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6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时多饮饮茶,另外运动很重要,但也要适量。”

    “我到时安排大夫定期给你上门检查,每半月检查一次,做好记录,这样身体哪里不适也能尽早发现。”

    三高古人一般称为富贵病,主要表现就是肥胖。

    在古代,确实只有富贵人才容易长的肥头大耳。

    “多谢老师。”苏烈笑笑。

    “定方啊,我最近听不少人说你跟人说想要换封到原来长孙无忌的伊丽河谷封地?”

    苏烈怔了一下。

    “这哪个王八蛋背后说我坏话呢。”

    “你也不用管哪个说的了,说你坏话的人多了,还有人说你心情怨恨,想要造反呢?你说我会信吗?”

    苏烈怔怔的道,“老师,我绝无二心。”

    “我们师生也快二十年了,我岂能不知你心?别人不知道,说些这种离间之语,我当然不会信,不过你平时也要多注意一下。你现在可是堂堂亲王,枢密副使,地位不同一般,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有许多人关注,莫要让人误会的好。”

    “是,我以后一定多注意。其实我说换封,也只是开个玩笑的。”

    “你就算真有那想法,也没什么。赏功罚过嘛,这是应该的。你灭三国擒三国,这功绩够大了。虽然朝廷给你加封亲王,还授你一子爵位并辽北百里封地,但我认为还不够匹配你功绩的。”

    “我已经拟在信度为你增赐百里封地,再赐你一子为开国侯。”

    “学生不敢接受!”

    “这是你自己为自己挣下来的赏赐,有什么不敢受的。这份诏令稍后会送往议会表决。”

    张超曾听说一家单位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一位在关键岗位上的员工,因为急于处理私事,结果耽误了当天要做的工作,给单位造成了数十万元的损失。而领导却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了几句而已,未做任何处罚。

    于是,这位员工也觉得犯了错也无所谓,工作越发漫不经心,而其它的员工看了也纷纷效仿,在工作中疏忽大意,掉以轻心,大大小小的错误不断发生。

    同样还是这个单位,一个做文秘的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积极的一些主流媒体记者联系,宣传单位事迹,由此为单位化解了好几起危机,使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形像。

    单位领导本来准备给他五千元奖金,文件拟好了,却没了下文。据说是财务上资金紧张,于是领导便只好放放再说,随后不了了之。最后这位员工愤而辞职,其它员工也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人心涣散,各自天天混日子。结果,这个单位,自然很快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

    其实古人早就讲究赏罚分明,有功赏有过罚。

    唐初的府兵,本质就是一群农兵,为何却能屡战屡胜,攻无不克呢?因为府兵制初期正是赏罚分明,能够及时的兑现军功。于是乎,府兵们为了军功为了勋赏甚至为了升官入仕,十分拼命。

    而后来,不过几十年,府兵制却崩溃了,府兵再也不能打了。则是因为,朝廷不能兑现那些承诺的军功赏赐了,地主自耕农子弟争相当府兵,本就是为了军功赏赐为了入仕的途径,可后来,府兵戍边无轮替,一当好几年。

    打了仗立了功也不能兑现田地钱财赏赐,甚至一般府兵子弟根本就无法晋升为军官。

    渐渐的,地主自耕农子弟都纷纷想办法逃避当府兵,最后被征召进去的,都是些穷的办不起装备,又不强壮的人当府兵。这些人当了府兵,也成了混日子的兵油兵痞,府兵再也不能打了。

    在张超代唐过程中,苏烈本来就是坚定的支持者,甚至在此前的护法战争中,苏烈也是最早起兵的。

    甚至因为皇帝杀了张超之子,他还杀了皇帝的三个儿子。

    一直以来,这位门生,确实对他忠心耿耿。

    更不说,他此前还灭三国擒三王。

    赏赐必不能少,但适当的敲打敲打也不能少,要不然万一他膨胀过头,居功自傲,干出什么傻事来,就悔之不及了。

    “最近李靖身体不适,已经请辞归家。如今是秦琼代任枢密使,我拟由秦琼接任枢密使,你出任兵部尚书,平阳则担任北衙元帅。你觉得如何?”张超问。

    李靖年纪大了,最近又腿疾复发,痛起来路都走不了,只能在家躺着。

    张超给他送了副轮椅,最后也同意了他的辞呈。

    枢密副使和兵部尚书,也不好说哪个职务高或低,都是朝廷重臣。

    “等新朝建立后,我会册立张璟为太子,到时你来担任太子太保一职。”

    东宫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都是东宫太子的老师。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则保太子安全。三少,则是东宫三师副职。

    这些三公三师、东宫三公三少等职,好多都成了荣誉加衔,没有实职。

    但张超现在跟苏烈说,让他担任太子太保,以后负责保护太子安全,实际上就是相当于过去统领东宫六率,这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

