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现在赶紧制订一个。”张超可不想把一个热闹的活动,最后办成一个人挤人,甚至发生踩踏事故的活动。

    “咱们把会场转移一下,书院里容不下这么多人,村前头那里有片空地,那片地今年种的豆,豆早收了,现在空着。那地有上百亩,再多人都容纳的下。我们马上安排,在那边搭一个台子。”

    “现在搭台子哪还来的及,这都半上午了。”马周也没有料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前来。

    村正擦了把汗,“来的及,咱们也不搭什么木台,村里喊一嗓子,一人发把锄头锹什么的,让大家过来挖土挑土直接堆个土台,上面铺点木板就行了。”

    “有现成木板吗?”

    “有的,村里有不少,上次盖作坊剩下的。”

    张超点了点头,村正爷还是很有急智的。“那好,村正爷马上去通知,多喊几个人通知大家,告诉大家会场转到村前空田里。”

    张超又叫来栓子,让他安排些人,弄些桌椅到那田里去,有了台子,还得有桌椅,总不能让县令等这些贵宾到时也蹲在台下看吧。

    临近中午,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幸好张超紧急转移了会场,要不然村里早就被挤爆了。老爹和柯山柯五他们今天也都请了假在家,都来为白鹿书院站场。

    张超身着五品的绯色官袍打头,老爹穿着绿色官袍,而柯山柯五穿着青色官袍。张家沟今年出了四位官人,现在都在村头迎客。

    “哎哟,张洗马不忘乡里,建起这白鹿书院,真是造福乡里啊。”南塬赵员外带着几个儿子来了,赵四娘也蒙着面纱出现在后面。

    张超现在有点挺不好意思面对赵家的,上次崔莺莺跟赵四娘谈的那买卖,很有点趁人之危的意思。

    “三郎,恭喜啊,白鹿书院一开,从今往后,张家就是这灞上第一士族了。三郎之文名,更是传遍京畿啊。”

    “哪里哪里。”张超尴尬的笑笑。

    “我可没有过奖,三郎所著三字经,还有那张氏家规,真的是非常好。”

    “四娘,上次十三娘和你谈事,我真不知道,要不我肯定会拦着的,对赵家有些不公。”张超搓着手道。

    赵四娘却笑笑,“三郎误会了,其实上次十三娘提出要免息借给我赵家三千贯钱,用以周转。但是我拒绝了,我向十三娘提出的是把这边的八百亩地卖给赵家。可十三娘并不想占我什么便宜,最后十三娘才勉强同意了我拿这八百亩地,换张家其它几县的那十几块地,然后以此换取十三娘借三千贯钱给我赵家,并免息半年。其实,那条件是我自己提的,也很宽厚了,你真别误会十三娘。她是想帮我的,可我不愿意欠十三娘太大的人情。”

    “是这样吗?”张超笑笑。

    赵四娘也笑了笑,笑的挺开朗的,张超并不知道,其实那天崔莺莺找十三娘谈话,崔莺莺一开始提出的条件并不如赵四娘说的那样,只是免息借三千贯。

    崔莺莺提的条件是为丈夫张三郎纳赵四娘入张家做妾,然后崔莺莺借给赵家三千贯钱免收利息,另外还另拿出两千贯给赵家,算是纳妾之资。

    这个条件一提出来,赵四娘直接就给拒绝了。她都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拒绝的那么果决,也许只是因为那个提出这些的人是崔莺莺吧。

    如果换成是张三郎对她提出这些,也许当时自己就会有另外的反应。

    “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尽管开口。”张超总还是觉得有点亏欠的。

    赵四娘笑笑,“那我兄长将孩子送到你这来读书,你愿意收吗?”

    “赵家的孩子好像是在长安读书的吧?”

