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6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到了后来,成帝自己都无权直接委任一个小小的侍中之职。

    王氏一门势力日见膨胀,兄弟全部封侯,王氏子弟个个握有大权,连各郡地方长官也多出自王氏门下。

    王家邸宅在长安城内连绵数里,后庭姬妾成群,僮仆千万。

    这些,和如今的灞上张家又是如何的想象。

    张超把持朝政,满门诸侯,大权独揽。上至宰相、将帅,下至州刺史,无不出自张超的授意。

    承乾虽是皇帝,可连天子侍卫亲军都掌握不了。

    成帝是自己爱玩,把权力交给舅父们,可承乾却是想亲政的,但事实上中枢宰相们更听张超的,承乾这个皇帝,说是高高在上,其实更是被架空了。

    长孙无忌可是深有体会张超架空人的本事,他在内阁,就被张超架起来。

    同样是皇亲国戚,张超是国丈,长孙是国舅,两人还同是贞观宰相、贞观功臣,当年玄武门论功并列第一。但是现在呢,他长孙无忌在中枢在朝堂,都快成孤魂野鬼了。

    张超呢,一呼百应。

    王莽因得王凤举荐,因此被成帝封为信都侯。进入朝堂,王莽用他的诡计打倒了政敌,谋得大司马的高位,掌握了辅政的大权。

    这又和张超对付政见不和的人是多么相似。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也嬉戏荒政二十六年,王家也成为权倾朝野的后戚。成帝死后,因没亲生儿子,便由侄子定陶王刘欣继位,为汉哀帝。

    王政君成了太皇太后。

    但哀帝也有舅家,因此他把祖母接回长安,同王政君并尊为太皇太后,号称帝太太后。

    于是,王家和傅家,这两个外戚就产生矛盾。

    但这个时候,那个王太皇太后却下诏要王莽辞去大司马回家,她自己也对傅太皇太后处处退让,当时傅太后甚至无礼称她老太婆,她都不计较。

    汉哀帝也是一个没用的皇帝,居然重用男宠董贤,结果把国家弄的乱七八糟不可收拾,最后不得不又请王莽重新出山,再掌朝权。

    哀帝仅在位七年就死了,死时才二十五,被酒色掏空身子,用药过度而死。

    相比起成帝、哀帝的昏庸胡来,董贤等人的乱政。

    王莽虽是后戚,但他平时表现的是礼贤下士,谦恭俭让,朝野素有威名。天下大乱,所有人都认为只有王莽能够拯救乱局,将他看作是周公在世。

    哎。

    这不就跟张超一样吗?

    贞观之初,经历玄武门动荡不安,又遇突厥入侵和大灾荒,那时多少人称张超为救时宰相。

    而去年,皇帝服丹药,朝局动荡,张超奉太子起兵清君侧护法,天下百姓不也纷纷视张超为周公在世,盼着他早日入京吗。

    王莽后来得封安汉公、领四辅事,大权独揽,政事皆由安汉公平。

    张超去年入京后,被封安国赵王、内阁首相,政由皆出自内阁,内阁由首相总领。

    哀帝死后,也没有儿子,王莽为了弄权,于是故意立只有九岁的哀帝侄子中山王为帝,王莽后来还把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

    王莽非常会拉拢人心,他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几千人至长安,得儒生拥戴。

    后来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都上奏请求加赏安汉公,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

