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跃马大唐-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要将被放出人世间来。既然魔鬼迟早要出世,自己又为何不早加利用。何况自己正需要它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
第574章 渺茫
多玛城中,董延光挑选了五万精兵准备出发,他带走了十天的粮草,那几乎是多玛城十一万大军的全部粮草,将剩下的唐军置于饥寒交迫之中。
但好在李光弼已经带着一万兵马赶回碎石山大营运粮,多玛城剩余五万兵马的希望便全部落在了李光弼的肩上。他们只能每日只食一餐,饿着肚子忍着寒冷等待粮草的运达。
董延光意气风发率领五万兵马出多玛城向石堡城方向挺进,这是他第一次作为一名主将率领五万大军出征,心中的得意难以形容。董延光对夺下多玛城还是有自信的,他认为,十万大军围攻多玛城并不是件难事。关键是此次出兵攻城自己完全处于有利的地位,正面有王忠嗣率军吸引火力,自己腹背的攻城一定会得手。
而且妙就妙在,吐蕃兵马和王忠嗣打的难解难分之时,遭受重创的是王忠嗣而非自己。自己只需坐收渔翁之利,一举拿下石堡城,到时候攻下石堡城的功劳是自己的,王忠嗣却要承受战败的耻辱,可谓一举两得。董延光已经开始脑补自己拿下石堡城时的情形,到时候去长安接受陛下召见嘉奖,而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也将直线飙升,李相国也会有理由将自己调任到安禄山将军所辖的某军中做个副节度什么的。总而言之,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仅仅半天之后,董延光便明白了为何王忠嗣执意不愿此时出兵的原因。茫茫戈壁滩上,大雪覆盖着荒原。塑风劲吹,寒彻骨髓,没有丝毫遮风避寒之处。士兵们艰难的在雪原上跋涉,空着身子行走尚且吃力,更别提穿着厚重的盔甲,拿着盾牌兵刃,拖着粮车物资和攻城器械了。走了一天,大军才走了十五里路,却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了。
董延光无奈,只得下令扎营。当晚,他召集所属将领会议,严令下达快速行军的命令,甚至要将领们立下军令状,要求第二日必须行军三十里,争取在第三日午后抵达石堡城北二十里,然后转而往西绕行至石堡城腹背。将领们甚是无语,但也不敢争辩,董延光性情大变,言语中全是以军法相威胁的言辞,将领们也不想在这小人得志的时候触霉头。
次日大军开拔,营中传出噩耗,守夜的士兵有三十几人失踪,天明时在营地边找到他们僵卧雪中的尸体。天气太过严寒,这三十几名士兵半夜里滑倒在雪坑里,竟然无法爬上来,活活被冻死了。
军中笼罩了一层不祥的气氛,但董延光不以为意,催促士兵快速前进。士兵们在将官们的呵斥吓挣命奔走,一个个大汗淋漓。到了晚间扎营时,身上的热汗化为夺命的冰霜,一夜过来,竟然冻死了三百多人。更有上千士兵陷入低温状态。
董延光根本不懂在极寒状态下行军的危险。极寒天气之下,最忌讳的便是疾行出汗。出汗冷却之后,人体会陷入低温症状,那是严寒军中夺人性命的第一杀手。有经验的将领们在这种情形下都选择缓缓行军,让士兵们多休息多喝水,避免体力衰竭和低温症状。但董延光恰恰做了相反的决定,因为他太渴望这一次一鸣惊人了。
军中一下子病倒上千人,死了数百人,军中的士气顿时低落至谷地。将领们建议董延光让士兵们休息半日,让得了低温症的士兵们得以恢复,董延光严酷的拒绝了他们。
“兵贵神速,更要出其不意。此时耽搁,将无法按照预定计划绕到石堡城腹背。死人怕什么?打仗不死人那还叫打仗么?”
