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4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月谈和时报的两位总编,当天就被这个新衙门约谈。
两总编直接就在衙门填写了申报材料等,然后特事特办,当天就给他们审核盖章,颁给刊号、经营许可证等等手续。
手续一批下来,两家报社大门上的封条就被撕下来了,把守的士兵也撤了。
两家报社总编召集了惶惶不安的手下编辑、记者们重新回来,还弄来了许多烟花爆竹燃放,弄的远近皆知。
“报社居然解封了!”
“是啊,真想不到。”
报社的编辑们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来围观的群众人宣告,朝廷已经解封,同时他们也正式在朝廷注册了,有经营许可证,也拿到了刊号,嗯,以后不会再封禁停刊了。
“明天,我们将恢复报刊的发行。”
报社开始组稿,而这个时候,衙门里来人了。
来的正是礼部版务署的人。
“陈总编,我们是奉上司之命,前来进驻。还请你们帮我们准备一间屋子,以后你们报社的样稿,请提前交给我们审核,我们会直接在这里审核,尽量不会耽误你们的时间的。”
这态度,让总编喜出意外。
“谢谢几位上官的理解和帮助,这样一来,就太好了,不用担心影响到出版刊印发行了。”
半月谈和时报的解封,也让朝中的官员们惊讶不已。
大家纷纷在想,难道李超要回朝堂了。
朝野上下,都对李超惊叹万分。
赵国公就是牛逼啊。
跟皇帝硬顶,然后直接辞职不干,把皇帝惹怒了,名下的两家报社被封了,结果呢,最后皇帝又给解封了。
这弄来弄去,最后还是皇帝向赵国公让步了啊。
赵国公太有排面了。
国子监。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个喝茶聊天。
“我仔细的看过了朝廷新出台的这个出版审核条例,非常有远见卓识啊。之前陛下封禁两家报纸,让人心痛。这报纸有开启民智,同时还能反映民意,并且能监督朝廷,这是多么好的东西啊,都说是民间御史。陛下一道中旨,就给强行封了,这和堵人嘴有什么区别?”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早有的教训。幸好,陛下能听从谏言,马上出台了这个条例,这下好了。既给了百姓们正常反映民情、监督朝廷的一个诉求渠道,同时也让朝廷能够更好的管理这天下的舆论,一举两得,非常完美啊。”
陆德明点头,“赵国公大才,陛下从谏如流,知错即改,贤明!”
“可惜赵国公却还是不肯回朝啊,朝廷一大损失。”
中书门下。
右仆射宇文士及和吏部尚书杨恭仁两人在一起。
“我就纳了闷了,这李超都已经不在朝堂,不在中枢,可却还能随时给陛下递折子。陛下居然还对他的建议,从谏如流。这李超,如此得罪陛下,陛下却还能容他。”
杨恭仁也是无奈摇头,他们这些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都看不透李超和皇帝这对君臣之间的特殊情况了。
“要我说,这半月谈和时报的影响力太大了,能够轻易的操纵舆论导向,可如此大的舆论之源,却都属于李超。这太危险了,朝廷这一次就不应当解封。就算解禁,也不能再交给李超,这样厉害的东西,就算允许存在,也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行。”
“杨相说的有道理,我准备给陛下上奏,让朝廷收购这两家报社,由朝廷派官员来负责管理经营,杨相可愿意与我一同署名?”宇文士及问。
“没问题,算我一个。”杨恭仁点头。
奏章先呈到了监国太子承乾的面前。
承乾看过之后,毫不犹豫的驳回。
奏章的副本呈到了李世民的案前,同时还有太子的处理结果也一同送达。
“宇文士及、杨恭仁,他们要是有李超一半的能力,朕也能轻松不少了。一把年纪了,整天总想着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堂堂宰相,格局太小。”李世民有些失望的摇头,“还不如太子看的清醒。”
第935章
戴胄最近很烦。
上任户部尚书已经三个月了,年关将至,朝廷的各项开支不减反增。处处都要花钱,偏偏朝廷还欠了那么多的外债,好些外债眼看着就要到期,朝廷却拿不出钱来。
