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跃马大唐-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那盐湖是属于吐蕃国的领地,强行开采是不成的。王源命人与吐蕃人协商,准许开采盐湖。吐蕃人在经历了几年前被大唐兵马打遍全境,差点兵临逻些城的剧变。之后大丞相倚祥叶乐和王源达成了和议,辅佐新赞普赤德松赞即位。又集全国之力平息了苏毗王没陵赞的叛乱。这番折腾,让原本强大的吐蕃国衰弱之极。这几年正在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若是在以前,大唐内乱正是他们绝佳的机会,他们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然而现在他们却根本没有余力参与其中。不仅如此,每年他们还要按照和议供给大唐的三百万贯的赔款,这对他们也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当野牛城的神策军守将代表王源提出要将那座小盐湖归于大唐开采的时候,倚祥叶乐敏锐的感觉到这盐湖对于王源一定很重要。如今的王源已经是大唐相国,他有权利作出一些决定,于是倚祥叶乐便以此为由提出减免赔款的条件。
开始王源嗤之以鼻,对于吐蕃这种敲竹杠的行为王源不予理睬。但现在形势剧变,李瑁登基之后,王源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即便减免这三百万贯的赔款损害了大唐的利益,王源也不会在乎了。而且现在王源得到了秦国夫人和杨玉环的倾力资助,于财力上已经摆脱拮据,自然不会在乎这区区三百万贯了。
所以,王源在这两日时间召见了吐蕃在成都的使者,迅速与之签订了减免赔款的协定,换取了野牛城西北那座小盐湖的开采之权。王源下令野牛城的守将率领开采盐湖的军民立刻开始着手开采小盐湖,这件事一落实,王源也彻底的放下心来。能保证火药的炼制,也是战力的保证。
秦国夫人献出的大批财物正当时,虽然在成都,钱财远远没有粮食物资重要,甚至有钱也未必能够买到粮食物资。但宝物便是宝物,一旦形势稳定,天灾结束,这些便是大笔的物资和军饷。而且在东南各地,形势稳定的地区里,这些宝物依旧价值不菲,可换取大批急需物资。
王源当然也不会推辞秦国夫人和杨玉环献出的这些财务,他命柳熏直携带部分财务去东南变卖换取急需的物资,缓解已经逐渐短缺的各种物资。后面花钱的地方多得是,筑造大炮,以及手雷的研制和装备都需要大笔的资金,王源手头的钱财已近枯竭,这正是一大笔雪中送炭般的捐献。
还有一件事便是王源承诺给李珙等人的以平叛之名募兵的许可和支持。为了不让这件事弄的太大,王源要求李珙等人远离剑南,去河西道和陇右道去办这件事。河西道陇右道也安置了数十万的难民,兵源也不成问题。而且在偏僻的戈壁滩上有数处军营,可以作为训练兵马之所。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珙李璲等人率三千兵马,押解着王源调拨给他们的三十万石粮草和大量的军械物资离开成都,一路往西北河西陇右两道交接之地的偏僻的戈壁滩上而去。他们要在那里招募兵马训练兵马,将来作为他们争夺皇位的筹码。
事情基本安排妥当之后,王源和高仙芝柳钧等人便准备前往军中,因为李瑁攻打长安之战便要开始了。王源不想错过这场好戏。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高仙芝回到成都后的第五天清晨,王源携一千亲卫骑兵,和高仙芝柳钧等人离开成都奔赴金州。
……
长安城北九十里外的蒲州城。十余日前,这座长安北边的门户城池便被来自灵州的十六万回纥大军和唐军的联军挤得爆满。好在数月之前,神策军曾经从叛军手中夺回蒲州,并对城池进行了简单的修缮,在城中也设有几处容量巨大的军营,这才勉强将兵马尽数安顿于此休整。
抵达蒲州之后,李瑁便迫不及待的和李光弼商议要猛攻长安。然而抵达的这几日时间天公不作美,刮了好几天凌冽的寒风,天气也阴沉的下了几场冰雹,这种天气下攻城是绝对不成的,所以便只能往后推延等待云开日出的好天气。这让李瑁很是不开心。
但对李光弼而言,这种推延是必要的,即便天气晴好,攻长安也不是说攻就攻的,而要做大量的准备。长安城的城防坚固,需要有大量的攻城器械相助,而白手起家的李光弼的兵马以及靠着骑兵作战的回纥兵马是根本无法强行攻城的。所以,必须要在战前临时制造大量的攻城器械。投石车弩车云梯攻城冲车这些攻城必备器械多多益善。于是在这段时间里,大军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伐木造器之中。蒲州左近的几处山头上的木料都被砍了精光,在工匠的带领下全力打造器械。
