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卑鄙的圣人:曹操(1-10)-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望着郭图手中舞得似车轮一般的令旗,还有头顶上那令人眩晕的烈日……袁绍颤抖得越来越厉害,仿佛有个魔鬼窜进了身躯。他努力控制着情绪,但刹那间两面鲜明的旗帜突现在敌军阵营间——有一面旗帜写着斗大的“张”字,另一面则是殷红的“高”字。
张郃与高览?!当年自己麾下的大将,竟反过来为曹操当先锋。堂堂四世三公河北霸主为何落得这般被动?人心何在天理何存!袁绍再也控制不住了,什么大将军的身份、什么公侯世家的威严,都见鬼去吧!他猛然站起来,想要咒骂、要唾弃、要呼喊、要打破他这一生的矜持伪装,但还未及说话,一口滚烫的鲜血就喷了出来!
“大将军!”
“父亲大人……”
幸亏袁谭、逄纪及时搀扶,袁绍才没栽倒。他的手不再颤抖了,而是无力地抹了抹嘴角的血,隔了半晌才喃喃道:“不碍事……”
诸心腹见他脸色惨白、嘴唇发青、浑身无力,额头的汗成股地往下淌——这还不碍事?逄纪脑子快,扫视一眼纷乱的战场:“主公,咱们先撤吧!”
袁绍慢慢挤出一缕惨笑,仰起头轻轻叹息一声。他有许多话想说,但因为眩晕乏力全都堵在嗓子眼,这似乎也帮他保持了一贯的沉稳,人终归不能摆脱自己的本性啊。在官渡出兵之前他就感觉体力不佳,但还是咬牙坚持到现在。田丰、沮授都劝他不要南下,要修养兵力再等几年,他们分析得确实有理,可就是忘了一点——年纪。岁月不饶人,他都五十多了,建功立业的时间越来越少啦,谁不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宏图大业?能不急吗?袁绍的身体终于垮了,但要想积蓄实力再战曹操不知还得经营几载。这口血让袁绍清醒了,他这辈子就快走到头了,扫平天下的夙愿只能偏劳儿孙后辈了。
逄纪谄媚归谄媚,毕竟是从洛阳时就跟着袁绍出生入死的人,见他这副表情,早揣摩了个八九不离十,赶紧劝道:“大将军切莫胡思乱想,这就是积劳成疾闹点小毛病,休养几日便好。属下叫亲兵护送您回邺城,战场之事不要再操心了。”
袁绍无力地挣扎了两下,似乎还不愿意走。袁谭把他的手臂交给审配,扭身跪倒:“父亲安心回去休息,孩儿替您指挥,定要将曹军阻于大河之南。”
袁绍感觉第二口血似乎又要上来,紧闭着嘴摇头苦笑——傻小子,你有勇无谋,哪斗得过曹操啊!
军师审配急坏了:“主公啊,即便仓亭失守,曹贼也休想撼动我河北半分。并州、幽州、青州都有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回去后勒令各城坚壁清野,再调兵马破敌不迟!快走吧!”说罢不等袁绍反应,招呼亲兵扶他下山……
郭图还在阵中指挥,接连击退曹军三次猛攻,正以为得胜有望,忽觉身后一片骚动。他回头望去,见最后一道防线的士卒蠢蠢欲动,似有慌乱撤退之态;再抬头观看——但见大将军坐镇的山丘上白旄、金钺兀自竖立,可主帅的位子却已空空如也。
兵法有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主帅好比是镇军之山,最忌讳随便移动。袁军本来就有些怯敌,现在主帅都找不到了,谁还继续卖命?后军最先脱离战场,正奋死作战的中军也慌神了。曹军趁此良机猛砍猛杀,顺利突破第二道防线。
郭图急得满头大汗,挥舞令旗放声疾呼:“站住!临阵脱逃者斩!都给我回来……”到了这会儿全都跑,谁还听他的?这位无比执拗的都督竟把令旗一扔,顺手拔出佩剑:“还有不怕死的没有?是大丈夫就随我冲啊!”他喊的声音不小,却没多少人响应。
曹军几将缠斗的袁军杀尽,流矢早就射到了郭图身畔,他竟不躲不逃决心拼命了。袁谭带着一队亲兵涌了过来,驰马向前拉住郭图:“郭公则,我父突发急病已回邺城。咱们快撤!快撤!”