    “嗯,附学在我嫂子的娘家宗学里,那宗学里都是她娘家宗族子弟,赵家孩子在那附学读书别的孩子瞧不起,还老欺负他,孩子根本没心思读书。”

    “这样啊,那如果你父兄愿意,可以把孩子送我这里读书,不过我这里可是从头教起的。”

    “那更好,那孩子其实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正好在你这里好好学。”

    在许多百姓赶来后,陆续有些稍有身份的也开始到了。那些富农、小地主、地方大宗族的族老族长们,还有里长、胥吏等,县令也骑着马带着群人到了。

    张超站在那里不动,县令远远的勒住马,跳下马向张超紧步上来。

    县令虽是父母官,但京畿县令也不过六品,张超却是县子加上太子洗马这个五品的实职。县令穿的是绿袍,张超却是绯袍,还佩着银鱼袋呢。

    “欢迎明府、少府大驾!”

    张超对着县令和县尉一行道。

    “洗马客气了,如此地方文教盛事,某自然要前来庆贺。恭喜三郎,如今名扬长安,声满天下,一本三字经,一篇家规,已经成为新兴名士矣!”县令的恭维话语里,也还带着几许羡慕。他也是读书出身,好不容易才做到了宁民县令,还靠的是家里的关系。但人家张文远,打着滚的往上升,如今不但成了五品高官,甚至还俨然成为了一方名士了!

    真是让人羡慕妒忌恨啊!


第214章 开山立派(第四更,2100月票加更!)

    第四更,2100月票加更,求订阅。

    在张超的有意之下,他的三字经正在长安城里迅速的扩散着。这些天,张家请了几十个抄书人,日夜不停的抄写,起码抄出了上千本三字经。光抄书的钱,就花了上百贯。

    这些加了张氏家规做序的新版三字经,张超是不要钱似的到处发。秦琼程咬金等军功新贵们府上,郑家崔家王家等一众山东大小士族府上,甚至许多并没有来往过的京官府上,也都没落下。

    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罗士信、牛进达、尉迟恭等府上收到了。

    郑善果、郑元璹、崔善福、崔民干等府上也收到了。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府上收到了。

    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等三省高官们府上也收到了。

    东宫的王珪、魏征也收到了。

    。。。。。。

    “玄成,你觉得这书真是张三郎所著?”太子中允王珪和太子洗马魏征并骑而行,后面跟着一群东宫卫士。

    王珪五十出头,祖籍河东祁县,是五姓七望太原王氏两大分支之一的祁县王氏家族子弟,他的祖父还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当年可是和陈霸先争夺天下的人物。

    王珪在开皇时就入隋秘书省做太常治礼郎,后来因为叔父是汉王杨谅的谘议参军,杨谅谋反,王珪受到牵连,逃遁终南山隐居十几年。李渊入关后,他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再到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太子的重要心腹。

    太子中允,是东宫左春坊左庶子佐贰,正五品下。

    五十出头的王珪也算是历经开皇大业武德三朝,但他发现自己对这个新同僚张文远有些看不太明白。

    之前听说太子请调张文远入东宫做洗马,他惊讶之余,也用心去打听了下这个窜起极速的年轻人。

    可他听到的消息,却只是让他更加迷茫不解。

    这张三郎原来以前是个跟着高僧的小沙弥,也在终南山里避世了十几年。但王珪以前从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邻居,不过这不算什么,毕竟隋末那么乱,终南山又那么大。

    只是这张三今年九月才出现,可短短三月时间,却已经从一个下山还俗的小沙弥,变成了如今堂堂武安县子、太子洗马了。

    这变化,不得不让人惊叹。

    听说这张三还会烹饪,会医术、会经济,可他没想过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居然还能写出这样的好书。一本三字经,一篇张氏家训,让初看到时的王珪敬为天人,却怎么想不到,这居然是张三郎所作。

    魏征听了同僚的话,笑了笑。

    魏征今年四十出头,比王珪小了十岁。两人都在东宫左春坊做官,魏征这个太子洗马是从五品上,比王珪低一级。

    但魏征和王珪一样深得太子信任,倚为心腹。

    魏征是河北人,祖上也是做过官的,只是他年幼时父母早死,因此自幼家贫,后来还出家做了道士。只是魏征这个道士跟别的道士们不一样,不炼丹药求长生,却整天读着书想着乱世之中有番作为。

    大末业,他在武阳郡丞元宝藏手下为官,后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见魏征很有才,便将他招到账下。李密兵败降唐,魏征也跟着到了关中。后来李密叛逃,魏征主动请求去河南安抚徐世绩。

