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3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京县县令是正五品,下县令从七品。
京县下县都只有四名有品阶官员,他们四个人治理一个县,而且还讲究皇权不下县,县令不下乡。
再加之一个县官三年考核一次,任期往往不超过三届,而且按李超翻看过的档案来看,多数八品以下官员,基本上都只任一届就调换。
因此可以说,其实这些派到县里的县级官员,很多时候连下面的底细都没摸清呢,就走人了。
他们治理地方,或者说管理地方,其实完全还是依靠吏。
一个京县,大约有五十名吏员,一个下县也起码有三十名。
县级的吏员,大约是录事、司户佐、司法佐、史、账史、典狱、市令、佐、仓督、博士、助教、问事、白直、等。
县的等级不同,吏员数量不同。
不过李超毕竟是穿越来的人,很清楚,其实在古代中国,官员数量少,但吏员数量多,而且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吏员实际上的数量,远超于明面上的。
还有一句话,流动的官员铁打的胥吏。
官员都是流官,但胥吏却是世家。
一个地方的胥吏,虽然看是不起眼,甚至不少朝代把胥吏列入不能科举等贼业,可这些人在地方上的权势却绝不能小看。
甚至不少县令到了地方,是被这些人架空的。
大唐县下有乡,乡下有里。一个县下辖四至十乡,乡里有耆老,里有里正,村有材正。
县里面,官员以下,一般以录事为首,然后是司户佐和司法佐,一个管户籍,一个管司法。下面还有典狱、市令、仓督、账史这些,分别负责监狱、市场、仓库和账簿等。
此外还会有博士、助教,负责的是县里的学校教育。
第842章 第二个疯子
县级官员,虽然品级很低,但却都出身朝廷吏部铨选任命,哪怕是个下县的从七品县令,都是由朝廷亲自任命的。
但是吏员,却不是朝廷任命的,这些多是由地方官员选拔任命的。虽说是地方官任命的,但这些人却未必听从地方官员。
在大唐,通常所谓的胥吏,主要是包括在官府里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以及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还有从事其它杂务厮役的人员这三部份。
大唐的官员数量很少,从中央到地方,官员数量都少的惊人。
就好比一个县,才四个官员,但吏员却有数十人。
与官相比,胥吏无品无权,在官员的指令下承办衙门中的具体事务。但跟百姓相比,胥吏又是身处官府的公家人。
地方州县的具体事务如赋税、劳役、赈灾等这类事关民生的事务,就都是由胥吏们完成的。
对于朝廷来说,胥吏必不可少,没有胥吏,管理不了天下。
可另一方面,胥吏却又没有政治前途,在大唐,胥吏是没有资格晋升为官的,干的再好,一日为胥吏,也一辈子是胥吏。
不但没政治前途,而且也没有钱途,因为朝廷根本不给胥吏们发工资。他们的收入,全靠地方自己解决,至于如何解决,地方看着办,反正朝廷一文钱不会给的。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胥吏们仕途升迁无望,他们中的不少人,便会千方百计的利用职务的便利,营私敛财、中饱私囊,更有甚至横行乡里,不法地方,成为地方毒瘤。
又因为胥吏多是世袭接替,因此许多胥吏甚至能够操权乱政,他们最厉害的手段就是操纵赋役,公取于民,侵窃十倍,正所谓欺上瞒下。
对于这些情况,其实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清楚,可却又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
朝廷不可能给胥吏入仕升迁的机会,也不可能给他们发工资,地方上的那几个官员,也管理不过来。
