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盐债等等。

    真是想着办法搂钱了。

    盐铁茶酒专卖。

    发行盐引茶引,并且超发部分,组建盐茶铁专卖公司,发行股票招募资金。

    铸造金银铜币,发行面额货币,从中收取铸币利润。

    嗯,还与周边国家开边市互贸,朝廷直接插手一些交易赚钱,同时也收取关税交易税等。

    另外朝廷也组建了不少大商团,进行国际和地区贸易,也赚不少钱。

    再有,就是朝贡贸易,番邦前来朝贡,送上贡物,朝廷回赐,其实这也是一种贸易。朝廷垄断了与番人的贸易,不让普通商人与他们交易,再把这些番人的贡物,转手卖给商人,赚取利润。减去朝廷赐给番人的赏赐后,中间还能赚一笔。

    此外,朝廷还有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合买。

    时贱而买,时贵而买,在货物原产地低价合买,然后再运到其它地方高价售出。甚至是直接把某些货物垄断经营。

    要说,真的是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可李世民还天天跟他叫穷,李超也是没法子了。

    除非朝廷印纸钞。

    但这玩意,就如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后患无穷,以这时代官员们的操守,以后肯定就跟宋元明三朝一样,动不动就超发滥发,没保证金,弄到纸钞毫无信用,最后成废纸一样,害民伤财。

    其实如果李世民不是这么急,以李超为朝廷开的这么多财源,用不了几年,朝廷就能解决赤字问题,再过几年,就能富起来。

    但李世民非要解决赤字啊。

    “陛下,不如下道诏书,所有官有的奴隶,贼籍的乐户、工匠、商人,都可以向朝廷纳钱,然后改入良籍。”

    奴籍和贱籍、商籍、匠籍这些人,相比普通良籍的百姓来说,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许多地方都受到限制,比如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当官,甚至连兵都不能当。连娶妻生子等,都受到严格限制。

    李超对于这种制度,其实不太喜欢,如果借这个机会,让李世民开一道口子,让这些人有机会脱离贱籍,进入良籍,成为普通平民,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于朝廷来说,其实良民增加了,是有好处的。

    因为给予那些贱民权力的同时,他们也要向朝廷承担相应的义务。就好比其实私奴隶,对于朝廷没有半点作用一样。因为他们连国家的子民都不算,只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而已。

    不过现在提废除奴隶制,还有些太早了,但不妨先开道开子。


第851章 你没开玩笑?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尤其当这个惦记你的贼还是堂堂大唐皇帝的时候。

    “你是认真的?”李世民问着李超,怀疑他是在转移话题。

    贱籍贱民,由来已久。如果严格点说,贱民是指排除在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外的人,这些人贱籍世袭,世代为贱民,操持贱业,不得改变,他们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当官,甚至连当府兵的资格都没有。

    乐户娼优伶人等。

    有贱籍还有贱业,贱籍的人都只能从事贱业,贱业就是乐户、娼妓、伶人,甚至皂卒胥吏等都属于。

    这和阿三的种姓制度差不多,贱民是不能更改的。

    如果宽泛点讲,商人和工匠也属于贱籍,工匠和商人一个属于匠籍一个属于商籍,都不纳入良籍。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也是不能考科举入仕甚至是当府兵的。

    在大唐,一等公民当然是士和农。二等的就是工匠和商人了,三等的就是那些贼民,乐户娼优伶人皂吏等。

    当然,若要论最卑贱的,则还是部曲和奴隶。

    他们连人都算不是,只是私有财产。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奴隶不算人,也不算国家子民,国家没给他们权力,他们也对国家没义务,这些人不服役不纳税,反正连生命都掌握在奴隶主的手里,自然跟国家没半点关系。