    于是朝廷赐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

    平帝十四岁就病死了,有人说是因为平帝曾经流露出对王莽的恨意,然后就被他毒死了。

    杀死平帝后,他立了一个才两岁的刘婴为皇帝。

    三年后,王莽终于撕下伪君子的面具,让王太皇太后交出传国不玺,立他为帝。

    王太皇太后不肯,可这个时候,再也无人能够阻止王莽了,甚至朝堂诸公,天下诸侯,也没有人想要阻止王莽。

    一切那么的水到渠成。

    近来,长孙无忌常读史书,每每读到王莽篡汉,读到这段历史,他总是无尽的感叹。

    王莽能篡汉,可以说与太后王政君脱不开干系,正是这个活了八十四岁的老太婆对娘家的护持,让王氏一门出了五个大将军,十个侯爵,还出了一个王莽。

    虽然后来她曾经拿传国玉玺去砸王莽,可也已经太迟了。

    固然也与汉家几代皇帝无能也有关,但王莽确实是一位会伪装的伪君子,篡位者。

    没有篡位之前,他就如现在的张超一样,深负民望,天下人称赞。

    张超不止一次说过,他忠于大唐,绝不会谋朝篡位,这话居然也深得天下人相信。

    长孙无忌却不信。

    他认为张超只是特别能装,他伪装的好,不露一点痕迹。一点点的在窃取权力,他一点不心急,他只是在等着一切水到渠成,等着瓜熟蒂落的那一刻。

    张超已经是安国首相了,也是三师之首的太师。

    下一步,张超要的是什么?

    假黄钺,受九命之锡?

    最终,受禅?

    据说,当王莽露出真面目,篡位自立的时候,天下人居然有九成五都是支持的。

    一个谋朝篡位的奸臣,居然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

    四十八万多人上书朝廷,要朝廷赐予王莽九锡,权臣赐九锡,这是禅让的前奏了。

    这意味着这四十八万多人是清楚知道在做什么的。

    当时人称王莽代汉,而不说篡汉。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西汉百姓都知道,王莽符合皇帝的条件,让王莽做皇帝,天下人的利益就有了永远的依靠,就可以避免再受刘姓子孙的罪了。

    西汉末年,全国人口不过千余万,识字人口不过百万。朝廷却收到四十八万余百姓的上书请求,请求为赐王莽九锡。

    ‘天下有识之士’都希望王莽来当皇帝。

    高级的王公列侯和士大夫中,支持王莽的也有九百多人,几乎占了全部。

    长孙无忌在想。

    如果现在让天下人给朝廷上书,让他们选择谁来当皇帝,也许支持张超当皇帝的人远远不止四十余万,说不定四百八十万也不止。

    选张超当皇帝,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又将如何?谁能阻止?


第1354章 天子血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伊丽郡王府。

    夜已深,长孙无忌却没有睡。

    大厅灯火明亮,整个洛阳长孙家族的重要男丁都来了。

    洛阳长孙家族很庞大,虽然早年长孙无忌父亲死后,他和长孙皇后曾有过被兄长赶出家门的历史,但长孙家确实人丁众多。

    长孙无忌兄弟就五个,除了一个早死的,还有三个在世。他高祖长孙稚有五子一女,因此洛阳长孙家也有五房。长房长孙子彦是他曾伯祖,生有九子一女。其余几房,也是人丁兴旺。

    长孙无忌的曾祖是二房长孙子裕,生子长孙兕。长孙兕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长孙晟三兄弟。

    现在长孙家族中,辈份高,威望也高的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的堂叔,他是长孙家四房的。是长孙子裕的弟弟长孙士亮的孙子。

    长孙无忌和长孙顺德的关系算是较远,长孙无忌的高祖长孙稚是长孙顺德的曾祖,四五代了。但大家族关系较紧密。

    洛阳长孙稚传下来的五房,长房那一支是族长,不过影响力远不如二房和四房。

    大半夜的,长孙家上百男丁聚在一起。

    以祭祖为名,实际上是长孙无忌要商议要事。

    其实长孙家是北魏皇族,真要往上追,那家族更庞大。长孙无忌高祖长孙稚出身将门世家,其曾祖长孙道生、父亲长孙观都是北魏著名将领,长孙道生官至司空,封上党王。长孙观也官至征南大将军,袭封上党王。

    他高祖长孙稚六岁时继承上党王爵位,后依例降封上党公。后长孙稚因功又加封为上党王,此后并随孝武帝西迁关中,授任太师,录尚书事。

    长孙稚年少时斗鸡走马,是个纨绔。与人争斗将其杀死,躲藏在龙门将陈兴德家,后来长孙稚为报恩,将继室罗氏前夫之女,嫁给了陈兴德之兄。

    后来他为官作战,屡立功勋,入迁长安,成为西魏元勋,奠定了洛阳长孙氏这一支从西魏到北周到隋、唐的地位。

    “灞上张家值得我们洛阳长孙家学习。”

