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6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嘛,这也只是征对民兵而已。

    说来,现在诸侯们拥兵的数额是很高的。一个国王拥兵一万,郡王拥兵八千,哪怕是个男爵都能拥兵一千。

    但实际上,一个男爵,正常情况下,才能获得十里封地。十里封地才多大?可能全部人口,也才几个村子,千把号人口。哪怕把所有的壮丁都武装起来,都拉不起一千士兵。

    哪怕一些贵族的封地稍大些,可人口一直都是个瓶颈。有了地盘有了人口,而养兵的军费更是个极大的限制。

    要知道朝廷现在养六十万常备军,一年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了朝廷每年财收的七成。每年的军费开支,都超出了一个亿。

    诸侯如果全额养兵,根本养不起。

    更别说全额养一支常备卫队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诸侯,真正拥有的常备卫队,都只有很少的数量,可能都不及他们兵额的十分之一。

    又不是每个诸侯都是有太子一样大的采邑,和那么多的人口。太子的采邑现在还没打下来,但那可是一整个倭国,倭国这地方,因为偏处一隅,也算是安定了几百年,他们最好的优势,就是人口数量。

    上千万的人口,可是相当大的潜力,这是一个极优质的资源。

    如魏家虽然拥有几百里的固失密国封地,可那是山区,本来就人少,又还偏僻。顶多了就自给自足,征收税赋也收不到多少钱。发展的潜力也少,如果有足够的人移民过去,倒也还能发展起来,可现在普遍都缺人,中原又哪还有人可移。

    所以魏征别看是堂堂的固失密国王,可光有几百里地,没有人口,也就是爵位听起来好看而已。

    哪怕是如皇帝的兄弟黑水王张越,皇帝划给他的封地极广,可那地方在距离中原数千里外的遥远东北,那地方人口更少。几万人口,还是靺鞨黑水部的,若除掉这些蛮子,黑水王真正能控制的也就自己的那个抚远堡而已,那不过才几百人。

    出门,父子三个各自坐上自己的马车,各去各的衙门。

    魏征去贵族院,魏叔玉去光禄寺,魏叔璘去礼部衙门。

    路上,魏征脑子里也过了一遍这个草案,皇帝只是给他说了意图,具体的操作还是要交由他来完成。

    议会拥有立法权,这个是宪法规定的。

    民兵法案也不简单,这得包括方方面面,要对民兵做好详细的解释规范,包括民兵的编制、番号、数额,以及征召的方式,动员的方式,还有他们的经费,他们的装备等等各个方面。

    这个法案,就是一个补丁,是堵漏查缺的。

    马车平缓的停下,车夫在外面敲车提醒到达。

    魏征收回心神,起身下车。

    进入衙门,和遇到的同僚属下们打着招呼。

    “给参议员们发一个通知,今天下午开个会。”魏征对给自己沏上茶的秘书道。

    这位秘书是京师大的高才生,通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入了议会,因为笔杆子好,被魏征选为自己的秘书。

    年轻人很干练,出身比较普通,但人聪明有才气,还朝气,这是魏征喜欢的年轻人。

    皇帝已经把意图告诉了他,他现在就要把皇帝的意图转达下去,然后着手建立民兵法案的起草委员会,争取尽快的把一份详尽而又适合的民兵法草案呈交给皇帝观看。

    年轻秘书应声,询问了几点,一边拿笔在随手小本子上,然后转身去办事去了。

    魏征端起桌上刚沏好的热茶,看着那个离开的年轻身影,心中赞叹一声。从这年轻人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很多年前,隋末之时,他就曾经投身元宝藏的麾下做事,那时的自己和如今的他是多么的相似啊。

    时光飞逝,如今他魏征都已经一把年纪,且都是一国之王了。




第1495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御苑。

    张超泛舟湖上,初冬之时,湖里那些接天碧荷都已经枯萎,没有了荷花也没有了莲子,倒是那枯败的荷叶下会有许多鲜脆的莲藕。

    初冬之时,也正是吃藕的好时节。天气转凉,炖锅莲藕,确实美味。湖里,一群鸭子游过,这些白鸭此时正肥,悠闲自得的浮在水上。

    昨天刚收到锦衣卫的报告。

    倭国那边,太子张璟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强大的军事力量,兵临城下,有如泰山压顶。而灭掉对马、壹歧两国之后,九州岛的九国最终选择了屈服。

