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侯君集不满的道,以前朝廷没有枢密院,可也还有兵部掌兵符军令啊。以前也有十二卫府统兵啊。

    现在倒好,弄出来一个枢密院,抢了兵部的职权,兵部倒是成了个空壳子。兵部现在只管武官的考核升降以及装备后勤这些了。

    “这意义何在?”

    张亮没怎么说话,张亮其实早年也是瓦岗的将领,可投了唐之后,却跟秦琼李绩单雄信这些早年瓦岗的将领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被他们排挤。原因是当年张亮在瓦岗的时候,是李密的人。还是靠告密出卖别的将领,才成为李密心腹的,因此一直就不为秦琼这群将领认可。

    现在朝中军界,还偏偏就是秦琼程咬金这群当年的老瓦岗混的最好,最得势,尤其是靠着李超,在军界是股难以超越的力量。

    不过张亮虽没能跟秦琼他们抱成团,但在朝中也还很得重用的,当年为秦王东奔西走,甚至被齐王酷刑逼供的时候,他的咬牙不屈没白废。

    相比于侯君集那张臭嘴喜欢乱说话,他倒是更喜欢思考。

    李超在中书门下会议上提出的这套军制改革,在侯君集看来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可他却看出了深意。

    李超的这个改革,其实就是冲着将领来的,尤其是统兵的大将。

    军权统归于皇帝,同时枢密院的枢密使却是由文臣出任,这是要以文御武,同时要更彻底的让那些高级将领不能直接统兵。

    这样做是为什么?

    防止武将拥兵专权啊。

    而在兵力配置上,则是要强干弱枝,内外相维。朝廷最精锐的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将驻守在京城,而府兵分驻各地。

    京城的兵马最精锐强壮,地方民兵性质的府兵自然不敌,也就没有人敢造反。

    而如果京城有变,则在各地的府兵,数量众多,联合起来,也足以对付禁军变乱,这就是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同时呢,地方的卫府兵,要番上,轮流到京师宿卫,这样京畿也保持着一支数量可观的卫府兵,避免全是禁卫军。而禁卫军呢,也还要轮调戍边,让他们轮流到边疆去戍卫,避免这些精锐慢慢的腐朽。

    张亮知道侯君集最不满的一点在于哪。

    李超的这个新制中,军队以后都是指挥与统领分离的。就如府兵,平时都是以折冲府分驻于各地,每府千把人左右,由折冲都尉等中级军官统领,高级将领是统领不了的。折冲都尉统领和训练军队,但只有统领和训练权,却没有指挥作战权。遇战事,是由朝廷直接从两衙选调将领来统兵的。

    北衙四军一营,原来跟地方卫府军是不同的。

    将领直接统兵,但现在李超也要搞府兵那一套。北衙禁军虽不设折冲府,可要设营,一个营就相当于一个折冲府,千把人左右。由营将统领,平时侯君集这样的北衙大将军,也无权直接统领各营兵马了。

    以后,侯君集张亮这样的北衙大将军,每天除了在北衙禁军衙门喝喝茶,看看报告,是不能直接管理他们的兵马的。

    这等于是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兵权,侯君集当然不满意了。

    御书房。

    李世民跟李超一起喝茶。

    “今天宰相和大将军们的反应似乎有点大啊。”李世民笑着道。

    李超跟李世民单独相处的时候,并不拘谨,君臣二人单独相处,更似老友。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将军们反对的是枢密使为文臣,朝廷以文御武。而宰相们则反对朝廷单独设立一个枢密院统兵,夺兵部之权,还反对大举扩军。”

    “有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文武分离,这是必然之事。朝政渐稳,天下安定,军队,越发须谨慎对待。兵马,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自然是能卫国安边,但用的不好,却又容易伤到自己。”李世民端茶抿了一口。

    “偃武修文,这是必然。”说到这里,他很肯定。

    “开国之初,打开下之时,兵马杂乱,甚至兵为将有,有私兵私军。那时权宜之计,如今肯定不行的。朝廷要扩军,兵将分离越发重要。士兵平时由专门的军官训练,然后作战之时重编,再抽调将领统领指挥,这能避免很多隐患。”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也很清楚知道,虽然这种模式,可能会让士兵跟将领之间不熟,但长远来看,这依然是有必要且有好处的。

