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般军中,特别是在乱世之时,各方枭雄暴兵,其中最多的就是长枪兵。

    长枪兵也是最不值钱的兵种,炮灰,补充兵。

    不过老爹这么一说,李超倒想起来,长枪兵确实挺垃圾的,但是自己不是有火药筒嘛,可以把这些长枪兵升级为火枪兵啊,若是再配给他们点手雷,那还是掷弹兵呢。

    火枪兵有个好处,不像弓箭手那样对兵员素质要求高,也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周期,简单培训下,基本上就能拉上战场,和训练长枪兵并不麻烦多少。

    长枪志愿兵升级为火枪志愿兵,战斗力还是能提升不少的。

    想到此,李超定下主意,这些志愿兵就都弄成火枪兵吧。

    老爹听了李超的打算之后,还有点好奇什么叫火枪兵。然后李超把祝振东叫来,现在祝振东成了火枪队正,非常努力,受召而来,很娴熟的给老爹演练了一遍什么叫做火枪兵。

    长枪上加上竹筒,结果就成了火枪兵?

    这个变化,让老爹惊叹,不过以他多年战斗经验,也表示若是没有见过火枪的,交战之时,来这么一下焰火喷射,确实会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就算见过了,可交战之时来这一下,也依然还是能让人慌乱的。

    对李超来说,火枪志愿兵装备起来也简单,一人一杆长枪,加上火药筒再加手雷,一根火绳,然后就足够了。

    顶多再给他们配一顶头盔。

    不需要配铠甲,也不需要配上弓弩和横刀,也不要刺刀、盾牌,有这火枪就足够了。

    装备起来简单,成本也低。

    当天,要超收了一百三十多个志愿兵。

    然后,第二天来了更多的人要求当志愿兵,等第三天李超离开扬州的时候,老爹的志愿军人数已经达到了八百多个。

    不过还没结束,从运河北上,每到一站停靠补给时,必然会有许多人前来要求当志愿兵。

    这个时候,老爹也不得不提高条件,只要那些年轻壮实的小伙,甚至要求会些功夫的优先。

    如此一路北上,路过秦琼老家的时候,志愿军已经达到了五千。

    李超也不得不在路上就给李世民上了奏章,把这志愿兵的事情详细奏报。

    李世民对于有这么多踊跃报名参军的志愿兵很高兴,朝廷之前确定了要扩军到八十万,但这只是个计划,要选兵要训练,等朝廷完成扩军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这个时候,有这么多志愿兵,朝廷除了供他们吃喝外,又不需要额外付粮饷等,比从中原各地抽调府兵过去,要快速且划算多了,李世民朱笔一挥,同意李超接纳那些义勇志士。

    于是乎,得了御旨的李超也放下了心。

    从齐州一直到幽州,沿途招兵买马,等到达幽州的时候,李超除了从襄阳带来的五千神机营外,还有整整两万个志愿兵。

    两万志愿兵,一路行来一路训练,人手一杆长枪,加上一背包火药筒一包背手雷。

    为了让这些志愿兵看起来威武一些,李超还特意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套白袍。

    发白袍一来是为了与府兵红色战袍区分,二来也是因为白色的布匹不经染过,十分便宜。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出了一支白袍义军。

    幽州城里的尉迟恭早知道李超要到了,带着部将赶到运河码头迎接,结果还没等到李超的影子,却看到一骑探马飞驰而到,面色惊惶的称南边出现一支大军,足有两三万人。

    “不必惊慌,那是李相带着神机营和志愿军到了。”尉迟恭还算沉的住气,不过心里也很惊讶,李超难道招募了两三万的志愿兵?

    天啊,招募这么多老百姓来干嘛,这些人没经训练,人再多又有什么用?

    他一时都有些搞不明白李超的用意了。


第868章 三千越甲可吞吴,两万白袍灭棒子

    等了一会,一队骑士沿河策马奔来。

    等靠近了,马上人滚鞍落马。

    “末将云麾将军尉迟宝琳拜见大都督。”

    尉迟恭对着儿子点了点头,同样以军中上下礼节回应。

    “云麾将军,可是相国让你前来?”