    长孙无忌沉吟着道,“我们长孙家若不再奋力追赶,就永远要被他甩下了。”

    “灞上张家不过是个暴发户,何必与他们比。”

    大房里一位叔祖父道。

    长孙无忌笑笑,“灞上张家确实是暴发户,但我们不能因此小瞧他们。张超现在把持朝政,肆无忌惮,朋党专权。若连我们长孙家都不站出来,那就没有人能阻拦他了。”

    长孙无忌取出一份诏令。

    “这是陛下给我,给我们长孙家的诏令。”

    众人传递。

    天子亲笔诏令,甚至是用血写成的,可见天子的用心。

    “天子受制于张超以及他的朋党,天子希望我们长孙家能够拔乱反正。”

    长孙顺德问,“如今张党势大,朝中遍布党羽,内阁、翰林院、议会、枢密院、兵部、三衙、五军府,几乎都是他们的人把持着。我们如何拔乱反正?京中的天子侍卫亲军,我们能调动的也就几个营而已。”

    张家的势力不断上升,而洛阳长孙家的地位却在不断的下降。

    许多长孙家的人,都是不满的。

    “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就是行不通的。”长孙无忌道,现在最麻烦的是张党把持了朝堂和军队,甚至在朝野有很强的民望支持。

    长孙家要在京城搞兵变,死的会很难看。

    要对付张超,首先得有兵,但现在的情况,想在京城掌握军队却太难了,连皇帝都掌握不了,更别说他们。掌握那七八个亲军营,也难成大事。

    “我们得学张超,不要想着朝廷的兵。咱们自己练兵!”

    张家就一直在练兵,当年偷偷练了五万。如今分封法一出,更是肆无忌惮的大肆招兵买马。

    张超的儿子在琉求打山夷,一次动用了两万人马。而按制,国公的兵额不过五千。

    张璟剩下的一万五,是以家丁、民兵、商会保安、部族土兵等名义凑起来的,但实际依然还是一支大军。

    一个琉求就两万人了,张家还有其它的领地呢,甚至在南洋的海洋深处的岛上,谁知道张超又招募了多少兵马在训练。

    朝廷的军队,不好掌握,受掣肘的地方太多。

    可私兵却没什么限制,只要有钱就可以招兵买马,打造军械。只要不出界,朝廷就不能干涉。

    将领是自己任命,士兵是自己招募,他们拿提长孙家的军饷,他们会忠于长孙家。

    长孙家的爵位也有不少,领地也多。

    最大的一块封地,自然是伊丽河谷,伊丽河谷东西一千二百里,南北最宽处六百余里,这是一处巨大的三角形河谷平原。

    三面环山,气温湿润,拥有肥沃的牧场,也是西域最适合垦耕的地方之一。

    有这样一处好地方,若开发起来,容纳个百万人口都不是问题。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伊丽河谷,我们发现了一处金矿,据估计,能开采十万斤黄金。”

    这个消息一出,大家都深吸了一口气。

    拥有十万斤黄金的金矿?

    一斤黄金现在差不多值一千八百贯,十万斤?岂不是值一亿八千万贯?朝廷一年财收不过一亿贯啊。

    哪怕要挖出这十万斤黄金,可能需要几十甚至百年,但这意味着长孙家有了源源不断的黄金产出,这是真正的摇钱树啊。

    “之前听说张家在吕宋岛发现了大金矿,说河里都是金砂,现在很多人都准备去吕宋淘金。他娘的,我原先都还准备弄批人也过去淘金呢,现在好了,咱们自己也发现大金矿了。”

    三房的一个汉子大笑道。

    灞上张家在吕宋发现金矿,现在成了最火的消息。

    传说遍地金矿,甚至有些运气好的人,直接就发现了大块的狗头金。许多幻想着淘金暴富的人,都在往南边赶,准备搭般去琉求,然后转往吕宋。

    “吕宋也许有黄金,但肯定不会遍地金银,张家这是在骗人去吕宋帮他们开拓封地呢。”长孙无忌不屑的说道,他早一眼看出,这外面的传言太过火爆了一点,这里面肯定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我们也要把消息散出去,就说伊丽河谷的大金矿,起码有一百万斤的黄金储量,说伊丽河里有金砂。”

