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苏联-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空城。


336 低调

  1943年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对于苏联红军来说,无疑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

  在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的指挥下,苏联红军解放了整个东南欧,以及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

  这一年,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会刊登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苏联的宣传机构将战场上的胜利归咎于“斯大林的伟大领导”和朱可夫等人的英明指挥,而曼图洛夫的功绩则被逐渐淡化,他的名字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

  有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还以为曼图洛夫开始在苏联政坛上失势了,也有的人还认为他只不过是浪得虚名,之前那些功劳只不过是吹出来的而已。

  然而,在实际上,曼图洛夫的功劳根本就不可埋没,他在斯大林心目中的地位,在克里姆林权力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选择了低调做事,越来越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很多都交给别人去干,自己很少去抢功劳,也保持着以往轻车简随的作风,街上很少人能把他人出来。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懒,不想做事,他之所以保持低调,仅仅是因为他不想高调,不想表现得太过突出而已。

  作为穿越者的他,已经从苏联历史上吸取了一些教训,从不同人的历史命运中吸取了一些做人为官的道理。

  在他的历史印象中,一些表现高调的苏联干部,最终并没有太好的下场,而表现低调的干部往往能够得到尊重和信任。

  而且,他身处的是斯大林时代,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根本就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方面能盖过他的风头,更不允许有人享有比他更高的威望。

  以曼图洛夫的功绩而言,他完全可以像朱可夫那样,成为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成为人们所歌颂,所赞美的对象。但身为穿越者的他,知道朱可夫未来的下场,知道威望所带来的祸害所在。

  于是,等苏军发展走上轨道之后,曼图洛夫就减少了对军事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并且故意淡化自己的军事成就,将一切功劳归于斯大林或者下面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这样一来,他不但能够满足斯大林个人对于名声的追求,还能让下面默默付出的人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还能给自己塑造出一副谦虚能干的形象,以此获得了斯大林对他的好感。

  相反,朱可夫虽然在军事胜利中取得了名声和名誉,成为了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但因为他在军队里的声望太大,在人民群众当中声望太大,使斯大林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于是到了战后,斯大林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打压朱可夫的声望地位,并且把没啥战功的布尔加宁升为元帅,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队的领导压着朱可夫他们,避免朱可夫等人拥兵自重,趁势作乱。

  但无论斯大林怎么搞,都动摇不了朱可夫的权力和地位,结果朱可夫的权力地位被赫鲁晓夫所利用,成为了赫鲁晓夫夺权的工具。

  说到底,朱可夫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的狡诈,只懂得为国家作战,为朋友帮点忙。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政治头脑,无论他地位多高都很难对苏联的当权者造成多大的威胁。

  曼图洛夫就不同了,他本来就是党政干部出身的,不但有政治头脑,还有一定的政治野心。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拥有越高的威望,越大的军权,就会对统治者造成越大的威胁。

  早在1942年的时候,斯大林就已经开始忌惮曼图洛夫在军队和国防工业里的威望和名声,担心他的贡献越多,就会令他的威望变得更高,从而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

  任何一个人在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之后,都有可能利用手上的军权动用军力,将现任的统治者推翻下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有掌握军权,在军队中享有威望的统治者才能够得到稳固的地位,维持稳固的统治。

  当然,曼图洛夫并不是一个有这么大野心的人,他并不想与斯大林对抗,也没能力与斯大林对抗,无论他在军队里的地位多高,威望多高,都不可能撼动到斯大林的统治地位。

  再说了,他也只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帮忙给军队搞出好点的武器,多点的军需品供应而已,这还没至于能让全军千万将士向他“效忠”的地步吧。

  不过,一向爱好权力的斯大林对这些事情特别敏感,他不允许有任何人掌握太多的权力,太高的地位,他要把党政军三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确保所有的人都只听他的,才会感到安心和满意。

  无论是党权还是政权,斯大林都不介意分一点给别人,只要人家愿意做事,能把事情做好就行。无论那些人把事情做得多好,在党内累积了多好的名声,都无法对身为党和政府领导的斯大林造成任何的威胁。

  毕竟党和政府的最高人事权还是在斯大林手上,而且中央委员会大部分人都站在斯大林那一边,基本上谁反他他就撤掉谁的职位,而被撤职的人往往都没有能力反击,最终只能接受“组织”的安排乖乖回家养老。