“我不走!”郭图身为都督连吃两场败仗,这会儿简直气疯了,“官渡战败,仓亭岂能再败?我郭某人就是不信邪,一定要挡住曹贼!我这个都督哪里不如沮授?我也能打胜仗……”
两支箭迎面飞来,射死一个亲兵。袁谭再不敢耽搁,抢过郭图的缰绳:“别固执啦!莫忘了你还承诺过帮我谋取大位呢。”不由分说抢过郭图的缰绳,拉着他一起逃命。而就在他们身后,曹军已经横行无忌,不到丑时便尽数渡河,拿下了重镇仓亭津,又一次占领了袁绍的营寨。
经过官渡、仓亭两场恶战,大河两岸北强南弱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曹操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而袁绍的赵燕之师再无昔日雄风……
【儿孙显贵】
连番捷报传至许都,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无不庆幸,朝廷总算躲过一场灭顶之灾。但没过多久所有人又把心提起来,官渡得胜更意味着曹操的权势愈加稳固,大家还要一如既往地夹紧尾巴在这位立下“不世之功”的大人物手下混营生。
被战乱煎熬的一年实在太漫长,许多老病之人没能熬过来。在皇子南阳王刘冯病逝之后,另一位诸侯东海王刘祗也病死了,皇室宗亲接连死亡,这对大汉王朝而言甚是不祥。外朝又有侍中杨琦、大鸿胪陈纪、荡寇将军赵融等老臣过世,昔日大名鼎鼎的人物逝去之际犹如落叶般无声无息,全然被胜利的欢呼所掩盖,一辈新人换旧人,现在的朝堂已经大变样啦!
尚书令荀彧一如既往地忙碌,大清早就奔赴省中处理公务。先是诏命孔融主持祭祀去世的南阳、东海二王,请灵位陪奉宗庙;追议杨琦昔日护驾之功,封其子杨亮为亭侯;又准了陈群回乡为其父陈纪守孝;荡寇将军赵融曾与曹操同为西园校尉,论公论私都要给予优抚。荀彧表面上忙忙碌碌,其实做的都是官样文章,转眼间已时至正午,向天子问安后又登车回转府邸。
荀彧已经习惯了这种来来往往的生活,省中一套差事,府里一套差事。在朝廷处理的是表面事务,说白了全是做给外人看的,真正紧要的差事还是在府里办才保险。特别是曹操、荀攸都不在的日子,他肩上担子更重,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今天就是坐车回府的这一小段工夫,他脑子也没闲着,一直在考虑发生在庐江郡的事情。
庐江原是刘勋的地盘,从属于伪帝袁术。袁术死后孙策奇袭刘勋夺取城池,任命了一个叫李术的人充任庐江太守。刘勋部曲流散无家可归,凭着老关系投靠了曹操,但时隔不久孙策也遇刺身亡了,李术又与孙氏翻脸,成了独立江北的一方割据。曹操早就想染指庐江,可身在战场无法分身,便派先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到皖城与李术接洽,意欲拉拢李术收取地盘。
扬州刺史严象,字文则,京兆人士,乃是荀彧推荐任职的。当初前任刺史刘繇病故,曹操派他接管刘繇余部。但随着孙氏的崛起,严象所依仗的陈瑀战败逃亡,孙策又利用刘繇之子刘基挖走不少兵将,致使严象成了毫无实权的空头刺史。他身在扬州却什么事都干不成,只能在孙曹之间和稀泥,所以得到朝廷调他往庐江的命令也长出了一口气,以为再不用受窝囊气,哪知却踏上一条不归之路。李术这个土霸王非但不买孙氏的账,而且也没把曹操放在眼里,竟派兵半路截杀了严象。
此事一出天下哗然,许都朝廷建立以来虽遇到过不少抗拒,但还没人敢公然杀害朝廷委派的官员。曹操和荀彧当然不能放过凶手李术,更不能放弃庐江地盘,可就在他们书信往来商议对策之时,却有人抢先下手了——刚刚继承江东基业、年仅十八岁的孙权。
孙权向朝廷上表,声称“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表面上摆出一副愿听号令的姿态,实际上却不待曹操回复就提兵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庐江,并诛杀了李术。
孙权第一次施展身手便如此干脆利落,无异于向世人宣告,他孙家争夺天下的事业还要继续下去!荀彧闻讯惊骇不已,意识到朝廷与孙氏必须做个了结,若总有只老虎卧在身后,必定响应统一北方的战局,得想办法把孙氏复兴的势头压下去……
荀彧暗暗盘算如何向曹操汇报此事,不知不觉已回到了自家府门口。仆人将车帘掀起,他还没迈出腿,就瞧见司空祭酒张京站在车前,恭恭敬敬向他施了个礼:“令君总算回来了,下官已等候多时。”
“有差事吗?”
