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帝师-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孝德叹了口气:“唉,长乐公主心性善良,想来,陛下之前也未曾令长乐公主知晓这个决定。只怕当初也是没想到公主会如此反对吧!公主对待惠儿之情义若斯,老夫反倒觉得惭愧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默默不语,心里面却想起来了一句记不得什么时候听过的话来: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只是,她比你早到……
………………………………
第609章 稻种的消息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狂风骤雨的一个晚上,电闪雷鸣到了清早方才停住。雨滴从檐角落下,折射着太阳的光辉,在空中划过一道明亮的痕迹,然会坠入了青石板上的积水之中。
李世民仰头看了看屋顶上面那高耸着的尖尖的铜针,自从它们被装上了房顶之后,无论如何打雷如何闪电,都再也没有被雷击过了。
转身回去书房,坐下来习惯性的往后一靠,又想到身下的这椅子,坐着柔软舒适,靠着更加惬意,下面还有轮子,移动着也方便乐趣。
仔细想想,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吃穿用度,都被这个夏鸿升个影响了。
至于这种影响给大唐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李世民往后靠了靠,觉得龙椅要是也能有这般舒适,就更好了――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李世民面前的桌面上有着一封书信,半开着,露出里面的纸张来。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李世民口中轻声诵念出一句,心头忽而涌出无限回忆来,伴随着一张清晰却又模糊的面容,到最后都化作一丝怅然的无奈。
心中不禁一动,抬手从信封中抽出了那一纸信笺来,展开。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李世民默默看完,叹了口气,将手中的一纸信笺重又折住,装入了信封里面。
“王德。”李世民唤了一声。
“老奴在!”王德躬身答应道。
李世民抬手将信封交给了王德:“烧了。”
“是,大家!”王德接过信封,走出书房外面,将信封连带里面的一纸信笺点燃烧成了灰烬。
回去报于李世民,李世民点了点头,嘴里去呢喃着:“双全法……”
王德听不清,也不敢听清。只是仍旧默默伫立在一旁,做个透明人。
忽而,外面传来了一声禁卫的声音:“启禀陛下,折冲都尉段瓒于院外求见!”
段瓒?李世民知道他一定是来递送情报,却不知道是何处的情报,故而一愣,随即身上的气质陡然一变,淡声开口:“让他进来。”
帝王终究是帝王,在旁人面前,他必须威严。些许片刻的怅然与悲绪,只有帝王自己能够知道。
段瓒进来了书房,躬身行礼。但是李世民看得出来,段瓒的身上和神情,有一种难以抑制住的兴奋和激动,心下也松了一口气。
“何事啊?”李世民见段瓒那样的神情,心中也很是好奇,于是问道。
段瓒的手里面紧紧的攒着一张纸,很是激动的声音微微颤抖,答道:“启禀陛下!稻,稻种……稻种找到了陛下!林邑国真的有能够一年三熟的稻种!”
“什么?!”李世民呼的一下站了起来:“快,将详情细细道来!”
“陛下,咱们派去的间谍到了林邑之后,并没有花费多大的功夫,就找到了三季稻。只是为了确凿此事,那些间谍亲自留在林邑国,跟随林邑国的老农一起耕种,学习了如何种植三季稻,然后又亲手种了一年,从耕种到收获,验证了夏侯所言,这才传报于陛下,并且已经开始在林邑国设法大量收购稻种,首批的两千斤稻种已经走海路出发,将在福州靠岸!”段瓒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几张信纸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接过仔细看了起来,待看到间谍搜集的关于林邑国的情报,顿时大吃一惊,忍不住惊叹道:“区区林邑小国,每年收获的粮食竟然能够超过大唐几个主要产粮的道加起来的总数,这……林邑国往南至于沿海,往西至于天竺,多数地区一年唯有夏之一季,竟可全年耕种?!”
李世民越看越是觉得心中不爽,再往后看,那林邑国竟然盛产多种奇珍宝石,更有金矿无数……
李世民的眼神十分挚热,转头问向了段瓒:“首批稻种多久能抵达福州?”
段瓒想了想,答道:“坐海船走,微臣估摸着至少得月余。这份信发出来的时候,海船已经出发,只怕是下月中旬,就能抵达了。”
“好!”李世民兴奋的一手将那信纸拍在了桌上:“速传三省臣工至两仪殿见朕!”
王德躬身一礼,立刻出去传旨。
待王德走到门口,李世民又出声道:“稻种一事,乃夏卿一手促成,又尤为了解,派人去传夏卿即刻觐见。”
“夏侯最近都在泾阳,只怕一时半会儿到不了。”段瓒对李世民说道:“微臣这就立刻快马前去泾阳!”