而本来早已经完成的明年财政拔款预算案,也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户部尚书一职,那是朝廷的财政大总管。他的前任是马周,再前任是李超,都是公认的理财好手。戴胄虽然出任了这一要职,但实际上他对于经济方面并不是很擅长。
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戴胄早年在隋为官,后在隋末时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当今御极之后,他先后任尚书右丞和大理少卿,还代理过吏部尚书,主持过选官。
在朝堂中,很得皇帝的信任。
他生性正直,直言进谏。但对于经济财务这一块,确实非所长。
尤其以前李超和马周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都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是宰相。以宰相再任户部尚书,自然更加方便。
而他如今没能加宰相衔,于是在户部便极受制肘,说起话来也没那么硬气。
做为民部尚书,他最大的职责,还是为皇帝管理好钱袋子。不仅要捂好钱袋子,还得想办法让钱袋子鼓胀起来。
可事实上,他上任三个月,钱袋子却已经瘪了,财政账目上还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赤字。
仔细的翻看过那些财政年表后,戴胄差点也想挂印辞职而去了。这官当的太辛苦了,朝廷开支这么大,处处要钱。南北衙扩军,南衙的府兵还好,闲时务农战时为兵,不打仗的时候,番上和训练的花费都不大。
可北衙却是常备军,如今北衙已经拥有整整六万常备军。
听起来,大唐如此大的一个帝国,拥有六万常备军似乎不多。可实际上,养六万常备军的花费,比起南衙七十四万扩编后的在籍府兵的平时花费还多的多。
左右羽林军两万,拥有一万四步兵和六千骑兵。左右神策军,更是直接拥有两万骑兵,一万六的轻骑,四千重骑。仅是那四千重骑,都顶的上两万步兵的花费了。
左右神机军,又是两万,还是两万火器部队。步兵、骑兵、炮兵,都装备火器,这些新式火器,装备的成本更高,尤其是炮兵,一门火炮,都顶的上一小支步兵部队了。
铠甲、军械、战马、火枪火炮,加上粮草以及军饷,各种赏赐等,这六万人简直就是无底黑洞,多少钱砸进去,都听不到一个响。
六万北衙常备军,还要分批轮调边地驻防,这轮调也跟打仗差不多了,一路上花销大增。
还有打仗。
吐蕃、高句丽先后请降,算是暂息刀兵。可皇帝又让他准备钱粮,为西征作准备,虽然皇帝打消了亲征西域的念头,省了许多钱,但朝廷依然会发起吐谷浑、薛延陀、奚、契丹等组成联军,朝廷多少也要出一支兵,开支依然很大。
再则,朝廷的九边防御工事还在继续,同时在河套、在燕北、在辽西又计划修建堡垒,以稳固这些地方,开支又是一大笔。
还有移民,又是一个无底洞。
为了稳固边疆,同时也是减轻中原人多地少的问题,朝廷大规模向四边移民开拓,这些移民计划里,朝廷需要补贴的钱极多。
还有中原各地的水利建设,道路建设
钱钱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到处都需要钱,各部门都打报告上来,要钱。
可他向哪要钱去啊。
朝廷如今人口户籍确实是暴增没错,但多出来的这些人口,绝大多数是过去依附于豪强地主、道观的隐户、奴隶,这些人要么是佃田的无地百姓,要么就是奴隶,他们没田没地没产,如今多数都是前往四边拓荒落户。
他们根本没钱,朝廷还得给他们安家费,还得借给他们钱安家落户购买农具种子等。为了安他们的心,朝廷早已经颁布了诏令,这些移民开拓垦荒,朝廷三年不收他们的税赋。
要想这些新增的户籍人口见到税赋增长,起码还得三五年后。
朝廷在各地推行教育,修建学校,这方面又是极大的投入。
能扒拉钱的地方,戴胄真的都已经扒拉过了。
可明年朝廷的开支,依然还不知道在哪里。
偏偏多笔外债都已经即将到期,现在也拿不出钱来偿还。
“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了?”