    九州的守护大名、各郡大名们或多或少其实是有些不甘心的。可不甘心又能咻,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不甘也只化做了流水。

    五万大华精锐在侧,没有一个守护大名能睡的好。尤其是大华一面给他们一月时间考虑,可一面却又不断的跟各郡大名们,甚至是一些小名主们联络,对他们进行劝降策反。

    哪怕守护大名们还有不甘,可下面的人也没几个跟他们同心齐力了。

    就如同难波那边的女天皇不断的给九州守护们下令,让他们集结兵马,与大华入侵者死战到底。

    可那些命令,又有哪个真放在眼里呢。

    他们考虑的不是大和朝廷,不是大和天皇,而是各自的家族利益。大华的强大,尤其是大华那种迅速南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连一点更多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说到底,其实眼前这种局面,也还是与倭国本身的情况有关。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更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哪怕和族在几百年前统一倭国各岛,但那也不过是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而已。

    正是这种实情,使得天皇和朝廷,也没有能力调兵来救援九州。甚至九州的九位守护大名,都只能各自为战,守护大名们下面的大小名主也还未必跟他们一条心。

    种种情况,也就使得九州的守护大名最终还是只有一个选择。

    不管他们愿与不愿,最终他们都只能走到这一步。也许若是大华太子更残暴凶狠一些,那么九州的大小名主们可能还只能被迫一战。但现在大华太子开出的条件,却又是那种留了一线的做法,这直接就瓦解了他们最后的那点斗志。

    倭国守护、大名平时内斗很厉害,一点破事,甚至能斗上几十年上百年,家族恩怨纠缠不休,可在大华面前,他们却没有一个有那样的气魄和勇气了。

    对马一战,五万倭军全军覆没,却连给华军造成点伤亡都做不到。这一战,算是让所有倭人彻底的认清了他们的孱弱以及大华的强大。

    这也让倭人们无法再生起与大华死战之心。

    明知必败,而且还会败的相当惨,惨到自己死光了,都可能伤不到对方一下,那么这种战,还有何意义呢。

    大华太子开出的条件,总算还给他们留了一线余地,权力是没有了,但家族和财产却还是能够保存大部份。

    征服税很高,要扒一层皮。

    可皮扒掉后,起码还能活着。

    守护大名们也还试图过想要再谈谈条件,可努力了几次,他们越谈,大华的反应越冷淡,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华没有丝毫松动的意思,守护大名们也开始慌了。

    他们也不想等时间一过,大华军队碾压过来,最后失去一切。

    肥前守护龙造寺隆信最先屈服,他从长崎乘船来到唐津,拜见张璟,奉上守护印信以及自己家传的宝刀,将肥前国的权力拱手让出。

    肥前国投降,紧接着肥后、筑前、筑后等九州各国,也纷纷归附,就有如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当萨摩国守护大名也到达唐津请降后,整个九州全都归附大华,而此时距离张璟给九州发出的一个月最后通牒,其实也才过了半个月而已。

    张璟派出皇协军第一旅打前站,接管九州各城。

    九州大小名主也都没有再反复,很恭顺的交出了权力。名主们本身也没有什么常备军队,都是些农兵,解散农兵回家,将军械上缴。

    府库钱粮,以及户籍账册等一一上缴之后,九州也就正式隶属于大华。

    成为大华帝国的又一个直属道,正式名称为扶桑道。只不过这一个道被设为特别道,划为大华太子采邑,由太子亲自管理。

    九州岛,被张璟划为九州府,唐津,成为九州府的府城,也是太子采邑的首府。原来的九国,则改为九个县,各分郡,则改为乡镇。

    重新清查登记户口、丈量土地,然后换发契约,征收契税,以及财产税。颁布新的法令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迅速的展开。