然而回纥兵马是绝不会参与动手的,伐木造物这些事情都落在了六万唐军的身上。回纥的十万兵马躲在营地里大吃大喝大睡,根本不会伸一个手指尖儿。李光弼曾要求十万回纥兵的领军将领乞扎纳力派兵协助。乞扎纳力的回答差点让李光弼气歪了鼻子。
“我们是来打仗的,可不是来做苦役的。这些事我们可不会去做。我的兵马要养精蓄锐。再者说了,造这些有个屁用。攻城便攻城,一窝蜂猛冲到城下,搭上梯子攻上去占领城池便罢了,搞这些东西有个鸟用。”
李光弼翻着白眼心想:这帮回纥人只会骑马冲锋射箭砍杀,那里经历过攻击大城的作战?他们北方的草原上也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城池,都是些木石简单搭建的城堡围墙,里边都是毡帐草棚的住处。他们打仗固然是可以骑马纵横,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城池有多坚固。要是让他们看看长安城的城墙有多高,护城河有多深的话,他才会明白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李光弼也不想跟他磨嘴皮子,他们不愿动手便拉倒,反正六万唐军的人数制造器械也够了。这六万兵马大多为新募之兵,只有不到一半可以作战,攻城主力还是要靠回纥人,李光弼可不想在这时候和乞扎纳力闹得不愉快。
然而,这些闲着不干活的回纥人偏偏还不安分,闲得无聊还跑到打造的工地上招惹唐军,辱骂戏谑唐军士兵。唐军士兵们气不过,闹出了几场风波来,双方还小规模的火拼了几场架,死了上百唐军士兵。于是唐军士兵们纷纷要求严惩闹事者,搞得怨愤甚大。事情闹到这样的地步,李光弼可不干了。于是李瑁召见乞扎纳力,很不客气的训斥了他一顿。乞扎纳力虽然嚣张跋扈,但也知道不能闹得太过分,否则会坏了双方的协议,骨力裴罗也不会饶了自己。乞扎纳力将为首的几名回纥士兵绑了,当众砍了脑袋,才将此事平息了下来。
器械的制造还算顺利,六万唐军一起动手,一天数百架的器械成型。虽然歪瓜裂枣一般不太好看,但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临时所用,倒也不在乎卖相。利用准备攻城器械的空隙时间,李光弼亲自去长安周边进行了一次实地的侦察。
这不是李光弼第一次侦察在叛军盘踞下的长安城防,几个月前,李光弼和郭子仪在被王源的兵马救出丰州抵达蒲州神策军军营之中后,李光弼便曾经亲自去长安查看叛军城防。所以李光弼才会对攻长安如此的慎重,便是因为当时看到了长安城在叛军的经营下城防坚固,难以攻破。然而,这一次侦察之后,李光弼更是惊的目瞪口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长安城的城防已经比数月前更为坚固。城墙高了数尺,城墙上的箭塔多了不计其数。护城河也拓宽了几丈。城外开阔地上遍布密密麻麻肉眼可见的陷马坑和陷阱。整座长安城像是一座怪兽一般被武装到了牙齿。
李光弼心都凉了,要想攻下长安,恐怕是件极为艰难的事情了。凭着这十万回纥兵马以及六万战力孱弱的唐军,恐怕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怪以王源百战百胜的能力也不敢轻易进攻长安,怕也是担心一世英名毁于此处吧。
侦察了城防之后,忧心忡忡的李光弼立刻回到蒲州,当晚,李光弼在李瑁的寝处觐见李瑁,将长安城的情形一五一十的禀报给李瑁听。
闪亮的巨烛之下,李瑁身着华衣神清气爽的坐在软榻上,听着李光弼描述长安城的城防状况。越是听李光弼的叙述,李瑁脸上的表情便越是凝重,他从李光弼的语气中听到了一丝胆怯之意。
“李光弼,你跟朕说这些作甚?现在大军已经箭在弦上,你却跟朕说长安固若金汤,难以攻克。难道说你要建议朕放弃攻长安之举不成?”李瑁终于忍不住皱眉打断李光弼的滔滔不绝。
李光弼忙道:“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臣只是将真实的情形奏于陛下知晓。此次攻长安怕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坚固的城防加上城中史思明的十几万叛军兵马,这次攻城怕是一场苦战。臣只是想跟陛下探究一番,若付出巨大的伤亡,攻长安还是否值得?”