御书房,听过戴胄的汇报,李世民的脸色很难看。他确实已经说暂时不理财政,由太子摄政,可戴胄坚持求见,说事情紧急。
他只是没料到,事情棘手到这样的地步。
早两年,朝廷的状态更难,当时内忧外患,尤其是那场席卷整个北方两年多时间的大灾,让朝廷当时差点崩溃。
可那么困难,朝廷都挺过来了。
他又想起了李超,那个时候,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李超出谋划策,帮他扛过了难关。
“没有开源节流的办法吗?”李世民问。
“缺口非常大!”戴胄如实道。
“多大?”
戴胄想了想,“最多到明年春,我们就要发不出禁军的饷,也发不出百官的俸禄。移民们的补贴也拔不出,各地水利、道路建设的拔款也拿不出来,甚至国子监、讲武堂以及各地官学的经费也拔不出了”
“事实上,朝廷还有大笔的外债到期无法偿还,我们如果是家商行,明年就破产了。”戴胄说了个新词,破产。这是如今商界的一种说法,一家商行如果资不抵债,那就称为破产。
朝廷,要破产了。
李世民手捂额头。
真是疼痛啊。
“朝廷的收入呢?”
朝廷的收入现在也不少啊,经过李超的各种开源,租庸正税增加了不少,而又新增了地税和户税,这基本上让朝廷的税收翻了倍。
更何况,还有工商税收关税这些呢,还有盐酒茶铁等专卖税呢。朝廷还有大型的外贸商团呢,每年也能赚不少钱的。
怎么就没钱到要破产?
“陛下,这几年用兵不断,花费巨大啊。一场战争下来,动不动就是耗费千万贯,加之此前北方罕见大灾,本就把朝廷的那点积蓄用光了。”
说实话,戴胄当了三个月的户部尚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李超的本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都不知道,李超当初是怎么让朝廷挺下来的,那么困难的状况下,还能修修补补的把大唐带过来了。
本来说现在的情况应当比那时好,可他确实没办法了。能想到的办法,李超当初都想到了,盐铁茶酒糖矿等专卖,甚至搞出了盐引茶等,还发行了盐票茶票等股票募集资金。还组织了不少官方的贸易商团,与周边各国进行大型贸易,为朝廷赚钱。
当初还整顿佛道,也是弄了大量的钱财土地过来,大大缓解了一波。
又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借了不少的钱。
其实就是深挖潜力,或者说是寅吃卯粮了。
“朕的内库还有大约两百万贯钱,你拿去吧。”李世民道。
“陛下,这也是杯水车薪啊。”戴胄道。
李世民沉默,当年武德之时,朝廷一年收入也不过是几百万贯,可都能过的下去。现在二百万,居然成杯水车薪了。
“你有什么建议?”
戴胄犹豫着道,“臣建议,继续开源节流,首先是裁减北衙禁军。如果裁军一半,北衙六军保留三万人,那么一年至少能节省开支三百万贯。如果直接把神器军裁了,还能再省一百万贯。”
“若是把火器监也给裁了,一年还能节省许多。”
“另外,臣以为,北衙禁军以后也不再发放军饷,而是给他们分地。给北衙禁军们分地,这些地分给他们后,既可以由朝廷安排人租种,也可以交给他们自己家人耕种。这样,朝廷就不再给他们发放军饷,也能节省不少开支。”
“还有,相比起养军,打仗的开支更大。朝廷应当暂停一切用兵计划,包括出兵西域计划,暂停以节省军费。另,九边防御计划里的城堡烽堠的修建,河套、陇南、燕北、辽西等地的军堡修建计划也应当暂停”