毕竟,地方官员完全靠这些人才能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要靠这些人管理地方。
李超也清楚这些,而且不打算睁只眼闭只眼。
他这次打算从各地州县选调一批年轻的读书人到京城来培训,表面上是培训普查员。实际上,李超是准备给各地方的吏治换换血。
这些到过京城,朝见过天子,又接受了朝廷培训的年轻人,肯定不会是老油条,他们年轻热血,等普查完后,李超准备请一道特旨,把这些人安排到各地担任录事、佐吏等吏职。
李超觉得要改变胥吏之害,最重要的还是给这些人更好的待遇。
比如说,提高他们的地位,最重要的莫过于给他们上升的空间,朝廷要明确规定,做的好的吏员,可以往上升迁。
比如说,吏员也设置等级,在九品官阶外,设立流外正从九品。每一级升迁,都有资历和绩效要求,而升迁后,待遇和地位也能提高。
比如升迁到流外几品,可以参加点选府兵,升迁到流外几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升迁到流外顶级后,表现突出的还能有直接到京城参加吏部的考试,通过的可以授予官阶,让他们出任一些八九品的低级官吏,甚至规定,他们干的好,将来有机会能做上县令。
每升到一级,还能有津贴补助等等。
虽然说,升级可能很难,想从底层胥吏做到县令,更无异于普通官员做到宰相,但起码有一个上升通道。
另一方面,朝廷也要出台专门的一个胥吏管理的制度,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地方胥吏,坚持打击治理。
双管齐下,或者能改变点如今的胥吏难题。
马周惊叹。
他真的为李超的设想而惊叹了。
官和吏,一直以来就是清流和浊流的分别,清浊不同流,这是历来的传统了。而现在,李超居然说要给胥吏一个上升通道,一个卑贱的胥吏,干的好,居然有可能拿到地方官府发给的薪水,甚至能升级,将来还有机会能当上县令。
这简直是震天惊雷啊。
“马周啊,这其实没什么可惊讶的,朝廷的科举制度,不正是为了打破世家门阀的垄断吗?朝廷的武举制度,也是给那些普通的士兵们上升的机会啊。胥吏又如何了?胥吏做的好,也应当奖励升迁的。地方吏治,一直难以改进,很大原因就是这些胥吏升迁无望,人没有了梦想,肯定会堕落。如果有梦想,有机会,他们肯定也愿意努力的。”
那些挑选出来的普查员,就将成为改变大唐胥吏的一群人。
他们是年轻人,也是读书人,这些人更容易有梦想,也更愿意奋斗,李超给他们描绘一个美丽的梦,相信很多人愿意去追。
“相国,我这辈子只服你,真的。如果说科举制度很伟大,但相爷今天说的这些,我觉得更会改变这个天下。”
李超笑笑。
“人总得有梦想,要不然与咸鱼有何区别。但每个人也应当有权拥有梦想,万世不变,那是那些豪门大阀老顽固们的念头。这个世界总不能一直是死水不动,那样会很快腐烂。天下,还是需要几股清流的。”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李超愿意去偿试。
“你愿意和我一起同行吗?”李超问。
马周笑着放下筷子,伸出了自己的手,紧紧的握住李超的手,“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三郎你,跟着你,多了许多乐趣。”
李超哈哈大笑,“在许多人眼里,我是个疯子。”
“那我愿意做第二个疯子。”马周也笑道。
读书人总是有那么几分浪漫主义的,寒门出身的马周更是如此。当年他为小吏时,也曾一怒之下挂冠而去。
如今虽然已经位至宰相,可那份读书人的初心没变。
读圣贤之书,都有几分上佐君王下安社稷之心。
而马周觉得李超理想更远大,居然想要改变这个世界,虽然前路可能荆棘遍布,但他愿意跟着一起去试。
第843章 堂后官(第四更,感谢墨翠党万赏!)
第四更送上,求月票!