    没有杀戮,也没有反抗。

    倭人归降之后,表现出了极为温顺的顺从。

    大华要收征服税,他们积极上交。

    大华要丈量土地,他们也积极配合。

    大华要清查人口,他们依然下分顺从。

    这种顺从,都让张璟有些不太适应。原本他还打算趁机找几个不肯服从的出来,当从典型,杀鸡儆猴的。

    远在汉京的张超,收到这些消息,也是很惊讶。

    这些倭人确实有些顺从的不像话。

    要知道,这征服税可不低。仅仅是那笔财产税,就等于要按他们的财产征收两成的税,这可是财产税,不管你是动产不动产,是按所有财产征两成税的。许多倭人名主,都一时拿不出足够的钱财来,只能拿地出来缴这税。

    通过这笔财产税,张璟一下子从倭人手里收走了大量的田地和钱粮。

    此外,所有的房屋、商铺、田产等,都要换成大华的新契约,而换契,要征收一成的契税。

    可就算如此大出血,倭人还是表现了很强的忍耐力。

    这么的温驯,都找不到要清洗他们的理由。

    “那就这样便宜那些倭人了?”

    “当然不能。”

    张超可不认为没理由就不能动,不管怎么说,从统治的角度来说,倭国上层是必须得清除的,否则,大华对倭国的统治就不会牢靠。毕竟,大华现在又无法移民很多过去,那里会是倭人主体。必须把过去一直统治着倭人的那些上层集团给清除了,大华才能好好的统治那些普通倭人百姓,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统治。”

    “那我们现在动他们,岂不成了言而无信?只怕倭国其它的大小名主就不肯再降了。”

    马周跟张超道。

    “所以我们也不急于一时,太子现在的这个策略,在前期来说,确实能够很好的瓦解倭人的抵抗。等征服了整个倭国,到时再慢慢调整,找机会清除倭国上层也不迟。”

    真要找机会,哪里会没理由呢。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比如说,倭国的田地,表面上来说,是实行的国有制。所有的土地,都不是私人的,而是倭国朝廷的。朝廷给那些大小名主们颁委任状,让他们代为管理经营田地,那些田成为名田,田主就成了名主。

    所以说,张超到时侯只要稍微脸皮厚一点,宣布倭国的田以后改属大华。然后朝廷到时再颁个命令,比如收回田地,不再这样授给私人,改为国有然后出租给百姓。

    只此一招,到时就等于把倭国贵族豪强手里最重要的资产田地给没收了。

    把这些没收来的田地租给普通的百姓,这样倭国百姓就租朝廷的田,向朝廷交租。

    哪怕按新的两税法,农民无田就无赋,朝廷也不亏。因为现在的田赋其实相当低,但如果是收田租,却是高出许多倍的。

    比如许多田租,普遍都是三七分,其中地主收租七成,佃农留三成。原来唐初时的职分田,就是分给官员的田,交给百姓租种,然后收租给官员,当时关中地区规定是亩租不过六斗。而那个时候其实普遍收成不高,亩租六斗,基本上就是四六分了。

    而如今大华的两税法,在永不加赋这条下,今年一亩田的田赋加丁银,一起才不过十五钱而已。

    但如果是官田收租,哪怕朝廷按每亩租额一石,四六分成,交租六斗。就算是粮食产区最低的谷价,每斗五钱,那也得三十钱。这还只是最低的标准,如果按现在的平均亩产,一亩肯定不止收六斗租。

    但就算朝廷把倭人名主的田收回,然后租给倭人百姓,倭人百姓也是很划算的。因为在过去的庄园制,或者班田制下,这些倭人百姓不仅要交租调,还要服庸役,其负担可是极高的。

    这一招,也是变相的打土豪分田地,只不过不直接分,而是把地分给倭人百姓租种而已。

    既打击倭国的贵族豪强,但同时却又施惠给倭国广大下层百姓,而朝廷既有清除倭国上层,还能收回倭国土地,同时用出租这种方式,收获比普通两税更多的钱粮收入。

    一石二鸟。

    这也是分化倭人上下层的极好方式,打压清洗上层,却施恩下层。

    “陛下高明!”