    李超提出朝廷公开制订律法,允许这些奴隶、贱民们,通过向朝廷缴纳钱财,改变自己的籍贯,允许他们成为良民。

    这对朝廷来说,不仅仅是拿到这笔还良钱,关键还在于国家人口的增加。良民才是国家人口,贱民可算不上。

    这些从贱民改为良民的人,朝廷可以把他们安置到边疆屯垦,他们为朝廷垦荒实边,向朝廷缴纳税赋,甚至是服兵役、瑶役这些,对于朝廷来说,这都是国力的壮大。

    这条政策,其实就跟这前整顿佛寺一样,和尚们也一样算不得国家子民,那些只是寄生虫而已。

    “朝廷不但可以让官奴婢为自己赎身,也可以规定,私人奴隶的赎身标准,只要能拿出这么多钱给奴隶主,官府就为他们主持赎身。”

    李世民也有了一些兴趣。

    “但是,奴隶只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他们哪来的钱呢?他们连命都属于奴隶主了,生的儿女都是家生奴隶,哪里可能还有钱?”

    李世民知道李超家里也有奴隶,而且数量不少,府上,庄园里,都有许多,来自各处。但李家的奴隶据说待遇不错,哪怕是奴隶,可李府也给他们制订了工作和休假时间,给他们制订了工作薪资标准。虽然这个薪水较低,但努力干活还是能拿到工钱的,而且干的好,还有奖励。

    最高的奖励,则是每年一定数量的放免额。

    也正是因为这些,李家的名声一直很好。但如李家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其它的豪门大族,也许对府里的丫环奴隶们给点月钱,但对下外面庄园、矿山、工坊里的奴隶,可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能够填饱肚子都已经是最好的待遇了,若是偶尔给点休息时间,或者赏点吃的,那都是好的,还想拿工钱?

    奴隶制度,其实对于奴隶主有好处,但对于国家来说好处不大。因为这就跟春秋时代分封制一样,周王分封的诸侯下的家臣,只以自己的家主诸侯为主,并不会尊家主的君主为主。

    诸侯们的家臣,眼里只有封君,而没有周天子。

    同样道理,奴隶们的眼里,他们的天是奴隶主,而不是大唐皇帝。

    另一方面,朝廷也无法从这些奴隶身上征收税赋,也不能征发他们服役。

    “陛下,朝廷也许可以拿出一个律法来,规定所有奴隶不论官私,都享有最低薪水保障,朝廷制订一个最低薪水标准,奴隶主们必须按这个标准保障他们享有最低薪水。”

    李超提议出台一部劳动者保障法。本来他是想叫奴隶保障法的,但想想还是算了。

    “给奴隶定一个最低薪资标准?”李世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这个事情,可真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

    连太子承乾,都已经正襟危坐,认真的听李超解释了。

    “陛下,我这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现在,那些奴隶对于大唐来说,什么都不是,于国没有半点益处。我们制度这个劳动保障法,保障奴隶们有基本工资,享有基本的人身权益,往大里说,是仁是慈,是陛下心忧这些奴隶,是可怜他们。而如果从实际点的方面考虑,则是配合从良法,让这些奴隶可以存钱,可以交钱后赎回自由,成为良民。”

    “一个奴隶,他不是朝廷的子民,对朝廷没有任何好处。可一旦从良,他就是大唐户籍上的人口,是朝廷的税赋基础,是朝廷的兵源。对大唐来说,增加一个人口,国力就增强了一分。”

    听着确实是这么一个意思。

    上次搞佛道整顿,朝廷新增的人口相当吓人,户籍人口大增,丁口大增,国力大增啊。

    只不过。

    李世民不是太子,不会如太子那样听李超几句话,就笑的合不拢嘴。他考虑的更多,也想到更多。

    这个法规,确实是保障国家利益。

    但是,这却是要从贵族地族们手里挖肉啊。

    那些奴隶主本来可以一文钱不用付给奴隶,可现在来个最低保障工资,他们就要额外的增加一大笔开支。

    对许多奴隶主来说,购买奴隶,就跟买牲口一样,是用来劳作的。你见过有给牛马发工钱的吗?管着他们吃管着他们住就好了,不听话,一顿鞭子修理调教,还发工钱?