李瑁怫然道:“现在这个时候你却打退堂鼓?就算长安城是铁浇铜铸的,这一次也一定要收复京城。你该知道收复长安意味着什么,不但可以大振朕的威名,而且可以让天下臣民就此对朕归心。朕之所以要借兵,之所以要赶在王源明春攻城之前拿下长安,便是因为其重要之处。你难道不明白么?”
李光弼忙道:“陛下息怒,臣当然明白,臣可没说退兵,臣只是希望能有更好的策略罢了。”
“有何策略?你倒是说来听听。”李瑁沉声问道。
李光弼道:“臣在想,如果攻城消耗我大量兵马,岂非让王源坐收渔翁之利。咱们的兵马死的太多,那不是件好事。不如陛下下旨,命王源的神策军协助攻城,令其为攻城先锋,这样既可攻下城池,又可避免我大军死伤过大。”
李瑁皱眉道:“你难道觉得王源会同意出兵帮朕攻下长安么?”
李光弼道:“臣觉得可以一试。陛下旨意他若违背,便是他王源之过。他同意便罢,若是不同意的话,将来他便多了个罪名。天下人便知道他的狼子野心。”
李瑁想了想摇头道:“不成。朕若是下旨,王源若不遵旨,这对朕的威望将是一大打击。朕不想碰这个运气,因为朕刚刚登基,还不想立足未稳便被天下人轻视。你忘了么?父皇曾经给了王源以军务自专之权,他若不出兵却是有理有节。除非朕下旨夺了他平叛大元帅之职,并去了他军务自专之权。否则他不出兵便无理由指谪于他。但那么做的话,岂非是立刻招致他的不满。朕还不想立足未稳便和他翻脸,你觉得那对朕有益么?”
李光弼捻须不语,不得不承认,李瑁的话是有道理的。之前是自己建议李瑁不要搞大动作和王源闹翻,先稳定局势。故而才有宣往成都的一切照旧抚慰圣旨。而现在如果再来一次相反的建议,怕是连李瑁都会认为自己出尔反尔,对自己产生不快。
“不能让王源出兵帮我,此事不容他染指。即便他同意出兵攻城,那也绝对不成。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王源出兵协助夺下长安,他的神策军若是抢先控制长安的话,朕还进不进长安?朕不回长安,岂非是白白给王源得了长安。朕若进长安的话,岂非是又将入他控制之中?李光弼,想过这个可能没有?”李瑁继续道。
李光弼一愣,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一点李光弼倒是给忘了。本来借兵攻长安便有着出其不意抢在王源之前控制长安的意图,若是引狼入室,让王源控制了长安的话,那岂非白忙活了一场。看来是因为看到长安的城防实在是太坚固了,自己实在没有把握攻下,自己实在过于忧心忡忡,都有些犯糊涂了。
“陛下说的是,是臣考虑不周,臣的错,请陛下恕罪。”李光弼忙道。
“那也言重了,朕只希望你能够考虑周祥些。朕倚仗于你,你也要替朕小心的谋划,不要出昏招。朕还是相信你的,你也是为大局着想,毕竟攻长安若损失大量兵马,也是不妥的。但我希望你不要因为此事而畏手畏脚。我已经派人去了东南,向崔氏郑氏王氏等大家族宣旨。他们避居东南,这么多年来过得安逸自在,赚的盆满钵满。如今我李氏遭遇危机,他们岂能逍遥自在?我李氏倒了,他们也完了。光光送些钱粮就够了么?那也太便宜他们了。”李瑁沉声道。
“陛下已经派人去东南宣旨了?圣意是想要崔氏等人做些什么?”李光弼惊讶道。
“还能是什么?除了要钱要粮,朕还要他们立刻招募聚集一只大军北上。朕已经任命崔道远为江南道巡察使兼杭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命他即刻组织招募兵马北上参与平叛。这帮老家伙们隔岸观火,朕岂能容他们逍遥。”李瑁冷声道。
李光弼皱眉道:“陛下,为何事前不跟臣商量一下。东南大族可是一向被禁止担任要职,更何况是给予招募兵马领军之权?”