众将被董延光的一番振振有词说的竟然无言以对,一名将领意图辩驳,被董延光喝令拖出去打了二十军棍,顿时全体将领雅雀无声了。
一千多名得了低温症的士兵无法留下来恢复,因为留下来必是一死,董延光绝不肯将宝贵的粮草留给他们的,他们只能跟着大军前行。一路上,不时有士兵一头栽倒在雪地里,再也爬不起身来。第三日清晨到午后,沿途倒毙士兵五六百人,连董延光都看的触目惊心,心中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了。
但事已至此,董延光无法回头,只得下令继续前进。绕行到石堡城后方的道路起码还需要四五天,董延光不太敢想象路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催促兵马往西绕行,一头扎入茫茫雪原之中。
就在董延光抵达石堡城北二十里转头往西绕行敌城腹背的时候。多玛城中,李光弼率一万兵马终于从碎石山大营赶回。当哥舒翰迎出城外,看到李光弼押解着毛毡搭盖的数百辆大车的时候,激动的大笑不已。
“哈哈哈,还是老弟你有本事,运来了这么多军粮。这下好了,军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下咱们可以不用忍饥挨饿了,大帅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哥舒翰大声笑道。
李光弼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哥舒翰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有粮车在士兵瞩目之下浩浩荡荡进入多玛城重,士兵们个个喜笑颜开,终于不再饿肚子了,上下一片欢腾之声。
李光弼脸上没有丝毫的笑意,也不说话,让粮车开进存粮之地后便一言不发拉着哥舒翰去王忠嗣的大帐中拜见大帅。
王忠嗣静坐在帅帐之中,大帐中冷冷清清,冷的刺骨。王忠嗣为了节省柴薪,早已下令帅帐中只有夜晚才生炭火,其余时间一律不烧柴薪取暖。
李光弼和哥舒翰进入帅帐躬身拜见,王忠嗣点点头问道:“粮草运到了?运回了多少粮草?”
哥舒翰抢先答道:“好多呢,光弼运回了几百车粮食,估计足有个三万石,够大军吃个一个月的。这下好了,咱们不必担心粮食的问题了。还是光弼厉害,这一路可辛苦了。”
王忠嗣愣了愣皱眉道:“有这么多?碎石山大营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存粮?据我所知,运往碎石山大营的粮道也为大雪封堵,他们若是有这么多存粮,又怎会让我大军粮草供应不及?光弼,哥舒将军说的是真的么?”
哥舒翰笑道:“大帅,您这是怎么了?大军有这么多粮草还不高兴么?管他哪里来的。”
但见李光弼拱手道:“大帅明察秋毫,确实没有这么粮食,碎石山大营的粮仓也空空如也。通向碎石山大营的粮道被大雪覆盖,运粮兵马还在努力开路抢运。但何时能正常运粮,谁也不敢说。或许十天半个月也不成。”
哥舒翰讶然道:“光弼,可不能开玩笑,明明见你拉了几百车的粮食进城了,你刚才这话什么意思?”
王忠嗣叹道:“光弼,你也是煞费苦心了,这么做也好,起码可以稳定军心。光弼你很不错,这时候军心一定不能乱。”
哥舒翰听出端倪来,皱眉道:“难道,那些车中竟然不是粮食么?”
李光弼叹道:“哪有几百车的粮食?我将碎石山的粮仓都掏空了,也不过弄了三千石粮食,只够大军三日之食。我是为了不让军心不安,这才用了空车罩上篷布冒充军粮。刚才我没有告诉你,是怕士兵们察觉。哎,情形真的很危急了。”
哥舒翰呆呆不语,没想到李光弼是在糊弄人。不过这倒也是安定军心的好办法。只是这样只能骗的了一时,三天时间转瞬即过,到时候又要怎么办才好。
“大帅,卑职建议趁着咱们还有三天的军粮,立刻发兵石堡城吧。三天时间夺下石堡城,或许事情还有转机。只能寄希望于拿下石堡城,夺取吐蕃人的粮草了。”李光弼道。
王忠嗣面沈如水默然不语。
哥舒翰也明白过来,眼下只有孤注一掷,配合董延光夺取石堡城。这三天的粮草虽然不够,但却也够抵达石堡城作战。只是这是一趟单程的去路,若不夺下石堡城,兵马便将断粮,那将是有去无回。但现在却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了,除非抗旨退兵,方解此危局。