戴胄的节流计划,首先就是向着军方下手。
裁减北衙禁军,罢撤神机军、火器监,以及停止边地的防御工事的修建,暂停一切用兵计划等等,甚至停发北衙禁军们的军饷
一项一项,确实能节省很多钱。
算下来,一年能节省下上千万贯。
可李世民却越听眉头越皱。
大唐能有今天,正因为重视军备。哪怕日子再苦,也没有自废武功。李超在朝的时候,甚至主动提出了要扩军至八十万,还积极发展出了火器部队,建立火器监,打造火器生产线。
大唐还建立了一支正规的常备军。
可现在倒好,戴胄一来就要一刀全切。
第936章 求票
武当山,李氏净乐庄园。
年底了,李氏各地产业的管事代表们都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李记年终大会。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
就如是朝廷的朝集使一样,远的地方,从十月就开始动身前来。近些的,则也赶在十二月中就前来。
李家产业越来越多,越做越大。
这么大的产业,管理起来也是非常难的。好在李超有比较好的管理制度,早早就把框架立了起来。他把李氏的产业,分门别类。
同类的产业规划在一起,委派了管理团队,对整个产业下的各个商铺进行垂直管理。同时,李超又设立了人事、财务等各大总部管理团队,管理所有李记下的各行各业。
好比李记的金融部,就总管着李记的钱庄、当铺、保险等这类所有产业。但同时,李家的财务部,也一样对李记钱庄的财务有着管理、审核权。
正是靠着这套制度,李家的产业这些年发展的极快,却极并不乱。
年底的这次大会,不仅是审核,同时也是让李家能跟下面的管理团队,特别是那些产业主持的管事们有个更好的了解机会。另外,让他们亲自来开会,也是李记下各产业的加强交流,让他们更好的领会李家的要求。
这些产业都是李家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李家的要求发展。
每年的这次年底大会,李家和别家合伙的那些产业,也会派代表前来列席会议。
武当山下,到处都是马车。
一辆又一辆的马车,停出去好几里路。
每家产业代表,都坐着马车前来,带着车夫,甚至带着自己的助理、幕僚什么的。李记的产业都很赚钱,李家赚大钱的同时,对管理团队也向来不吝惜。
管事们都能拿到身股,就是管理层的分红,甚至就连普通员工都能拿到分红,虽然这只是身股,也就是岗位的干股,去职就没有了,可这样的优厚待遇可没有几家有的。
管事们还能享受不少的好处,比如李氏内部产业商品的优惠券,李家的管事购买李记的马车,可是能优先提货,并且享受打折优惠的。
要知道,如今李记的四轮马车,可是拥有许多项独家技术,四轮马车早成为身份的象征。宝马、奔驰、悍马、捷豹这些牌子的四轮马车卖的好的不得了,订单早排到很久之后了。
但李家的管事,却能享受到工坊的计划外订单额度。
价格上还有优惠。
李家这么大声势的武当山大会,连均州官府都早惊动了。
哪怕李超已经不是宰相了,可人家也还是大唐第一功臣啊,赵国公的领地依然是大唐臣子中最大的,灞上李的声势依然牛皮轰轰。李超可还是太子老师呢,之前皇帝再次下诏晋封李超为太保,李超已经接受了。
嗯,李超还是太子的未来丈人。
就凭这两点,李超哪怕不当宰相不入朝为官,可这地位依然是无比煊赫的。
均州刺史早派出了衙役帮李超维持秩序,武当山下替李家接待客人。
几个衙役站在路边上,看着那长长一排看不到头的路边停放马车,惊叹连连。
“这只怕得有上千辆马车吧?”
