人多奴仆多,每日消耗粮食很多。

    正因此,现在丰家其实也才剩下八千来石粮食了,要不说丰孝安会发疯呢。

    八千来石粮食,这可是跟朝廷预期的相差太大了啊。

    王玄策来之前,本来还以为能抄个十来二十万石粮呢,毕竟山南第一大粮商啊,才八千石,回去都交不了差。

    “我怀疑你们没有说实话,来人,把这些人带下去,分开审问,敢有隐瞒,大刑伺候!”王玄策不客气的黑脸下令,挥手让人把这几个管事拖了下去。

    分开审问,能相互验证口供,最快验证他们口供真实性的办法。

    只是审了半天,结果只有证明这些人没有说谎。

    王玄策无奈,只得带着这些回去向李超覆命。

    衙门里。

    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回来覆命,在府兵的面前,那些人确实不堪一击。

    抓人、查抄。

    行动非常迅速,效果很好,没有能逃跑的。

    但李超并没多高兴,因为查抄到的粮食不多,甚至算的上很少。

    山南东道第一大粮商,丰孝安家里只查出八千余石粮,还不少粗粮在内。其它一百多家大户,多的也只四五千石粮,少的甚至只有两三百石的。

    抄了一百多家,结果只抄到了十来万石粮食。

    十来万石看似倒不少,但这一百多家大户抄家后,也随之抄出了大批的隐户和奴隶。他们原来都是从这些大户手里借粮吃饭,现在大户倒了,他们也得由朝廷向他们提供救济粮了。

    这一百多家的隐户、奴隶加起来,居然有数万口之多。

    七八万的人口,相当吓人,充分的显示着豪强们原来的强大实力。

    朝廷一下子能增加近十万编户齐民,以后能增加大量课丁,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是现在缺粮啊,多出这么多人来,粮食压力更大一分了。

    这些人,家无存粮,不能留在山南了。

    可按老办法送去边疆,也不太现实。一来,马上就进入冬季了,这一路上还要走很久呢。边疆之地,没有准备就把人送去,那不得冻死。

    事情就是这么的麻烦,原来朝廷千万百计的想增加人口,想搜括出隐户逃丁。现在大量的隐户逃丁为了吃饭,被大户放弃,前来官府落籍,还有许多奴隶被那些大户们放免为良。

    越来越多的人来登记入籍,可朝廷却高兴不起来。

    这些被豪强地主们推过来的人口,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是个无比沉重的粮食负担。地主家没余粮,朝廷更没余粮啊。

    此时已是深秋,连移民边疆,都来不及了。

    看着面前那一个个的数字,李超顿时觉得头大无比。抄了一百多家,结果抄来十来万石粮食,却又得了近十万张要粮吃饭的嘴。

    哎,头痛啊!

    好地主普通群,,无条件限制,读者即可加入!

    好读者舵主群,,需要订阅且粉丝分值为舵主及以上者方可加入!

    原来还有几个扣群和微群,但因为难以管理已经解散,对于因解散而出来的加群书友们,木子说声道歉!


第681章 对口

    拿着统计的账册,李超去了鱼梁洲。

    鱼梁洲上,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赶建,宫城已经初步完工,外面的宫墙宫门和城壕都建好了,引入了汉江活水环绕。

    从长安迁来的各衙,也陆续进入了建好的衙城里,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南衙十二卫衙门翰林院御史台等,都开始集中在这里办公。宫城、衙城,都是相对独立的围城。而在两城外面,又有一座座的军城环绕,南面是南衙禁军衙门,北面则是北衙禁军军堡。再外围,则是民城和商城。

    虽然看上去都还挺简陋的,可人来人往,已经很热闹。

    官员们的家眷、国子监和讲武堂的学员们,还有来往的商人。让这座拥有半个长安城大小的沙洲热闹无比。

    尤其是因为整个沙洲上是围城群的建筑格局,各个围城大小相连,环环相扣的模式,让这些城既是整个,又是相对独立的。在城与城之间的那些围墙外的区域,更加的轻松自由一些。

    甚至已经有不少便利百姓的商铺设立,饭店茶肆杂货铺等。

    李超走在这热闹的围城之间的街上,感觉挺自豪的。

    这可真是拔地而起的一座岛之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已,就有了如此的规模。这些围城的成功,也向皇帝和百官们证实了新的建筑模式,证明了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