    之后,窦建德进攻李神通徐世绩,魏征跟着徐世绩等被窦建德俘虏,他又在窦建德麾下当了一阵子起居舍人。待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征才再次入唐。入唐后,李建成用他为太子洗马,对他很是敬重礼遇。

    相比起王珪对张超的怀疑,魏征倒是比较相信张超的。

    当过和尚并不算什么,魏晋以来,许多和尚道士其实都是名重一时的名士,诗词歌赋,甚至是绘画音律,精通的很多。一些名僧名道,甚至不但精通佛道典籍,同时也精通儒家经典等。

    一个隐世的高僧三藏法师,教出一个精通医术和厨艺,还能写出三字经、张氏家规的弟子,魏征觉得不奇怪。

    他自己就当过道士,不也文采斐然,通古识今吗。

    三字经他看过,张氏家规他也读过,都是通俗易懂,但却难掩其中的大才。对于这个新授的太子洗马,魏征自己现在也十发好奇了。

    “叔玠,三字经可不是谁都写的出,更何况那张氏家规字字珠玑呢。张三郎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冒用吧?”

    王珪不由一笑。

    “玄成说的是,我还听说了好几首催妆、却扇诗,写的很有才气,据说也是张三郎所做。”

    “能写出三字经的人,写几首诗实在太过寻常。”

    在魏征的眼里,诗词只是小道,经典注释等才是大道啊。都能写出三字经,那么写诗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这个张三郎,殿下授其洗马之职,他倒好,直接请了个长假,至今都还未进过东宫。都以为他是新婚燕尔,想多与妻子相处,谁料到他居然写出了三字经和张氏家规,还建了个白鹿书院。”

    魏征对于张超不去上任,躲到家里写出三字经和张氏家规,然后还弄出了一个白鹿书院,这事情他倒觉得有些符合张三郎的行事风格。

    按他对张三的一些了解,这个张三郎行事有些跳脱,不拘于一格。总能做出一些出人预料的事情来,比如他家卖的那些面点熟食,还有他花了上百万买下十里荒沟等等。

    你永远猜不准,这个张三郎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就又弄出了点新东西来。

    他会烹饪,也会医术,还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深入敌穴劝敌倒戈。也能在家里想着改良烹饪之法,弄出铁锅炒菜之法和卤制熟食之法,更会在出奇不意间,写出三字经这样的好书。

    魏征觉得这张三郎比他还洒脱,不在意身份,甚至都不在意仕途。当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结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根本就不在意。

    太子将他调入东宫升任五品的洗马,他更是直接请了长假,不但一天没上任,甚至至今都还没有去拜见过太子。

    这样的的人,哪像是一个年轻人,简直跟个活了上百岁的老不死一样的看透一切。

    “整个长安城,如今都在议论三字经,都在议论张三郎。”王珪感叹着道,张三郎河北妙手医治伤兵,只身入城劝敌倒戈,这些都让他在长安城名扬了一阵子,甚至张超大婚,那热闹也轰动一时。

    但那些事那些名,都不足以与如今相比。那些故事那些热闹总会淡去之时,但一本三字经却能名扬千古。

    “张三郎,长安又一名士也。”

    魏征对于张超出名,对于张超跻身大唐名士之流,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那些士族子弟,写两首诗,就能自诩名士。而张三郎拿来的三字以或者是张氏家规,随便一样,都足以让他名扬天下了,这个名,是真正的才名文名。

    “叔玠,我最佩服的还是张三郎那颗平静的心啊,太子礼遇,他都能荣宠不惊,还在家里办起了书院。”

    “有这本三字经和这白鹿院训,这白鹿书院未开先火,以后必然成为大唐关中最有名的书院之一。”王珪预言道。

    “有张三郎这样的山长,还有那必然名传千古的院训,白鹿书院想不火都难。”魏征也笑着道。

    “我们可得加快点速度,要不然一会都赶不上这白鹿书院的开院仪式了。”王珪也在马上笑道。

    今天他们是特意奉了太子之命,前来恭贺这白鹿书院的开院仪式。一本三字经,一篇院训,已经让这白鹿书院名扬了整个长安城。

    太子虽然没有亲来,但也特差两位东宫要员前来。

    加快速度赶往灞上,离张家沟近了,路上能看到一群群的人也在往那里赶,随便一打听,都说去张家沟看热闹的。

    “听说张家沟今天有杂耍班子。”

    “还有漂亮的歌伎舞姬呢。”

    。。。。。。

    王珪和魏征两人有些面面相觑,这张三郎怎么的又把一个白鹿书院的开院开学仪式,给弄成了唱大戏?