张京凑过去搀扶荀彧下车,笑道:“有批外任的官员明天就要离京,您得见上一面啊!另外……”他从袖中抽出一张叠好的帛书,“曹公有密信给您。”
“哦。”荀彧看都没看就揣到怀里了。
虽说曹操一把火将官员暗通袁绍的书信都烧了,但有些做得露骨的县令还是倒了霉,撤免更换也是题中之意。而选拔出来的新官大多都是被曹操辟用过的人物,有的当过司空掾属,有的被曹操点名征用,另外再拉上一两个名士装点门面也就差不多了。这帮人来见荀彧之前,已在司空东曹(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吏的任免调动)掾毛玠那里过了一遍筛子,该效忠谁、该听谁的话都灌输得明明白白。张京再把他们领到这边,不过是请荀彧叮嘱几句,走走形式罢了。
荀彧跨进府门抬眼望去,这批外任官站了一院子,长者已过不惑,幼者方及弱冠,都穿着朴实无华的玄色布衣,全无新官上任的喜色。荀彧心中不免暗笑——毛玠选官尚俭朴,这些人有好衣服也不敢穿。鉴于长幼汇聚,也没把他们带到堂上训话,只请入偏阁坐下叙谈。
张京赶紧捧出授官的名录,荀彧粗略看了一眼,别的全没在意,单见末尾处有个名字被墨笔抹去,仔细辨认写的是“司马懿”三个字:“这个司马懿犯了什么事情,怎么抹去了?”
张京道:“此人拒绝征辟,没有来京。”
“没来为何也写上去了?”
“司马懿是司马建公的二儿子,曹公点名要用的,原本要授予官职,可突染急病来不了。”张京不便当着众人把话说破。当年曹操举孝廉时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正任尚书右丞,回绝了曹操担任洛阳令的请求,故而曹操执意要驱使司马氏子弟为自己效力,也算出一出当年的气。河内郡收复之后,司马防被召回朝廷任职,其长子司马朗在董卓入京之前就已入仕,如今也当了司空掾属。不过司马防还是怕曹操给他父子小鞋穿,再不愿让二儿子也出来蹚浑水了,故而以罹患疾病为托词,把司马懿留在了家乡。
现在还有人公然回绝曹操的辟用,荀彧倒觉此人有些胆量。他把名单往桌案上一放,逐个打量在座之人,这才发现何夔、刘馥、凉茂、郑浑等幕府掾属皆在其列,连颇受非议的王思也坐于其中:“王贤弟,你也放了外任吗?”
王思跟他熟稔了,说话很随便:“令君啊,我当初与薛悌、满宠一起跟随主公,如今人家都是郡守之位了,我还昏天黑地打理文书,脸上也不好看啊!好不容易得了这个机会,总算盼到出头之日啦。”
荀彧面带莞尔:“曹公不放你外任是想磨磨你的性子。以后当父母官,切记戒急用忍。可不能再……”
“诺,我知道啦!一定改。”王思料到荀彧要说什么,赶紧出言打断。论才智王思不弱于他人,资历更是无人能及,只是耐性太差,有一次他写公文时有只苍蝇总在眼前飞,他竟投笔打苍蝇,一击不中气得连竹简带书案全给掀翻了,踩着笔在地上碾。此事传得府里府外无人不知,至今还是大伙玩笑的谈资。而就是这心浮气躁脾气怪诞的王思都放了外任,可见曹操有意让自己的心腹逐步接管地方政务。
荀彧瞧他有些难为情,微然一笑便不再提了,又见人堆里还有个稚嫩的娃娃脸,凑在一堆山羊胡子间格外显眼,便问:“卿是何人 ?此番授予何职?”
年轻人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在下太原祁县温恢,受任廪丘县令。”
“祁县温姓……”荀彧想了想,“先朝大名鼎鼎的涿郡太守温恕,是您的同族吗?”