    若太子登基,他这东宫的统兵将军,太子老师,将来自然难得重用。

    苏家一国王两县侯,三块封地一千里,又给他加太子太保衔,还执掌兵部,确实是皇帝的重用恩赏。

    “烈谢过老师,烈定保护好太子。”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立秋过后,日变短,夜变长。

    天也一天比一天凉快。

    八月初七。

    夜。

    登基的前一夜。

    张超一家人已经搬进了紫禁宫,入宫第一件事,张超把紫禁宫,改回紫微宫。

    登基用的冠冕礼袍都准备好了。

    殿内省尚衣局女奉御带着一群局内宫女围在张超四周,为他试衣。尚书局的人手艺非常的高超,衣服袍冠鞋袜等都非常的贴身合适,不大不小刚刚好。

    这些人也是非常辛苦,她们负责宫中皇家的衣服,不但要制作,而且每天半夜就要开始熨烫衣物,等皇帝起来前,就要把衣服准备好送过去。

    衣服熨烫的很整齐,而且熏过衣。

    上玄下赤的龙袍,颜色偏暗,这种色调张超并不喜欢。赤是暗红,玄色,则是先染白再染黑,黑中扬赤。

    皇帝的这套大礼服,其实还是起身周,一直延续到如今,象征的是正统。

    奉御捧来旒冕。

    皇冠严格来讲,不叫冠。

    皇帝戴的叫冕,冕和冠算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说这都是戴在头上的物件,但对于帝王而言,含义就带有唯一性和推他性了。

    就好比皇帝自称朕,朕虽然也是我的意思,但除了皇帝其它人不能用。

    冠,就好比我,很平常,谁都能用,甚至连猴子都能戴。

    但冕,则独显尊敬,彰显身份。

    所以加冕、卫冕也就拥有独特的含义。

    冕,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帝王冠冕,就是皇冠,皇帝才能戴的帽子。

    这个帽子也一样是千百年来都不曾改变的式样,

    大体由“綖”、“旒”、“缨”、“紞”、“纩”、“紘”等组成。

    綖,就是头顶上那块长方板,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旒,就是悬挂在方板前后的那个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穿五彩珠玉串连而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

    紞,有专门用途,也是丝做成的线绳,线绳下端有个黄色绵丸,专用名词叫黈纩;

    纩,其实就是挂在紞头上的玉,谓之瑱,因为两块瑱正好位于左右两只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冠冕如何固定在脑袋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子;玉笄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这样才能把整个冠冕固定住,叫做纮。

    旒,就是挡在天子眼前的那个珠帘。

    天子冕十二旒,前后各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戴着冕,前面还有一排珠帘,这是会挡住视线的。

    魏征和房玄龄、马周、孔颍达等一群重臣站在旁边。

    孔颍达做为翰林学士,又是孔圣后裔,他问张超。

    “旒珠垂于眼前,会挡住君王视线,可陛下知道为何一直以来却要挂这十二串旒珠呢?”

    明日就将是登基御极,因此现在开始,大臣们也开始尊敬张超为陛下。

    张超当然也是知晓一这些这旒珠缘由的,不过还是笑着问,“学士定然知晓深意。”

    “旒珠确实大有深意,汉书东方朔列传里曾记载东方朔的一番言语。他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说,做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摭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蔽明和充耳这两个词,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视线,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张超明白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思想体现,要求当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有德之人,忽视和赦免人的小过失,不能苛求完美。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中庸之道,凡可不可过于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极端。

    该睁只眼闭只眼的时候,也要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

    “学士果然学识渊博,一顶冠冕,也能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不过这话确实对,身为帝王,统领万里河山,亿兆子民,应当有选择性的去看,有选择性的去听。目光应当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处,看到百姓的艰苦。耳朵要听到忠恳的建议,听的进那些治国的良言忠告。”

    张超几句话,让孔颍达等都称赞不已。皇帝心里能清楚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禅让大典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了。

    “承乾那边呢?”

    既然是禅让大典,自然就得承乾出面。

    不过禅让大典中,最重要的人却不是承乾,而是奉送皇帝玺绶的行事官,汉魏禅让时是以御史大夫行事,目的除崇重禅让仪式外,亦象征着旧汉官僚向魏朝皇帝臣服。

    而魏晋禅让以太保加太尉组合奉送玺绶。太尉源于东汉皇帝即位礼仪,太保则出身尚书顾命。

    魏晋以后,则各朝禅让基本上沿袭太保加太尉的组合。

    眼下朝中的太师是张超。

    太傅为房玄龄,太保是李靖。

    自从曹丕代汉行禅让礼以来,基本上各朝兴替都以禅让行式。杨坚的隋,李渊的唐,都是禅让而来。

    除了禅让以外,还有一种王朝更迭的方式是革命,不过比较少,以禅让为主。

    “陛下,明天先继皇帝位,再继天子位。”