    尉迟宝琳把李超的一封信送上,信是李超写的,就是讲了下他带来的这支兵马,五千神机营将士,另两万陛下钦封义勇志士的志愿军。李超让身为右军大都督的尉迟恭,做好接待的准备,同时准备好补给物资。

    “两万志愿军?”尉迟恭脸有点黑。

    果然还真弄了这么多乌合之众过来,弄这么多人过来干嘛,吓唬高句丽人吗?一想到自己一下子多增加了两万‘志愿军’的粮草军械补给压力,他就不由的直皱眉头。

    本来就黑的跟炭一样的脸上,更黑了。

    “粮草补给没问题,这里还有存粮,只是这军械补给,本都督只怕也一下子无法为两万五千人补给啊。”尉迟恭对着儿子叹道。

    尉迟宝琳笑着对他爹道,“大都督请放心,相国只要求准备两万五千人的粮草就行,至于军械补给,只要把火药库交给我们就好,其余的军械暂时不需要补充。”

    尉迟恭大惊。

    李超带着两万五千新兵过来,现在居然还不要装备,这,这两万人真的是兵?还是说,这些人名为志愿军,其实只是李相带来的民夫?

    尉迟恭这个时候也不再跟儿子讲什么军中规矩了,直接一把扯过儿子过来,凑到他面前低喝道,“快跟我说,李相到底在搞什么鬼?这些志愿兵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民夫吗?”

    尉迟宝琳不敢在他爹面前隐瞒,当下一五一十的说了。

    “长枪兵?两万长枪兵?”尉迟恭觉得李超疯了。

    哪有这样的配置的,唐朝府军,基本上以队为基本作战单位,既有纯队的,也有花队。

    所谓纯队和花队,指的是一个队里完全装备一种武器的就叫纯队,比如全装备长枪,或者全装备刀牌,或者全装备弓,这些就是纯队。

    而花队则指兵种混编,同样都是步兵,但一个队里可能既有长矛兵,也有刀牌手,还有弓箭手。

    一般来说,队一级,不会采用步骑混编,但近战远程混编的多。

    而且就算是纯队,那也只是队一级单一兵种,再往上,也是要混编的,到了千人以上的规模时,还会进行步骑混编。

    混编,能大大提高战斗力,使得部队拥有独立的作战能力。

    可现在,儿子居然告诉他说,李超带了两万志愿兵来,却全是长枪兵,这有这样的军队吗?

    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全他娘的是一个兵种,而且还是最差的兵种长枪兵。

    “爹,不是两万长枪兵,是火枪兵。”

    “套个大烟花,就是火枪兵了?那有什么用?战场又不是过年过节,给敌人放烟花有什么用?美死他们?”尉迟恭非常不满的道。

    而且哪怕再经验少的将领也应当知道,打仗,得军种搭配。搞两万个长枪兵,这仗能打?

    什么装备都没,还是什么经验都没的志愿兵,就算摆满平原,可真跟敌人交战,到时敌军若是用弓箭远程射击,怎么应对。

    若是敌人用骑兵破阵怎么办?

    反正,单纯的两万长枪兵,基本上没有什么应变的能力。

    “爹,是火枪兵,不是长枪兵,这不一样的好不。”

    “有什么不一样,说起花来,也顶多是会放烟花的长枪兵。”