    过去的卫府兵制下,本来也已经是兵将分离的。

    用那些经验丰富的中低级武官,专门负责训练士兵。而用那些高级将领,专门负责指挥作战,各展所长。

    至于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只是士兵训练的好,装备好,那么以军规统兵,就不应当有兵将不识就混乱的道理。

    “陛下,以文臣任枢密使,这没问题,但不能以文臣来任统兵将领,这个得分清楚。一定不能让外行统领内行,若用文官去带兵打仗,这会发生悲剧的。”李超提醒李世民。

    枢密使这个职务,虽然说是朝廷军队的最高职务,但毕竟枢密使负责的是军符军令,又不是指挥作战。

    好比过去朝廷的兵部尚书,也一样用文臣。

    虽然这个军制改革计划,是李超炮制出来的,但李超却是猜测了李世民的想法。

    新的军制,其实就是为了均衡。

    宰相们为什么反对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削夺了宰相们的军权。设立枢密院,变相的夺了兵部的权,而偏偏枢密院不属于三省任何一省。

    枢密使掌管兵权,宰相们还管着兵部,但兵部只剩下了后勤装备这一块了。

    为什么要削宰相们的军权?

    因为如今的群相制度,虽然有点民…主议政的样子,可实际上权力却很大,李世民那是打天下的皇帝,所以还能与宰相们分权抗衡,但如果换个皇帝,换个本事平庸点的,估计就是宰相替皇帝拿主意了。

    正是因此,李超提出的这个计划里,弄出了枢密院,看似多此一举,但实际上却是大有深意。

    多了一个枢密院,宰相们的权柄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军权,皇帝又能心安一些。

    以后军队这一块,真正是皇帝说了算,选派哪个将领出征,皇帝说了算。

    不过以后诸位的大将军、将军们,则没什么实权了,南北衙诸卫,就是将领们寄禄所在,成了一个升迁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不打仗时吃闲饭的地方。

    朝廷拥有八十万大军,真正统兵者,都是一群五六品的都尉校尉等中低级将领,朝廷再不用担心将领们拥兵自重之类的事情了。

    高级将领们平时好吃好喝的养着,只有打仗了,才会派他们出征。

    而在李超的这个军制下,朝廷将正式裁撤天下十八道的各个大都督府、和五十四个都督府。

    裁撤掉这些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后,朝廷将在各州刺史之下,设立一个将军。比如荆州,荆州刺史下,就设一个荆州将军。这个将军平时也是不能直接统兵的,就负责下本州的府兵点选征召、后勤军械这些,只有遇战事,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才能征召府兵作战。

    一般也只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敌人入侵,或者发生造反,大股强盗等情况时,才能在得到军令兵符后统兵,一旦朝廷派了将领到达,他们就得交出兵权。

    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避免地方出现军头。

    不过为了军事需要,李超也提议,在枢密院下,设立前后左中右五个都督府。分驻大唐五个重要地区,统领几个道数十州的军务。当然,和枢密院一样,只是负责军符军令,但不统兵。

    “文远,你觉得谁适合做这第一任枢密使?”

    “卫国公李靖!”李超回答。


第840章 五军

    卫国公李靖,河东道大都督兼左骁卫大将军。

    不过河东道大都督府即将罢撤,李超举荐李靖出任枢密使倒也挺适合。李世民捏着下巴,念着李靖的名字。

    李靖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履历很丰富。堪称大器晚成,在大唐开国战争中,平定东南有巨大功劳,甚至可以说,大唐平定东南的战争,虽然挂帅的是李孝恭,可实际上负责指挥谋划的却是李靖。