李世民点了点头,段瓒便告退离开了。
看着桌子上段瓒方才送来的消息,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渐渐收起。一年三熟的稻种已经找到,证明了夏鸿升去年说过的话是正确的。倘若这一年三熟的稻种能够在大唐推广开来,倘若夏鸿升所说,最南边的一些地区可以一年三熟,岭南地区可以一年两熟,就连北方也可以至少一年一熟,且每亩的产量比现如今的产量要高出不少的话是真的,那大唐即便是不能彻底的解决粮食的问题,也能够极大的缓解。这又是一个不世之功。
不知道他还知道什么东西!
每一次,当旁人以为夏鸿升展示出来的东西已经是足够令人惊奇的时候,夏鸿升就又总会再次展示出更加惊奇的东西。
谪仙人,谪仙人!难道夏鸿升果真是从上天贬谪下来仙人?否则,他如此年轻,又怎会懂的这么多地东西?说话做事,为人处世,如同一个老成之人?
一个拥有如此能力的人,难道就真的甘于只做懒散闲官?而无一丝野望?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
无论如何,李丽质必须嫁给夏鸿升!
这种能力,必须为我所用!倘若不能为我所用……
李世民冷眼一凝,迅速铺开了一张纸来,落笔没有一丝的迟疑,伏案疾书起来。
………………………………
第610章 试点
“陛下,微臣以为,占城稻的消息若是确凿,那么咱们应当立刻从林邑国弄来更多的稻种,在我大唐广为推行,如此,可大为缓解我大唐粮食的压力。”躬身对李世民奏道的那个人夏鸿升并不认识,但是对于他的话,却很是不屑。
“陛下,臣以为不可。”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道:“凡所种植,不仅要看其种,更要看其地,看其天时,看其耕耘。三季稻虽然听来颇为诱人,但是万一到了大唐,水土不服呢?陛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三季稻在林邑国可以一年三熟,但是到了大唐就不一定了。若是陛下贸然推行,百姓都种植了三季稻,然而万一这种稻种到了大唐不能好生生发,那可就是灾难了!”
房玄龄说完看着李世民,生怕李世民在高兴之下会立刻推行种植三季稻。
“陛下,微臣也是这么个意思。”杜如晦也对李世民行礼说道:“褚大人急于令我大唐不用为粮食发愁的心思,一片赤诚。不过,微臣却也以为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正如房大人方才所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咱们自然是希望那三季稻能够在咱大唐的地界也可以丰收,可就害怕个万一呢?这件事情所涉及者乃是天下万民,倘若有个万一,那陛下好不容易得来的民心,一下就没了。若是全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情,而来年闹了饥荒,那就会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恐生乱象。”
夏鸿升没怎么听杜如晦的话,倒是仔细盯着杜如晦的面容看了个真切。
历史上的杜如晦几年就死了,李老二伤心的不行,废朝三日痛哭流涕,从此房谋杜断的双人组缺少了半壁江山。不过,眼前的杜如晦看起来很健康,面色红润有光泽,双目之中炯炯有神,没有一丝病态。
这都得归功于本公子啊!
夏鸿升心里面得瑟的想到,多亏当初本公子说服了李老二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开了定时体检的福利,接过让好些个官员的病情被提早发现,及早接受了治疗,从而身体得到了好转。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错,房卿、杜卿所言极是,稻种种植一事,的确马虎不得,须细致思量,好生定夺。万一出了差错,那就是朕的罪过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对于稻种一事,诸卿可有什么好的主意?”
那还能有啥好主意,设立试点逐步推广呗。
夏鸿升撇了撇嘴,心里想到。
“陛下,微臣看夏侯似乎有话要说,不如听听夏侯的意见。”站在夏鸿升对面的虞世南看见了夏鸿升撇嘴的样子,于是笑着说道:“这稻种既然是夏侯最先知道的,那想必夏侯对于稻种之了解比吾等都多。”
夏鸿升真想翻他两个白眼,李世民就问道:“夏卿可有甚子主意?”