“大帅,卑职已经将兵马出发的事宜安排妥当,只要大帅下令,立刻便能出征。大帅不愿去也可,卑职和光弼可以领军前往。”哥舒翰道。
王忠嗣长叹一声道:“我这一辈子从未打过如此被动之战,也从未陷入如此危局。军中无粮却要去和吐蕃兵马大战,此战有几成胜算?三成,两成,怕是一成也无吧。罢了,陛下既然心心念念要夺下石堡城,咱们做臣子的只能如他所愿了。本帅当然要去,留在这里算什么?本帅情愿死在石堡城下,以死证明本帅对陛下的奏议并非怯战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哥舒翰,李光弼,立刻整军,兵发石堡城。”
哥舒翰和李光弼齐齐拱手应诺,军令立刻传达下去。所有兵马立刻整装出发,带着仅有的三天军粮,开出多玛城,奔赴前方茫茫的未知之途。
第575章 蓝图
成都城王源府中,腊月初补办了紫云儿入门的婚事,应紫云儿所请,倒也没有大操大办,场面隆重而简朴。此事之后便只有黄三的婚事了。这么多事儿集中在年前,王家上下一个个忙的不亦乐乎。不过虽然忙碌,却也喜气洋洋。
自来剑南之后,王源官运亨通流,家中万事顺遂,大伙儿过得都很舒心。再无在京城中时提心吊胆,每日担心的情形。王源经历南诏和野牛城之战后,在剑南的威望也日益高隆。对剑南道各州府的掌控也越来越得力。
唯一让王源操心的便是资金的问题了。盐矿虽然日进斗金,但在王源看来速度还是太慢了些。盐矿的产量已经从开始时的每日一千七百石攀升至三千石,算下来自盐矿开采至今,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王源已经从中分得了五万贯。这个数目已经是令人咂舌的暴利,但和王源想办的事情相比,钱的来路还是慢了些。
也许王源是太着急了,但王源确实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虽然近来没有丝毫关于安禄山的消息,自己的剑南和安禄山的地盘也隔着千山万水,但王源知道,在数千里外的安禄山恐怕正磨刀霍霍。
王源依稀记得,真实的历史进程中,安禄山叛乱是在天宝十四年的冬天,距离现在还有七年之久。但王源自从穿越至此之后,对于史书所栽的历史进程已经不敢苟同。大的趋势也许没变,但很多方面已经和真实的历史进程大相径庭。以如今安禄山坐拥河东、范阳、平卢三节度的实力来看,这场叛乱的发生绝不可能发生在七年之后,也许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或者就在明年甚至是下一个月都有可能。
王源当然不能放松。他脑中的弦蹦的紧紧的。这段时间,王源在次仔细了梳理了自己对于剑南军的编制规划。关在书房里数日,详细的列出了对于剑南军的全面规划。
首先从军队人数来说,剑南军如今只有五万人,这是远远不够的。王源的最低要求是手中拥有十万兵马乃至更多。但朝廷不可能给予这么多的兵额,这便需要王源开动脑筋去想办法。
王源早已思索过这个问题。募集兵马却不能以剑南军的名义,最好是打个擦边球。王源脑子里给出的解决之道便是设立民团,将募集的人手以民团的形式掩人耳目。民团在王源的设想里和团练又是不同。团练兵马还属于兵部所辖,但这民团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民间治安组织,表面上是百姓自发组成的保护地方的松散团体,但暗地里王源给予粮饷和俸禄供养,让其成为秘密的地下军队。一旦有战事时,王源便可立刻将民团改头换面召集成军。
只有这么做才能掩人耳目,达到秘密募兵的目的。而且民团在此时还是兼职,百姓们平日可以自给自足,只是派人每十日召集一次加以训练。兵饷也不会耗费多少。对于加入民团的百姓们而言,这只是一份兼职。挂个民团的名头,参与平日的训练,每月又能拿到一定数量的兵饷,又不影响自己家的耕种和生意,岂非一举两得。
王源相信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所以下一步便要迅速建立这种民团组织。