温恢起身拱手:“正是家父。”
“原来是名臣之后,得罪了……”荀彧也欠身拱手,“令尊贤名播于河北,惜乎亡故多年。还望阁下再续先父之德,全心效力朝廷。”荀彧品出点儿不一样的滋味来了,温恢再有能力毕竟资历浅薄,曹操看中的是他父亲的名头。温恕任涿郡太守时颇受河北之士称道,现在把他儿子弄出来做官,明摆着是要争取河北士人的好感。
“在下一定牢牢记住令君的教诲,不负朝廷之任、曹公之望。”现在官员说话,第一句若是向朝廷表忠心,后面必要紧跟着提曹操,温恢虽然年轻,也学会了这种句式。
荀彧自然不能说不对,但总觉得有些别扭,索性不再一一询问,笼统地说起了套话,不外乎嘱咐他们要效忠天子、在地方为政当以督促民事为先,不要总想着捷径倖进。他侃侃谈了几句,偶然一抬眼皮,忽见门口碧纱帘子一挑,三个衣着锦绣的少年大摇大摆走了进来——为首的是曹操之子曹丕,后面跟着曹操义子曹真和夏侯渊之侄夏侯尚。
这三个公子哥来得真不是时候,给人一种曹家子侄可以随便干政的印象。荀彧略一皱眉,有心嗔怪守门的仆僮不通报,可又一琢磨,曹操的儿子谁敢阻拦?于是赶紧端出长者姿态,捋髯微笑道:“是你们啊。我跟列位大人谈话,你们若是有事先到正堂等候。”
三个年轻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曹真、夏侯尚很识趣地退了出去,曹丕却手掀着帘子解释道:“其实小侄也没什么事儿,不过是寻长倩贤弟聊聊天。不想大人在偏阁办事……得罪了。”长倩是荀彧之子荀恽。
荀彧心里恨不得他快出去,摆手道:“几位大人即将上任,我有要紧的话叮嘱。你们要寻我儿只管去后宅吧。”
曹丕听说这些人即将上任,跨出门槛的一只脚又收回来了,当众作了个罗圈揖,笑呵呵道:“小可失礼,叫列位大人笑话。诸位效力朝廷为国驱驰,晚生由衷钦佩,今日得见甚觉荣幸。日后小可若离京行走,一定拜望列位……”他相貌不俗谈吐风雅,说话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还故意扬起长袖作弄潇洒之态。在场之人有知道他身份的,想站起来还礼,又恐旁人说自己谄媚;也有不认识的,一脸懵懂坐在那里,觉得这小子指手画脚惹人讨厌。
荀彧满脸尴尬,甚觉这位大公子话说得太多,不合规矩而且颇有自我卖弄之嫌,赶紧用力咳嗽一声,打断了他的话头。张京见此情形忙打圆场,笑嘻嘻站了起来:“令君嘱咐的也不少了。其实列位都是几经筛选的,该怎么为政心里也有些成算。差事挺紧的,大伙来日就要赴任。我看不如就此散了,容大家会会朋友辞辞行,明日也好轻松登程,您意下如何呀?这些天您也够操劳的,多保重身体。”
“好吧。”荀彧叹了口气,应了这顺水人情,“还望列位上任之后不负朝廷重托,劝课农桑教谕百姓。官渡打赢了,但钱粮尚有亏空,要抓紧补上。朝廷也会制定课税新法支持你们,就这样吧。”
“诺。”众人起身告退,由张京领着鱼贯而出,这次到了门口,就得礼节性地与曹丕对揖了。
曹丕满面赔笑一一还礼,直到所有人都出去,才凑到荀彧眼前:“令君近来清瘦不少,是得好好保重身体啊。”
“有劳贤侄挂念。”荀彧心里有数,这小子说是来寻自己儿子的,却不急着往后面去,一个劲儿跟自己说客气话,必定有事相求。即便是曹操的儿子,毕竟是个白身,荀彧素来讨厌请托之事,介于曹丕的身份更要避嫌,便故意扯开话题:“其实坐守京师算不得劳苦,令尊用兵在外才真正不易,最近公子有没有写信探问呢?曹公头疼的毛病实在叫人担心呢。”
“家书里说了,自官渡得胜就没有犯过,这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河北的仗还在打,王师回归少说也得几个月,能否顺利拿下邺城也未可知,我也十分思念父亲呀。”话虽这么说,曹丕脸上却没什么真挚的表情,见荀彧似乎对自己的来意漠不关心,又另寻了个话头,“对啦……这次王师得胜,回归之际是否要搞什么仪式?有何差事叫小侄效劳的?需不需要我准备仪仗的事情?”
“不必了。令尊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到时候圣上自有安排,若是主动讨这差事,岂不是抢了圣上的恩德?此非为臣子之道……还有,贤侄是白身,不要随便到朝臣府里走动,这对令尊的影响也不好。”荀彧说了这两句重话,随手拿起一卷公文,心不在焉地看着,其实是暗示曹丕赶紧离开。
哪知非但曹丕不走,曹真与夏侯尚又进来了,仨小子都凑到案前说话。荀彧见这阵势,情知他们要赖在这里,只得把公文又放下了:“你们究竟有何事?”