  而红军里的格局则不同,这支近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人多眼杂,而且当中有不少人对斯大林抱有敌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有人能拉起一个师,甚至是一个军的部队,都会给苏联军民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万一造反的不是边境部队,而是莫斯科近卫部队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当莫斯科的军人都造反时,恐怕斯大林的政权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为了避免斯大林猜疑,曼图洛夫就干脆辞去了自己在国防部里的所有职务,专心当苏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结果不但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还增强了自己在党内的权力和影响力,一举两得。

  至于国防工业上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已经向有关部门交代地差不多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管太多,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就行。


337 先南后北

  早在1943年年底,政变上台的保加利亚政府就在保加利亚境内扣押了几批物资,并且囚禁了押送物资的人。m。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

  这批物资当中,既有铁矿,又有稀土,还有一些石油、煤炭之类的燃料。

  本来,这批物资是会交到德国人手上的,但因为保加利亚转投苏联阵营的缘故,所有本来送往德国的物资都一律遭到新保加利亚政府的扣押,当中大部分物资的来源地是保加利亚的邻居、苏联/俄罗斯的“世仇”——土耳其。

  土耳其在二战当中,充当了一个很尴尬的角色,他们既向德国提供军需品和工业原材料,又保持中立的立场,使他们的货船、物资能够畅通无阻地通往德国占领区而不受到任何参战国的攻击。

  德国是个缺乏资源的国家,但又急需大量的矿产资源以应付战争的军工生产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国家看准了这个商机,向德国出口矿石、军需品和燃料之类的物资,以满足德国对这些资源的需求。

  作为回报,德国不仅向土耳其支付了多笔可观的资金,还向土耳其提供了诸如FW190战斗机、BF109战斗机之类的先进军备,令土耳其的军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但尽管得到了先进的军备,优厚的回报,土耳其在整个二战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加入过轴心国阵营,到了后来,见风使舵的他们还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对抗德国法西斯势力。

  在宣布加入同盟国之后,土耳其并没有给同盟国提供多少帮助,他们未出一兵一卒,只是在外交上作出帮助盟军的姿态。这点毫无意义的姿态,根本就无法抵偿他们先前对轴心国提供的资源贡献。

  土耳其给德国提供的资源能用来生产大量的坦克,大量的武器,他们提供的燃料也能提供军队所需,为他们的闪电战、坦克战提供了动力,对德国的军工生产和军需补给做出了很大的帮助。

  但对于同盟国而言,土耳其的加入基本上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他们不但没有出一兵一卒,而且不用为他们对轴心国阵营的帮助而付出任何的代价。在战争结束后,土耳其还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土耳其既帮助轴心国,又加入美国阵营对抗苏联的行为明显不符合苏联方面的利益,这个国家控制着黑海的出入命脉,而且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对苏联有利的事情,对苏联来说根本就是一个祸害,至少来自21世纪的曼图洛夫也不知道土耳其从建国以来对苏联干过什么好事,坏事则干了一大堆。

  作为一名穿越者,曼图洛夫当然知道土耳其“未来”对苏联的取态和动作,所以他打算借着二战的机会,以土耳其给德国提供援助为借口,发动一场针对土耳其的战争,从土耳其手上夺取海峡的控制权,打通黑海出入航道,让苏联的舰队能够自由出入黑海。

  然而,以苏联现在的局面来看,并不适合对土耳其这样一个中立国开战。

  现在,苏军绝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西线,对抗着德军的残余兵力。苏军已经从德国手上取得了整个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控制权,并且占领了德国的普鲁士、波森、西里西亚地区,推进到奥得河一带,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德军倾全国之力,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组建了数十万人的民兵部队,担当保卫首都的任务。而德国正规军的主力,则在奥得河一带部署了一道防线,阻止苏军进攻柏林。

  与此同时,苏军真正的主力也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进入了奥地利和捷克境内,由于德军主力在柏林一带,奥地利的防守相对空虚,只有1个不满员的集团军坐镇。

  结果,在苏军和保加利亚军的6个满编集团军成功将德军围困在维也纳城内,在连番的猛攻下,将德军整个集团军消灭,占领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另一路苏军主力则集结了上百万人的兵力,从斯洛伐克进入了捷克境内,在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的帮助下迅速解放了俄斯特拉发、布尔诺、布拉格等城市,并且随同奥地利的苏军向西推进,兵锋直指德国巴伐利亚地区。

  本来,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都认为苏军应该倾全力进攻德国首都柏林,以尽快占领纳粹德国的首都,消灭纳粹德国政权。

  但曼图洛夫在最高统帅部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柏林对于苏联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柏林本身的战略价值不高,经济价值不大。