    张超知道利用金矿把人吸引过去,他也可以照仿。

    有人,领地才能富裕起来。

    伊丽本来就确实已经发现了黄金,黄金也是需要人开采的。长孙家也需要这些金子,长孙家产业不少,但没有张家这么多产业,也没有他们那么多的财富。

    要招兵买马,要打造军械,这些都要钱。

    开金矿,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从现在起,大家尽力去招募人马,把他们移民到伊丽河谷去。多招募一些退役的老府兵,多挖一些工匠,尤其是打造军械的匠人。伊人河谷有最好的草场,我们要多养优良的军马,长孙家要打造一支精锐的骑兵。”

    “招募多少人马?”长孙顺德问。

    “先招募两万,”长孙无忌道,“我计划是十年内,招募训练出十万兵马,包括两万精骑,另外至少三万步兵,再加起码五万受训民兵。”

    十年内练十万兵,这算是极限了。

    长孙顺德犹豫着道,“就算我们有十万兵,可对张超也没有什么胜算。”

    “张超可以拉拢人,我们也可以结盟。高家、杨家、宇文家、韦家、裴家、萧家,跟张家走的不近的人,也还有不少。大家都练兵,加起来就不少了。”

    长孙家族这么大,如何集中全力先发展伊丽河谷,也是大有可为的。张超既然要推行分封,要搞封国,要练兵,那大家就都练兵好了。

    十年。

    十年后如果张超真的离开中枢,还好说,若他不走,那长孙无忌也就师出有名了。

    这时。

    突然有一个年轻人道,“如果张超当皇帝,其实不也挺好吗?我们为何非要跟张超过不去呢,张超的实力有目共睹,十年后,就算我们练出十万兵,只怕张超家兵更多更精,他的盟友也会比我们更多,我们如何斗的过他?若是败了,长孙家只怕也就完了。”

    “就让张超当皇帝,又如何,也影响不到我们?只要我们不反对他,张超也没理由要对付我们啊?”

    这个年轻长孙的话,让厅中沉默。

    其实这也是不少长孙家男人的心里想法,张超当皇帝和承乾当皇帝,有什么区别吗?

    他们身为封国诸侯,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吧。看张超的那些政策,这不是那种乱来的人。

    长孙无忌盯着那个说话的侄子,然后目光移民,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

    “你们真以为张超是个善类?此人来历不明,白手起家,从一开始,全靠的是一张嘴,巧舌如簧。从白丁到宰相,再哄骗上皇,说分封好,对朝廷百利无一害,结果到现在,领地成了封国。如果让张超当了皇帝,你以为他还会是那个态度吗?”

    “你们觉得张超若当了皇帝,会允许有这么多诸侯国吗?不,张超不会的。若他当了皇帝,肯定要向诸侯下手。”

    “张超绝不是善类,我们不能等到他下手的时候,才后悔不迭。我们要早作准备!”

    :。:

    


第1355章 天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琉求。

    十几万山夷下山投降,场面确实还挺壮观的。

    上千个寨主社长什么的大小首领们,排着队来向张璟宣誓效忠。张超坐在一边看呵呵的看着这个热闹场面,李世民今天居然又来了。

    他就坐张超旁边,看着这一切,挺平静。

    “十余年时间,琉求一个蛮荒之地,被你张家经营成了一个聚宝盆,了不得。”李世民感叹着。“文远,你说朕到了美洲,能否也和张家经营琉求一样顺利?”

    张超摇头。

    他很直接的告诉太上皇不会。

    “琉求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说实在的,张家投入的本钱大是其中一点。但还有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这里距离中原极近。不过二百里海峡而已,一天就能往返一趟。”

    “背靠大树好乘凉,琉求背靠中原大陆,才有今天的发展。靠着中原,才有着大量的汉民迁移而来,我们在这里建港口、码头、城堡、屯庄,前期我们运人、用砖、运水泥、运牲畜、耕具等等,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是从中原运来的。”

    “而我们开垦这里后,富余的粮食、加工的蔗糖,甚至是收购来的鹿皮鹿皮草药,开采的硫磺、金子、煤、铁等,也能迅速的运回中原变现。”

    美洲就不同了。

    一年能往返一趟就不得了,而且往返的船只有限,万一遇上风暴什么的耽误了,可能就得两年一趟了。

    每次又能运去多少东西呢?