曹真不紧不慢道:“听说孔融奉诏祭祀南阳、东海二王,他文章做得极好。未知祭文写出来没有,可否叫我们先开开眼。”曹真已经十七岁了,身材高大淡金面庞,剑眉虎目狮鼻阔口。
荀彧知他信口开河,揶揄道:“今早才正式传下诏书,哪能这么快就写出来?等祭礼之后不就知道了嘛。”
“我都等不及了。”夏侯尚坏笑着抢过话头,这小子左颊上有几颗白麻子,常自诩那是聪明疙瘩,鬼点子甚多,“前几日我读了孔文举给曹公写的三首诗,可真是光怪!其中有这么几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辅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您听听这六言诗,怪不怪?”
荀彧却不以为奇:“六言成诵并不稀奇,张衡撰《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这不也是六言?”
“那可不一样啊。孔融这不是散句,没那么多之乎者也,这可是地地道道的诗作啊!”夏侯尚摇晃脑袋又吟诵起来,仿佛陶醉其中,“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东京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只要诗写得好,六言又有何不可呢?”荀彧捋髯而叹,“自蔡邕死后,士人文采风流不见,似孔文举这般才情之人越来越少,可惜啊可惜……”
夏侯尚暗笑老先生上了他的道,朝曹丕挤了挤眼;曹丕会意,赶紧从袖子里抽出一张帛书来,笑道:“令君精于诗文心明眼亮,看看这首诗写得如何?”
荀彧耐着性子接过来看,只见写着: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
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这写的是斗鸡啊!”荀彧不禁笑了,“瞧这句‘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还有些尚武之气,算得上是佳作了。”
夏侯尚笑着问:“您知道这是何人所作?”
“莫非是贤侄所作?”荀彧怀疑地瞟了眼曹丕。
夏侯尚把手一摊:“非也非也。写诗之人名叫刘桢,字公幹,乃宗室子孙。他祖父也是先朝文士,就是那位著过《辨和同之论》的刘曼山(刘梁,字曼山,东汉散文家;《辨和同之论》倡导“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是东汉后期的散文名作)。”
曹丕凑到荀彧耳边夸奖道:“这个刘公幹小侄也见过,生得一表人才,现年二十七岁,为父守孝期满来至京师。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我们府里又放出去那么多掾属,不妨……”
荀彧明白他们来意了,把帛书塞回曹丕手中,又拿起了公文,冷冰冰道:“朝廷用人之事不是你们该过问的。”
曹丕不死心:“我与那刘桢并无私情,这完全是为国举贤嘛。再说即便瓜田李下令君不愿管,去跟毛孝先知会一声,辟到幕府当个掾属又有何妨?”
“既然这么简单,你们直接去求毛玠不就行了?”荀彧一句话把仨小子噎住了,瞧他们尴尬的脸色,便知已在毛玠面前碰过钉子,又跑到这儿“打迂回”来了。
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木讷半晌曹丕又开了言,这次不叫“令君”改叫“叔父”了:“荀叔父啊,侄儿实话实说,毛孝先那张硬弓要是好拉我们就不给您添麻烦啦。他选的官什么样您又不是不知道,但凡宗室名门都塞不进他那双眼,恨不得找帮穷鬼才好呢……”
“诶!不要信口议论他人。”荀彧怕这孩子乱谈是非惹出事儿来,“我这里差事堆成山,管不了别的,况且这也不合规矩,你们走吧。”
夏侯尚放胆按住荀彧手里的公文,乐呵呵道:“话是这么说,但您忍心看着才子埋没?您都说这诗写得好。”
“我是说了,”荀彧板起面孔,“但治理天下不能就靠几首诗。而且这是什么?斗鸡走狗纨绔子弟的勾当,能登大雅之堂?你们好好读读史书,春秋时,鲁国曾因斗鸡招致内乱(鲁昭公时期,大夫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作弊而生嫌隙,郈昭伯兵围季氏宅邸,与季氏同为上卿的叔孙氏、孟孙氏救援,诛杀郈昭伯。此后季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权力愈演愈烈,史称“斗鸡之变”),玩物丧志是要祸国的!”
曹真却道:“叔父言重了,能小复能大,刘桢也有正经文章,我取来叫您过目。”
“不必!我没工夫看文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