    唯一让李世民不满的是玄武门之变时,他让李超联络李靖,希望得到这位大将的支持。可李靖却保持了中立。若不是后来李超力保,李世民都打算一辈子都不再启用这个家伙了。

    不过李靖在河东,却又大放光芒,在与突厥的战争中,表现的非常完美。

    在朝廷大将中,李靖的年纪算是大的了,可表现却是最猛的。除了李超,李靖几乎无人可敌。

    现在李超又要举荐李靖来出任这第一任枢密使。

    “李靖是个武将!”李世民道。

    “卫国公早年也是以文职入仕的。”李靖十六岁出仕,当的第一个官,是隋朝的长安功曹,后来还当过县令,做过兵部的驾部员外郎,再当马邑郡丞管兵,一直到如今兵威震天下。大家都敬仰李靖的军事才能,却忘记了这位虽是将门世家出身,但人家开始确实一直是文官来着。

    “李靖是战神,若为枢密使,以后可就不能再让他统兵了。”

    “有这样能文允武的人为陛下执掌枢密院,发挥的作用比战场上更大。”

    “也是。那就让李靖来担任第一任枢密使吧,那五军大都督,又该用何人?”

    五军大都督,相当于枢密院的五个分部,也相当于大唐的五个战区司令部,作用也是很大的。

    “相信陛下心中肯定有合适人选。”李超不愿意再举荐,毕竟他已经举荐了一个枢密使,总不能五个大都督也再由他举荐,这样一来,大唐最重要的几位将领,那就都成他举荐的人了,这样不好。

    李世民笑了笑。

    “五军大都督府,你觉得设立在哪里合适?”

    李超想了想,“五军大都督府设立,主要是为了分统一面。臣以为,前军大都督府可设立于太原。中军大都督府,设立于洛阳。左军大都督府设立于长安,右军大都督府设立于幽州。后军大都督府,可设立于广州。”

    五个大都督府,并没有设立在最边疆地区,但也都是设在最紧要的几大地方的要点。比如太原是河东的中心,幽州是河北的关键之处,长安也是关陇的中心。

    洛阳是中原的核心,广州则是东南的要地。

    “以李绩为前军大都督,以秦琼为左军大都督,尉迟恭为右军大都督。刘弘基为中军大都督,屈突通为后军大都督。你以为如何?”

    五军大都督,说重要很重要,但是又不能直接统兵。

    他们掌握数道几十州军队的军令军政,却不能直接统兵,因此可以说,其实选谁都没太大关系。这些大都督又不是节度使,他们统不了兵,也管不了民,不用担心出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这些情况。

    既不如以前的行台,也不如刚撤的都督府权重。

    不过看李世民选的这五个人,还是挺用心的。

    朝廷的五个大都督府,有四个其实是设在北方。太原、长安、幽州、洛阳,都是在北方,其中长安、太原、洛阳,三个战区,又是重点防御北方草原方向。李世民选李绩、秦琼、尉迟恭三员大将,也是很慎重考虑。

    真要北方遇警,李世民也能随时给三位兵符军令,让他们统兵作战。

    “那就这样说定了。”

    “文远,你觉得统叶护今年会南下吗?”李世民问了一个很担忧的问题。

    郁射设降唐,已经从漠南带来了三十余万人口,其中有十余万是以前被掳走的汉人。郁射设被李世民封了一个国公爵位,给他在襄阳赐了大宅子,赏了美女,赏了许多金银财宝。

    他的那些归附的部族,李世民按李超的建议,全都内迁,然后把他们打散了分别安置在各处,每处最多不超过一百户。这样化整为零,直接就把郁射设的十几万突厥部众给消化了。

    郁射设也没有料到这一招,如今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郁射设还有一个兄弟留在漠南,李世民给他封了一个可汗的头衔,然后就任他在那里自生自灭了。

    现在李世民把郁射设吃干抹净了,比较担心的还是统叶护。

    刚签订停战协议,就吃掉了突厥三十万人口,这是挖了一大块肉啊。漠南西部一下子空了,统叶护还不得气的跳脚。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李超倒不太担心,统叶护去漠北打夷男了。但从漠北传回来的消息,统叶护的北伐进展有些不利,北方今年雪下的比较大,牲畜多冻死。

