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5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后跟李世民坐着喝茶。
长孙氏把白天太子跟李泰的事情说了一下,“从岭南回来后,承乾和青雀的关系疏远了许多。”
李世民若有所思,“怪不得承乾一心要主持运河之事,看来这小子心思深了许多。”
才十一岁的太子就已经有了危机感,就知道防范兄弟了,李世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好还是坏了。
也许自己开了一个坏头,他心里叹息道。
第1153章 二十年之后
“恭喜马相,从此成为天子亲家翁了!”
李超一进马周家里,就拱手向他道贺。穿着一件棉袄的马超听了,也只是苦笑着道,“看来还是逃不过啊。”
两人一边往里面走,一边说着话。
“天子亲家翁也不是坏事嘛。”李超笑道。
“可否知道是陛下哪位皇子?”
“十三皇子晋王李治,怎么样,良配吧?”
十三皇子是嫡皇子,马周的女儿许配给晋王,当然是不错的。不过天子亲家翁确实没什么稀奇的,皇帝现在二十多个儿女,因此有二十多个亲家翁,基本上都是朝中宰辅。
不过就算是天子亲家翁又如何,当初萧瑀、陈叔达不也都是天子亲家翁,但皇帝一翻脸,照样则天门外凌迟处死。
割了一千刀的天子亲家翁。
马周现在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右庶子、太子少傅、许国公。说来马周既是东宫官又是太子老师,现在却当了晋王的老丈人。
李超亲自前来做媒提亲,事情当然不会有什么反复。
两人坐着喝了会酒,聊了会天,然后李超告辞。
回头,宫里自然会派人前来送娉礼提亲,李超的任务已经结束了。
马周送到门口。
“年后文远有何安排?”
李超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年后有什么安排,正常来说,他现在无官一身轻,自然是闲云野鹤。不过也还得看李世民,如果他非要再安排点什么差事,李超自然还是得听差跑腿的。
“也许明年就在京城陪老婆孩子,又或者去领地转转。你知道,我领地比较多的,狼山北,辽东南,还有广南的赵国公领,东海上的琉求岛。”李超说起这些领地的时候,很有几分得意的样子。
说来也确实不容易,哪怕这些领地都是在边边角角上,但地盘不小啊。今天偏一点没什么,回头就能富起来了。狼山北的领地可以放牧养殖,也可以跟边市交易,也是能赚钱的。
而辽南、琉求、赵国领这三块领地都非常大,除了赵国领现在还很偏,琉求和辽南可都是宝地,已经正在起飞当中啊。
马周听了有些牙痒痒,太得瑟了。
“得了,你赶紧回家多生几个儿子去,要不然你这么多领地将来哪里继承的过来。”
李超哈哈大笑而去。
跟马周之间,这关系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相互之间开些小玩笑,完全没关系。
骑着马到了家,李超冷的有点发抖。
寒冬腊月骑马,真不是什么享受。可李超又比较好面子,身为军神,总不能坐在马车里吧。
一般只有年纪大的官员才坐马车,年轻的官员,哪怕就是个文官,那也都是骑马佩剑的。
说来大唐如今的马是真多,灭了突厥,降了契丹和奚,薛延陀和吐谷浑也已降服,边贸也十分兴旺,如今牛马的价格那是直线下降,连带着牛羊肉现在也十分便宜。
一匹好马,不过二十贯钱。
一头牛,不过几贯钱。
每年大匹大匹的牛马输送进来,让价格大跌的同时,也让无数大唐百姓开始拥有马匹。如今买马不贵,稍有些产业的家庭都买的起马,倒是养马的草料钱不少。条件更好点的,更是还有马车。
大户人家,则基本上都有四轮马车。
连普通的乡下农夫,不少人家里都有了骡子和驴可以骑行代步。
马上就是贞观五年,大唐立国已经十年,南征北战,平内患,灭外寇,尤其是在今年灭亡突厥之后,大唐帝国的子民,自信心也空前的高涨。
看看街上的大唐百姓,走路时都挺胸抬头。
宽阔的汉京街道上,车水马龙。
商人护卫带刀,读书士子佩剑。
