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帝师-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学子一愣,又抬手施了一礼,问:“却不知先生是有何问题?”
听李世民说他初至书院,那学子还以为他是新来的先生,故而如此称呼。
“哈哈,最先想问,这食堂之中,最好吃莫过于何物?”李世民笑了起来,问道。
这明显是想要套近乎啊!夏鸿升在后面不知道李世民要干什么。
“回先生的话,千人千口,喜好各有不同。学生不敢以偏概全,仅说自己,觉得这红烧肉最是美味。”那学子答道,说完,又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学生之前从没吃过这红烧肉,倒是初至长安时,见那醉仙楼里有过,不过学生也吃不起。书院之中,一份才几文钱,学生就能吃得起了。听在醉仙楼里吃过的同窗说,书院的红烧肉比醉仙楼里面的还要地道!”
李世民哈哈大笑:“来来来,我来请你吃那红烧肉去!”
“不敢,不敢!”那学子行礼谢道:“多谢先生好意!不过,学生自己亦拿得出这些钱财来,且无功不受禄,学生却是不能吃先生的请。”
轮到了那学子买饭,趁着空档,李世民转头对夏鸿升低声道:“温润有礼,不卑不亢,不错。”
那学子买完了饭菜,在旁边等着李世民,李世民也买了几样,同他还有与他同行的另外几个学子一道过去,同桌坐了下来。
席间李世民问了些书院的情况,学子们也都一一作答。夏鸿升看出来李世民这是想要借学子之口看看书院,也是想要听听看看泾阳书院学子的素质。于是也不吭声,在一旁只是听着。
问着问着,李世民的问题就有些令夏鸿升觉得古怪了。
却听李世民问道:“古人云,‘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尔等作何理解?”
夏鸿升心头一紧,赶紧抬起了头来,心中很是不解——李世民问这天人感应的东西却是为何?!
却见对面的那几个学子却是相视一笑,其中一个学子笑问道:“先生所言乃是儒家董仲舒所提之‘天人感应’之学说吧!这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其实是典型的客观辩证唯心主义学说。他从儒教立场出发,继承了西周以后的“天命观”,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天虽然没有言语和耳目手足的人形,却是有情感、有意志、有道德、有目的,天意由自然和人间的秩序表现出来,从自然界阴阳五行的有序变化到人类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都是天意的安排。他的观点是,统治者违背天意,就要遭到政权垮台、国家灭亡的下场;反之,统治者顺从天意,就会得到天的奖励,给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家长治久安。”
李世民一愣,十分不解的重复道:“客观辩证唯心主义学说?那是何物?”
夏鸿升呛了一下,一口汤喷进了碗里。
“咳咳咳……没事没事,你们继续说。”夏鸿升向看过来的几人摆了摆手。
“回先生的话,是一种哲学流派,这一派别的主要特征就是,认为人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另一个学子转头对李世民解释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天人感应,的确如方才所言,统治者违背天意,就要遭到政权垮台、国家灭亡的下场;反之,统治者顺从天意,就会得到天的奖励。可这天意到底如何,又有谁知道。那诸位是如何看待这个学说的?”
又一学子答道:“辩证的看待这个学说,首先,它有一定的正确性——它肯定了同类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当然,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天人感应的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哦?”李世民眼中一亮,问道:“且细细道来!”
………………………………
第711章 尽是可塑之才
那学子又道:“首先,认为人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这就是它最大的错误。这个学说否定了人的能力,认为一切都是天在做主,而人只能顺应。把一些自然现象,当作是天对人的警告,这并不对。其实,雨雪天晴,刮风闪电,这些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而以此来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德行,却是荒之大谬了。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是通过这个人的所作所为看出来的,而不是刮个风下个雨而看出来的。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说吧,学生从未做过坏事,可若是学生在电闪雷鸣的时候拿把长枪站在楼顶,照样会被劈死,这能说是学生道德败坏,所以才被雷击的么?原因只是金属导电,天上的闪电顺着长枪被导入了学生的身体,所以学生受到了雷击而已。跟学生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断然没有关系的。”
“说得好!”李世民不禁赞扬。
夏鸿升心中渐渐知道了。
李世民还是在意朝臣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攻讦他的事情,而且他心虚,因为他坐上皇位的手段血腥残忍。他担心天人感应,上苍降罪。降罪于他,降罪于这个大唐。
“倘若朝中百官,都如诸位一般有见解,就不至于……”李世民叹了口气,又突然发现自己再说就要说穿了,于是停下了话头,只是又笑道:“泾阳书院的学子,果然不同一般啊。那我再来问问,呵呵,只是做个假若,假若说现在令你去做一方父母,你该当如何做?”