    若是没有大旱灾和蝗灾,其实现在本来应当挺轻松的。

    鱼梁洲上的商铺不少,可现在却看不到一家酒楼,因为朝廷禁酒了。也看不到什么饭店,因为一般人吃不起饭店,饭店里不收钱也收粮票而且还收的多少,谁舍得。

    百官们粮票这些倒不少,可为了名声影响,也不好经常上饭店下馆子的。

    甚至路上的行人商贩们,不少脸上也有些菜色。毕竟救济粮这东西,并不是万能的,能充饥,营养方面却差的远了。

    唯一让李超比较自豪的,还是街道上看不到那些拖家带口乞讨的流民乞丐。

    大家都在勒紧裤带度饥荒,富人的日子固然现在不好过,可却也让更多少的百姓,特别是那些穷困百姓,避免了因灾荒就饿死的惨境。

    想到刚被抄家灭族的一百多大户,李超觉得心里稍舒畅了些。他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是困难的非常时期,这些都是暂时的而已。

    豪强大户们日子也并没有难过到哪去,只是没有灾难财发了,他们又不愁吃不愁喝,只是有些人却还不满足。

    路过一道道岗哨,李超进入了宫城。

    鱼梁洲上的宫城,李世民终于不用再住东宫了,皇帝住长乐宫,李世民住的叫紫微宫,另外边上还有不大的一座宫,那是太子的东宫。

    前廷。

    皇帝的御书房里。

    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杨仁恭宇文士及五个正在议事,内侍禀报李超在外侯见。

    “看来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了,请李相进来吧。”

    李世民叹声气。

    李超大步入殿。

    “臣李超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文远,都处置了?”

    李超递上帐册,把那查抄的结果呈上,内侍接过,转呈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账册,没有马上打开,他拿着这本折子,心情有些沉重,“刚才朕和宰相们也在商议此事。”

    感慨了几句,李世民还是就此揭过了。

    翻开折子的时候,李世民还是挺期待的,可是真的打开看过后,李世民失望了。

    金银钱帛不少,田地庄园商铺这些也不少,可李世民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金银这些,现在又买不到粮食,他更需要的是粮食。

    可这些地方豪强家里的粮食,加起来不过十余万石,让人失望。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吗?”

    “地主家粮食还是有些的,不过也不多少了。”李超如实回答。

    而最麻烦的不仅仅是地主家粮食不多少,还是现在出现了新情况,大量隐户出现了。

    “臣估计,此次抄灭这些作乱豪强之后,确实能大大震慑他们,但可能马上会出现一大批隐户归籍,甚至出现大量豪强放免奴隶的大潮。”

    李世民点头。

    大批隐户归籍,自然还是跟豪强们有关。豪强们粮食不多少,又不敢乱来,在朝廷现在的政策下,他们为求自保,便会抛弃这些给他们佃田交租的黑户佃民,甚至连以前买回来的奴隶,也可能要放掉了。

    眼下他们就算卖奴隶,也不一定有人愿意花钱买。毕竟不像以前,以前灾荒豪强都喜欢趁机买奴隶,但现在不同了。因为现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粮食也囤不住了,大家手里都没粮,买奴隶回来跟自己分口粮吗?

    奴隶又不能去领救济粮,连粮票都买不到,可以说奴隶是现在灾区最不值钱的东西。既然不好卖,留手里又费粮,那就干脆放掉。

    长远看,这是好事,可眼下来说,却是麻烦事。

    “如果我们能撑下这一波,那么朝廷的户籍人口,可能增加千万。”李超道。

    宰相们对李超的这个数字推测,也都表示认同,新增一千万人口啊。一千万人口,一千万编户齐民,可能还意味着有一百五到两百万的课丁。

    如果把这些人充裕到各地的宽乡,给他们均田授地,那朝廷一年能新增四五百万石皇粮收入,和大量的绢布等实物税收。

    兵源更多,课丁更多,税收也更多!

    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实力大增,国力大增,国基大增。

    这是天大的好事。

    但麻烦的是,如何应付下眼前这波。

    新增上千万人口,可能还都得靠朝廷救济粮食,一千万人口啊,一年得需要数千万石粮食,就算是救济粮,也难弄啊。

    “陛下,新入籍的这些人,不能留在原籍。他们大多数一无田产,二无存粮,留下来除了耗费粮食,并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让灾区情况不稳。对于这些人,臣还是建议迁走。”

    房玄龄提出担忧,“可眼下马上冬季到来了,这么多少的人口,数道百余州上千万人口,迁哪去?”