皇城尚书省衙门的政事堂,这里过去是大唐朝廷的中枢,是宰相们议政之处,是一处带有廊庑拥有数个院落组成的院落群。过去这里做为中枢的时候,拥有多间宰相公房,同时还有五房吏员们的公房。
如今,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移至中书省。
这处地方便恢复了尚书都省的称号,成为了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等的办公所在。
李超上任之后,有意加强尚书省的办公效率,重新恢复了尚书都省五房。
五房为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在这五房**职者称为堂后官。虽然这些人称为官,实际都是不入流的吏员,但这些吏员因为所处位置机要,因此也都极有权势。
五房原本是政事堂所设,堂后官专门辅佐宰相们。
如今朝廷的中书门下,也同样设有这五房,有堂后官。
李超上任尚书令,却把已经迁到中书省的五房,重新设立,又选拔了一批精干吏员为堂后官。如此一来,朝廷就有两个五房,中书门下一个,尚书都省一个。
中书门下的五房,地位自然要高于尚书省的。毕竟中书门下是中枢,尚书省现在地位却不如中书为中枢。可李超地位也不一般,他向李世民上了个奏折,这个五房和堂后官也就恢复了。
现在尚书省,有一个尚书都省,设有五房和堂后官。同时,本身又统领六部,有六部尚书等。
但五房和六部还是有区别的。
按李超的构思,五房,其实就相当于五个助理,这个五房和六部的区别,一个是朝廷的部委,一个却只是服务于李超的五个幕僚组。五房,分别对应六部,堂后官,就是李超各房幕僚之首。
李超的堂后官不只五个。
尚书省的堂后官分为两类,一是诸房堂后官,还有一个是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
诸房堂后官的职责,就在点检审核各房守当官、主书、录事、主事所处理的各项业务公文书。
而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则是将各房转呈上来的公文书,做最后的勾检稽核。
从职责分配来说,提点五房公事的堂后官,才是真正名符其实的首席堂吏。这个相当于李超的第一大秘。
整个五房,其实相当于李超的办公处下属于五个科室。五房的堂后官,就是李超办公处各科科长,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就相当于处长兼第一秘书了。
说到底,五房就是李超的私人幕僚处,堂后官们,也都是李超的秘书。
因为这些堂后官本就不是官而是吏,因此李世民同意李超在尚书省设立五房和选拔堂后官,而且李世民还给了李超一个极大的特权,就是让他自辟僚属。
五房的堂后官,包括下面的守当官、主书、录事、主事等吏员,通通由李超自己来选拔任用。
如今中书门下也是有五房和堂后官这些吏员,但因为是服务于中枢和诸位宰相的,因此这些吏员虽是吏,却是由吏部直接铨选的,全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刀笔老吏。
后世许多领导出任地方,一般都会自带司机和秘书。为的,就是司机和秘书需要的是可靠而又好用的人,许多事情,秘书和司机,作用非常大。就是明清时期,官员上任,也都要请几个师爷自己带着上任,为的也同样是师爷其实政事经验丰富,比起那些靠科举出身,其实根本没有实际政务经验的官员来说,他们才能真正帮他们处理事务。
另一方面,秘书比司机更重要,这涉及到许多机密等事。
李世民很大方的给李超一个自僻僚属的机会,李超很感谢。在唐以前,各朝的高级官员,其实都是自置属吏的,甚至一些更高级的官员,他们还有一个开府建牙设置僚属的权力。
不过从隋朝起,中央就开始在慢慢的收走这个权力。先是州刺史无权再自置僚属,再到三师三公也不能真正再开府建牙,到如今,官员们除了朝廷配给的一些护卫、随从,还有自己请的私人幕僚清客,其实已经没有自僻僚属的权力了。
哪怕是宰相、尚书,都无权自僻僚属,朝廷收走的这个权力,正是把吏权收归中央。现在各衙门的胥吏,往往都是由上一级的衙门选拔任命。
李世民给了李超恢复尚书省五房,并让李超来选拔五房堂后官和吏员们的权利,这可是让中书门下其它宰相们都羡慕的。
五房首席吏员称为堂后官,其它吏员称堂后吏。
尚书省过去为大唐第一衙门,不是等闲称之的。
六部二十四司,都隶属于尚书省。
这么大的一个衙门,如何统领?