  毕竟德国最重要的军工企业并不在柏林一带,而是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还有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地区,就算苏军拿下了柏林,德国照样可以把首都迁往其他城市,继续与苏军抵抗,因为他们还掌握着德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设施,为德军生产军备和军需品。

  为此,曼图洛夫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案,建议苏军先拿下捷克和奥地利,然后从捷克和奥地利向西推进,进占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和巴登…符腾堡地区。

  当德国失去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地区之后,他们国内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便会落入苏军手上,毛瑟、梅塞施密特、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著名军工企业便会成为苏联红军的囊中之物。

  到时候,苏军不但能从这些企业手上得到德国最为先进的军工技术,还能从工厂那里得到现成的德军最新装备。之后,苏军便可以从德国南部地区北上,进占德国中西部广泛地区,包抄到柏林后方,与奥得河一带的苏军夹击柏林的德军主力,消灭纳粹德国。

  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听完曼图洛夫的建议后大为赞赏,最终采纳了他所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但这个计划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因为苏军不但要投入200万以上的兵力进攻捷克、奥地利和德国南部,还需要在柏林一带部署200万兵力以牵制柏林的德军主力,避免这些德国佬南下对苏军南方主力带来什么麻烦。

  这样一来,苏军基本上把西线大部分的兵力和后勤资源都压在了德国附近,导致苏联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后勤资源以支持曼图洛夫所构思的进攻土耳其的计划。

  当然,以苏军现在的实力来看,要在进攻德国的同时把土耳其打扁也不是不可以的,苏军兵力这么多,随便抽个几十万过来也足够了。至于这几十万人的后勤,本身也不会对苏联造成太大的负担,苏联不打土耳其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政治局反对。


338 登陆

 苏军的“先南后北”作战计划执行得十分顺利,当苏联红军挥师百万,进入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时候,德军居然只能临时调出几十万人进行抵抗。

  经过数年来的战斗,德军的坦克部队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但苏联坦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到了1944年1月,苏军红军已经装备了上万辆T…44坦克,T…54坦克的装备数量也已经达到一千辆以上,而IS系列重型坦克、SU…152等自行火炮的数量在德军面前也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德军虽然列装了虎王坦克、猎豹坦克歼击车、猎虎驱逐战车等反坦克利器,但因为生产成本太贵,工厂遭到轰炸等种种因素,使他们的坦克产量受到了限制。

  这区区几百只“动物”,面对着数以万计的苏联坦克,根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由于德国新型坦克的数量较少,而且体型较大,很容易会成为苏联坦克、攻击机、轰炸机的目标,往往一出现就会遭到苏联飞机的狂轰滥炸,或者遭到三四辆苏联坦克的围攻。

  德国的虎王坦克虽然在装甲、火力上都占优势,但面对着数量较多,而且火力、装甲也不差的苏军坦克,无论是虎王坦克还是猎豹坦克歼击车都会被打成废铁。

  而且,因为缺乏材料的缘故,德国坦克的装甲生产质量较差,防护力大打折扣,有时厚达185mm的虎王坦克正面装甲居然能被苏军坦克轻易击穿。

  在苏联飞机、坦克、火炮、士兵数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德军只能且战且退。虽然苏军进入德国境内之后遇到了德军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凭着兵力、装备和制空权优势,顺利拿下了慕尼黑、纽伦堡和奥格斯堡这三座德国工业重镇。

  随后,进入巴伐利亚的苏联红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进攻以夺取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和卡尔斯鲁厄,另一路则联同捷克境内的苏军一起向北推进,目标直指埃尔夫特、德累斯顿、莱比锡这三座重要城市,并且威胁柏林德军的南翼。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只好从法国调集兵力,将驻守法德军的近半兵力调回本土,填补德国本土大片地区的空档,避免苏军轻易占领德国本土。

  剩余的德军则驻扎在法国北部海岸线和巴黎、里昂等重要城市,防范盟军的登陆。万一盟军登陆成功,而德军无力防守,希特勒将会下令驻法德军摧毁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城市,然后撤回阿登山区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防守。

  驻守意大利的纳粹德军则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一走,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就会被盟军和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联合消灭,到时盟军占领整个意大利之后,就能够从意大利的皮埃蒙德和利古里亚地区进入法国南部,然后一路北上,从法国进攻德国本土。

  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在法国北部发起登陆战了,直接从意大利杀进法国,然后从法国杀进德国不就行了吗?希特勒不会让盟军这么干的。

  即便如此,轴心国军队依然没能守住意大利北部的领土。

  1944年1月,苏军集结了超过80万人的兵力,大举从奥地利克恩顿州和斯洛文尼亚攻入意大利境内,在当地共产党游击队的协助下顺利解放乌迪内、威尼斯、博尔扎诺和维罗纳等多座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城镇,兵锋直指米兰、博洛尼亚和都灵这三座意大利最重要的工业城市。