街上甚至有专门的出租马车出租马和出租骡子出租驴,不过这里叫赁驴人、赁骡人、赁马人和赁车人。
站在街边,有需要用车用马,伸手一拦,这些身上衣服上写着赁字的人就过来了。
汉京太大,光靠两条腿走路,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租车租马也很便宜,生活十分便利。
街道两边,都是商铺,到处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胡夷,看他们操着蹩脚的官话讨价还价,十分有意思。
大唐汉京,天下中心啊。
身为一个大唐子民,李超深感荣耀。尤其是这一切,也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
到家,仆人牵走马。
李超感觉腿已经冻的有些僵硬了,看来下次还是应当坐马车,骑着高头大马虽然比较威风,但这天气确实冷的难受。
大厅里,崔莺莺几个正在听红线和四娘说在岭南的见闻呢,几个女人喝着从交州带回来的桂花黑糖水,听的津津有味。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陛下把真腊割让的那块地给我们了。现在赵国公领南北增加了一百里。”李超笑道。
崔莺莺抓过李超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帮他暖和。
“这么冷的天,你也不坐车,骑什么马啊。”
红线给李超拿来一个暖手炉,“快放腿上暖暖。”
“三郎喝杯热糖水,暖和下身子。”杜红娘也连忙端了一杯糖水给李超。卢氏坐在一边,还有些拘束,只能看着几个女人对李超嘘寒问暖。
坐了会,身上总算是暖和了起来。
“管家,把青书叫来。”
宋青书正在屋里读书,一到京城,李超就把他送去了国子监。不过此时已经是年末,国子监也放起了寒假。李超带着宋青书拜访了国子监是祭酒孔颖达和不少老师,听李超说这是他新收的弟子,又听说了宋青书的故事,国子监自然收下这个特别学生。
孔颖达是孔子后人,今年李超提议尊孔子为文宣王,又追封孔子上五代为王,这些举动让孔颖达也是感激不尽,他本来就与李超关系好,如今又欠下李超一个大人情。
当然对宋青书十分照顾,哪怕放了假,也让宋青书上他府上去读书,他亲自教授。
白天,宋青书去孔府读书听课,晚上回来时,李超有空也会亲自教导一二。这段时间,宋青书也是沉浸在书海之中。
到现在,他都还觉得这一切如同是一场梦境。
以前他以为交州就够大了,但到了广州,才发现那里更繁华,而到了汉京,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巨都。
汉京连同周边的京畿城镇,如今人口已经过百万,官方的数据是人口一百一十万之众,一百一十万人啊,每天消耗的粮食就多达几千石之巨。
唐白河上,每天运粮来京的粮船就从没停止过,京城水门附近的那一排排的巨大粮仓,堆积着无数的粮食。
而赵王府,也是如此的奢华庞大。
听说李超要见他,他连忙收拾了下东西,然后整理好衣服。他父亲站在门口,“儿呀,一定要认真听赵王的话,永远不要忘记这大恩大德啊。”
宋父现在住在赵王府,他们父子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府里甚至给他们安排了仆佣。宋父的腿病,也有大夫为他医治开药,如今慢慢调理已经好了许多。
这种生活,简直不敢相信。
朴实的渔民只知道这一切都是赵王给的。
宋青书来到大厅,看到赵王的妻妾也在,有些意外。
“你来府上也有些日子了,之前我也没什么空,今天呢,你也正式见下你师娘她们。等过些天,你的那些师兄们也都要回京了,到时我再给你们介绍。”
宋青书连忙一一给崔莺莺她们请安问好。
“怎么样,在府里呆的还习惯吗?”
“老师对我们父子太好了,学生无以为报。”
“不要说那些客套话,京城很繁华,你不要迷了眼。要记住,你来的目的,你是来求学的。等年后,你呢就正式搬到国子监宿舍去,认真学习。你父亲呢,就留在这府上,你也不用担心什么。你好好读书,三年之后,我希望你能够一鸣惊人,高中进士。”
“青书一定不给老师丢人!”