“啊?”那几个学子一愣:“这个……这个学生才疏学浅,这做官的学问,这……”
“哦,是我没有说清楚。”李世民笑道:“不才身受皇恩,我受命做一方县令。同诸位聊的起兴,见诸位都很有见解,所以想听听诸位的看法,我若是到了那里,以诸位来看,我该当先做些何事呢?”
“原来如此!”其中一个学子恍然大悟,说道:“这个,学生以为肯定是先要了解治下之人文与水土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是先方方面面有个了解,然后才能知其好与不好,知其所有与没有,知其富于何物贫于何物,等等之类,知道了以后,往后的作为才有针对性……”
几个学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竟然忘记了李世民和夏鸿升,自己讨论起来了。
多亏书院课程有意培养学子们讨论探究的能力,众人讨论起来,倒也说的头头是道。
李世民的眼中越发明亮了起来。
一顿饭吃了许久,一直到食堂中的人都快要走完了,而那些大臣和书院的先生们见李世民没有离去的意思,自己也不能先走,到最后食堂里面就剩下了这一桌子,还有那些大臣和书院的先生们了。
“哎呀!都这个时候了!”夏鸿升瞅了个空档,赶紧插话进去:“尔等也讨论完了,快些回去午休吧,莫耽搁了下午的课程。”
经夏鸿升这么一说,李世民似乎才意识到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于是笑着道:“呵呵,却是怪我听的入迷,耽搁了几位的时间。”
“哪里,承蒙前辈看起,我们经此讨论,才发现原来这里面也是有这么多问题的,以后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一下也说不定。还是要谢谢前辈了!”几个学子知道李世民不是书院先生,于是又改了称呼了。
目送那几个学子离去,李世民捋须叹了口气,对夏鸿升说道:“此几子皆可为一方县令了!”
“这……他们的见识还少,如今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哪里能做得了县令?”夏鸿升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别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可事情真要做起来,又哪有说起来这么简单。”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起码,这几个学子的思路和方向都是对的,他们所欠缺的,也只是实际上的锻炼而已,倘若将其放入衙门之中过个一两年,知道了路数,便足可作为一方父母了。真是叫朕惊叹啊!”
“不知陛下为何事惊叹?”其他的那些人过来了,房玄龄笑着行礼问道。
“诸位听听,方才朕问那些学子,说朕要去做县令,问问他们到了县上要怎么做。”李世民对房玄龄几人说道:“那几个学子的回答,着实令朕吃惊。头脑清晰,条理清楚,先后分明。说先要了解所治之域内之人文、水土、田地、耕种、矿藏、经济、交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最好是自己走走看看,然后确定县域的优势和劣势,继而因地制宜。呵呵,光是这个因地制宜,只怕就有许多人想不到,做不到。”
“陛下也太高看他们了,治理一个县,哪里有那么容易?”夏鸿升摇了摇头:“就拿一个最容易遇到了问题来说。服众。百姓不服气,就不好好跟着他的方向走,官员不服气,政令就得不到执行,光是这个问题就够他们吃一壶的了。”
“夏卿却是太小看他们了。”李世民摇了摇头,笑道:“这几个学子才在泾阳书院进学多久?一年都还未到,就已经有了如此的远见和头脑。他们太年轻,夏卿可不能要求其他人都跟夏卿一样天纵奇才啊。假以时日,多加锻炼,这几个学子的能力,朕很看好。更令朕惊叹的是,这还只是朕随随便便找的几个学子而已,这泾阳书院两百号人,倘若人人都有此卓见,那岂不是……嘶!一书院学子,尽是可塑之才,朕如何不吃惊?”
众人出来食堂,夏鸿升提议众人休息休息,书院之中也有招待所来着,不过不叫招待所,叫学术交流中心,哈哈!
至于李世民和颜师古、李纲几人,有自己的别墅,众人也就只能艳羡了。
“夏卿,随朕来,朕有些话要问夏卿。”安排好了众人,李世民对夏鸿升交代道。
夏鸿升一愣,于是随着李世民到了他的别墅里面。
“这个房子真好,虽未有朕的寝宫大,可要比朕的寝宫舒适精致的多。随后,朕会遣些宫娥来打理此处。”李世民进去坐在了沙发上,对夏鸿升说道:“夏卿且坐下。”
夏鸿升点点头,坐到了李世民对面,问道:“不知陛下有何事要问微臣?”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朕同那几个学子交谈了一番,对于夏卿之前所言‘启民智’一说,有了不少的感受。朕趁着现在只叫了夏卿一人过来,就是想要跟夏卿再深入、仔细的聊一聊这个‘启民智’的事情!”