    尉迟宝琳蹲一边画圈圈去了,遇到这么一个不讲理的老爹兼上司,他能有什么办法。

    算了,还是让老师到时亲自给老爹证明吧。

    尉迟恭长叹短吁。

    心情不是很好。

    突厥人欲谷设南犯,河东李绩应敌,而尉迟恭在河北也防范着欲谷设,把当值守军调往军都关等幽州西北一线。

    结果这一调就出事了,高句丽人突然杀过来了。

    幽州东北方向防御不足,让五万高句丽人杀进了河北平原。

    虽然尉迟恭迅速带兵迎敌,可已经错失了把高句丽人堵在河北平原之外的最佳时机。

    在幽州的平原上,尉迟恭带兵跟高句丽人打了几仗,但没占到什么便宜。

    因为尉迟恭手下兵力远不足高句丽人,还要分出一部分守西北各要害之地,以免突厥人这个时候趁机叩关。

    若不是尉迟恭勇猛,幽州府兵也精锐,换其它人说不定早就被高句丽人击败歼灭了,能跟高句丽人打的有来有回,还没丢失什么城池,已经完全证明他大唐武神之名非浪得虚名了。

    可尉迟恭没有什么得意的,有的只是郁闷,若是他手里兵更多点,若是突厥人没威胁着西北面,他就能集中手里的兵,跟高句丽人真正的较量一下,他一定能把他们打的屎都出来。

    可现在却得憋屈着。

    李超带兵前来,尉迟恭是高兴的,并没有因为头上来了个婆婆就生气,毕竟李超用兵如神的名头还是很亮的。

    可李超一来,就弄了两万个长枪兵来,这不是开玩笑吗?

    在码头边生了地天闷气,终于等到李超带着他的两万长枪兵到来。

    看到那一片白袍,尉迟恭更郁闷了。

    这些白袍志愿兵,连顶头盔也没有,也没有铠甲,甚至连皮甲、布甲都没一件,仿佛是来逛街的农夫,除了扛了根长枪,真感觉不出他们哪里有半点战士的味道。

    果然是两万长枪兵,除了长枪,别无所有。尉迟恭都想调头就走,指望李超击退高句丽人,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外面都传李超得了失心疯,在朝堂大搞乱政,简直就是昏庸。没想到,如今出外统兵,居然弄了两万长枪兵。哎,这些人除了能浪费军粮,还有什么作用啊。

    李超与尉迟恭相见,亲切的跟他打招呼,结果尉迟恭不冷不热的回应。

    “尉迟将军,高句丽人现在何处啊?”李超很关心当前战局。

    尉迟恭依然那副别人借他米却还了他糠的表情,“末将与高句丽人交手几次,互有些伤亡。目前在平州与高句丽人隔濡水对峙,高句丽人围了平州城,末将未能突破高句丽人的濡水拦截线,无法救援,眼下平州城危在旦夕。”

    听完介绍,李超弄明白了局势。

    高句丽人突袭不备,杀进了河北平原,不过唐军虽然防备不及,没把他们拦在河北之外,但退守关城,各自为战,却也很及时。

    高句丽人劫掠乡村,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攻破一座城池。

    渝关,平州城,马城、石城,平州的四座城池,都没有丢失。不过尉迟恭手里兵太少,又要防西北面突厥人进犯,因此只能以不多的兵力去解救平州,结果打了几仗,互有胜负,却始终突破不了高句丽人设立在濡水东岸的防线。

    平州城里只有三千守军,靠着城里的青壮一起守城,拼命坚持到现在,但也差不多到了极限。

    尉迟恭若是再不能突破高句丽人的濡水防线,那平州卢龙城就真的要陷落了。

    “嗯,局势比我预料的还要好些。高句丽人突袭不备,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可他们却也十分无能,居然这么久的时间,连一座城都没打下来。我原还担心,他们进入河北平原之后,会一路攻城掠地,甚至围困幽州城呢。”

    李超很轻松的说着,似乎丝毫不为平州城担忧。

    “相国,属下无能,兵微将寡,无法突破高句丽人的防线。”尉迟恭气呼呼的道。

    濡水,也就是后世的滦河了。而平州,在后世唐山北,在山海关的西面。

    平州往西,就是蓟州,蓟州过去就是幽州了。

    平州,就是河北通往辽西的咽喉,而渝关,本来更是咽喉中的喉咙。但现在高句丽人却打过来了,好在渝关等关城未失,尉迟恭兵虽少,没能解平州之围,却也守住了濡水西岸,没让高句丽人打过来。

    但高句丽人也没急着要打过来,因为平州的这几座关城他们都没拿下,不拿下这几座城,他们也无法放心的打过来。

    现在高句丽人重点是围攻平州,攻下平州就有一个据点,然后就能把平州的其它几座城夺下,尤其是渝关,若是能把渝关拿下,那高句丽军就能与他们的辽西相连了。

    “相国,末将已经在幽州准备好了粮饷物资和犒军之物,请相国移驾幽州。”

    李超挥了挥手,望着东北方向。

    “救急如救火,平州城危在旦夕,我们每耽误一刻钟,平州城就多一分陷落的危险,城里的军民性命财产也多一分危险。不去幽州了,直接去平州。”