    这个季节去讨伐夷男,比较困难。

    而且夷男上次跟统叶护正面刚了一把失败后,也学聪明了。他根本不和统叶护正面交战,带着铁勒诸部,仗着地形熟悉,得了李超出手指点的夷男,现在拿着李超送他的十六字游击战秘诀,跟统叶护在漠北打起了游击战。

    什么敌进我退这些,玩的很溜。

    统叶护带着精兵强将,可连人都找不到,你打个屁啊。草原上的部族,又不像中原人,中原还有城池城庄,草原上茫茫大地,他们带着整个部族跑的,连个家都没。

    只要一方不肯跟你正面打,你就很难。

    现在统叶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追吧,天寒地冻,无法劫掠补给。可不追吧,这威望何在,而且不追到这些该死的铁勒人,统叶护的这十来万号人,吃西北风去啊。

    听说已经有些契丹等部落的人,表示想回家了,可统叶护还不肯答应。

    “陛下,现在我们可以催促莫贺咄可汗在西域动手了,这个时候动手,咥力叶护肯定不是老莫贺咄的对手。”

    李世民笑着摇头。

    这才是真狠啊。

    这边刚吃掉了郁射设三十万人口,那边又挑动着莫贺咄在统叶护后院造反,这样一来,统叶护连老家都回不了了。

    “等莫贺咄夺了漠西,我们再找机会跟欲谷设好好谈谈,若是谈不拢,我们找机会把欲谷设干了,到时把漠南占了。那个时候,漠西归莫贺咄,漠南归我大唐,统叶护就留在漠北跟薛延陀争去吧。”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法子好。”李世民也不由的竖起大拇指。

    “你提出朝廷十八道设立九百个折冲府之事,朕准了。接下来,要尽快的点选招募满这九个百折冲府的兵员,然后给他们授足军田,让他们置办好装备。”

    “臣明白。”

    九百个折冲府,七十余万府兵,将遍布大唐的十八个道三百余州,要做到各地都有军府兵马。这样在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召集到足够的兵员。不过总的来说,军府的设置,还是先北后南。

    北方设立更多,南方军府稍少,京畿地区也会比较多一些。

    点选府兵的条件,还是先地主之家,再富裕自耕农,先多丁之家,独子家庭、贫穷家庭、出身不好的家庭男子,是不录用的。

    想当府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得是家庭出身好,家庭财力丰,人丁兄弟多,且身体强健的才行。

    满二十一岁到三十岁以下的,都可以点选,一旦合格点选,就是终身为府兵了。会给他们分田授地,以后不用纳赋,但需要出钱自备装备。

    这个自备装备,就是按他们的兵种,军府给他们配备装备,但需要自己交钱买。装备是朝廷制式统一的,府兵需要出钱。而不是自己随便找个铁匠什么的自己打制,那是不行的。

    长枪兵,就得买长矛步槊这些装备,弓弩手,就得买弓弩这些,跳荡兵,得买横刀盾牌等。按兵种装备购置装备,自备装备需要的财力不少,因此府兵点选,才优先要那些家财较丰的地主子弟。

    七十余万南衙府兵,数万北衙禁军,总共八十万兵额,朝廷得拿出八十万顷田地来,好在这次九百个军府是遍布天下十八道,每州平均的府兵不多,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倒是不缺这些田地的。

    “文远,枢密使,真不用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吗?”李世民再次问起这个问题。

    枢密使的职权很重,统领大唐八十万兵马军政军令。

    可按李超的计划,这枢密使却不加平章事衔,也就是说不入中书门下成为宰相。

    “陛下,枢密使当然不能加平章事衔。”

    加了平章事衔,那就成宰相了。这样一来,那设立枢密使的意义何在呢?枢密使设立,本来就是帮助皇帝平衡宰相之权,避免宰相文武军政一把抓。

    枢密使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不为宰相,但依然掌握大唐八十万军队的军政军令大权,这是与宰相几乎平起平坐的要职。


第841章 世家

    “以后中书门下会议,枢密使副枢密使列席可否?”李世民又问。

    “当然可以。”