首先还是人事,人事顺,其它也就顺了。尚书省里李超是长官,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劾御史纠不当者。左右丞各一人,正四品,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
另左右司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辅佐左右丞,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此外还有都事、主事、诸司从事、令史、书令吏、亭长、掌固等各数十数。
若再加上六部二十四司的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等等。
就一个尚书省,上下有品级的官员就有好几百,这是真真切切的朝廷第一大衙门。
上超就任尚书令已经半个月了。
在尚书省,李超设立了一个公共休息室,里面有地暖,有榻床,有沙发、椅子,甚至有暖炉,有做饭的炉子,还有茶水、点心,甚至还专门有两个厨子在这里,专门给大家做些点心等。
工作之余,过来坐会,喝点茶,吃些点心,同僚之间闲聊几句,总是难得的惬意。
大家对于这个休息间很喜欢。
因为休息间只有一个,因此官和吏都同样,好在休息间足够大。一开始,官和吏之间还是比较分明的,大家就算在这里休息,也并不坐到一起,更不会聊天。
但李超是个另类。
李超有自己的专门公房,一整座院子都是他一人办公,有休息室有卫生间还有厕所、浴室、厨房、会客师这些。
可李超却总喜欢跑到这个大休息室里来喝茶,早上要来喝杯茶,上午也要来喝茶吃点心,中午也要来,下午了还要来喝茶吃点心。
而且李超来喝茶,每次总喜欢凑到吏员们边上,主动搭讪,每次随机凑桌。大家还无法拒绝,开始还很不习惯,可渐渐的,大家也已经习惯了李超这种主动搭讪行为,甚至已经慢慢的能聊一些话题了。
每天李超总要跟十几个吏员搭讪聊天的,通过这种聊天,李超跟尚书省里的吏员们了解了许多,他在休息室里不太跟官员聊天,因为他每天都会找不同的属官谈他们的工作。
经过这半个月的了解,李超对于现在的尚书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萧瑀陈叔达离开尚书省,尤其是在左右仆射从此空缺,在魏征他们主事尚书省的这段时间,尚书省有点群龙无首的感觉。
官员们不太服魏征几个,连那些吏员们也一样不太服魏征他们。
好在现在萧瑀和陈叔达两个仆射又回来了,魏征两个丞又调走了,加之李超到来,尚书省的权利又恢复了一些,使得现在省里的气氛变化了不少。
但衙门里人浮于事等情况也不少。
有些吏员并不合格,不过是一些权贵们的亲朋等托关系安插进来的。
近段时间,大家对于尚书省将恢复五房,以及皇帝给李超权利自选堂后官堂后吏这事很上心。
五房比较特殊,那是直接为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服务的,虽说是吏,可手里的权柄却极大。
如果能成为堂后吏,待遇福利要提高不少,甚至还能有更多的礼可收。若能成为堂后官,就更不得了了,甚至将来是有机会外放做县令甚至更高的官的。
又到中午。
李超今天坐在休息室里,却难得的没有端着茶点去找吏员们搭讪。单独坐在一张桌子后,李超目光打量着这些往来的官吏们,尚书省的官员和吏员都良莠不齐。
是时候来一场考核了。
能者下,庸者汰。
有本事的吏员留下,还能直接选为堂后官,堂后吏。没本事的吏员,裁撤掉,若有空缺,还可以公开向外招募考核士人入选。
至于尚书省的官员,也一样的要进行一轮考核,该升的升,该降的降,总之得让这潭死水活起来。
喝完杯中茶,李超起身离开。
休息室里的吏员们还有些奇怪,今天尚书令怎么没过来找人搭讪聊天了。
李超直接回到自己的公房,然后让人把左右仆射以及左右丞还有六部尚书、侍郎一起叫来议事。
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侍郎齐至。
这是尚书省内的议事,但到来的却有五个宰相,加上李超自己,就是六个。这也是尚书省的强大之处,虽然不再是朝廷中枢,可一个省内,却在中书门下十一位宰相里占了六席。
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
李超一个宰相,下面却有五个宰相归他管,他们尚书省的宰相占了中书门下一半还多一个。
“我准备在尚书省内实行一次内部考核,不但对官员进行考核,同时也对吏员进行考核,优上劣下,空缺出来的位置向士子们招募考试,择优而录。吏员中优秀者,选为堂后官、堂后吏,那些无能的庸碌之辈,该降的降,该罢的罢!”