夏鸿升走出来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陛下,稻种的推行关乎大唐粮草是否充裕。可是贸然推行又不行。在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稻种之前,咱们必须先验证出来三季稻移植到了大唐境内之后,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否仍旧能够保持生长速度和亩产量。所以,微臣以为三季稻的推行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从岭南沿海地区,到北方地区的几个不同试点县,在这些试点县中开辟一些田亩,种植三季稻种,作为试验田,以总结出来三季稻在咱们大唐境内的那些地方能够生长的季数多,得出这些稻种在大唐的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若是试验田失败,三季稻在大唐彻底的不能种植,那所影响者不过这几个试点中的几个村落,朝廷补偿这些农人也花费不了多大的代价,故而没有风险。而若是试验田成功,那么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在原试点县的范围内扩大种植,同时增加其他的试点县。若是第二年这些试点县的反馈良好,那么久可以逐步在咱们大唐开始推广了。这种推广只能是从点到面,然后面面相连,最终达成大范围的种植,而不能够一个命令下去,就让全天下的人都去种植这种稻种。”
“呵呵呵,夏侯所言与老夫不谋而合。”房玄龄笑着捋须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以为夏侯所言极是。稻种咱们不要急于大范围的推广,只能一点点的来。这样就算是万一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和差池,所影响着也只那一点。另外,在试种的过程里面,朝廷的人也好知道这种稻种的习性,总结出来如何正确种植的办法。这样一来,等到朝廷确定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规模大范围的推广种植的时候,也好派出人手到各地指导各地百姓的种植,确保百姓都能够丰收。百姓丰收,朝廷自然也丰收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认同房玄龄的话。
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在大唐境内种植时没有问题的,但还是提出了最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推广。是因为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同时夏鸿升也知道不仅朝廷的官员没有听说过占城稻,天下的百姓更没有听说过。夏鸿升知道,不代表其他人也都知道。朝廷必须通过自己得出结论,朝廷的文武百官才会信服,李世民才会信服。而且,让百姓不去耕种自己熟门熟路的原本的作物,而去改种一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物,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百姓比朝廷更加担心自己有没有收成,所以宁可不信那神奇的产量,而坚持耕种自己熟悉的作物。让天下的百姓能够主动想要去种植占城稻,想要去改变自己习惯种植的作物,需要一个时间。而夏鸿升,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报纸去宣传这种稻种,让占城稻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为更多的人想要去尝试着种植。
………………………………
第611章 民以食为天
仓禀实而知礼节,温饱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他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倘若连食物都没有,人们吃不饱饭,永远都在为填饱肚子而绞尽脑汁,那所有的畅想也就只能是白塔了。
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大唐――不,一直是困扰着古代中国政权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难题。几乎所有的民间起义都伴随着饥荒。都说民不聊生,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百姓赖以生存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粮食!古代中国的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百姓,只要能够让他有粮食吃,哪怕是吃不饱饭,只吃个半饱,都不会想到去造反。同样的,只有在解决了吃东西的问题之后,人们才有心思,去想未来。
毕竟,民以食为天啊!
“诸卿之所见,与朕不谋而合。诸卿且来看看,选择哪里作为试点较为合适?”李世民对众人说道,一边说着,一边向王德示意了一下。王德立刻到后面取出一卷地图来,在李世民面前的桌上摊开。
“来,诸卿都来看看。”李世民对众人招呼到。
众人行了一礼,然后围聚过去。这地图可不是原先那种只有粗略的几个线条和标注的地图,而是在夏鸿升的教授下由那些间谍耗时两年的时间重新描绘出来的地图。上面不仅有大唐的各道各州各个城邑,还有江河支流山川湖泊,草原沙漠山林道路,比之后世的地图自然是差得远的,但是比之大唐以往的地图,就又不知道详细到哪里去了。
这地图自绘成,印出来了几张之后,原版就被李世民自己给收起来了,不知道藏到了哪里。就连眼前的这一张,也是印出来的。除此之外,就只有朝廷的部门、国子监、弘文馆、军校里面有,民间一张都没有。李世民不让广为发行,说是拥有这张地图,就相当于足不出户的跑遍了整个大唐,不到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时候。
这张地图来之太不易,是间谍营自成立以来,有组织的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了两百多名间谍,用夏鸿升给出的地图标准进行测绘,走遍了大唐各地,耗时两年,才算是终于完成。这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
实际上,地图的测绘从没停下来过。间谍营的间谍只要是出去了大唐的范围,而大唐此前又没有对此地进行过新式测绘的,到达之后在进行主要任务的同时,另外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当地进行测绘。目前,除了大唐国土拥有了详细的地图之外,突厥、西域诸国、辽东、高句丽都也已经有了详细的地图。而大唐的间谍人员和测绘人员仍旧正在向西前进,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波斯、大食、拜占庭……那里的详细地图就也会逐渐的传回来了。
“占城稻不能立刻大范围的推广种植,在推广之前,试点就尤为重要,关系着稻种能否在我大唐推行,故而选取试点意义重大。”李世民也站了起来,盯着地图一同看了起来:“诸位对于如何选择试点,可有何看法?”
“陛下,如今我等只晓得这占城稻能一年熟好几次,且亩产比现今之稻种要高出许多,旁的就不知道了。”高士廉对李世民说道:“在选取试点之前,不若先教臣等听听这占城稻的具体情况?”