    “这样弄不好,会有人要造反的啊。”

    李超却摇头。

    哪里那么容易就造反,这也造反,那也造反,天下早完了。真正容易造反的是百姓,当他们一无所有,连饭都没的吃的时候,就会造反。

    那些有家产,有家业的人,是不会那么容易造反的。

    谁安身日子不过,要去造反,那可是容易掉脑袋的事情。

    “陛下,只要留有余地,就不会。”


第852章 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相比起奴隶们带来的利益,额外增加一点开销成本,只要这个成本是在可控范围内,李超相信最终这些人还是愿意接受的。

    况且,李超也没打算一来就太狠。

    “朝廷可以给这些奴隶主们一些补偿,比如每一个入良的奴隶,朝廷都会给他们的原主人一笔补偿金。”

    李世民一听不乐意了,这些奴隶入良之后,朝廷得给他们分田授地,现在还要给他们的原主人补偿金?凭什么啊?

    朕虽是皇帝,可也是个穷皇帝啊。

    “陛下,有句老话说的好,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的,不用担忧。”

    “说来听听。”李世民不叫了。

    “是这样的,奴隶们自己攒够了赎身的钱后,在官府见证下,向奴隶主交钱赎回自由身,然后官府登记入良籍。这个手续完成,官府给奴隶主发一笔补偿金。”

    李世民张了张嘴,最后还是忍住了,他倒想听听,李超往下怎么圆。

    “陛下放心,这笔补偿金,虽然是由官府发的,但顶多算是提前垫付。这笔钱呢,最终还是要由奴隶们自己来出的。”

    太子忍不住了。

    “奴隶们哪有钱?”

    “奴隶确实没钱,所以啊,朝廷呢,就要给这些奴隶安置。要么,送去各地矿山工坊,挣工钱。他们挣的工钱,得每月向朝廷缴纳一部份,缴纳的这钱,就是充抵垫付的那笔补偿金了。”

    “可为什么要让奴隶来付这笔补偿金呢,他们已经付过赎身钱了啊?”

    李超叹了一声气。

    这个事情看似对奴隶不公平,但世上哪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奴隶主们要给奴隶发最低工资,还得接受奴隶们有钱后赎身离开,他们肯定是有损失的。给奴隶主一笔补偿金,也算是安抚下他们,不能光靠着朝廷强压也是不行的。

    但这补偿,也不能让朝廷来出啊。

    那么最后理所当然的,还是转移到了奴隶的身上。

    但奴隶没钱。

    所以朝廷先垫付,然后以后再慢慢的分期收回来。

    “奴隶赎身后,可以自由选择是去工坊、矿山还是去边疆农场垦荒。朝廷还可以先借一笔安家费给他们,让他们出来后可以安身。”

    李超还是希望这些得到自由的奴隶去边疆垦荒实边,先在朝廷设立的集体农场里干活,算是职工,拿工资的。但要代扣他们借朝廷的安家费和给奴隶主的补偿费。等他们还清了这些钱,那么朝廷可以给他们在边疆分田授地,毕竟这个时候,这些过去的奴隶也适应了新生活。

    以后他们就成了朝廷在边疆的自耕农,种田纳粮,甚至是为朝廷服瑶役杂役等,朝廷又多了一分力量。

    “奴隶们愿意吗?”承乾问。

    “奴隶们会不愿意吗?李超反问。

    虽然看起来,他们好像挺吃亏的,得到自由就得背一身债,还没有多少自由,得移民实边。

    但不管怎么说,相比起过去做一个奴隶,李超相信,这种新生活他们肯定更愿意接受。就算出来时背着债,可在朝廷的工坊、矿山、农场干个几年,也差不多就能够还上了。

    接下来的余生,他们可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自由民,而且还有朝廷分发给他们的田地呢?

    他们不但成了自由民,还将成为有产业有田地的自耕农,他们可以娶良民女子,以后生了孩子可以读书可以当府兵,甚至可以参加科举进入仕途。

    对于一个奴隶来说,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高兴还来不及呢。

    而对朝廷来说,也没坏处。

    边疆的垦荒屯田的人多了,也就安稳了,同时纳税交粮的人也多了,国库更充实。

    就算先前垫付的补偿金和借支的安家费这些,最后也是连本带利收回的。

    甚至还赚点利息钱。

    唯一可能不高兴的,还是奴隶主们。

    “光是一个赎金和一个补偿金,可能并不能安抚他们。”

    “那再给他们点好处,比如对于从国外购进奴隶的,免进口关税,同时还给予他们一笔奴隶进口补贴,如何?”