    这也算是一种古礼,二重即位。

    同一王朝内的继位,一般是先继天子位,再继皇帝位。而禅让则相反,先继皇帝位,再继天子之位。

    皇帝继位和天子继位,是两个阶段,皇帝继位是吉礼,天子继位是凶礼。

    两个新旧王朝交替,两位天子都必然要到场,另外百官也得到场。

    而为了明天的这场盛大的典礼。

    大唐八千多位诸侯,不论年纪老幼,除了在外典兵打仗的,基本上都要到。京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外地方上的州刺史以上朝集资格的官员,也都要前来。

    为了这一天,朝廷已经准备了三个月时间。

    如今汉京城里,各道进奏院都住满了入京的诸侯和官员们。

    玺绶是皇帝禅让仪式上最重要的象征物,因此早就选好由李靖和房玄龄两人奉送玺绶。

    “承乾愿意出席明天的典礼吗?”

    “已经派王承恩过去问过几次,但都没准信。一会说来,一会又说不来。”

    张超笑了笑,他能够理解承乾此时的心情,只怕确实是犹豫万分。

    当年他助李世民篡位夺权,当他准备登基的时候,李渊也是不肯出席。最后还是张超过去请人。

    承乾护法之战,迫李世民下台后,李世民也一样的不愿意出席承乾的登基仪式,还是张超用的激将法。

    “派王承恩过去跟承乾说,他出席典礼并做好配合,是之前谈好的协议。如果承乾到时不肯来,那之前的协议自然也就当他放弃了。”

    都这个时候了,再使小性子耍脾气也没有意义。

    长乐宫。

    夜已深。

    可承乾却又哪里睡的着。

    他披衣站在殿前,引颈望天。

    满天的繁星,明天肯定会是个好天气。他多么希望明天会是个恶劣的天气,最好是雷鸣暴雨,狂风大作才好。

    明天,大唐帝国就亡了。

    朕的大唐,朕的帝国。

    自他祖父从隋帝手里接过玺绶,得禅让天下,到如今,不过二十二年而已。实际上,帝国只存续了二十一年。

    唐三世而亡。

    这和隋几乎一样。

    也许后人会干脆说唐二世而亡,根本不把他当成一帝。

    以后他会有什么名号呢?少帝、废帝、哀帝、殇帝、让帝、末帝?

    愧对高祖皇帝,如果高祖皇帝得知他这个长孙,把唐帝国折腾亡了,估计在地下都不安心,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还有远在美洲的父皇,若是他知道自己把他赶下台,最后却只当了两年皇帝,估计只怕是带兵从美洲打回中原的心都有吧?

    是啊,太上皇还不知道这些呢。

    也许自己应当给太上皇写封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可这信怎么写呢?

    当初若不是他听信张超的话,起兵护法清君侧,若他不把太上皇赶下台,也许就没有如今的这些事情了。

    这世上,也许唯有太上皇能压的住张超。

    可惜当初他信错了人,他宁信张超,也不信自己的父皇。

    “陛下,夜深露重,莫着凉了。”

    皇后张氏拿着一件批风过来,为皇帝披上。

    承乾对这个怎么都不愿意离婚,宁愿随自己去那遥远非洲受苦,也不肯留在这中原当新朝公主的妻子有些无奈。

    对她,他是真的心情复杂,既有些感动,又还有厌恶。

    “朕的大唐都亡了,着凉又受的了什么。”

    夏花握住承乾的手。

    “陛下,大唐还没有亡,你只是丢了中原,你还有唐国。”

    “什么唐国,不过是放逐海外而已。一个几万里之遥的异域,算什么唐国?”

    “陛下何必如此说,想当年越王勾践不也卧薪尝胆,然后才能率三千越甲吞吴吗?”

    “丢了中原,可陛下只要不放弃,一样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承乾的眼中闪过一抹亮色。

    东山再起!




第1417章 君临天下

    “陛下,王承恩来了。”一名宫人小声的打断了皇帝和皇后的温馨时刻。

    承乾厌恶的回话,“天色已晚,让他回去吧。”

    “他说有重要的事情,为摄政传话。”

    夏花扭头对那宫人道,“你没听见陛下说不见吗?还不退下!”

    宫人连声赔罪,低头退下。

    “等下。”承乾叫住了她,“让王承恩过来吧。”

    夏花对承乾道,“陛下若不想见,就不用见他,你现在还是天子,就算退位了,也还是唐王,一个不忠心的阉奴,也敢如此欺君。”

    “算了,反正都要离开了。既然他现在是摄政门下一走狗,那就听听他要转达什么。”承乾拍了拍夏花的手道。

    王承恩进来时,脸上堆着笑,见面先向承乾跪拜行礼,礼节上倒看不出哪里有失。

    只是承乾看着他那光洁无须的下巴,和满脸堆起的笑容就心里一阵恶心反胃。此人当初是他父亲手下的心腹之人,可后来却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的父亲,然后,又出卖了他。

    他心想着,这个看起来人兽无害的阉奴,也许早晚有一天会出卖张超的。

    “王承恩,你应当改名了。承恩这个名字,是父亲当年赐给你的,你觉得你现在还配用吗,你还有脸用吗,你用这个名字的时候,不觉得的心里内疚吗?”