………………………………
第712章 “人人感应”
启民智。
听见这三个字从李世民的口中说出来,夏鸿升的第一反应是意外和高兴。第二个反应,是深思。
所谓启民智,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
广义的开启民智,是让人们从长期被巩固于政权世界中的思想活化起来,去追求属于自己心灵空间的真,善,美。民智自然是全民智慧的意思,只有大家都向往一种美好和上进,社会才可以风气纯正,自强不息。开启民智,自然是要将昏昏欲睡的大家叫醒,并且告诉他们或许也可以这样那样的去思考。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已经久习惯于顺从的国民来说。千年来,国民所接受的观念,剖析到了最终,其实也就是两个字,顺从。顺从权威者的安排,甚至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也顺从于权威者既定的方向和方式。
而鲜有思想独特之人。
即便有些新思想,也仍旧是在这个桎梏之中的再创作,再发展。而鲜有跳出这个桎梏的。而那跳出来的,也多数因为有悖于集体的顺从意识,而最终湮灭。除非有另外一个权威者,来打破原先的权威者,定下另一种权威。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在夏鸿升所处的后世的那个时代的人,也不能算是真开启了民智。
而从狭义来说,所谓的启民智,就是相对立于愚民的概念。即,让百姓有知识,进而有智慧,进而会思考。
更加狭义一些,那就是扫除文盲,让百姓至少不会被一些荒谬的事情所蛊惑,所欺骗,所煽动。
真要做到启民智,是何其艰难。即便是在后世里那个时代,也终于还未能做到。顶多也只是做到了最狭义的启民智――扫除文盲而已。即便这,似乎也要打些折扣的。
所以夏鸿升相信,李世民此刻所意识到的启民智,同样也只是最狭义的那一层――让人们有知识,不会因为天上一个打雷,就联想到他李世民的好与坏身上;不会因为几声狐狸叫,一条白蟒蛇,就相信天命所归的假话。
夏鸿升知道,李世民的出发点很简单,那就是――天上打雷了,干旱闹蝗灾了,你告诉官员们,他会说这是皇帝做错了事情,要皇帝下罪己诏并去改正。而你告诉泾阳书院的学生们,他们则会说天上打雷是自然现象,闹了蝗灾是因为干旱,而干旱是因为今年的季风要晚些才会来。
夏鸿升同样也知道,天人感应,一方面真的荒谬,一方面,却也可以成为皇权的一个约束。
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全都必须听从他的命令,这个权力太大了,也只有“天”,才能够让他有所收敛,不敢滥用这份权力。
所以夏鸿升想了想,问道:“恕微臣斗胆,陛下,臣想先问问陛下,您觉得为何要启民智。倘若陛下的回答是,一旦启民智了,那就没有人再相信天人感应了,无论山崩地裂江河倒灌,都不再会被同皇帝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那么陛下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是这样,微臣往后绝不再提这三个字。”
李世民一愣,眉头皱了起来。夏鸿升说的话,十分不客气,令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整天总喜欢跟他唱反调,呛他的话,引经据典的讽刺他,让他束手束脚。
“夏卿的意思是……”李世民皱起眉头,问道。
“微臣的意思是。微臣虽然觉得天人感应的学说荒谬,但是又觉得,也亏是有这个学说在,才得以让好些帝王因为惧怕老天,因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微臣说的可不是陛下,陛下您英明神武,自然不在此列。”夏鸿升面无表情的说道,可那语气谁都能听出来,这就是说给李世民听的。
李世民挑了挑眼睛,盯着夏鸿升,问道:“夏卿想说什么?”
夏鸿升行了一礼,说道:“微臣想说,《荀子》里面有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李世民顿了顿,沉声说道:“朕明白夏卿的意思了。夏卿是在担心,一旦启民智,百姓都有了学识,不再相信‘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的话,朕也不用再害怕什么‘上天降罪’,因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起来。”
夏鸿升点了点头:“陛下您待微臣不薄,所以这些话虽然难听,甚至会令陛下震怒,可微臣也还是想要让陛下知道。自然之中的种种灾害,虽然不是天和人的因果,确切来说,不是上天和君王之间的因果。可是,君王和百姓之间,却是有所因果的。君王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所种下的因,不会造成‘上天’的果,却会造成百姓的果。君王决策英明,励精图治,百姓自然拥护爱戴,君王昏聩无能,贪图享乐,百姓自然哀怨丛生。君王免除一个地方的税收,百姓会感激这个君王。君王加重这个地方的徭役,百姓会埋怨这个君王,这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与其说‘天人感应’,倒不如说‘人人感应’。”
“既然夏卿这么说了,那朕也明确的告诉夏卿。”李世民很是郑重的说道:“方才夏卿说的那句话,魏卿也常拿来说与朕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灾人祸,朕心疼百姓,却又有何惧之?所惧者,唯百姓不明好坏,受人蛊惑。朕励精图治,做的每一个决策,无不深思熟虑,从谏如流,可依然有人因一次天灾,就攻讦于朕,百般好处,顷刻尽忘,朕又何其心寒!朕启民智,所求不多,唯愿天下百姓,皆如书院学子一般,能够明理是非,不妄受挑拨,离心于朕!”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臣明白了。陛下,开启民智,唯有一法可循。”
“策将安出?”李世民问道。
“普及教育。”夏鸿升答道:“强制普及!”