李世民点了点头,看向了夏鸿升。
夏鸿升于是只好再次担当起解说员的角色来,对众人解释道:“占城稻,是一种产于占城的稻种,产于林邑环王之国。因林邑国终年湿热,此稻种在林邑国可一年三熟。这种占城稻有三个特点,一是极为耐旱,二是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做到“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周期短,气候越是湿热的地方,一年能种植的次数就越多,像林邑之地,可一年种上三季,当年收获三季。往北,我大唐岭南之地,当也可一年三季。再往北,江南之地,或可一年两季。关内、陇右等道,可一年一季。再往北,乃至于辽东地区,也可一年一季。此稻种产量高于如今大唐所种之粮食,在下保守估计,若一年三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七八石,两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五六石,便是一季,也能一亩地产粮三四石之多。且,因其对于土地的要求不算很高,所以可在我大唐广泛种植。这个产量,是在下根据林邑国的收成情况而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林邑国十分落后,林邑百姓不通教化,其国农人之种地耕作十分粗放,也无灌溉之说,稻米种下便不再管,任其自然生长,等成熟就收。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远远不如我大唐百姓耕种之用心仔细,其国也,更无如我大唐般有司农卿督管农业,指导百姓劝课农桑,然而即便如此,林邑国人也从不知饥荒一词为何物。因而若是占城稻到了咱们大唐农人的手中,其亩产量只会比在林邑国时候的亩产量只高不低。”
“什么?!”听了夏鸿升的话,众人都震惊了:“亩产七八石?!这……”
“夏侯说,就算是跟如今的稻种一样一年只中一季,也能有超过三四石的亩产量?!”房玄龄吃惊的问道,嘴里都能塞下一个鸡蛋了。
李世民虽然给他们说过占城稻的事情,但是所说不如夏鸿升这般详细,如今听来,这占城稻比从皇帝口中听来的更加神奇。
………………………………
第612章 大唐未来的粮仓
夏鸿升点了点头:“不错。而且,林邑国全国各地只要是平的,就能够一年种上三季。不仅仅是林邑国,从林邑国往南,往西南,有绝不亚于整个大唐的面积的大片土地,那里全部都能够一年种植收获三季!而且,那片土地上几乎遍地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金夜则出飞,状如萤火。又出玳瑁、贝齿、吉贝、沉木香这些宝贝。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籥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也。沉木者,土人斫断之,积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那是一片无比富饶的土地,可惜上面却全都是无所教化的蛮夷,唉,可惜了那么大一块宝地了!”
听夏鸿升这么一说,周围众人顿时瞪大了眼睛,夏鸿升能够感觉得到,众位的鼻息都粗重了起来。
打个不好听的比方,那就好比男人看到一个貌美如花姿容绰约国色天香的美人结果却嫁给了一个又丑又懒又笨又穷的癞蛤蟆一样的感觉。
没错,夏鸿升故意说的这么夸张,就是在赤果果的引诱他们。
就是要让他们眼红嫉妒,就是要让他们心气不平,就是要让他们想要将那一片土地想方设法的据为己有!
就像后世里欧洲人眼中“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这个美梦鼓励了多少欧洲的冒险家和航海家们想方设法的去往东方。而事实上,东方也真的没有亏待他们。来自东方的财富和技术,令欧洲人迅速开辟了新航路,展开了大航海时代,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亦推动了后来的科技革命。可以说,财富永远是进步最有力的内驱力之一。
夏鸿升希望大唐能够占据那里,那里能够为大唐提供大面积适合耕种的土地,那里的气候也保证了占城稻可以一年三季收获。而这,保证了大唐的粮食供应,减轻了百姓对于土地的负担,和土地对于百姓的束缚。只要粮食足够,更多人就会投身商业之中。商业的发展才是一个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等到商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唐的各个方面就都会迎来革新。
另外,这片土地上还有最适合于远洋航行的木材。在能够推动钢铁大船的机器出现之前,这些木材做出来的船只都会是远洋航行的最要紧的建材来源。
夏鸿升会一步一步的将整个世界的财富揭开在世人的眼前,让世人向外扩张、拓展……这一切都离不开远洋海船。
大航海时代,夏鸿升希望这一次由大唐来开创!
大唐不仅要做陆上的霸主,更要做海上的霸主。
“陛下,诸位大人,您们想想,有一片跟大唐的国土面积不相上下的土地,那上面到处都可以种植占城稻……”夏鸿升见众人吃惊,于是继续以十分蛊惑的语气低声说道。
不用怀疑,每个人的面上都出现了一片遐思的神情。李世民还不由自主的舔了舔嘴唇,那一副贪婪的样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