“何止啊,我估计得有三千辆。”
“天啊,差不多全都是四轮马车啊。我好想买一辆宝马马车,可惜太贵了。”一名衙役望着那一辆辆装饰漂亮的四轮马车,羡慕的道。
“宝马可不便宜,不过我还是喜欢悍马,宝马太奢华而且过于精致了些,还是悍马好,粗旷结实,乡下路也能跑的飞起。”
另一个衙役对两个同伴的幻想很不屑一顾。
“你们连匹马都还买不起呢,还想买四轮马车?四轮马车,那可是非富即贵才能买的起的,不是勋戚贵族就是官僚富贾,一般人哪买的起?我们能买攒钱买辆普通的马车就不得了了,还是想点实际的吧,什么时候攒钱把家里的骡子换一匹马,这两年马价下跌了不少,我想着再等两年,河西马价格再降点,到时花二十贯买一匹河西马。”
“我觉得还是突厥马好,不挑食,好养,还便宜。”
一名年轻的均州小吏却没理会几个衙役的话,他也一直在打量着那些马车,可想的却不是买马车还是买马的事情,他想的是,李家果真庞大无比。
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
一句话道尽李家的财势宠大啊。
起码三千辆马车,如果一辆马车代表着李家的一处产业,那就意味着李家起码有三千家产业。
连管事都能拥有这么昂贵的马车,可以知道这些产业是多么的赚钱了。
李家真是富可敌国都不为过,家财千万,那都是说的太少了。
小吏是个年轻人,也是世家出身,虽是旁枝,可书没少读,也曾游历过不少地方。看待事情比较成熟,他暗暗的数着李家的那些产业。
李家最赚钱的产业是什么?
李记钱庄?李记钱庄分行遍布天下,据说天下三百余州,每一个州都有李记钱庄的分行,天下一千余县,起码有一半的县,已经有了李记钱庄的分行。仅仅是这一点,就能知道李记钱庄有多么的了得。
大唐无数的百姓和商人把钱存进李记的钱庄里面,李记转手把钱拿去放贷,就不知道赚了多少利息,空手套白狼,借鸡生蛋。
可偏偏还得到天下称赞,存钱的人称赞李记揽储给息,给了大家方便。钱存进李记,不但有利息,而且还能随时取出。特别是李记分行遍布天下之后,储户已经可以凭着存折随处可取现。虽然异地取钱,多收点手续费,但方便啊。
商人们也称赞李记钱庄,他们外出的时候不用再背着沉重的铜钱,也不用带着金银不安全,直接汇兑就行。
大家都喜欢李记钱庄,李记见票即兑的庄票,跟钱币一样的好用。
全天下的人都在帮李记赚钱,却还要称赞他。
而李超拿着这些钱去放贷,却还又得了好名声。因为李记借贷的利息低,比起普通的民间借贷低的多,更别说高利贷了。只要有抵押,在李记贷到钱非常快。一些信誉好的商家,甚至能凭他们的信用评估就能拿到贷款。
李记钱庄,已经真正的深入到了大唐百姓生活之中,光一个李记钱庄一年要赚多少钱?年轻的吏员不知道,但赚的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朝廷之前也有专门给一笔钱各地官衙放贷,称为公廨钱,但公廨钱月息百分之八,利息高昂,甚至中间替官府放贷的捉钱品子还要中间渔利一把,朝廷的公廨钱在民间名声极臭,根本不及李记的放贷。
更别说民间地主和商人们的九出十三归、羊羔贷等高利…贷了。
李记既赚了钱,又得了好名声,这本事,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啊。连年轻吏员自己,也都把钱存在这李记钱庄里,他倒不是为了几个利息,而只是为了取用方便。相比起沉重的铜钱、金银币,李记随时能在天下各地通取的存折或者是见票即兑的庄票,更加方便好用。
还有李记当铺,一样遍及天下。有李记钱庄的地方,一般旁边就有李记的当铺。
李记商行、李记百货、李记货运、李记邮递、李记营造、李记镖行,还有李记的茶、酒、糖,他们还涉及盐、矿产、炼钢冶铁、造船、马车、瓷器等,似乎这天下赚钱的买卖,李家都有插手。
什么贸易,牲畜贩卖、屠宰加工、皮革毛纺。
甚至是贩卖粮食、培育粮种。
这天下,还有李记不做的生意吗?
他们连奴隶贩卖都做,开医馆卖药材开酒楼开饭店,似乎只有青楼和赌坊没开了。
山上。
大管家李伯进来。
“郎君,大家都已经到齐了。”
“这次来参会的,总共是李记名下三千六百名代表,代表着我们李记全天下共八千余处产业,另外列度的有一百多名代表,是我们李家参股产业的各家代表。”
“今年各处产业都发展的很好,管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