    马周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么无耻不要脸,说翻脸就翻脸的手段,一般人还要顾忌一下面子,但皇帝就是能够这么自然而然。

    “为了帝国!”张超道。




第1496章 藩镇

    宏观、调控。

    这些字眼总是显得有些高高在上,但对于皇帝来说,这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当皇帝,绝不能总着眼于小处,却斤斤计较。做皇帝,就应当看的长远。

    大华帝国的日常政务,张超现在基本上已经完全交给了内阁。有翰林院看着内阁,其实不用担心内阁出什么问题。

    张超是那种崇尚劳心的人,喜欢的是管理。

    大华的内阁、翰林院都所用得人,办事很可靠,这让张超能够放心的放手。马周、房玄龄、禇遂良、岑文本这些人,已经越来越沉稳。

    他们总能很好的领会皇帝的意图,并能理解他的用心,可以很好的与他达成默契,大兴君臣的合作也一直非常好。

    早朝的时候。

    张超坐在丹墀之上的龙椅上,参议院议长魏征出列,奏报上院拟立民兵法案一事。

    早朝日日开,但时间已经安排在早上,不再是过去天还没亮就赶早朝。每天睡到天亮起,张超还能花上半个时辰锻炼身体,然后洗个澡,再一边吃个早餐一边看会报纸,再悠悠闲的上朝。

    此时正是他一天精神最好的时候。

    魏征的汇报也很简洁,立法是他们议院份内之事,尤其是这事本身还是皇帝的意图,他现在只是汇报下进展。

    比如上院已经着手建起立法委员会,请了哪些专家、学者,以及军方代表,又安排了哪些资深的参议员等。

    一切都很井井有条,张超边听边点头。

    王承恩死后,内侍太监已经换了人,新的太监并不是一个宦官,而是由一名文官担任,宫里的宦官则由内侍省的少监担任。

    这位少监在宫里也多年,不过过去职位不算高,但资历倒挺足,尤其是办事能力不错,这人也没有什么劣迹。

    张超破格将他启用,担任少监一职,成为了新的宫廷总管。这名叫做李朝恩的宦官,很是本份。

    站在旁边,看着张超面前的茶水少了,还过来添满。

    张超接过喝了一口,对已经汇报完的魏征道,“年底之前,我希望草案能够拿出来。”

    “臣等会尽快办好。”

    “嗯。”张超点了点头,放下茶杯,想了想才道,“议会抽个空,再召集人手,再拟一个殖民法案。”

    大法现在推行全面海外殖民,放宽殖民的条件。给那些愿意开拓海外的公司,放开条件让他们去殖民。

    不过殖民这个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朝廷也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专门的法案,以做为指导。

    “好的。”

    魏征早习惯了皇帝总是突然提出的各种要求,虽然皇帝有时总是不经意间提出一些重要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并不是乱提的。

    相反,这些要求总是很适时的。

    例行早朝结束,今天的早朝依然控制在半个时辰之内。

    李朝恩拖着长长的音调高喊退朝,百官行礼。

    张超起身,对李朝恩道,“一会请枢密使、兵部尚书、三衙大帅前来御书房议事。”

    李朝恩没有迟疑的点头。

    这也是张超很满意李朝恩的地方,他没有太大的野心,也不会去管太多不该管的事情。

    御书房。

    张超换了身轻便的龙袍,刚坐下,秦琼、苏定方、李秀宁、郭孝恪就过来了。

    “大家也别客气多礼,这里不是朝堂上。朕召你们来,是有些关于军队的事情要与你们咨询一下。”

    大华号称拥有六十万常备军,有北衙、南衙和海军衙门三大衙。不过实际上,大华军队其实是一直在扩大之中,主要还是海军。

    原本海军四大舰队,拥兵八万。但现在已经远不止八万之数,大华的海军已经越走越远,不但在东海南海派驻舰队,甚至是小海,也就是黑龙江外的海上,乃至北太平洋都有驻扎巡逻。