    李世民眼睛翻了翻,“这笔补贴款,以后也要算在奴隶们身上吗?”

    “要是陛下愿意替他们付了,那也一样。”

    “那还是算他们身上吧,自由,可不是没有代价的。”李世民说道。李超点头,皇帝的话很有道理,自由得自己争取,自由是宝贵的。

    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李超,都不会无缘无故的给这些奴隶自由,得付出代价。

    李世民承认,李超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总有理由说服别人。

    他现在已经被李超说服了,这个奴隶自由法,确实对朝廷有好处,他甚至还能收获仁慈之名。

    奴隶都能给予自由了,那么给贱民们一个花钱改良籍的机会,也算不得什么了。

    只要有钱,管你是娼优还是乐户或者是皂吏、商户什么的,都可以从良。

    “从良之后,本身不可参加府兵、参加科举、不得为官,但子孙不再限制。”李世民想了想后,还是加了一条限制的。

    在古代,入贱籍的人,多是世袭。而最早的,往往都是罪犯。不管犯的是什么大罪,能把家眷打入贱籍的也不简单。入贱籍从贱业,本来是世代不能更改的。

    现在李超说服了他,世袭不变的贱籍贱业限制,对于朝廷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执着为变呢。给这些人一个改变的机会,朝廷还能顺便收点钱呢。

    大的方向已经定下。

    至于奴隶的最低工资标准该定个什么数字,赎身费、补偿费定多少,还有这奴隶进口补贴费是多少,奴隶安家费是多少,贱民改良籍费是多少等,这些都是细节。

    具体的这些,交给下面去讨论就好,并不需要李超和皇帝、太子三人坐在这里事无巨细的把一切都给谈好了。

    “文远啊,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再为朝廷开点财源,增加点财政收入啊?”

    李世民还是念念不忘这事。

    “陛下,办法倒不是没有,只是未必是良策。”

    “没关系,你只管先说来听听!”


第853章 造李超的反

    尚书省的考核并不太顺利。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亲自主持此事,吏部上下一阵忙碌,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拿出了一套考核章程。

    只是事情在省内一公布,就遭到了省内官员和吏员们的集体反对。

    官员们是嗅到了此次考核的严苛,李超可是说的清清楚楚能者上庸者下,能进入尚书省那也是不容易的,可现在却不论出身不问资历,只论办事能力。不管在尚书省干了多久,只要考核成绩不过关,就要被降职、免职,这么大的压力,谁受的了。

    能在尚书省当官的,可没有几个简单的。这年头能当官的,本就是勋戚豪门,哪个来头简单。

    李超一来就要搞这个,谁愿意。

    吏员们也不愿意。

    李超给吏员们的考核,说的明白,一样的凭本事决定升降去留,甚至在优秀者中选拔堂后官堂后吏。同时,李超也表明,尚书省的吏员,优秀者,甚至是能够直接升任尚书省内主事等小官的。

    这本来对吏员来说是好事,哪怕是过去的老吏,做的再好,可吏就是吏,官就是官,他们是不可能升为官的,那是条难过逾越的鸿沟。

    但现在,有本事的也一样有机会升上去。

    只是吏员们没太多高兴,因为随着这一条,后面还有一条。

    那就是尚书省内的吏员,也不再限出身,今后所有的吏员职位,不限出身,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公开参加吏员考试,只要成绩好,就能够录取。