    哪个地方,也容不下这么恐怖的人数啊。

    这迁移路上,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越是灾年,越不能把灾民聚起来,这都是经验。

    杜如晦也反对这个时候大迁移,朝廷没能力这样办。

    “陛下,臣也赞同两们仆射的话,现在确实不能像之前那样往陇右和朔方迁了,朝廷没那个能力,两地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灾民。”

    “那你的意思是?”李世民盯着李超问。

    李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来之前,想到了后世发生大灾之时,政府对灾区的援助和重建办法,搞对口。

    一个省对一个县,一个市对一个乡这样子。

    “河南的,往河东、山南东、淮南几道迁,河北的往河北、淮南、江南东迁。关中的往朔方、陇右、山南西迁。山南东的,往江南西、山南西迁。以就近的原则,划出对口的迁移点。”

    “具体点。”李世民来了兴趣。

    “比方说,都畿道洛阳地区的这些新入籍之民,迁到山南东。其中洛阳的长水县对口山南东的商州,洛阳伊阳县的对口山南东道邓州。。。。。。。”

    长水县官府,负责把县中需要迁走的新入籍灾民,筹备路上的粮食,给他们准备些车马等,组织护卫他们去商州,而商州的官府,则负责派人接人。

    把这些灾民再分散到自己州内各县,原来长水县里的灾民一乡乡的分散到商州下的一个个县里,进行安置。

    由下面的各县,负责准备好房屋、食物等,接纳这些灾民。一乡的灾民分到一县之中,数量较少,也会较好控制。毕竟,就算是一乡迁来的灾民,也不是真的就是一整个乡的人都迁来了,只是迁来了该乡的一部份人而已,那些是原来的黑户。

    以一县之力,来安置这一乡中的黑户,起码能找出些房屋安置,给他们些粮食的。

    “地方上,也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安置他们,让他们帮忙修建水利,修缮城墙这些。”

    大量新入籍的隐户奴隶,这样分开之后,就不那么集中了,也不那么危险了。

    “可是山南也算是一个受灾区,山南本身也有不少的入籍黑户,一样是要往南迁的,现在又接受河南来的灾民,为何不直接把河南的灾民安置到山南西、江南西等更南的地方呢?”宇文士及问。

    “直接把河南的灾民迁到山南西或者江南西道去,路途太遥远了,灾民要迁这么远,会更困难,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少。而我们把洛阳的迁到山南东,把山南东的再迁到江南西,虽然看似复杂点,但中间操作却更简单一些!”李超解释道。

    “朕觉得李超说的这个办法可行,眼下想着如何往灾区运粮进去,确实不如直接把人从灾区里撤出来。往边疆安置不现实,灾民太集中也危险,现在这样分散就地安置,这个办法比较好,朕赞同!”

    皇帝一句话,就算拍了板。

    这个方案算是通过了,但具体如何操作,却还得再细谈。

    “文远,方法是你提出来的,具体的操作,也得你来出谋划策。”李世民很不客气的道。


第682章 去安南抢粮啊

    虽然天旱的厉害,可秋天的时候,大家还是怀着希望把种子种下了 

    希望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到了十月,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死的差不多少了,只剩下极少数靠着浇水活下来的。

    并不是所有地都能浇水,许多少小河都早干涸了,湖泊也干涸了,原来边上的水浇地也全是能伸进水的裂缝。许多地里打的水井,也都干枯了。现在能浇上水的,多是一些本来地势较低的地方,水井还有些水可打。

    再抗旱的庄稼,也不能没有水。

    看着庄稼苗一点点的枯萎,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心里都很慌。今年秋已经歉收了,明年夏再绝收,一连两季没有收成,这日子怎么熬?

    冬天才刚刚到来,可大家却已经感觉到今年冬天格外的寒冷,冷的彻骨。

    李世民再次举行了祈雨仪式,可折腾了七天,天天坐在祈雨台上,一坐一整天,最终也没祈下半滴雨来。

    百姓更加惶恐不安,到处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言。

    李世民瘦了许多,带着万分无奈,向天下臣民下达了罪已诏。

    雨求了,罪已诏下了,但这些只是做给天下百姓们看的,依然没有半点用处,天继续旱着。

    最可怕的还在于,天冷了,蝗虫没了。

    蝗虫没了,本来是好消息,可现在对于朝廷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个好消息。在这个秋天,中原关中山南各地到处都在捕蝗,有的州一个秋天捕到了数十万上百万石的蝗虫,这些蝗虫被拿去磨成粉,成为救济粮的重要材料。

    朝廷今年弄出来的几千万石救济粮,蝗虫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部份,这种可怕的东西,成了救命的东西。

    但现在,天冷了,蝗虫居然越来越少了,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捕不到什么蝗虫了。

    蝗虫被吃光了?