    “这个张三郎,还真是处处出人意料啊。”

    张家沟村前的那片百来亩的空田上,已经来了不下五六千人,许多人是来看书院开学的,但更多的人只是听说这里有热闹的杂耍,有漂亮的歌伎舞姬。

    人越来越多,张家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加入了维持秩序的行列,县令见状,也是让下面的一众里正胥吏们召了一群乡中壮丁,一起出面维持。

    被众人围着的中间,一个土台子已经搭起来了。土台不算高,新堆的土上铺了木板,也挺有模有样的。

    在台子周围,还打了一排木桩,拿绳子围了一大圈空地出来,这圈子里,摆了许多的桌椅,这就是今天的贵宾席了。

    张管家今天兴奋的老脸发红,他被张超委任了一个现场主持的重任。

    站在土台子上,张管家看着那乌鸦鸦一片的人头,也不由的有些口干舌燥。

    “张家沟私塾,不,灞上白鹿书院,开院仪式正式开始,现在有请宁民县县令杨明府、县尉赵少府等嘉宾入场就坐。”

    今天人还是不舒服,码不了字,哎,存稿不多了。


第215章 东宫四大天王

    杨县令腆着肚子一身深绿官袍,满脸微笑的在一群差役的簇拥下,从人群中挤开一条道路,走进台下围起来的那一圈空地内。

    “杨明府请入席。”

    马周这个挂名的白鹿书院的副山长,一袭白袍站在那里笑脸迎宾。

    杨县令满意的点头,今天这场面有些大,很露脸啊。这张三郎不愧是短短时间就当了五品高官的人,果然会来事。这场面,啧啧,尤其是这贵宾席设置的非常好啊。数千百姓四面围观,而他却坐在这贵宾席上,多威风。

    杨县令正想着是不是上台先说几句话呢。

    结果就见四周的人都转头往后看,然后就见一股烟尘,然后人有高呼。

    “这是东宫卫率!”人群中有长安来的人喊道。

    “为首两个穿绯袍的,哎哟,两位大官来了。”

    有恰好认识的人立马道,“那是太子中允和太子洗马。”

    “太子洗马不是咱们白鹿书院的山长嘛,怎么又来个太子洗马?”旁边看热闹的人中,有不解的问。

    马上就有人给他解答,“东宫有两个太子洗马的,是左春坊下司经局的长官,都是从五品上,这太子中允比太子洗马高一级,也是左春坊的。”

    “对的,左春坊的长官是左庶子,现东宫左春坊左庶子,正是咱们张三郎妻舅荥阳郡公呢。他下面有两个太子中允和两个太子洗马。除了咱们张三郎这个新封的太子洗马,还有一位太子洗马姓魏字玄成。”

    “那这个太子中允是谁?”

    “这个看起来年纪挺大的,好像是王叔玠,太原祁县王家的,五姓之一。”

    “哦!”

    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纷纷拖长了声音点头,其实真正听明白的没有几个。大多数小民,他们根本搞不清楚朝廷的官职有哪些,更别说东宫里的官职了。

    很多人只知道东宫有一个太子洗马,还是因为张三郎当了这官。不少人一开始还以为这个洗马之职,真的只是给太子洗马的呢。不少人还曾为张三郎抱不平,张三郎如此有才能本事,怎么给贬到东宫给太子洗马去了啊。

    后来听说,洗马是从五品上,是很大的官。

    这些人还暗自纳闷,怎么给太子洗个马就是五品的官,那皇帝洗马岂不得是四品官?