李瑁摆手道:“这事儿你别管了,这是朕自己的决定。”
李光弼咂嘴道:“臣不是要管这件事,臣也觉得现在该是让这些人出力的时候了。不过既要拉拢他们出力,光是授予官职以朝廷之命压迫是不成的。还需给予以怀柔示好之策。”
“怎么说?”李瑁皱眉道。
李光弼思索片刻,沉声道:“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陛下再派人宣旨江南崔氏,告诉他们陛下要同他们联姻。让几大豪族选出适龄女子入宫,陛下册封她们为妃。这正是几大豪族一直梦寐以求之事。既然联姻,陛下的事情他们便要尽心尽力了,因为已经是一家人了。或者陛下再给他们些甜头,准许平叛安定之后他们北迁入朝,担任朝廷要职,那便更有吸引力了。”
第932章 夺城(二)
李瑁沉吟半晌,点头道:“此策可行,便这么办。朕立刻派人再去宣旨。”
李光弼微笑道:“陛下圣明。只是有件事要跟陛下说清楚,这么做的后果便是。将来豪族或者又将入朝为官,又要恢复以前相互争权的情形,或许陛下也难弹压。”
李瑁想了想道:“眼下才是紧要之时。朕若无他们的支持,叛军还有那个王源朕都无法应付,朕的帝位不安,还谈什么以后的事情?待天下太平,他们该从那里来滚到哪里去。他们要敢有什么想法,朕便将他们几大豪族都铲平了。”
李光弼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眼下就算是饮鸩止渴,也要闭着眼走下去。但他们即便是奉旨招募兵马,也帮不了眼下的事情。眼下这场攻长安之战,咱们最好还是减少伤亡。为了攻下长安损失了手中的大部分兵马的话,那也是件危险的事。臣左思右想分析局面,臣觉得倒是有个办法可以一试。”
“什么办法?莫卖关子,但说便是。”李瑁忙道。
“陛下,臣的这个想法是,咱们大可不必和史思明死磕,咱们也可以对史思明行怀柔之策,咱们可以招降史思明,从而达到不战而夺城的效果。”李光弼沉声道。
“招降史思明?此贼和安禄山狼狈为奸,他肯归降么?”
李光弼道:“陛下听臣分析给您听,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即位。据臣所知,史思明这个人除了安禄山谁都不服气。要他屈服于安庆绪之下,史思明肯定心中不服。此刻长安已成孤城,史思明在长安的日子也一定不好过,只是他没有退路,这才选择死守长安。陛下想想,明明东路洞开,史思明有撤兵至潼关以东的机会,为何他没有选择撤兵?臣估摸着是安庆绪下了死命令不准他撤离。史思明不会不知道,就算长安城防再坚固,也会有被攻破的一天。他们的粮草物资也会告罄。只是他暂时没有脱身之法。若此时陛下给予抚慰招降,给予优厚的待遇,史思明或许会弃暗投明,献城以降。那样的话,咱们岂非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夺得长安,还能得到史思明手中的十多万兵马。”
“说的颇有一番道理,若能达成此计,那倒也是两全其美之策。只是史思明肯不肯归降呢?此人倔强凶狠而且狡诈的很,焉知他心中不是做着和我大唐为死敌之念?”李瑁沉声道。
李光弼低声道:“无论如何,总是可以一试的。若他不识抬举,便猛攻长安给他点颜色看看。而且这里边也有文章可做。史思明应该知道,现在长安边上除了咱们的十六万大军,还有王源的十多万神策军。虽然王源的兵马咱们不许他参与攻城,但这可是一大威慑作用。史思明又不知道王源的兵马是不会参与攻城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威慑逼迫其同意投降。陛下再给予高官厚爵之赐,答应他的一些条件,没准此事可成。”
李瑁一拍巴掌道:“说的好,这叫做借力打力,狐假虎威。”
李光弼尴尬咂嘴道:“陛下,王源才是狐,我们才是虎。借力打力是不错的,或者叫借势而为。”
李瑁呵呵笑道:“好一个借势而为,不妨为之。”
李光弼道:“既然陛下同意,臣便去着手办此事。不过臣觉得,还是兵临城下之时再行此计。我十六万大军密布城下,旌旗如云,气势如虎。那种情形下的威压会让史思明更加的感到恐慌和紧张。效果也更好。”
李瑁哈哈笑道:“说的对,光弼啊,朕没有看错你,你是朕可以倚仗之人。朕觉得,你的才智能力比之王源不遑多让。只是你一直低调行事罢了。”
李光弼躬身道:“陛下谬赞,然臣虽不才,但却也从未将王源看的很重。请陛下将来不要将臣和王源作比。臣认为那是对臣的侮辱。”