“很好,回去看书吧,不过要记得劳逸结合。早上多锻炼身体,有时,也出去转一转。要出门,跟管事说一声,会安排车夫随从,另外,我跟管家说过,府上每月给你十贯月钱,一般的衣食等府上都会给你准备,这个月钱是另外给你零用开支的。”
“谢老师。”
宋青书感激的躬身行礼,然后退下。
“挺朴实的一个孩子,三郎很看重他?”崔莺莺问。
李超笑道,“这孩子品德很好,而且非常勤奋努力,我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其实这也算是许多豪门的一种通常做法,对那些出身普通却天赋不错的年轻人,给予帮助拉拢,这些人出身普通得了帮助,当然也是愿意依附于豪门的。豪门多以门生和义子的名义聚拢这些人才为自己所用,这些人没有根基没有背景,离不开他们,对他们的忠诚会比较牢靠。
不过李超对宋青书倒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之心,纯粹只是钦佩这个渔民之子的奋斗努力。宋青书的那股劲头很让李超喜欢,李超相信,以自己的资源,帮助宋青书的话,他将来肯定也能走的更远。
“青书这孩子不错,也许二十年后,他就又是一个马周了!”李超道。
第1154章 出阁
赵王府。
还是黄昏时分,府中已灯火明亮。
华灯初上,府中的奴仆家丁都在忙碌着准备晚餐。
书房。
李超正在写着奏章,承乾一心想要做事,但他毕竟才十一岁,连冠礼都没行。不行冠礼就只是孩童。
“臣请为太子加冠,《左传异议》曰,以星终为年纪,十二而一周,于天道备。所以人君十二始冠,冠,弁也,行之于庙。汉已还,间有即位而冠者,皆出于不得已也,故改其名为加元服,皆汉儒因事旋讲,实非古也。《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王教之本。”
“今皇太子未成,俾冠而临国,冠道未成,不冠而临,岂可以童子之道理焉?”
“臣窃以为兹事体重,今太子殿下有意出来任事历练,臣以为此乃好事。”
按古代礼制,男子二十而加冠,当然人君比较特别,所以十二岁而冠。太子是储君,也是十二岁而冠。本来承乾也是要到后年满十二岁加冠,但李超认为太子要出来做事,总不能不冠而监吧。
太子确实还没到加冠年龄,但不加冠出来做事,就显得不庄重正式。
从天子到庶民,加冠礼都是成人的标志。
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成行冠礼则不可亲政。
加冠,也意味着可以视事。
李超请求皇帝提前一年为太子加冠。
加冠后的太子就算是成年太子了,就能真正的视事,若是李世民这个时候挂了,那太子继位,就能直接亲政,而不是要等到加冠之后才亲政。
不过现在李世民还这么年轻,刚二十八岁的李世民当然不用担心挂掉。
或者说以后李世民离京,那太子监国,就是真正的监国之权。
写到这里,李超犹豫了会,还是继续写了下去。
后面写的已经不是皇太子加冠,是皇子出阁制度。
李超建议皇子十二岁出阁,出阁也就是搬出皇宫,出就外第。同时,出阁后皇子不仅有出就外第,还将有开府置属以及出班外廷的三种权力。
因为大唐对皇子封建,因此李超建议的是皇子六岁读书,十二岁出阁,待其满十五岁,就让他们之国就藩。
这也是对太子承乾的一种地位巩固,十五岁的皇子已经可以算是成年了。
天子、皇太子十二岁而冠,皇子十五岁而冠,百姓二十而冠。
加了冠礼后的皇子,就不能继续留在京师,得到封国就藩,非奉诏不得私自离开封地。
六岁进学,十二岁出阁,十五岁之国。
历史上承乾跟李泰斗的厉害,最终让李治白白捡了天下,主要还是李泰一直留在京城。虽然历史上李世民的世封制没能推行下去,但也有分封皇子任地方都督,可李泰却一直没有出京就藩过。
现在李超也得帮着承乾谋划这些事情。
承乾对李泰说的那句,我的东西我不给你,你不能偷不能抢的话,还是让李超大为震惊的。想不到十一岁的承乾,就能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来。但从这话里也看出来,年轻的太子对于权力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承乾是自己的学生又是自己的女婿,自己不帮他帮谁啊。
写好后,李超仔细检查了几遍,最后又誊抄一份。
李超的折子有特别通道直接呈给皇帝。
折子当天晚上就进了皇宫,呈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之前。
“为太子提前行冠礼!”