    列席会议,跟出席会议还是有区别的。列席,没关系。

    中书门下的宰相,才有权出席中书门下会议,有发言和表决权,但列席会议的枢密使,却只有发言权而已。中书门下会议的任何决议,他们都没有表决权。

    “太子的东宫诸卫率,也要取消吗?”李世民又问。大唐的太子,是有自己的卫率部队的,仿的是朝廷诸卫,他甚至有自己的卫府。但现在,李超提出,太子除了保留自己的侍卫,其余的卫率直接撤除,也不再拥有自己的折冲府兵。

    太子拥有军队,本就没有必要。虽然太子是自己的未来女婿,可李超依然坚持裁撤东宫的卫率部队。

    “好吧,那东宫诸卫也罢撤。”

    于是,东宫的十卫率,也就罢撤了。不但隶属于东宫的折冲府转隶南衙其它卫,而且东宫原来的各个卫率官职,也都撤除了。

    理清了军队,李世民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军队,这把最锋利的剑,现在插0入了剑鞘之中。

    李超出任尚书令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面人口普查。不过大唐十八个道,三百余州,要完成这项庞大的数据调查,并不容易。

    尚书省的公文下发各道各州各县。

    各道州县,接到公文后,都要选出一批读书人送到京师,先进行普查员的培训。待这些人完成培训后,再返回各道州县,进行实地人口普查。有些人对于李超这种做法不太理解,一个大索貌阅而已,用的着这样吗,直接公文下达地方,地方州县自然会完成任务。

    不过李超可不是这样理解的。

    地方上能不能理解到位是一回事,理解后,能不能真正做到准确普查又是一回事。这次的普查,是李超上台施政的根本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制订出相应准确适合的政策。

    从地方上选人来培训,虽然费时费力,但却能增加普查的准确性。而且李超此举,也另有深意。

    “另有深意?”

    户部尚书马周嚼着折耳根,一面好奇的问。

    折耳根很腥,也称鱼腥草,一般的人吃不惯这味道,但是蜀中的人却很爱这口味。凉拌折耳根,许多蜀人都喜欢,李超就有些无法接受这种口味,可做为中原人的马周,却出奇的喜爱这口。

    他尤其还喜欢吃李超凉拌的折耳根,再加上点卤猪头肉,来点酒,马周能跟过年一样。如今都已经成了当朝宰相的马周,也算是年轻有为,不知道多少豪门世家,都想着把马周抢到家里做女婿。

    但马周却还是单身,用他跟李超说过的话,缘份没到。李超不明白什么叫缘份没到,难道马周中了他写过的传奇故事的毒,想要自己找一个中意姑娘?李超感觉这很难,哪怕他成了宰相,可一般也见不到别人家的闺女,除非是普通人家的女子,才会抛头露面在外做事。

    但李超觉得马周也看不上一般女子,不是说瞧不起普通人家的姑娘,但马周是宰相,也是读书人,见多识广,一般没有见识的普通村姑,既没见识没谈吐,也不会装扮,他会瞧的上?

    “大唐如此大的一个帝国,万里河山,天下十八道三百余州一千余县。虽然普查还没开始,但我预估大唐起码有八百万户甚至是上千万户,多达五六千万人口。你想想,这么多的人口,如此大的帝国,朝廷能依靠的只有任命的官员。”

    李超边说,边夹了一筷子凉拌耳丝。这个比折耳根好吃多了,虽然他不会吃太多。

    “不说道州这两级,我们就说一个县。你说一个县,少的也有近千户人口,多的更是四五千户。哪怕以一万户来算,那也是五六万人口。可这么大的一个县,朝廷任命的官员又有几个呢?”

    “县令、县丞、主簿、县尉。有品级的就四个官员,就四个人。”李超伸出四个指头,一个最少也有千户,拥有五六千人口的县,才四个有品级的官吏。

    县有好几等,京县、上县、中县、下中县、下县等,京县不论户数,上县则得有五千户以上,中下县是一千户以上,下县不足千户。

    一个京县县令是正五品,下县令从七品。

    京县下县都只有四名有品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