    本来,吏员这个阶层,也有点很固定的意思,差不多算是世袭了。一个吏员,那么一家世代都是吏员,父传子,子传孙。

    正常情况下,吏就是吏,做的好也不能升为官。

    而官就是官,做的差也不会贬为吏。

    官吏分明,不会混乱。

    一般的读书人是不堪于做吏的,他们顶多做幕僚。一旦为吏,以后想上升就难了,入为吏职,算是绝了仕途。

    但是现在,李超却要打破这条界线。

    开放吏职,不限出身,读书人可以参加吏员考试,然后以成绩录用。当了吏员,也不影响他们以后参加科举,不影响他们将来入仕。

    这样一来,现在的这些吏员,就多了许多竞争者了。

    说句实话,虽然吏员们多是世家,有经验。但相比起来,他们跟那些读书人比,尤其是一些出身好的读书人比,那条件相差还是很大的。

    一旦朝廷把吏职放开给读书人,且没有什么条件限制,不会影响那些人以后的仕途。

    那么这些刀笔吏老油条们,马上就能猜到以后的发展了。

    会有大量的读书人涌入,与他们争抢吏职,一般的寒门士子肯定会愿意来做吏员的,甚至那些大户豪族的子弟,可能也愿意先在尚书省的吏职上试试手,练练经验。

    这样一来,那以后他们的铁饭碗可就能保了。

    跟那些人比,他们没太多竞争力啊。

    因此,虽然说新规打破了以前拦在他们头顶的壁垒,但同样的,他们以前独掌吏职的好处也没了。

    有些比较上进的吏员,但还是很喜欢这个新规的,意味着他们以后可能还有上升通道,但是绝大多数吏员,其实就是老油条,混日子,占着位置谋私捞好处。

    “这个李相,简直就是不让我们活了啊。”

    襄阳城南的一处酒楼,今天尚书省的一群吏员下值后,在这些聚餐。

    其实吏员虽然身份不高,但好处不少。哪怕是个地方上的胥吏,往往都能过的不错,更别说在尚书省这个重要无比的中央衙门里了。

    吏员们也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共同利益,他们也会定期举行一些聚餐,甚至在每年的年节时候,凑钱请省内的官员们吃饭喝酒。

    聚餐,是一个很不错的交际方式,吏员们喜欢这种方式。平时呢,三五同房的吏员一起吃个饭,偶尔也会聚集更多的吏员。

    比如说同司、同部,甚至是同省。

    据说在隋朝时,有一次三省的吏员们举行大聚餐,并凑钱宴请三省六部的宰相尚书们,那一次,他们凑了一万五千贯的钱请客。

    可以想象那规模是有多大,一万五千贯吃顿饭,简直是海天盛宴啊。

    今天,在酒楼里聚餐的吏员倒是不多,也就十来个人,但都是尚书省里的老吏,换句话说,基本上都是尚书省里吏员的头头。

    本来,这些也是最有希望坐上堂后官,成为尚书省首席吏员的,可现在他们得到消息,这次尚书令李超可能要来真格的,据说是要选一些年轻而又有为但品级不高的官员来充任堂后官。

    世家出身,名师弟子,兼之在地方上任过县丞主簿甚至是县令县尉,到尚书省来当堂后官,听起来不可思议,官当成了吏。

    但以他们听到的消息,以后这堂后官可就真的成官了。据说李超说过,堂后官做的好,干满两任,就有资格出任州长史或者司马、各曹参军了。

    总之,以后堂后官会更加炽手可热。而这么好的位置,以后却跟他们要无缘了。

    “那些名门出生的年轻子弟,除了家世好多读了几句书,有什么好的?他们有实际的办事经验吗?凭什么只靠个考试,就能得到吏职?这不公平!”

    有人嚷嚷着道。

    “经验?谁会在意这些?我看啊,表面上说是以后吏也能为官,但其实就是给那些读书人准备的。读书人也来当吏员,以后他们再直升官员,反倒是我们,恐怕以后别说升为官,就怕连眼下这吏的饭碗也要保不住了。”

    “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啊!”

    “可李超都已经把新规定下来了,连陛下都支持他这一套,我们有什么办法?”

    一个老吏发狠。

    “也别把人逼急,逼急了兔子还咬人呢。要我说,咱们也不能表现的太好欺负了,这事情,咱们自己得争。要不然,谁替我们争?”

    “怎么争?”有人问。

    “这次的考核,其实省里的官员们也都不满意,只是慑于李超的威风不敢出声。他们不出声,咱们出声。这尚书省,官员数百,但吏员加起来更多,咱们分头联络一下,来一个罢工!”

    “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