“皇子出阁就藩制度!”
李世民还以为是攻打林邑的计划,却不料打开来居然是这么一本奏折。
“李超的手未免也伸的太长了些!”
李世民冷哼一声,皇家的事情他插什么手。
不过心里不满归不满,最后他还是仔细的看完了,而且看了三遍。
次日朝会,李世民把李超的奏折让百官传阅,同时宣布太子将负责主持西运河修建一事。
两件事情放一起,百官们也明白这个提前冠礼是在为太子出来做事准备的了,只是好多人不太明白的是,太子才十一岁啊,真要让他主持西运河这么大一个工程?
而且,堂堂太子,负责挖运河?怎么都让人觉得,哪里有些不太对劲。
“臣认为可为太子行冠礼!”中书令房玄龄出奏,支持李超的提议。他对太子是向来支持的,太子打小聪明且早慧,此前还短暂监国过,虽然说汉京之乱时表现不够完美,还显稚嫩,但已经极为难得,远超同龄人。
现在太子想早点出来历练历练,做点实事,练练手,他当然支持。西运河工程虽大,但也远不如东运河,太子挂个帅,下面有具体的人负责,肯定没问题的。
不过也有许多大臣,目光却是盯在了李超奏折上关于皇子出阁就藩的制度上。让皇子们六岁开始读书,这倒很正常,本来就是如此,但到十二岁就出阁建府,这就不一般了。
十二岁的皇子,跟现在的太子差不多,正是在正要懂事的年纪。留在宫里,确实会对太子有些影响的,毕竟太子都早已经入主东宫了,若让皇子一直呆在宫里,特别是如嫡皇子李泰李晋这样的皇子呆在宫里,常伴皇帝皇后身边,皇帝皇后难免不会特别宠爱他们,万一到时李泰他们侍宠要夺嫡怎么办?
不得不防啊。
太子承乾是嫡长子,太子又册立的早,到现在都快五年了。朝中上下,自然是支持太子的,太子名正言顺,他的太子之位不动摇,朝局也不会动荡。
大家都喜欢稳定,有几个人真正喜欢动不动就来个玄武门来个汉京之乱啊,那可是得被迫站队的,站错了就得掉脑袋,甚至身死族灭。
在唐以前,皇子幼时养于宫中,成人后从宫中迁出居住,称为出阁。一般,都是在十六岁前就要出阁,李超直接弄个了十二岁出阁,更早,也对太子的威胁更小。
皇子出阁需要皇帝正式颁布诏令,举行仪式,可阁后就相当于外朝臣子,可参加朝会。但不得皇帝召见,是不得再擅自入宫的。
因此,皇子一旦出阁,就与宫相相隔,与群臣同列。
出阁,赐府第,开府置宫,拥有自己的依仗、护卫。
如长孙无忌这样老辣的人,就一眼看出李超的这封奏章,表面上是以提前为太子行冠礼为主,但实际上真正的用意却还是的面的这个皇子出阁之国制度。
承乾是他外甥,李泰李治也是他亲外甥,李恪那些就算不上他外甥了。但就算同是亲外甥,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在他的眼里也是地位不同的。
长孙无忌当然是全力支持太子的,他没有理由却支持另外两个外甥。
李超的这道奏章,保证的是太子的利益,与长孙无忌和长孙家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陛下,臣完全赞成太师的这封奏折,太子需要提前加冠礼,皇太子出阁之国也应当定下一套制度。”
宰辅们打头阵支持,其它大臣也没理由反对啊。虽然提出这道奏章的人是李超,一个让大家心里羡慕妒忌恨的家伙,但朝堂上,还是一致赞同。
行冠礼之前,加冠的皇太子需要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行冠礼之时,从臣诣奏告天地、祖宗。
因此,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必须得先由太史局选好吉日,太常寺参考旧礼,官吏置办冠礼需要的相关仪物,最后在贞观殿举行太子加冠礼。
这仅比册封太子、太子大婚的礼仪稍小点,冠礼当天,文武百官还要按上朝的次序站立,观礼。
一般情况下,太常卿掌冠,以三师三公赞冠。