其次对于剑南军的五万正规兵马的兵种以及装备的配备来说,也是个需要改造的问题。大唐军队兵种太过繁杂,多到令人发指。以剑南军为例,剑南军中步兵和骑兵是两大类,这两大类中又分为十几个兵种。譬如骑兵中便有骑兵和骑射兵,顾名思义,一种负责冲锋砍杀,一种负责骑马射箭,便于追击敌军。步兵之中便更是花样繁多了,有长枪兵、陌刀兵、弓弩手、刀盾手、斧头兵、投射兵、斥候兵、后勤兵、工兵等等。
这些兵种各自专职,譬如工兵负责修路搭桥挖掘隧道、斥候兵负责侦察敌情通报消息、斧头兵负责砍木造械等等。这些兵种的搭配固然能让一只军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却大大削弱了整体的战斗力。
譬如两军对攻,打仗的便只能是那些主战兵种,而其他的兵种便只能观望。一只两万人的军队,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便只有七成。剩下的三成近六千人是无法参与战斗的。
而且兵种繁杂也造成了号令的繁琐,不利于战斗指挥。况且王源所需要的强力兵种在这些兵种之中却一概没有。所以,王源需要对这些兵种进行重新的洗牌,增加强力的兵种,合并一切繁琐的兵种。原则便是一专多能。
骑兵王源需要重骑兵和普通骑兵,重骑兵的兵种王源曾经试验过,效果好行。现在有了从南诏国缴获的几百头巨象兵之后,这只兵种实际上已经存在于剑南军的编制之中。而骑兵则废除了冲锋骑兵和骑射兵这两个兵种,将之合二为一。王源需要的是骑兵既能冲锋杀敌,又能骑马射箭,无非是让骑兵们同时配备砍杀武器和远程武器罢了。
骑兵是这年头最重要的兵种,这一点毋庸置疑。除了骑兵的数量要增加到超过总兵力的三成之外,在王源的规划中,骑兵需要配备至少四种武器。一柄木杆长枪是冲锋时所必须的,冲入敌阵之后一柄长柄陌刀也是必须的武器。同时需配备一柄贴身的短武器,最后需要配备一柄弓箭。有了这四种武器的配备,骑兵便可实现一专多能的效用。当然这些骑兵需要加倍的训练,既要熟悉近战冲锋,又能马上射箭,远程攻击。
步兵的兵种也需要合并。废弃弓箭手这个兵种,除近战刀盾兵之外,所有的士兵都必须配备弓箭,必要时可全军成为远程弓弩手。所有兵种都需配备作战武器,战时可随时作为预备队加入战斗,当然除了随军的伙夫工匠以及赶车拉马的随军民夫之外。王源绝不希望两军对垒时有一部分兵马束手旁观,想加入战斗却因为平日得不到训练或者没有配备必要的兵器而无法参与战斗,造成战斗力的浪费。
另外,需要添加的兵种便是炮兵。床弩,伏远弩,投石机,神威炮都将编制入炮营之中。特别是现在火药已经研发出可用于实战之后,炮营将是剑南军中的另一王牌兵种。炮营一旦成了规模,可在近战之前便可大量歼敌,为最后的作战奠定胜利的基石。
凡此种种,王源绞尽了脑汁,为了规划剑南军的未来规划蓝图。密密匝匝的写了数十页纸张,将之一一推敲之后,再找相关人等征询意见加以修改。最后装订出一本《剑南军规划成军纪要》的笔记来。
王源将这本纪要第一个给了公孙兰研读,公孙兰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纪要,交给王源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若二郎真要按照这本纪要规划剑南军的话,剑南军将无敌于天下。只是二郎可曾想过,若完全达成二郎所想的这些,需要多少钱财才能实现?”
王源知道她所言不差,若完全达到自己规划的要求,所费金钱起码需要几百万贯才行。以盐矿的收入,每年进账三四十万贯,起码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但王源其实并不太过担心,盐矿可以增加人手扩大规模,加快获利的脚步。而有些东西自己其实无需花钱。譬如马匹、盔甲,兵器这些东西,能让杨国忠多想想法子弄些来给自己,自己便少花许多的钱。除了炮兵重骑兵这一类特殊的兵种需要自己掏腰包外,其余的都可以找杨国忠去磨蹭。只要杨国忠还希望自己是他朝廷外的坚实后盾的话,他一定会想办法给自己所需要的物资。
况且王源的规划也非一蹴而就,分轻重缓急一步步的实现才是王源的想法。譬如如今的重点便是将手头的数十万贯钱财分出一半的资金先慢慢的建立民团组织,并开始小规模的制造能投入战斗的爆炸榴弹,让炮兵营逐渐成规模。另一半的资金便用于囤积粮食物资。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急是不解决问题的。