李瑁愕然,忙笑道:“好好,是朕说错话了。”
……
十二月初二日初更时分,长安城北城守军听到了城下嘈杂的动静。他们纷纷起身站在城头朝城下观望。但见黑夜之中,远处渭水北岸密密麻麻犹如繁星一般的火把铺天盖地而来,十余里方圆之地蔓延覆盖犹如海潮一般。
守军将领立刻敲响警钟,并禀报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思明和史朝义赶忙起身,率领数十名叛军将领登上北城城头观望,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从蒲州而来的李瑁的十六万攻城大军。李瑁的兵马从灵州抵达蒲州的消息史思明早已知晓。每日都有探马斥候前去探查,他们对于敌军军情也了解的足够多了。这十六万回纥和唐军的联军正是为了攻长安而来,而现在,正是他们抵达北城之外的战场了。
“从现在起,全体戒备,准备迎战。我有坚城之固,教他们有来无回。”看着城下黑暗中的遍地的火把,史思明并未胆寒,他知道自己有资本一战,故而沉声下达了命令。
但除了史思明之外,史朝义和其余部分将领却面露忧色。因为很多人并不抱乐观态度,因为叛军自己的虽然也有十余万兵马,但其实也正深陷困顿之中。
城下的喧嚣持续了一整夜的时间,到了天明时分终于稍微安静了下来。朝阳升起,冬阳的微热驱散了城下地面上的水汽和白雾之后,在城头的叛军守军终于看见了城下的全貌。当他们看清楚城下的情形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情沉到了谷地。
城下,距城两里之外的空地上,一座蔓延至天际的营寨黑压压的坐落在那里。营寨之中旌旗如云帐篷密布,横跨渭水两岸的一座巨大的军营就像是一座巨大的野兽一般盘踞在城下战场。远看渭水之北,数条横跨渭水的桥梁清晰可见,无数的骑兵正源源不断冲浮桥上蚂蚁般的移动,朝着营地之中汇集。
除此之外,敌营前,数千架攻城器械密密麻麻的排列于前,数千唐军正分成百余队,用战马拉拽和人力推动的方式将这些攻城器械推到城下千步的距离一字排开。虽然那距离并不是有效射程,但这正是为战前做出的准备,一旦开战,便可将攻城器械快速推进数百步进入攻击的范围。这些士兵们整齐划一的喊着号子发力,声音响彻天空。
城头的所有人都默默的看着这一切,大战的阴云在每个人的心中笼罩着,沉甸甸的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自从退守长安之后,这些叛军士兵已经半年时间被困守于此,每日要做的便是加强城防为死守城池做准备。然而,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他们却又心情沉重之极。所有人都明白,也许接下来的几日便是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日子。以攻城唐军的态势,这场大战将是空前猛烈而血腥。身边的大部分甚至包括自己,或许都逃不过这场劫难了。
午后时分,城下唐军大营正在忙碌进行攻城前的准备的时候,位于长安皇城太极宫中,史思明召集文武官员五十余人也正在做战前的动员。原本史思明为了避嫌,占领长安之后从不踏入朱雀门内皇城半步,表示自己不会有半分的逾矩之想。但自从安禄山死后,史思明便直接住进了皇宫里。太极殿也成了他召集会议召见属下将领的公开场所。没有了安禄山压制,史思明不在乎任何人,只是在太极殿宝座之前他单独放了一张帅案,并没敢公开坐在太极殿那张面南背北的宝座上,行为稍微收敛了些。
“各位将军,各位同僚。你们都已经看到了,李瑁借回纥十万大军以及李光弼的兵马数万,总数十六万的兵马已经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诸位,这是一场血战。但我们有资格一战。因为我们有最坚固的城墙,最深最宽的护城河以及无数防御措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十多万精锐守军和在座诸位勇武无敌的将军们。数月以来,我们困守长安,诸位怕是早已经急不可耐了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