  驻守意大利南部的美军也不甘示弱,他们突破了德军重点防守的古斯塔夫防线和阿道夫·希特勒防线,夺取罗马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夺取罗马对美军,乃至于整个同盟国阵营而言,都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毕竟这是美军拿下的第一个轴心国首都,而且这座城市还是古罗马帝国的首都和罗马教廷的所在地,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价值,是昔日欧洲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不过,美军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结果,罗马虽然有政治价值,有历史价值,有文化价值,但美国佬更加看重的是经济价值和工业价值,毕竟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意大利最重要的工业区并不在罗马,而是在苏联占领或即将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地区,那里的米兰、都灵、博洛尼亚等地,意大利绝大部分的军工生产、重工业生产都在那里进行。

  以美军现在的进度来看,要先苏联人一步占领米兰、都灵和博洛尼亚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最多只能推进到佛罗伦萨一带,根本无法涉足意大利最精华的北部地区。

  所以,为了从轴心国手中夺得更多的利益,英美联军不得不把目光放在更具价值的法国和德国本土地区。

  要达到这个目的,盟军就必须要尽快登陆法国、比利时或荷兰海岸。狠一点的话,登陆德国海岸也不是不行,但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登陆德国的提议并没有得到盟军高层的认可。

  那应该在哪里登陆呢?这个问题,在盟军高层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自由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认为,盟军应该集中精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然后直捣巴黎,解放整个法国之后再进攻比利时和德国本土。

  戴高乐的意见取得了盟军高层多名将领的认可,因为德军此时部署在法国的兵力很少,大部分兵力都已经调往德国本土应付杀入德国本土的苏联红军,而且法国抵抗组织的势力不弱,在他们的帮助下,盟军能够轻而易举地消灭那点部署在法国本土的德军,将德国人赶出法国,从而解放法国全境。

  解放法国之后,盟军便可以动用法国这个昔日欧洲大国的资源来补充战争所需,集中三个大国的资源来对抗纳粹德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提出了登陆荷兰/比利时的建议,因为荷兰和比利时离德国本土比较近,盟军在那里登陆之后,能够更快地到达德国本土,目标是先苏联一步,占领德国西北部最具经济价值的鲁尔工业区,避免苏联得到鲁尔区的工业资源,壮大自身实力。

  然而,丘吉尔的提议并没有获得盟军将领们的支持,因为德军已经在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加莱地区部署重兵,能对登陆荷兰/比利时的盟军进行夹击,可能会让盟军付出重大伤亡。

  最终,在戴高乐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盟军采纳了登陆法国诺曼底的方案。


339 进军法国

  1944年2月,盟军集结了超过200万人的兵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

  为了确保登陆顺利,盟军不但集结了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还在登陆之前精心布置了名为“坚忍行动”的军事欺骗计划,令德国人以为盟军要在法国加莱海岸等诺曼底以外的地方登陆,从而阻止德军在诺曼底部署大量兵力,消除阻止盟军长驱直入的障碍。

  不过,德国人并不是这么好欺骗的,你以为你随便泄假消息过去,人家就会相信吗?当然不会!德国人做事一向严谨,被苏联人坑了几次之后,他们在情报考证方面的工作越捉越紧,甚至还打算成立一个类似“反战略忽悠局”的部门。

  盟军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要么就不做戏,要做戏就做足全套,做到能骗过所有德国人为止。

  为此盟军在英国东南部构建了一些虚假的部队,这些部队通过空中侦察来观测时很像是真正的正规装备,但实际上……你懂的。

  比如说,在英国东南部就有一支庞大的由假坦克、车辆和大炮构成的部队,还有一个正规的部队番号——第3军。

  而多佛港内,则有一支由木头、橡胶战舰和货轮组成的舰队,规模是挺大的,从上空看下去还真以为是一支正规的登陆舰队。

  只不过,早在1943年年底,德国就已经失去了英国东南部地区的制空权。盟军搞这么多假东西,不就是给德国人看的吗?但现在,德军进不来,看不到,那你搞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盟军当然考虑到了这点,于是命令英国皇家空军故意让德军侦察机进入这一地区,这样德国不就能获得这一地区的航拍照片了吗?当然,为了英国本土的安全起见,英国人的飞机还是照样要拦截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否则英国本土被炸了怎么办?

  结果,德国侦察机真的从英国东南部上空拍摄到多张“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