    李世民这次带去的人口、牲畜、物资较多,但他以后很长时间都只能靠这些东西来经营发展了。

    说句难听点的,万一李世民在金山半岛遇上个瘟疫什么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药方药材医治,那么他们等不及从中原找药回去,他们说不定就团灭了。

    历史上,英国人最早殖民北美,当时最先过去的一万人里,甚至很快就死掉了八千。

    要不是当时欧洲大乱,许多百姓想逃离,要去新大陆重新开始,前仆后继的,美洲殖民肯定早就停止了。

    北美那个地方,其实也不算特别好。

    虽说东部平原,五大湖地区肥沃。但那个地方,因为缺少大的山脉,所以气候易变,天气灾害较多。什么突然冷空气降温、风灾等等,对于刚开始去经营的殖民者来说,这可是相当难承受的灾害,一不小心就会团灭。

    毕竟北美不比琉求,张家开发琉求,前期什么都能从中原运过去。但在北美,万一遇灾没了收成,他们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

    从中原运粮过去,这可是相当难的。

    更别说,还有那么多印第安人,也是随时的威胁。

    这年头别说殖民北美,就是历史上大唐经营西域,都是无比艰难。大唐前中期,先后移民几十万人去西域,号称长征健儿,花费极大物力人物,都才勉强站住脚。

    可当中原安史之乱一起,朝廷军队撤回之后,留下的大唐西域开拓者,断了中原的支持后,很快就被湮灭于西域诸胡中了。

    去美洲,这是在赌命运。

    张超希望李世民命运好一些,希望他为大唐能够建立起一个登陆据点。

    “多种些土豆玉米红薯!”张超给太上皇建议。

    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作物,虽说是美洲作物,但实际上都是南美或中美产物。大唐的探险船队,有张超的指点,还是花了许多时间才找到这些宝贝的。

    现在的北美,应当还没有。

    这些作物既然是美洲作物,在北美应当比较能适应。比起麦子水稻糜子这些,土豆玉米肯定更好种植,产量也更高一些。

    “耕种、畜牧立脚。”

    只要殷人不先来侵犯,张超建议李世民别急着想什么征服,大杀四方,殷人纷纷臣服什么的。

    张家经营琉求这么多年,猛龙过江,可一开始都还是跟山夷先贸易的。

    “臣建议陛下到了金山,先安心耕种畜牧,建立据点,起码也得先立稳脚跟,适应了那边的情况再说。若是有机会,先跟殷人结交,与他们贸易。用丝绸、布匹,却换他们的皮毛肉干等,建立交易关系,先结交几个土著朋友。”

    李世民认真的想了想,觉得虽然如此做,有点丢了他大唐天子的气度身份。但远在美洲,确实有些孤立无援。

    “多谢你的建议。”

    李世民难得的对张超说了句谢谢。

    “这只是臣的本份职责。”

    “美洲金山平原,是块发展的好地方,天府之地。陛下若以耕战立国,当能强盛。”

    到了美洲,且耕且战,全民皆兵,采用农兵制,这是必然的。毕竟李世民的人这么少,单独建立常备军,也不现实。

    青壮男子平时务农,战时打仗,若立功,就授田赐地,相信大家的热情能很高涨。

    当年战国之时,秦国本来偏居一隅,算是弱小的。但最终却靠着耕战这一套制度,反而击败六国一统天下。

    秦国的耕战和军功爵制度,其实有些类似于游牧民族。

    游牧民,平时是牧民,逐水草而居,放牛牧羊。一旦打仗,受征召出兵,自备干粮武器这些,反正他们打仗也没有什么粮饷这些,全靠劫掠和分战利品。

    因此作战比较顽强,打起仗来积极性很高。

    张超建议李世民在美洲也实行这一套,到了那边,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均田制和府兵制?”李世民皱眉。

    这一套在中原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