    李世民特意请了李超这个蝗虫专家去询问。

    “蝗虫哪去了?”李世民问,以前闻蝗虫而惊惧,现在他这个皇帝却在找蝗虫。

    “难道蝗虫真的都被吃光了?”

    蝗虫当然不会这么容易的被吃光,但蝗虫的寿命并不长。

    “陛下,蝗虫的一生有三个虫态,即卵、若虫和成虫。卵生活在土壤里,不能活动。而若虫又分五个龄期,也就是说要脱五次皮。脱皮前后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若虫能走能跳却不能飞,也不能交配繁殖。”

    “等脱过五次皮之后,他们就成了成虫子。”

    “蝗虫从卵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总共才需要一月左右,一只成熟龄蝗一生能产卵两百粒以上,最多能达到一千粒。”

    李世民还是头次听到蝗虫如此具体的资料。

    “那蝗虫的寿命有多少?”

    “蝗虫的寿命一般为两到三个月左右,最多不会超过六个月。在我们中原地区,蝗虫一般是一年两代,但如果在岭南等地,能够一年三代。在更南的海南岛等地甚至能一年四代。”

    “因此蝗虫也习称百日虫!”

    李世民自己算算时间,今年各地的蝗灾似乎也确实差不多百日了。

    蝗虫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之后把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三寸深的土中。只要气候适宜,虫卵只要半个月到二十天左右就能孵化。经过一个月,五次蜕皮后变为成虫。成虫能生活百日左右。

    一年能有两代。

    现在天气冷,蝗虫卵不会孵化,他们会和蚕卵一样,待明年天暖之后才会孵化。

    秋天过去了,秋蝗也差不多百日命尽。就算没被捕到的,也寿命尽,自己死亡。

    这也正是如今蝗虫大量减少的原因所在,今年秋各地的蝗灾都是地方型,没有形成席卷各地的大型蝗虫迁徙群,一来跟气候有关,二来也利益于朝廷今年各地推行的大规模捕蝗行动。

    李世民本来都已经适应蝗虫变成粮食了,现在蝗虫突然说没就没了,他有些愁怅。

    “没有了蝗虫,我们这救济粮缺口就更大了,文远,你说,拿什么来代替没了蝗虫后的缺口?”

    蝗虫做粮食确实是不错的,起码蝗虫之前那是捕之不绝,又不用自己饲养什么的,天天田里点火堆,然后拼命的捕就行了。

    数量既多,还有营养。比起养猪养鸡捕鱼打猎,可是轻松多了。各地干旱,猪也没猪草没菜可吃啊。马上要到冬季,养鸡鸭也要困难的多。

    “陛下,如今之际,只能让未受灾的江南、岭南、巴蜀等地加紧向中原灾区转运粮食,其二,灾区也得加强自力更生。”

    “怎么个自力更生法?灾区现在赤地千里,青草都看不到了,野菜都挖光了。现在连蝗虫都没了,如何自力更生啊。”李世民长叹。

    今年受灾的地方实在太多,形成了巨大的灾区,所需要的粮食太多,各地筹集粮食困难,二来运输更加艰难。

    把灾民迁出去,也是有限,不可能把灾区的人全迁走。此次受灾的可是大唐最精华的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挖野菜、捕鱼、打猎,把一切能吃的都收集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超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眼看着过冬了,这个冬天会很艰难,可李超能想到的办法也都想过了,现在能提出的,也就是组织百姓去挖野菜、捕鱼打猎,然后等着各地的救济粮运过来了。

    “只能如此了吗?”

    “还可以向有粮的地主们再和买一点,但这个得谨慎,如今不少豪强地主们都情绪不满,再和买粮食,可能引发更大的不满情绪,我认为应当先等等,起码得让局势控制更好些再说。”

    “现在只能做更坏的打算,减少救济粮定量,老人妇孺,定量标准降低些,那些参加以工代赈的青壮,可先维持原量。”

    “到这个地步了吗?”李世民无奈的靠到椅上。

    “陛下,现在天气转凉,捕鱼打猎,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