王源给这个规划的期限是三年时间。唯一祈求的便是三年内安禄山这颗定时炸弹不要引爆,能给自己宝贵的积累时间。
第576章 绝处
石堡城下,王忠嗣再次领军来到这里。但相隔仅仅两个多月,王忠嗣的境遇已经大不相同。上一次来到此处时兵强马壮信心满满,王忠嗣甚至没有考虑过是否能拿得下石堡城的问题。而这一次抵达此处,王忠嗣的手中只有五万多兵马。而且这些兵马因为这戈壁严寒之地数月之煎熬,已经个个斗志全消,士气低落。
更让王忠嗣觉得恍若隔世的是,数月前自己在军中还是威望高隆的大帅,而这一次朝廷的圣旨下达,自己竟然罕见的成为了一个领军出征却失去了大军的绝对控制之权的主帅,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离石堡城三里之外,王忠嗣策马而立,眼睛望向前方耸立在戈壁高坡上的石堡城。眼前的石堡城笼罩劲风扫起的雪雾之中,白茫茫,灰蒙蒙只看得到轮廓。王忠嗣努力的眯眼细看,但眼前的雪雾依旧迷失了他的视线,他看不清任何敌军的讯息。王忠嗣心中一片灰暗,不仅是看不清敌军的动向,他也看不清此战的结局以及自己的未来。
哥舒翰策马上前,猩红的披风在风中呼啦啦作响,但脊背依旧挺直。
“大帅。天色已晚,快速扎营,明日一早便可攻城。只是不知道董延光的消息,他的兵马不知是否已经抵达石堡城后方了,消息全然断绝了。”哥舒翰沉声道。
王忠嗣收回看向远方的目光,点头道:“董延光已发兵七日,按照正常的速度,也已经抵达石堡城南边了。但无论他到不到,我们明日都必须攻城,因为我们军中粮草已经快要断了。明日晨间,将所有的粮食都煮了,让兄弟们吃的饱饱的,好有力气发动攻击。”
哥舒翰拱手道:“卑职明白。”
哥舒翰策马而去,下令大军在冰雪中扎营。李光弼策马立在王忠嗣身侧,低声道:“大帅,这一战形势凶险啊,卑职跟随大帅征战多年,从未经历过这种困境。卑职不敢想象,若明日董延光的兵马没出现的话,我们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大军断粮,饥寒交迫,这种情形让卑职心中甚是惶恐。”
王忠嗣轻叹一声道:“光弼,你跟随本帅历经许多场血战,我原以为你是无所畏惧之人,没想到你也心中惶恐。但你没有错,本帅心中都很惶恐,何况是你。我们但求尽人事,其余的事情便交给老天爷吧。大不了马革裹尸,战死此处,也尽了我们的本分了。莫要多想,回营给将士们打打气鼓鼓劲,你我都如此,何况将士们。”
李光弼点头应诺,沉声道:“大帅也回去吧,赶了一天的路,大帅滴水未进,要保重身子。”
王忠嗣点点头,勒转马头缓缓而回。
……
石堡城西四十里处,董延光率领的五万兵马正在戈壁深处扎营。近两天里,他们几乎没有前进一步。自从四天前,在石堡城往西转向意图绕行石堡城南方之后,董延光的大军之中便迎来了天大的麻烦。失去了扎陵湖作为行军的参照物,进入道石堡城西大片戈壁深处时,董延光将五万兵马带入了迷途之中。
戈壁地形本就很难辨识,更何况他们进入了是一片茫茫雪原之中。北风永远没有停息的迹象,天空中永远是灰蒙蒙的,夜晚连星辰都辨识不清。地面上永远是高低起伏的茫茫积雪,走过的脚印很快就被雪雾覆盖,五万大军像是没头的苍蝇一般在雪原上乱撞。
本来古代行军辨识方位的办法依靠着日月星辰或者山川河流和道路。在戈壁滩上虽然没有道路,但是依靠着日月星辰和扎陵湖以及西侧的昆仑山脉这些参照之物,辨别方向还是很简单的。可惜的是董延光没有料到戈壁滩上大雪之后的劲风会让天地一片苍茫灰暗。赶往石堡城时,因为是沿着扎陵湖曲折的湖岸行军,倒也不成问题。一旦进入戈壁深处,失去了扎陵湖的指引,又看不清昆仑山脉的方位,更没有日月星辰的指引,大军很快便失去了方向。
在雪原上奋力前行了两天之后,董延光忽然发现他们已经迷失了方位,不知道去向何方,这把董延光吓得一身冷汗。董延光知道错过了时间的结果是什么。王忠嗣若按照原定计划在约定的时间发动攻城,而自己没能及时赶到发动腹背的猛攻,王忠嗣的大军恐遭覆灭之灾。这还罢了,王忠嗣一旦兵败,自己这五万兵马将是吐蕃人的下一个目标,这才是最致命的。
军中十日粮食已经消耗过半,尚未开战军中士兵已经死了近两千人,现在又迷失在戈壁荒原之上,这次出兵简直是一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