………………………………
第713章 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李世民坐直了身体,想了想,说道:“方才夏卿似乎说过,教者,教授学问,育者,培育为人。夏卿的意思是……欲启民智,须将教育二字遍布于天下,使天下百姓都接受这‘教育’?”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微臣所说的普及教育,简单来说,就如陛下所言,就是让天下百姓都接受教育,都学习知识,天下人都有了知识,有了学问,民智自然就开启了。”
“这……天下百姓全部都去做学问,都成了夫子,谁去参军?谁去做工匠?谁去种田?谁去经商?……”李世民皱了皱眉头,说道:“这天下四民,士农工商,缺一而不可,倘若都去治学,就要出问题!”
“陛下,臣所谓的让天下百姓都学习,并非是指令天下百姓都去做士子。微臣所说的普及教育,是使天下百姓经过学习,都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文化,这些知识只是基础,并不妨碍他们之后会成为什么。当然,在如今之社会下,因为天下四民之中,唯有士独高于其他,人们自然想要成为士的多。提高其他三民的地位,当天下四民所获得的社会地位与尊重相差的不是那么巨大的时候,人们也就不会独向一种了。”
李世民往后靠了靠:“夏卿继续讲。先讲讲夏卿普及教育之策。”
“是,陛下。”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普及教育,应当是一项国策。国家对疆域之内的所有学龄儿童,实施某种程度的普通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于全体适龄的孩童的,同时这种教育的程度,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初等的教育。学龄儿童在学龄之内,接受国家所安排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结束之后,其若有能力,有条件,可以选择继续向上进行接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完成高等教育,然后成为士阶层。亦可在完成初等教育之后进入社会,成为农民,成为商人,成为士兵,成为工匠……”
“你是说,普及教育只对童生进行?”李世民问道。
“是,陛下。国家通过规定一定年纪为学龄,比方说七岁吧!那么但凡达到七岁的幼童,就必须进入国家在各地设立的学堂进行学习。初等教育的年限可以在五年或是六年的时候,在这期间,通过国家安排的教席先生,根据国家制定的教材为其教授一些基础的知识。时间到了之后,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通过者,可继续向上进行程度更深、难度更高的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也有一定的年限,比方说三年。而后同样经过考试,筛选出人来接受更加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如此一来,有个几代人过去,那么全社会的百姓之中,无论各行各业,最起码也都是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了。”
“朕听夏卿将这教育,分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之分,且来细致说说。”李世民问道。
“是。这三个等级,是微臣根据所教授的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偏向性方面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三个递进层级。初等教育,微臣也叫它即小学教育,或是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面向的是刚开始接触生活的幼儿。而中等教育,则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也可以细分出一些只教授某一种或几种技术的专业性教育,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而至于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某一个知识领域内十分精通、研究十分深入的高级人才。三段教育之间,通过考试等形式的选拔活动,筛选出适合升入高一级者。”
“听起来,夏卿是将教育以难易及粗浅和精细,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让人有基础性的知识,有即便的生活能力。第二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更加深入一些,出来的人,较之第一阶段的人更有学识,也会学习一些具体的技术。第三个阶段是最难达到,可一旦达到,所接受的也就是最深入,最精细的教育,所教导出来的人,最有学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
夏鸿升点头道:“正是如此!陛下,其实现在在微臣的庄子上,微臣已经开始在试着这么做了。”
“哦?!”李世民十分感兴趣:“夏卿是如何做的?”
夏鸿升笑道:“在微臣的庄子上,微臣建了个学堂。然后微臣的庄户之中,有孩童到了五六岁的,就必须去第一个学堂里面学习,这个是强制性的,不去不行。那一家若是不把到了年纪的孩子送去,微臣就要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