    尉迟恭看了看李超身后的那两万五千人马,尤其是那两万个无比刺眼的白袍长枪兵,不由的迟疑。

    “相爷,是不是再等等,各地的府军已经在集结赶来的路上了。”

    “不等他们了,有这两万五千人马,加上你手上的那一万多人马,足够解平州之围了。”李超挥手说道。

    尉迟恭觉得有些牙疼。

    李超的五千神机营,加上他那一万人马,能击败五万高句丽人?他觉得有些悬,可李超却已经下了命令,全军向平州前进。

    调整下更新时间,早11下午7点和晚上11点更新,欢迎大家入群啊,


第869章 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濡水河畔,李超站在连绵的军阵之前,高声的喊道。 .更新最快

    老爹带着白袍志愿兵高声呼应。

    “不求封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那气势,如山呼海啸。

    一路上都黑着脸,冰若冰霜的尉迟恭,也都不由的为这气氛震动。虽然他相信李超那句为中国复子弟之仇是真的,但那些志愿兵说什么不求封官勋赏肯定是假的。

    这些人巴巴的跑来参战打仗,不就是图跟着李超有很大机会立功勋赏吗?不过他惊讶的不是这些场面话,而是惊讶于这个场面。

    这些他眼里的农夫伙计等乌合之众,却喊出了惊人的气势。这股子气势,甚至就算是一般的府兵,都未必有。

    临战之前,紧张畏惧是肯定的,但这些乌合的志愿兵,却好似一群初生的牛犊一样,连老虎都不怕。

    他心里不禁疑惑,难道他之前错了,这些人不是乌合,还真是一群义勇忠士?

    李超听着这回应,脸上喜色。

    “士气如宏,军心可用也。”

    尉迟恭骑马来到李超旁边,“令公,真要渡河进攻吗?”

    濡河的对岸,就是高句丽人设置的防御,他们对平州采用围城阻援的打法,一部分围攻平州城,另有部份则在平州西面的濡河边设防拦截唐军。

    刚进入二月,北方还很寒冷,濡河的冰也还没有解冻,依然厚实的很。

    这对于即将发起进攻的唐军来说,倒是件好事,若再过两月,冰面融化,再加上春汛,要过河可就麻烦的很。

    不过虽然现在渡河比较方便,但在河对面,起码是三万高句丽军。自己这边有三万五,可这三万五里还有两万的白袍兵呢。

    尉迟恭这样的绝世猛将,都没什么信心。

    高句丽人也不是好打的,当年尉迟恭也是去过辽东的,对于辽东的高句丽人有些了解。

    那边山高水险,高句丽人都在山上筑城,到处都是山城。而那边天气极寒,河流森林却也多,因此高句丽人算是半农耕半渔猎的国家。高句丽东北的部族所生活的地方更寒冷险恶,但其中不少部落都归附了高句丽人。

    骑兵,是最彪悍野蛮的骑兵,现在对面的高句丽军中,就不少的骑兵。

    李超回头看了眼那些士气高昂的白袍军,笑了笑。

    “三千越甲可吞吴,我这两万志愿兵加上五千神机营,再加上你的一万幽州兵,难道还灭不了这些棒子。”

    “可是,这两万长枪兵,能当什么用?相国别看他们现在喊的响,可真正一到战场打起来,只怕这些人一下子就成了草鸡,全吓的转身而逃了。”

    李超却只是摇摇头,如果他手里只有这两万志愿兵,他当然也知道难以成事。但他不是还有五千神机营和一万幽州兵吗,这些兵可都是精锐府兵,尤其是神机营的,本身组建的时候,就是各地府军中抽调的精锐,他们可是北衙禁军,皇帝亲军。

    有这一万五千精锐,绝对能稳住,只要不让这两万兵打头阵当主力,让他们敲敲边鼓,还是不错的。

    李超望着河对岸。

    “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每每想到数十万中国子弟魂荡异乡而不得返,长夜思之而不能眠。此次陛下授我为燕云节度使,让我抵御入侵,我不但要将来犯之高句丽人打退,还要挥师东进,收复辽西、辽东,还要将大唐的军旗插上平壤城。”

    “我要把高句丽人用我中国子弟尸骨所垒的京观捣毁,将所有子弟尸骨带回中原,连那些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阵亡战士尸骨一起带回,让他们魂归故乡,地下安眠。”

    “谁也不能阻拦我,眼前这条濡河不能,河对岸的武士也不有,那一座座的高句丽山城更不能,你们,愿不愿意随我挥兵东进,踏破平壤!”