然后皇子依古礼,三进:一进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加冠后还要宣读皇帝诏书,诏书里皇帝要赐予表字。
皇太子的冠礼会非常隆重,既然已经决定提前为皇太子加冠,那么这些事情就得开始动作起来。
选吉日,做好各种准备。
太史局、太常寺等都会很忙碌,此外礼部也一样要协助。
连皇帝,也得先为太子想好一个表字。
李超官居一品,位为太师,因此赞冠的任务就交给了李超。
掌冠、赞冠各一人,太常卿掌冠,负责端帽子,李超负责赞冠。
赞冠,就是在冠礼上为之赞唱司仪。
太史局,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后来也称为司天台、天文院、钦天监等名。总之,在大唐,只有太史局才可以观看天象,推算占卜这些,其它私人搞这些,就是违法。
太史令回来后,把任务交待下去,马上选一个黄道吉日。
“李丞,三天之日把吉日选好。”太史令对手下的年轻官员太史丞李淳风道。
李淳风今年二十五岁,曾经得刘文静推荐入李世民麾下,在秦王府做过记室参军,因对天文历书方面很有天赋,被李世民调入太史局任职。
“无需三天,我已经推算到明年正月初八,就是一个黄道吉日,三年之内,都没有比这个日子更好的吉日了。”李淳风笑着说道。
推荐本书《唐朝小农民》,一个小护士写的!
第1155章 贞观八年
贞观八年。
华夏安定,四夷宾服,五谷丰登。
贞观殿里,数名大臣出列,齐声奏道,“臣等请求陛下封禅!”
李世民面带微笑,“怎么提起封禅之事来了?”他虽似一脸意外,可却很高兴。
长孙无忌道,“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封禅的时候了,时不可失,天不可违,现在封禅,正是时候。”
李世民坐在御椅上,身子轻微的扭动着,十分愉快。
封禅,这也算是帝王的盛事。
不过还没等他说话,魏征却从一边站了出来。
“臣以为不可!”
这一声不可,连殿中坐在那打着瞌睡的李超都不由的抬头看了他一眼。如今魏征,似乎在朝堂上反对派、少数党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
李世民本来高兴的脸上,阴沉了一些。
“魏征,你认为朕不可封禅,是因为朕功不够高,德不够厚吗?”
“陛下,大臣们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盛事,臣不这样看。如果天下平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有什么不圆满的吗?以前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来的人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而且,扫地为封,祭天为禅,又何必登上泰山之巅,去显示陛下的诚敬呢?”
长孙无忌举起笏板,立即反驳魏征。
“封禅虽是陛下亲自去泰山,但表示的却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是因为治政天下的结果,不是这样吗?”
房玄龄也站了出来,“陛下当然功高德厚,而且华夏安定,四夷牢服,五谷丰收,符瑞已至啊。”
李世民也望着魏征,“朕为什么不能封禅呢?”
魏征却不是那种轻易妥协的人,他一举笏,“陛下,虽然有房相说的这些,但是我们毕竟承受的是隋末大乱之后,仓廪还有些空虚,天下人丁户也还没恢复,而封禅,必然是车驾东巡,千骑万乘,沿余的供应,朝廷的花费,都不是容易承担的啊。”
“再说,陛下要封禅,那么一定是万国都集中而来,远夷君长,都要随从。现在从伊、洛到达海边的岱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