赶来的一众尚书省高官,都不由的惊讶出声。
李超上任的三把火一直没烧,现在这是终于要烧第一把火了啊。不过这把火,烧的好像有点猛啊!
第844章 天赐良缘
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孙无忌很佩服李超折腾的本事,好像只要李超愿意,那么这天下就没有他不敢干的事情。
魏国公长孙无忌是平章事,是中书门下的宰相,但他本职是吏部尚书。虽然他以吏部尚书加平章事拜宰相,吏部这边的事情,实际多是由侍郎主持,但他依然还是吏部尚书,李超召六部尚书来开尚书都省会议,他不得不来。
同是宰相,李超和房玄龄、杜如晦是三省长官,比起其它宰相们还是要高出一截来的。太子承乾上完课就急忙忙赶了过来,虽然来晚了点,但也还是赶上了这场尚书省高层会议。不过用李超的话,这个会议,叫尚书都省常务会议。
承乾在这个常务会上没有坐位,他没有出席资格,只有列席资格。皇帝让太子跟着李超在尚书省学习,李超便真的让太子在这里学习,完全不把他当君上。太子在会议室里没位置,李超在自己身后,放了把椅子,太子只能坐他身侧。
李超不但不把太子当君上,而且还把他当成了实习生跑腿的,不时的叫他递个报告拿个图表什么的,每当李超叫一句太子殿下,承乾都会立即跳起来去跑腿。
李超和太子两个都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只不过,其它尚书省的高官们,都看的有点暗自摇头。
李超在承乾的印象里,是个好老师。不过若是在私下的时候,往往是不太正经的。李超经常坐没坐相,站没站相。
他会经常把双腿架在桌子上,而不是正襟危坐。要么,就干脆一屁股坐在桌子上,脚踩椅子上,或者直接横躺在长椅上。
总之,相当不正经,十分随便。
但此时在尚书都省的常务会议上,李超却十分正经,表情严肃无比。身上的紫袍整洁笔挺,头上的梁冠也端端正正,腰间玉带很亮,金鱼袋和金鱼符也都佩带的一点不差。
会议室里有地暖,十分的暖和。
屋里还燃烧着龙涎香,香烟袅袅。龙涎香中,又夹杂着红茶的浓香,李超爱喝茶,冬季爱喝红茶夏季爱喝绿茶,有时也喝花茶,白茶黑茶黄茶这些喝的较少。
尚书省的这些高官们,几乎人人面前一杯红茶。
薄如纸,剔透晶莹的景德镇青瓷茶不里,红色的茶汤色泽亮丽。
“殿下。”李超转头对承乾道。
承乾站起来,对着李超,“老师。”
公开场合,承乾一般也称李超为老师。这个称呼也是十分特别,只有李超一人享此殊荣。
“殿下,陛下既然让你到臣这里来学习观摩政务处置,那从今天起,就请殿下担任臣的实习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不知殿下可否愿意?”
“实习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我吗?”
承乾有点惊讶,他学习政务时间也不短了,当然知道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是个什么职务,这原来号称是天下第一吏。因为五房是服务于宰相议事机构的,不过如今尚书都省的五房不比中书门下的五房。
可这尚书省的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也是尚书省第一吏了。
这是个很重要的吏职,一般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很有威望资料的大吏才能任此职。
承乾挺高兴的。
长孙无忌不高兴了。
承乾不仅是李超的女婿,也还是他的外甥呢。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