    杨县令和自己的几个属下站在那里有点摸不清头脑。

    这时柯里正小跑着过来,“明府,太子殿下差太子中允王郎君、太子洗马魏郎君前来,请明府等速往迎接。”

    县令有些愣神。

    一个小小的私塾开个学,怎么太子也给关注了,还派了两位五品上官前来。

    赵县尉轻推了下自己的上司,“明府,快前往迎接。”

    杨县令整了整衣袍,连忙点头,“都随我迎接两位东宫上官。”

    魏征和王珪两人的派头还是挺大的,太子特意派了一队东宫卫率护送着他们前来,还打起了东宫的旗号。

    杨县令赶到时,张超已经先到一步了。

    “张超见过两位!”

    张超打量着刚从马上下来的两人,一个五十出头,一个四十出头,他很快就猜到了两人身份。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马魏征。

    这两个以后就是自己的东宫同事了,嗯,这两人也是太子的心腹谋士了。在东宫的地位,估计相当于房玄龄杜如晦了。

    虽然东宫里最重要的几个职位是太子詹事和左右庶子,但那几个职务,其实都是由朝中要臣兼任。比如左庶子郑善果,就是朝中的民部尚书还兼任大理卿。

    东宫里真正最得建成倚重信任的还是王珪和魏征等这群人。

    “张洗马果然年轻有为啊。”王珪笑着打量张超,张超卖相还是不错的,高高大大还白白净净的,如今头发也长起来了,眉清目秀,确实很潇洒倜傥。

    魏征面带微笑没说话,而是一直在观察打量着张超。看了一会,觉得张超确实很洒脱,见到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怯场,不卑不亢的。

    “魏征魏玄成,早就想要见见文远了,可惜你一直不来东宫啊。本以为你在家与新婚妻子如膝似胶舍不得分离呢,却不料你原来是在家著作三字经,还写出了张氏家规如此好文,嗯,建立白鹿书院,更是能名传千古的好事啊。今日我二人特受太子嘱托前来,为白鹿书院庆贺。”

    张超拜手,“多谢两位,也谢过太子。”

    寒喧一阵,张超请他们入贵宾席。

    好在里面摆的这些桌子上没有摆上名牌,要不然还得临时制作。不过如此一来,杨县令那个主宾位置就得让给王珪和魏征,只能退居第三了。

    不过人家都是红袍,自己一件绿袍,没办法,只能坐到第三张桌子上去。

    其它县尉县丞里正,以及那些族长们等,也都只能依次往后排。

    两个小地主发现在自己没位置了,站在那里风中凌乱。张管家非常抱歉的对他说,位置不够了,请他们站站。

    两小地主看了看坐在前面的两位东宫高官,再看了看台上那位同样穿着绯袍的张三郎,没敢龇牙,老实的站那了。

    管家刚准备上台继续主持呢。

    结果听到外面又是一阵声响,张超站在台上,越过人群,看到路边又来了一些车马。

    “太子詹事安邑县公裴公到。”

    “太子左庶子民部尚书太理卿荥阳郡公郑公到!”

    裴世矩和郑善果居然也到了,这两个一个是太子詹事,一个是左庶子,都是东宫要员。尤其是裴世矩,张超对这人还是有些了解的,都快八十岁了,可依然还担任了东宫詹事重职,这可是相当于朝廷尚书令的位置。

    特别是他其实是今年窦建德兵败之后才归唐的,可一入唐却深得李渊信任。究其原因,这人可不仅仅是窦建德降臣这么简单。

    裴世矩历仕北齐北周隋唐,真正的四朝臣子。

    让张超最佩服这个七十多岁老头的是,出身于名门河东裴氏的裴世矩,参加起灭隋之战,曾经以三千老弱平定岭南,也是隋朝的外交专家,地理专家。在杨坚时就已经深得重用,到杨广时,更是与宇文述等并称五贵,同掌朝政。

    他为杨广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甚至用计分裂突厥,在外交方面,真正的是当世第一人。

    就算是在江都之变,杨广被杀之后,宇文化及和窦建德都始终对他十分尊重,一直重用。降唐之后,李渊也对这个曾经的隋朝同僚,非常敬重。裴世矩都七十多岁了,还让做了太子詹事,成为东宫第一臣属。

    相反,隋朝的重臣苏威,曾经主动的跑来长安,想要入唐为官,结果李家父子却直接拒绝了。

    当然裴世矩后世时最有名的一条评价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