    在印度洋,在太平洋,在红海、波斯湾、地中海,甚至是在大唐称为西海的里海都驻有舰队,青海湖、贝加尔湖等地也有水师。

    而伴随着这一支支的舰队,往往又配备有一支数量不少的陆上部队。

    在大华如今的海外战略下,越来越多的军队投放到了本土之外。

    “朕准备调整一下大华的军队部署。拟将南、北、海军三衙,改为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三个司令部。原来的五军都督府,则拟改为八个战区司令部。中原五个战区之外,再设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三个战区。”

    对军方进行调整,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势,让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更加的流畅。

    设立陆军部之后,南北衙改隶属于陆军司令部,北衙依然还有皇帝近卫六军和皇帝侍卫亲军四军,依然保留十个军二十万的编制,负责戍卫五京。而南衙十六军三十二万人的编制数量不变,驻地依然是在朝廷所直辖的中原各地。

    此外,海军的数量将扩编,另外新设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海军原有四个舰队,张超拟增设到十二个舰队,从黑龙江舰队到朝鲜舰队,再到黄海舰队,然后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印度洋舰队、波斯湾舰队、红海舰队、地中海舰队、里海舰队、大西洋舰队。

    十二个舰队,单个舰队的规模没有过去那么大,每个舰队一万人。单个舰队只有过去的一半规模,但整个海军总体上却增加了四万人。

    此外,新设的海军陆战队,也将在大华的海外,派驻军队。这些陆战队主要是与海军搭档,主要驻扎海外各个殖民地,或者大华的海外领港口要塞。

    海军陆战队编制十二个师,每师一万人,总十二万人。

    因此大华如果完成这轮扩编,则以后大华将有陆军五十二万,海军十二万,海军陆战队十二万,总兵力达到七十六万。

    增加十六万军队,实际上也比现有军队增加十万左右。

    秦琼等仔细的听皇帝讲完,问,“一下子在原基础上扩编十六万,会不会太多?现在朝廷供养这六十万常备军,每年的军费都过亿,占到了大华财收的六成以上。若再增加这么多军队,只怕军费开支会增加很多,尤其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他们主要驻扎在海外,这个开支只怕会更高。”

    传统军队中,骑兵比步兵军费高,但其实陆军远比海军军费少。海军一条战列舰,动则几十万上百万贯,可不是陆军能比的。

    哪怕现在造舰费用正在不断下降,海军也基本上完成了舰船装备,可新增四万人,等于一下子又要增加一半的新舰,这个开销更高。

    “军费的问题,朕也有考虑。海军现在八万人马,拥有十几条一级战舰,近百条二级战舰,这是我们花了大代价装备起来的。朕以后,暂时不用再造太多新舰,直接把现有的这些主力战舰,分配给十二个舰队,搭配一下,其实舰船已经够用了。”

    过去四大舰队时代,其实有十六个分舰队,因此战舰建的较多,现在改成十二个舰队,但反而每个舰队比过去的规模还大些,因此舰队的舰船还能更多。

    把四舰队改成十二舰队,也是为了让每个舰队有更大的自主权,避免一个舰队遇事还要层层上报,以免耽误时机。

    其实大华的战舰,可以说通过海战,早证明了远超其它国家好几个代次,因此不必再造太多的新舰,也一样能够有足够的威慑力。

    十二个舰队,配上十二个师的海军陆战队,让大华的军事力量部署到各地,也是大华大航海战略的保障。

    不论是海上贸易,还是海外殖民,有了这些在海外的军事力量,都能够给予更大保障。

    “臣也支持对海外增强兵力部署,不过是不是适当的削减一些中原的驻军数量呢?中原依然保持南北衙五十二万的兵力,是否有些多?”苏定方问。

    他如今是兵部尚书,负责的是军政系统,身为军方如今最年轻的名将,他是支持军方走出去的,但现在大华对外开拓,中原非常安全。如果中原保留五十二万的强大常备军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