    尉迟恭这样的沙场老将,听了这番话都不由的动容了。

    他想到了十几年前他去辽东送粮草,想到了那沿路上到处都是的累累白骨。那些死在辽东的几十万中国子弟之中,就有他的同乡、族人。

    他心底里沉寂多年的那股血气上来了。

    他从来没有忘记收复国土报仇血恨,辽东永远是中原汉家的辽东,这土地上的每一寸上都浸满了汉人的血。

    就算这次高建武不挑起这场战争,李超也早晚会杀向辽东的。

    “高建武自取灭亡,看看这些白袍义士,他们主动请战,就是为了一雪前耻。”

    当今的高句丽国王,是高建武,是高句丽平原王高阳成的儿子,平阳王主元的异母站。

    在武德元年,高元去世,高建武即位,号荣留王。

    高建武的本事还是很强的,要不然,也轮不到他这个皇弟来继位。

    继位伊始,高建武还算比较小心,在武德二年和武德四年,两次派了使者到长安朝贡。

    武德五年,李唐初步一统中原,这个时候才有了余力放眼周边。当时李渊给高建成写过一封信,说当年隋朝因攻打高句同为,而死了无数士兵在辽东,此外还有不少隋失被俘虏留在辽东。

    李渊给高建武写信,约定让高句丽把留在那边的汉人送回中原,而李渊也把留在中原的高句丽人送回去。

    当时高建武答应了,双方展开了换俘行动,最终两边互相交还了一万余人。

    贞观元年,李世民登基御极,高建武再次派来使者朝贡。

    李世民派了刑部尚书沈叔安前往高句丽,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还派道士带了天尊像和道藏前往,给他们传播道家经典老子。

    当时李世民刚当皇帝,国内国外不稳,不想与高句丽反目。而高句丽也是在与隋军数次交战中元气大伤,因此也不想跟唐起冲突。

    这种情况下,唐和高句丽几年来倒是相处的还行,井水不犯河水。高建武甚至接受了唐朝皇帝的册封,表面上尊大唐这宗主,做了大唐的藩属国。

    李世民曾经跟李超说过,“高句丽向唐称臣,这是最基本的底线。辽东,周朝时是箕子的专卖店国,汉朝时的玄菟郡,魏晋时犹在故封之内,不可以不称臣。况且,中国与夷狄,就好像太阳与众星,不可以降尊。”

    当时高建武接受了册封,李世民也就暂时放下高句丽人。

    本来,大唐君臣都达成一致,暂时不理会已经称臣的高句丽人,要先等摆平突厥之后,再来谈高句丽,谈报仇雪耻,收复故土的事情。

    只是没人料到,老实了几年的高建武,会突然发疯,会听信统叶护的话,做出了发兵侵唐之举。

    高建武已经打破了和平,战争已经开始了。

    “渡河!”

    李超下达了渡河的命令,三万五千唐军,开始踏着坚冰渡河。

    濡水东岸。

    高句丽的探马侦知唐军动向,连忙禀报。

    高句丽大营,中军帐里,此次高句丽统兵大将渊盖苏文正在看着地图。此次出兵,他是主战派,但出兵虽然取得突袭效果,但最终还是进展不顺。

    他选择在突厥人先出兵越过阴山之后才突袭唐境,本来效果很好,可结果攻入唐境之后,却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拿下来。

    不说那座咽喉渝关,就是其它的平州卢龙城等城池,也一座都没有攻下来。而幽州的唐将兵虽少,可却几次来救援平州,迫的他不得不分兵拦截,结果打了几仗,他空有优势兵力,却反而没占到便宜。

    “那个尉迟恭又来了?”

    “大人,这次来的不止是尉迟恭,足有三四万人马,远超前几次。”

    听说三四万人马,渊盖苏文也有点惊讶了。

    唐朝幽州有多少人马,他是知道的,还要分兵防御突厥,河北这边根本没多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