    “多谢陛下提醒,臣已经向摄政求赐名字,摄政今日刚赐了臣一个名,叫做国忠,以后臣就叫王国忠。”

    听到这话,承乾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差点要起身上去揍这不要脸的阉奴。

    王国忠,你怎么不叫亡国奴呢。

    世上不要脸的人很多,但却没有像他这么不要脸的。“少跟朕废话,摄政让你过来有何话要说?”

    “陛下明日登基,希望陛下到时能够按时到达。陛下还说了,这些都是事先的约定。若是陛下不去,就视为对前约的毁约,到时的后果,陛下当自己清楚明白。”

    “这是威胁?”

    王承恩呵呵一笑。

    这算是承认了。

    承乾气的紧咬牙关。

    “王承恩,放肆。”夏花喝斥。

    承乾拉住夏花,“好,朕会记得协议的,明日一定会去,一定会好好的配合太师,好了,现在你可以滚了。”

    “臣告退。”王承恩躬身退下。

    “陛下若是觉得不想去,完全可以不去。我父亲他也不能拿你怎么样的。”夏花安慰丈夫。

    “我会去的,反正也不差这一天。朕都已经是个亡国之君了,难道朕不去,这大唐就不亡吗?”

    ·······

    甘露殿。

    这座皇帝的寝宫,如今也是张超的寝殿。

    夜已三更。

    张超和十三娘躺在龙床上,都很亢奋。

    说不激动亢奋是假的,毕竟这是皇宫这是龙床,明天开始,张超就是这万里河山之主,而崔莺莺,也将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我感觉在做梦。”崔莺莺搂着张超的腰道。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会走到这一步,那时我觉得当皇帝其实很累,并不是什么享受的事情,是太多的责任。我其实是个比较懒的人,走到今天这一步,其实挺愧对他们的。”

    张超说的他们指的是大唐的三代皇帝。

    他们对他有着无比的信任,说来张超不是一个好臣子。

    有人也说他忘恩负义什么的,这些骂名张超都能接受,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张超确实不是一个好臣子。

    这辈子他都亏欠老李家,所以他要善待承乾他们,对李唐宗室也不肯下什么杀手。

    “这辈子我是还不清对李家的亏欠了,我做不了一个好臣子,只能去做一个好皇帝了。”

    “你也不要太挂怀那些了。”十三娘劝道。

    其实李唐的皇帝,虽然说功绩很高,但哪一个又是寻常之人呢。

    李渊身为隋朝皇戚、重臣,在杨广还没死的时候就起兵造反,拥立杨广的孙子占据关中长安,尊杨广为太上皇。

    杨广一死,李渊就让傀儡皇帝禅位于他。李世民虽然成就比李渊还高,但他以次子夺位,杀兄弟囚禁父亲,上位手段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连承乾都是起兵逼父亲退位才登基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个好皇帝。

    也许他们不是好臣子,不是好儿子,好兄弟,可他们却依然是个不错的皇帝。

    张超现在能努力的,也就是做一个好皇帝了。

    “我现在最舍不得的是夏花姐妹俩,还有小龙。”崔莺莺叹声道。特别是夏花,亲闺女,现在却不要娘要丈夫,要离开中原,去那什么非洲。

    “真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我也挺舍不得的,可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做爹娘的也管不了。”

    不得不说,张家的儿女打小接受了不少张超的新思想,确实很不一般。

    “睡吧,明天有的忙呢。”

    ·······

    八月初八。

    大吉。

    册诏吕宋王代天下曰:“惟开元三年八月初八,皇帝曰,咨尔吕宋王········唐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使太傅房玄龄、太保李靖,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

    这是皇帝的第一封禅让诏书。

    则天门上,张超恭让不接。

    按惯例,要三禅三让。

    第一禅一让后。

    很快又第二道禅让诏书又至。

    册诏曰:“皇帝问吕宋王言:遣乔奉书到,所称引,闻之。朕惟唐家世三,运周数终,行祚已讫,天心已移,兆民望绝,天之所废,有自来矣。……今使乔奉皇帝玺绶,王其陟帝位,无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

    诏书下,张超再揖让。

    然后第三封禅让诏书下。

    册诏吕宋王曰:“天讫唐诈,辰象著明,朕祇天命,致位于王·····今使靖奉皇帝玺绶,王其钦承,以答天下响应之望焉。”

    三禅而三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